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对策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2 10:39: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运用对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多媒体课件运用对策
一、多媒体及其功能优势
教学媒体是教师向学生传输教学信息的载体。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输过程,教师处于这一过程的始端,学生处于接收信息的终端,教学媒体就是指教师发出教学信息的载体,因而我们可以将教师—教学媒体—学生,称为课堂教学的三要素。传统的教学媒体通常是教科书、粉笔、黑板、挂图、模型、标本、仪器等。现代的教学媒体中除了教科书、粉笔、黑板、挂图、模型、标本和仪器以外,主要是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并且人们习惯地将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的教学活动,称为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根据课程的教学需要,将精心组织的文字、实物图片、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体科学地进行合成后所得到的一种教学软件。运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形声化和表现手法多样化的特点,可以将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模糊的、抽象的事物变的清晰而具体,将学生置身于一个生动活泼的视、听、感立体学习氛围之中。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得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传统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发挥整体功能。
其主要优势在于:
1、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在单位时间内向学生传递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2、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使动态的事件仍以动态方式来展示。
汽车运用课程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产业规模和产业数量在不断上升的同时,如何有效地开展汽车运用课程教学成为了现阶段高校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核心发展方向。鉴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了汽车运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教学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此在学生汽车运用能力的基础上,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汽车运用课程;教学问题;处理对策
新课程教育体系改革下,汽车运用课程作为高校课程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自身的主动控制汽车运动技术能力,是现阶段基层教育部门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教学任务和教育目标。而就目前来看,由于受多方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和预期教学目标之间始终存在一定差距,为此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改革思路的探讨,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的核心发展方向。
1现阶段汽车运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
1.1教育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和内容不够合理。随着新新课程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完善和推进,教育工作者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自身教学能力的高低和教学理念的先进度,在一定程度上对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就目前来看,由于部分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始终秉承着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各种现代化教学活动无法落实到实处的同时,还极易导致学生抗拒心理和畏难情绪的产生,最终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对于汽车运用课程教学而言,公安和交通管理部门对其教育内容的管理较为严格,其它研究部门和教育部门的研究成果难以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导致教学内容的落后性也较为严重,科技发展难以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最终极大地降低了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给学生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1.2教育教学计划不够科学,学生安全意识较为淡薄。就目前来看,在进行教育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由于公安部门和交通管理部门的干涉过于频繁且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导致现阶段的课程教学计划主要仍是———基本的安全驾驶操作方法、交通安全法规及牌证管理制度,忽视了对现代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长此以往学生难以从思想上高度意识到汽车使用原理合理运用的重要性,更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汽车运用原理和操作,最终增加安全事故发生率的同时,还严重破坏了社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除此之外,近年来随着汽车产业规模和产业数量的不断扩增,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进行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过度地关注于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理论知识的掌握,却未能对学生如何科学合理使用汽车进行考核,在增加人为事故发生率的基础上,也无意之中给社会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1.3试验和实践条件不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满足。汽车运用课程教学是一门实操型课程教学内容,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切实保障实践性课程教学落实到实处,是现阶段教育机构的核心教育发展方向。但就目前来看,由于近年来国家教育机构机构的教学资金大多用来进行招生和扩大校园建设,虽然教育机构建设规模和建设数量在持续增加,但其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难以与校园建设步伐相匹配,试验和实践条件的不足最终极易导致学生抗拒心理和畏难情绪的产生,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被满足。
2汽车运用课程教学问题的优化处理对策
国际法研究和运用对策论文
内容摘要:中央领导多次强调应加强对国际法的研究和学习、充分运用国际法,但是实践中对国际法在依法治国中作用的认识还是亟待加强;学习和运用国际法是依法治国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文提出了在依法治国中加强国际法研究和运用的几个对策。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国际法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五大确定的基本治国方略,是宪法的明确规定。依法治国,是一项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本方拟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论述国际法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建议。
一、对国际法在依法治国中作用的认识亟待加强
中国的法治工作起步较晚,国际法同样走过弯路。[1]但是我国的中央领导高瞻远瞩,对国际法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还是有深刻的认识的。
1978年12月9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国际法的研究。”[2]
预算绩效审计结果运用现状和对策
摘要:如何促进绩效审计结果更深层次的运用是当前审计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当前绩效审计结果运用实务中存在的几类问题,研究了这些问题的成因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背景之下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决问题的设想。研究发现,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背景之下,为解决绩效结果落实难等问题,需要解决不同绩效评价主体标准差异的问题;需要完善绩效问责制度;可以考虑通过联合绩效管理,与财政部门更深层的合作来加强绩效审计结果的应用程度以及统筹协作。
关键词:预算绩效管理;绩效审计;委托-代理关系理论;绩效审计指标
一、引言
经过多年的修订,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自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条例作为我国预算制度改革的一项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在建立规范、透明、科学的预算制度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在我国预算体系愈发庞大,预算金额日益增加的当下,预算是否被科学分配到了最需要的地方,分配的资金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资金使用的效率如何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预算管理所关注的重点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需要实施预算绩效审计。预算绩效审计是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中重要的外部监督体系,因此对其的研究很有必要。而结果运用对于审计来说,是实现审计价值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绩效审计来说。相对于预算执行中的合规性审计,预算绩效审计的结果应用更加复杂,涉及的部门更多,整改更加困难,这也导致了结果应用环节在绩效审计中重要性更甚,如果绩效审计结果运用方面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预算绩效审计的效果将大打折扣。目前,从《“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开始提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到“十三五”提出“进一步加大绩效审计力度,将问效、问绩、问责贯穿于审计工作”,审计署愈发注重绩效审计的开展。相应的,一些学者也投身于预算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一定学术成果。但总的来说,一方面,关于预算绩效的结果运用方面,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都着眼于预算系统内评价结果的运用情况而不重视审计这类第三方绩效评价的结果运用;另一方面,国内关于预算绩效审计的研究成果涉及结果运用部分的并不多。而本文拟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分析审计这一主体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中的结果运用问题以及其背后的成因并从执行角度对国家审计保障预算绩效管理实现的路径进行探索,以期解决上述问题。
二、理论依据
在前人的研究中,绩效审计也被看作预算绩效管理中重要的外部评价主体之一。我们不应该将绩效审计与预算绩效管理割裂开来,预算绩效审计的结果应用应当是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一部分。本部分就基于委托代理关系视角在理论上对预算绩效审计问题进行了分析。委托代理理论中存在着委托人和代理人两种身份,委托人将自己的资产委托给代理人管理或者经营,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代理人的次优问题等,代理人可能会偏离委托人的意愿甚至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牺牲委托人的利益。在这种关系中,委托人会选择独立的第三方去观察代理人的行为,并且根据观察的结果相应地做出一些激励和约束。在国家预算体系中,基于我国的政治体制,人民是最终极的委托人,审计机关接受委托人的委托,终极目标是抑制我国预算资金使用中出现的代理问题或次优问题,提高预算支出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为实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助力;直接目标就是发现我国预算资金使用中出现的代理问题或次优问题。事实上,终极目标才是绩效审计的价值所在,完善绩效审计的结果运用机制是审计能否实现终极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直接目标的设置需要基于终极目标,否则审计就是对资源的浪费。而目前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环境下,绩效审计作为重要的外部绩效评价机构,却存在着结果运用不足的问题,这严重割裂了直接目标和终极目标之间的关系,使得审计的作用大打折扣。
农业碳汇及低碳农业技术运用对策
嘉兴市地处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地带,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济发展的规律显示,当一地区的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农业增长方式基本具备转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且嘉兴市工业化程度和统筹城乡发展处于全国前列,该地区正面临着改造传统农业,加快转变生产发展方式,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要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是要努力推行低碳、节能环保的生态高值农业模式[2]。作者通过近年嘉兴市农业实际产量、土壤含碳量以及林业碳汇测算方法[3],研究了嘉兴市主要农业产业的碳汇功能及其生态价值,并提出了改造当地传统农业,实现低碳的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技术对策。农业既是碳源,又是碳汇,但总体属于碳汇[4]。即农业在排放温室气体同时,又在吸收温室气体。农业系统的固碳效应不仅可以抵消其自身的排放,还可以部分抵消工业及其他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即农业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在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低碳农业即增加碳汇、减少碳源、控制由汇向源的转化过程。
1嘉兴市主要农业碳汇及其数量测算
碳汇经济主要是林业、种植业,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土壤有机质积累,实现固碳(固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制氧(释放氧气)所获取的生态效益。根据2009年单位面积作物产量及含碳量(或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数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测算:嘉兴全市主要农作物(稻、麦、菜、豆、菜、瓜等)和森林(包括林木、桑园、果园)年吸收二氧化碳分别为496.8万t和176.0万t,合计672.8万t;分别释放氧气361.3万t和128.0万t,合计489.3万t;每年仅吸碳制氧的生态效益就达102.36亿元,远超过当年度农林业产品价值60.19亿元,而欧阳志云等[5]研究也表明生态系统的各种调节功能总生态经济价值是其产品价值的8倍以上。另外,土壤也是一个巨大的碳汇库,全市土壤储碳量达860.7万t,折算碳汇价值85.2亿元(表1~表3)。固碳制氧具体测算方法[3,6]:根据各种农作物地上部分的干物质重和它们碳吸收率进行估算。作物生育期间碳吸收的估算公式为:W=(F•T)×C式中,W为作物吸收固定的碳量(t);F为作物合成单位有机干物质的碳的吸收率;T为作物的单位面积干物质重(t•hm-2);C为作物的种植面积(hm2)。作物固碳全部来自吸收空气中CO2,通过光合作用形成光合产物并释放氧气,参照一般植物光合作用化学平衡式:6CO2+12H2O→C6H12O6+6H2O+6O2由以上平衡式,可推算植物体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之间的关系,即每固定72gC,可吸收CO2264g,释放O2192g。据此,可按单位面积农作物收成的干物重大致估算出单位面积农用地年吸碳量与年制氧量。其中,主要农作物按照平均产量和谷草比,以及该作物实测籽粒和秸秆含碳量计算;蔬菜根据每667m2平均产量,含水量以95%计算干物质;果树按照单位面积(667m2)平均产量,水果含水量85%,计算果实部分;桑园按照实测桑叶和枝条干物质产量计算;林木按照中国碳汇网每hm2吸收CO220~40t,按平均30t计算。土壤固碳量,以表层土15cm厚,每667m2土壤重150t计,乘以实测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得到。固碳制氧价值计算:固碳价格:实例运用碳税法计算年吸碳价格,按国际较为公认的瑞典碳税0.15美元•kg-1为标准,按最新平均汇率1美元兑6.57元人民币,折合人民币0.99元•kg-1碳税率。制氧价格:运用工业制氧法计算年制氧价格,采用工业氧气批发价700元•t-1,换算成0.7元•kg-1。从表1可以看出,全市30.23万hm2主要农作物每年可固定CO2496.8万t,释放氧气361.3万t,年固碳制氧价值达75.96亿元。其中水稻生态效益最为明显,每年通过水稻固定CO2304.5万t,释放氧气221.4万t,固碳制氧合计价值46.65亿元。全市森林总覆盖面积为7.5万hm2,每年可吸收CO2176.0万t,产生氧气128.0万t,固碳制氧总价值为26.4亿元,平均每hm2每年创造价值为3.52万元。其中林木地效益最为明显,平均每hm2每年创造价值为4.50万元(表2)。表3显示,嘉兴市土壤固碳数量巨大,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碳汇,合计达到860.7万t,土壤固碳价值大约为85.2亿元,其中约80%贮存在水稻土中,主要原因是当地约3/4地域为稻田。可见,农田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国内外研究也表明,我国固碳潜力最大的分别是耕地、草地和森林资源,其中仅农田土壤固碳就可以抵销13.1%的温室气体[7]。
2嘉兴构建低碳农业的主要模式
嘉兴是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农耕历史悠久,传统农业具有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嘉兴市重视继承和创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或体现了资源高效利用、减少浪费,或在生产过程中实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或通过光合作用强化吸收固碳,具有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可持续性的显著特点,其主要模式按其特点归纳为如下几种。
2.1立体种养、资源高效利用模式
图书馆数字资源运用统计的对策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在馆藏资源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很多调查表明:读者对传统纸质文献的利用程下降趋势、数字资源的利用的占有率不断上升。数字图书馆服务早已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在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过程中,做好各类型数字资源使用统计、掌握读者使用数字资源的利用情况,对优化数字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服务绩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1数字资源的分类
数字资源,又称电子资源,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等运用于信息资源的、存取、利用的产物。馆藏数字资源是指图书馆引进(包括购买、租用和受赠)或自建(包括扫描、转换和录入)的,拥有磁、光介质或网络使用权的数字形态的文献资源。数字资源出现至今已发展为多种类型,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既可分为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学位论文、电子报纸、专利/标准、数据/事实等;也可分为全文数据库和题录、文摘、索引数据库等。在国内外不同的数字资源评价体系中对数字资源有不同的归类。如:在“国际图书馆统计标准ISO2789”中,将电子馆藏划分为“数据库、电子连续出版物、数字文献三部分,数据库分全文数据库、文摘、索引数据库及其他类型数据库;数字文献包括电子书、电子专利、网络视听文献和其他电子形态的报告、预印本等文献”[2];在高校图工委和CALIS的《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计量指南》中,根据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将数字资源划分为四种类型:电子图书(包括与图书类似的出版物);电子期刊(包括与期刊类似的连续出版物);二次文献数据库(包括题录、文摘、索引等);其他数据库”。
2数字资源使用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数字资源的使用统计涉及到图书馆、数据库出版商或服务商二个方面。通过数字资源使用统计可以对数字资源进行科学的使用评价分析,了解本馆订购的数字资源的利用效率,跟踪读者的使用行为、分析读者的需求规律,从而有效地调整数字资源建设策略和服务策略,为决策提供依据。同时,数字资源使用统计也能有效的评估数据库质量和服务绩效,对数据库商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和推动手段。因而无论是对图书馆还是对数据库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使用统计现状和问题
水利作业钻孔灌注桩运用及控制对策
由于钻孔灌注桩具有地质条件适应性强、施工简便、设备投入不大等优点,多年来在各类桩基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钻孔灌注桩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一般建筑工程施工不同,在水利施工中,钻孑L灌注桩的施工大部分是在水下进行的,其施工过程无法观察,成桩后也不能进行开挖验收。因此,水利工程中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多年的水利工程实践,就钻孔灌注桩在水利施工中的核心技术原理及施工过程中的控制措施做一探讨和研究。
1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原理
在水利工程中,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原理是以足够的首批混凝土浇灌量,迅速将孔底的水或泥浆排开并一次将导管出料口包裹在混凝土一定的深度之中,使后续浇灌的混凝土始终与孔内水或泥浆隔离开来,而后持续不问断地将高流态混凝土从进料口通过导管输入桩孔。在输入混凝土过程中,随着孔内}昆凝土不断增加,不间断地提升导管,但必须使出料口埋设在已浇筑的混凝土中的一定深度。后续输入的混凝土是通过出料口与人料口之间密封导管中的高差形成的压力,使混凝土冲挤入已浇筑的混凝土之中的。首批灌人的混凝土中的一部分作为隔离层而被顶在最上面,并始终被不问断灌入的后续混凝土逐步冲顶向桩口处移动。
2施工前期的桩基勘察
2.1合理选择桩端持力层
桩端持力层是指地基中能对桩起主要支承作用的土(岩)层。无论何种桩型,都有合理选择桩端持力层的问题,即使是摩擦桩,亦有将桩端选择在桩侧阻力相对较大的地层t的问题,设计上经济合理选择好持力层,要求勘察人员除按成因类型和岩土性质分层外,还要求细致地作好持力层的力学分层。
公允价值运用难点解决对策探讨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公允价值中公允的价值难以确定,公允价值的有些相关规定模糊不清,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和利润波动性增加因素这三点分析公允价值运用难点及相关对策,公允价值在我国现阶段实施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探索确立公允价值计量标准,逐步完善会计理论体系来解决公允价值的公允问题.
【摘要】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在实务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金融危机起了放大的作用。文章就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中难点问题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广公允价值的对策。
【关键词】公允价值;活跃市场;市场环境
国外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公允价值计量是国际会计发展的方向。我国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显示了与国际会计的趋同。本文通过对我国公允价值运用的难点剖析,提出了现阶段逐步推广公允价值应用的对策。
一、我国公允价值运用的难点分析
由于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相当零散,将其重新梳理,将直接或间接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表述统计在内,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有21项之多,但在实际运用新会计准则时会发现,公允价值在实务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
探究研究性学习运用对策论文
摘要: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注意重视运用以下策略:创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环境,展开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展示多样化的研究性成果。
关键词:地理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对于高中地理的研究性学习,我们首先要明确它是一种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等其它的学习方法相比,它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而不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强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者;学生由单纯的间接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大量获取直接知识的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这种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在具体实施的三个阶段中,注意重视运用以下策略。
一、创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环境
1.开放自主的环境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它不仅仅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以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告终。因此在这种活动中要充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这也有赖于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承认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个性化和多样性,我们能够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随时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知识管理在高校运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发现将知识管理应用于提高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也很有必要。本文从探讨知识管理的过程出发,分析了知识管理在高等学校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高等学校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高等学校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学校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从世界范围来看,科技飞速发展、生产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和科技的竞争,这对高等教育在数量、质量、效益、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将高等学校的发展置身于世界范围内,要在这个资源全球配给的世界市场中获得一定数量的优异资源,这对高等学校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而高等学校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和提高能使高等学校在未来人才和科技市场中居于有利地位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增强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促进我国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
一、提高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英国学者哈默尔(G.hmael)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BusinessReview)上发表《公司核心能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指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的积累性的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集成的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是来源于知识的。而高等学校正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其基本特征在于:知识是组织运作的核心资源;组织创造价值的核心资产是知识;而相应地,组织应将对知识的管理作为其管理活动的焦点。另一方面,衡量高等学校的产出是看其科学研究成果和所培养的人才;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都是知识积累、应用、交流、创新的过程,所以,高等学校应将对知识的管理作为其提高产出的工作重点。因此,在知识日新月异、高等学校快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管理日益成为提高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所谓知识管理,就是组织的管理者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知识资源进行系统、有效的管理,以期实现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的过程。知识管理涉及四个运作过程,它们是知识集约过程、知识应用过程、知识交流过程和知识创新过程。知识集约过程是对现有的知识(包括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和管理的过程;知识集约过程通常包含了隐形知识显性化和显性知识综合化这两个模式的知识转化。知识应用过程是利用集约而成的显性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显性知识内部化的过程。知识交流过程指通过交流来扩展系统整体知识储备的过程。知识创新过程指整体的知识储备扩大并由此产生出新概念、新思想、新体系的过程;知识创新过程是前述三个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