预算法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2 12:51:4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预算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预算法

预算法实施规章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下简称预算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的派出机关,根据本级政府授权进行预算管理活动,但是不作为一级预算。

第三条预算法第四条第一款所称“中央各部门”,是指与财政部直接发生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组织和社会团体;所称“直属单位”,是指与财政部直接发生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企业和事业单位。

第四条预算法第五条第三款所称“本级各部门”,是指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地方国家机关、政党组织和社会团体;所称“直属单位”,是指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企业和事业单位。

第五条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本部门机关经费预算,应当纳入本部门预算。

查看全文

新预算法对财务预算管理的影响

【摘要】预算法素有“经济宪法”之称。新预算法的实施,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高等学校作为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内的预算单位,必须要适应新预算法的改革方向。笔者结合工作的实际及对文献的研究,就当下各高校在开展财务预算工作中面对的问题及新预算法对其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及阐述。

【关键词】新预算法;高校;财务预算管理

一、新预算法的新要求

2014年8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的第十二届会议中的第十次会议上,有“经济宪法”之称的预算法修正案正式通过投票表决,这部预算法修正案也被称作为“新预算法案”或“新预算法”,于2015年开始正式得以实施应用。这部法案的修订对高校财务预算提出了新的要求,突出了预算的完整性,强化了预算约束,加强了追踪问效,实施绩效与预算挂钩,加快推进预算公开,健全透明预算制度。与此同时,高校管理中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具体开展也受到新预算法的影响与推动。

二、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面对的挑战

(一)认识程度不够

查看全文

浅议预算法视野下的预算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会计改革的进行,预算法视野下的预算管理重要性日趋显露。文章就预算法视野下的预算管理要点作为切入,针对性提出了当下预算管理的状况,并就预算法视野下的预算管理策略作出论述。希望能为预算法视野下预算管理工作的加强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关键词:预算法;预算管理;现状;措施

在最近一年的新预算法修订通过以后,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也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现阶段预算管理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探寻预算法视野下预算管理措施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1预算法视野下预算管理要点

最近几年为了巩固国内推进的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以及国库集中支付等等改革方面的成效,进一步对预算管理制度施行更加有效的优化改革,促进社会快速健康发展。2014年下半年国家通过了预算法修正案,新预算法里面也呈现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亮点,不但为预算管理指明方向,还为其提出了更加深入具体的要求。概而言之,预算法视野下预算要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1)管理层应增强预算法治意思,依法履行职责。(2)勤俭节约,要讲求绩效,使财政资金效益得以充分发挥。(3)应该重视风险管理,并且将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4)要完善财政信息公开制度,加大公开力度。(5)制定长期目标,做好中长期财务规划,编制三年滚动预算。

2当下预算管理的状况

查看全文

预算法的司法机制建设

本文作者:蒋悟真胡明工作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一、预算法可诉性命题的提出与证成

德国法学家赫尔曼•坎特洛维奇(HermannKantorowicz)曾提出,法律必须是“被视为可诉的”(consideredjusticiable),它是规制人们的外部行为并可以被法院适用于具体程序的社会规则的总和。〔1〕法律之所以“被视为可诉的”,主要原因在于制定法律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人们的外部行为,既是为了制裁某些外部行为,也是为了保护一些外部行为,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对人们外部行为的制裁与保护无外乎最终都要借助司法制裁才能实现。于是现代法律规范应具备“可以被任何人(特别是公民和法人)在法律规定的机构中(特别是法院和仲裁机构中)通过争议解决程序(特别是诉讼程序)加以运用的可能性。”〔2〕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可诉性理念几乎是预算立法的空白,〔3〕这使得预算法难以进入司法诉讼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被称作是一份“政治宣言”,而丧失了法律应具有的约束性。〔4〕预算法可诉性理念的匮乏,首先应归因于当初立法者对于预算法能否纳入司法适用范畴尚存一些质疑,为此必须对这一命题进行证成。第一,预算决策是属于代议机关的权力,代议机关具有民选机构的政治合法性,以及衡量与调和预算支出方面相互对应需求的制度能力。司法机关对预算权进行司法审查很可能将使非选举的司法官处于否决多数决定的地位,这种司法裁决表明法官取代了履行预算支出控制责任的代议机关,很可能将降低预算支出的合法性,甚至造成对民主的破坏。〔5〕但是,针对我国目前的现状,预算过程由政府所主导,难以指望通过立法机关把强大无比的行政权完全束缚住。因此,借助司法机关的审查权力,承认法院的适度造法功能,法官就可能在预算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总揽全局、权衡利弊,对预算权的行使进行一些尝试性的规制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目标的实现,进而在特定问题上产生制度性效应。这种“滴水穿石”式的实践,不但不会降低预算支出的合法性,反而有助于预算公共性的提升。〔6〕第二,有学者将预算行为定位为一种宏观调控行为,而宏观调控行为属于决策行为和国家行为,不具有可诉性,〔7〕从而推论出预算行为不具有可诉性。〔8〕但是上述对预算行为的性质定位与逻辑推理都存有较大漏洞,预算行为虽是一种宏观调控行为,但是并不能因此将其与决策行为、国家行为等同。预算行为是由一系列行为组成的有机系统,其大体包括了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以及预算监督等行为,预算行为之目的是为了保障能提供使社会公众满意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一般情况下与国家行为无涉,更不会引起政治纷争,从而具备司法审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所以自然不能游离于可诉性范围之外。〔9〕

二、预算法的可诉性理念内涵及其功能

(一)预算法可诉性理念的内涵法的可诉性理念作为法的基本属性之一,对于其内在机理的认知,必须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可争讼性,即任何人均可将法作为起诉和辩护的根据。因此,法律责任必须是明确的、确定的规范,才能成为人们争讼过程中的标准;另一方面,可裁判性(可适用性),法能否用于裁判并作为法院适用的标准是判断法有无生命力、有无存续价值的标志。〔10〕简言之,法的可诉性理念之内涵,主要是为了制裁或规范法律主体的行为,从而需要不断激发司法的保护作用,这也意味着可诉性将是一个变化不定的概念,它随着对司法作用认识以及它的本质和进化能力而有所不同。〔11〕考察我国预算法实施的状况,预算问责体系的规范构建仍很欠缺,并且由于司法预算制度的滞后性致使司法公正面临着极大挑战,那么针对当前的现实,对于可诉性理念在预算法领域的有机落实,必须包含预算法可问责性与司法预算的独立性双重要素:1.预算法的可问责性从应然的法律规范模式上分析,为增强规范的约束性,除了授权性条款外,还应有义务性条款、禁止性条款的规定,这也是法的可诉性理念实现的前提。于是预算法可诉性的构建首先必须打牢可问责性的根基。预算法的可问责性根植于公共财政中最基本的资源使用原则,预算资源是纳税人对自身财产权进行让渡的结果,纳税人与政府间形成一种委托关系,政府的预算行为也就需服从和满足于委托人的意志与要求。〔12〕因此,政府作为承担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人,意味着预算行为不得违背纳税人的需求,否则将被纳入预算问责的范畴。预算法可问责性的实现,要求对于预算主体的僭权或滥权行为,能在预算法律文本之中准确的找到对应的问责规范,并能依此做出符合司法公正观念的正确处理。那么对于预算立法者而言:一方面应尽量减少法律空白,以避免产生无问责规范可循的尴尬;另一方面,在保持条文细致、精确、一致的基础上,尽量为法律规范预留可伸缩性的空间,使预算法能从容应对社会形势的变更,避免出现法律僵化的境况。因此,为规范义务的履行,需要填补预算法律责任规定的空白,《预算法》中每一项约束性条款应当有对应的责任条款,应明确每一个行为主体在违法时应承担的责任。〔13〕以《预算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为实证考察对象,上述空白主要需要从两个维度进行填补:第一,行政机关问责制的完善。目前关于行政机关问责制的构建,已基本确立以行政处分(见第八十七条———八十九条)与刑事责任(见第九十条)为基础的原始问责架构。但是在预算法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当前我国预算违法行为已成一种常态化的现象,〔14〕如何使这些行为真正得到预算法律规范的制裁已成为当前难以克服的顽疾。对此必须深入剖析预算法可诉性理念的内涵,以期构建系统的司法机制以使问责规范切实实施。第二,立法机关问责制的完善。在我国当前推行代议制预算决策的模式下,预算监督主要由人大及其常委会、人大代表来行使。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大代表是人民的代言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也就是人民自己的决定,但人大代表具有“经济人”的本性,那么立法机关的权力就存在着某种异化的可能。〔15〕因此,需要通过人民制定的宪法来约束立法机关的预算审议和监督行为,立法机关一旦在预算过程中违宪,就应承担相应的宪法责任。这样才能促使代议机关真正成为民意表达的通道,并遏制其异化的可能。2.司法预算的独立性司法独立性不仅是司法权威与司法公正的坚实保障,而且是法的可诉性体系构建的基本前提。如果一个国家无法保障司法的独立性,即使依照可诉性理念构建出具体的司法制度,也无疑将丧失可诉性理念的初衷价值。在预算法领域,当前行政主体预算权力强大无比,司法预算来源于行政机关,即使出现预算违法行为,行政主体也将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去干扰司法的运行。因此,为保障预算问责过程中司法的独立性,必须提高司法机关预算的独立性,关于该项改革主要应着重于以下几点:第一,司法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改革。司法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改革中心是要确保司法机关拥有独立的司法预算编制与执行权,尽可能削弱行政部门对司法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影响,同时还应保障财政部门在预算过程里的中枢地位。易言之,司法预算每年应由最高法院编制,然后送财政部汇总,财政部虽无权修改预算,但可附加书面修改意见,再由国务院报全国人大审批,批准后国务院及其财政部门需按照既定预算拨付相应款项,最高法院具体负责执行。〔16〕第二,司法预算审批的改革。为了实现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必须排斥外来干涉,尤其要隔绝地方政府对司法权的干扰。司法预算支出应由中央财政负担,全国人大负责审批司法预算,全国人大在信守分权制衡的原则上应尊重和保障司法机关能独立履行司法职能。第三,司法预算监督的改革。由于上述改革是确保司法机关能独立行使司法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权,但权力的行使离不开监督,为此需要强化司法内部监督、人大的监督以及审计机关的监督,来确保司法预算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二)预算法可诉性理念的功能《预算法》的实施机制除了依赖于行政机关所具有的谦抑性之倾向,以及代议机关所承载的民主性之导向,更仰仗于可诉性理念而树立的司法权威,预算法可诉性理念既是维护法律形式完整性和功能健全性的必备要素,又是促使象征意义上预算法转向实质的关键。具体而言,预算法可诉性理念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保障权利的实现。按照公共财政的基本理念,“要求确立纳税者基本权利,要求广泛地确保财政过程中的民主主义。”〔17〕对于这些要求的实现,预算法可诉性理念则为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当纳税人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只要社会主体求助于司法,就应享有相应地救济权。因此,预算法可诉性理念体现出保障人权的价值和精神,是国家法律赋予社会主体在其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执时,请求法院通过审判方式保护其合法权益的权利。〔18〕其次,化解社会矛盾。预算法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公众所需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提供保障,但预算资源是有限的,而社会公众对公共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这种资源有限与需求无限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将牺牲部分公众需求,甚至造成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如果司法权对此束手无策,上述侵犯将会常态化,矛盾将会积累直至被激发。在司法权介入上述矛盾的处理进程中,司法机关将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调停角色,通过提供一个中立而又不失权威的场所来讨论矛盾的解决,必要时还可采取临时措施提供紧急救济。司法机关的角色定位,有助于社会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寻求平衡。最后,提供利益表达的渠道,实现社会公正。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中,公正实际上是利益的协调和平衡,是通过博弈形成的一种均衡。而所谓的博弈和均衡,本质上就是各种利益的充分而平等的表达过程,若非如此将不能实现。当代中国已进入利益多元化时代,面对多元的利益表达,“党和政府应当为各个阶层群体提供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的制度性平台,使多元社会的各种利益诉求能够通过公正、规范、有效的渠道输入公共决策过程中,供决策者整合和选择,从而制定出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公共政策。”〔19〕由此,依照预算法可诉性理念构建司法诉讼平台,通过各自充分而平等的利益表达,不但有利于预算分配的合理化、合法化,而且有助于社会公正力量的不断强大。

三、预算法的司法审查制度的构建

查看全文

预算法的管理创新研讨

摘要:在1994年3月由人民代表大会八届二次会议通过了《预算法》。《预算法》的颁布与实施,结束了我国政府预算管理长期无“法”可依的局面,成为我国财政管理法治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在《预算法》颁布后的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现有的《预算法》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变化,所以对它进行改革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词:预算预算法改革

Abstract:TheNationalPeople''''sCongresseighttwoconferencesadopted"Budgetlaw"inMarch,1994by."Budgetlaw"thepromulgationandtheimplementation,finishedOurcountrygovernmentbudgetmanagementnottohavetheaspectwhichforalongtime“thelaw”mightdependon,becameinourcountryfinancialcontrolgovernmentbylawadvancementtheimportantmilestone.After"Budgetlaw"promulgatesintenyears,China''''seconomyalsohadthegrowthwhichprogressesbyleapsandbounds.Existing"Budgetlaw"hasnotbeenabletoadaptsociety''''schangecompletely,thereforecarriesonthereformtoitisinevitable.

keyword:Budgetbudgetlawreform

引言

预算是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年度集中性财政收支计划,其收支活动反映了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它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这项制度起源于位于近代的欧洲,其适用方法是由议会对国家消费的预算批准来控制国家的开销,对国家征的税收给予合理的分配,目的是国家的税收不能被国家元首胡花浪费。

查看全文

新预算法预算绩效管理思考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主要使用财政资金开展各项工作,通过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单位运行效率,提高财政预算使用效益。党的报告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要求,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使财政资金花得其所、用得安全。文章首先介绍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性,然后分析了预算绩效管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照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具体措施,旨在为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思路。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

1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简称新预算法)于2014年8月颁布,这标志着我国逐步开始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科学的财政体制中要求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要求之一,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利用预算资金,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助于政府部门根据绩效完成情况优化预算配置,在有限预算内,提供更好更多的社会公共服务,因此,预算绩效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018年7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指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创新预算管理方式,突出绩效导向,落实主体责任,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着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这些都显示出我国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向纵深开展。事业单位应当严格遵循党和国家要求,结合自身管理需求,提高认识,研究和掌握预算绩效管理的具体内容和管理流程,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分析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相结合,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绩效目标设置不够合理、完整。绩效目标是预算绩效管理的起点,目标设置应当突出重点、系统全面、便于考核,各项产出指标和效益指标应当合理反映预算支出预期实现的产出和取得效果。而从目前实践情况看,由于部分单位对绩效目标设置方法理解不到位,存在不合理和不完整等问题。主要包括:第一,绩效目标类型单一。如只设置了产出指标中的数量指标,未设置时效性指标、成本指标、质量指标,效益指标设计不合理。第二,绩效目标不能完整反映年度工作内容,与预算产出匹配性有待提高。如A单位某项目全年预算经X万元,需完成10个具体工作,但预算绩效目标仅涉及其中2个具体工作,与预算产出不匹配。第三,部分绩效目标不够细化,难以考核。如B单位预算绩效目标之一为全面完成上级布置任务,未明确任务内容及考核要求,无法量化考核。第四,有的目标设置缺乏可行性,不符合客观实际,有较大概率无法完成。如C单位申报预算绩效目标时为突出政绩,申报目标远远超出其实施能力,无法客观反映年度工作任务,一是使得绩效目标失去了促工作提效益的现实意义;二是有可能造成虚报预算资金、财政资金沉淀,降低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2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等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完善的制度规定、有效的管理流程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有的预算单位管理层还未树立绩效理念,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获取预算资金,而轻视提高绩效。目前预算基层单位缺乏信息数据库支持,绩效评价标准库、资料库、指标库、中介库、专家库等建设不足。大部分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主要依靠人工统计,未实现使用信息化手段实时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这样造成了工作信息的碎片化,无法支持日常开展预算绩效执行监控,工作效率较低。由于经费不足等因素,大部分单位由本单位内设机构进行绩效管理,未委托中介机构和聘请专家,这样造成自评结果不够客观、全面,不能真正反映单位实际情况,不能起到预算绩效结果应用的闭环管理效果。2.3组织机构、宣传培训等保障措施薄弱。健全的组织机构、良好的绩效管理氛围和素质过硬的专业管理人才是做好绩效管理工作的基本保障措施。财政部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财预〔2015〕25号)中也规定了预算单位应当成立预算绩效领导管理工作小组和设置专门机构,明确了工作职责,并纳入了工作考核。在实践中,有的预算单位的本级预算绩效管理组织机构还未成立,或已成立但未发挥应有作用,仅仅把绩效管理工作加入财务部门年度工作中,并没有从单位层面进行总体规划和统一开展,也没有要求业务部门参与绩效管理的申报和执行,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推进,也未能实现用绩效管理促进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绩效理念的宣传和绩效管理培训还有待加强。绩效管理工作人员不仅应当懂财务,还应该懂管理、懂业务、懂专业、熟悉流程操作和管理软件使用,尤其基层单位工作人员以兼职人员为主,难以深入开展绩效管理工作。

查看全文

新预算法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与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应用新预算法对会计核算工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新预算法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研究力度,才能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革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就新预算法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新预算法;会计核算;行政事业单位;影响策略

1引言

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为行政事业单位财会工作新预算法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而新预算法的实施不仅促进了我国财会工作质量的有效提升,同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水平与财务核算质量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新预算法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影响

2.1新预算法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财会工作风险管理。新预算法实施过程中,不仅有效地保证了事业单位资金的安全,同时其对于资金的来源、偿还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有效地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2.2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新预算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必须统一进行预算管理,也就是说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将公共预算、基金预算、经营预算等收支项目纳入统一管理范围,才能在促进预算管理效率有效提升的基础上,降低预算不规范现象发生的概率,促进预算透明度的有效提升,从根本上杜绝资金外流风险的发生。2.3预算控制方式的改进。根据新预算法的相关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建立跨年度的预算平衡机制,同时积极运用一般公共预算的稳定基金,及时弥补未来年度的预算资金,确保跨年度预算的平衡,以达到有效调度年度资金的目的。经过研究分析发现,新预算法与传统预算法相比较而言,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新预算法将收支平衡作为其工作的重点,这样不仅从根本上避免了政府部门突击消费行为的发生,同时也实现了有效控制和改善预算的目的,促进了政府部门预算控制和监管效率的稳步提升。

查看全文

我国政府预算法治化论文

1.预算资金范围应重新界定,强化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预算法》界定的预算是不完整的,预算外资金未纳入严格的财政预算管理之内,这不仅造成财政资金分散,而且有不少地方在财政预算内保工资都相当困难的情况下,预算外资金开支浪费。因此,要通过立法,确立财政综合预算的法律地位,将预算内外两块资金有机结合起来,编制统一全面的财政综合预算,逐步建立新型的公共财政框架。

2.合理划分地方各级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理顺税收征管体制。《预算法》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预算管理职权,但对上下级政府和上下级财政部门之间的预算管理职权,划分不够具体、明确。在实际工作中,财政与税务、政府和人大四方面的关系没有理顺。上级政府和上级财政对预算的干预很大。因此,在《预算法》中应补充和完善有关明确、具体划分上下级政府和上下级财政部门之间的预算管理职权的条款。上级政府的财政、税务部门不宜对下级政府下达指令性的财政税收任务指标,应让各级预算根据本地当年的实际情况自主安排本级范围内的财政收支,做到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合理安排;严格依法履行职权,各收各的税,各理各的财,各管各的事,真正实现地方政府在责、权、利上的统一,发挥地方政府在组织财政收入中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地方政府当家理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3.对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进行规范,增强预算法的权威性。《预算法》中对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等三个方面规定过于笼统,与当前改革形势存在相当差距。发达国家的预算一经国会通过,即具有法律效力,任何部门和单位都无条件执行,而且还要把它公布于众,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因此,预算是具有公开性及透明性的。这就要求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对其每个方面都要有相对具体和规范的措施。比如,《预算法》中应将预算编制的时间,提前并延长预算编制的期限,预算草案要按部门预算编制;规范预算支出安排的顺序及原则;充实审查监督条款,推进各级人大对政府预算和决算由程序性向实质性转变。

二、逐步建立公平、透明、规范、高效的预算编制运作机制,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是体现预算管理法治化的前提条件

(一)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应及早确定和下达

目前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一般都是在每年三月份全国人大会议上才能确定,这就给编制预算带来了困难。因为只有较准确地确定了下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各产业的增加值的发展情况,才能据此确定下年的财政收入;只有确定了财政收入,才能合理地安排财政支出。也就是说,只有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才能较准确地编制财政预算。另外,财政是为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的,政府的工作重点都需要在预算中加以体现。而目前我国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都是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和人大会议以后,才陆续形成,这同样给编制预算带来困难。所以,早编、细化预算必须要有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与配合,政府应该尽早地公布下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尽早地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

查看全文

预算法制改革分析论文

摘要:在1994年3月由人民代表大会八届二次会议通过了《预算法》。《预算法》的颁布与实施,结束了我国政府预算管理长期无“法”可依的局面,成为我国财政管理法治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在《预算法》颁布后的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现有的《预算法》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变化,所以对它进行改革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词:预算法制;预算;预算法;法制改革

Abstract:TheNationalPeople''''sCongresseighttwoconferencesadopted"Budgetlaw"inMarch,1994by."Budgetlaw"thepromulgationandtheimplementation,finishedOurcountrygovernmentbudgetmanagementnottohavetheaspectwhichforalongtime“thelaw”mightdependon,becameinourcountryfinancialcontrolgovernmentbylawadvancementtheimportantmilestone.After"Budgetlaw"promulgatesintenyears,China''''seconomyalsohadthegrowthwhichprogressesbyleapsandbounds.Existing"Budgetlaw"hasnotbeenabletoadaptsociety''''schangecompletely,thereforecarriesonthereformtoitisinevitable.

keyword:Budgetlegalsystem;Budget;Budgetlaw;Legalsystemreform

前言

预算是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年度集中性财政收支计划,其收支活动反映了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它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这项制度起源于位于近代的欧洲,其适用方法是由议会对国家消费的预算批准来控制国家的开销,对国家征的税收给予合理的分配,目的是国家的税收不能被国家元首胡花浪费。

查看全文

绩效预算法在企业财务的运用

一、绩效预算法的涵义与特征

(一)绩效预算法的涵义绩效预算原本是政府依据自身的职能和计划所制订的实施方案,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本效益分配来确定自身的方法所需的费用来进行预算编制的方法。可以说,绩效预算是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而编制的。绩效预算中的绩效主要是指编制预算所需要达到的目标,这些目标是编制预算和考核的基础,并且能够用这些指标来对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而预算则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目标所需要的款项数额。可以说,绩效预算法是建立在绩效和预算两方面基础之上的。根据绩效预算,企业可以对各个部门的投入及产出结果进行考核,并且与各个部门所获取的预算数目相联系。因而绩效预算就要求企业的每一笔支出都能够建立在绩效和预算的基础之上。

(二)绩效预算法的特征

绩效预算是指企业按照计划进行预算编制,并且根据预算编制结果进行成本分配,进而对效益进行考核,最后根据效益来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和衡量。可以说,绩效预算是以成本效益分析为标准进行费用分配的一种预算形式。绩效预算对于监控企业的支出,提升自身的收益,避免企业资金浪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绩效预算是结果导向型的预算方式。绩效主要是指企业对其所制订的计划执行结果的反映,其过程主要是根据结果来进行投入额的确定。绩效预算与传统的预算管理过程相反,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预算编制以达到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2.绩效预算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在绩效预算的管理方法下,企业较为强调预算对于企业的激励作用。绩效预算通过为企业引入成本效益分析来对企业进行成本约束;另外,绩效预算强调对企业的绩效进行评价,这样能够极大地激励企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充分且合理地对企业的资源进行配置。3.绩效预算以效益为先。企业进行绩效预算时,必须根据效益为原则。在企业公平且具有效率的工作中使绩效预算更为科学和合理。

二、企业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