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2 07:34: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云南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云南三生教育探析
2008年5月至8月,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教育厅首次制定并下发了实施“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和实施意见,要求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中推行“三生教育”。从此,云南正式拉开了“三生教育”的实施序幕。可以说,云南的“三生教育”是一种特有的生命教育,它是在结合本省教育实际情况和社会现实需要,并借鉴于国内外生命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将教育从生命的关怀扩展到了对生存和生活的全面关怀,并以此来实现提高青少年们的生命质量、获得必要的生存技能、了解基本的生活常识、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一、“三生教育”提出的背景
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生教育”,其提出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现实背景的,是合于教育规律、顺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需要的,其提出的背景可归于如下:
第一,近些年,许多青少年学生不断暴露出“生命困惑”、“生存弱化”、“生活茫然”的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学习、生活的正常化和成长的健康化。首先在人之生命问题上,越来越多青少年学生暴露出严重的“无知性”,他们无知生命的可贵,无知生命应有的意义和价值,无知人生该有的目标和方向,无知每个生命体存有的内在的责任和义务,也无知什么才是生命所本有的、所重要的,而正因为这些“无知”,使得生命对于他们而言,不具有任何的珍贵性和敬畏性,他们轻视、藐视自然生命之存在,破坏、践踏甚至毁灭自己和他人、他物的生命,如近些年我国各地频频发生青少年学生自杀(轻生)事件、杀害他人事件以及校园暴力事件,最近就又发生两例自杀事件:2009年4月10日,北京理工大学的一名大四男生从新一学生公寓8层坠楼身亡;14日,中国传媒大学的两名学生先后从学校47号公寓楼坠楼身亡。可以说,15~34岁已成为自杀的高发龄,自杀已成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在人之生存问题上,许多青少年学生暴露出严重的“无力性”,不懂得生存之规律。他们无力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无力适应各种生存环境的变化,无力应对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祸害,无力处理因学业压力、经济压力、择业压力、情感困惑、人际关系紧张等所带来的不良情绪,无力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和冲突,无力面对人生旅程中遭遇的挫折和不幸,等等。据《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26%的学生曾经有过自杀念头。而正因为生存方面上的“无力感”,萎缩了青少年学生的生命,使得他们的生命很脆弱,很单薄,缺少了自我生命的保护羽翼和支撑力量,这就为什么他们会因为生存方面的不如意、不适应,来否定生命存在之必要。最后在人之生活方面,许多青少年学生暴露出严重的“无能性”,形成了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缺乏必要的生活技能和常识。他们无能自理个人基本的日常生活事件,无能寻找到人类生活之真谛,不懂得幸福何为?快乐何为?而正因为生活上的无能,造就了他们生活得单调、生活得无趣感,使他们看不到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感悟不到生活中的互助与感恩,同时,最为严重的是让他们易于形成一种过于重视当下生活感觉的生活态度和只懂索取、享受不懂奉献的生活价值观。总之,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在“三生”方面暴露问题的普遍化和严重化,激发人们对此进行深刻的探析和反思,寻求其原因,探究其解决的方法,而“三生教育”正为此提供着新路子尝试,为解决此问题开拓出新途径与方法。
第二,我国特殊的社会大背景。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日益面临着因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价值重建所带来的生命、生存与生活的变化、冲突和困惑。据相关材料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逐步认识到,才能、竞争、机遇、剧变这些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已自觉或不自觉的成为现代人学习、工作、生活的共有特征,而这些与个体天赋和本人努力程度相联系的社会交往形式,从各个层面都加大了现代人的心理压力。以往田园牧歌式的自然经济中的无忧与安贫被现代的紧张、焦虑和不安所取代,而现代社会经济财富的增长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能消除现代人的孤寂、郁闷和失落。相反,随着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竞争性和变动性的加剧,使得现代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敏感了。
第三,当前教育自身存有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教育之应试性、教育之工具理性、教育之重科学知识而忽略人文内涵性,这些缺陷让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作用和价值,使教育偏离了内在之本质。首先,教育的应试性让分数成为教育发展的动力,应试教育使老师成为灌输知识的教书匠,学生成为只会死记硬背的械具和只会考试的机器。其次,教育之工具理性让功利主义成为教育衡量的标准,工具理性教育使教育成为职业发展的工具,学生是为工作而学习,学校是生产社会需要的零件“工厂”,老师是生产零件的“技术工人”。最后,教育之重科学知识而忽人文内涵性让科学知识成为教育的根本内容,将学校异化为科学知识的“贩卖地”,将教育教学内容单一化,使教育功能简单化,断裂了教育本有的精神、人文、情感以及生命涵养的功能。总之,当前教育存有的三大缺陷,极大地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受教育者健全人格的形成,而“三生教育”正以弥补现有教育之缺陷为目标,使教育回归到以人为本,培养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的现代公民之本真上。
云南少数民族教育论文
1云南及其少数民族概况
云南有51个少数民族,人数在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云南特有少数民族15个,跨境而居的民族16个。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云南少数民族人口1533.7万人,占云南省总人口的33.37%,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3.65%。云南除了8个自治州和29个自治县外,其余县都是少数民族杂居、散居地区。全省25个少数民族中已有18个民族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其他7个民族在当地所占人口比例较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补充,建立了民族乡。
2云南省民族教育政策及教育现状
结合云南省实际,政府出台《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1992年11月25日公布施行)、《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若干规定》(2005年9月26日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正),以及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决定》,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多项政策发展当地的民族教育。[3]此外,云南为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还实行对少数民族学生降分录取、各高校根据各自需要招收一定比列的少数民族学生等优惠政策。
3云南少数民族教育面临的问题
3.1经济制约了云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
云南近代法学教育研究论文
一、清末云南法学教育
中国近代的法学教育源于清末新政。云南地处边陲,开发较晚,教育事业也显落后。法英先后入侵越南吞灭缅甸,虎视我西南门户,并借助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施压清廷,云南因而被迫通商开埠,客观上加速了本地区的近代化进程,为近代法学教育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清末新政变法修律、学制改革,推动了云南法学教育的近代化。
(一)学制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清末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教育体制变革,云南近代教育制度也随之变革。当时,云南实行的是清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癸卯学制”,分为三段六级,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化推动了教育行政的变化,1903年云南出现高等学堂后,高等学堂成为教育行政事务的管理机构。1906年,云南省学务处成立,总理全省学政,成为省内最早的专门教育管理行政机构。1907年,清朝学部奏准,要求一律裁撤各省学政,改设提学使司,云南遂设提学使司。云南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客观上也推进了法学教育的近代化。①
(二)法学教育机构
1.云南课吏馆。云南法政学堂的前身是云南课吏馆,课吏馆是近代时期云南最早的法学教育机构,但其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法学教育机构。清朝的正规教育不重视法学,但立法、司法官吏当通晓法律,例如幕友须研读会典及其事例、各种则例、律例等。②庚子国变之后,清政府知改革不可再缓,遂开始实行新政。1902年,政务处遵光绪谕旨,要求一体设立课吏馆,之后除了少数省份没有建立(例如贵州),其余各省先后建立了课吏馆。而在此之前,课吏馆只是刚毅这样的“个别地方官员”施行的“个别行为”③。云贵总督魏光焘于1902年11月28日上奏“云南地处边瘠,人才寥落,遵设课吏馆,研习吏治”后,于12月31日复奏“并另设课吏馆,以为仕学之先导”,得旨后在昆明设立课吏馆。①课吏馆这一机构初时以开官智、澄清吏治为目的,培训、考核分省或留省的候补官员。除个别例外省份,招收对象一般为各地候补候选官员。课程的设置全国无统一的规定,各省一般以中国传统政学为主,也注重西学、实学。②云南课吏馆于1905年至1906年,编辑《全滇纪要》,以“练习滇省地方政务发明中外法律之学为宗旨”,专门“采辑滇事考察全滇风土物宜有关政治利弊者”,“编辑为详著政治职务义务不尚辞藻”。③《全滇纪要》对当时的云南有关的政治事务分疆域、财政、学堂、刑律等多项讨论编辑做了详细记载,为后世历史研究、了解当时云南的政务情况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课吏馆对清末的法学教育起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积弊日深,职能所限,课吏馆的设立并未能对推动清政府政治体制变革与建立系统的近代法学体系起到令人满意的成效。课吏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法律教育机构,它所要培养的并非专门法律人才,而是封建官僚体制内的须掌握传统政学、为吏治服务并且能掌握新知识(如西学)来应对社会新事物的候补官员即“已仕人员”。当时由于西学东渐的影响,近代的法律观念也传入中国,法学界也出现新旧之争,一些法学家主张学习西法,培养法律专门人才。沈家本提出“法律为专门之学,非俗吏之所能通晓,必有专门人才,斯其析理也精而密,其创制也公而允。以至公至允之法律,而运以至精至密之心思,则法安有不善者?!及其施行也,仍以至精至密之心思,用此至允之法律,则其论决又安有不善者?!”④1904年,清政府要求各省于课吏馆中添设“吏治速成科”,学习的科目以政法大义为主。⑤次年,伍廷芳、沈家本奏请在各省课吏馆内“添造讲堂专设仕学速成科”教习法律。⑥1906年,一些省将课吏馆改为法政学堂,云南也在其中。
云南高校落实三生教育
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云南省的大中专院校实施了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教育试点工作。“三生教育”中的“三生”是指生命、生存、生活。“三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的能力和价值观。“三生”教育将引导广大学生认识、尊重、珍爱生命;学习生存知识、技能,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的培养;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获得生活体验,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目前,省教育厅已组织编写了以厅长罗崇敏主编的《生命•生存•生活》的教材。不同的主体教育实施不同的方法,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三生”教育,谈一点在云南高职高专实施“三生”教育的一点思考。
一、科学理解“三生”教育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今天的高等教育不能回避的一个严峻问题是:大学生心理问题和社会适应障碍日趋增多,校园自杀和校园刑事案件也有增多趋势。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整个社会的沉重思考。高等教育既要用知识和职业技能锻造人才,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同时也应当以生为本,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惑和难题。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更高的要求,要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为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服务。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仅靠《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不能完成的事情。必须在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共享上进一步加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共云南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开始实施“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体表现在: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以人为本精神的具体表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在德育中引入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切中了传统德育说教模式的弊端,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此类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目前德育的单一刻板模式,提高了德育实效。同时,研究与实施的过程提高了基层教师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理性认识与实践水平,为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成功的案例,优化了体现生命、生活、生态德育理念的学校德育育人机制。然而,相关的德育研究更多侧重于一般性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对德育工作中如何通过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促进学生德育素养和德育能力的发展,以及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具有现实意义的可操作性研究。
二、全面准确把握高职高专学生主体的状况
古话说:因材施教。只有准确把握高职高专学生主体的状况才是有效地进行“三生”教育的前提。从目前来看,现在的学生都是80后90初出生的,出生于改革初期,成长于改革的关键阶段,成人于改革取得重大成果时期。他们既是改革成果的享受者和亲历者,也是改革压力的承受者。所以云南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身上具有很多同其他本科院校同龄人的优点,如乐于接受新事物;主体性和平等意识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较强的公民意识;兴趣爱好广泛,主流是好的。但也表现出一些自身的特点: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群体整体素质下降,高专学生的素质也随之受到影响;贫困学生多。地州高专院校处在欠发达地区,大部分学生来自贫困农村地区,一部分学生都是靠贷款读书,由于学生锻炼社会实践市场范围狭窄,学生经济压力也很大;心理压力大。缺少实践经历,由于本身的经济﹑就业﹑学习﹑社交等问题,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学习上,知识基础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很多学生知识基础较薄(特别是英语、计算机两门科目)。考入大学之后,许多学生面对大学宽泛的知识却没有了新的学习目标,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学”,这一现象在大二学期显现得较为突出。此外,部分学生的学习取向务实,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人文底蕴的培养兴趣欠缺。上述的主体情况说明欠发达地区高职高专的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思想趋于保守、缺乏市场意识。要摸清学生主体状况,研究其形成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三生”教育的要求,形成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而构建起以培养合格公民、合格接班人为支点的教育目标体系。
云南的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诠释
论文关健词:云南中医药教育
论文摘要:就云南省目前的中医药教育现状,提出改进教育观念、教学模式、课程比例、教学资源、专业设置方面的建议。
传统的中医药教学,已经无法满足云南省人民的健康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1教育观念的转变
1.1正视全才、专才与人才的关系
从全国就业的各种调查资料显示,医学院校的学生因为太过专业,其它非专业知识匾乏,择业时一旦没有与其专业对应的岗位,不象其它综合院校的学生容易重新找到新的岗位,这一问题在中医药院校中显得尤为突出。所以我们要重视专才,兼顾全才,才可能适应目前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
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化管理研究
摘要:云南由于其自身的地理环境因素,在教学资源方面相比于发达地区略为欠缺,云南省的高等教育同样面临这样的情况。现如今,经过这些年的逐渐发展,云南省民办高等教育相比于以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高等教育随着多年的艰辛发展,云南省的民办高等教育的规模逐渐得到了扩大,与此同时在教学质量上也逐渐得到了一些提高,综合实力也有了加强,云南省在民办高等教学办学层次上也相比以前有所增强,目前民办高校已逐渐成为云南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云南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云南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做出了很好的贡献,不过云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也面临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就从民办高等教育概念出发,就云南省民办高校高等教育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云南省;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化;管理研究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如今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在规模、层次、办学特色和办学质量上逐渐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使得民办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所占的位置逐渐增强,并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属于我国的西部较为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相较为欠缺,云南省的教育水平一直相对比较落后,其在民办高等教育方面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教学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给民办高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不过跟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脚步,云南民办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年来,云南省对民办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国家对民办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云南省民办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规范化管理,提高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本文就民办教学的概念以及目前民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做好对云南省民办高等教育的规范化管理。
1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概念
民办高等教育在国内外都存在,关于其概念,国内外就其定义也有所不同。国外关于民办高等教育,被成为私立教育,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关于其定义主要是指那些不是由政府所设立创办的,而是由私人或某些企业所创立的教育机构。国外没有民办教育这种概念,一般称为私立学校,是一种由学校法人设置的学校,学校的主要责任人由包括依照法律规定、经主管当局批准的社团和自然人所构成。从办学主体看,私立学校的举办者有个人、私营企业以及各种民间团体等。在我国关于民办教育,目前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同时不同的时期对民办教育的概念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一般了解就是民办教育的创办人主要是各种社会组织以及个人,而不是由国家财政出资。
2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民族舞蹈在艺术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一、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疆,在舞蹈方面存在较为丰富的艺术资源。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了26个民族,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丰富多彩、极具民族特色的舞蹈艺术。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民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世界民族舞蹈组成系统。传承与发展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不仅是对一种艺术文化的保护,同时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是土生土长的民族艺术,在舞蹈中我们能够看到云南群众的实际生活写照,能发现云南省的地域特色以及民族风格。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是云南独有的历史遗存以及文化积淀。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文化领域变得多样,很多外来文化开始被人们所认识,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使我国传统少数民族舞蹈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危机。这种环境下,如何有效地保护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成为较为重要的问题之一。高等艺术教育是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舞蹈教育是高等艺术学院教学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促进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发展与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在高等艺术教育中传承与发展的措施
1.构建稳定的少数民族舞蹈教学平台。高等艺术教育要想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关键在于舞蹈教学课堂。舞蹈教学是舞蹈文化传承中较为重要的手段之一。首先,高等艺术学校需要在高等艺术教育环境中构建一个少数民族舞蹈教学平台,在平台上开展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教学。学校提供较为稳定的教学平台,能实现传道授业的目的,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这对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传承与发展任务也不例外。2.课堂舞蹈教学需要具有全面性、多层次性。目前,云南艺术院校舞蹈学院已经有较为系统且规范的教学平台,这一平台的存在为培养较为优秀的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人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真正实现保护和传承我国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目的。云南艺术院校舞蹈学院早在“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之前,就多次邀请一些较为优秀的民间传承艺人以及舞蹈家进入课堂授课。其中,传承艺人有望拉,舞蹈家则有杨丽萍等,他们通过实际讲解来向高等艺术学院学生讲解少数民族民间歌舞。云南艺术学院为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传承提供了相应的平台,对于促进我国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真正实现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一定要先为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构建出较为稳定的教学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对学生开展舞蹈教育,为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在高等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客观环境。3.课堂教学要具有全面性。在高等艺术教育要想有效保护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不仅要构建较为稳定的少数民族舞蹈教学平台,还需要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确保教学的全面性。舞蹈会有民族之分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居住环境以及生活习性使舞蹈风格存在不同的特色。民族舞蹈形态蕴含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学校要了解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形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此更好地开展教学。高等艺术教育开展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舞蹈肢体动作,还需要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清楚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背景以及信仰习俗,以此有效提高学生对舞蹈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的了解,使学生的舞蹈表现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对学生讲解舞蹈民族的居住环境、起源、民俗禁忌、图腾崇拜等信息。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这些动作的由来,使学生更加理解舞蹈动作,真正把握住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风格特色。例如,向学生讲解傈僳族舞蹈“阿尺目刮”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这段舞蹈源自于民族的祭祀活动,他们的舞蹈动作是模仿山羊。在他们的思想中,羊能够寻找到通往神灵的路,是他们和神仙交流的媒介。傈僳族人民在每次祭祀过程中都会为羊而歌唱、舞蹈。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更好地记住相应的动作,真正将舞蹈要领掌握到心里,以此有效地传承与保护傈僳族舞蹈,实现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确保教学的全面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理解和掌握,切实保障高等艺术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以此实现对我国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4.需要打破少数民族教学的沟通障碍。在社会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在少数民族舞蹈传承与发展方面起到较为有效的作用。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体系,这一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教学质量的提升。学院舞蹈课程不断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民族舞蹈人才。就高等艺术教育实际情况看,少数民族舞蹈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为此,要想真正有效地发展云南少数民族舞蹈,高等艺术教育工作需要不断地完善,尤其是对少数民族教学沟通障碍这一方面。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在高等艺术教育中所存在的教学沟通障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教学方面的沟通障碍学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相应的传承人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继承人懂得本民族的舞蹈动作以及风格。但是,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继承人因为从小接触本土语言,很少使用普通话,为此,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因为语言沟通这一方面的障碍,影响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针对这一点,学校需要组织相应的教育团队,以此对学生展开舞蹈教学,促进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2)学生本身的认识当前,高校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没有较为明显的意识,觉得是离自身很遥远的事情。在选择舞蹈学习课程的时候,一些学生选择街舞、爵士、国标等,很少选择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直接影响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针对这一现象,学校要对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开展宣传教育,使学生明白传承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感受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魅力,以此改变学生的思想认识,有效保护云南少数民族舞蹈。
三、结束语
高等艺术教育和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高等艺术教育能够保护、传承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云南少数民族舞蹈能有效丰富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内容。为此,高等艺术教育一定要认识到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措施传承与发展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以此提高高等艺术教育水平。
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摘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继续教育培训作为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以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展中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转型与发展同步的新形势。本文以云南大学继续教育为例,探讨其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以及所引发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继续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013年10月,提出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战略构想。随着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云南将从我国地缘的边缘地区变为开放前沿和辐射中心,发展潜力大,发展空间广。云南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要在开放型经济体制上取得新突破,促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建设。云南大学作为云南省唯一的一所“211”综合性大学,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在当前社会转型变革中,应当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云南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大学继续教育,必须把握机遇,转化观念,将继续教育作为云南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云南大学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举措
依托云南省的区位优势以及云南大学的学科优势,云南大学继续教育工作逐步推进,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培训,办出了自身特色。
(一)地方干部培训
太极功夫扇在公共体育课程的价值
太极功夫扇是太极系列的一个新兴大众体育项目,是扇子和太极拳相结合的产物,它揉合了太极拳的动作以及长拳、京剧动作等,使武术动作与歌曲《中国功夫》相结合,构成了快慢相间、刚柔并济的特色。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实施的最后阶段,也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发展体育特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最后环节。太极功夫扇是集体育、音乐、舞蹈、艺术于一体,具有较强的健身功能和愉悦功能,是非常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运动项目。将太极功夫扇融入云南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不仅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和表演价值,而且具有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还能实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教育目标。由于云南省各高校太极功夫扇的起步较晚,影响力不够,师生的认识还不足,导致它的价值还没有体现,因而,有必要对它的价值进行较深层次的研究。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就太极功夫扇融入云南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价值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太极功夫扇与当今教育指导思想相符合
(一)太极功夫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当今高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一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规定,高校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太极功夫扇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以及其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风格,既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及文化审美情趣,又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操,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意识。太极功夫扇的奇妙之处就在于能够把教育内涵有效地融入到太极功夫扇训练之中,在训练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这正好与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一致。(二)太极功夫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符合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需要太极功夫扇不仅能够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能够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太极功夫扇不仅能够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还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太极功夫扇将体育性、民族性、艺术性和娱乐性融为一体,使学生在练习中感受到艺术的洗礼,促使他们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太极功夫扇是在社会和群众中开展较好的项目,如能在高校的体育课堂中得到发展和完善,将能与体育教育实践相联系,与社会接轨。太极功夫扇符合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三)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太极功夫扇是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武术太极类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的同时,逐渐显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太极功夫扇与中国哲学、传统医学、传统美学、军事学、宗教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既保留了太极“天人合一”的思想及太极运动中的精华,同时又吸收了舞蹈、音乐、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太极功夫扇也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一种演绎与整合,它体现了传统武术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富有特色的体育项目。在教授太极功夫扇运动形式和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加强对太极扇文化价值的讲解,这样有利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二、云南高校开展太极功夫扇
课程对云南旅游的价值分析太极功夫扇是云南民族文化的有益补充,为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云南作为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民族风情浓郁,民族体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如果在云南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太极功夫扇,不仅有助于高校实现体育教学目的,打造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教学,满足大学生对体育的多元化需求,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兴趣,达到大学体育的教学目的,也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云南少数民族的节日丰富,集市众多,在各民族节日和集市中举行高校太极功夫扇比赛或表演,能使游客(特别是外国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观赏到精彩的太极功夫扇表演,不仅能促进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满足他们对太极功夫扇的好奇心理,还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提升云南高校的形象。在旅游景点定期举办太极功夫扇表演,可能会成为云南旅游的一大亮点,为云南的旅游市场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
三、云南高校开展太极功夫扇课程对高校自身的价值分析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供给对策
摘要: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深入实施,乡村人才培养工作日益得到重视,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乡村振兴人才的主力军,其职业教育问题逐渐受到重视,如何更好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文章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对云南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供给问题进行探究,通过调查云南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供给现状,找出当前职业教育供给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云南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供给开辟一条可行之路,助力云南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云南省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1]。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三农”工作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农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现代农业从业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推动其职业教育发展刻不容缓。云南省作为地处边疆地区的农业大省,至2020年底,云南省农村人口约为2358.07万人,占全省人口49.95%,同期全国农村人口占比为36.11%。面对云南省农村人口规模庞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需要充分发挥农村现有潜力,通过培育大量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因此,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供给水平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1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供给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问题成为云南省各乡镇政府的热门话题。各地加强工作协同,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格局。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主要由青年农民、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种植养殖大户以及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中的骨干农民构成,并由各级农广校,涉农中、高职院校以及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等第三方机构就近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依托农业园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合作建立相关实训基地。2016年,《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意见》指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依托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鼓励农民通过‘半农半读’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2]。涉农优惠政策要向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倾斜。通过认证的新型职业农民有权享受国家多项助农惠农政策,如农业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培训补贴、减免税费等。以上保障措施可鼓励新型职业农民接受教育。截至2015年末,云南省形成了以省农广校为龙头,16所州市级分校、121所县级分校、551个乡镇、村教学班和5465名专兼职教师为主体的五级办学队伍[3],打造出集农民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推广服务、信息传播多功能一体化的农业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基本构建起面向农村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工作机制,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提供了更多外部支持。
2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供给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