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2 02:16: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语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共艺术文化语境设计探讨
一、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
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创作和环境美化活动,它注重大众审美,符合大众心灵需求,是以提升城市大众生活品质为目的艺术创作活动。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性体现城市的时代内涵和民族特质。拓展城市公共艺术的文化语境,能够增强市民生活的居住文化意识,提高市民文化精神生活品质,实现城市人文环境、物质环境和城市空间的和谐统一。
二、公共艺术的文化语境拓展
世界上有很多城市的公共艺术作品,它们将城市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时代文化作为设计要素,充分发挥本地的精神品质和人文价值,成为了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和艺术形象。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公共艺术作品的文化语境拓展在现代城市建设发展中的重要性。英国威尔士的加迪夫港《商船战争纪念碑》,由布莱恩•费尔(BrianFell)创作。这件作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商船海员具象写实的面庞;另一个则是废弃的商船外壳。两个截然不同的外观形象交织在一起,形象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当地的城市文化和历史事件。当地人们组织各种活动纪念商贸海战死亡者,也通过该作品感受到当年战争的残酷和悲伤。作品唤起人们的丰富联想,打动每一个人的内心。位于芝加哥市政广场的《火烈鸟》,由美国雕塑家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Calder)创作。作品高度有15.9米,用红色钢板铆接而成。《火烈鸟》通过斜线和弧线在空间中的穿插关系塑造形体,变化丰富的形体表现与周围直线构成的现代都市建筑形态形成一种鲜明对比。作品色彩鲜红热烈,姿态轻盈活泼,显示出极强的生命活力和激烈动感。在作品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也以一种独特的创新精神展现出全新的现代艺术形式,体现现代都市人们乐观主义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并赢得当地公众对公共艺术文化语境表达的认同。《洋关码头百年纪念雕塑》坐落在广西南宁邕江河畔江北大道堤岸休闲广场上,雕塑群全长45米,高度有3米,按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划分,将作品分为5个主题。该作品以具象的造型艺术表现手法描述当地历史事件:1907年南宁开埠;1921年孙中山到南宁筹措北伐;1929年邓小平领导南宁兵变;1958年同志冬游邕江;2006年在南宁举行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洋关码头百年纪念雕塑》见证了孙中山、邓小平和三位中国历史上的伟人在南宁的光辉革命历程,再现并传播南宁的历史和文化,拓展艺术文化的设计语境,对提升当地城市精神品位、塑造城市文明形象有着重要意义。位于广西南宁市五象广场的《五象泉雕塑》,是具有南宁市典型地域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五象泉雕塑采用大理石材质制作,五头大象朝着不同的方位,以独特的方式向八方来客诉说南宁的地域文化:相传在战国时期,秦始皇为了治理南方水患,将岭南的五头宝象赶来堵住山洪。宝象临近南宁的时候却止步不前,秦始皇不禁大怒,醒来后发现是一场梦。之后,秦始皇半信半疑派人去南方打探。南边果然多了五座酷似大象的山,从此以后,南宁的水患减少了,五象岭便成为人们心目中保护南宁的吉祥形象。传说五象广场的五象泉雕塑就来源于五象岭的民间传说。五象泉雕塑屹立在五象广场中间,与周围的环境相关联,灵活运用当地地域文化特色和民间传说作为创作元素,很好地融入到现代城市人们的生活当中,地域文化代入感鲜明,深受大众的喜爱和欢迎。五象泉雕塑的文化语境拓展,使作品环绕在高大时尚的写字楼中间,显得格外纯朴而且亲切,拉近与人们心理上的距离,极富形象生动的艺术表现张力,对打造南宁城市精神品牌、提升城市精神生活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原始艺术是现代公共艺术的文化背景,传统手工艺和近代建筑装饰为现代公共艺术提供了技术基础,公共艺术的艺术表现决定了现代城市公共文化的精神高度。公共艺术受城市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时代文化的影响,与现代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诸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拓展公共艺术文化语境,使城市公共艺术能够更加贴近当地人们的生活,营造出和谐的文化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消费语境论文:消费语境的戏曲关系探索
本文作者:许榕萍工作单位: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后现代语境下的茶馆消费
为了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必须变成符号。同时,波德里亚还这样定义消费主义,他认为消费主义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被不断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也就是说,消费首当其冲,得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活动。“当我们购买一样东西,真正想要的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它额外附赠的意义。[1]”换言之,我们需要的是这件商品将要带给我们的社会文化、社会意味,乃至社会地位的归属。此时,消费,已经不能再算是一种单纯的客观性行为。反之,它是主观的。比如,人们购买衣服。在琳琅满目的商铺里,衣服首先已经被符号化。从年龄上来划分,有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从性别来划分,有男性、女性之分。从属性来划分,又有都市白领,休闲学生等等区分。我们购买衣服,原本需要追求的保暖物质性,不再是主要。替代成为主要的,恰是它的主观文化的归属性。这,是一种文化定位。茶馆消费,毋庸置疑,是一种文化消费现象。我们,不管是从茶本身的历史追溯,或是其引申的各种文化发展,都能找到一个蕴意深厚的文化来源。茶,自古是文人雅士的标志物。如今,上茶馆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着一种附庸风雅的心思。对于每个品茗的来客,简单的茶味芬香,那是绝对不能让他们全然满意的。茶馆,给予来客的,除了茶本身的客观解渴效用。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带来的心灵的主观享受。人们追求的,也便是这种美的文化熏陶。我们姑且称之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在这里,茶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茶。它还代表了这种文化所赋予的一切涵义。茶馆消费,更是对茶文化的一种认可,一种传播。人们消费的,不是单纯的茶品,而是一种社会认可的品味。对茶馆,各种美的理解、享受、追求。初见,茶的外观、色泽。品茶,由眼及心,闻气味,观其态,最后才将那一小口喝下。这便是泉州功夫茶的特色。平常,多数人品茶的同时,还爱伴食着些许茶果。看着行家摆弄茶艺,普普通通的手势,感受起来也都多了那么许韵味。若是相熟的店家,经常还可听到关于茶的各种奇闻趣事。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回应,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种风格概念,它只不过是对现代主义某些风格的强化和超越。后现代主义消费观,整体上,由原始社会的以物易物到货币购买。观念上,从无意识的行为到有选择性意识行为。大多的人们不再沿袭早前省吃俭用的消费理念。满打满算,有多少花多少的消费观,不再是主流。取而代之的是,超前消费、预支消费,消费跟随着潮流走,尤其是不同风格的时尚前沿。而今,后现代的时代已经真正到来。
泉州茶馆的经营与闽南戏曲
“在茶馆中加入音乐、戏曲表演,泉州并不是首创。但在茶馆中能加入南音表演应当以泉州为先。由于经营理念的不同,茶馆中的南音表演也不尽然相同。”[2]夫子茶馆,古厝茶馆,九州韵茶店,日春茶店,作为泉州地面上较为出名的四家茶馆。他们把将闽南戏曲引入茶馆经营,在店面设点设台表演南音等戏曲,以此来招揽顾客,开阔客源。通常是在日常或是特殊节假日,聘请专业的表演队伍到店面。夫子茶馆,雇佣专业的表演队伍,拥有统一的服装,除新年放假外,每天在固定时间段——夏天17:00-23:00,冬天16:00-22:30,专场演出。并且表演曲目众多,表演形式更是有唱、对唱、自弹唱多种。南音表演,已然成为一道绚丽的文化风景线。而古厝茶馆,就仅仅只是将其作为一种经营手段,一种招揽生意的噱头。表演的时段是不固定的,演员也经常是临时(通常是根据客人的要求,临时约表演者)。演员服饰自备,不再统一供应,表演曲目简单,多为执拍唱。至于九州韵茶店与日春茶店,则是聘请临时兼职人员,纯粹其作为营销辅助的手段,文化层面的重视度远不如以上两家茶馆。在实地考察的过程里,我们了解到,对于店主、商户来说,把茶和南音表演结合在一起,关注的是它的利润空间。显然,这种新的捆绑式的营销手段,已经得到的经济收益、将要带来的品牌效益,其丰盛程度毋庸置疑。现今泉州地面上的茶馆,大多数都在运用这种方式,或是学习着这种方式。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产业现象。不难想象,在现在以及可预见的不久将来,南音表演会在茶馆里随处可见。我们可以总结下,这种双赢的经验摸索出来的经营,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新式策略。它,不仅为泉州的茶馆业,带来物质空间上的收益,更为南音这种传统的音乐文化,提供传播的途径。茶馆,身为一种依托茶文化而发展起来的产业,必然具有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茶馆与星巴克咖啡馆的对比
语词翻译与文化语境
一、语词的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词又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部分。所谓语词就是指词和词组,词组的范围包括各种固定说法、习惯用语和习俗语,语词都有:音义的理由和来源,语词的产生、变异和发展都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信息,如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其中最能体现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体现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使不同民族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性。语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地、准确地了解他国文化中的观念、信仰、习俗、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同时,忠实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二、文化语境——影响语词翻译的重要因素
美国学者D.A.Swinnty的实验表明,语境是影响词一汇提取的主要因素,忽略了语词词义提取时意义与语境的结合,不能达到对句子的充分理解,就不能对语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正确翻译。
语言界研究语境最早始于伦敦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对语境的定义,他认为语境可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是指语言行为发出时周围情况,事情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是指任何一个语言使用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以及每个言语社团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事情、习俗、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等。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文化环境不同,各民族的人们对外部世界反映产生的印象和概念也会产生差异,所以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使人们对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概念,因而产生了包含不同文化意义的语词。随着语言的发展,社会文化因素不断渗透到语词选择和定型的各个环节,语词的特定音义是一个民族各文化因素的折射和呈现,能够细致、全面地体现民族文化的特性。因此,语词的翻译依赖着它本身所存在的语言文化环境,文化语境包含的诸多因素,如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直接影响着语词的翻译。
三、文化语境与语词翻译
英语文本语境研究论文
摘要:法律英语在法律英语文本语境下。语义会发生法律转向。法律文本的语境是影响法律文本生成以及人们解读法律文本时各种因素的总和。法律英语语词具有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具有唯一性。只有在法律英语文本的具体语境中,才能成功化解语义的法律走向,实现语义的信息传递功能。
关键词:法律英语文本;法律文本语境;语义;法律转向
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环境。离开了环境的语言就好像无本之木。语境对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十分重要。反过来,对于理解语言,探究语义,语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坐标尺。人们总是通过语境学习掌握语言,并在一定语境中使用语言。中国入世以来,越来越多的法律英语文本进入了国人的视野。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法律英语文本的翻译和理解困难重重。究其根本,是没有注意法律英语文本语境下语义的法律转向。
语言学中,人们按照语言或他们使用的语言分为不同的团体。语言社团是其中的成员都认为讲同一个语言的团体。(胡壮麟等,2005)法律英语是特定范围内使用的,有着区别于其它社团语言的一种英语,是英语的一种社会变体。它是民族共同语在长期的法律科学和法律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服务于一切法律活动,而且具有法律专业特色的一种社会方言。(程汝康,熊德米,2004)其特点为准确,规范,得体。精练,流畅。Crystal和Dave(1969)对法律文本的结构和组织进行了分析总结,他们认为:1,法律语言是工具性语言;2,法律文件具有不同于其它类文本的特征;3,法律英语具有明确的特点;4,法律语言使用了日常英语不采用的语义原则。(杜金榜,2006)法律语言的这些特点说明了研究法律英语语义不同于研究一般的日常用语,在法律语境中使用的语言由于语境的影响,语义就不再完全等同于日常会话的语义。
一、语境
(一)语境的界定
语境含意教育思考
摘要:本文以语用学为视角,探讨语境与话语理解之间的关系,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及心理语境等方面分析了语境在会话含意推导中的作用。
关键词:语境;话语;会话含意;言语交际
一、语境理论
最先提出言语语境这一术语的是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923年他提出并阐释了情景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两大类。在《修辞学发凡》中,他提出“情境”的概念,他认为情境包括了“六何”: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六何”实际是语境的具体体现。[3]王德春认为“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思想、性格、职业、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总而言之,语境指的是在语言交际中听话人理解说话人话语意义及交际意图的各种因素。
二、语境与话语理解的关系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话语才能产生交际效果,在言语交际中,语境赋予了各种词与话语的具体的语境意义,使人们达成理解共识。语境与话语的关系是“它们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话语产生于语境,又是语境的组成部分。”[4]语用前提是正确推导会话含意的先决条件,而语境是语用前提的基础,两者必须紧密结合。我们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下,找出交际双方共知的和合适的前提,才能正确理解话语的语用含意。
推销语言接受语境论文
摘要:民俗文化等接受语境和接受心理制约着推销语言的接受。推销语言只有顺应接受语境,尤其是要顺应接受者的心理,才能吸引接受者并促使他们购买商品,达到推销的目的。
关键词:推销语言;接受语境;顺应;接受心理
在当今商业社会中,人们经常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推销员,听到各种各样的推销语言。推销语言是商品推销员在商品推销过程中用来与顾客进行沟通、切磋、洽谈的一种特殊的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推销产品。在这里,推销员或售货员是表达者,客户或顾客是接受者。
“买卖不成话不到,话语一到卖三俏”,由此可见推销语言的重要性。推销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接受语境中以其特殊的感性形象作用于接受者的听觉,满足接受者某一方面的心理需要,使接受者有充分的感受并调动审美体验时,才能走进接受者的心灵。如果忽视了接受语境,不了解接受者的需要和兴趣,推销语言就很难引起接受者的共鸣。因此,为了使推销语言做到有的放矢,就应该研究推销语言在接受语境的顺应,特别是对其中起主导因素的接受心理的顺应。顺应理论是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于1999年他的《语用学新解》中提出的,强调语用学是“从认知的、社会的、文化的整体角度对语言现象的综观(Verschueren,2000)”,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在不同意识程度下,出于语言内部或外部原因,对语言做出选择的过程。”顺应理论从语言的选择与顺应出发,全面描述和阐释了人类使用语言的各种现象及其心理机制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语言运用的实质。语言顺应包括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这里只谈与推销语言关系最为密切的语境关系顺应。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语言的选择应该与语境顺应。
语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语言本身的环境,如词语、句子、段落的前后关系。另一个方面是说话的环境和言语的各种有关背景,小的如言语交际的对象、目的、时间、地点等,大的如时代、地域、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语境因素对语言运用、语言意义、语言理解的影响十分显著。而“在表达语境中发生的修辞活动,进入接受语境,才是真正进入了意义生成的空间。”接受语境包括接受者接受特定话语时的语言语境、经济文化语境、场合情景、主体情况等。以下分析推销语言对各种接受语境的顺应:
一、言语语境的顺应
文化语境商务英语论文
1文化语境对商务英语选词的影响
中文商务用语更加倾向于文言词汇,而商务英语崇尚口语文体。这种差别植根于中西文化之中。在中西文化比较中,礼貌观念差异比较突出。在中国人眼中,公文书信使用文言词、恭敬语,虽陈旧俗套,但是庄重礼貌的表现;而西方传统文化属性与此大相径庭,他们认为对人诚恳真挚,守时守约是礼貌的表现。所以商务英语通常是简单常用词汇,语言通俗易懂。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时要注重两种不同的礼貌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恰如其分的翻译。如:例一:如不能按期完成,我方将退还款项给贵方。1)Intheeventthatwecannotmeetthedeadline,wewillrefundyourmoney.2)Ifwecannotmeetthedeadline,wewillrefundyourmoney.上例为典型的中文商务英语的特点。用词规范,谦逊。此句中1)句的划线词语过于老套陈腐,而2)句用词简洁,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楚;同时也符合商务英语简洁的要求。所以对于中文商务英语的翻译应充分考虑到接收方的措词要求,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贸易。例二:Wedulyreceived200bagsofGranulatedSugaryousentus,butregrettofindonexaminationthatfiveofthemwereinverydamagecondition,beingapparentlydeterioratedbyseawater.Weshallthereforebemostappreciativeifyouwilllookintothematterandletusknowwhatyouproposetodo.这是一篇典型的英文商务信函:简洁、直入主题。该信函的选词“receive”和“regret”都是常见词汇,表达简洁清晰。“appreciative又不失礼貌原则。翻译时,既要传达原信函的内容又要符合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译文:我方如期收到200袋砂糖,在验货时发现有五袋砂糖因遭海水侵蚀而受到严重损害。对此,我方甚为遗憾。如果贵方能深入调查此事并将解决问题的办法告知我方,将非常感谢。文言词“贵方”和“甚”读起来既正式又礼貌。这种归化策略的采用更易被我们中国人接受。同时对原文中的简单词汇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既清楚明确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也不失礼貌,更易被中国人接受。翻译时要根据信函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或直译或归化或两者混合使用,则就是译文既要清楚明了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又要符合信函接收方的语言特点和思维方式。
2文化语境与商务英语句子及语篇的影响
语篇是由句子组成的,因此句子的特点影响语篇的特点。所以将商务英语的句子和语篇放在一起探讨最为合适不过。中文句子宽松、自由。而商务英语的句子注重形式,以谓语动词为中心;句子的解释和说明部分常置于解决和说明之后。这种差别要归根于中英语言文化中不同思维模式。例三:原文:Itwillbeadvantageousifstepsaretakentore-sumeourbusinessrelationshiponthebasisofmutualbenefit.译文:如果我们采取措施在互利的基础上恢复业务关系,对我们都是有利的。句子反映了典型的英语遣词造句的习惯。主句置前方表明信息中心并通过“if”从句连接在一起,同样从句中使用被动语法突出强调“steps”,按照中文调整了语序,并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例四:原文:凡有关合同或因执行合同所发生的一切争执,双方应以友好方式协商解决。译文:Alldisputesinconnectionwiththiscontractorarisingintheexecutionthereofshallfirstbesettledamicablybynegotiation.句子宽松自由且语义流畅,均为主动语态。译文首先将主动语态改为被动语态,同时通过短语如“:inconnectionwith”使句子紧凑连贯,符合商务英语的句子规范。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的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的翻译,然而任何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都要作出动态顺应,这种顺应应根据不同的文化语境的变化而改变,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双方的需要。在不同的文化层面上,翻译可以是顺应文化语境内容的直接转换,也可以是顺应文化语境内容的间接等值它要随着不同层次上的翻译解码,而获得不同的内涵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语境,并采用合适翻译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作者:陈茜张亚楠刘思莹单位:哈尔滨剑桥学院
全球化传播语境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意在对全球化在传播领域的情况进行探
讨。分析了全球化传播语境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特征。
[关键词]全球化;全球化传播语境;地球村
全球化是当今社会一个典型的特征,已不容忽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今年第二期推出了“全球化”专辑。主持该期专辑的格雷厄姆·汤普森在《导论:给全球化定位》一文开篇就对全球化的显著性定了位:“‘全球化’一词已在当代社会科学中占据了中心位置。……这一术语不仅仅用于分析国际经济的性质,实际上‘全球化’所要求的是采取真正跨学科研究方法来对社会作整体的分析。”⑴汤普森讲了这样几层:其一,肯定“全球化”一词的学科重要性;其二,点明了“全球化”由国际经济领域衍生出来,又突破了经济领域的特定性,具有了宽泛的包容性;其三,指出了全球化现象的研究方法:跨学科的整体视野。本文试图对全球化传播语境作点粗略的探讨。
全球化传播语境有一个发展变化的历程。1962年,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著名的“地球村”概念。1969年布热津斯基在《两代人之间的美国》中正式提出“全球化”(globalization)概念。⑵麦克卢汉肯定电视的威力而提出了“地球村”(globalvillage,又译“全球村”)。后来,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则对麦氏作了点校正。他说:苏联1957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着全球信息革命的开始,这是正在成长中的信息社会所缺少的技术催化剂,其真正重要性在于它开启了全球卫星通讯的时代。正是人造卫星把地球变成了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的全球村。麦克卢汉认为,电视是促成全球的工具,我们现在知道,其实是通讯卫星。⑶阿里·穆罕默德既承袭又超越了奈氏的看法:“通过消除地理距离,卫星传播是市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因素。”⑷这里的不同在于,它已不仅仅是从技术层面回答“是什么导致了地球村”的问题,而是直指传播的全球化市场了,回答“是什么承载全球化——全球化的市场。只有进入了真正的市场,全球化传播语境才是现实的。导言中还提到美国学者认为的“全球化”内涵:“尤其是在当代条件下,它指这样的方式,即权力和传播伸展到全球各地,压缩了时空,重构了社会关系。”⑸很显然,它表达了三层含义:一,传播技术缩短了时空;二,全球化中蕴含着权力(power)和传播(communication)的地理流动性;三,作为结果,它要重塑社会关系。这种认识,明显是对麦氏和奈氏认识的发展。当传播技术由电视、人造卫星发展到因特网(lnternet)时,全球化的趋势又一次获得了巨大的奈斯比特所称的“技术催化剂”,如克林顿政府1993年才提出要建立NII(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全国信息高速公路),仅仅两年后又提出要建立GII(Glob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可见,全球化传播语境的加速在所难免。
当前,全球化传播语境有这样几个特点。
翻译语境篡谋研究论文
一、翻译的语境篡谋
(一)语言语境的篡谋
语言在明示暗示性代词指称、省略结构、非标记性重复词汇(结构)、关系连词等形式接应方式上也存在差异。翻译时对这类单元“自然而然”的变通通常被理解为中性和透明,但根本原因却是译文“自然”对原文“自然”的侵凌。似乎,内容与形式一旦对立,翻译就不可避免地倚重和偏爱前者。形式方面的牺牲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无关紧要。可以说,翻译可能的一个条件取决于对形式的某种篡改和舍弃。
译语语言对语篇的篡写可从“互文性”概念得到解释。当符号由一个文本进入另一个文本,两个文本之间便形成一种参照呼应的“互文关系(intertextuality)”。(Lemke,1985)Sebok(1986)将能构成文本互文的要素归纳为七种:指涉(提及另一文本标题、章节指明来源)、套语、文学典故、自我引用(self-quotation)、惯常用语(被不断使用但出处不明的思想、观点)、谚语格言以及对某一先在文本体验的表达。Lemke从另一角度指出,互文也存在于具体文本和其所属的文本系之间。同一类型文本组的互文包括四种相似,即文体、主题、结构和功能。“互文性”强调,一些文本要素能引发超越文本的前文本(pre-text)的知识和价值体系,是一种通过暗含义(connotation)发挥作用的指意机制,而不仅仅是某种主观联想。处理互文性要素时,必须注意它们进入文本之后的信息地位(语场、语式、语旨、时间、地点等特征)、作为话语行为的指涉意图以及与其它符号相互作用的符号功能。除了考虑原语本身的互文关系以外,译者还需考虑它进入译语系统后的互文运作。有时,译者会遇到非常尴尬的情况,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严格的直译可能增加读者负担,而采用通常的补偿手段,如加注、扩展等,原文的语篇特征又可能发生变化。较为典型的一例莫过于Nabokov翻译的普希金作品《奥涅金》了。他在译文所附的注释远远超过原文本身,结果,他的翻译更像一部阐释性学术著作。另一方面,如果过分强调译语系统的互文,给原作强加上读者熟悉的形式,异域的文化色彩多半就会丢失。西方小说早期被套上章回体结构,拜伦《哀希腊》被梁启超、马君武、舒曼苏、胡适等人套入元曲、七言古诗、五言古诗和离骚体,即是如此。他们通过套用中国特有的文体和结构,在译作和本土文学之间强行建立了互文。这样,接纳语境彻底改变了原文,语言间的差异被抹除,译语征服收编了原语。这也许只是较为极端的情况。实际翻译中,互文机制在语篇体式方面的控制不会采取纯粹的异化或归化,更多地是两种手段的糅合。译文总是某种“杂合”,既不属于原生的异域文学,也非本土原创。在强调多元化的今天,人们也许更主张直译,要求翻译尽可能忠实地保留原语自身的特色,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译语的允许和接纳才是原语移植之后得以获取新生命的条件。
(二)情景语境的篡谋
第一,文本必须首先通过引介与导入。翻译发起人、出版社或者其他机构依据一定标准判定哪些文本可被翻译、值得翻译,并附带提出要求。译者本人也能充当发起人。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化消费主义日益盛行的今天,文化商品化和商品文化化已经消蚀了传统的文化和商品之间的区分,利益驱动对翻译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决定作用。经典、严肃作品在翻译的衰落和畅销书籍、影视的激增,说明市场已经成为牵导翻译的无形巨手。
语词翻译与文化语境研究论文
一、语词的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词又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最敏感地反映了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部分。所谓语词就是指词和词组,词组的范围包括各种固定说法、习惯用语和习俗语,语词都有:音义的理由和来源,语词的产生、变异和都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信息,如地理环境、社会、、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其中最能体现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体现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使不同民族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性。语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地、准确地了解他国文化中的观念、信仰、习俗、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同时,忠实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论文。
二、文化语境——语词翻译的重要因素
美国学者D.A.Swinnty的实验表明,语境是影响词一汇提取的主要因素,忽略了语词词义提取时意义与语境的结合,不能达到对句子的充分理解,就不能对语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正确翻译。
语言界语境最早始于伦敦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对语境的定义,他认为语境可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是指语言行为发出时周围情况,事情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是指任何一个语言使用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以及每个言语社团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事情、习俗、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等。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地理、人文历史和文化环境不同,各民族的人们对外部世界反映产生的印象和概念也会产生差异,所以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使人们对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概念,因而产生了包含不同文化意义的语词。随着语言的发展,社会文化因素不断渗透到语词选择和定型的各个环节,语词的特定音义是一个民族各文化因素的折射和呈现,能够细致、全面地体现民族文化的特性。因此,语词的翻译依赖着它本身所存在的语言文化环境,文化语境包含的诸多因素,如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直接影响着语词的翻译。
三、文化语境与语词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