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功能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2 05:18: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运动功能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脑卒中运动功能护理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护理对运动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康复提供依据。方法将发生脑卒中48h即进行康复护理与病程在3个月以后进行康复护理的脑卒中病人对比分析。结果前者有效率95.24%,后者有效率65.22%,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卒中病人的早期康复护理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对减少残障的发生和提高病人的生活生命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为(100~300)/10万,患病率为(500~740)/10万,死亡率(50~100)/10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1]。存活者中50%~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偏瘫、失语及知觉、认知、意识障碍,其中以运动功能障碍表现的偏瘫最常见,影响最大,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1临床资料
临床44例脑卒中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7岁,平均61.3岁,病程2h~5年。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15例。在发病48h即介入康复护理的21例为观察组,3个月后进行康复护理的23例为对照组。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均为60天。
2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护理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护理对运动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康复提供依据。方法将发生脑卒中48h即进行康复护理与病程在3个月以后进行康复护理的脑卒中病人对比分析。结果前者有效率95.24%,后者有效率65.22%,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卒中病人的早期康复护理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对减少残障的发生和提高病人的生活生命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为(100~300)/10万,患病率为(500~740)/10万,死亡率(50~100)/10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存活者中50%~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偏瘫、失语及知觉、认知、意识障碍,其中以运动功能障碍表现的偏瘫最常见,影响最大,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一、临床资料
临床44例脑卒中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7岁,平均61.3岁,病程2h~5年。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15例。在发病48h即介入康复护理的21例为观察组,3个月后进行康复护理的23例为对照组。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均为60天。
二、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护理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护理对运动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康复提供依据。方法将发生脑卒中48h即进行康复护理与病程在3个月以后进行康复护理的脑卒中病人对比分析。结果前者有效率95.24%,后者有效率65.22%,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卒中病人的早期康复护理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对减少残障的发生和提高病人的生活生命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为(100~300)/10万,患病率为(500~740)/10万,死亡率(50~100)/10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1]。存活者中50%~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偏瘫、失语及知觉、认知、意识障碍,其中以运动功能障碍表现的偏瘫最常见,影响最大,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1临床资料
临床44例脑卒中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7岁,平均61.3岁,病程2h~5年。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15例。在发病48h即介入康复护理的21例为观察组,3个月后进行康复护理的23例为对照组。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均为60天。
2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脑卒中运动功能护理论文
【关键词】脑卒中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护理对运动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康复提供依据。方法将发生脑卒中48h即进行康复护理与病程在3个月以后进行康复护理的脑卒中病人对比分析。结果前者有效率95.24%,后者有效率65.22%,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卒中病人的早期康复护理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对减少残障的发生和提高病人的生活生命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为(100~300)/10万,患病率为(500~740)/10万,死亡率(50~100)/10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1]。存活者中50%~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偏瘫、失语及知觉、认知、意识障碍,其中以运动功能障碍表现的偏瘫最常见,影响最大,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1临床资料
临床44例脑卒中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7岁,平均61.3岁,病程2h~5年。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15例。在发病48h即介入康复护理的21例为观察组,3个月后进行康复护理的23例为对照组。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均为60天。
运动功能性元素在服装设计的作用
现如今,体育运动已为大多数人认可的健康生活方式,这为体育运动服装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普通运动服市场的饱和意味着现代运动服的变化到来。如今,人们对运动服的需求包含了功能性、美学和设计感。运动服文化与人类运动文化的历史息息相关。体育的不断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运动服已经偏离了普通服装的范围,并逐渐演变成本身被认可的服装系统。人们对运动和健身概念以及运动服应用的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化。随着中国各种户外运动的兴起,户外运动用品市场迅速扩大,但从国内户外运动服装市场的产品结构来看,国外品牌产品占据主导地位,深受户外运动者青睐。国内部分运动服装品牌产品,由于对户外运动服功能设计的研究比较薄弱,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和理解户外运动服的功能。在《运动服装设计》这一书中,读者便可对运动服的设计有所了解。
现代运动服设计不仅涵盖艺术设计类别,而且涵盖该别的知识范围,并且应基于服饰美学、服装工艺技术及纺织技术等服装等要素。同时,必须特别考虑每种特定运动的特征、运动的环境要求以及对人体的全面了解。陈彬主编的《运动服装设计》从运动服色彩设计、运动服材料设计等方面进行讨论并提出改善运动服设计的建议。书中提出除了舒适性、功能性和创新性之外,运动服设计还必须注意美学,也应该融入一些时尚元素,使运动服看上去不那么刻板。陈彬老师主编的这本《运动服装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接近生活并且易于理解。可以用作大学运动服设计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教材。对于运动服装设计、时尚从业人员以及已经具有服装设计基础知识的服装爱好者,也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丰富的色彩,因此服装设计也应该与色彩密不可分。《运动服装设计》提到在服装中,色彩往往在最先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其次是衣服的样式,最后是衣服的面料和手工艺。因此,色彩在运动服设计的表现力和衣服的美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服装色彩设计的成功使服装更时尚,更时尚,进而可以拥有更广阔的市场。户外运动对服装色彩设计也有严格的要求。户外运动服色彩设计必须首先满足户外运动服色彩设计的基本要求。服装的颜色不仅是运动服的重要因素,而且还是影响户外运动的重要因素。在运动时,运动服的颜色具有警示、保护等作用。在配色中,重要的是使得运动员在运动时容易被识别,进一步保护运动员。
《运动服装设计》还介绍到颜色对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所以该书大篇幅地介绍了运动服色彩的功能性。颜色本身是没有情感的,但是人们可以感受到颜色的情感。这是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色彩斑斓世界中,并积累了很多视觉体验。当感官体验和外部色彩刺激相互反应时,会给人类心理带来一些情感。因此运动服中明亮的设计会使运动员感到愉快,并使运动过程更加轻松舒适。户外远足活动量很大,需要运动服可以轻松散发大量的热量和吸收汗水。因此,需要运动服的散热性、透气性和舒适性都需要特别重视。同时,户外运动期间的天气条件各不相同,运动服需要一定程度的防水性能。在多功能需求下,运动服织物已经从天然纤维演变为具有多种功能的人造纤维。在此过程中,衣服的材质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棉织物具有优异的吸湿性和渗透性,但是容易褪色带来色差。因此,它通常不适合制作专业户外运动服的材料,大多数适用于休闲风格的户外服装。由于人们对运动服功能和美学的需求,运动服具有时尚感、设计感、实用功能。在服装设计中应用弹性织物、松紧带、插扣、拉链和其他运动服功能元素,都会为消费者带来特定的功能和装饰效果,读者们只要细细研读《运动服装设计》,就能将运动设计概念与服装设计结合起来,设计出更好地满足大众的需求的运动服,这也是《运动服装设计》成为各大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辅书的原因。
作者:陶婉芳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机械加工设备的功能设计
1引言
加工设备的功能是指机械零件加工的效能,是设备加工所发挥的功效与性能。机械加工设备功能设计的任务是研究机械零件如何被加工出来,分析加工过程能量流、物料流和信息流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因果关系,实现所需要的精度。满足机械零件成形是设备功能设计的目标,机械加工设备的功能方案设计是整个设计任务的核心。常规设计一般从结构开始,而功能设计则是将对机械结构的思考转化为对产品的功能研究,不受现有的结构约束,更有助于提出创造性构思。由于机械加工设备总体设计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设备的工艺范围、加工精度、自动化程度和生产率等,因此,要设计好一台高性能的机械加工设备,第一步就要做好设备的功能方案设计。设备设计的出发点是满足机械零件加工的需求,切削加工是加工设备的总功能。首先通过分析机械零件表面成形方法确定机械零件切削所需的运动与传动,继而根据设备运动的复杂程度逐层分解为各个子功能,一直分解到有最终解的原理对应为止,然后将各子功能重新组合成具有层次性的功能结构,各个子功能映射到加工设备切削总功能的原理解。根据切削功能,映射设备布局方案,进而将设备的总体结构划分为各个部件模块,如床身模块、立柱模块、工作台模块和主轴单元模块等,从而形成机械加工设备整机的三维实体模型。
2设备功能的确定
机械加工设备的基本功能是提供切削加工所必须的各种运动。设备的功能设计首先要根据零件加工方法进行设备的运动功能设计,随之明确设备的工作原理。加工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通过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相对运动,由刀具切除工件加工表面多余的金属材料,形成工件表面规则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并达到其所需的精度。若加工设备功能的实现,是由操作者控制的,则为普通加工设备;若是自动控制的,则为自动化加工设备。设计加工设备的第一步,是确定功能原理。功能原理是设备结构设计的依据,对整个设计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拟定功能方案的过程中,必须全面地、周密地考虑,使所定方案技术上合理、先进,且经济效益较高。加工设备功能原理设计的影响因素包括工件材料与结构形状、同类型加工设备、有关的科技成果、使用要求以及制造条件等。设计者应作充分调查研究,明确设计要求,掌握有关资料,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机械加工设备的功能方案。
2.1分析设备加工工艺范围
工件的加工表面是通过加工设备上刀具与工件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因此开展设备的运动设计,需要首先了解工件表面的形成方法。同一种表面有多种加工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设备,功能方案设计的侧重点不同。对于专用加工设备,应侧重于工件加工工艺分析。专用设备只能完成某一零件的特定工序,为特定表面的加工工艺服务,如加工曲轴、连杆的专用加工设备,根据曲轴、连杆结构表面的特定工艺要求专门设计制造。对于通用加工设备,加工对象为工件群,加工方法较多。由于通用加工设备的工艺范围较宽,可以加工多类零件的不同工序,功能往往比较复杂,因此要求设备调整控制更加方便。为了扩展通用加工设备的功能,侧重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性能的创新。
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SCP)患儿肌张力及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SCP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针刺联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均连续治疗12周。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肌张力、运动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改良Ashworth肌张力(MAS)评分低于对照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表(FMFM)评分及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DA)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SCP患儿施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针刺治疗的效果较佳,可改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提高脑血流速度,利于患儿恢复。
关键词:黄芪桂枝五物汤;针刺治疗;痉挛型脑瘫;肌张力;功能康复
脑瘫属致残性疾病,临床以痉挛型最为常见。据统计,痉挛型脑瘫(Spasticcerebralpalsy,SCP)占所有脑瘫的70%[1]。SCP以肌张力、运动障碍、姿势异常等症状为主,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生长发育。SCP始终是临床治疗的难点,目前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法,现阶段主要以现代康复训练为主,通过功能锻炼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病情,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中医学基于整体观念,结合辨证论治,从多靶点、多角度出发,为SCP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2]。中医学认为SCP与气血不足、经脉痹阻有关,治疗当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为原则。而针刺则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具有调理气血、疏通经脉的作用,且《伤寒杂病》所载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具有和血通痹、益气温经之效。基于此,本研究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针刺治疗SCP患儿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8月—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SCP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西医诊断符合《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3]中的诊断标准:婴幼儿时期即出现;脑损伤非进行性;姿势异常及中枢性运动障碍。中医诊断符合《实用中医儿科学》[4]中肝强脾弱型的诊断标准:头晕目眩、手足麻木、形体消瘦、口眼歪斜、口流清涎、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舌质淡、脉弦。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10个月至5岁,平均年龄(2.74±0.19)岁;痉挛程度:13例轻度,24例中度,6例重度;病程7个月至3年,平均病程(1.58±0.27)年。观察组男27,女16例;年龄11个月至5岁,平均年龄(2.86±0.21)岁;痉挛程度:12例轻度,26例中度,5例重度;病程5个月至3年,平均病程(1.68±0.30)年。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纳入标准纳入标准:年龄10个月至5岁;临床资料完整;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混合型脑瘫患儿;合并严重智力低下、行为异常的患儿;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的患儿;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患儿;患有病毒性脑炎、脑肿瘤等脑进行性病变的患儿。1.3治疗方法对照组患儿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给予营养支持药物、脑神经活性药物、维生素等治疗,同时进行康复训练,包括爬行、头部控制、坐位、站立等,30~40min/次,5次/周。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予以针刺联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①针刺:取下肢穴位(阳陵泉、三阴交、承山、环跳、足三里、解溪等)、上肢穴位(手三里、曲池、肩井、臂孺、外关、肩贞、阳池、极泉、少海等)及头部穴位(风市、百会、伏兔、风池、神庭、四神聪及颞三针等),常规消毒所选穴位,采用1.5寸毫针与皮肤呈15°刺入上、下肢穴位,采用2寸毫针与头皮呈20°刺入头部穴位,得气后留针20~40min,1次/d,5次/周;②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2g,茯苓、地龙、当归、甘草、水蛭、赤芍、远志、白芍各6g,鸡血藤、益智仁、桂枝、党参各9g。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1剂/d。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2周。1.4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70%为显效;症状、体征部分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30%~69%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每组总例数]×100%。中医证候积分即将患儿所有中医症状按由无到重度计0~3分,并将所有症状积分相加而得。②肌张力: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MAS)[5]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评估,共0~Ⅴ级(0~5分),肌张力越严重,评分越高。③运动功能:采用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表(FMFM)[6]和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7]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评估,前者包含抓握能力、视觉追踪等5个方面,共计61项,分值0~183分,后者由88项组成,分值0~264分;两量经颅多普勒超声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检测患儿的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DA)血流速度。1.5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珚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探索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的影响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生存质量(QOL)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早期综合康复组和单纯康复组,每组30例。单纯康复组采用Bobath疗法,早期综合康复组在Bobath疗法的基础上加针刺和按摩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运动功能、ADL能力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早期综合康复组患者的治疗后运动功能和ADL能力的改善明显优于单纯康复组;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单纯康复组。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综合康复;运动功能;并发症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其预后较差,在全球已成为第一致残和第三致死病因的疾病。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急性脑卒中的救治率显著提高,但是致残率高达70%以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临床研究早已证实了现代康复治疗可以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住院接受康复治疗4周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早期综合康复组和单纯康复组,各30例;年龄30~70岁,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CT或MRI证实)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无进行性高血压、心肝肾功能不全、活动性肝炎及精神疾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综合康复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46例高血压脑出血偏瘫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分类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3例,常规护理干预)及观察组(2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巴氏指数(BI)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的脑卒中影响量表(SIS)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中,可减轻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综合康复护理;高血压脑出血;偏瘫
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若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患者出现脑出血等并发症,进而易使患者的神经功能遭到损伤,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及偏瘫等症状。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低,日常生活能力差,导致其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不利于疾病的恢复[1]。此外,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的预后还受饮食、环境及肢体锻炼等多方面的影响,其治疗时间长,若护理不当,将会导致患者出现中重度偏瘫,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2]。因此,对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护理干预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中,虽然可以改善患者的偏瘫症状,但效果并不显著[3];综合康复护理是指应用各种措施以减轻患者的身心及社会功能障碍,使患者尽可能的重返社会生活[4]。本研究将综合康复护理用于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的护理中,以探讨其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46例高血压脑出血偏瘫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分类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66.36±11.23)岁;出血部位:丘脑5例,脑叶9例,基底节区9例;左侧偏瘫11例,右侧偏瘫12例。对照组男12例,女11例;年龄50~76岁,平均年龄(67.11±11.34)岁;出血部位:丘脑5例,脑叶8例,基底节区10例;左侧偏瘫10例,右侧偏瘫1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5]中的诊断标准;有高血压史;经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为脑出血;伴有一侧肢体偏瘫;出血时间在24h内;意识清楚。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伴有交流障碍;依从性差;伴有精神类疾病;伴有其他脏器功能不全。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包括以下内容。①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帮助患者整理被褥,定时给病房进行通风,及时帮助患者更换输液袋等。②告知患者疾病的相关注意事项及用药事项,嘱咐患者要控制食盐的摄入,清淡饮食。③嘱咐患者家属要定时帮助患者按摩肢体,并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待患者可以下床活动时,多协助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运动,以促进疾病的早日恢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综合康复护理干预。综合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疾病的情况、转归及注意事项,让患者可以正视疾病、了解疾病。健康教育方式可以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的不同选择图文分析式及一对一健康教育式等。②心理护理。因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及悲观等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多与其交谈,询问感受及困惑,进而帮助其排忧解难,给予一定的鼓励,以降低患者的负面情绪,增加配合度。③肢体功能护理。首先,护理人员每日定时帮助患者按摩四肢,按摩顺序由远心端至近心端,按摩手法先轻后重,以促进患者的四肢血液循环及肢体功能的恢复。其次,根据患者的病情帮助其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对于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护理人员需指导家属对其进行内旋、外展等被动运动;对于可以下床的患者,护理人员需指导其进行自主运动,并嘱咐患者家属陪同。必要时,给患者制定详细的康复计划,让患者及其家属能够按照计划进行锻炼,以促进身体早日恢复。④语言康复护理。护理人员在指导患者的病情之外,应多与患者交流,以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其次,嘱咐患者家属多与患者交流,多讲述一些患者感兴趣的事情,使患者能够愿意交流、主动交流。⑤饮食护理。患者的吞咽功能较弱,故护理人员应指导其缓慢进食,防止发生呛咳等。并详细嘱咐患者饮食的注意事项,如多食蔬菜、水果等,避免食用刺激性、辛辣类食物等。必要时,打印图文结合的小册子,发给患者及其家属,使其能够严格规范饮食。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1)护理效果。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估,护理后NIHSS评分降低≥90%,且相关症状基本消失为显效;护理后NIHSS评分降低60%~89%,且相关症状有明显改善为有效;护理后NIHSS评分降低<60%,或相关症状无明显改善为无效[6]。护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心理健康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及抑郁程度,两个量表满分均为100分,分值越高即代表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越严重[7]。(3)生活自理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采用巴氏指数(BarthelIndex,BI)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生活自理能力,满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自理能力越好[8]。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MotorAssess-mentScale,FMA)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满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越好[9]。(4)生活质量。采用脑卒中影响量表(StrokeImpactScale,SIS)及健康状况简表(the36-itemShortFromHealthSurvey,SF-36)评分进行评估,SIS包括记忆、情绪、交流及移动能力等多方面内容,满分100分[10];选取SF-36的生理机能、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和精神健康4个维度评估,各维度满分100分[11];两表的分值高低与生活质量均呈正相关。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偏瘫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预见性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在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收治的20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预见性理论的精细化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下肢VTE发生情况、疾病认知程度,干预前、干预5d后下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步行能力[采用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凝血功能[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D-二聚体(D-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常规[包括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结果:观察组VT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5d后,两组FMA评分中仰卧位评分及总分、FAC评分、aPTT、PT水平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D-D、PLT、WBC水平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基于预见性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应用于脑梗死偏瘫患者中效果理想,能够有效降低下肢VTE发生率,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下肢运动功能,从而恢复步行能力。
【关键词】预见性理论;精细化护理;脑卒中偏瘫;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运动功能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高致残、高病死的特点。有学者指出,80%的偏瘫由脑卒中造成,是导致患者生活无法自理、丧失行走能力的罪魁祸首[1]。有研究发现,由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较少、长期卧床,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回流缓慢,引发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影响康复而威胁生命[2]。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可根除脑卒中偏瘫所致VTE,但临床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降低患者VTE发生率。有研究显示,全程预见性护理服务链可提高高危下肢VTE产妇生活质量[3]。此外,王新娟等[4]发现,精细化护理可有效预防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基于此,学者提出基于预见性理论的精细化护理模式,将二者有机结合,充分利用“预见性”“精细化”理念,针对性给予患者人性化主动预防,旨在以预见性理论为基础,分析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给予有效预防,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且该模式已充分应用于高龄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与生理状态[5]。但国内采用基于预见性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相关报道尚且较少。2019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我们对10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给予基于预见性理论的精细化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2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6]者;②首次发病,伴有下肢偏瘫者;③心、肾功能良好者;④均知情同意本研究者。排除标准:①入组前已确诊VTE者;②合并坏疽等其他下肢功能障碍者;③存在血栓病史者;④患有周围血管病变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男61例、女39例,年龄32~78(55.49±17.38)岁;病程3~27(14.39±4.68)d;左侧下肢偏瘫52例,右侧下肢偏瘫48例;脑梗死63例,脑出血47例。观察组男59例、女41例,年龄33~76(53.98±16.24)岁;病程4~29(15.67±5.32)d;左侧下肢偏瘫49例,右侧下肢偏瘫51例;脑梗死61例,脑出血4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知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