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2 09:21: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运行机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运行机制

优化社会运行机制深究

摘要:社会的良性运行是一个社会稳步发展的基础。运行机制的选择和优化是社会良性运行的保障。应当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协调发展,建立真正有效的社会监督约束机制;建立社会的,公共应急机制等方面对社会运行机制进行选择和不断优化。

关键词:社会运行机制优化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的发展,我国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也愈益增加。各方面的利益冲突,社会关系的纷繁复杂和失衡,都昭示出这一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的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都是对改革开放中社会的矛盾、问题的一种应对,是理性的决策。其目的,就是为了寻求社会的有序的、和谐的发展,以有利于加快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探求社会运行机制的优化的途径,对于建设和谐发展的现代社会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机器良性运行的必要性

按照系统论的思想来分析社会,社会是一个包含着若干个子系统和各种各样要素的有机整体。其中,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以及子系统与要素之间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及相互作用之中。当其中一个子系统或要素出现故障和问题,将连锁性地影响到其它子系统或要素,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大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社会机器应始终保持一种良性的运行。

具体而言,社会良性运行首先可使社会机器本身保持一种“自适应”的运转状态,它能随时清除在运转中产生的“废物”或阻力,化解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摩擦,协调社会各群体、阶层的利益冲突。其次,社会的良性运行可使社会的发展保持一种“可持续”状态。这种可持续性是一个社会稳步发展的前提。它能够摒弃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大起大落以及严重的失衡现象,使社会发展中涉及到的眼前和长远、急需和常规需要、主体关系和非主体关系等得到妥善的安排和统筹。要保持社会机器的良性运行,须寻求一种较好的运行机制,这就必然涉及到运行机制的优化问题。

查看全文

公共文化长效运行机制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江苏省阜宁县在省、市文化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从广大人民群众愿望诉求入手,不断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及健全长效运行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运行机制

江苏省阜宁县的文化工作在省、市文化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围绕“群众文化叫响大江南北,艺术创作争创国家大奖,文化设施力争苏北领先,文化产业成为江淮明珠,文化人才争创国家名片”的奋斗目标,从广大人民群众愿望诉求入手,不断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优质文化服务,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文化惠民落到实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

1.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状况

1.1“十二五”初的状况。“十二五”初,虽然阜宁县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了一定提升,但是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有一定滞后。其具体表现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一是对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滞后于城市。尽管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了整体性的提升,每个省市都在不同的指标上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和进步,但是城市投入仍然高于农村投入。二是广大农村文化设施比较落后,农村文化服务功能逐渐萎缩。三是适合农民群众需要的优秀文化产品资源缺乏。虽然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但是图书更新率不高,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符合农民知识状况和审美倾向的优秀图书仍不足。四是文化供需矛盾现象还存在。比如,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的各类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绝大多数并非农民自身生产、创造和提供,而是由久居于城市之中的创作家、剧团等文化生产单位或个人制造和提供。这些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对农村的生产生活实际未必了解和熟悉,使用的语言文字、表述形式和艺术表现形式也未必为多数农民所适应和喜欢。以上种种导致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失衡、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差距较大的后果。1.2“十二五”末的状况。“十二五”末,阜宁县以全面贯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厚德、务实、创新、图强的新时期阜宁精神为动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县有17个文化站,建有一级站2个,二级站1个,三级站4个。每个文化站已配有1至2名专职工作人员,每周免费开放基本都达到48小时;在三灶、硕集、板湖、吴滩、新沟、沟墩等镇(区、街道)建成了10个文化大院,这10个文化大院均具有基本的硬件设备和相对完善的软件资料。结合当地实际,初步开展了一些文化活动,丰富了当地农民的文化生活;全县有341个村(居、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根据省、市相关要求,2016年对其中68个村(居、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提升达标,已于2016年5月底完成了标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阜城街道、益林镇成功创建成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街道)[2];县图书馆分馆39家,实行一卡通服务并通过邮政物流网进行图书流转;连续四年开展全民读书节活动,将阜宁县打造成有影响的“书香之城”。

2.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长效运行机制

查看全文

金融运行机制论文

[概要]本文提出了‘金融演进’这一概念,并对其具体内容进行解释。继而提出了思考‘金融演进’所必须的新视角:复杂的适应性系统。最后具体考察了政府、银行和企业在‘金融演进’中的行为特征。

[关键词]金融演进复杂的适应性系统

金融演进及其解释

金融演进是指金融体系中的规则等环境因素的变迁过程;各行为主体对此的适应与反应以及其相应的理念和心理调整。在此,‘规则等环境因素变迁’是指以有关法律和行为惯例为主的环境因素变化;‘适应与反应’既包括各行为主体针对规则等环境因素变迁进行的适应性调整,也包括非适应性调整;而‘相应的理念和心理调整’指各行为主体针对规则等环境因素变迁所包含的经济乃至更广泛领域内思想变化的认同与非认同的心理反应。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金融演进的结果表现为金融体系的变化,包括金融体系中政府、银行、企业三大行为主体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的变化,也包括作为行为客体的利率形成、信贷调控、资本市场发育、外汇体制以及外资问题等的变化。

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金融演进在时间上是长期的、连续性的,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只要金融存在一天,这一过程就回不间断地持续下去;而其进程可以理解为有关金融演进的事件在时间轴上的分布状况。由于事件发生在时间轴上的分布不是等距的,并且每一事件对金融体系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时限各不相同,所以金融演进的过程不是平均的。而目前为人们所关注的‘金融改革’从运用情况上看,依据上述定义可以解释为‘在特定时段上集中发生的对金融体系有重大影响的事件的集合’。但是我们在讨论金融改革问题时,往往忽视了它只是金融演进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事实,将两者混为一谈。这样将金融演进片断化、静止化了。基于这一误解,我们比较注重制定新的金融法规,但对其具体实施过程和效果,以及因情况变化所应进行的相应修正工作重视不足,从而严重影响了政策应有效力的正常发挥。所以本文提出了‘金融演进’这一概念,以全面动态的角度考察金融体系变迁这一复杂事物的实际情况。

查看全文

党政运行机制调研报告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如何适应当前农村发展形势,统筹城乡资源,创新优化乡村工作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各级党员干部主观能动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工作理念。一要树立区域发展的理念。乡镇政府应着眼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根据本地区地形地貌、乡土风情、历史文化、产业发展、人口分布等因素,选择若干个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好的行政村为中心,以相邻的3~5个村为一个区域组团进行统筹规划,以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整合各项资源,完善产业布局,形成规模优势,谋求共同发展。二要树立公共服务的理念。要积极顺应农村经济多样化、农民生产流动化、群众需求多元化趋势,将乡村工作目标由重发展向重民生转变,工作重心由经济至上向经济社会和谐转变,工作内容由管理审批向便民服务转变,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三要树立民主治理的理念。乡镇政府要积极履行“指导、支持和帮助”村委会管理村务的职责,充分吸收借鉴中外各地基层社会民主治理的成功经验,学会在民主管理和依法行政的轨道上与农民群众打交道,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正确引导村民开展有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二)创新运转模式。要从统筹资源推动区域发展入手,进一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打破乡镇政府现行的若干个“办公室”加一个“365便民服务中心”的机关化机构设置和条线分割、个人包村、单兵作战的工作模式,强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工作效率性和针对性。一是在领导体制上,纵横结合,统筹城乡。明确乡镇党委领导核心地位,加强辖区内党组织的纵向管理,对现有辖区内各条条管理的单位党组织,可通过建立乡镇党建联席会议形式进行横向协调沟通,由乡镇党委牵头,辖区各单位党组织参加,形成协作会商机制,实现城乡组织共建,平台共享,资源共用。二是在机构设置上,精简机关,窗口前移。乡镇机关一般可设立党政综合办公室和“365便民服务中心”,前者负责乡镇机关的内部运转和后勤保障,后者负责乡镇可以直接办理和审批的行政管理事项及村级财务等工作。同时,根据“就便、就亲、就近”的原则,划分若干个由3~5个村组成的服务网格,每个网格建立区域性社区服务中心,把涉农服务职能落实到区域性社区服务中心来履行。三是在人员调配上,优化组合,竞争择优。除了在乡镇机关负责后勤保障和便民服务外,要把大部分的干部安排到区域性社区服务中心。中心负责人由乡镇班子成员兼任或通过竞争上岗从一般干部中择优聘任,按照优势互补、强弱搭配的原则,通过自愿报名双向选择,由中心主任聘任。同时,成立由乡镇干部和辖区单位志愿者参加的区域服务团队,变“一人包干驻村”为“组团包片服务”。四是在工作落实上,分工协作,捆绑考核。明确区域性社区服务中心工作目标要求,对经济社会各项指标进行细化,对乡镇干部服务团队进行立体式捆绑考核,强化乡镇干部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创新服务内容。区域性社区服务中心作为乡镇政府服务窗口的延伸,重点应做好六篇文章:一是掌握民情。工作人员根据个人意愿及特长划定业务职责和服务区域,定期开展走村入户,及时了解动态,写好民情日记。二是建立民档。要把区域内各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每个家庭的成员、年龄、文化、收入、居住条件、主要社会关系等内容建立信息库,保证数据真实可靠,并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进行补充更新。三是服务民富。主要是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开展招商引资,提供产供销一体化服务,组织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开展来料加工等。四是改善民生。主要是落实各项民生政策,提高社会保障公共福利水平,普及义务教育,开展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组织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环境等。五是推进民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监督落实四项民主制度,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六是确保民安。建立群众性群防群治网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群众生产生活创造一个和谐安全的治安环境。

(四)创新组织设置。要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对基层组织领导、有利于加强对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加强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调整党组织设置,实现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一是建立区域化党组织。打破乡镇干部党员按单位建立支部的传统模式,按照人随事走的原则,根据工作岗位落实党员党组织关系。要在网格上建立党总支,下辖干部服务团队支部和各村党支部,由党总支牵头区域内党组织的活动。凡在区域性服务中心工作的干部,都要把组织关系放到中心支部,由中心负责人担任总支书记,同时吸纳各村支部书记、区域内具有较高威信的党员为总支委员。二是建立功能型党组织。依托网格服务团队,在网格党总支下建立特色党支部,将服务团队中的乡镇干部、大学生“村官”、社区责任医生、学校教师、联点民警的党员组织关系纳入特色党支部管理,加强乡、村党员的交流互动,增强服务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促进服务农村工作重心下移。三是建立产业链党组织。适应当前农业专业化生产的要求,调整农村党组织设置,建立涵盖产、供、销各个环节的产业链党组织,把党员的教育管理、作用发挥和市场营销、技术培训、产销服务等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组织党员在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五)创新配套机制。一要完善资金保障制度。要加大国家转移支付补贴力度,按照财权与事权相一致的原则,为乡镇配置相应的财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模式,加快土地有序流转,有效解决村级债务问题,切实增强村级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二要健全激励约束制度。积极适应政府职能转型需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力度,通过实行全员聘任、双向选择,激发干部干事创业动力活力。进一步完善落实农村工作指导员、乡镇干部办事档案和民情日记等制度,促进乡镇干部落实责任、转变作风。结合落实村主要干部基本报酬制度,加大对村干部特别是村主要干部的考核力度,建立创业承诺、述评承诺、辞职承诺等制度,激励干部干净干事。三要建立人才培育制度。积极适应政府转型需求,面向社会招考乡镇工作人员、大学生“村官”,加大农林、法律、经济等方面人才的招收比例。围绕培育基层一线复合型人才目标,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探索推行“菜单式”培训方式,切实提高干部服务农村的本领。加强人才后备队伍储备,建立党员发展重点培养对象人才库,把那些有头脑善谋发展、有能力善带民富、有责任善待百姓的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外出创业的能人列入人才库进行重点培养。四要探索民主治理制度。在完善乡镇民主决策和村级民主自治制度建设的同时,要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村治理机制,积极培育和依托发展民间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在乡镇与村之间探索建立民情与决策的有效沟通协调机制,推进政府依法行政与村级民主自治的良性互动。

查看全文

县党委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思考

根据党的十七大要求,结合党委班子配备改革后出现的新问题,笔者就如何改革完善区县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作一些初步思考。

第一,坚持合理分工,确保常委权责匹配。1.力求工作全覆盖不交叉:兼顾工作量多少、关联度高低、落实有难易及常委成员特长进行分工,做到职责清楚、人岗相适、各尽其才,专职副书记协助书记处理日常事务但侧重党的建设。2.力求人人参与经济工作:突出经济建设中心,在常委分管党务工作的同时,安排联系一些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工作,负责一些阶段性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对于兼任政府副职的常委,其工作分工和职责定位以政府为主。3.力求强化常委主体地位:常委对负责、分管、联系、协助的工作全权履行职责;不再实行书记办公会制度,重要事项由书记、副书记及相关常委根据需要适时召开酝酿会研究,确保常委由协管变主管、副将变主将、配角变主角。

第二,坚持高效运转,不断完善执行机制。1.建立定期汇报制。各位常委、“三个党组”、基层党组(党委)定期汇报工作,以便常委会及时掌握各项重大决策和部署的进展情况,研究解决突出矛盾和重要问题。2.建立限时完成机制。坚持全年目标阶段化、工作任务指标化、落实责任明确化、完成要求时限化,做到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精确设计、定点落实,以个体目标责任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完成。3.建立执行保障机制。保证常委有充足的人权、事权、财权,对负责、分管、联系、协管的工作享有日常事务的领导权、决定权、监督执行权,对分管负责工作的重大突发事件有临机处置权。

第三,坚持科学决策,着力规范执政行为。1.对重大发展规划的决定作出“四不”规定:议题事前没提出不上会,相互衔接不到位不研究,协商论证不充分不讨论,多数人员不赞同不通过;2.对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作出“四不”规定:未经调研不决策,未经专家论证不决策,未达成四大班子共识不决策,未经集体讨论不决策;3.对人事提拔任用的决断作出“四不”规定:未经民主推荐不考察,未经组织考察不上会,未经上会决定不算数,未经公示检验不行文。坚持凡超过领导职责范围的决策一律无效、凡重大问题的决策一律经过集体决策、凡是重大事项的决策一律进行社会公示、凡属于重要问题的决策一律实行票决制。

第四,坚持狠抓落实,努力增强履职实效。1.强化执行机制:探索完善议事决策交办制、分级分工负责制、重要工作报告制、重大事项限时办结制、专项工作述职报告制、突出贡献激励制等制度,促进常委会成员带头提升落实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2.强化任务分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党委决策进行责任分解,逐一明确牵头常委和责任部门,把常委承担的工作任务制作成目标体系图,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同时以党委文件印发执行并接受监督。3.强化目标考核。坚持作表率、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建立并发挥党委政府督查办公室和《常委会决策通报》作用,结合常委分工实际,进一步细化、实化、具体化常委工作目标,加强动态跟踪考核。

第五,坚持统筹协调,凝聚各方工作力量。1.对综合工作:实行全年统筹、月预安排、周部署制度;对重点工作实行几大家领导共同参与、协力推进的运行模式;对正常工作中形成的边缘地带、交叉地带、空白地带及其它突出矛盾和问题,由书记或指派专职副书记、其他常委进行协调;对工作中涉及多名常委的由主要涉及的分管常委牵头处理,相关常委予以配合;正确处理党代会与人代会、政府全体会和政协会的关系,防止重复建设和决策冲突。2.对重要活动:凡需要常委参加的重要会议、集体重要活动、重要接待工作,由党委办、政府办统筹协调,报主要领导审定后统筹安排;调整和规范各类领导小组,确有必要组建的领导小组,实行几大家班子成员共同参与,由分管常委负责牵头协调。3、对分管工作:常委实行“AB角”分工负责制,对常委负责、分管、联系、协管的重大事项,采取会议通报、谈话了解、专项报告等形式进行协调。

查看全文

小议高职院财务运行机制的建议

摘要:高职院财务战略活动涉及到高职院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各个环节。包括资金筹集、资金耗费、资金节余等,应通过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财务战略、建立财务预算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机制、建立财务调节机制、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机制、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关键词:高职院;建立;高效;财务运行机制;

一、高职院财务运行机制的构成和内容

高职院财务运行机制,是指高职院财务系统中各种要素、各职能部门、各教学系部的耦合方式及其与高职院内外部理财环境的衔接形式和协调程度。高职院财务战略活动涉及到高职院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各个环节,包括资本筹资、资金耗费、资金节余等。以上财务各要素、各职能部门、各教学系部和环节之间耦合方式不同和耦合程度的差异,形成了高职院财务运行机制的不同特点。

1.自主经营机制。所谓自主经营就是保证自主安排,自动运行。具体表现在高职院所需资金必须由高职院自主选择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以最小的筹资成本获得最多的资金。

2.自我发展机制。高职院发展是高职院作为有机体的一种功能,在管理活动中不断发展壮大。随着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转换,旧的财务体制必须改变,要保证高职院有充分的发展资金,增强高职院自我发展能力。

查看全文

干部监督运行机制的研究

一、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监督运行机制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监督,《辞海》解释为监察、督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监督的内涵不断扩充和丰富。今天在我国政治生活使用的监督概念,已经成为民主或民主政治的重要范畴,它是国家权力机关、专门机关和人民群众依照一定的法律、制度规范对个人或组织进行监察、制约、监控的社会活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监督运行机制系指对干部的推荐提名、考察考核、讨论决定等各个环节的运行全过程督察、制约、监控的法律、制度规范体系的总称。

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监督运行机制,具有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一是更好地贯彻实施《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需要。为落实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要认真执行并进一步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对干部的推荐提名、考察考核、讨论决定等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督”的要求,中共中央于20*年*月*日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由此成为党的干部工作中的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重要法规,为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及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但是,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和领导干部在执行《干部任用条例》方面缺乏明确、系统的操作规范,对不履行责任和违反《干部任用条例》的行为难以追究。因此,必须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监督运行机制,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各个环节运作方法、步骤和责任,使其与《干部任用条例》互为补充,成为新时期的干部管理制度体系中的基础性制度,为更好地贯彻执行新时期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政策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二是有效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的需要。当前极个别地区党组织没有认真执行有关选用干部的法规制度,没能按规范程序办事,人治现象还比较严重,导致在干部选拔任用问题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有效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消除选用干部上的腐败现象,尽可能地把干部识准、用好,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必须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监督运行机制,以此来规范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行为,把监督制约贯穿于选用干部工作程序运行的全过程,着重于事前防范,预先设防,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三是改进党的作风的迫切要求。同志说:“从严治党、关键在于建立起一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机制,使党的各级组织对党员干部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对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监督运行机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

二、当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监督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监督运行机制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核心内容,是确保“选好人、用准人”的重要保证。运行机制不完善、运行程序不规范,必然导致监督乏力。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当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运行机制在实践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运行机制不完善。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五大以来,随着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在选人用人问题上采取了一些改革的办法,干部选用工作尽管已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制度规范体系,但制度与制度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有的甚至还存在相互“打架”的现象,对一些关键环节缺乏统一、相互制约的章法,没有形成相互衔接、协调一致的运行机制。如在干部考察问题上,某些地方虽然建立了考察责任制,但没有建立干部考察员制度,对拟任职人选进行集中考察时,考察人员都是从相关单位抽调,现学现用,考察质量能以保证。一旦出现考察失实,其责任难以界定,考察责任制无法落实到位。又如在干部选拔各个环节的责任界定上,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组织部门责任和党委责任、下级党委责任与上级党委责任、提名责任与任用责任,考察责任者责任与谈话对象责任的界定缺乏明确系统的目标体系。

查看全文

两会联动运行机制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2007年初,镇党委学习借鉴永德大山乡组建“党群致富联合体”推进发展的经验做法,在黑马塘村等“三村”点先期推行试点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以创建15个党建示范点为重点,在全镇全面推行“一体两会”联动运行机制,形成了党群上下联动、干群纵横互助、密切配合、广泛参与、互补互促的工作格局。目前,全镇共建成党群致富联合体33个,新农村建设理事会301个,互助组316个,产业协会62个,其中甘蔗产业协会7个、核桃种植协会21个、蔬菜种植协会2个、个私协会1个、中草药协会1个、沼气协会3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在具体工作中,镇党委以镇为单位组建党群致富联合体、以村(社区)为单位组建产业协会、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单位组建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三者有机结合,协调联动,形成“一体两会”联动运行机制。一是组建“党群致富联合体”。实行一名党委委员挂钩联系一个镇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一个镇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挂钩帮扶一个农村党组织,一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帮带5名农村党员,一名农村党员帮扶5户农户,形成了以党委为核心,党支部为主线,党员为主体,群众为基础的“金字塔”帮带结构。并以落实“四个责任机制”保障活动开展:1.落实党委委员挂钩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责任机制,负责抓好所挂钩支部及对应农村支部的党建工作,按“四有”标准,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每年至少带领所挂钩的机关支部党员到对应的农村支部参加支部活动或召开党员大会4次以上。2.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挂钩农村党组织责任机制,每年到所挂钩的农村支部参加活动或者召开党员大会4次以上;指导帮助好农村支部组织开展活动,在资金、物资上给予支持,在规划、信息、技术、项目上提供帮助。3.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帮带农村党员责任机制,研究分析所挂钩的5名农村党员的家庭资源情况、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素质能力等;帮助扶持其带头致富,引导其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每年至少到挂钩对象家中帮扶4次以上、至少新发展1户特色产业户,户均经济增幅要达12%以上。4.落实农村党员帮扶群众责任机制,每个党员分别带动5户普通农户,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成立农村互助组316个,成员3900户7023人,由新农村理事会成员、具有“双带”能力的党员、产业大户、经营能人任组长,结合特色产业发展“五户联保”机制,由党员牵头,在产业发展上建立劳力、技术和物资互助,对较贫困农户实行生活救助和生产帮扶,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二是组建产业协会。按照生产协作、销售联合、自愿互利的要求,把一家一户分散的生产经营协调组织起来,在主导产业发展及其重要环节组建协会,改变“单户作战、势单力孤”的状况,充分发挥下联农户,上连市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提升农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用。增强了农户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三是组建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以自然村为单位,由村民公开推选思想觉悟高、有能力、有威望、公道正派的人组成理事会;统筹协调管理全村社会事业,公共事务,统筹安排全村村容村貌的整治,共同商量办理村中一家一户办不了、管不了的难事、杂事,推进村民自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体两会”联动运行机制建立以来,其作用发挥明显,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一是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营造了赶、比、超的发展氛围。党群致富联合体的组建成立,在全镇范围内掀起了富帮穷、强带弱、先进促后进的发展热潮,镇级各机关单位党组织及和党员干部充分发挥自身在知识、信息及技术上的优势,以捐资捐物、提供技术服务、帮助协调项目资金等多种方式对农村党组织和农村党员进行帮扶,各农村党员也采取了在劳力上帮助、产业上帮扶、生活上互助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对帮扶农户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帮扶,帮助帮扶对象谋划发展思路、发展产业建设、实现发家致富。二是锤炼了队伍,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镇党委在强化“一体两会”作用发挥中,以“党群致富联合体”开展活动为载体,着力抓好“三力”建设,做实“三培养”工作,组织“流动党校”开展农村党员轮训,提高队伍素质,一年来,共培训党员干部25891人次,培养致富能手42名,发展党员72名。在“一体两会”联动运行机制实践工作中,全镇党员干部切身参与了党群致富联合体、产业协会、新农村理事会开展的各项工作,自身得到了锻炼,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同时,通过党员在“一体两会”联动运行机制中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群众亲眼目睹了新时期党员干部心系民生、带领百姓干事创业的风彩,扩大了党组织的影响力,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进一步增强。三是促进了产业发展,有力地助推了新农村建设。比如:黑马塘村在核桃产业建设中,“党群致富联合体”与县挂钩单位一起开展“三级联创”,县、镇、村干部与群众结对挂钩,开挖核桃坑塘4633亩,推动了分水岭万亩核桃基地建设;在沼气建设中,全镇“党群致富联合体”积极行动,开展“百名干部驻村、千名职工帮扶、万户群众参与”活动,镇、村干部职工每人帮扶2户农户建设沼气池,共完成沼气建设1300口。理事会、沼气协会积极响应,刘家箐村、石房村上怕爬理事会,组建互助组,10户一体(组),解决了劳力紧张问题,有效的加快了沼气建设步伐;永胜村懒板组在新农村安居房建设中,由理事会组织,形成5户联保,产业(甘蔗)作抵押,施行信贷资金互助,建设新居房25户,推动新农村建设;妇联、畜牧等部门全力参与,争取妇女小额信贷循环金10万元,扶持养殖大户10户;田心村各理事会在遇到洪涝灾害时,组织上千名群众抗洪抢险,开展生产自救;刘家箐“党群致富联合体”组织各理事会捐资献料,义务投工,建设村完小运动场。四是维护了农村稳定和邻里团结和睦。在林改工作中,全镇发生纠纷300多起,其中80%被理事会组织成功调处。同时,通过“一体两会”积极发挥作用,凝聚了人心,汇集了人力,在全镇农村营造了团结和谐、齐谋干事的良好氛围,有力地推动了和谐××的建设进程。

三、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加强对权力运行机制监督思考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这是党中央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大决策,是新形势下反腐败工作得以深化的重要标志。如何构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权力运行机制,是我国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对症下药”,多措并举。

一、建立权力有序运行机制的必要性

权力运行机制,是政府、部门、单位利用权力所具有的强制性和支配、控制、管理力量在行政运作过程中的制衡手段。权力具有腐蚀性和侵犯性的特点,权力运行正确,它便是为社会、为人民谋利益的工具;权力被滥用,它便成了腐蚀人们灵魂、谋取个人私利的手段。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建立现完善,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世界观也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经济快速增长的新旧体制交替的大变革中发生着变革。利益冲动的膨胀,诱使意志薄弱者手中的权力走向异化,上了市场,成了商品。经济生活中出现了金钱开路、幕后不正当交易;政治生活中出现了市场渗透,公共权力商品化、利益化、私有化、权钱交易;精神生活中出现了金钱至上、既得利益至上、个人价值至上。尤其是手中握有某种权力的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更容易经不起考验,心理扭曲,心理失衡,而导致权力违规运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各种不正之风,不廉洁行为,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因此,亟须建立规范的权力机制,并以有效运行机制为尺度,既制约权力滥用,又不妨碍权力的正常运转,使权力的运行真正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现行权力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年来曝光的一些案件看,权力腐败是导致犯罪或犯错误的根本原因,从中可以看出现行国家权力运行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权力过于集中。经济学家指出,现在包括行政改革项目在内的政府配置的社会资源,占整个社会资源的70%以上,正是政府职能部门行政审批项目和审批权力太多、太集中、太具体,给权力寻租以可乘之机,也造成行贿和腐败的市场。“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如果手中握有权力的人一旦思想长堤崩溃,私欲膨胀,就会利令智昏,千方百计去满足个人需要,就会导致行政权力与行政行为违背社会规范,超越职权和不当用权。权力的失控,必然会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一些大案要案足以说明,权力集中与职务犯罪具有内在联系,职权的集中性与决策的随意性直接关联,成了权力与非规范运行的体制基础。权力集中于个人就为暗箱操作的运行方式提供便利,为以权谋私留下隐患。

查看全文

权力运行机制交流

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滋生腐败,这是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没有科学完善的权力运行机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是一句空话,腐败和决策失误就在所难免。

腐败起因于权力失控

提出“权力运行机制”建设的概念,是总结近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

剖析近年来查处的案件,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凡是腐败滋生蔓延的地方,必是权力运行出现严重问题之地。其典型表现有这么几种:

对权力的监督缺位、制约乏力,导致一些党政部门和党政领导干部非法用权。中央纪委监察部北京培训中心副主任李雪勤认为,当前突出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一些党政主要领导权力过分集中,得不到有效制约和监督。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在审批项目、减免税费、提拔任用干部等重大事项上大搞个人说了算,最终沦为历史罪人。“沈阳案件”涉案的20多名副厅级以上干部中,大部分都是单位的“一把手”,这与这些单位权力长期集中于一人之手大有关系。其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集于一个部门,权力与部门利益挂钩,导致“政府部门权力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

决策不科学、不民主导致决策失误,国家和人民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有些领导干部不搞调查研究,“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最后“拍屁股走人”。安徽某市不经充分论证,划出9800亩地要兴建“亚洲最大的高尔夫球场”和其它娱乐性设施,谁知奠基一年后工地变成了荒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