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体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2 09:46: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运行体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领导体制运行思考
根据党的**大要求,结合党委班子配备改革后出现的新问题,笔者就如何改革完善区县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作一些初步思考。
第一,坚持合理分工,确保常委权责匹配。1.力求工作全覆盖不交叉:兼顾工作量多少、关联度高低、落实有难易及常委成员特长进行分工,做到职责清楚、人岗相适、各尽其才,专职副书记协助书记处理日常事务但侧重党的建设。2.力求人人参与经济工作:突出经济建设中心,在常委分管党务工作的同时,安排联系一些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工作,负责一些阶段性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对于兼任政府副职的常委,其工作分工和职责定位以政府为主。3.力求强化常委主体地位:常委对负责、分管、联系、协助的工作全权履行职责;不再实行书记办公会制度,重要事项由书记、副书记及相关常委根据需要适时召开酝酿会研究,确保常委由协管变主管、副将变主将、配角变主角。
第二,坚持高效运转,不断完善执行机制。1.建立定期汇报制。各位常委、“三个党组”、基层党组(党委)定期汇报工作,以便常委会及时掌握各项重大决策和部署的进展情况,研究解决突出矛盾和重要问题。2.建立限时完成机制。坚持全年目标阶段化、工作任务指标化、落实责任明确化、完成要求时限化,做到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精确设计、定点落实,以个体目标责任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完成。3.建立执行保障机制。保证常委有充足的人权、事权、财权,对负责、分管、联系、协管的工作享有日常事务的领导权、决定权、监督执行权,对分管负责工作的重大突发事件有临机处置权。
第三,坚持科学决策,着力规范执政行为。1.对重大发展规划的决定作出“四不”规定:议题事前没提出不上会,相互衔接不到位不研究,协商论证不充分不讨论,多数人员不赞同不通过;2.对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作出“四不”规定:未经调研不决策,未经专家论证不决策,未达成四大班子共识不决策,未经集体讨论不决策;3.对人事提拔任用的决断作出“四不”规定:未经民主推荐不考察,未经组织考察不上会,未经上会决定不算数,未经公示检验不行文。坚持凡超过领导职责范围的决策一律无效、凡重大问题的决策一律经过集体决策、凡是重大事项的决策一律进行社会公示、凡属于重要问题的决策一律实行票决制。
第四,坚持狠抓落实,努力增强履职实效。1.强化执行机制:探索完善议事决策交办制、分级分工负责制、重要工作报告制、重大事项限时办结制、专项工作述职报告制、突出贡献激励制等制度,促进常委会成员带头提升落实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2.强化任务分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党委决策进行责任分解,逐一明确牵头常委和责任部门,把常委承担的工作任务制作成目标体系图,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同时以党委文件印发执行并接受监督。3.强化目标考核。坚持作表率、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建立并发挥党委政府督查办公室和《常委会决策通报》作用,结合常委分工实际,进一步细化、实化、具体化常委工作目标,加强动态跟踪考核。
第五,坚持统筹协调,凝聚各方工作力量。1.对综合工作:实行全年统筹、月预安排、周部署制度;对重点工作实行几大家领导共同参与、协力推进的运行模式;对正常工作中形成的边缘地带、交叉地带、空白地带及其它突出矛盾和问题,由书记或指派专职副书记、其他常委进行协调;对工作中涉及多名常委的由主要涉及的分管常委牵头处理,相关常委予以配合;正确处理党代会与人代会、政府全体会和政协会的关系,防止重复建设和决策冲突。2.对重要活动:凡需要常委参加的重要会议、集体重要活动、重要接待工作,由党委办、政府办统筹协调,报主要领导审定后统筹安排;调整和规范各类领导小组,确有必要组建的领导小组,实行几大家班子成员共同参与,由分管常委负责牵头协调。3、对分管工作:常委实行“AB角”分工负责制,对常委负责、分管、联系、协管的重大事项,采取会议通报、谈话了解、专项报告等形式进行协调。
体育管理体制运行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运用文献资料研究、专家访谈与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海峡两岸体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岸体育管理体制形成各自的体系,均属于混合型管理体制,但在其实际操作中各有所侧重;其适应性改革均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因而,新旧双重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并存交替局面将会持续一个较长的时期。
【摘要题】地域文化
体育管理体制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与体育发展内在规律相互作用的产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体育体制对该国或地区体育运动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从体育管理体制反映出该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体育运动的推展与活动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峡两岸分属于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更由于祖国大陆(以下简称大陆)和台湾地区(以下简称台湾)不同的政治主张与措施,使同宗、同语、同文化的两岸同胞长期处在分裂状态之中,两岸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两岸体育分别在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背景下发展,深受其影响。长期以来,两岸形成各自的体育组织管理体系,在体育体制及运行机制上也存在着差异。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研究、专家访谈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背景下两岸体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发展状况与特点,力图揭示两岸现行体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各自优势与不足,为全面推动两岸体育的交流,促进两岸体育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1大陆体育组织机构概述
1.1政府体育组织机构
县党委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思考
根据党的十七大要求,结合党委班子配备改革后出现的新问题,笔者就如何改革完善区县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作一些初步思考。
第一,坚持合理分工,确保常委权责匹配。1.力求工作全覆盖不交叉:兼顾工作量多少、关联度高低、落实有难易及常委成员特长进行分工,做到职责清楚、人岗相适、各尽其才,专职副书记协助书记处理日常事务但侧重党的建设。2.力求人人参与经济工作:突出经济建设中心,在常委分管党务工作的同时,安排联系一些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工作,负责一些阶段性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对于兼任政府副职的常委,其工作分工和职责定位以政府为主。3.力求强化常委主体地位:常委对负责、分管、联系、协助的工作全权履行职责;不再实行书记办公会制度,重要事项由书记、副书记及相关常委根据需要适时召开酝酿会研究,确保常委由协管变主管、副将变主将、配角变主角。
第二,坚持高效运转,不断完善执行机制。1.建立定期汇报制。各位常委、“三个党组”、基层党组(党委)定期汇报工作,以便常委会及时掌握各项重大决策和部署的进展情况,研究解决突出矛盾和重要问题。2.建立限时完成机制。坚持全年目标阶段化、工作任务指标化、落实责任明确化、完成要求时限化,做到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精确设计、定点落实,以个体目标责任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完成。3.建立执行保障机制。保证常委有充足的人权、事权、财权,对负责、分管、联系、协管的工作享有日常事务的领导权、决定权、监督执行权,对分管负责工作的重大突发事件有临机处置权。
第三,坚持科学决策,着力规范执政行为。1.对重大发展规划的决定作出“四不”规定:议题事前没提出不上会,相互衔接不到位不研究,协商论证不充分不讨论,多数人员不赞同不通过;2.对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作出“四不”规定:未经调研不决策,未经专家论证不决策,未达成四大班子共识不决策,未经集体讨论不决策;3.对人事提拔任用的决断作出“四不”规定:未经民主推荐不考察,未经组织考察不上会,未经上会决定不算数,未经公示检验不行文。坚持凡超过领导职责范围的决策一律无效、凡重大问题的决策一律经过集体决策、凡是重大事项的决策一律进行社会公示、凡属于重要问题的决策一律实行票决制。
第四,坚持狠抓落实,努力增强履职实效。1.强化执行机制:探索完善议事决策交办制、分级分工负责制、重要工作报告制、重大事项限时办结制、专项工作述职报告制、突出贡献激励制等制度,促进常委会成员带头提升落实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2.强化任务分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党委决策进行责任分解,逐一明确牵头常委和责任部门,把常委承担的工作任务制作成目标体系图,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同时以党委文件印发执行并接受监督。3.强化目标考核。坚持作表率、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建立并发挥党委政府督查办公室和《常委会决策通报》作用,结合常委分工实际,进一步细化、实化、具体化常委工作目标,加强动态跟踪考核。
第五,坚持统筹协调,凝聚各方工作力量。1.对综合工作:实行全年统筹、月预安排、周部署制度;对重点工作实行几大家领导共同参与、协力推进的运行模式;对正常工作中形成的边缘地带、交叉地带、空白地带及其它突出矛盾和问题,由书记或指派专职副书记、其他常委进行协调;对工作中涉及多名常委的由主要涉及的分管常委牵头处理,相关常委予以配合;正确处理党代会与人代会、政府全体会和政协会的关系,防止重复建设和决策冲突。2.对重要活动:凡需要常委参加的重要会议、集体重要活动、重要接待工作,由党委办、政府办统筹协调,报主要领导审定后统筹安排;调整和规范各类领导小组,确有必要组建的领导小组,实行几大家班子成员共同参与,由分管常委负责牵头协调。3、对分管工作:常委实行“AB角”分工负责制,对常委负责、分管、联系、协管的重大事项,采取会议通报、谈话了解、专项报告等形式进行协调。
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快速的发展,我国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也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与改革,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对我国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展开探析。研究认为:对于当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角度进行调整,并还要学习发达国家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成功经验,以将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不断地完善。
关键词:体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一、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和体育运行机制分析
体制和机制从表面上看是两个不相同的内容,但是这两者之间既存在一定的联系又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范畴。体制和机制是任何一个实体机构在运作过程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体育管理体制分析。体育管理体制实质上指的是体育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等的总称,体育管理体制的制定目的在于实现体育组织的目标,这种体育体制受到国家政治经济体育体制的制约。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大致分为三种形式,分别为政府管理型、社会管理型和结合型管理体制。体育的运行机制指的是影响体育运行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结构、功能之间的联系,以及由这些因素而产生的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1)政府管理型体育体制体育管理体制中的政府管理型体制是由政府部门专门设立的机构,在进行体制实施的过程中也采用行政的方式进行,这种体育体制的管理形式是其他社会组织所不具有的管理功能,政府管理型体育体制在进行管理时是从宏观到微观多个层次进行管理的,具有特殊的管理方式。政府管理型体育体制是塔级结构,在塔级结构的最高处是拥有最高权力的管理人员,拥有最高权力的管理人员通过下级机构提出的相关信息进行管理计划的制定,然后以命令的形式将计划进行指示,如果下级机构想要将计划进行修改,需要向上级进行请示,如果没有得到上级的批准,不能够私自将计划进行修改。但是由于这种体制在进行计划制定的过程中具有非常复杂的过程,也相对缺乏科学性,因此,这种政府管理型体育体制的效率不高。2)社会管理型体育体制社会管理型体育体制主要是由多种社会体育组织构成的,与政府管理型体制不同之处是社会管理型体育体制没有政府部门专门设立的体育管理机构,很少对其体育事务进行干预,即使有对社会管理体制的干预也是以补助的形式进行。社会管理型体育体制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组成社会管理体制的各个组织都具有一定的权力,实现了权力的分散,不再像政府管理型体育体制,只有塔级结构的最高人员具有权力,这种权力的分散使各个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组织的需求和利益做出一些决定。社会管理型体育体制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使自身的结构得到最大的利益,还能够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但是由于市场处于动态变化当中,这种社会管理型体育体制缺乏一定的统一能力。3)结合型管理体育体制结核性管理体育体制是由政府和社会进行合作共同进行的一种管理体制。在结核性管理体育体制中,具有政府管理型体制中的某些特征即结核性管理体制中有政府专门设立的体育管理机构,能够将体育体制进行宏观的管理,然后社会体育组织进行相关体育业务的管理。这种结合型管理体制所偏向的机制性质取决于国家财产所有性质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项因素。2、体育运行机制分析。体育运行机制也有一定的分类,体育运行机制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按照体育运行机制的形成过程可以将体育运行机制分为自发机制和认为机制,按照作用领域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竞技体育运行机制、群众体育运行机制、学校体育运行机制等,按照表现形态进行分类,可以将体育运行机制分为显机制和隐机制,按照结构层次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动力机制、实现机制和调节机制等多种分类方式。
二、我国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发展原则
1、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体育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将成为市场,体育发展的结构应当与市场的发展协调,因此,要将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确立,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2、要符合经济与发展的规律。在当前体育经济全球化发展中,要遵循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下,去充分发挥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多元化的功能。3、要符合国际交往的需要。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代表着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水平,因此,当前我们对于体育事业的发展不能懈怠。所以,我国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制定当中,要将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国际接轨、与世界接轨,才能全面的推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4、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进行协调发展。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是当前我国体育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因此我们在探索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当中,要更好地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进行协调,以促进两者之间的共同发展。
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论文
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不仅仅是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更深层次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这种新的行政管理体制,又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研究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一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第二,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应是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体制。综合这三方面的要求,改革的我国新的行政管理体制,必须建立和强化以下运行机制,即:强化效率效益机制、强化规范约束机制、强化协调指导机制、强化廉政监督机制。
(一)强化效率效益机制
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需强化效率机制,一方面是由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要求所决定的,同时,又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当前,需要着重从市场经济要求的角度去认识强化行政管理效率机制的必要,险。
效率观念是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作为市场中的商品生产者,不但其生产的产品对人们要有用,而且其生产该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要低于同类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样,其产品在市场上才具有竞争力,才能实现其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所以,商品生产者都非常重视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和社会逐步建立和发展起了一系列调控和管理经济活动的机构,这些机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商品生产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因而必然会影响其经济效益。市场经济的运行,不但要求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必须讲求效率,也同样要求政府和社会的经济调控和管理部门以及一切与经济活动、经济关系有关的行政部门都要讲求效率。市场经济社会奉行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信条,是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的。我国当前为了吸引外资,改善投资环境,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提高行政办事机构的工作效率。
我国新的行政管理体制需强化的效率机制包括以下几种具体的效率机制:
1、社会效益与成本效率相结合的效率机制
市场经济健康运行体制探究
【摘要】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关键在于建立科学运用利益驱动的制度机制。这需要做到两点:将个性化利益驱动机制与政治、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等社会运行机制结合起来,限制其消极作用,促进社会公平;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的、由社会化利益机制主驱动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利益机制共同起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
【关键词】市场经济健康运行政府主导个性化利益驱动社会化利益驱动
市场经济的基本动力机制是利益驱动机制,它包括个性化与社会化两种利益驱动机制。其中,个性化利益驱动机制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推动了经济繁荣,又成为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主要因素。把个性化利益驱动机制同社会保证机制结合起来,逐步建立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化利益机制主驱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我国市场经济科学运行的关键。
实现个性化利益驱动机制与社会保证机制的有机结合
科学运用个性化利益驱动机制,需要实现趋利避害。其根本途径就是坚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和谐社会“四位一体”建设,综合运用法律、道德、文化教育、民间及社会组织等各种社会保证制度、机制,严格规范、纠正以牺牲消费者、社会公众利益来换取个人、小集团利益的盲目扩张、无序膨胀的行为,使其沿着服从他人、公众、国家等社会化利益的正确航道前进。
运用个性化利益机制驱动经济增长时,须通过政治、精神文明建设保证经济建设为广大民众利益服务的社会主义方向。通过社会建设,改变在救死扶伤、人才培养以及文化传承等领域单纯依靠个体化利益驱使的制度、机制。通过民主与法制建设规范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唯利是图性。通过培养高尚道德情操、伦理观念、民族气节、奉献精神,确立科学理想信念、荣誉感、爱国意识等核心价值观,遏制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的极端自私倾向。
小议中国财政体制演进和运行及优化
摘要:财政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块“硬骨头”,它的调整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勾勒其制度变迁轨迹、分析总结其演变规律,有益于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因此,回顾建国60年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过程,展望其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趋向,并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优化我国现代公共财政体制是当前财政学界一个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财政体制;制度变迁;税权划分;公共财政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财政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体制、税收体制和基建投资体制等内容,其中企事业财务体制是基础,预算体制是主导和代表,税收体制和投资体制等则分别规定收入与支出方面的有关体制问题。从广义上讲,财政体制改革包括制度和体制两个方面的改革,其中体制改革是以平衡中央和地方的税权划分和理顺省以下财政体制为重点。
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演进与评价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始终扮演着积极、重要的角色,相应地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历经多次变革,经历了“高度集中、统收统支——划分收支、分类分成——划分收支、总额分髓——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分税制(包括建立现代公共财政体制和理顺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的制度变迁过程,具体见表1。
总体而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财政体制是高度集中的,1951—1952年虽然开始实行了初步的分级管理,但从实质上看仍然是统收统支的办法。这个时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体制,在短时间内改变了过去长期分散管理的局面,对平衡财政收支、稳定市场物价、保证经济发展,以及促进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
农业科技进步体制构建与运行思考
农业科技进步的运行过程是一个多主体、多阶段的复杂社会经济过程,根据一般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可知,在研究复杂事物的时候借助于系统的方法能全面深入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本文在构建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基础上,对该系统的运行过程、环境、功能、主体等进行描述,并对农业科技进步系统运行过程进行解析。
一、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描述
本文研究的是宏观层面上(从整个国家的角度)的农业科技进步问题,构建的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由研究与开发、推广服务、农业技术应用、市场和宏观调控五个子系统构成,根据“创新”的概念界定,该系统其实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层次的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系统中每一个子系统都是多因素、多结构、多变量的系统,都包含着具有复杂关系的要素。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运行展开为研究与开发过程、农业技术推广过程、农业技术应用过程、农产品价值实现过程、宏观调控过程和市场调节过程,这六个过程相互衔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要使农业科技进步过程顺利地运行,必须保证每个子过程运行良好,必须使各子过程依次递进,有机衔接,协调配合。任何一个子过程内部运行不良,任何两个子过程之间衔接递进发生阻滞和断裂,都会导致整个农业科技进步过程的中断,从而影响农业科技进步的速度和质量。宏观调控过程和市场调节过程是农业科技进步总过程中的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但它们不是农业科技进步顺序递进的第五、第六个过程,而是贯穿于农业科技进步全过程之中,是对农业科技进步全过程的系统调控。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环境因素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人口、资源、自然环境和国际环境等。其中,经济因素包括经济体制模式、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状况;资源包括劳动力、资金及自然资源,现代农业发展也受到上述九个因素共同影响。
二、农业科技进步系统运行过程解析
农业科技进步系统中五个子系统都可分为输入模块、运作模块和输出模块,三个模块相互作用。输入(运筹决策)模块主要由目标、计划、方案、决策等要素构成。在目标指引下,制定周密的计划,包括客观约束条件、资源配置、排序等,再做出决策。运作模块按可实施操作的规则,通过指令集,实现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经客体状态发生变化、转换的过程。输出模块最终实现人的目的,达到了目标,导致人化产物。人化产物为人所用,其功能、效果、价值等是否真正符合预计目的,将反馈至运筹决策模块,若不能达到预计目的,则反映系统存在功能障碍,需找出原因加以改进,使系统得到优化,导致系统的演进。
1.研究与开发子系统运行过程解析研究与开发是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活动,研究与开发各阶段的相互关系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
领导体制运行机制问题报告
党的**届**全会提出,要“减少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从今年起到**年上半年,全国省、市、县、乡党委将集中进行领导班子换届工作,中央布署要进一步完善各级党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委常委会的集体领导作用,加强各级党委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领导和协调。在精简领导班子职数、减少副书记职数、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贯彻落实好这些要求,核心和关键是“实行常委分工负责”,这是对地方党委现行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的重大改进,是实现地方党委领导体制科学化、效能化的根本性建设。加强对常委分工负责问题的研究探讨,对于有效推进地方党委换届后的自身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如何理解常委分工负责制的内涵
随着地方党委换届工作的启动,常委分工负责制这一事关党的自身建设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决策,已经开始由政策层面转向具体的操作层面,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就是常委分工负责制的内涵。
我们理解的常委分工负责制,概括地说是党委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具体可定义为在坚持党委集体领导的前提下,就党委集体(党代会或全委会)决定的贯彻落实以及党委其他的日常工作,在常委成员中进行分工,相互配合,责任到人的领导体制。具体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党委集体对重大问题做出决定之后,要按照分工由专人去具体贯彻落实。第二,党委大量的日常工作进行分门别类,由专人负责。第三,在党委的分工负责中,书记负总责,负第一位的责任。书记的责任,是主持、组织、协调党委的工作,对处理党委日常工作负总的责任。
二、如何明确常委分工负责制的运作方式
实行常委分工负责,是对原有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的改革,必须在继承以往好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运行机制,确保换届后常委分工负责的有效施行。
运行机制配套财政体制建立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合理配置税种,既要满足市场体制发挥作用的需求,又要弥补市场失灵时的不足、通过实行累进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社会保障税、建立富有弹性的税收制度,发挥税收“自动稳定器”的功能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必须有与之相应的财政收入运行机制相配套、财政资金逐步退出经营性和竞争性生产领域、公共财政并不意味着财政必须全部退出经营性、竞争性领域、增值税是税收中性最突出的一个税种、市场经济不能解决社会公正、公平问题、资源税可以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各经营主体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税收制度的设立要考虑弹性原则等,具体请详见。
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必须有与之相应的财政收入运行机制相配套,也即必须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税收体系。
一、合理配置税种,既要满足市场体制发挥作用的需求,又要弥补市场失灵时的不足,保证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
在公共财政模式下,财政资金逐步退出经营性和竞争性生产领域,转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方面上来,税收制度的设立也应逐步体现税收的资源配置职能,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中性,并为公共财政的建立提供充足的资金。但公共财政并不意味着财政必须全部退出经营性、竞争性领域,只是由大规模的直接投资,改为间接的调控。因此,税收制度的设立还要考虑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税种的设置和税源的选择上,能够涵盖经济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主要环节、主要层次,实行普遍调节,既能保证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所需的财力,又能尽量减少对企业、个人行为的不当干预,降低其额外负担。如增值税是税收中性最突出的一个税种,在市场有效运作的情况下,减少了税收对经济的干预,是我国财政取得收入的主要渠道;所得税规范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是财政资金的另一重要来源;消费税和资源税在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资源配置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也有独特的功能。总之,合理设置各个税种,使其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形成一个能在总体布局上符合公共财政要求的税收体系。
二、通过实行累进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社会保障税,实现对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