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模式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2 12:05: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育人模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育人模式

舞蹈表演育人模式研究

摘要:舞蹈是人们内心情感的表达,是一种以情感为基础,舞蹈表演为核心的艺术形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起到施教育人的作用。对综合类高校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为学生立足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表演能力。此外,通过全面认识舞蹈教学中实践育人的重要性,探索出全新的实践育人模式。

关键词:舞蹈表演专业;实践育人模式;特点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较高的表现力,主要是以情感为基础的一种表达模式。我国高校舞蹈表演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舞蹈专业素养,而且在较大程度上可以提升实践育人效果。

一、高校舞蹈表演专业特点

1.舞蹈表演专业自身特点。我国综合类高校舞蹈表演专业与专业水平较高的艺术类高校相比,因学生自身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更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有学者认为,我国综合类高校舞蹈表演专业的主要特点是对传统知识型人才有较大的挑战,应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实现复合型舞蹈人才培养计划,应当具备较高的活力、专业性以及创新实践能力,这在较大程度上能够起到实践育人的目标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主要目标在于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这一理念下,舞蹈表演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加入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将舞台实践表演、舞台形象塑造、展演、比赛等纳入课程结构体系中是培养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客观要求。2.舞蹈表演人才的社会需求特点。全国各大企业、事业、文艺团体、群艺馆、企业艺术团等对舞蹈表演人才都有一定的需求,同时对舞蹈表演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也相对较高,需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并为社会所用,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高效舞蹈表演专业人才的自身价值。现阶段,“高、精、强”的舞蹈专业生已渐渐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反之,精通“弹、跳、说、唱、编、导、写、声、光”等多能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此外,我国综合类高校舞蹈表演专业主要是以技能为基础,在较大程度上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实践学习,以此满足社会需求。

二、综合类舞蹈表演专业实践育人模式分析

查看全文

职业本科高阶育人模式研究

摘要: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育人模式将外国的教育经验和中国的实际状况相结合。校内校外学习的建立,是以实践为重点,既能把学生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又能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不断提高综合实力。高阶思维不是简单的知识交流授受;而是让学生在大脑中与原有知识发生联结,梳理出关系类型,是一种综合性、复杂性、创新性的思维,并能指向问题解决。中国的职业本科教育随着时代的特点和中国的特色开始逐步发展。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应促进布局优化,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职业本科院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结构,深化企业合作,联合企业培养高阶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将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融入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对时代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职业本科教育和企业的深入合作,培养在各个方面都能发展的高阶人才。

1引言

产教融合是贯穿政府、企业、学校协调促进的模式。面对产业区域发展需要,要改善教育资源分配,加快育人体制调整,创新教育组织形式,促进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产教融合以发展学生的低阶思维为基础,进而发展高阶思维,以此体现育人的全过程。政府参与产教融合,加强政策指导,鼓励企业试点,为校企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学校完善相应体系,改善了育人模式,促进职业本科教育的产业升级。但是,职业本科院校中课程体系不合理,学生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不统一,理论与实践不能结合。因此,很多职业本科院校要更好地实施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促进企业和学校的持续发展,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2产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

校企深度合作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前提,政府、学校、企业的紧密结合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基本途径。

2.1校企合作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

查看全文

旅游管理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思考

现阶段,我国旅游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可谓是求贤若渴,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人才成长的摇篮,需要切实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确保人才数量和质量都能符合新时期旅游业的发展要求,给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增添助力。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构建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方方面面的支持和保障,从而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职能的完美展现。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在组织、作用、功能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教学和科研职责,负责培养和输送人才,企业的经营目标在于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推动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培养,借助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力量来培养和获取人才能够减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增加企业中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企业中人才类型也变得愈发多样化,充实到企业的各个岗位之中,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助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经过一系列的交流和协商以后,了解到企业的人才需求,以此为依据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在规定日期内将人才输送到企业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要签署订单合同,确保双方的合法权益,并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予以参与和支持,这样应用型本科院校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旅游企业也获得了高素质、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实现了双方的互利共赢。2.分工合作模式。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其具有应用型本科院校所没有的场地和资源,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可以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起到互补的作用,即在校内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实践、实习由旅游企业提供,让学生能够到旅游企业中进行充分的实习实训,获取最新的行业资讯信息,了解自己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实际差距,这将会让学生在日后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中更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3.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主体的合作模式。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资金实力雄厚,师资力量强大,在校内建设有实训基地,那么其在校企合作中往往会占据主导地位,应用型本科院校将会充分利用好自身资源,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开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相关培训工作,促使学生能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践操作,还会让学生分批到旅游企业进行实习,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备受青睐,缩短了学生成长成才的时间,取得的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的常见问题

尽管校企合作的优势众多,能够给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带来丰厚的利益回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都能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好处,经常会出现校企合作的形式化现象,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归结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企业没有给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相应的实践指导、资金支持等,应用型本科院校也没有给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院校没有建立完备的实习实训的场地,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能力迟迟得不到锻炼,这违背了校企合作的初衷,学生的成才之路也遭遇了更多的波折。2.我国关于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的行为缺乏有力的约束,致使校企合作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面临的风险较高,不确定性很大,面临违约和预期风险,院校和企业出于自身考虑不愿意进行深度长期合作,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亟待解决。3.旅游企业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不畅。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了解企业当前运用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所教授的专业知识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很难应用于企业岗位工作中,大大削弱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4.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的专业知识丰富,实践能力不强,无法给学生的实习实训传授有效的经验,作出科学的指导,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才培养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构建路径

查看全文

工商管理育人模式研究

一、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环节解析

高校的第二课堂,即大学生在学校相关组织或教师的指导下,在第一课堂教学课时以外进行的、与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是高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发展技能、增长见识、提高能力的平台,是对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在形式上,以学术交流、主题实践、文艺活动、学科竞赛、创业园项目、实习实训等为主。高校第二课堂受时空的限制较少,具有开放、灵活的特征,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环节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起到的是实践育人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参与具体的实践,将第一课堂所学的知识转化运用,从而检验知识学习效果,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本文从意识培养、行为培养、能力培养三个方面对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环节进行分析。一是意识培养。计划行为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等诸多理论已经证明,意识对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教育的本质是灵魂的唤醒,是让学生自觉实现从“他育”到“自育”的过程。在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环节,意识培养与第一课堂一样,放在首要位置。二是行为培养。行为一般为意识主导下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反馈促进意识的改变。行为培养是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环节的根本。第二课堂的本质还是希望学生将头脑中的意识真正落实到行动中来,即我们所说的具体实践。三是能力培养。能力培养是第二课堂育人环节的落脚点。通过意识和行为培养,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次数和质量,帮助学生从中习得实践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方法,最终实现综合能力提升的目的。

二、工商管理类第二课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框架构建

(一)目标及主要措施。通过第二课堂的组织开展,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具体包括创新创业意识觉醒,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创新创业竞赛成绩的提高,创新创业实践水平的增长。主要措施包括意识教育、专业训练和实践能力检验三个环节。其中意识教育是基础,也是整个框架构建的基点。专业训练是核心环节,必须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计。实践能力检验是保障,是论证第二课堂育人模式合理性的必要条件。(二)框架构建。在意识教育方面,首先传统的正能量教育,即我们一般而言的思想引领的内容,要求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始终贯穿积极向上的教育,实现唤醒工程,使学生能够从“他育”逐步走向“自育”,通过教育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给学生打上健康、向上的生命底色,让学生明白使命和担当,具有时代责任感。另一方面就是分层次开展创新创业意识的教育,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如在大一阶段,以专业导论课为主,逐步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在大二阶段,以创新创业专题培训为主,在大三阶段,以创新创业实践为主,在大四阶段,以创新创业实战为主。在专业训练方面,主要目标是与第一课堂紧密衔接,将第一课堂所需要提升的知识点和能力延伸至第二课堂。一方面包括与各专业紧密对接的学科竞赛活动,如沙盘模拟大赛(ERP)就是企业经营全过程的一个模拟,学生在其中能够体会到经营决策的各个环节。市场调研分析大赛,即要求学生学会调查研究,掌握一线市场的真实情况。另外一方面就是与专业相关的活动,如管理沙龙、对话企业家等栏目。管理沙龙通过拟定管理类主题,开展形式多样且学生喜闻乐见的沙龙。对话企业家以“面对面”访谈互动等形式,由企业家直面学生,交流真实的市场环境和从业经验,让学生能够快速高效地掌握有效信息。在实践能力检验方面,主要是通过第二课堂实践环节锻炼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敦促相关体制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学生锻炼方面,可以通过实岗挂职锻炼、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等方式。实岗挂职锻炼是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专业岗位当中,让学生以“社会人”的身份进行工作;暑期社会实践往往结合专业特色服务地方,比如旅游专业“美丽广西”系列活动,每年均由相关专业大学生在博士、教授的带领下前往区内各乡村开展旅游路线开发设计、旅游规划等活动。通过系列第二课堂的实践效果检验,同时也能够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以及构建相配套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措施、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等。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三、工商管理类第二课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模式实施效果

(一)学生思想意识。将思想意识培养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通过第二课堂组织思想政治、学术交流等讲座75场,“管理沙龙”8次/年,“对话企业家”8次/年等平台,组织开展毕业生晚会、十大歌手、舞蹈大赛、运动会等校园文化活动,将“感恩”“传承”“文化”“进取”等主题融入其中,营造积极活跃的文化育人氛围,学生对学院归属感有了很大的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强烈。近三年来,工商管理学院通过第二课堂积极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学生的学风、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均有体现,取得丰硕成果。31个班级为双无班级,1个班级被评为区优秀班集体,10个班级被评为校级优秀班集体,147人获得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称号,320人荣获校级三好学生荣誉,12人获得国家奖学金,33人获得政府奖学金,10人荣获嘉和奖学金,41人获得省级以上竞赛荣誉。(二)学生专业能力。通过学科竞赛的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明显提高,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大赛、营销策划实战大赛、市场调研大赛、旅游路线大赛、会展创意大赛5个学科类竞赛活动成绩显著,获2016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泰安杯”流通业创新实践竞赛暨第四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营销模拟决策大赛大陆地区总决赛一等奖、“学创杯”2016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二等奖、“远华杯”全国大学生会展创意大赛一等奖等82项荣誉。在首届广西大学生“互联网+”大赛中获得金奖,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立项中数量位居全校之首。在此基础上,学生自主成立的ERP协会更是形成了良性互动,通过社团活动将专业实践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让更多学生受益。(三)实践成果。第二课堂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已经纳入议事日程,将作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重要方面予以考虑,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的做法及建设效果也得到了认可,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大赛等竞赛覆盖面、受益面逐年提升。2017年大创项目申报数量达到250项,在全校的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中数量、质量都是名列前茅。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美丽广西”旅游服务系列,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区重点团队,活动开展有特色,切实做到服务地方,得到了主流媒体的报道。在专家、博士、老师们的带领和指导下,会展专业立足广西,积极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受到好评。旅游专业为基层旅游路线开发建言献策,得到当地政府的肯定。营销专业连续六年与蒙牛公司、娃哈哈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创维集团、新东方等企业合作打造营销大赛,充分获得了企业的肯定。可见,通过第二课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模式实践,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意识、行为、能力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提高,有利于他们毕业后的创业以及今后职业道路的选择与发展。

查看全文

中职德育快乐化育人模式探索

摘要:本文通过对促进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中职快乐化德育课堂特色教学模式、构建中职德育快乐化第二课堂创新实践模式的探索,提出构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乐悟、乐提升”的中职德育快乐化育人模式的设想。

关键词:德育课教师专业成长;德育快乐化;育人模式

近年来,中职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9〕1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强调加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而德育工作对于促进中职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促进中职学校内涵建设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出构建中职德育快乐化育人模式的背景

1.德育快乐化的迫切性。中职学生作为未来新兴劳动力大军中的一员,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转变,这要求他们既要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素质。但病态时尚、落后文化甚至腐朽文化无孔不入地影响着中职学生,影响了他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使得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方式愈加简单、粗暴。要纠正这种偏差,迫切需要提高中职德育课的时效性,加强有针对性地快乐的德育教育,从而引起中职学生的共鸣,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改变提升,使德育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中职学生成为国家、企业需要的“德技双馨”的技能型人才、工匠型人才,从而助推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有序发展。2.德育课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中职德育课作为中职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其能否有效、能否让学生喜欢的关键在于中职德育课教师。作为学生的教育者、生活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即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不断发展直接关系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德育工作及学生的精神面貌、行为气质、言谈举止、品行品德;关系着能否寓教于乐,让中职德育课变得有趣、有用,得到学生的真正喜欢。

二、构建中职德育快乐化育人模式的主要途径

查看全文

三全育人理念高校管理育人模式分析

摘要:“管理育人”是三全育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是推动其他育人体系良性运转的基础和保障。新时代的管理育人工作,不能简单地将管理服务与之相提并论,也不能简单地从管理职能出发思考,而应充分结合中国国情,构建党治、法治、德治、技治、共治为一体的中国特色高校管理模式。“党治”统筹协调促发展,“法治”治权治校稳秩序,“德治”感化教化养德行,“技治”科学快捷提效能,“共治”自治为基强共管。此外,高校应抓好管理育人的三个关键因素,即管理者的选任与使用、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科技智能的管理设施及系统等,逐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学校治理格局,在管理中实现育人目标。

关键词:三全育人;管理育人;学校管理;治理模式

“三全育人”是党和国家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管理育人”是三全育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是推动其他育人体系高质量、高效能运转的基础与保障。

一、管理育人“五治”模式探索

新时代的“管理育人”要充分结合中国国情,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中逐步体现和实现育人作用。其中,共建是前提,共治是过程,共享是目标。因此,实现“管理育人”要有平等互惠包容聚合的价值理念、共商共建共管共情的机制体制、大数据研判下的人力财力物力的统筹、清晰流畅的管理边界和流程,以及生生、师生和家校协作意识及关系的深化等。简而言之,即构建党治、法治、德治、技治、共治为一体的中国特色高校管理模式,为实现管理育人提供保障、提质增效[4-6]。

(一)“党治”育人,统筹协调促发展

查看全文

校企全程合作育人模式分析

摘要:产教深度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是办好现代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及必经之路,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重要意义。江苏商贸职业学院物流专业不断探索实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在新专业开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过程中校企不断磨合、调整,探寻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全程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满足市场需求,切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于处在经济转型升级、迅猛发展期,且自身处于改革创新的我国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解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关键措施,也成为大力发展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开设物流专业至今,始终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不断摸索实践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一、高职物流专业校企合作育人不足之处

(一)前期参与度不够

学校在开设新专业前,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对目前社会及行业企业的需求做深入了解,再根据自身专业集群发展方向、师资队伍力量、实验实训条件等综合情况进行论证,进而确定选择开设专业。在此过程中,学校往往会先根据国家职业教育专业目录选择某个专业,然后根据选定的专业设计相关调查问卷,并给相关熟悉的企业发送该调查问卷。但是,有些调查问卷内容是站在学校角度设定。例如,贵单位认为该专业应开设下列哪些课程?从学校的角度看,我们想了解所开专业需要哪些课程作为支撑,该专业学生需要学习哪些课程知识。从企业角度看,只知道该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该人员要能为企业做什么,该企业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企业对学校的课程教学体系并不清楚。所以,企业只能从调查问卷的字面意思猜测所选课程项与相关知识技能的关联性,或者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只要有用的课程都要开设,这样的勾选调查结果势必会对学校开设专业的后续规划及科学合理造成影响。而在走访调研、座谈、论证会等情况下,企业也基本按照学校设定好的开设专业轨迹参与,给出学校已经选定专业相关的建议或意见。企业被动参与,只是学校专业开设论证环节的配角,后续该专业的学生培养及社会输出与参与调研论证的企业无必然联系或关联。这就造成学校所开设的专业不一定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专业,或者开设的专业方向偏离了企业需求。企业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参与到学校专业开设研究工作中来,更无法指导及参与专业后续的建设和发展。

查看全文

艺术教育人才培育模式

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对策;展望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的发展,对教育机构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艺术教育,将科学与人文知识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当代教育与艺术实践,建构科学可行的高等设计教育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艺术教育,就是通过有关的艺术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通过专业能力、专业意识的培养,通过艺术专业方法、专业技能的训练.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是一种建立于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的人格教育的基础之上,以人的创造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教育。

一、艺术教育的目标培养

教育的目标培养或培养目标是教育最根本的方向问题。它可以分成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是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来确定,这是纲领性的标志。但各类高校的艺术专业如何实现国家规定的教育总目标,目前教育界在认识方面不尽一致。对于高等教育自身来说,当务之急是调整和把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的方式和途径,努力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和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在市场多元化的今天,对艺术人才和人员的需求也向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

二、如何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查看全文

新媒体线上线下融合育人模式

【摘要】伴随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以及新媒体环境的创建发展,新媒体广泛影响着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新媒体以其开放性、及时性、便捷性和自由性逐渐被广大学生所喜爱。高职院校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融合”育人的教育模式,在深刻了解“线上线下融合”育人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提高有效的“线上线下融合”育人策略,旨在构建高职院校育人新模式,不断培育适应时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院校;线上线下融合;育人模式

1引言

21世纪是全面的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主要表现为信息传播内容丰富、信息搜索方式便捷、信息价值多样以及信息应用广泛等特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程度上丰富了高职院校的育人方式,调整了高职院校的育人结构,改变了高职院校的育人模式,深刻影响着高职院校育人工作。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高校育人工作是一个长久的建设过程,单凭新媒体技术必然不能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要结合传统育人模式协发展,才能真正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政治意识和道德观念。因此,在高职院校实行“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育人方式,是顺应时展趋势的正确选择,必须引起高校的重视和推广。

2高职院校“线上线下融合”育人的必然性

2.1传统线下育人模式的局限性。传统的线下育人模式很大一部分是针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开展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单纯采用传统的线下育人模式是远远不能满足时展要求和学生成长需要的。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占据教育的主导地位,“教师讲、学生听”的固有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师与学生难以建立和谐的发展关系。新媒体时代要求高校要及时更新教育育人理念,优化教学方式,采用多种育人方法,充分体现高校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2.2新型线上育人模式的优越性。新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颠覆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强调高开放思想、拓展思维。新型线上教育模式要求高职院校要全方位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实现高校的育人目标。具体而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更加明显,因此,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要切实遵循市场就业导向、职业发展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只有在传统线下育人模式的培育基础上融入新型的线下育人模式,才能帮助高校走出校园、立足实践,充分把握市场就业需求,了解职业发展需要,及时把控有效信息的更新进程,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高质量育人。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在高职院校中采用“线上线下融合”育人模式,既要重视传统的课堂教育,又要利用信息技术开辟更多的发展渠道,收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料,建立更加完善的育人体系,充分实现高校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查看全文

法学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探究

摘要:在法学教育中,存在着“重教学、轻育人”现象。所以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以“实践育人”为载体将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其中,建立法学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促进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员化、全程化。

关键词:法学教育;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

在新时代,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建立学工系统、教学系统、法律实务部门联动的法学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一实践育人的基本内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人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1]。实践育人既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也重视大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但遵循了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而且遵循了大学生成长规律。实践育人是师生间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兼顾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坚持知行统一[2]。1.实践育人的定位。实践育人是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抓手。实践育人即是立德树人。因此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绝不能停留在教学与传授技能层面。同时,又因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育人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2.实践育人的特征。一是实践性,即以实践锻炼为育人的重要方式,强调大学生亲身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成长。二是大学生是实践主体,注重发挥大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三是系统性[3],实践育人是现代教育理念、内容、模式、形式、方法相统一的系统,是学校与社会相融合的育人体系。四是开放性,实践育人实现了从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变,从校园教育走向社会教育转变,实现了课堂与课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3.实践育人的内容。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因此,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立德树人全程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内容。大力推进实践创新教育,增强大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也是实践育人的重要内容。此外,实践育人的内容应还包括科学制定实践育人规划,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促进实践教学方法全面改革,重点建设实践育人队伍、实践教育基地,积极调动大大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4.实践育人的形式。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在法学教育中,实践教学包括创新创业、法律诊所、模拟法庭、法律实习等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法律宣传、法律援助、模拟法庭、志愿服务、辩论演讲等实践活动。军事训练包括国防教育、军事理论、军事实践、军事法纪等教育内容。5.实践育人的方法。在方法论上,实践育人应将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创新创业和就业择业相结合,注重学思践悟。创新实践育人方法,加大力度合作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增加实践教育投入,充分调动、整合社会各方资源,这也是实践育人的重要方法,形成全社会的系统性的实践育人。实践育人具体方法包括观察法、讨论法、日志法、专题法、阅卷法等。

二实践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