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式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2 01:27: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预付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议预付式消费合同的法律
在日常生活中,从美容美发、保健健身、汽车美容和汽车加油,到消费者购置大件商品,随处可见消费卡的身影。普通企业发行了名目繁多的消费卡,煤电暖气等公用服务商也热衷于发行消费卡。
持卡消费不仅成为时尚的消费方式,甚至成为某种身份象征。对于消费卡现象,有人认为它有助于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发展,主张鼓励乃至发展消费卡消费,有些媒体正面报道了消费卡拉动消费的新闻。然而,随着消费卡消费日渐兴盛,相关消费纠纷随之出现。多数学者提出要警惕消费卡消费带来的负面问题,少数学者甚至认为消费卡就是“圈钱卡”或“吞钱卡”。面对消费者不断提出的投诉,各地消费者协会不断提出消费卡消费的警示,主张加强对消费卡发行和使用的监管。我国自2010年开始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改小组专家已建议就预付式消费作出专门规定。
一、预付式消费卡的发展现状
消费卡消费也称预付式消费,是消费者在企业(即经营者或商家)处预先存储一定款项,在消费者获得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后,企业有权直接从预存的款项中扣除相应金额的协议。我国很早就出现了消费者预付款项、未来消费的做法。城市居民预定早餐牛奶和报纸等,是预付式消费的雏形。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时期,国营或集体企业发行“点心券”、“汤圆券”等,也是带有预付式消费的。最近10余年间,预付式消费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已成为重要的新型消费形式。
(一)预付式消费的领域逐渐拓宽
在我国,早期预付式消费主要出现在少数领域中,当今预付式消费已深入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普通企业发行各种消费卡,煤电暖气等公共服务商也发行了消费卡。在金融危机期间,有些国家和地区政府发放了不同额度的消费券,消费券权利人可以持券可以购买各种商品。
总额预付方式下公立医院医保管理现状
总额预付制即政府或医保基金管理机构与医疗供给方协商,在综合医疗费用、人口、医院等级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提前测算医疗服务费用总额,然后由医保基金管理机构核定并支付。总额预付方式有助于控制诊疗费用,但受到预算限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医疗服务的积极性。所以,如何加强总额预付方式下公立医院医保管理工作是公立医院医疗保险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需合理分析总额预付支付下医保基金管理现状,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1总额预付价值
总额预付是医保结算方式之一,经办机构定期拨付,实行总额控制、超支分担的支付方式。医保结算方式主要包括3种,即按服务项目、单病种、按总额预付结算,目的是掌握、合理控制医院医疗费用,强效控制医疗费用超标,避免医院以检查、用药等名义随意违规收费的情况。
2总额预付下医院管理情况
2.1医护人员压力变大总额预付条件下,医院综合科室下达年度、月度的基金指标,并进行考核,以达到控制医院基金增长的目的。医护人员工作时需计算患者费用,而随着患者就诊人次的增多、医疗服务要求的增高,基金计划显然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无疑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2.2正常运营受影响目前,人们保健需求的提高、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各类慢性病增多等现状,导致诊疗患者一直呈递增趋势。另外,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公立医院规模扩大等因素,均导致总额预付后,医疗保险管理部门无法及时偿付超额部分基金,进而影响医院内部资金流通以及医院的长期发展。2.3服务效率下降因缺少市场作用,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效率下降,失去发展的自主性,这显然无法满足患者对医院、科室的需求,进而增加了医患、护患纠纷问题。
3加强医疗保险管理的措施
小议预付式的法律机制
在日常生活中,从美容美发、保健健身、汽车美容和汽车加油,到消费者购置大件商品,随处可见消费卡的身影。普通企业发行了名目繁多的消费卡,煤电暖气等公用服务商也热衷于发行消费卡。
持卡消费不仅成为时尚的消费方式,甚至成为某种身份象征。对于消费卡现象,有人认为它有助于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发展,主张鼓励乃至发展消费卡消费,有些媒体正面报道了消费卡拉动消费的新闻。然而,随着消费卡消费日渐兴盛,相关消费纠纷随之出现。多数学者提出要警惕消费卡消费带来的负面问题,少数学者甚至认为消费卡就是“圈钱卡”或“吞钱卡”。面对消费者不断提出的投诉,各地消费者协会不断提出消费卡消费的警示,主张加强对消费卡发行和使用的监管。我国自2010年开始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改小组专家已建议就预付式消费作出专门规定。
一、预付式消费卡的发展现状
消费卡消费也称预付式消费,是消费者在企业(即经营者或商家)处预先存储一定款项,在消费者获得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后,企业有权直接从预存的款项中扣除相应金额的协议。我国很早就出现了消费者预付款项、未来消费的做法。城市居民预定早餐牛奶和报纸等,是预付式消费的雏形。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时期,国营或集体企业发行“点心券”、“汤圆券”等,也是带有预付式消费的。最近10余年间,预付式消费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已成为重要的新型消费形式。
(一)预付式消费的领域逐渐拓宽
在我国,早期预付式消费主要出现在少数领域中,当今预付式消费已深入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普通企业发行各种消费卡,煤电暖气等公共服务商也发行了消费卡。在金融危机期间,有些国家和地区政府发放了不同额度的消费券,消费券权利人可以持券可以购买各种商品。
预付式消费法律规制问题探究
摘要:随着预付式消费的不断增加,预付式消费市场变得更加复杂,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也在不断增加,消费者的维权面临困境。我国的预付式消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机制亟待解决。
关键词:预付式消费;法律规制;探究
预付式消费是指消费者向商品的提供者或服务的提供者支付一定的定金换取商品或者服务凭证,然后将购买商品或者服务的资金按期交付给商家的一种交易模式。但在当前的预付式消费中,出现了产品质量不合格、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对于预付式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主要是使用具体的规制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帮助消费者限制商品或者服务经营者,防止其出现违法行为。也只有加强对预付式消费的法律监管,才能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促使我国预付式消费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发展。
一、当前我国预付式消费的现状和问题
(一)我国预付式消费相关法律现状。在市场上,我国关于预付式消费的相关法律并不健全,甚至在某些规则中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我国法律中,商品经营者和消费者处于平等地位,所以在法律面前的权益也是平等的。但是事实上,消费者的地位相对来说处于弱势,合法的权益和利益就很难得到保障。针对此问题,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例如在2014年3月15日开始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就对保障预付式消费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做出了规定。(二)当前预付式消费的法律法规中出现的问题。当前我国关于预付式消费的法律中,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保护目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关于保护预付式消费中,消费者权益的立法规范还有待完善。就目前来说,针对预付式消费的相关法规设置的仅仅是一般的法律规定,其内容也大多不具体,同时针对预付式消费的专门性规章制度层级都比较低,无法产生强有力的法律约束力。这也是大量商家明知故犯的原因所在。其次,预付式消费缺乏有效监管。每一起影响市场良性竞争的侵权事件,都是市场监管法律制度软弱的体现。就像中国人民银行曾在2012年了关于预付消费卡的管理办法,此办法中细致强调了对购卡实名制的要求,而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在办理预付卡时就成了不具名的卡。从这就可以看出,相关部门监管的松懈。
二、制定预付式消费法律法规的方法
服务行业消费整治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实现县强、民富、景美、人和的“太湖望县、锦绣”新目标,打造文明和谐消费环境,防范预付式消费群体风险,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依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服务行业预付式消费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消费与安全年”主题活动,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整治规范的对象和重点行业
本次整治规范的对象是指具有自行发行且只在本单位消费的单用途预付卡的服务型企业(含个体工商户)。整治规范的重点包括健身(含瑜伽类)、美容美发(含美体瘦身类、护发类)、足浴(含保健按摩类)、服装洗涤、桑拿等服务行业。
二、整治规范的重点内容
(一)整治规范无证无照预付式消费经营行为。按照“谁发证谁监管”的原则,由相关部门负责清理整治。对基本符合条件的无证无照经营户督促其规范经营,对不符合条件的无证无照经营户按规定予以取缔。
(二)加强预付式消费行业自律教育。组建相关行业协会,拓展预付式消费诚信联盟,建立预付式消费行业自律制度,建立预付式消费企业消费维权和联络员制度。
欧美预付卡市场发展状况及经验
摘要:从全球支付行业的发展看,预付卡是继信用卡、借记卡之后零售支付领域的重要支付产品,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餐饮、超市、美容、健身等消费细分领域,并在公共交通、公用事业等行业为社会大众不可或缺的新兴电子支付工具。文章从产品种类、客户群体、商业模式、政策监管等方面及欧美预付卡市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促进我国预付卡支付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健全客户备付金监管制度、调整监管框架、提升相关监管制度法律层级。
关键词:预付卡;支付工具;借鉴
一、市场发展状况
(一)总体情况。欧美预付卡市场发展较为成熟,产品形态比较丰富,主要满足持卡人多元化的小额支付需求,普遍用于薪资发放、企业福利、医疗报销、退税、小微支付等领域。在政府公共支付领域,开放式预付卡的推广普及有助于降低支付成本、提高资金流动效率,改善公共服务体系。1.产品种类。欧美预付卡产品,根据交易是否实名制分为实名预付卡和非实名预付卡;根据卡片能否重复充值,分为可重复充值预付卡和固定额度预付卡;根据使用人群和应用领域,分为礼品卡、预付储蓄卡、青少年卡、旅行卡、薪资卡、政府卡、医疗卡和激励卡等;根据是否采用卡组织BIN号和标准,分为封闭式预付卡和开放式预付卡。其中,封闭式预付卡主要有非银行的商业机构发行,仅限于商业机构自有网络使用;开放式预付卡主要由商业银行或专业预付卡公司发行,采用卡组织BIN号和标准,带有卡组织标示,开在卡组织的网络中通用,除了购物消费外,部分还支持ATM取现及网上账户管理、积分奖励等增值服务,本质上是一种支付账户。2.客户群体。欧美预付卡主要面向个人市场,针对不同细分市场设计了具有不同功能的预付卡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各类支付需求。其中,通用可充值的开放式预付卡主要服务于未开立银行账户或未很好享受银行服务的用户。3.商业模式。欧美封闭式预付卡由商户主导,相当于提货券或预收款,通过其商品销售获利;开放式预付卡由商业银行和卡组织主导,发卡机构的盈利模式包括向收单机构收取交换费、向持卡人收取各类卡片使用及管理费用、卡片残值收益和备付金投资收益。4.政策监管。欧美市场的监管重心在于网络规模较大的开放式预付卡,根据业务实质将其作为货币服务及账户体系来监管,主要通过法律条文监管,监管严格。(二)美国市场。美国预付卡市场仍以封闭式预付卡为主,但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和专业预付卡公司开始重视发展开放式预付卡,开放式预付卡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封闭式预付卡。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受金融监管政策的影响,欧美银行纷纷选择收缩传统零售银行业务,信用卡、借记卡业务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在此背景下,美国运通、摩根大通、美国各种银行等金融巨头纷纷进军预付卡市场,多用途预付卡快速拓展到众多领域,并开始成为市场主流。特别是《多德弗兰克法案之杜宾修正案》包括交换费在内的收费规定未覆盖预付卡,借记卡交换费下调后,开放式预付卡更加受到市场欢迎。(三)欧洲市场。预付卡自2009年起成为欧洲发卡增速最快的卡种之一。欧洲大部分银行,以及根据欧盟相关法律准许发行电子货币的机构纷纷以无银行账户、低龄且具备一定购买力的人群为主要对象,发行维萨、万事达等开放式预付卡。以英国为例,2013年英国市场上流通的预付卡数量超过290万张,产品种类超过2300种。
二、监管体系
美国和欧洲均重点监管开放式预付卡,同时将预付卡发行机构与虚拟账户发行机构等同监管,对从业机构实施牌照准入管理,要求建立备付金制度,并以高度安全的形式持有客户备付金,且在存款保险、反洗钱等方面有相应规定。商业银行可以自由发行各类预付卡,卡组织可以自由从事预付卡转借清算业务。(一)美国预付卡监管体系。目前,美国通过多部联邦法律、州法律从多方面共同监管,具体包括《电子货币划拨法》及其实施条例、《无主财产法》、《货币转移法案》、《联邦存款保险法》、《反洗钱法》、《统一货币服务法》、《2009礼品法案》、《2009信用卡责任、问责和信息披露法》、《5502号法案》、《美国爱国者法案》、《多德弗兰克法案》等。总的来看,美国将预付卡发行与虚拟账户发行等均作为“货币服务业务”予以监管。部分开放式预付卡,比如薪资卡、政府卡、医疗卡等,以及有限网络的封闭式预付卡受到一定的监管豁免。1.机构准入。美国没有全国性的货币转移业务牌照,从业机构需要向各州申请牌照,并遵守各州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才能在该州从事货币业务。2.客户备付金存管。各州《货币转移法案》大多要求货币转移机构自身需要持续持有足额的备付金,全部备付金应以高度安全的方式持有。此外,货币转移机构还需要向财政部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在货币转移机构遇到财务问题时,上述备付金和保证金将优先用于偿还用户债务。3.存款保险。商业银行和储蓄信贷机构在开展预付卡业务时必须遵循《联邦存款保险法》,向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购买保险,若发卡机构破产清算导致无力承兑卡内金额时,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将承担相应兑付责任。4.反洗钱。美国与预付卡相关的反洗钱要求主要集中于账户监管。美国《统一货币服务法》,首次将预付卡发行机构纳入监管,要求从事货币服务的机构在州监管部门注册,以保证安全经营、抑制洗钱活动、协调跨州业务遇到的立法冲突。《美国爱国者法案》要求金融机构、卡组织在合理与可行范围内,何时开立账户的顾客身份,包括姓名、地址和其他身份信息,保持身份证验证信息,建立反洗钱机制。5.消费者权益保护。美国主要在卡片残值处理、卡片手续费、卡片有效期、信息披露及退卡等方面进行了监管。其中,联邦立法主要体现在卡片手续费、卡片有效期和信息披露这三部分;美国各州立法主要在处理卡片残值和退卡方面。除特殊情况外,预付卡一般不允许收取休眠费、闲置费或服务费,卡片有效期不得少于5年,并且严格披露有关信息。(二)欧洲预付卡监管体系。欧盟委员会于2007年了欧盟支付服务法令PSD,为欧盟支付市场奠定了法律基础,使得欧盟跨境支付与单一成员国内境内支付同样便捷、高效、安全。2016年1月,第二版欧盟支付服务法令PSD2正式生效。PSD2明确了纳入监管范围的各类支付服务和支付服务提供商。其中,与预付卡相关的非银行机构主要是电子货币机构,其主要特征是可以发行电子货币(预付卡和虚拟账户)。之前,欧盟委员会对电子货币的定义主要以预付卡为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货币逐渐衍生成用于互联网支付的虚拟账户,类似国内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欧盟委员会于2009年出台电子货币法令,对电子货币机构提出了相应的监管要求,与美国类似,欧洲有限网络预付卡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豁免,监管重点在网络规模较大的预付卡。1.机构准入。支付服务提供商在欧洲开展业务需要获得银行牌照、电子货币机构牌照或支付机构牌照。其中,获得银行牌照的机构无须申请电子货币牌照,其他从事电子货币发行的机构必须申请电子货币机构牌照。因此,非银行预付卡发行机构和虚拟账户发行机构虚根据自身业务范围申请不同的电子货币机构牌照。2.客户备付金存管。客户备付金要与电子货币机构自有资金隔离管理。客户备付金可存放于商业银行或投资低风险资产,但不得用于其他用途。客户备付金不得构成电子货币机构的存款,不得用来发放信贷或抵债。客户备付金在投资期间所获得的利息不得给予电子货币用户。3.存款保险。客户备付金可以同第三方保险公司保障,保险金额要与隔离的备付金总额相等,以防破产时可以等价偿还贷款。4.反洗钱。电子货币机构对用户资金的管理需遵循欧洲反洗钱和反恐怖主义的规则。
预付消费论文:预付消费的法律地位与和保障透析
本文作者:黄宗德工作单位: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预付消费当中消费者的法律地位和权益受侵的原因
预付消费作为消费方式的一种,预付消费当中的消费者法律地位也有着明确清晰的规定。预付消费当中的消费者也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消费者,必须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各项基本义务,同时也享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赋予消费者的各项权利[2]。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预付消费作为当前流行并且特殊的消费方式,预付消费中的消费者的法律地位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根据前面对预付消费性质的分析,预付消费是服务消费合同,消费者作为其中的买受人,以预先交付一定资金的代价来换取经营者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一种给付行为,而在通常情况下来分析,这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可以看作是债务人行为,但是,消费者在这种消费模式之下却是先付费后消费的行为,因而也就具备了债权人的一些法律权利和法律地位,也就是有权利要求经营者为其提供某一项特定的商品或服务。其次,预付消费作为一种格式合同,消费者作为其中的被提供方,以提前缴纳一定费用而分散地享受权利的方式很可能会面临着权利散失的风险。不仅如此,消费者在预付消费当中作为被提供方也一定程度上被限制了其作为普通消费者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因而很容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经营者以格式合同的形式损害权利。预付消费的发展虽然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和优惠,但这是一种在信赖利益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消费者在没有获得权利之前就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其权利的获取完全控制在经营者手中,因而给消费者权利的行使和保障带来了单方面风险。预付消费当中消费者权益遭受到损害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营者在集中收取了大量的预付款之后以无限期的“拖延”或者消失的方式来拒绝履行服务或提供商品,从而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其次,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过程中以变化的方式对消费者的利益进行损害。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服务质量不断变差;霸王条款将余额变没;转变经营主体,将会员资格变没;消费者开始有选择权,之后也变没了。再次,经营者凭借自己掌握了一定消费者的信息,为了盈利,肆意地将消费者的信息或者隐私泄露出去;最后,预付消费中,消费者权利保护存在特殊性,这就导致了消费者难以维护自己的权利。预付消费当中消费者权益受侵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道德风险方面,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和诚信制度缺乏;市场风险方面,消费者和经营者地位不平等和信息不对称;法律风险方面,预付消费法律制度缺乏。
预付消费当中消费者的权益保护的有效措施
基于预付消费当中消费者权益受侵的原因,研究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措施。预付消费中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内外两个层面来实现,内部层面上,需要切实加强消费者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树立强烈的法律维权意识,勇敢地和侵犯自己权利的经营者对抗。从外部层面上看,需要加强道德建设,帮助企业树立社会责任,建立诚信制度,构建科学而有力的预付消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3]。(一)加强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培养,帮助消费者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在预付消费中消费者权益受侵的现实情况下,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淡薄是一个很明显并且非常普遍的问题。缺乏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消费者在权力受侵的情况下,无法充分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只能忍气吞声。据调查显示,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拥有强大的群众基础,但是真正地懂得并且会利用该法律的人却并不多,尤其是对于新兴的预付消费方式而言,很多消费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所拥有的法律权利。针对此种现象,必须切实加强消费者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培养,一方面政府必须充分利用广大的媒体和现有法律人才加强消费者权益法律的宣传,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入人心。此外,作为司法机关,应该用一些经典的、普遍的消费者权益受侵案例来教育广大消费者,给消费者以启迪和引导。(二)构建道德体系,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和诚信制度的建设必须加强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切实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构建诚信制度。一方面,应该加强企业等经济组织对自身性质的认识,让预付消费的经营者充分认识到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两者都是经济主体,两者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平等交换,而不能够以任何欺诈或者逃避等方式侵害消费者的权益。另外,必须加强企业等经济主体的法律认识,以法律的强制性来提高市场道德水平,深化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法律责任,通过法律责任来严格规定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规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另外,深化企业对消费者的认识,让企业等经济主体充分理解到要维护稳定的客户,要取得消费者的信赖,就必须充分尊重消费者的权益,尊重市场秩序,尊重社会道德,不欺骗消费者,与消费者维持和平的关系。此外,必须切实加强诚信机制的构建,营造信用文化。市场诚信制度的构建成功有四个关键点:其一,信用制度的构建应该是公开的、透明的,加强对预付消费中经营者的信用档案的建立,定时进行披露,将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经营者公之于众;其二,信用制度构建应该是平等的、统一的,所有经营者和消费者都处于无差别和无歧视状态之下;其三,信用制度管理应该是分层次的;最后,信用制度必须实现信息的共享,将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经营者信息公布于众,避免和限制不法经营者的流窜作案。(三)加强预付消费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修订和制定在预付消费的立法上,必须切实加快《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订,针对新兴的预付消费模式制定出相应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对预付消费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规定和条款。
在预付消费中,一方面,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可以省掉每次消费都交付现金和排队的麻烦,可以享受到消费便利,并且商家也会给预付消费者在价格上一定的优惠;另一方面,经营者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取较大金额的资金,能够快速回笼成本,同时还能够拥有比较长期、比较固定的客户资源。但是,消费者先预付资金而分散的享受商品和服务,具有滞后性,加上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诚信制度缺乏以及预付消费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导致消费者权益很容易受到侵害。因此,构建预付消费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势在必行。
预付货款资金流出案例研究
摘要:2015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经历了大幅贬值的总体走势,并且目前外汇管理法规对于预付货款的监管较为宽松,预付货款一度成为当前异常资金流出的重要渠道。为此,本文通过梳理预付货款异常资金流出的主要方式,结合现场检查发现的典型案例,提出有针对性的监管建议。
关键词:预付货款;资金流出;外汇
一、选择预付货款作为资金流出方式的原因分析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升引发外资流出压力。2015年8月11日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一度贬值超过3%。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特别是2016年11月9日特朗普赢得美国总统大选后,人民币对美元出现大幅度震荡,资金流出意愿明显。近年来,外汇局对虚假转口贸易、内保外贷履约等行为强势打击,对有明确监管要求的业务保持警惕态度,在审查时要求严格,企业为躲避强审查达成自己的目的,有很强的动机将流出方式转化为只受弱审查的贸易形式。目前外汇管理法规对于预付货款的监管较为宽松,企业只需提供发票或合同就可以办理预付货款业务,银行对预付货款业务的审核也仅仅停留在单证表面合规。
二、以预付货款方式转移资金的典型案例
案例1:以预收预付货款组合方式规避监管。(一)基本情况。F和G两关联公司,分别于2015年7月28日和8月4日,在甲银行开立一般外汇结算账户。2015年8月,两家公司在甲银行办理一般贸易预付货款7笔,以美元形式对外付汇,金额合计3126.33万美元,同期这两家企业又在该银行办理一般贸易预收货款8笔,以人民币形式收汇,金额折合3240.06万美元。经外汇检查分析应用系统查询,截至2016年5月11日,其“内购外结”行为无对应货物进出口数据。(二)异常点分析。1、企业大额预付预收货款与行业惯例不符。经调查,以预收预付形式收支货款的一般贸易,依据行业惯例都会在合同上备注预收或预付的金额或比例,并且一般全额或大额的预付货款也会要求境内或境外出口商出具银行保函。现场检查发现两家企业留存合同存在以下疑点:(1)一般贸易进口的货物交割却在境外。两家公司均以一般贸易形式进口付汇,合同出口商为香港企业,合同约定的交货地点也在香港,交易逻辑存在可疑。(2)出口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与预收货款形式不符。两家企业留存银行的出口合同收款日期为:出口商在货物发运后360天内通过TT付款,而出口商在发货前就已预付货款,与合同约定不一致。(3)该7笔预付货款和8笔预收货款均属大额和全额货款,但全无相应的银行保函,不符合国际贸易惯例。2、长时间无货物进出口,贸易实质如同离岸转手买卖。两家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合同中均未明确最后装运期,而截至2016年5月11日尚未办理货物进出口报关手续。依据留存资料,两家企业对应的进出口货物均为“铁氟龙7A”,数量相同、单价相近、货物交割地址都在香港、付款和收款时间相近,以及上下游交易对手固定等多特征显示,其贸易实质应该为离岸转手买卖。3、短期集中、当日付款次日收款、金额相似等存在明。显异常点经调查,两家公司资金来源于同一个人账户,收付款形式均为由个人账户划入人民币资金后,当日以一般贸易预付款形式购付汇美元,次日以预收货款形式收入人民币,收付款金额相近,收付差额在7.6万至27.8万美元之间,交易标的均为“铁氟龙7A”,交易对手部分重合。(三)原因分析。一是企业为规避离岸转手买卖的强监管,转向预收预付货款的弱监管。从企业的贸易组合和资金流来判断,企业极有可能是将离岸转手买卖分拆成预收预付货款的一般贸易组合形式。近年来,外汇局对虚假转口贸易的强势打击,各地外汇局和银行对转口贸易保持警惕态度,在审查时要求严格,企业为躲避强审查达成自己的目的,有很强的动机将其拆分转化为只受弱审查的贸易形式。二是银行为争取客户资源,事前审查和事后报备工作不力。两家企业原系该银行另外一家支行的客户,该行为拉业务,给客户较大优惠。案例2:预付货款成为关联企业资金运作的渠道。(一)基本情况。2015年12月7日和29日,H公司与K银行分别签订6500万美元和2500万美元的国内外汇贷款合同,用于采购境外原材料及补充流动资金需求,贷款期限1年,贷款利率为6个月美元LIBOR+275BP。贷款提款后,H公司在K银行以预付货款形式分四次对外支付,收款单位为香港X公司和香港Y公司。经NRA账户开户资料判断,X公司与Y公司为H公司的关联公司。境外关联公司通过资金归集和存款质押为境内企业提供离岸担保,H公司在境内获取额外的授信额度。(二)案例特点。1、利用大额预付货款实现资金跨境转移。H公司在K银行获取外汇贷款后,分次向香港关联公司以预付货款形式对外支付,合同中签订的资金用途为采购原材料对二甲苯。该公司的预付行为对外汇贷款起了“漂白”作用,掩盖了外汇贷款资金本质,转变为货款。2、关联企业境外摆布资金实现离岸担保。Y公司收款后将资金从N银行NRA账户全部划至X公司在P银行的OSA账户。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间,X公司将9000万美元分次存入离岸存款质押保证金账户,保证金存款年利率1.3%。X公司的存款质押后作为境外担保,由J银行为H公司在境内提供授信额度。一是为H公司开立6个月国内信用证1.5亿元,开证费用约千分之二点五。二是开立6个月银行承兑汇票1.5亿元,开票手续费万分之五。(三)原因分析。1、企业借道货物贸易混用外汇贷款资金。由于现行外汇法规限制外汇贷款结汇,企业外汇贷款只能对外付汇或以贷还贷。因此H公司在急需人民币资金周转的背景下,通过政策性K银行获取外汇贷款后,利用“预付货款+离岸担保”的模式转变资金用途,在境内取得人民币资金授信额度。2、大额预付货款成为企业集团资金跨境摆布的便捷通道。本案中,H公司的资金周转链条“国内外汇贷款→预付货款→预付货款退回”在企业集团内极易完成,资金调拨和回流的成本较低。从现有法规来看,企业在符合真实交易和履行必要贸易信贷报告义务后,可自主决定业务期限、规模和方向,且关联企业间贸易信贷行为真实性难核实,外汇局调查取证难。
论无线通信预付费设计
目前普遍使用的预付费系统是IC卡的预付费电能表和载波集抄的预付费系统,这两类系统基本上是针对居民用户的。近年来也出现了IC卡预付费计量装置,用于大用户的预付费。
由于IC卡电表内部电路通过卡口暴露在外,易于受到攻击。遭受攻击后,要么损坏,要么在切断入户总电源后,影响即可消失,不留下任何“破坏”证据,重新接通电源后,1C卡电表仍可正常使用,检测不出任何问题。不能将用户的用电情况实时传送到管理端,因此电力部门要进行用电分析时,还得进行人工抄表。由于用户预付费后,供电部门很少到用户处进行用电检查,致使很多用电异常长时间无法发现,造成供电部门的经济损失。
一、关于无线通信的预付费系统研究
随着无线通信(GSM)的迅猛发展,无线通信的网络覆盖面越来越广,通过无线通信网络提供的数据通信(GPRS)服务进行远程数据的采集和监控成为目前电力抄表、监控的研究和应用热点。
中国移动GPRS系统可提供广域的无线IP连接。在移动通信公司的GPRS业务平台上构建电力远程抄表、预付费系统,实现电表及预付费数据的无线数据传输具有可充分利用现有网络,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建设成本的优点,而且设备安装方便、维护简单。
该系统结合电费回收的特点和难点,利用电信部门进行“手机缴费业务”,把客户的手机号码与银行卡账号进行捆绑,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为拥有银行卡的移动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通过该项业务,移动客户可以随时随地以手机短信的方式轻松地缴纳多种费用。供电部门采取这种方式收取电费,既可减少收取电费的前台工作,又为电费回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
医疗质量风险治理机制
1医疗质量风险的主要形式
医疗质量是医疗服务管理的永恒主题,所以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不仅要有效控制医疗费用,更要切实保障医疗质量。但是,无论是医疗保险后付费方式,还是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均存在医疗质量风险。只不过医疗保险后付费方式下的医疗质量风险,主要是由于过“多”医疗服务导致,如医师对患者的诱导需求和过度医疗;而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下的医疗质量风险,主要是由于太“少”医疗服务导致,如医师对患者的推诿转诊和减少服务。因此,医疗质量的指标应该依据不同付费方式采取相反的侧重点和观测点:如果采取医疗保险后付费方式,那么医疗质量的侧重点和观测点应该是防范医疗机构“过多”提供的不必要和不合理医药卫生服务;如果采取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那么医疗质量的侧重点和观测点应该是防范医疗机构过少提供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医药卫生服务。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上述观点。一是预付费方式的情况相对复杂。预付费方式主要包括按人头、病种、总额三种预付费方式,不同预付费方式下医疗质量监控的观测点也存在较大差异。采取按人头付费应重点防范医疗机构减少服务内容、无序转诊患者等行为;采取按病种付费应该重点防范医疗机构诊断升级、分解住院等行为;采取总额预付应重点防范服务提供不足、推诿重症患者等行为。可见,在按总额、人头预付费方式下,“少”提供医药卫生服务必然是医疗机构的行为取向;而按病种预付费方式下,“多”提供医药卫生服务或然是医疗机构的行为取向。特别是在按病种预付费方式局部推行,而医疗机构并存按病种预付费方式与按项目后付费方式的情况下,尤其要注重医疗机构凭借信息不对称升级病种,将按病种预付费方式转变为按项目后付费方式的行为。因此,在为预付费方式建立医疗质量观察点的时候,不能简单地以“少”提供医疗服务为观测点,否则按病种付费方式下的医疗质量风险就会变成盲区。二是分清必要和合理两个概念。不必要的医药卫生服务和不合理的医药卫生服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提供不必要的医药卫生服务,是指医师对患者“无病也治”,所以不必要是指医疗卫生服务内容上的不必要。提供不必要的医药卫生服务,是医疗机构在医疗保险后付费方式下的常态行为。所谓不提供必要的医药卫生服务,是指医师对患者“有病不治”。不提供必要的医药卫生服务,是医疗机构在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下的常态行为。所谓不合理的医药卫生服务,是指医师对患者“小病大治”和“大病小治”,所以不合理是指医疗卫生服务程度上的不合理。当前,我国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构以预付费方式为核心的综合性付费方式,所以医疗保险对医疗机构的质量监控,不仅应该防范医疗机构减少必要性医药卫生服务,而且应该防范医疗机构减少合理性的医药卫生服务。
2医疗质量风险的形成机理
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是控制医药卫生费用的有效手段,也是降低医药卫生质量的罪魁祸首。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极易引发医疗质量风险[1],一是因为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下医疗机构经营模式的转变,二是因为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下医疗机构激励机制的转变。
2.1医疗机构经营模式转变对医疗质量的影响
不同的医疗保险付费方式会促成医疗机构不同的经营模式。在医疗保险后付费方式下,医疗机构必然采取“以收入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因为他们只有提供尽量贵的医药卫生服务,才能获得尽量高的医药卫生收入。在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下,医疗机构必然采取“以成本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因为他们只有提供尽量少的医药卫生服务,才能获得尽量高的医药卫生收入。由于医药卫生服务的数量是医药卫生服务质量的必要条件,所以如果减少必要性和合理性的医疗服务数量,那么难免导致医药卫生质量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