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未知的自己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2 02:06: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遇见未知的自己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遇见未知的自己的读后感

正在读一本华语世界第一部身心灵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

刚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它很深奥,很难懂。但是看在它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向人们讲解和诠释一个个耐人寻味又贴近生活的道理,感觉又很吸引人又很特别。就像是有些人一样,第一眼看见觉得不怎么样,但是以后越看越顺眼,越看越好看。当我细细慢慢体会的时候,忽然发现它已经在慢慢的进化着我的心灵,悲观和欲望。

在这一个个的生活小故事中,最能引起我的共鸣的是这样一件事。她说;那一天业绩考核出来了,每次都得第一的她,突然被挤了下来,她的内心非常难受。早上她上班,发现同事们正用不同的眼光注视着她,有同情、鼓励的,有幸灾乐祸的。在接下了和老板的谈话中得知,在老板的一再要求下原本就工作出色的她终于得到了总经理的认可,得到了一个并列第一。她喜出望外,回答哦啊座位上,她想起了刚进办公室时同事的眼光。可是,现在的她觉得同事们的眼光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的呀。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有类似的感觉,当你获得一些与往常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当自己的想法改变的时候,总觉得周围的人看自己的眼光也会和以前不一样了。他们的眼睛里充满着自己主观臆想出来的内容。就像故事中提到的有些同事“同情、鼓励”,有些同事“幸灾乐祸”,都是她的大脑自己去筛选、过滤、定位出来的,并不是事实。这样的想法,其实都是自己根据自己当时的情况虚构、假想出来的。换句话说是一种假象,是在自己的主观想法作用下杜撰出来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则故事,说是在古时候,有个砍柴的人发现自己的斧头不见了。他一直认为是他的邻居偷的。他每次看到那个邻居都觉得他就是那个偷斧头的人,而且越看越像。有一天,他带着新买的斧头上山去砍柴,突然在他曾今砍柴过的地方发现了一把已经生了锈的斧头。当他再一次看到他的邻居时,他发现他的邻居怎么看都不像是会偷斧头的人。

是呀,周围的人、事、景、物常常会在我们不同的想法下产生着不同的变化。其实不是他们在变,而是看的人在变。所以我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能凭借着主观想法去臆断,要追根溯源,多想想藏在这个想法背后的原因。就像书中的老人所说的: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是一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面对它有时有点丑恶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一点地拆开包装的话,我们会惊喜地看到里面珍藏的礼物。

查看全文

遇见未知的自己的读后有感

刚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它很深奥,很难懂。但是看在它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向人们讲解和诠释一个个耐人寻味又贴近生活的道理,感觉又很吸引人又很特别。就像是有些人一样,第一眼看见觉得不怎么样,但是以后越看越顺眼,越看越好看。当我细细慢慢体会的时候,忽然发现它已经在慢慢的进化着我的心灵,悲观和欲望。

在这一个个的生活小故事中,最能引起我的共鸣的是这样一件事。她说;那一天业绩考核出来了,每次都得第一的她,突然被挤了下来,她的内心非常难受。早上她上班,发现同事们正用不同的眼光注视着她,有同情、鼓励的,有幸灾乐祸的。在接下了和老板的谈话中得知,在老板的一再要求下原本就工作出色的她终于得到了总经理的认可,得到了一个并列第一。她喜出望外,回答哦啊座位上,她想起了刚进办公室时同事的眼光。可是,现在的她觉得同事们的眼光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的呀。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有类似的感觉,当你获得一些与往常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当自己的想法改变的时候,总觉得周围的人看自己的眼光也会和以前不一样了。他们的眼睛里充满着自己主观臆想出来的内容。就像故事中提到的有些同事“同情、鼓励”,有些同事“幸灾乐祸”,都是她的大脑自己去筛选、过滤、定位出来的,并不是事实。这样的想法,其实都是自己根据自己当时的情况虚构、假想出来的。换句话说是一种假象,是在自己的主观想法作用下杜撰出来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则故事,说是在古时候,有个砍柴的人发现自己的斧头不见了。他一直认为是他的邻居偷的。他每次看到那个邻居都觉得他就是那个偷斧头的人,而且越看越像。有一天,他带着新买的斧头上山去砍柴,突然在他曾今砍柴过的地方发现了一把已经生了锈的斧头。当他再一次看到他的邻居时,他发现他的邻居怎么看都不像是会偷斧头的人。

是呀,周围的人、事、景、物常常会在我们不同的想法下产生着不同的变化。其实不是他们在变,而是看的人在变。所以我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能凭借着主观想法去臆断,要追根溯源,多想想藏在这个想法背后的原因。就像书中的老人所说的: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是一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面对它有时有点丑恶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一点地拆开包装的话,我们会惊喜地看到里面珍藏的礼物。

查看全文

读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心得感悟

闲时无聊,随意的打开电视,无目的的转台,不经意间看到了一则浏阳河蓝色经典的广告,硕大的“舍得”二字苍劲有力,在蓝色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内涵深远。回想起刚刚看完的《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似乎瞬间被打通了奇经八脉,内观其心感受颇丰,在此浅谈一二与众家分享:

一、认同的观点:

要学习放手,学习信赖,你才会轻松地得到你真正渴望的东西。如果你认为,你要的东西非到手不可,其实你是在推开这个东西。我们在接受的阶段,采取了相应行动之后,就应该放下,让事情自然发生。

二、联系实际:

假期已过半,由于夏日酷热难耐,基本上的时间都是窝在家中与家人为伴共享天伦,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看着儿子一天天成长,其实小孩子不断的在大人身上学习他未知的世界,同时,也在教我们这些大人一些平时想不到或者不注意的事情。一日,在商场给儿子买了一套大号的城堡积木,看他兴高采烈的坐在地上搭建他的城堡,屡屡倒塌仍乐此不疲,我忍不住也加入其中。一遍又一遍的按照图示教他先搭什么再搭什么,最终搭成图示中的那个美丽的城堡。不料儿子看着我一手搭建成的完美城堡丝毫没有兴趣,一脚就把我的成果踢的七零八落。然后仍旧是按照他自己的想法一块一块的搭建,终于搭上去了,积木没有倒塌,儿子高兴的上蹿下跳,再简单不过的叠加就能高兴成这样,让我非常不解。妻子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她说“因为这是他自己努力按自己的想法完成的任务,虽然不如照搬照抄别人的成果来的华丽,但却让他得到了满满的成就感和自我肯定!”是啊,想想看,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不也总是会走进这样的误区吗,正如我们平时总是说的太多,教的太多,结果教出来的学生是什么样的呢,不说就不做,说一点做一点,怎么说就怎么做,哪怕是说错了也没有人提出质疑,把一群活生生的人教成了一个个呆头呆脑的木头人,看起来很听话,办事能力一点都没有,那就是教育的失败。曾经的我就是这样一个“侩子手”,我的强势“镇压”紧紧的束缚了学生们的思想和创造力,结果学生敢怒不敢言,我也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要管到底活的很累。有时还在心底抱怨学生没用帮不上忙。直到有一次,我外出开会几天,恰巧学校在这几日中组织了疏散演练,接到消息的我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担心不要出什么状况才好,到了晚上打电话到寝室,学生们骄傲说“老师你放心吧,我们表现的很好!”听着学生们的声音我仍旧半信半疑,直到回校后查看了班级日记,打听了其他老师确定没出任何乱子后心中的大石才真正落了地。

三、反思重构:

查看全文

高中数学划归思想的培养

一、如何培养划归思想

1.开门见山

首先,教师应该向学生详细的讲解划归思想的内容及应用,使学生的内心有划归思想的意识,掌握划归思想的应用方法,了解各个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例如,对三角函数的学习,教师应该向学生讲述三角函数的定义,使学生大概了解一下三角思想的涵义,然后进一步讲解三角函数的应用方法,教师应该向学生明确三角函数的基本公式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帮助学生推倒一下三角函数的演变公式,就是将任意的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函数进行计算,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函数的应用,然后通过一定的实例讲解,使学生们进一步了解这种方法的应用,然后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实例来讲解,这样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三角函数.学生在求系数之和时,教师应该着重引导学生利用化归思想来分析问题,在划归思想中还可以使用归纳和总结的方法,这样解题就容易很多了.如果学生们在遇见一个复杂的问题时,一时间无法入手,那么就可以考虑一下特殊情况,从特殊到一般,把特殊的情况解决了,一般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解题方法十分适用于特殊的情况.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回顾和发掘以前所学的知识,归纳一下各种题型,这样可以提高效率.

2.循序渐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考虑逐步深入的原则,有意识的将划归思想慢慢的渗入到教学中,仔细的分析划归思想的涵义,使用的范围,这样无论是在讲解中还是学生们在平时的练习中,都能应用划归思想.

3.步步为营

查看全文

现代儿童教育民间艺术论文

一、东阳卢宅的艺术价值

(一)东阳木雕的文化源流与特征。据记载,东阳木雕发展始于木雕佛像、雕版印刷的兴起。东阳在南北朝时期就建造了100多座寺院,寺院内木雕佛像和建筑雕刻都为东阳木雕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宋朝出土的东阳木雕已经开始出现独特的艺术风格,现存的宋代东阳木雕运用曲面浮雕法,造型端庄雅致。到了明朝逐渐成熟,建筑上的木雕与建筑整体统一,稳健大方,卢宅的大部分建筑修建于此时期。清代是东阳木雕的鼎盛时期,能工巧匠被诏至京城为故宫雕刻,那一时期的古民居装饰华丽,雕梁画栋,是灿烂的民间艺术。近现代受到外来文化和工业革命的冲击,工业生产代替手工生产,传统手工木雕的工匠越来越少,手工艺正在在逐渐消失。(二)东阳卢宅。卢宅的历史自宋朝开始,卢氏世代聚族而居。到明清年间,科第中举不断,卢宅的规模不断壮大,有“具有国际水平的东方住宅”的美誉,是我国的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更有“北有故宫,南有卢宅”的说法[1]。明清时期东阳有大量的能工巧匠为故宫做木雕修刻,以此卢宅受此影响拥有建筑宏伟大气的布局,同时又有南方的精雕细琢,其中的木雕装饰、建筑构件、室内家具等都体现了东阳木雕的最高水准。当中的每一件木雕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都是灿烂的艺术品。卢宅是东阳木雕最具代表的艺术建筑。

二、以东阳卢宅为背景的绘本设计的必要性

(一)卢宅作为地方民间艺术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传统文化对儿童的成长时的行为习惯、思考方式和性格特点的培养都有很强的影响。现代互联网时代,在儿童时期便接受了很多外来文化,这是非常不利于儿童的文化教育的。在儿童时期接触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对儿童的地方意识和爱国情怀都有很好的作用。卢宅作为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以绘本的形式向儿童输出教育,将会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二)绘本是儿童感知地方民间艺术的主要载体。文化具有引人探索的独特魅力[2],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去学习模仿他们感兴趣、认同或向往的文化,地方传统文化以民间艺术的形式广泛地走入儿童的视野中,让他们对地方文化产生兴趣爱好。因此,如何将地方传统文化有效地传达到儿童的世界极为重要。绘本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走入他们的世界,成为向儿童进行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绘本的创作探索

(一)绘本的主题构思。在构思绘本故事前,去东阳卢宅进行实地考察,印象最深刻的要数雕刻精美的牛腿。牛腿即梁托,是梁下面的一块支撑物,可以分散梁支座的力,并将力传递给下面的承重物。是建筑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卢宅的每一个牛腿均被能工巧匠雕刻成各种吉祥寓意的形状,在绘本题材的选择上,选择了雕刻狮子图案的牛腿,因“狮”与“事”谐音,表达了人们事事平安的意愿。寄托“驱魔辟邪、子孙昌盛”的美好愿望。走进卢宅,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未知的建筑,里面藏着丰富的故事、深厚的人文情怀等待人们去发掘探索。看着建筑上的牛腿,脑海里浮现了一个小女孩与牛腿上的小狮子有说有笑的画面,这一灵感出现时,对绘本的故事有了初步的想法。当长时间都在关注一件事情,思绪都围绕着这件事情时,积累到一定时间和量时,灵感就会自己来到脑海里。随时记录下好的灵感,慢慢发展出故事情节,结合儿童快乐成长、陪伴这些正能量为主题。期望通过绘本的故事向儿童展现东阳卢宅及其木雕的精美,以绘本的方式传播民间艺术。(二)故事与文字设计。有了前文所描写的想法后,结合实地考察的经历,构思出如下故事情节:小女孩走进卢宅里,经过牌楼,穿过巷子,进入大厅里,抬头看这美丽的建筑,被精美的牛腿木雕吸引,牛腿上雕刻的是狮子玩绣球的画面。狮子牛腿寄托人们对“驱魔辟邪、子孙昌盛”的美好愿望,由此联想到历史悠久的狮子木雕在牛腿上守护了卢宅世代子孙的健康成长,发展出以下故事。小女孩与小狮子对视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小狮子吞云吐雾得飞了下来,飞到小女孩的身边,给小女孩展示它守护的小孩子们,并超越了时空一起玩了游戏,小女孩离去时,脑海里环绕着小狮子和小朋友们愉快的笑脸。绘本的书名设定为《遇见小狮子》,“小狮子”是绘本故事中的主角,看见标题会让儿童联想一系列问题,如:谁遇见了小狮子?遇见后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呢?等。通过种问题设计,让儿童在阅读时主动去思考,主动去探索答案,以此激发儿童的探索心理,培养阅读时的思考能力。结合每页的故事内容,用简单的文字辅助画面,文字设计如下。第一页:看,好漂亮的门楼,进去看看有什么吧!第二页:穿过一条又一条的巷子,走进一个又一个的门里。第三页:这有一只小狮子!小狮子好可爱,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脑袋,胖胖的身子。第四页:小狮子,你好呀!小姑娘,你好呀!第五页:小狮子驾着它的祥云飞了下来,感觉自己像是在梦里!第六页:小狮子记得它守护的每一位孩子,和他们的笑脸。第七页:我们一起玩了好久的游戏,大家都乐开了花!第八页:我和小狮子有说又有笑!第九页:大家的笑脸印在我的脑海里,将会一直陪伴我的成长!(三)角色设定。在角色设定时,到要给孩子树立积极健康、正面向上的形象[3],并将“可爱”的元素融入角色造型中。和善的眼神,柔和的五官都能将角色塑造得亲切可爱,更容易受到儿童喜好。图1中小狮子形象提取自雕刻狮子图案的牛腿,头部元素提取过程如图2,并融入“可爱”的元素,简化身子造型,突出头部,确定了最终形象,如图3。小女孩的造型也向着可爱的形象去设计,最终确定形象为图4。(四)绘本场景与构图设计。相比较于对文字信息的感知,儿童对图片所传达的信息更加敏感。在画面的设计中,会运用透视、大小对比、色彩对比等手法来营造不同的视觉效果,烘托故事的氛围。通过图片可以引导儿童进入到故事中,感受情节的发展和情感的传达,培养儿童对颜色、图形语言的认知[4]。在该绘本中,共设计了九个场景,每个场景跟随故事的发展而变化,并依据每个场景设计了不同的构图,烘托故事的氛围。场景一:小女孩在卢宅门口,抬头望着卢宅的门楼,场景被简化,采用水平构图,有空间纵深感,衬托神秘感,如图5。场景二:小女孩走进卢宅的巷子里,运用了斜线式的构图,一繁一简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趣味性,如图6。场景三:在院子里,小女孩遇见了小狮子,突出小女孩和小狮子,简化了院子的场景,水平构图,给人安宁之感,如图7。场景四:将不必要的场景都去除,不考虑空间的比例关系,如图8。场景五:小狮子飞下,是非常梦幻的场景,在画面中添加了许多意为祥云的线条,增加梦幻感,如图9。场景六:用俯视的视角表现画面,增加画面的趣味性,发散式构图,突出小狮子与小女孩这两个主体。大量运用线条元素,增强了方向性,营造了氛围,如图10。场景七:斜线式构图,在画面两端分别表现现实与虚幻景象,如图11。场景八:小狮子与小女孩在玩耍接触后坐下交流,有说有笑,水平构图,有安宁平和之感,如图12。场景九:小女孩在小狮子与小孩们的陪伴过后,心情非常开心,回去后脑海里仍然清楚得记得它们的笑脸,如图13。(五)画面色彩气氛营造。通过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彩度的把控,可以将画面创造出各种刺激人类感官的奇妙效果,色彩所传递的效果会比文字与图形更好。在绘本设计时,需要把控好色彩,搭配出适合儿童的色彩。绘本的主题是儿童成长与陪伴为主题,用奇妙之旅展开的故事,在色彩氛围的营造上,将色彩控制在一种梦幻又温馨的色彩之中。降低颜色彩度,提升明度,选择邻近色相,通过这几点把控绘本画面的色彩,选出以下色卡运用在绘本中,如图14。(六)文字在绘本中的编排。绘本中的文字编排不同于书籍排版,尤其是儿童绘本,儿童绘本的文字字数少,且将文字融入到画面中会有更佳的效果,让文字成为画面的一部分,增加了趣味性,同时也准确表达了文字想要传达的内容[5]。绘本内页的最终效果,如图15。(七)封面设计。封面是吸引读者去阅读和购买的第一因素,在封面设计上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简洁明了。封面想要传达的内容一目了然,可以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第二:引发思考。但封面传达的内容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时,将会激发读者的好奇心继续阅读和思考下去。第三:与众不同。书店里的图书琳琅满目,有各式各样的图书,如何让读者快速看见就需要让封面不同于大众图书[6]。在《遇见小狮子》的封面设计时,结合以上原则,封面上只出现小女孩与小狮子的头像,简洁明了,同时引发读者思考。封面设计如图16。

查看全文

杜威认识论及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杜威认识论的产生

杜威从经验论的角度出发,对传统的认识论进行分析与批判,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认识论。他吸收了黑格尔等人的哲学思想,以“经验”哲学作为其理论基础,构建起自己的“经验”哲学,建立了有别于传统哲学的“经验的自然主义”哲学。杜威崇信生物进化论,认为真理并非是超越经验的神奇之物,而是人们适应自然和社会的所需工具。杜威在《经验与自然》中说到“这个经验的自然主义的方法,给人们提供了一条能够使他们自由地接受现代科学的立场和结论的途径,而且这是唯一途径。”这个途径就是通过经验将各种对立统一起来。

二、杜威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1.知行合一。杜威认为,哲学研究的不应只是本体论,而是认识论,即知行关系的理论。指出很多学校在教学中并未顾及到科学实际进入生活的状态,并未联系科学实际进入人生中的情景之路,也没有联系人生事物的科学知识在战胜自流的状态下所做的事,而是将科学作为牵涉到人生关系的“外面的”世界的学科去教。他认为在对社会有用的职业当中,没有高级和低级之分。杜威强调个人行动的介入,当我们试图认识这个世界时,知识自然成为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途径,而有了人的介入,实践活动就会发生着变化,而不断变化着的事物有可能产生新的知识,或者推翻以前对某一知识的认知。因此,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知识与实践行动是密不可分的。2.实验主义。将实验方法运用于哲学上就是实验主义。实验方法主要是:疑难情境、提出假设、调查研究、推理规划与实验检验。实验方法的出现使得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增多,知识总量增多,不再将其视为不可更改的教条,而对其采取辩证的态度,用实验的方法对其进行验证,着眼于当下。杜威认为知识或者观念,必须在实践中进行,只有经过实验的检验,证明在实践生活中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才是有价值、具有实际意义的知识。杜威认为实用主义更好的名字应该是实验主义或者是工具主义。实验科学改变了知识对象是固定不变的性质。实验科学表明,以往哲学所追求的那种绝对的确定性是不存在的,所谓确定性仅是一种相对的。实验科学表明,任何一个科学实验都不是与知识理论相脱离的,而是在一定理论、观念指导下进行的。3.经验的连续性。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到“经验包含着行动或尝试和所经受的结果之间的联结。”比如说一个孩子的手仅仅触碰到火是不够的,这并不能称为经验,他必须与碰到火之后手上的痛感联系起来,这才是经验。杜威指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因此杜威提倡从经验中学习,当事物发生后,人们在享受快乐或承受痛苦的结果中建立起联结,行动就变成了尝试,变成了寻求知识的实验,人们在获得经验的同时也能获得知识。如杜威所举之例,未开化的人们在遇见彗星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他们也许会像之前吓跑野兽或敌人那样,使用棍棒、火焰或者尖叫声去吓跑彗星。也许我们现在觉得他们的做法很可笑,但是那是他们的正常反应,他们之前遇见野兽,遇见敌人,遇见一些危险的东西的时候,都是用这种办法解决的,现在对于这一未知的事物,当然也是要借鉴之前的经验去对待他们认为同样类型的事物。经过很多代人的研究,将彗星放在了一个天文学的系统中进行理解,我们知道了用那样的方法是不能吓走它的。我们可以从彗星的任何一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使用任何一种与其相关的经验对其进行审视。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可以直接地也可以间接地从过去的经验中寻求可以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进而又得到一种新的经验,连续性的原则可以使不同情境之间的某些东西相互联系起来。

三、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1.普职一体———基于“知行合一”的认识论知行分离用教育的术语来说就是造成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离:一方面是致力于为认知而认知的普通教育,另一方面是为了获得职业而进行的训练,缺乏审美和理智。这样做的结果是将普通教育与自由教育对立起来:将传统的普通教育或文化修养教育,授予少数在经济上富足的人们;而把需要受人控制的、各种狭隘的职业教育授予广大的劳动人民。这种对立,与民主主义社会的主张是不符的,因此杜威主张把两种教育整合起来。在杜威的认识论中,杜威反对这种二元分离现象,他认为在职业教育中融入普通教育,可以使那些从事工业职业的人也有参与管理的愿望与能力,具有成为主宰工业命运的主人翁的能力,也可以使他们了解机器生产和分配制度所特有的技术和机械特点的意义以及他们职业的意义。在职业教育中也要承认职业的地位与社会意义,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训练技能,还应当包含政治学、经济学、与本行业有关的历史教学、使学生可以应付工作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智慧和首创精神等等。简而言之,就是在职业教育中,不仅要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要训练他们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者之后可以适应不断变化情况的能力,使他们不会盲目地听天由命。2.“做中学”———基于实验主义的认识论实验方法使得知识教学与活动教学打破其原来的传统而相互联系起来。而在职业学校教学中,更需要这样的教学形式,在做的过程中学得所需知识。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三段式”将职业教育课程划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践课的顺序依次排序并按照这种顺序进行教学,但是专业理论和实践课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着,实践中包含着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又需要实践的检验。因此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中,教师讲专业理论课学生听得似懂非懂,到了实践课时学生又忘记了专业理论知识,不能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应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将知识教学与活动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明白其操作原理。3.通过职业而教育———基于经验连续性的认识论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分工和技术进步的产物,始终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发展,当职业教育仅为追求一种获得技能效率的手段之时,其间所蕴含的更多意义和人类价值等方面的自由往往被忽略。狭隘的职业教育使个人与职业发展对立,将个人局限于某一种职业或者是某一个岗位,职业学校仅仅变成了某些企业的附属品,使得学生很难再去更换工作。杜威对此十分反对,这样的实利性会抹杀人的天性,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不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目的和手段分离到什么程度,那么活动的意义就减少到什么程度。杜威认为,经验有了连续性,教育目的与手段就可以统一起来。在某种意义上,每种经验都应该为人们提供某些东西使人们做好获得下一经验的准备,这才是经验连续性的意义。通过职业而教育不以未来从事的任何职业进行狭隘的训练,“一切早期的职业预备都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这凸显职业教育首先作为“教育”的内在属性,使职业教育的目的与手段相联系,既能体现职业的意义,又能促进个人的成长。

查看全文

中国哲学——独行于“危”、“微”途中的智慧

内容摘要:哲学是爱智慧的。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中国哲学从本质而言是一种存在的智慧,一种避免吾人生命坠毁入危灭之途的智慧。为免个体生命坠毁于危途,中国哲学要求心秉中正,以礼规范自己言语行为。礼对生命之养可分为三个层次:个体生命、自然环境、社会群体。以此为基础,礼养吾人生命“入精微、致广大”,终使吾人生命达“天地同和,天地同节”的生生之界。礼是吾人在现实的具体事上,对生命惟精惟一的磨练与涵养。

关键词:爱智慧危途礼

一、什么是中国哲学的爱智慧

哲学是爱智慧。

什么是爱智慧。爱智慧是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对先贤、对历史、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并以此理解为基础对生活做出实质性抉择。这一抉择就是我们的行为。

每一次这样的行为都将我们的生命带入到一个新的领域中,一个只有你独知的领域中。在这一领域中,世界、人类、大地、时空与你处于无间的融合中,在这一融合中,你或有智慧或无智慧。所谓智慧是意味着你是否秉承、顺应了只有你独知的这一融合境域中的中正力量。

查看全文

新任小学教师教学教育个人经验交流小结

光阴荏苒,时光飞逝,将这一固定搭配作为发言的开场实在俗套,然而事实确实如此。从去年7月14日参加衢江区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到后来的面试体检,到8月28日的集中分配,所有的机缘巧合在那一天尘埃落定。今天,我们再一次相聚中专,不再是去年夏天里一副学生模样的我们了,大家的眼光变得更亮,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教师这条路上,我们已经出发并开始认真行走了。相信大家和我一样,会在闲暇之余回顾过去的九个月,会有很多感慨也会有很多感悟。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过去的九个月让我们长大了,成熟了,面对学生,没有了第一次走进教室时的忐忑;面对课堂,有了更多的把握和体会;面对前辈,更懂得如何欣赏和学习;面对工作,知道了要做什么,该如何去做。

分配后,我来到了,在铜山源脚下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来到了小学,在“给我六年,还孩子六十年”的办学理念下开始学着一点点去探知与发现脚下的路。回顾过去的九个月,有了这样的一些体会沉淀,请大家和我一起,回头翻翻看看。

沉淀之一:行动听指挥,调整自身心态,积极应对。去年8月29号,是我第一天正式上班。当天下午,接到领导通知,安排我到中心幼儿园任大班班主任同时执教英语。听到领导通知的那一刻,我在电话的一头沉默了。相信很多人都能体会我那时的心情,大学刚刚毕业,对未来有着很多美好绚丽的憧憬,我热爱自己的英语专业,我不知道如何将自己接下来的生活与一群未及学龄的孩子联系在一起。可是,当时脑中闪过这样一句话,不服从命令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于是,短暂的沉默过后,我回复了领导一句“好”,带着很多的不确定。现在回头看,其实当时自己的想法只是因为我对幼儿园工作认识不清,而现在觉得这是一份宝贵的经历。九个月里,我学会了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一步步走进他们的世界;学会了如何耐心稳妥地与家长沟通,调动多方面积极力量促进孩子的发展;学会了要认真仔细对待工作,避免任何形式的疏忽大意,保障孩子安全。也正是这九个月,让我发现,孩子们同样懂得爱的回馈,我的真心并不是对牛弹琴,我和他们同样可以拥有默契,让我对教育产生了信心。

沉淀之二:利用一切机会学习。首先在班主任工作方面,由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可以说一无所知,全凭感觉行事。那时候,同事的点播和建议给了我很多帮助。开学第一天午休,我班里的孩子影响了其他班级的午睡。初来乍到,就遇到这样一群捣蛋鬼,不知道如何是好。我上网查资料找方法,同时与其他老师交流。之后,尝试了一些简单的方法帮助睡眠,给他们读读故事,放放音乐,久而久之,午休习惯养成了。今年五一以后,午睡重新开始,班里的孩子在午休时间非常安静,即便有个别孩子实在睡不着,也不会大声说话,知道不能影响他人休息。我告诉自己,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方法得当与否,试试便知。如何将他人的方法转化为自己需要的东西,在实践中获得能力的发展是我需要一直思考与尝试的问题。其次在英语教学方面,由于幼儿园和小学地处两地,我没有很多机会能和教研组内的其他老师交流。但是,周三的教研活动从不缺席,教研课也堂堂必听,每一次的心得体会我会呈现在芦花博客上,帮助自己改进教学。我在幼儿大班尝试了全英教学,并在新教师预约听课中向学校领导做了汇报,在幼儿园开放日里向家长做了汇报。我一直觉得,孩子们是潜力无限的,只要你相信他们可以,而你一直坚持努力,他们就能做到,而且很可能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满意结果。再次,珍惜每一次外出听课的机会。上学期到柯城实验听课,思想上受到了很大冲击,那一次我初步地懂了什么是现在的小学英语课,什么是学生需要的英语课。身边的榜样很多,如何对照他们反思自己,如何在摸索中取得进步,需要做的还太多太多。最后,在比赛中锻炼自己。在学校的安排下,去年九月底,参加了区幼儿园早期阅读优质课评比,成绩虽不理想,却有了第一次赛课的经历;去年12月,参加了区英语口语比赛,二等奖的成绩让我为自己的专业性比赛开了个小头。“赛前积极准备,赛中放平心态,赛后认真总结,把每一次经历视为成长的过程,努力汲取养分”是我后来在博客上总结的心得。

沉淀之三:学会坚持,体验执着带来的快乐。作为老师,我们会给学生提这样那样的要求。就我而言,我觉得自己是个要求挺多的人。工作之初,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天放学百般强调第二天要上交一幅图画作品。结果我却忘记了。第三天在孩子的提醒下才想起来。那天,我想了很久,如果我是一个说话不算数的人,那我带出来的孩子呢,是不是也会跟我一样,说说就了事了。想到这一点,心里很紧张,孩子们这么配合我,我不能辜负他们。从那以后,我会认真筛选自己对他们的要求,但是只要在班里公布,就会严格执行。譬如说课堂上的纪律,午饭时的排队,午餐后的值日……我发现,在老师的坚持下,他们的习惯一点点养成了,班里凡事都更有秩序和条理了。经科学论证,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坚持三周以上,然后让这个习惯稳定下来。现在看到孩子们会自觉去做很多事,很开心,这是我们一起坚持下来的结果。前段时间学“洋思”成为一种时髦,相信洋思办学理念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觉得,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是很能体会这句话的,希望自己能带好每一个学生,希望什么事都能做的更好。但是在忙碌琐碎的工作中,我们有时会想,过得去就行了,差不多就行了,那个美好的希望在现实中一点点被淡化了。如果这时,提醒自己牢记最初的梦想,告诉自己执着一点努力一点,那么我们离这个美好的愿望不是又进了一步吗。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做个坚韧执着的人。

沉淀之四:多读书,做个喜欢读书的教书人。在我眼中,徐校长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读过很多书,写过很多文章,而他现在不管工作多忙,仍然在读书。相信大家身边都有这样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我是个喜欢读书的人,书却看得少。工作之后,平均每天晚上只有一小时用于阅读,《疯狂英语》、《学前教育》还有一些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总是会在这儿或者那儿给自己一点启发。最近刚刚看完了一本关于身心灵方面的书,《遇见未知的自己》,推荐大家看下,书中告诉了我们很多关于调节自身情绪的方法。我想,我们知道的多了,能传递给学生的也便多了起来。如果你同意我的想法,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一起行动吧,

查看全文

雕塑艺术语言革新的认识

如今,雕塑已走向更加多元的格局,材料与观念的表达日趋丰富,打破了以往雕塑仅仅以石、木、铜为材料的局限。创作形式也从单一的情感表达,发展为抽象、极简、观念表达等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当代雕塑艺术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很难界定雕塑艺术的概念,艺术的边界越来越模糊。1999年毕业后,我在社会上“闯荡”了两年,于2001年返回母校新疆艺术学院雕塑工作室,以外聘教师的身份开始上雕塑专业课。那时我对雕塑理论的认识仅限于雕塑的空间、形体、张力、雕塑与环境等词汇。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我踏上了求知的道路。先在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工作室进修一年,之后又在中央美院攻读硕士学位三年。两次学习机会,使我对雕塑创作形式语言的认识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不仅初步理解了雕塑艺术的变革规律,而且掌握了创作方法,还初次接触了雕塑的观念性表达方式,什么是雕塑的当代性,什么是空间与形体,什么是具象与抽象,什么是挪用等。无论从创作还是理论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提高,下面就分别谈谈这些体会。

一两次学习期间,我结识了四位中国知名的雕塑艺术家。2003年我在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习时,在向京和瞿广慈老师的指导下首次接触了当代艺术。期间他们的谈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就是“当代艺术”、“观念”、“艺术家”。在进修之前我对这些词汇很陌生。当时这两位教师是当代中国艺术界最活跃的,也是中青年雕塑家当中的佼佼者。瞿广慈是分别获得全国美展金、银奖的雕塑家,向京是当代最优秀的雕塑家之一。时隔3年,在中央美院又幸运地遇见了吕品昌与姜杰这两位艺术家。吕品昌先生不仅在陶艺材料方面比较精通,而且还在雕塑的民族性表达方面也有着自己丰富经验。在他的一次个展中,中央美院盛扬教授如此评价他的作品:“吕品昌的作品说不上哪些地方套用了什么,但整个感觉就是民族的、中国的。特别是《中国写意》,他真正把中国绘画尤其写意画的很多东西借用到雕塑上。雕塑界很多人在探讨这个问题,但一直没有突破。他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十分可贵。”[1]姜杰老师在观念与材料表达方面比较出众,也是当代艺术界当中比较活跃,并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作品关注于当下生活问题的同时触及哲学领域,探讨人生哲理。创作形式不仅仅局限于雕塑艺术本身,还涉及观念艺术,装置等领域。因此她也荣获“2009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大奖。这四位指导教师在创作实践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我的创作理念影响很大,使我受益匪浅。

二1999年我在创作《物质之间》时,自以为是一件典型的抽象作品,现在看来只是一件非常写实的具象作品而已。通常抽象艺术是指艺术造型方面部分或全部遗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抽象艺术一般被认为是一种不描述自然世界的艺术,它透过形状和颜色,以主观方式来表达。而具象艺术则是很客观地把现实物象的形状和色彩等在较为接近对象的原则条件下表现出来。然而写实的作品也是具有抽象性,有些非具象的作品也会使你无法“抽象”。在这里谈及的抽象是指作品给观众的想象空间。二者即互补又有差异。举例来说,在雕塑创作时,对象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形象,那么我们在表现时可以有两种选择,要么接近原本的事物,要么远离本原的事物。抽象的程度可以由艺术家本身依据自身的情感控制,它可以是高度提升的符号语言,也可以是潜意识当中的即兴发挥所表现出来的非客观存在的形象。也就是说,具象和抽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美籍俄裔艺术家阿尔基边克(Archipenko)说过:“我认为新的形式风格需要新的不同的材料而非新的材料需要新的形式风格”。[2]虽然他在那时提出了形式与材料的关系,但并没有过多谈及观念在艺术中的作用。他的这一理论影响了我一段时间。在1995~2003年创作作品时,主要以形式感为创作目的,形式起主导作用,观念性表达处于次要位置,以作品的形式、空间、张力为主要探索目标。2004年6月在创作《五谷丰登》时,我才真正明白观念是如何在当代雕塑中运用。并理解了雕塑的隐喻性,不是煽情式的情感暴露,而是脱离旧的表达方式。

关于现成品的挪用与复制试验,我自认为比较成功的是1999年本科毕业创作作品《物质之间》。那时我只把作品分解、重组、挪用之后,以另一种材质呈现在观众面前。造型没有改变,只是材料的置换与重组。主要探索现成物品的材料转换表现形式。《物质之间》和我的一系列现成品雕塑是以现成物品进行艺术创作的研究性作品,这类作品既没有表现出我所看到的,也没有反映出我的主观情绪。作品通过材料转换的形式来回避情感的表现,并没有过多关注观念的传达。于是在2005年上海国际城市雕塑双年展上,我把《物质之间》的尺寸夸张化,修改了材料,参展后获得好评。从那次展览起,我对作品“尺度”有了经验:公共艺术作品尺度上的准确性很重要,纪念性公共雕塑的尺寸决定了该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也会传达出当时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架上雕塑的尺度把握也很重要,尺度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观众的视知觉心理反应。2005年参加上海举办的“上海青年美术大展”时候的作品《五谷丰登》,主要是以观念为主创作的。在创作之前先有观念,之后再考虑作品的形式等因素。这和我以前的作品有很大区别,以前是先创作作品,然后再赋予作品一定的“观念”,这个作品是我从纯形式探索转变为观念性作品的一个转折。形式和观念这两种表达方式在我今后的创作生涯当中会交替出现,时而交叉时而分离。当代艺术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最重要的就是观念的开拓和如何表达观念本身。我的创作思路和艺术风格逐渐明朗化,对作品的观念性表达要求也越来越高,宗旨是既要有当代雕塑语言的因素,还要接近观念艺术的某些特征。

早在上个世纪初,杜尚说过“观念比通过观念创造出来的东西要有意思的多”。[3]他树立了一个里程碑,使艺术的创作形式走向了更加多元的时代。作品可以是任何现成的物质材料,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一种表达方式,强调观念的表达。杜尚之后,博伊斯和库苏斯那里“观念”艺术更加条理化、系统化,理论方面也有了新的提高。两人创作了许多经典的艺术作品。例如,博伊斯的《7000棵树》和库苏斯的《一把和三把椅子》。在当时杜尚用《泉》轰动了艺术界,博伊斯用《7000棵树》拓展了艺术的空间观念,库苏斯用《一把和三把椅子》把艺术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由此观念艺术更加繁荣。2007年后,在中央美院听隋建国教授的一次讲座时,我对雕塑艺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那就是雕塑作品中“空间”和“时间”的关系。在讲座中,他谈到物体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形体发生增长或递减。同一件作品,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体现出不同的体积。他在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作品是《偏离75度》、《时间的形状》、《平行移动50米》。

《时间的形状》阐述的是时间和空间的联系。2006年12月开始,他自己或者在助手的协助下,每天抽空在同一根钢筋顶端粘一层蓝色油漆。随着时间的延长,作品会逐渐扩张变化。每天用图片或DV记录作品的创作过程,并记录时间与形体变化的尺寸。作品随时随地可以参加展览,在某些时候某些展览不一定是作品本身呈现在观众面前,而是以图片或者以短片的方式参加展览,这也是当代雕塑艺术的两种不同展现方式。一种是物质化的作品展现,一种是非物质化的展现方式。《时间的形状》虽然每天逐渐扩大,但是人的生命却在逐渐减少。时间与空间恰恰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这件作品的停止时间也是作者本人生命的终止时间。作品巧妙地把生命和雕塑的空间变化联系在一起,使空间与时间更加紧密。之后在他的创作课中,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并把“空间”与“时间”两个因素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在创作课中的作品《路》,是运用现成品来创作,当然我所指的不是纯现成品,而是加工以后挪用与截取的材料。初次试探了空间与时间。《路》与《物质之间》的区别在于时间和空间是主要的探索目标。

查看全文

论舞台构造空间所产生的离奇效果

论文摘要

在本文中,我将解释我所理解的构建空间,划清构建空间与非构建空间之间的界线。定义舞台构建空间,并阐述构建空间及离奇效果在舞台设计领域的重要性。研究构建式的离奇效果舞台所适应的戏剧风格。并举例详细说明,思考构建空间可能对离奇产生的各种效果,以及构建空间所产生的离奇效果可能给戏剧带来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陌生化效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表演体系第四堵墙理论

(一)、现在的我们,到底是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此为一弱智问题。你来到这个世界这么久了,还不清楚自己身处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众所周知,这世界满街科技,遍地人才,地上跑的,天上飞的,做秀的,叫嚣的……一应俱全,应有尽有。故该沉默,否则轻者受人嘲笑辱骂,重者被囚当作异人类研究。因为这一切都早已被人习以为常,除了无趣,还是无趣,没有讨论的价值。那到底什么东西是有趣的呢?个人觉得,在自己已经适应了的环境里面,很难找到。这时,如果突然出现一古人,此人长须青杉,蓬头垢面,所言之乎者也。关于他怎么出现的,先不加讨论,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普通的世界在他眼里一定是变得离奇的不能再离奇了。男人不留长辫,女人露腿亮脐,说话也不用作楫,路上跑的非马非驴,天上竟还有不用挥动翅膀一样能飞的大鸟呼啸而去。那么除了打猎问题较大,导致无以填饥以外,一切都是有趣极了。物理学有道是力的作用乃相互的,也就是说,这个古人同样也可以给现代人带来快乐。试想一日天气不错,出去玩上一玩,结果遇见一人,两手一合,低头含笑上来搭话:“公子,请问此乃何朝何代?为谁所统?”这简直要让人快乐的发了疯,以至于答话之人不知从何说起。我们可以这样去猜想他们当时的所见所感:我考,假的吧?虚构的?太离奇了吧。但是无所谓感想如何,虚构的东西是可以给人带来兴奋和快乐。不过,娱乐界早已有人发现了这个好玩的东西,并加以琢磨去愉悦别人。张艺谋早期拍摄的《古今大战秦俑秦》,就是给大家制造了这么个时间错乱的空间,剧情曲折离奇,票房叫好叫座,落个流芳百世。但我觉得,还只是组合了两个空间,并没有达到去构建一个世界的境界。手冢治虫,日本动画界的鼻祖,其超常的想象力令人叹为观止,曾留有《人的记忆》动画一部,对人类的将来做了大胆而调侃的想象:人类将灭亡于核战争,世界面目全非,然后出现了新的生物统治地球,这种东西一般一条腿好多手,屁股长在眼睛上面,嘴巴的位置却生出了两个抽屉,说话时一出一进,算是物种进化了。但关键不在于将来的世界是怎样的,而是进化了的“人”对我们现在世界的猜想,方法类似于考古学家们拿着恐龙留下来的骨头化石去还原恐龙的相貌一样。但不幸的是动画中的历史给未来人们留下的只有抽水马桶……于是在他们眼里现代人的世界就被构建了出来,内容荒诞离奇。人类是一种高度依赖抽水马桶的高级动物,他们住的是抽水马桶,乘坐抽水马桶上下班,天上也有飞行抽水马桶来回穿梭……小未来人们听老未来人讲述这些,神情个个恍惚,鼻前垂涕,欲掉没掉,充满遐想。这种痴呆的表现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们的主观态度。我们就像那些小未来人,对老者讲的这些东西充满兴趣,极度的幻想人类究竟是如何在抽水马桶中生活的。会不会在家里一扣扳手,就直接被水冲到办公室里……从中得到了解未知事物的快感。得到的结论便是,满足人的好奇心可以使人得到快乐,而离奇的东西可以激发人的好奇心,最后去构建一个空间可以是制造离奇事物的一种手段。

(二)、构建空间便是这里要讨论的重点。当然,构建空间是一个暂定名称,阅历浅薄,不知道是不是还有别的什么专有名词,过去曾见过有个“陌生化效果”,好像也有点这么个意思。字面上来解释,陌生化就是让我们觉得不陌生的事物通过改变组合,变得似曾相识,陌生起来。对此布莱西特有这样的解释,①迄今我们遇到的由演员未采用共鸣表演方法表演的虚构人物,和我们在大街上或房间里碰到的实际生活中的人没有多大区别。我对这种虚构人物的了解也不比在对实际生活的人更多;我并不是用这种虚构人物的目光而是以邻居的目光来观察这种虚构人物;这不是我,这是另外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我的评论是相当自由的,我也希望这样的自由。但是现在还得承认,这里描述了一种演剧方法。仅仅像迄今所描写的那样去处理,也就是说仅仅放弃一些旧戏剧所用的演剧方法,演员还不可能驾驭一个虚构人物。演员和这个虚构人物的关系是十分淡漠的,缺少对这个虚构人物的热情,对他没有兴趣。表演的是一个陌生的男人或女人,他对他们不比对街道上任何一个行人了解的更多。为了对这个虚构人物产生兴趣,演员还必须采取一些措施。他必须把这个虚构人物演的不同于街道上任何一个行人。我们称这种演剧方法为:使用陌生化效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