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2 11:33: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玉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宋代肖生玉器研究论文

[摘要]肖生玉泛指一般动物及吉祥物的玉雕,如奔马、玉熊、玉龙、孔雀、鹦鹉、玉辟邪而不是仅指十二生肖玉雕。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我国的肖生玉雕一直是一个永恒的题材,为人民大众所喜爱。宋代肖生玉器在继承前代玉器发展的前提下又有大的创新,它代表了宋代玉器的新兴形式,它的突出特点表现为世俗性。

[关键词]宋代肖生玉器世俗性

肖生玉器泛指一般的动物及吉祥物的玉雕,如奔马、玉熊、玉龙、孔雀、鹦鹉、玉辟邪而不是仅指十二生肖玉雕。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我国的肖生玉雕一直是一个永恒的题材,为人民大众所喜爱。表现手法也从简单的反映动物的特征、习性,到对动物的整体刻画,以及赋予其吉祥的寓意,由简到繁,自浅至深,生动传神。宋代肖生玉在继承前代玉器发展的前提下又有大的创新,它代表了宋代玉器的新兴形式,它的突出特点表现为世俗性。

在一定的历史时间内,人们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是受特定的社会生活、文化气氛和时代精神等因素的作用制约的,同是肖生玉器,不同的历史阶段赋予它不同的社会功能,表现的形象也是完全不同的。

例如:商代肖生玉饰中大量出现,主要以写实动物玉器为主,商代玉器,赋予礼仪功能,象征着王令。造型极写实,刻虎似虎,雕象似象,琢人似人,但是,再造型表面,则刻上一些由卜兆纹组合而成的怪兽、图腾图案,大多用的是人兽复合纹,用上了臣字眼纹,大部分是扁平状线雕或浮雕,圆雕较少。而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玉制生产工具消失,所以春秋玉器特征主要为:礼器减少,佩饰增加。唐代肖生玉器气韵生动、形象夸张,玉器完全在雕塑绘画艺术的气氛与法理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于艺坛上。器皿呈现高贵气,肖生玉发出神韵和体量,宋代以后,由于玉器不再是王公贵族的“专利”,大众百姓也可使用玉器,并且也喜欢玉器,于是玉器向细巧、世俗方向演变。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转折期,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它的中后期,社会上广泛追求豪华、欢乐、奢侈和享受,对世俗生活的兴趣日益浓厚。宋初结束了五代战乱局面,社会趋于稳定,文化艺术十分发达。这一时期宗教艺术日益世俗化,同样,肖生玉的最突出的特点也体现在它的世俗化特点。宋代处于政治弱势,文化繁荣的环境,其玉雕作品更为清矍,含蓄,端庄,更加世俗化、平民化,肖生玉成为普通大众所非常喜爱的一门艺术形式。

查看全文

玉器漆器织绣工艺论文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织绣、玉器和漆器的基本知识、工艺特点。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感受各类工艺美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特有的人文内涵。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

查看全文

中国玉器文化价值论文

一.初期玉器,新石器时代,当时玉器处在原始文化状态,距今有5000一6000年的时间,分为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

1.北方的红山文化,距今5500年到6000年,在今内蒙的赤峰市,出土的玉器多种造型,最重要的有勾云形器和玉猪龙两种.勾云形器有玉龟.玉鹊,猪龙有C形墨玉玉猪龙.

2.南方的良渚文化,距今4300年到5000年,在今江苏的吴县,武进,浙江的佘反山,瑶山等地,主要的玉器有,琮.壁.符.镯.佩.环,还有蝉.鸟等动物.

3.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大部分是祭祀天地和随葬用品,另外还有小部分是辟邪.财富和地位的象征等物品

早期玉器,夏商周三代.

公元前2070年.

查看全文

夏代玉器审美特征研究论文

摘要:原始玉器工艺发展到夏代,开始出现镶嵌、勾彻、浅浮雕和圆雕等琢玉技术,这就使得夏代玉器的造型和纹饰走向程式化和复杂化成为可能。几何直方的规整形状,出齿、安柄的细部造型,还有线面结合的构图,乃至浅浮雕式的立体纹饰,均强化了夏代玉器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意蕴,形成了匀称规整、多样统一、象征表意和凝重神秘的艺术风格,从而有效地实现了中国玉器主体审美观念从新石器时代“饰玉”向商周“礼玉”的过渡。

关键词:夏代玉器;线刻;浮雕;象征表意;凝重神秘

Abstract:TheprimitivejadecraftinXiadynastybeginstoappearjade-carvingtechnology,suchas:enchased,bass-reliefandroundreliefandsoon,whichmakemodelinganddecorativedesigninjadeutensiltowardstheformulaandthecomplicationpossible.Theshapeofgeometrystraightandsquare,detailmodelingofdentationsandhandle,andalsothepictureoflineandsidecomposition,andeventhree-dimensionaldecorativedesignofbass-reliefinutensil,whichallstrengthenartisticformandestheticmeaningoftheXiadynasty’sjade.Theyformedtheartisticstylethatissymmetricalandneat,combiningdiversityintounification,symbolizingitsmeaningandthedignifiedmystical,whichhaseffectivelyrealizedthetransitionoftheChinesejadecarvingestheticmainideafromNewStoneAge“adornedjade”toShangandZhoudynasties“ritualjade”.

Keywords:TheXiadynasty’sjade;linecarving;relief;symbolizingmeaning;dignifiedandmystical

根据《史记》、《竹书纪年》等文献资料的记载和碳十四技术的年代测定,夏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年代可基本框定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囊括了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头文化四期的中国早期文明。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中心,并波及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夏县东下冯,内蒙古的夏家店,山东的岳石地区,陕西神木石峁遗址,以及内蒙古亦峰夏家店遗址的夏代文明,出土了丰富的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骨蚌器、木漆器等原始器物,其中尤其是玉器,以其独特的玉料、精湛的工艺、多样的造型、别样的纹饰以及极富时代特征的艺术审美风格,充分展现了夏代先民的形式感、想象力和社会风尚,这些无疑构成了夏代玉器的基本审美特征。

一玉料和工艺特征

查看全文

宋代肖生玉器评析论文

[摘要]肖生玉泛指一般动物及吉祥物的玉雕,如奔马、玉熊、玉龙、孔雀、鹦鹉、玉辟邪而不是仅指十二生肖玉雕。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我国的肖生玉雕一直是一个永恒的题材,为人民大众所喜爱。宋代肖生玉器在继承前代玉器发展的前提下又有大的创新,它代表了宋代玉器的新兴形式,它的突出特点表现为世俗性。

[关键词]宋代肖生玉器世俗性

肖生玉器泛指一般的动物及吉祥物的玉雕,如奔马、玉熊、玉龙、孔雀、鹦鹉、玉辟邪而不是仅指十二生肖玉雕。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我国的肖生玉雕一直是一个永恒的题材,为人民大众所喜爱。表现手法也从简单的反映动物的特征、习性,到对动物的整体刻画,以及赋予其吉祥的寓意,由简到繁,自浅至深,生动传神。宋代肖生玉在继承前代玉器发展的前提下又有大的创新,它代表了宋代玉器的新兴形式,它的突出特点表现为世俗性。

在一定的历史时间内,人们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是受特定的社会生活、文化气氛和时代精神等因素的作用制约的,同是肖生玉器,不同的历史阶段赋予它不同的社会功能,表现的形象也是完全不同的。

例如:商代肖生玉饰中大量出现,主要以写实动物玉器为主,商代玉器,赋予礼仪功能,象征着王令。造型极写实,刻虎似虎,雕象似象,琢人似人,但是,再造型表面,则刻上一些由卜兆纹组合而成的怪兽、图腾图案,大多用的是人兽复合纹,用上了臣字眼纹,大部分是扁平状线雕或浮雕,圆雕较少。而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玉制生产工具消失,所以春秋玉器特征主要为:礼器减少,佩饰增加。唐代肖生玉器气韵生动、形象夸张,玉器完全在雕塑绘画艺术的气氛与法理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于艺坛上。器皿呈现高贵气,肖生玉发出神韵和体量,宋代以后,由于玉器不再是王公贵族的“专利”,大众百姓也可使用玉器,并且也喜欢玉器,于是玉器向细巧、世俗方向演变。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转折期,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它的中后期,社会上广泛追求豪华、欢乐、奢侈和享受,对世俗生活的兴趣日益浓厚。宋初结束了五代战乱局面,社会趋于稳定,文化艺术十分发达。这一时期宗教艺术日益世俗化,同样,肖生玉的最突出的特点也体现在它的世俗化特点。宋代处于政治弱势,文化繁荣的环境,其玉雕作品更为清矍,含蓄,端庄,更加世俗化、平民化,肖生玉成为普通大众所非常喜爱的一门艺术形式。

查看全文

诠释中国玉器的基本知识及文化内涵

一.初期玉器,新石器时代,当时玉器处在原始文化状态,距今有5000一6000年的时间,分为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

1.北方的红山文化,距今5500年到6000年,在今内蒙的赤峰市,出土的玉器多种造型,最重要的有勾云形器和玉猪龙两种.勾云形器有玉龟.玉鹊,猪龙有C形墨玉玉猪龙.

2.南方的良渚文化,距今4300年到5000年,在今江苏的吴县,武进,浙江的佘反山,瑶山等地,主要的玉器有,琮.壁.符.镯.佩.环,还有蝉.鸟等动物.

3.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大部分是祭祀天地和随葬用品,另外还有小部分是辟邪.财富和地位的象征等物品.

早期玉器,夏商周三代.

公元前2070年.

查看全文

玉主题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玉文化是关键的部分,对中国人的思想、民俗、理念等有着重要影响,中国玉文化历经几千年,不断发展、演变、沉淀,最终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本文聚焦玉文化专题博物馆,从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及创新性等方面展现中华几千年的玉文化。

关键词:展陈设计;玉文化;博物馆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玉文化是关键的一部分,其依托玉器形成特定的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民俗、理念等有着重要影响。

一、玉文化的演变

60万年前,古老的北京人就已开始选用水晶、玛瑙、蛇纹石等物品打造片状的旧石器。随着制石工艺日渐成熟,治玉工艺被逐步剥离,成为专项技艺。大约6000年前,我国开始出现并应用原始砣机制作玉器,镂空与钻孔是常见工艺,玉器制作由此逐步迈向成熟。进入夏朝后,玉器制造开始将体薄、饰细阴线、刻几何纹作为主流工艺;商朝时主雕阴线。之后几代也多有变化,比如西周雕刻大多简单遒劲,春秋战国时期流行隐起剔地技法。上述玉器制造,多需用铁砣操作。秦汉匠人手法豪放沉雄,尽显气势与神韵;隋唐到宋辽金这一阶段,碾玉高登成为玉器制造的主流工艺;元朝的玉器制造工艺相对粗犷,风格较硬朗;明朝前后,工艺则一精美一厚重;清朝玉器主流工艺较为精细;近现代玉雕工艺不断追求创新,随着电动机技术、超声波工艺、计算机科技等愈发成熟,玉雕工艺炉火纯青。围绕中国玉器展开的研究、鉴赏以及收藏等历史活动形成了玉文化学术史。纵观当下,学术界多以考古所得玉器为对象深度探讨新石器时期的人类文化。比如,玉在奴隶社会已具有独立内涵;在商朝被纳入“八材”体系,并出现了专门的玉雕行业;在周朝被赋予了宗教伦理、人文道德以及政治涵义,所谓“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春秋末期至隋唐五代是金石学的萌芽期;北宋时期,金石学成为时代热潮,士大夫愈发偏爱玉器研究。其中,吕大临编纂的《考古图·玉器卷》正式拉开了我国玉器研究的帷幕。随后,宋、元、明、清各朝均出现了较知名的玉器研究成果,比如,元朝朱德润编纂的《古玉图》,深受人们推崇;明朝曹昭编纂的《格古要论》备受世人青睐;清朝吴大徵编纂的《古玉图考》与民国刘大同编纂的《古玉辨》是人们考察、钻研和了解玉文化的重要文献。在中国玉雕史中,独山玉是最古老的玉种,是我国古代玉器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国四大名玉中,独山玉被誉为“南阳翡翠”,产于河南南阳的独山。新石器时代初期,在独山及其周边居住的原始先民在制作农耕劳动工具时,最早小规模地开采独山玉石。到该时代中期,独山居民已开发出玉器磨制、钻孔等多种工艺,能将玉石从普通石料中剥离。商代开始在天然的山洞中找矿脉开采深层独山玉,制玉的手工作坊也出现在独山脚下。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南阳先进的冶铁技术,极大地革新了传统的琢玉工具,尤其是南阳所创新的脚踏砣子技术,大大提高了玉器制造效率。到了汉代,独山脚下有一座专门加工、雕琢并对外销售独山玉的村落,叫沙岗店村,是汉朝较有名的“玉街寺”遗址。进入宋元时期后,玉器逐渐转变为流通性商品,备受百姓青睐。清朝时期,南阳已然形成专门的玉雕产业。全面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南阳独山玉再次展现出与众不同之处。目前在南阳,流行着这样一句充分彰显独山玉雕技术之精湛、文化底蕴之深厚、市场地位之高的谚语:“十个玉器匠,九个南阳人。”中国玉文化历经几千年,不断发展、演变、沉淀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在经过提炼、升华后,玉文化形成体系并以博物馆的形式出现在大家眼前。随着玉文化越来越广泛地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以玉为主题的各种艺术品也涌现出来。在距离南阳市西部三十公里处坐落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小镇—石佛寺镇。在该镇,有一座俯瞰形似草书“玉”字的磅礴建筑,即中华玉文化博物馆。该博物馆内陈列着数目繁多的玉器,是人们了解中华上下几千年玉文化、玉器种类、玉器用途、玉器制作工艺的地方。为向世人传播我国优秀的玉文化,本文聚焦中华玉文化博物馆,细致地探讨其展陈设计以及创新性等,致力于通过阐述新型空间设计理念和方法来传递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展示中华几千年的玉文化。

二、玉文化博物馆展厅设计

查看全文

项目教学法在白描课程艺术设计中应用

摘要:近年,高职教育逐步引入了项目教学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些成功的案例对项目教学法在高职中的推广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文章以项目教学法在白描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为例,探索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艺术设计白描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白描课程;实践探索

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了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它在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孕育下萌芽,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是项目教学法的雏形。项目教学法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最终发展成为当代职业教育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目前,项目教学法在我国高职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问题,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与难点,各高职院校、教育行政部门都非常关注。广东省教育厅在2007年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明确了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并提出继续实施教育改革和实践工程。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下文简称“学院”)紧跟全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步伐,近年来,坚持“分段递进、项目驱动、双能贯穿”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的双核课程体系。在学院的带动下,各系积极地把真实项目导入课堂,尝试实现真实项目、课堂学习与企业、社会需要接轨,稳步推进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一、项目教学法在白描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其一,项目教学法在白描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学院“分段递进、项目驱动、双能贯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细化。在艺术设计专业群中,玉器设计与制作是特色的专业方向,白描课程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改革应该首先进行。项目教学法在白描课程中的应用,有利于解决学院专业课教学中的一些根本问题。项目教学法在白描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要求学生了解并把握完成项目整个过程的基本要求,使白描课程的教学活动不再是教师直接把自己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也不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授课要求、制作步骤完成一件作品,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寻求完成设计作品的途径和方法,最终完成作品,并对作品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其二,项目教学法在白描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学院实现“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的双核课程体系。在白描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项目为载体、实训为保障”的项目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主体,而是主导,教师帮助学生在玉雕白描设计的研究道路上迅速前进,引导学生在课程实践中发现白描新知识,掌握白描新内容。对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教师以玉雕设计人员岗位的项目任务训练其职业能力,让学生通过独立完成真实的玉雕白描设计项目,把白描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白描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等适应玉雕设计工作的综合能力,最终实现对学生“双核能力”的培养。

二、项目教学法在白描课程教学中应用的设计思路

查看全文

地方元代工艺美术概述

上海工艺美术在元代有了长足进步,出现特色题材和新的工艺技法,表现于雕刻工艺、制造工艺漆器和金银器等,元代工艺美术发展与民族文化、外地工艺的输入有密切关系,为明清工艺美术的繁荣奠定基础。元代是上海工艺美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为明清上海工艺的繁荣奠定基础。上海于元代时分属华亭、嘉定、上海三县,其中上海县作为后起之秀,依托港口优势,经济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史载,时上海县户口在籍者有六万四千余,每年输粮有十二万余石,酒醋课税中统钞一千九百余锭。便是其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这一时期工艺美术在题材与工艺方面,呈现出新的特色。

如出土玉雕作品题材出现秋山、幻方;工艺方面出现了立体镂雕与累丝等新的雕刻和金属工艺,这些题材和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共同描绘出上海地区元代工艺美术的新面貌。1.玉雕元人喜玉,大到建筑用件,小到乐器服饰、赏玩摆件,皆可寻见玉的身影。上海地区虽然未见以玉作建筑用件和乐器的元代遗物,但是在现存佛塔和元代墓葬中,如嘉定区法华塔、松江区西林塔、宝山区顾村朱守城夫妇合葬墓等地,皆有玉制佩饰、摆件、首饰等玉器出土。这些玉器,材质涉及白玉、墨玉、青玉、青白玉、灰白玉等;种类有带钩、炉顶、玉环等;题材有人物、动物、蔬果等;工艺技巧涉及圆雕、浮雕、立体镂雕等。相较于上海地区出土的宋代玉器,这些玉器呈现明显的不同。两朝玉器相同点体现在四方面:其一,青玉、白玉、灰白玉是两朝共有的玉器材质。其二,皆有以宗教人物、动物为题材的圆雕。其三,玉佩、带饰、炉顶是两朝共有的玉器种类。其四,圆雕、阴刻、剔地浮雕是两朝共用的工艺技巧。不同点表现在三方面:其一,元代玉器出现秋山、幻方题材。所谓秋山,是一种反映女真民族狩猎生活的艺术题材,常见表现形式有两种:海东青捕捉天鹅与山林群鹿。松江区西林塔曾出土三件元代秋山玉,分别为青白玉秋山饰、青玉秋山带饰、青玉秋山炉顶,即为代表。所谓幻方,是一种穆斯林的护身信物,浦东新区陆家嘴陆深家族墓地曾出土一件青玉幻方(图1)是为代表。这件幻方呈长方形,正面刻有阿拉伯文“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四角阴刻朵云纹,背面的方形凸面上,阴刻一方框,纵横十六格,每格内填一个阿拉伯数字,纵、横、斜行的数字之和均为三十四。这两种题材皆为少数民族独有,是当时多民族之间交流互动的缩影。其二,立体镂雕是元代玉雕作品常用的工艺技法。所谓立体镂雕,是一种多层镂空技术,将金属细线拉切与柱状钻头结合,从不同方向钻孔、拉切,器内雕琢痕迹较为清晰,不做修饰,器表抛光较好,致使表里形成鲜明反差。这种深刀立体的雕琢,不仅使作品层次丰富,而且立体感极强。这种技法是元代发展金代多层镂空技术而成,为元代雕刻技术的代表。松江区西林塔出土的六件炉顶,均为立体镂雕作品。其三,元代玉器出现组合用材,如玉与木、玉与铜。前者代表为宝山区顾村朱守城夫妇合葬墓出土的白玉卧犬。该器为圆雕,镶嵌在木质压尺上,是文人赏玩之物。这种形式的文房用品宋代早已有之,但上海地区宋元玉器仅见此一件。后者代表为松江区圆应塔地宫出土的青田石观音菩萨像,是一件后配组合的造像。观音为圆雕,头戴花冠,右侧配玉瓶,下配束腰须弥座。菩萨像、宝瓶与须弥座皆被固定于鎏金铜背光之上。从当时上海县仅酒醋纳税中统钞一千九百余锭的情况来看,其民众或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消费玉器,或有大小官、私玉器作坊存在于世,所以这些玉器或出自曾经工匠之手也未可知。2.石雕嘉定区法华塔出土的双狮戏绣球石函(图2),是这一时期出土石雕的代表作。石函函盖使用传统的剔地起凸技法,以高浮雕雕刻双狮戏球,辅以牡丹纹样,刀法遒劲爽利,阴刻毛发线条流畅,实为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石雕的代表作。3.砚刻元代之前的砚台多以简明实用为主,而元代砚逐渐开始脱离实用束缚,发展成为一种艺术与实用兼备的工艺美术品,不仅砚形变化多样,有箕形、抄手形、长方形、圆形等,题材也十分广泛,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走兽等,雕刻技法涉及以浅浮雕凸显纹样,辅以阴刻,不时穿插深刀技法。上海地区出土的元砚共两方,皆出自青浦区重固镇高家台元任仁发家族墓,分别为圆形三足歙石砚、嵌端石连盖长方形蓬莱仙岛澄泥砚(图3)。前者颇有宋砚之风,较为简明。后者题材为蓬莱仙岛,是元代砚刻中的新题材,较能代表这一时期砚刻发展情况。我国古代砚史称此为“蓬莱砚”,即刻画蓬莱仙岛的砚,砚材有澄泥、端石、洮河石、歙石等,以绿色洮河石为主。上海出土的这方蓬莱砚特点在于采用嵌入工艺,将端石嵌入砚中,是一种砚材嵌入另一种砚材的体现,在砚史上较为罕见。4、织造工艺元代上海地区织造业较两宋有一定发展,主要体现在棉花种植推广与织造技术革新两方面:一方面,棉花的广泛种植,为织造提供原料。宋末元初之时,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徐汇区华泾镇)民众因土地贫瘠无法种植作物,遂于闽广寻取棉种种植棉花。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其地土田硗瘠,民食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遂觅种于彼(闽广)。”正是这一历史事实的反映。此后,上海地区广种棉花,如元人陈高作桐华(棉花)诗言:“炎方有桐树,衣被代桑蚕,舍西得闲园,种之渐成行。”棉花贸易更甚,如《宝山县志》载“元至元间里人罗升创市,故名。东西三里,南北二里,出棉花、纱、布,徽商丛集,贸易甚盛。”另一方面,黄道婆带来先进的制棉工具与方法,提高了上海地区纺织技术。据《南村辍耕录》载,黄道婆返回乌泥泾之前,当地的织棉情况是:“初无蹋车推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绵弦竹弧置按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乌泥泾百姓织棉甚艰的原因,主要在于去除棉籽全赖手剥,可见当时织造最大的问题就是耗时耗力。这种情况自黄道婆到来之后有所改观。黄道婆为上海地区织造发展所作贡献主要有两点:其一,改革制棉工具。黄道婆曾发明“脚踏式三锭木棉车”,是一种一次可纺三根纱的脚踏式织造工具。其二,传授纺织技术。首先,教授百姓如何利用先进织具纺织。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黄道婆)乃教以弹纺织之具。”,即搅车,用于去籽;弹,即弹弓和弹槌,用于弹松棉花;纺,即纺车;织,即织机。如前所述,在黄道婆返乡之前,乌泥泾百姓以手除籽、以线弦竹弓弹棉;至黄道婆返乡后,教百姓以铁杖尽棉子,以绳弦竹弓代替线弦竹弓,以及纺花用车和织布用机。其次,制定碾棉子——弹花——纺花——织布这一织棉流程,使人有所遵循。最后,传授织花技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擎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人既受教,竞相作为。”所谓错纱配色,是一种织造色织物的技艺。相传,海南黎族人所织棉织物,皆为色织布,需要错纱配色;所谓综线擎花,是一种提花技艺。织造折枝、团凤、字样,一般需用提花装置,故此或为运用束综提花装置,以织造大提花织物。黄道婆将这些先进的织造工具与技术传入乌泥泾后,当地织棉如雨后春笋般勃兴,逐渐成为当时全国的植棉中心,冠有“松郡棉布,衣被天下”之美称;其造就的“乌泥泾被”流芳百世,其所作贡献亦为后人铭记。5.雕漆上海地区出土的元代漆器,较宋代而言,在纹样与技法方面有一定突破。以青浦区重固镇元任仁发家族墓出土的“剔红东篱采菊图圆盒”(图4)为例,就纹样而言,一改宋代漆器素面传统,而是雕刻具有故事情节的《东篱采菊图》。就技法而言,采用了剔红技法雕造。所谓剔红,是雕漆的一种,即用朱漆层层刷于漆器胎骨之上,达到一定厚度,然后以刀雕刻出花纹。由此技法雕出的《东篱采菊图》,呈现出漆层厚实、漆质坚固、剔刻犀利、雕工娴熟的特点,有“刀法快利,雕法古拙”的雕漆风格,是上海地区元墓出土的为数极少且雕工精美的漆器之一。6、金银器元人尚金,不仅以衣“金锦”为傲,而且漆器亦以金彩装饰,帐幕、宫室、衣饰等处无不用金。因此,元代的金银器制造较前代颇为弥盛,且集中于江浙一带,尤其浙西路的银工以“精于手艺”闻名于世。今史籍可考者有4位,分别为朱碧山、谢君余、谢君和与唐俊卿,其中唐俊卿即松江人(今上海松江区),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松江府地区金属工艺发展水平较高。时上海县隶属松江府管辖,其金属工艺抑或较为繁盛,正德《松江府志·土产·铜器》载“府城上海皆有之,工致精好非苏产比。”可见上海县的铜器制作尤为精良,非苏州所产能比。今松江区圆应塔、嘉定法华塔、松江区李塔出土元代铜制宗教人物像、镜子以及铜熏炉,铸工较为精良,或为上海县所造。

尤其是任仁发家族墓出土的金银器,为今人呈现出当时元代金属工艺发展面貌。从考古发掘报告来看,任氏家族墓共出土金银铜器十一件,分别为铜器两件、金饰件三件、银器八件,其中金银饰品共四件,约占总金银铜器的36%,其余七件均为生活器皿,有铜镜、铜壶、银盘、银罐、银盆、银盏托、银匙。虽然金器只有三件,且皆为饰品,但从工艺技术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元代金属工艺情况。这三件金饰分别为嵌珠石累丝金帽花(图5)、嵌绿松石珊瑚累丝幡形金饰件以及嵌绿松石累丝金项链。这些饰品之所以冠以“累丝”,是其皆以金拉成细丝,通过编织、堆垒、焊接等制成各种图案,同时镶嵌绿松石、珍珠、青金石、红珊瑚、金珠等宝石,如此制成的首饰称为“花丝”或“累丝”。这种工艺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应用于妇女发饰制作之中,元代更有从事专业生产的累丝工匠。特别的是,这三件饰品中均运用了立体累丝工艺,这种工艺首先需要“堆灰”,即将炭研成细末;其次,以白芨草制成的黏液作为塑料,塑出立体人物、花鸟或走兽等造型;最后,将细丝累在炭模之上焊接,之后以火烧炭模殆尽,便可制出立体累丝饰物。虽今难以考证这三件金饰是否为上海本土所制,但前述上海地区银器制作之精名闻遐迩,故以此推之,这种累丝工艺抑或在当时金银器制作中有一定使用。与此同时,在任仁发家族墓出土的其他金银器中,制作工艺大体涉及捶打、錾刻、焊接等,皆为常见的金银器制作方法。此外,这一时期上海地区出土的金银器,在造型方面多保留宋代特征,较为典型者有二:其一,松江区上海电视大学松江分校窖藏出土的金执荷童子耳环一对,持荷童子形象仍保留宋代特征,其二,该地出土的金松鼠噬瓜果纹簪一对,中部刻画有“余贰郎”一行三字款识,或为制作者名号,符合宋代金器上多标识制作者名号的传统。上海地区出土元代金银器皿器型大致涉及盘、壶、盆、罐等,多为生活器皿,其中出土于松江区圆应塔的银如意花结纹盒,较为精美。该件整器以捶揲工艺制成,盖面有花结组成的四如意云纹,盒子周身亦有捶揲凸起的云纹,颇具立体感。上海地区元代工艺美术最具特色之处:第一,受到蒙古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影响,民族色彩浓厚,主要体现在题材与技术两方面;第二,外来工艺的输入对本地的影响,黄道婆对织造技术的革新,是上海织造工艺史上的重中之重,也为元代织造工艺谱写了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明正德年间修撰.松江府志·卷1沿革[M].上海:上海书店,1990.

〔2〕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24黄道婆[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7.

查看全文

两汉文化艺术形式分析

摘要:徐州两汉文化的艺术种类很多,主要体现在这一时期的墓葬出土文物上。徐州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应以两汉文化的饱满、雄壮、蓬勃的精神传承为主,深度提取汉代艺术形式特征,结合现代产品设计创意与风格,营造属于徐州的特色文化创意产品,体现两汉文化艺术的现代价值,为徐州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徐州;两汉;文化;艺术;风格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两汉时期将战国、秦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风格融合起来,形成了雄厚饱满、朝气向上的统一时代风格。徐州两汉文化的艺术种类繁多,主要体现在这一时期的墓葬出土文物上。艺术形式上有汉画像石、汉俑、漆器、玉器、青铜金银器和印章等。下面将对这些艺术形式逐一分析,尝试找出代表两汉文化的形象和元素。

一、汉画像石艺术

汉画像石是我国汉代艺术的瑰宝,徐州是中国四大汉画像石出土地之一,保存的汉画像石共有1300多块,大部分收藏于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内。汉画像石通过石料雕刻平面图像的方式,形象地将汉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再现于人们面前,是汉代社会的缩影。从内容上看,汉画像石主要分为两大类:现实与虚幻。现实性题材刻画了人间的现实社会,描写了墓主人生前的享乐生活场景与起到劝诫和宣教作用的历史故事;虚幻题材表现的是汉代人想象中的天上神仙世界和表示祥瑞的珍禽异兽。徐州现实生活类代表性图案有:农耕图、纺织图、车马出行图、乐舞百戏图、庖厨宴饮图、迎宾拜谒图、六博图等。历史故事类有:周公辅成王图、泅水捞鼎图、孔子见老子图、黄帝炎帝图等。虚幻类的有:东王公西王母图、伏羲女蜗图、月宫图、龙纹凤纹、四神图、铺首衔环、九头兽和昆仑仙境图等,这一类题材不仅有吉祥的含义,也反映墓主人希望灵魂得到超度,死后成仙。从造型上看,由于受制作工艺和材料的制约,石料雕刻以剪影式的动态形象为主,省略繁复的细节,构成平列组合的画面。首先,在装饰艺术上线和面是最为基本的元素,汉画像石的线条与块面表现了其独特的形象。外部轮廓线多以曲线表现人物、动物等形象特征,简洁流畅地描绘动态感和运动感。而线条围合的块面与空白的底部空间形成传统的留白形式,虚实对比,疏密反差,透露着自然而朴实的画面感。其次,汉画像石表现的图案粗犷大气,且富有灵动的美感。就像李泽厚先生所说的“这是一种粗线条粗轮廓的图景形象,然而整个汉代艺术生命也就在这里,就在这不事细节修饰的夸张姿态和大型动作中,就在这种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力量、运动、速度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的美”。[1]汉画像石的拓片就是现成的画,与现代版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成为了实际运用最多的文创产品素材。在设计应用中,可以选取代表图案,如农耕图、纺织图、车马出行图、乐舞百戏图、泅水捞鼎图、东王公西王母图、伏羲女蜗图等,提取其中主要画面,保留拓片的粗糙质感,再次简化提炼,后期应用于产品上。具体提取参见图1。

二、汉俑艺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