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贸易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2 04:14: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玉米贸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玉米贸易发展趋势
一、我国玉米贸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997年至今,我国一直是玉米净出口国,但玉米出口与进口贸易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势。其中,玉米出口表现出显著的波动性。2003年玉米出口达历史最高值的1638.9万吨,而2004年仅出口231.8万吨,下降85.9%,2008年玉米出口仅为27万吨,比2007年下降94.4%,达到近年出口量的最低值。在进口则表现为数量小且相对稳定。1997—2008年平均进口量仅为4.5万吨。我国玉米出口与进口的不同走势,主要是源于我国玉米生产与消费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我国东北三省等北方地区为玉米主产区,玉米生产大于消费;而玉米需求却大都集中在南方的沿海省份,玉米需求大于供给。这种供需的地域差异形成我国玉米“北粮南运”的流通格局。与此相对应,我国玉米出口主要集中在北方主产区,进口则主要分布在南方主销区。2003年吉林省出口玉米1047万吨,占当年全国玉米出口总量的63.9%,而广东省每年有超过1000万吨的玉米需求量,是我国玉米进口的最主要省份之一。
贸易政策也对我国玉米贸易产生重要影响。我国玉米出口之所以呈现较强的波动性,主要受出口政策的影响。2001年和2002年,我国先后出台免征大宗谷物铁路建设基金及玉米出口增值税零税率等促进玉米出口的政策,直接促进了2002—2003年玉米出口的显著增长。2004年,贸易政策开始转向抑制出口,国家将玉米出口配额调减至300万吨,同时取消对玉米的出口补贴,导致当年玉米出口的急剧下降。受到国际粮价上涨的影响,2007年末,我国又出台新的玉米贸易政策,先后取消玉米的出口退税和征收玉米产品出口税,并停发出口配额,使2008年玉米出口锐减。在进口方面,人世后我国对玉米实施国营贸易和关税配额管理的市场准入政策。从2004年起,国营贸易在进口配额中所占比重为60%,玉米进口配额为720万吨。截至目前,我国玉米进口量一直没有超过入世时承诺的配额量。尽管我国在玉米市场准入方面实施一些限制条件,但已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了玉米进口市场,只要市场条件允许,即只要存在潜在的玉米需求,未来我国的玉米进口仍存在较大的空间。
我国玉米贸易的发展趋势是由国内玉米市场供给和需求的长期趋势决定的,如果长期内玉米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供给,我国将成为玉米净进口国,反之亦然。对我国玉米供给与需求的长期趋势及玉米贸易流向问题,国内外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已做出大量的分析和预测,①其基本结论是:一方面,随着我国居民对肉、蛋、奶等食物需求的不断增加,对玉米饲料的需求呈刚性且将不断增加,同时玉米深加工规模的不断扩张将导致对玉米的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玉米产量的增长可能受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产量增长率将低于玉米需求增长率。供给和需求的变化趋势决定我国玉米在长期内将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未来进口玉米将不可避免。
二、我国玉米贸易发展趋势对玉米贸易格局和出口政策的影响
玉米净进口的发展趋势将会使我国目前的玉米贸易格局和玉米出口政策发生变化。首先,我国“南进北出”的玉米流通格局即将形成。“南进北出”实际上是国内南北两个区域市场玉米生产的空间置换向国际的延伸,即由南方省份进口玉米满足当地需求,北方省份可适度出口玉米。届时我国东北地区种植的玉米可凭借地理区位及非转基因优势,出口至韩国和日本等东亚国家。②根据美国农业部的展望报告,考虑到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今后10年的玉米年出口量可能维持在40万吨左右。其次,进口玉米将导致玉米出口政策弱化。我国南方省份进口玉米,将使国内玉米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玉米价格将随世界玉米市场价格的变动而变化,国内玉米市场的供需平衡将更多的受世界市场的影响。通过国内玉米市场价格的传导机制,南方销区玉米价格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北方主产区玉米价格的变动,使主产区玉米价格与世界价格的联动性增强。这种价格的传导作用将使玉米主产区市场化程度提高,贸易政策对玉米出口的干预作用减弱,玉米出口的稳定性将会增强。
玉米贸易发展趋势分析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玉米贸易呈现明显的波动性,这是由我国玉米市场的地域差异和贸易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目前玉米进口仍维持在较低水平,但随着国内玉米需求增长,我国将成为玉米净进口国,这一趋势将导致国内外玉米市场一体化程度逐渐加深。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应平衡玉米需求结构,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适量稳定出口玉米。
关键词:玉米贸易;发展趋势;对策
近年来,我国玉米产量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玉米产量为1.655亿吨,同比增长8.67%。在玉米产量增长的同时,玉米需求量逐年提高,同时玉米需求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由粮食短缺时代的食物需求,转变为目前以饲料与工业需求为主。由于玉米在粮食生产与消费中的重要性,我国始终以保持玉米国内市场供需平衡和价格稳定为政策目标,玉米贸易一直作为平衡国内市场供需的手段,即在国内生产过剩时出口玉米,生产短缺时进口玉米。入世后,我国玉米市场越来越受到世界玉米供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目前我国玉米贸易政策略显被动。因此,认清我国玉米贸易发展趋势及应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等问题值得关注。
一、我国玉米贸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997年至今,我国一直是玉米净出口国,但玉米出口与进口贸易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势。其中,玉米出口表现出显著的波动性。2003年玉米出口达历史最高值的1638.9万吨,而2004年仅出口231.8万吨,下降85.9%,2008年玉米出口仅为27万吨,比2007年下降94.4%,达到近年出口量的最低值。在进口则表现为数量小且相对稳定。1997—2008年平均进口量仅为4.5万吨。我国玉米出口与进口的不同走势,主要是源于我国玉米生产与消费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我国东北三省等北方地区为玉米主产区,玉米生产大于消费;而玉米需求却大都集中在南方的沿海省份,玉米需求大于供给。这种供需的地域差异形成我国玉米“北粮南运”的流通格局。与此相对应,我国玉米出口主要集中在北方主产区,进口则主要分布在南方主销区。2003年吉林省出口玉米1047万吨,占当年全国玉米出口总量的63.9%,而广东省每年有超过1000万吨的玉米需求量,是我国玉米进口的最主要省份之一。
贸易政策也对我国玉米贸易产生重要影响。我国玉米出口之所以呈现较强的波动性,主要受出口政策的影响。2001年和2002年,我国先后出台免征大宗谷物铁路建设基金及玉米出口增值税零税率等促进玉米出口的政策,直接促进了2002—2003年玉米出口的显著增长。2004年,贸易政策开始转向抑制出口,国家将玉米出口配额调减至300万吨,同时取消对玉米的出口补贴,导致当年玉米出口的急剧下降。受到国际粮价上涨的影响,2007年末,我国又出台新的玉米贸易政策,先后取消玉米的出口退税和征收玉米产品出口税,并停发出口配额,使2008年玉米出口锐减。在进口方面,人世后我国对玉米实施国营贸易和关税配额管理的市场准入政策。从2004年起,国营贸易在进口配额中所占比重为60%,玉米进口配额为720万吨。截至目前,我国玉米进口量一直没有超过入世时承诺的配额量。尽管我国在玉米市场准入方面实施一些限制条件,但已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了玉米进口市场,只要市场条件允许,即只要存在潜在的玉米需求,未来我国的玉米进口仍存在较大的空间。
玉米贸易格局转变原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中国由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玉米净出口大国逐渐转变为玉米的净进口大国。从中国玉米进出口贸易现状入手,分别从供需角度以及玉米价格上分析中国玉米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生产因素、需求因素以及政策因素均会对中国玉米贸易产生影响,中国可以通过提高玉米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延长玉米产业链、创造玉米新需求等方式来减少玉米贸易逆差。
[关键词]中国玉米;玉米价格;贸易逆差
一、引言
玉米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玉米生产主要集中在黄淮、华北、东北等地区,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玉米种植规模居世界第二位,然而,从2010开始,中国玉米进口量迅速增加,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因此,本文将玉米界定为HS1005,利用2008-2018年数据,通过对中国玉米贸易现状的分析,从供需、玉米价格两个方面探究中国玉米进口迅速增加的原因,从而对中国玉米进出口提出相关建议。
二、中国玉米贸易现状及格局转变
(一)中国玉米贸易规模。2008-2018年间,中国玉米的贸易现状从数量上来看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8年的5万吨上升2018年的352万吨,上升了70倍左右。其中,2010年,中国玉米进口量迅速增加,上升至2019年的18倍,其进口量达到157.3万吨,进口金额3.67亿美元;与此同时,2010年的出口量与2009年的出口量相比,有轻微下降,贸易差额达到144万吨。2012年由于玉米需求量上升再加上价格因素的影响,中国对玉米的进口量再度大幅上升,进口量达到521万吨,是2011年的2.98倍,此时的贸易差额达到496万吨。从金额上看,出口金额不断下降,由2008年的0.73亿美元下降到2018年的0.05亿元,期间2010年进口金额首次突破3亿元,虽然在2012年出口金额也达到1亿美元,但与进口金额16亿美元相比,差距达到16倍。而进口金额不断上升,最高的两年为2012年和2015年,分别达到了16亿美元和11亿美元,远远高于出口金额。中国玉米的贸易格局由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对玉米进口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二)中国玉米主要进口来源国分布。根据表2中2008-2018年十年的数据显示,美国、乌克兰、老挝、缅甸、阿根廷、巴西等国家为中国玉米进口的主要国家。具体而言,2008年主要进口国为美国、老挝、缅甸、阿根廷;2009年主要进口国为马来西亚、泰国、老挝、印度等临近国家,从占比上来看这几个国家的玉米进口额占比达到60%;2010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金额占比高达94%,2013年中国从美国的进口额达到8.47亿美元;2014后由于中国的转基因玉米禁运事件,中国贸易方向转向老挝、缅甸等周边国家,到了2015年,乌克兰由于价格优势超过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玉米进口国家,2015年从乌克兰进口金额达到8.76亿美元,是从美国进口金额的7.25倍,2017年在中国进口的300万吨左右的玉米中,大约有65%来自乌克兰。(三)中国玉米主要出口国家分布。中国玉米的出口国家主要为韩国、日本、朝鲜、巴基斯坦等国家,大多集中于亚洲地区。在2011年前,中国与朝鲜、日本等几个进口玉米大国一直维持着玉米出口贸易往来。2011年后则主要集中在韩国、日本和巴基斯坦等国。韩国是玉米进口大国,其主要的进口来源为美国和中国。在2000年之前,韩国从美国和中国进口的玉米量高达70%,随着中国贸易范围的扩大,出口韩国的份额逐渐下降。日本与韩国状况大体类似。而朝鲜、巴基斯坦等国由于一直与中国保持着良好的贸易关系,玉米进口贸易较为稳定。但总体而言,中国出口玉米规模有所下降。
我国玉米国际贸易逆差原因与对策
摘要: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玉米作为全世界分布最为广泛的农作物,在国际贸易领域,玉米的进出口贸易越来越受国际贸易组织的重视。我国玉米的种植面积大,玉米总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20%以上,作为农业生产大国,我国的玉米一直是自产自销的状态,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玉米进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舞台上占据重要位置,同时进口量的增加也产生了我国玉米国际贸易逆差。本文针对我国玉米国际贸易逆差进行了解析,同时对其原因和对策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玉米消费量;国际贸易逆差;玉米产量
一、引言
我国玉米国际贸易在2009年出现贸易逆差现象,本文对于玉米供求和国际贸易的状况进行了解析,出现国际贸易逆差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玉米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差、玉米深加工的需求大幅度增长等原因导致的。玉米国际贸易逆差对我国的玉米出口贸易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玉米国际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解析。
二、我国玉米产销及国际贸易现状分析
1.2005-2011年我国玉米产销及国际贸易现状。在短期间内,基于国内对农业的相应政策,使得种植也收益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国内的玉米种植面积也在逐渐加大,随之玉米的产量不断呈增长状态。从2005年到2011年,玉米种植面积方面,由25445千公顷到增长到千32160公顷;玉米的产量方面,由13028万吨增长到17000万吨;在消费量方面,由12510万吨增长到17225万吨;在进口量方面,由没有进口量发展到500万吨;在出口量方面由231.8万吨降低到5万吨。从全球的玉米消费量来看,全国各地的玉米作为人们的粮食的数量在逐步减少。随着你人类对生活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致使人类的事物资源发生极大的变化。随着畜牧行业的飞速发展,使得粮食加工行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壮大,粮食加工的能力增强,致使国内对玉米的市场需求变得紧张。受玉米生产成本的影响,我国加大了对玉米的收购量。2005-2009年我国玉米的消费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低于国内的玉米产量,使得我国的玉米供销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但是从2010年以后,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粮食局玉米市场走势分析
近期,国内玉米价格小幅上涨,主要原因一是随着第四批国家临时收储玉米计划公布,东北产区购销市场更趋活跃,各地玉米价格均呈上行之势。且随着国家托市玉米的陆续收购,中间贸易商入市积极。二是由于价格上涨,农民惜售心理普遍增强,玉米上市量较少。
后期影响玉米价格的主要因素:
一是后市国家的临时收储玉米竞价销售将成为影响全国玉米市场价格的决定性因素。国家从20*年底至20*年10月,共在南方销区市场和东北产区市场进行了四十二批储备玉米的拍卖活动,临时收储玉米的拍卖对全国玉米购销市场产生了较大影响,对稳定全国玉米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国家临时存储粮食,将由国家有关部门按照顺价销售的原则,择机在粮食批发市场公开竞价销售。因而,今年的国家临时收储玉米拍卖同样将成为影响后期全国玉米市场的重要因素。截至2月10日,我国玉米主产区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年新玉米3995.7万吨,国有占收购总量的62%。由于第三、第四批次的收储政策均要求收购活动在今年4月份完成,这样算来,到4月份,国家就基本掌握了4000万吨的玉米,占东北玉米总产量的近70%,相当于收走了东北市场全部的贸易粮源。从目前的行情来看,今年国储将成为市场上最大的贸易商,后期顺价销售原则也决定了国家对玉米市场的绝对话语权。国家托市收购价格平均为0.75元/斤,也就是说今年国储竞价销售价格底部不会低于0.75元/斤。假设在今年7月、8月玉米青黄不接的时候国储开始拍卖,算上烘干、运输等费用,玉米拍卖的底价应高于0.75元/斤。
二是国家虽然没有在华北黄淮地区实施临时玉米收储,但由于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体系已基本建立,华北黄淮地区的玉米市场不可避免将受到东北地区收购市场的影响,只是这种影响在时间上有所滞后。而随着国家收储力度的再次加大,政策累积效应开始在华北黄淮产区发挥作用成为必然。分析认为,国家玉米收储计划的加大将助推全国的玉米市场走出疲弱之势,而华北黄淮地区玉米市场的“价格洼地”有望被快速填平。
三是目前饲料行业和深加工行业加工利润较薄,小厂无利润的情况也比较普遍,在养殖产品进入淡季以及深加工短期难有大规模出口机会的情况下,后期加工利润将限制玉米涨幅。四是国内与国际玉米价差拉大,进口可能增加。截至2月23日,按CBOT5月玉米合约收盘价格计算,4月份船期美国玉米到中国北方港口完税价格为1654元/吨,较大连港平舱价格高出约104-124元/吨,该价格较广东港成交价格高50-60元/吨左右。近期由于第二轮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玉米价格有所下跌。虽然按照目前理论价差美国玉米无明显进口机会,但并不能排除印度、南美廉价玉米进口可能,这也将成为未来限制国内玉米价格大涨的因素。
中美贸易摩擦的应对与思索
经贸合作一直是影响中美关系的关键部分。自从2018年3月美方挑起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政府宣称根据“301调查”结果拟对来自中国进口的600亿美元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中美贸易摩擦正式打响。9月24日美国宣布了2000亿美元的征税清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也于同日了《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澄清中美经贸关系的事实,并阐明中方立场。2020年1月9日,中美双方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美贸易摩擦将持续进行。农产品贸易作为中美双边贸易最重要的方面,在此次贸易摩擦中受到巨大影响。长期以来,中国是美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国,主要进口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两国之间的农业贸易互补性较强,在双方市场上也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在此次贸易摩擦的影响下,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额急剧减少。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18年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额比前一年下降了53%。本文尝试基于所收集的材料对近期中美两国国内的相关研究和历年来美方对华政策进行梳理,以期从中了解加征关税对中美两国,尤其是对美国农产品贸易和农民收入的具体影响及影响程度,为中方制定针对性的策略提供参考建议。
1中国是美国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国
1.1大豆。作为美国对外出口的农产品命脉,大豆在美国农产品出口总额中一直保持在15%左右,是美国对外出口最主要的农产品之一。2016年,美国大豆对外出口总额一度占到了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7%。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大豆出口接收国,在其大豆出口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置否的。从2013年开始,中国基本上承接了美国60%左右的大豆出口,单从大豆这一种农产品的交易中,就能够控制美国农产品出口总值的9%。2018年4月4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美国的大豆、汽车等106项商品加征25%的关税,美国的大豆出口受到了严重限制,出口量与出口额迅速下降。2018年,对中国的大豆出口量仅为824万吨,同比下降了74%。据USDA数据统计,2019年1—9月,美国大豆对中国的出口量已达到1344万吨,较2018年有所回升。然而,中国的大豆进口合作国除美国之外,还有巴西、阿根廷等国。在对美输华大豆进行制裁后,2018年4月3日,中国农业农村部与财政部联合了2018年财政重点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大豆补贴,并鼓励农民提高大豆的种植面积。这些因素都将进一步降低中国对美国的大豆进口依赖。从出口额上看,2018年的大豆出口迅速跌到谷底,同比下降了74.5%。2019年1—5月,中国自美国的大豆进口额降幅达到了66.8%,2019年的情况仍旧不容乐观。于美国而言,作为一个大豆产量严重过剩、一半左右的大豆用于出口的国家,对中国大豆出口的迅速下滑会对自身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巨大的出口缺口意味着美国国内庞大的大豆冗余,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也必然威胁其国内众多农场的生存。如果中国继续限制对美国大豆的进口、增加别国进口,并提高国内大豆种植,美国农业州人民的生活水平将持续下降。1.2玉米。美国是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度发达的农产品大国,玉米作为其中部平原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在其农业发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在对外出口的农产品中也有较高的比重,常年保持在6%~8%的水平范围。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玉米出口呈现高低交错的局面。2018年,对中国的玉米出口量与出口额降幅均超过了60%。USDA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截至9月的对华玉米出口量为25.29万吨,预计2020年出口总量与2018年相当。即使中国在美国的玉米出口中排名靠后,无法排进前十名,但对于美国而言,玉米对中国出口的下滑仍将带来一定的损失。由于中国玉米种植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产量位居世界第二,玉米进口依存度不高,且自2015年以来,国内玉米产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未来对美国玉米的进口量将很难有大幅度的上升。同时,巴西、阿根廷等国家都有提高对中国玉米出口的明显意愿。受上述因素与限制美国进口的影响,中国对美国玉米需求的减少趋势会更加明显。1.3小麦。美国大平原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高,小麦产量巨大,是美国对外出口的重要农产品。在对外出口中,小麦所占比重常年维持在4%左右。由于美麦品质较好、价格合适,在国际市场上广受欢迎。然而,美麦对中国的进口量并不多,这与中国小麦进口来源多元有较大的关系。中国作为小麦的产量大国,对于小麦进口的依赖性已经越来越小。同时,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美国在小麦进口中的排位处于前六名中的最后一名。其中,自法国的进口量激增,由2018年同期的553.5吨增至13.1万吨,而自美国进口同比减少85.9%。对美国而言,尽管小麦在对外出口中的位置远不及大豆等重要,中国也不是自身小麦的主要出口对象,但2018年以后小麦对中国出口的骤降仍是自己的巨大损失。
2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历程
2.11978—2000年:贸易壁垒高筑。1999年,中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突遭美军轰炸,造成数人受伤。进出口商受到双边政治冲突的威胁,其贸易行为受到巨大影响,而农产品的贸易量受到强烈影响。此时中国还未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设置了很多关税壁垒和农产品贸易保护壁垒,南斯拉夫事件更是火上浇油,两国的农产品贸易基本持平。2.22001—2007年:关税下降,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按照组织规则,逐步降低关税并规范非关税措施,扩大市场准入,为农产品进口提供了优良的市场环境。美国的家庭大农场模式下,其生产管理经验日趋成熟,拥有机械化程度高、规模化、集约化等特征,因而生产出大批量、专业化的农产品,大量出口。2005年,中国进一步降低农产品进口关税总水平至15.35%,成为世界上农产品进口关税税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的数量也达到承诺的最高点。2003—2007年,美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量持续上升,农产品贸易顺差开始增长。2.32008—2012年:国际市场波动,保护主义抬头。2008年,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加剧了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波动。2009年世界农产品价格经历了由持续下跌到不断回升的波动过程,包括谷物、肉类、油在内的主要农产品价格自2009年8月后持续上涨。2008年农业法案对大麦、大豆、棉花等美国优势农产品的补贴力度加大。2009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以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等目标。2009年美国农业直接补贴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43%,我国农业直接补贴占第一产业增加值已经上升到3.59%,两国在农业补贴方面水平相当。2010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村,落实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随着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农产品进口与国际市场形成了大致两种关系:一种是以大豆为代表的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农产品;另一种使以小麦和玉米为代表对国际市场是调剂型的农产品。在出口信贷保障计划下,商品信贷公司向美国农产品的出口方提供期限为三年的信贷资金。2011年出口信贷保障资金达41亿美元,主要用于出口小麦、玉米、大豆和棉花。2012年美国农产品进口平均关税为8.5%,低于WTO的其他成员国。截至2012年,美国整体的农业支持政策仍然以“直接干预”“高补贴”为基本思路。2.42013—2018年:贸易结构调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有所下降;主要农产品出口国家减少了出口量,而中国农产品进口选择也不断调整,渐趋多元化。2014年,美国出台农业法案,继续保持高强度的农业发展财政支持力度。其中,价格损失保障计划大幅提高了包含大豆、小麦、玉米在内的15种产品的参考价格,与2010—2012年相比提高了近一半。2018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实施了对农民的临时性援助补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农产品价格可能有所下降。2.52018年以来:贸易摩擦加剧。2018年3月,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对从中国进口的5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2018年7月6日,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宣布对第一批清单上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进口关税。2019年8月13日,USTR公布新调整,3000亿加征清单分为两部分执行,一部分于2019年9月1日加征10%关税,另一部分于2019年12月15日加征10%关税。2019年8月24日,USTR宣布9月1日及12月15日即将生效的3000亿美元关税将从原来的10%上调至15%(原500亿和2000亿关税同样提高5%,即从原来加征的25%上调至30%)。在最新公布的美国对华3000亿美元关税加征商品清单中,包括利马豆、棉花种子、玉米油等在内的300余项农产品,统一征收了15%的关税,而这些商品的最惠国进口税率在3%~8%波动,最高不超过10%。美国每年对华出口大豆3000多万吨,贸易额约占特朗普抛出600亿加征关税的23%。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2018年美国265个选区对华出口下降,其中157个下滑速度呈两位数,出口大豆和其他农作物的中西部及平原地区受贸易争端的打击最为严重,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正使美国加速失去市场份额。7月19日以来,一些中国进口企业与美企就采购美国农产品达成新的交易,中国有关企业还将继续询价,增加购买美国农产品。据路透社9月13日报道,USDA当天证实,中国私人进口商新采购了一批美国大豆,重量为20.4万吨。9月16日,USDA再次证实民间出口商又向中国出售25.6万吨大豆。
3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美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及出口
美国法案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综述
摘要:从美国近几年制定的一系列国内法案的内容开始,通过分析论证其立法目的,讨论其对当今国际贸易以及多哈回合的影响,然后从.WTO的层面上来阐述其自身应采取的措施,最后得出结论: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利用国内立法以及WTO的规则来保持自己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地位,同时来阻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关健词:法案可再生燃料农业补贴多哈回合WTO
一、美国国内三部法案简介
(一)2005年能源政策法案
2005年8月份,美国通过了一部有关能源的法案。表面上看似乎这只是一部鼓励各种各样的能源公司进行生产而给予补助金和优惠政策的法案,但实际上它还有更隐含的一层目的,要鼓励提高能效和扩大再生能源计划以及鼓励生产乙醇等汽油添加物。
(二)2007年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
探索美国国内法案对国际商贸的影响
摘要:从美国近几年制定的一系列国内法案的内容开始,通过分析论证其立法目的,讨论其对当今国际贸易以及多哈回合的影响,然后从.WTO的层面上来阐述其自身应采取的措施,最后得出结论: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利用国内立法以及WTO的规则来保持自己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地位,同时来阻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关健词:法案可再生燃料农业补贴多哈回合WTO
一、美国国内三部法案简介
(一)2005年能源政策法案
2005年8月份,美国通过了一部有关能源的法案。表面上看似乎这只是一部鼓励各种各样的能源公司进行生产而给予补助金和优惠政策的法案,但实际上它还有更隐含的一层目的,要鼓励提高能效和扩大再生能源计划以及鼓励生产乙醇等汽油添加物。
(二)2007年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
美国国内法案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透析
论文关健词:法案可再生燃料农业补贴多哈回合WTO
论文摘要:从美国近几年制定的一系列国内法案的内容开始,通过分析论证其立法目的,讨论其对当今国际贸易以及多哈回合的影响,然后从.WTO的层面上来阐述其自身应采取的措施,最后得出结论: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利用国内立法以及WTO的规则来保持自己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地位,同时来阻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一、美国国内三部法案简介
(一)2005年能源政策法案
2005年8月份,美国通过了一部有关能源的法案。表面上看似乎这只是一部鼓励各种各样的能源公司进行生产而给予补助金和优惠政策的法案,但实际上它还有更隐含的一层目的,要鼓励提高能效和扩大再生能源计划以及鼓励生产乙醇等汽油添加物。
(二)2007年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
基因食品国际贸易的问题与战略诠释
摘要:随着基因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转基因食品在世界农产品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相应地占世界农产品国际贸易总额的份额也在迅速提高,因此,积极关注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的现状,对当今亚须解决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办法和对策,这既是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更好地维护我国的权益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国际贾易问题对策
随着基因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农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而在未来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2000年世界农产品国际贸易总额达到5600亿美元,其中约三分之一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基因生物工程技术有关。因此,转基因食品逐步成为国际贸易争端的重要焦点。这种现状对作为传统的农产品贸易(出口)大国的我国在该领域保持并扩大份额无疑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积极关注和预测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中的有关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尤其是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已日显紧迫。
一、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
基因(gene)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DNA双螺旋结构片段。无数特定的基因相互连结,构成生命遗传的物质基础。转基因(genetransfer)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特定生物体中,使其生物性状或机能发生部分改变的过程。以转基因生物体直接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叫做转基因食品。
自从1983年首例转基因烟草问世以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争论甚为激烈,逐步形成了支持和反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支持方的观点为:(1)转基因技术可增强粮食产量,减少食品生产的投人,有助于解决世界范围的粮食间题;(2)转基因农作物具有抗病虫害特性,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3)可以利用某些基因增加食物品种,使食物更加可口;(4)转基因技术可准确地生产人类想要的动植物品种,克服传统嫁接及杂交技术的不确定性,使癌症等顽症的治疗可望取得突破。反对方的观点为:(1)转基因技术使不同物种的基因相互融合,可能造成“基因污染”,引起生物学上的混乱;(2)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毒性问题,疾病可能有很长的潜伏期,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长期影响难以确定;(3)一些人对转基因食品存在过敏反应;(4)转基因食品的营养作用、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对环境的威胁等问题还未得到证实或解决;(5)一些实验已经表明了转基因食品的负面影响。上述两派观点争论至今,双方都未能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因此,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问题,尚有待时间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