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2 05:47: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运动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运动性疲劳消除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运动疲劳产生机制消除手段运动生理学
【论文摘要】: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体能的恢复,是当前体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分类、判断及消除手段进行综述。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生理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在竞技体育运动中,疲劳的消除和体力的恢复与运动训练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自公然1880年莫索(Mosso)开始研究人类的疲劳以来,人们曾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探索疲劳的产生机制,研究消除疲劳的措施。但是由于疲劳的产生与消除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至今尚未得出一个公认的看法,本文拟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学机制、分类、判断及消除手段进行综述,以期为运动性疲劳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1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1.1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有关运动性疲劳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一般认为: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目前在躯体性疲劳方面研究成果较多。但能被人们接受的有以下的几种区分方法:根据疲劳产生的部位不同,将运动性疲劳划分为中枢疲劳、神经—肌肉接点疲劳和外周疲劳;根据疲劳发生时间的长短不同,将运动性疲劳划分为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根据疲劳发生性质的不同,将其划分为生理性疲劳和病理性疲劳;根据疲劳发生部位的大小,将其划分为全身性疲劳和局部性疲劳。
透视急性运动性轴索型论文
摘要:急性运动性轴索神经病;电生理;神经传导速度
摘要急性运动性轴索型格林-巴利综合征电生理特征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或轻度减慢,伴有诱发电位波幅明显减低;F波潜伏期正常;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诱发波幅正常;多有纤颤电位和正尖波。和经典型格林-巴利综合征的脱髓鞘的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的电生理改变不同。利用神经传导速度来分类格林-巴利综合征亚型最轻易和最确切,利用电生理诊断标准可确定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急性运动性轴索神经病、急性运动性感觉神经病等格林-巴利综合征亚型,动态观察神经电生理变化,对治疗及预后判定有指导意义。
急性运动性轴索神经病(AMAN)电生理特征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或轻度减慢,伴有诱发电位波幅的明显减低;F波潜伏期正常;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诱发波幅正常;多有纤颤电位和正尖波;恢复期运动电位时限多增宽。表明AMAN是一种不损害感觉纤维的严重运动神经病,和远端运动神经末梢功能障碍有关。电生理学对AMAN的诊断、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分型及对AMAN预后判定方面均有一定实用价值,本文仅就近年来AMAN电生理学方面探究进展综述如下。
1AMAN电生理学学诊断价值的探究进展
一般来说,传导速度减退代表脱髓鞘病变,运动诱发电位波幅降低代表轴索损害。经典型GBS由于脱髓鞘的病理特征,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为其首要诊断标准。虽然在疾病早期传导速度减慢并不常见,约在50%左右,但在2-3周后提高至80%-90%[1-2。然而,李春岩[3报告自1991-1996年间,应用丹麦DANTECcANTATA型肌电图仪检查GBS患者229例,连续4周动态电生理观察,发现有109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在2周内无减慢或轻度减慢,而复合肌动作电位(CMAP)下降,小于正常下限的80%,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正常,和经典型GBS电生理表现显著不同,而本组患者尸检病理支持运动神经轴索变性。作者认为根据目前对GBS患者生前分型主要依据电生理诊断,提出对AMAN电生理学诊断标准为摘要:①患者1-4周电生理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不减慢;②同时伴有CMAP下降,低于正常下限80%;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正常。有报道提出AMAN损害电生理特征可归纳为摘要: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或轻度减慢,伴诱发电位波幅的明显降低;②F波潜伏期正常;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诱发波幅正常;④多有纤颤电位和正尖波;⑤恢复期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多增宽。
Mckhann等[4对21例经Johnshopkins医院确诊的AIDP和我国22例AMAN患者在发病年龄、测定时间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进行了电生理探究,结果表明21例AMAN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腓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均正常,仅1例AMAN患者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轻度减慢。而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IDP)中63%正中神经、87%的尺神经和21%的腓神经其感觉传导速度减慢或消失。AIDP和AMAN两组其四周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有显著性差异。所有AMAN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或轻度减慢,CMAP波幅明显降低,近端刺激的CMPA振幅和远端刺激所产生的相同。AMAN的F波(刺激运动神经产生产的逆行冲动到达脊髓的一种反射,前角细胞严重损害易使其消失)潜伏期正常。这说明AMAN是一种不损害感觉纤维的严重运动神经病,提示AMAN和远端运动神经末梢功能障碍有关。肌电图检查发现所有病例肢体肌肉显示去神经电位(正性尖波和纤颤电位),被检肌肉运动神经元电位不能或仅少数能被随意激活(小于正常10%),恢复期运动单位时限增宽。运动神经元形态正常。当诱发时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和F波在正常范围内时,恢复通常是好的。Yuki等报告2例需使用呼吸机的重症AMAN病例,电生理为AMAN所特有的改变。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分析论文
1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1.1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有关运动性疲劳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一般认为: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目前在躯体性疲劳方面研究成果较多。但能被人们接受的有以下的几种区分方法:根据疲劳产生的部位不同,将运动性疲劳划分为中枢疲劳、神经—肌肉接点疲劳和外周疲劳;根据疲劳发生时间的长短不同,将运动性疲劳划分为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根据疲劳发生性质的不同,将其划分为生理性疲劳和病理性疲劳;根据疲劳发生部位的大小,将其划分为全身性疲劳和局部性疲劳。
1.2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运动医学界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对引起疲劳的原因和机理,在运动生理学上目前还没有完全取得一致的看法,仍众说纷纭。一般认为,生理和心理负担过重,必能引起体内机能的变化,开始是某些生理常数的变化,如呼吸、心率、血压等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一旦这些变化不能及时恢复正常,最终将导致训练过度而产生疲劳。自从19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对于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机制提出过几种假说。
“衰竭”学说理论认为: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是体内能源物质的耗尽。最有力的证据是长时间运动中工作能力下降的同时常伴随血糖浓度的降低,补充糖后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小议运动猝死的生理机制以及预防
【关键词】运动性猝死研究概况
运动性猝死是指与运动有关的猝死的简称,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心脏病学家的有关材料,运动猝死的定义是: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h内意外死亡[1]。随着一些运动员在运动中或运动后的死亡,运动性猝死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国内外一些学者对这一领域进行了讨论和研究[2]。而关于运动猝死,国外已经有不少文献报道,国内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本文就将对运动性猝死的概念、流行病学研究、发生的生理机制以及预防进行综述。
1运动性猝死的概念及特征
1.1运动性猝死的概念
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和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给猝死(suddendeath)下的定义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24h内发生的意外死亡。它有三个基本要点:(1)自发过程;(2)意外发生;(3)进展迅速。其临床特征主要是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在20~30s的叹息样呼吸后呼吸停止,猝死发生前可能胸痛、气急,也可无任何预兆就突然发生。Maron(1980)等对运动性猝死下的定义是: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症状,6h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死亡。目前,有些学者如(Chris1989)、(Quigley2000)等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h之内,认为在运动中或运动停止1h内发病并导致死亡,称为运动性猝死;但也有学者将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发生的意外死亡称作即刻死(instantaneousdeath),症状发作后24h内发生的意外死亡才叫运动性猝死[3]。
1.2运动性猝死的特征
浅谈中药调控运动型疲劳应对措施
摘要:疲劳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运动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生理功能变化现象,如果运动性疲劳没有得到及时的恢复而使疲劳累积导致疲劳过度,或者当发生运动性疲劳时没有及时地进行调整,继续保持原有的运动,使疲劳程度加深,导致力竭,这都会使运动性疲劳变成一种病理观象,从而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根据疲劳的产生机理,原因分析疲劳并采用一定的客观判断方法测试疲劳,进而运用一些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使机体快速有效地进行超量恢复,以便再更好的投入训练、工作和学习,进行更高水平的恢复,提高人体功能能力达到更高水平的运动能力贮备,是非常的有必要的。
关键词:疲劳运动性疲劳
一、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一次性强有力的负荷或持续运动负荷后,靠应力集中的运动器官(关节、韧带、骨骼、肌肉)和与之密切相关的脏器和调节功能下降、能量不足等所引起的一系列生理性、功能性的变化为特点的导致运动负荷器官功能下降、感觉不适、能量缺乏和代谢产物堆积等现象。根据超量恢复理论、应激理论和运动训练理论,运动水平的提高就是一个“疲劳—恢复—再疲劳—再恢复”的这样的一个超量恢复的良性过程。故而一般的运动性疲劳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如果运动性疲劳没有得到及时的恢复而使疲劳累积导致疲劳过度,或者发生运动性疲劳时没有及时地进行调整,继续保持原有的运动,使疲劳程度加深导致力竭,这都会使运动性疲劳变成一种病理观象,从而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根据疲劳的产生机理,原因分析疲劳并采用一定的客观判断方法测试疲劳,进而运用一些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使机体快速有效地进行超量恢复,以便再更好的投入训练、工作和学习,进行更高水平的恢复,提高人体功能能力达到更高水平的运动能力贮备和保持并增强人体健康。
二、产生机理:
军事体育运动失眠思考
【摘要】目的对军事体育运动项目运动性疲劳出现失眠的运动员,进行纵向调查研究,了解运动性失眠的发生率,并通过服用激活颗粒和修养胶囊,观察对运动性失眠的治疗效果。方法问卷调查法、纵向跟踪研究法和数理统计法。结果与结论军事体育项目运动员失眠多发于专项训练期、比赛期或赛前期;运动级别越高发生失眠的几率越大。激活颗粒和修养胶囊对运动性失眠干预有效。
【关键词】运动性慢性疲劳;失眠;阿森斯失眠量表;激活颗粒;修养胶囊
Investigationandinterventionofmilitarysportsinsomnia
【Abstract】ObjectiveMakingcomprehensiveinvestigationontheathleteswithinsomniabecauseofchronicexercisefatigueinmilitarysportsandknowtheincidencerateofexerciseinsomniaandobservethetreatmenteffectofactivationpelletandXiuyangcapsule.MethodsQuestionnaire,verticaltracingresearchandmathematicalstatistics.ResultsTheinsomniaofathletesinmilitarysportsmainlyoccursinthetrainingperiodofitems,matchorbeforematch;thehigherthelevel,thehighertherateofinsomnia.ConclusionTheactivationpelletandXiuyangcapsulehaseffectontheinterventionofinsomnia.
【Keywords】chronicexercisefatigue;insomnia;Athensinsomniascale;activationpellet;Xiuyangcapsule
运动员竞技水平提高的过程,实际上是就是“训练-疲劳-恢复-再训练-再疲劳-再恢复”波浪式前进的循环过程。如果机体长时间疲劳不能恢复就会引发各种病症。失眠是常见症状之一,失眠会造成运动员精神倦怠,萎靡不振,造成疲劳恢复减慢,不能快速消除,形成疲劳积累,严重影响到运动员正常生活、训练,威胁身体健康。
体育教学中的安全事故预防对策
1体育教学中的安全事故
1.1运动负荷引发疾病
运动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最直接的办法。但是运动要适可而止,不要进行超负荷运动,否则易引起一些运动性疾病。常见的运动性疾病主要的症状有:运动性过敏休克、运动性腹痛、运动性晕厥以及运动性血尿等。运动性过敏休克是人体在运动时全身会出现荨麻疹、喉头障碍等过敏性休克综合症状,情况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心脏骤停;运动性腹痛是运动者在运动前吃喝过多或不当以及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运动后导致内脏功能紊乱;运动性晕厥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全身无力、眼前发黑的休克前驱症状,运动性血尿是运动者在进行了大量运动后出现粉红色血尿的症状。针对这些运动性疾病,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运动前制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处理好教学中突发安全事故。
1.2运动过度导致猝死
运动猝死是指运动者在运动过程中或是在运动后1h(6h)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死亡。大多数运动性猝死是发生在长跑运动中,并且运动者都有心脏方面的疾病。
1.3运动不当意外受伤
体育认知形式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体育;认知形式;运动性认知;学习方式
论文摘要:运动性认知是体育技能学习主要的认知形式,由此决定了体育学习方式具有体验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特征,而这些特征也是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高度一致的。体育学习方式的转变,既要改变认知至上的偏颇,又要避免脱离体育认知特点空谈育人目标的极端倾向,对多样化体育学习方式进行整合,并赋予体验性、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特征。
Abstract:Movementcognitionisthemaincognitiveformoflearningskillofphysicaleducation.Thisspecialcognitiveformdecidethatlearningapproachtophysicaleducationischaracterizedofbeingexperiencing,self-independent,explorativeandco-operative.andthesecharacteristicsarealsohighlyconsistentwiththepurposeofall-roundeducationundernewcurriculum.ChangeoflearningapproachtophysicaleducationistovarybiasofcognitionsupremacyaswellasavoidextremetendencyofidletalkingabouteducationalpurposewhichhasdivorcedfromPE.cognitivecharacteristic,tointegratediversifiedlearningapproachandendueitcharacteristics,namelyexperience,self-independence,explorationandco-operation.
Keywords:physicaleducation;cognitiveform;movementcognition;learningapproach
1问题的提出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方式,总是与这门学科特有的认知形式和目标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在学科具体的认知活动中的,但总体上看,文化课的学习由于在认知形式上的共性,也就具有学习方式上的共有特征。一般教学理论(包括新课程理论)主要关注的也是一般文化课程,因此,关于学习方式转变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大都能够在文化课的教学中对号入座,直接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行为。但教学理论却较少关涉体育学科的“个性”,导致许多体育教师对新的体育学习方式的认识上的迷茫,进而出现教学实践中的拒斥倾向。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教与学的行为上,学习方式的转变自然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和主要目标之一,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却受到了忽视。要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既要领会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总的改革目标,又要
脑卒中失语康复护理策略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言语康复训练方法对脑卒中致语言障碍的疗效。方法对72例脑卒中致语言障碍病人进行系统训练,在治疗前后运用改良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评估其语言功能,评估标准提高2度者定为明显好转,评估标准提高1度者为好转,并进行比较。结果运动性失语的Ⅱ度以上病人经过3~4周训练后,明显好转31例,好转7例;感觉性失语的23例病人经6周训练后明显好转17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均达到100%。但完全性失语的病人,康复治疗效果较差,其中仍有4例经康复训练后并无明显改善。结论开展语言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语言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疗效。
【关键词】脑卒中;失语;康复训练
脑卒中致残病人出现失语症的比率高达20%~30%。失语症病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听理解障碍、口语表达障碍、阅读、计算、写字能力下降。因此,严重影响与他人的交流。自2004年以来,笔者对经头颅CT、核磁扫描证实为脑卒中后致言语障碍的病人,进行了语言训练,病人语言功能康复明显。现将训练方法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住院病人72例,男50例,女22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41岁,平均68岁。其中脑出血26例,脑梗死46例,均经CT或MRI确诊。病前均智力正常,言语流利,阅读、书写能力正常。按失语症分类诊断为运动性失语38例,感觉性失语23例,完全性失语11例。失语程度采用改良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检查。言语障碍的评估标准:0度,不能用言语进行实际的思想交流或言语不能使人理解;Ⅰ度,能说极少量词汇及短语;Ⅱ度,能说单词或短句,对日常用语可理解,表达中存在语法上错误;Ⅲ度,对日常熟悉的事物或经历能较快地领悟或表达,对不熟悉的事物或经历则表达困难;Ⅳ度,多数情况下无言语障碍,但有时有理解障碍,言语欠流畅;Ⅴ度,言语障碍极轻,不易被他人察觉,仅病人自己有所体会。根据评估标准,其中0度的有11例,Ⅰ度的有28例,Ⅱ度的有21例,Ⅲ度的有12例。笔者把经康复护理后评估标准提高2度者定为明显好转(如由Ⅰ度提高到Ⅲ度),评估标准提高Ⅰ度者为好转。
1.2方法
运动员心理疲劳分析论文
摘要:引起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但其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在运动训练、竞赛中,教练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采取这些方法,也可以将这些方法综合使用,尽可能做到防患于未然,达到预防和消除心理疲劳的目的,以完善运动训练,提高训练效果,增进运动员身心健康。
关键词:运动员;心理疲劳;运动训练
心理疲劳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Maslach,1976),最初用于描述服务行业工作者地于情绪和精神压力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80年代后期,该词也开始用于那些由于应激和需要竭尽全力工作的领域,如竞技体育(Smith,1986)和商业领域(Garden,1990)。现代运动心理学领域将其界定为:由于运动员长时间集中于重复性的单调、大强度训练和比赛的情况下所造成的一种心理不安和疲劳感。
一、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的环境因素
1.运动员终日在封闭的场馆内,如照明不足或过强,器械破旧,空气污浊、高温阴湿的环境,与冰冷的器械为伴,进行单调且超强度的重复性训练,容易造成运动员心理上紧张的压抑状态,引起心理疲劳。
2.运动项目训练内容相对单一,训练整体结构和人群相对固定,缺乏新异刺激,在训练中,在长期单调的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训练主动性降低,内在动力不足,导致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