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粗缩病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2 04:11: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玉米粗缩病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玉米粗缩病综防策略论文
摘要:根据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情况与危害症状,分析了粗缩病发生的原因,提出了播种及出苗后的预防措施和发病后应采取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症状;发病原因;综合防治
玉米粗缩病俗称“万年青”或“坐坡”,最早于1929年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的燕麦上被发现。该病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病毒性病害,主要由灰飞虱传播危害。带病毒的灰飞虱吸食玉米后,病毒就传播到玉米植株内。病毒在玉米植株内发生繁殖,繁殖一定数量后植株开始表现症状。一旦发生,无法治疗,导致产量损失严重。
一、玉米粗缩病发病症状诊断
(1)心叶比较。玉米粗缩病发病初期,在心叶基部的中脉两侧出现透明的虚线斑点,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叶片。
(2)叶背、叶鞘等部位比较。病株的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不平感。
玉米粗缩病发源以及预防
我国是玉米生产的大国,常年种植面积约2.0×107km2,总产达7.5×107t,玉米产量达23.31t/hm2。由于病害的发生,对玉米造成极大的危害,特别是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意大利、法国、瑞典、以色列和阿根廷等许多国家都有发生。20世纪50年代,我国新疆南部、甘肃西部曾严重发生,70年代在河北省流行,90年代以来,在华北、西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危害逐年加重,特别是玉米的繁种、制种田,局部地区爆发成灾,甚至出现绝产。因此,尽快控制解决玉米粗缩病的危害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MRDV)所引起的一种病毒病,经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发生比较普遍,严重的田块发病率可达45%以上,成为制约玉米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
1危害症状
玉米粗缩病俗称“万年青”或“坐坡”,感染病株的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有明显的粗糙感,叶片宽短僵直,叶色浓绿,节间粗短,植株矮化,顶叶簇生如君子兰,轻病株雄穗发育不良,散粉少,雌穗短,花丝少,结实少。重病株不结实,减产严重。
2影响发病的因素
玉米粗缩病防治论文
1发病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6片叶即可显症。开始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扩及整个叶片。病苗叶色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心叶不能正常展开,病株生长迟缓,矮化叶片背部叶脉上产生蜡白色隆起条纹,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感,节间粗短,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有明显的粗糙感。九至十叶期,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高度不到健株1/2,多数不能抽穗结实,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没有花粉。果穗畸型,花丝极少,植株严重矮化,雄穗退化,雌穗畸形,严重时不能结实。
2发病因素
一是毒源量。第1代灰飞虱是玉米粗缩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灰飞虱带毒率及其发生数量与玉米粗缩病发生轻重呈显著正相关。在生产中,田间、田埂杂草多,生产管理粗放的玉米田发生较重。二是播期。不同播期玉米的发病程度差异显著。播期决定了第1代灰飞虱成虫迁飞高峰期和玉米敏感期(玉米植株6叶前)的吻合程度,吻合期越长,病害越严重。本地区5月中旬播种的玉米,苗期与第1代灰飞虱成虫高峰期相吻合,病株率和发病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因此应推迟播期,避开灰飞虱迁飞高峰期。三是品种。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近年来的调查情况看,郑单系列品种田间病株率平均为6%,发病率为10%左右,平均减产5%~10%;而掖单系列抗性很差,发病率为50%以上,减产达7成以上,因此在生产上应选择郑单系列等抗病品系。四是气候条件。气候是影响玉米粗缩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秋冬季气温偏高,春季干旱的年份,灰飞虱越冬死亡率低,增大了灰飞虱的发生基数与带毒率,有利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五是耕作制度。由于不同茬口和播种方式会影响玉米的播期,间接地影响到玉米粗缩病发生的轻重。根据近年来的调查发现,耕作制度简单的发病轻,耕作制度相对复杂的发病较重。
3综合防治措施
3.1加强监测与预报
玉米粗缩病防治论文
1发病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6片叶即可显症。开始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扩及整个叶片。病苗叶色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心叶不能正常展开,病株生长迟缓,矮化叶片背部叶脉上产生蜡白色隆起条纹,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感,节间粗短,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有明显的粗糙感。九至十叶期,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高度不到健株1/2,多数不能抽穗结实,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没有花粉。果穗畸型,花丝极少,植株严重矮化,雄穗退化,雌穗畸形,严重时不能结实。
2发病因素
一是毒源量。第1代灰飞虱是玉米粗缩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灰飞虱带毒率及其发生数量与玉米粗缩病发生轻重呈显著正相关。在生产中,田间、田埂杂草多,生产管理粗放的玉米田发生较重。二是播期。不同播期玉米的发病程度差异显著。播期决定了第1代灰飞虱成虫迁飞高峰期和玉米敏感期(玉米植株6叶前)的吻合程度,吻合期越长,病害越严重。本地区5月中旬播种的玉米,苗期与第1代灰飞虱成虫高峰期相吻合,病株率和发病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因此应推迟播期,避开灰飞虱迁飞高峰期。三是品种。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近年来的调查情况看,郑单系列品种田间病株率平均为6%,发病率为10%左右,平均减产5%~10%;而掖单系列抗性很差,发病率为50%以上,减产达7成以上,因此在生产上应选择郑单系列等抗病品系。四是气候条件。气候是影响玉米粗缩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秋冬季气温偏高,春季干旱的年份,灰飞虱越冬死亡率低,增大了灰飞虱的发生基数与带毒率,有利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五是耕作制度。由于不同茬口和播种方式会影响玉米的播期,间接地影响到玉米粗缩病发生的轻重。根据近年来的调查发现,耕作制度简单的发病轻,耕作制度相对复杂的发病较重。
3综合防治措施
3.1加强监测与预报
玉米粗缩病防治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玉米粗缩病;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论文摘要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的一种病毒病害,玉米一旦感染粗缩病毒很难根治。防治上应加强玉米田间管理,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能力;同时采取治虫控病,切断毒源传播,防止植株被感染。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带毒传播引起的一种病毒病,是目前威胁我市玉米生产最严重的病害。2004年以来,玉米粗缩病连年偏重发生,发病田块一般病株率5%~15%,其中半夏玉米(大蒜茬、大麦茬玉米)田大发生,病株率一般30%~60%,3成以上半夏玉米需毁田重新种植,对我市玉米生产构成较大威胁。
1发生规律及特点
玉米粗缩病毒在大麦、小麦和看麦娘、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上越冬,也可在传毒昆虫灰飞虱体内越冬,而灰飞虱主要在麦苗、杂草等根际越冬,第2年出土后,粗缩病毒随灰飞虱一起辗转传播危害。灰飞虱在带毒寄主上吸毒3h以上即可获毒,病毒在传毒昆虫灰飞虱体内经10d以上循回期即可传毒,病害潜伏期一般15~20d,若气温高则潜伏期缩短。玉米五叶期前易感病,十叶期后抗病性增强。玉米出苗至五叶期若与灰飞虱转移迁飞高峰期相遇,发病就重。由于我市半夏玉米5月中旬播种,易感病的苗期正好遇上灰飞虱大量自水稻秧田向外迁移高峰期,灰飞虱大量转移至玉米苗上为害,造成玉米苗染病严重。
2危害特征
玉米粗缩病发生原因分析论文
摘要: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的一种病毒病害,玉米一旦感染粗缩病毒很难根治。防治上应加强玉米田间管理,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能力;同时采取治虫控病,切断毒源传播,防止植株被感染。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带毒传播引起的一种病毒病,是目前威胁我市玉米生产最严重的病害。2004年以来,玉米粗缩病连年偏重发生,发病田块一般病株率5%~15%,其中半夏玉米(大蒜茬、大麦茬玉米)田大发生,病株率一般30%~60%,3成以上半夏玉米需毁田重新种植,对我市玉米生产构成较大威胁。
1发生规律及特点
玉米粗缩病毒在大麦、小麦和看麦娘、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上越冬,也可在传毒昆虫灰飞虱体内越冬,而灰飞虱主要在麦苗、杂草等根际越冬,第2年出土后,粗缩病毒随灰飞虱一起辗转传播危害。灰飞虱在带毒寄主上吸毒3h以上即可获毒,病毒在传毒昆虫灰飞虱体内经10d以上循回期即可传毒,病害潜伏期一般15~20d,若气温高则潜伏期缩短。玉米五叶期前易感病,十叶期后抗病性增强。玉米出苗至五叶期若与灰飞虱转移迁飞高峰期相遇,发病就重。由于我市半夏玉米5月中旬播种,易感病的苗期正好遇上灰飞虱大量自水稻秧田向外迁移高峰期,灰飞虱大量转移至玉米苗上为害,造成玉米苗染病严重。
2危害特征
玉米关键病虫害发源以及预防
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玉米粗缩病、玉米苗枯病、玉米纹枯病、玉米褐斑病、玉米螟、玉米蚜虫等多种病虫害普遍发生,严重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要做好玉米生产,就要防治好玉米病虫害。根据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及消长规律,现将其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发生在叶鞘和苞叶上,病斑多由中下部叶片发生,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叶片迅速干枯,影响灌浆,减产可达15%~30%。玉米粗缩病是由传毒介体昆虫灰飞虱取食引起的病毒病。迟播春玉米、早播夏玉米出苗至九叶期,为易感粗缩病敏感生育期,与灰飞虱成虫发生高峰期相吻合。玉米苗枯病是玉米苗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发病初期造成玉米苗心叶卷曲、萎蔫,严重时造成死苗。玉米褐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叶鞘及茎秆上,最初为淡黄色逐渐变为黄褐色或深褐色。玉米螟在当地一年发生3代,1代玉米螟在春玉米上发生,2代、3代玉米螟主要危害夏玉米。其他病虫害还有玉米绣病、玉米纹枯病、玉米黑穗病、玉米蚜虫等。
2防治技术
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种植抗(耐)病品种和健身栽培为基础,采用生态控制、物理诱杀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
2.1播期防治
玉米粗缩病防治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玉米粗缩病;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论文摘要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的一种病毒病害,玉米一旦感染粗缩病毒很难根治。防治上应加强玉米田间管理,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能力;同时采取治虫控病,切断毒源传播,防止植株被感染。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带毒传播引起的一种病毒病,是目前威胁我市玉米生产最严重的病害。2004年以来,玉米粗缩病连年偏重发生,发病田块一般病株率5%~15%,其中半夏玉米(大蒜茬、大麦茬玉米)田大发生,病株率一般30%~60%,3成以上半夏玉米需毁田重新种植,对我市玉米生产构成较大威胁。
1发生规律及特点
玉米粗缩病毒在大麦、小麦和看麦娘、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上越冬,也可在传毒昆虫灰飞虱体内越冬,而灰飞虱主要在麦苗、杂草等根际越冬,第2年出土后,粗缩病毒随灰飞虱一起辗转传播危害。灰飞虱在带毒寄主上吸毒3h以上即可获毒,病毒在传毒昆虫灰飞虱体内经10d以上循回期即可传毒,病害潜伏期一般15~20d,若气温高则潜伏期缩短。玉米五叶期前易感病,十叶期后抗病性增强。玉米出苗至五叶期若与灰飞虱转移迁飞高峰期相遇,发病就重。由于我市半夏玉米5月中旬播种,易感病的苗期正好遇上灰飞虱大量自水稻秧田向外迁移高峰期,灰飞虱大量转移至玉米苗上为害,造成玉米苗染病严重。
2危害特征
玉米粗缩病防治措施论文
摘要: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的一种病毒病害,玉米一旦感染粗缩病毒很难根治。防治上应加强玉米田间管理,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能力;同时采取治虫控病,切断毒源传播,防止植株被感染。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带毒传播引起的一种病毒病,是目前威胁我市玉米生产最严重的病害。2004年以来,玉米粗缩病连年偏重发生,发病田块一般病株率5%~15%,其中半夏玉米(大蒜茬、大麦茬玉米)田大发生,病株率一般30%~60%,3成以上半夏玉米需毁田重新种植,对我市玉米生产构成较大威胁。
1发生规律及特点
玉米粗缩病毒在大麦、小麦和看麦娘、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上越冬,也可在传毒昆虫灰飞虱体内越冬,而灰飞虱主要在麦苗、杂草等根际越冬,第2年出土后,粗缩病毒随灰飞虱一起辗转传播危害。灰飞虱在带毒寄主上吸毒3h以上即可获毒,病毒在传毒昆虫灰飞虱体内经10d以上循回期即可传毒,病害潜伏期一般15~20d,若气温高则潜伏期缩短。玉米五叶期前易感病,十叶期后抗病性增强。玉米出苗至五叶期若与灰飞虱转移迁飞高峰期相遇,发病就重。由于我市半夏玉米5月中旬播种,易感病的苗期正好遇上灰飞虱大量自水稻秧田向外迁移高峰期,灰飞虱大量转移至玉米苗上为害,造成玉米苗染病严重。
2危害特征
玉米粗缩病防治措施探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玉米粗缩病;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论文摘要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的一种病毒病害,玉米一旦感染粗缩病毒很难根治。防治上应加强玉米田间管理,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能力;同时采取治虫控病,切断毒源传播,防止植株被感染。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带毒传播引起的一种病毒病,是目前威胁我市玉米生产最严重的病害。2004年以来,玉米粗缩病连年偏重发生,发病田块一般病株率5%~15%,其中半夏玉米(大蒜茬、大麦茬玉米)田大发生,病株率一般30%~60%,3成以上半夏玉米需毁田重新种植,对我市玉米生产构成较大威胁。
1发生规律及特点
玉米粗缩病毒在大麦、小麦和看麦娘、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上越冬,也可在传毒昆虫灰飞虱体内越冬,而灰飞虱主要在麦苗、杂草等根际越冬,第2年出土后,粗缩病毒随灰飞虱一起辗转传播危害。灰飞虱在带毒寄主上吸毒3h以上即可获毒,病毒在传毒昆虫灰飞虱体内经10d以上循回期即可传毒,病害潜伏期一般15~20d,若气温高则潜伏期缩短。玉米五叶期前易感病,十叶期后抗病性增强。玉米出苗至五叶期若与灰飞虱转移迁飞高峰期相遇,发病就重。由于我市半夏玉米5月中旬播种,易感病的苗期正好遇上灰飞虱大量自水稻秧田向外迁移高峰期,灰飞虱大量转移至玉米苗上为害,造成玉米苗染病严重。
2危害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