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问题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1 23:43: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约束问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约束问题

农村信贷约束问题研究

摘要:农村信贷约束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中国农村金融基础薄弱,信贷市场不完善,大量农村居民存在信贷约束,农业及农民获得贷款的机率很低。本文分析了农村信贷约束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完善农村金融信贷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贷;信贷约束;金融服务

在市场经济时期,农户消费已在较大程度上货币化、社会化。一方面,农民消费所需的“产品”和服务不再自给自足,而是像城镇居民那样,以货币为媒介去交换所需商品;另一方面,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收入和支出的很强的不确性。这样,农户收入与消费支出之间常常会出现不平衡,形成生产性和消费性的融资需求。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农村的信贷约束,中国农村金融基础薄弱,信贷市场不完善,大量农村居民存在信贷约束,农业及农民获得贷款的机率很低,这也成为抑制农民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我国农村居民存在较强的信贷约束

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十个省的两万个农户进行专项调查。结果表明,有46%的农户具有借款需求,但仅有26%左右有借款需求的农户能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根据调查显示,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机构网点覆盖不足。截至2009年6月底,全国尚有2945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有8000多个乡镇仅有一个银行网点,在全国所有乡镇中,金融服务严重不足要占1/3。

二、农村信贷约束产生的原因

查看全文

金融科技创新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问题

摘要:融资约束是我国中小型企业运营过程中常见的发展问题,使得企业对流动资金和投资贷款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产生原因,其次分析金融科技创新与企业融资的关系,最后提出通过金融科技创新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意见,以期为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进而有效扩展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难度。

关键词:金融科技;融资渠道;企业融资约束

数字金融为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方向,这是因为电子商务模式在企业运营发展中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资金供需双方在资金获取及应用方面的信息不对称情况,进而发挥帮助中小型企业替代担保资产和识别融资企业运作信息的作用。由此可见,金融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推动企业的融资发展,形成对企业融资的助力,为企业的运营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

一、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产生原因

(一)受宏观经济环境限制和影响

一方面,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准入门槛相对较高,导致大部分企业难以通过发行证券的方式获取社会资本,极大程度地减低了企业通过外部融资渠道获取融资资金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无法通过正常的融资渠道获得融资资金,很多企业选择了民间借贷的方式,但较高的利息费用同样给企业增加了融资难度,由此可见,宏观经济环境限制和影响会导致企业融资约束问题。此外,虽然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帮助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但大部分企业对政策的解读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弱,导致很多政策无法有效落实,并不能发挥其在融资推动中的实质作用,而且部分部门并没有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导致中小企业融资缺少专业的指导和监管[1]。

查看全文

诠释商行管理层激励与约束问题

随着外资银行全面进人中国,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特别是人才的竞争。对于内资商业银行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特别是管理人才,以使内资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由于商业银行管理层与其所有者—股东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出现委托—问题。如果委托—关系的双方当事人都是效用最大化者,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人不会总以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行动。委托人通过对人适当的激励,以及通过承担用来约束人越轨活动的监督费用,可以使其利益偏差有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采取的激励手段主要有工资、奖金等物质手段。作为解决职工后顾之忧、弥补物质激励不足的非现金福利计划,如员工带薪休假、带薪进修、在职培训、医疗保障、住房保障、退休金计划等很不健全,而且物质激励的手段单一。现有精神激励仅限于“优秀共产党员”、“青年岗位能手”等一些荣誉称号,激励作用相当有限。此外,现有激励主要以短期激励为主,缺乏有效的期权等长期激励手段。年2月民生银行率先推出期权激励的长期激励计划,但从年年报看,其长期激励方案尚未具体实施。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层报酬形式明显缺乏应有的激励作用。

一、文献综述及研究动态

商业银行管理层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属于特殊的公司治理的研究范畴。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对资金的分配、产业的扩张以及其他非银行公司治理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与银行业发展的实践与重要性相比,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却明显滞后。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虽然认识到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理论界和实务界也都对银行公司治理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思路和对策,但是大多从一般企业公司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出发去研究银行具体的公司治理机制。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目前对商业银行管理层激励与银行绩效的关系主要有三种:正相关、负相关以及不确定。

1、商业银行管理层激励与银行绩效正相关。HongbinLiScottRozelle等对中国农村金融业的研究表明,激励契约对银行管理层吸收存款和减少发放不良贷款有正的影响效果,即激励程度越高越会促使人—银行管理层在吸收存款和减少发放不良贷款方面做出更大努力,更积极地吸收存款等增加银行业绩的活动。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金融全球化,政府对商业银行管制放松,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银行与非银行公司的区别逐渐减少,Crawford}EzzellandMiles}s]实证研究表明,针对国际上普遍出现的政府对商业银行管制放松的现象,应对商业银行管理层增加以激励为基础的薪酬。DavidA.BecherTerryL.Campell等通过对1990年代美国银行业研究表明,利用长期性激励报酬—权益薪酬导致银行绩效提高及银行增长,但是没有引起相关的风险增加。

2、商业银行管理层激励与银行绩效负相关。KoseJohnandYimingQian}’]从商业银行具有的独有行业特征出发认为,若高管与高杠杆公司—幸反行股东利益一致则高管有强烈动机去从事高风险投资,即使该投资没有正的净现值—即出现所谓的“道德风险”,因此经理层报酬应该是低的绩效敏感性,不应以纯粹绩效来考核管理人员。AdamsandMehran认为,由于银行持股公司资产的非透明性、管制严格等特征我们不能期望银行持股公司CEO薪酬结构与制造业(绩效敏感性报酬比例较高)相似。

3、管理层激励与绩效关系不确定。RolandBnabouandJeanTirole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表明,通过外部激励约束可能产生两种效果:一种是可能部分或完全“挤出”个人内在的利他主义等“前社会”(prosocial)行为,即所谓的“激励挤出理论”,从而激励与绩效呈现负相关性;另一种可能效果是激励与约束能促使人采取对委托人有利的行为。这两种效果的出现依赖于是否外部存在荣耀与耻辱的、主导性的声誉机制,如果存在这种机制,由于人会注重“自我形象”,则绩效敏感性报酬会“挤出”利他主义行为。RauhandSeccia。将“焦虑”(anxiety)应用到传统的委托—理论,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得出:激励与监督对人产生的“焦虑”(anxiety)心理可能提高或降低绩效,即所谓的“倒U型”假说,即如果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几率足够高时,焦虑会诱使人提高努力程度绩效;相反,如果成功的几率较低,焦虑会导致人较少甚至不努力。

查看全文

资源环境约束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资源、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基础性要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充裕的资源作后盾和良好的环境作保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由从*年的99215亿元增长到*年的209407亿元。然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付出了大量消耗有限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沉重代价,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对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日益凸显。正确认识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全面分析产生资源环境约束的原因,科学探索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的对策,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是实现资源环境约束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一、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表现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在合理使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核心是保证资源与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持续支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形成,人均资源占有率偏低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交互作用,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越来越明显,突出表现为土地、水、能源、矿产等资源供应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足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加剧。

———土地资源约束。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所有经济社会活动都离不开土地资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能否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地域辽阔,国土面积达到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但可利用土地仅占国土面积的1/3,人均占有土地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36人,是世界平均49人的1.78倍;*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3004万公顷,按当年人口130756万人计算,人均耕地仅0.099公顷,只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0.25公顷的39.6%,不及加拿大的1/15、俄罗斯的1/8、美国的1/6,居世界第67位。在人均耕地不足的同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用地不断扩大,农村住房占地不断增加,加上生态退耕和灾害损毁,使耕地资源不断减少,如*~*年因建设占用、灾毁、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使耕地分别净减少96.24万公顷、62.73万公顷、168.62万公顷和253.74万公顷;*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灾毁耕地、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分别使耕地减少16.7万公顷、3.6万公顷、33.9万公顷和4万公顷。特别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我国土地资源质量及其可利用性下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土地沙化面积扩展高达2460平方公里,大量粮田、草地、林地被沙漠侵占,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中等县(市)的土地面积;*年草地可利用面积为31333万公顷,仅为其总面积的78.3%,且天然草地大部分分布在平均降水量小于400mm的北部和西部地区,其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已达13500万公顷,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年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5502.93万公顷,只占当年全部耕地面积的42.3%,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只有1%~2%,高产稳产田只占1/3,中低产田比重高达2/3,受工业“三废”和农药污染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土地资源相对贫乏、耕地不断减少和土地资源质量下降,不仅会使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受到限制,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严重隐患,制约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会在“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双重需要下,导致土地供给压力越来越大,影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成为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如珠三角土地面积只有4.17万平方公里,目前可供开发的土地相当有限,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正面临无地可供大规模开发的局面。

———水资源的约束。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资源。虽然我国江河纵横、水网如织,水资源总量达255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1945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只是美国的1/5、俄罗斯的1/7、加拿大的1/50,居世界第121位,是联合国列出的13个严重贫水国家之一。随着非农产业用水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数量急剧增加,大量农业灌溉用水已被转用于非农业用途,如北京密云水库转向以提供城市居民和工业用水为主,全国平均每年因缺水受旱耕地面积近2600万公顷。在全国660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不得不靠超采地下水来维持运行。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同时,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年与*年相比,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增长21.25%,生活废水排放量增长22.17%。水污染已从河流蔓延到近海水域,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对长江、黄河、松花江、珠江、淮河、太湖、巢湖等江湖的断面监测结果表明,63.l%的河段失去了饮用水功能。一些城市把未经处理或简单处理后尚未达标的污水大量排放到天然河道,导致流经城市的河道90%受到污染、75%的湖泊富营养化、90%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遭受有机和无机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且呈现由点向面的扩展趋势。我国属于水资源贫乏的国家,水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局面,导致资源型缺水与水质型缺水并存,使之对工农业生产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越来越明显,成为制约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缺水每年给我国工农业造成的损失高达3500亿元,这还不包括水资源被过度开采而导致的巨大间接损失。美国兰德公司甚至提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八大瓶颈之一就是缺水和污染,它们对经济增长率的负面影响达到1.5%~1.9%,高于能源价格上涨和外商投资下降的影响。日益严重的水污染还吞蚀国计民生的根基,已经严重影响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危及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我国城镇居民中的恶性肿瘤、畸形怪胎、新生儿缺陷、血管类病等疾病的快速蔓延,与饮用水安全直接相关。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量开采、水位下降和水资源恶化直接影响到地下水资源持续利用和城市化发展进程,成为威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

———能源供应约束。能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总量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全国年均GDP增长9.5%,同期能源消费年均增长9.8%。经济增长呈现依赖能源高投入、高消耗的特点,能源市场呈现需求远大于供给的基本格局。*~*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折算为标准煤)分别为128978万吨、137445万吨、143810万吨、163842万吨、187341万吨、206068万吨、221000万吨,而能源消费总量分别为138553万吨、143199万吨、151797万吨、174990万吨、203227万吨、223319万吨、246000万吨。能源生产增长赶不上消费增长,短缺问题日益凸显,“油荒”、“电荒”、“煤荒”已成为约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我国从1996年由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于*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年分别进口石油17291.3万吨、17163.2万吨,对外依存度分别为53.8%和52.8%。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年我国原油产量18367.6万吨,居世界第5位,原油进口量14518.0万吨,出口原油633.7万吨,原油净进口量13884.3万吨,居世界第3位。*年全国缺电省份达19个,出现了1996年后首次大范围的电力短缺现象。*年尽管发电量比上年增长15.32%,达到22033.1亿千瓦时,仍然不能满足电力急速增长的需求,缺电省份增加到24个,当年全国电量缺口达到650多亿千瓦时。*年电力短缺情况有所缓解,但电力供需矛盾依然存在,仍有10多个省份出现电力短缺,华东、南方、华北等地夏季电力供需形势依然比较紧张。*年全国发电量达2834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3.4%,缺电范围和时段大为减少,但季节性、时段性缺电仍很明显。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煤炭产量超过世界总产量的1/3,但随着煤炭消费需求的大幅度上升,自*年开始出现了“煤荒”,当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17.22亿吨,电煤缺口超过行业警戒线。*年全国煤炭可供量为21.45亿吨,消费量达21.66亿吨,供需缺口0.21亿吨。*~*年全国进口煤炭分别为1109.8万吨、1861.4万吨、2617.1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09.32%、67.72%、40.6%。石油、电力、煤炭供应全面紧张,对企业正常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专家估计,*年我国因电力短缺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降低0.5个百分点。特别是能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需要依靠进口满足国内需求,这不但涉及经济问题,而且也涉及政治与国家安全的问题。一方面国际市场能源价格飙升,局部地区能源供应不足和剧烈波动,给我国带来了额外的经济负担,降低我国GDP的增长速度,使我国利用国际能源改善国内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能源进口的增加,国际上出现了中国“能源威胁论”,使我国能源安全问题变得十分突出,面临着很多不可预见和不确定性因素。

查看全文

深究商业银行管理层激励与约束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放松对外资银行准入限制,银行业竞争愈来愈激烈,而竞争的重要方面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管理人才的竞争。留住人才,并使人尽其才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商业银行管理层激励与约束机制要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的特殊性来设计,选择低报酬——业绩敏感性的经理层报酬补偿激励机制、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外部监管。

关键词:商业银行管理层激励与约束机制信息不对称

随着外资银行全面进人中国,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特别是人才的竞争。对于内资商业银行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特别是管理人才,以使内资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由于商业银行管理层与其所有者—股东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出现委托—问题。如果委托—关系的双方当事人都是效用最大化者,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人不会总以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行动。委托人通过对人适当的激励,以及通过承担用来约束人越轨活动的监督费用,可以使其利益偏差有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采取的激励手段主要有工资、奖金等物质手段。作为解决职工后顾之忧、弥补物质激励不足的非现金福利计划,如员工带薪休假、带薪进修、在职培训、医疗保障、住房保障、退休金计划等很不健全,而且物质激励的手段单一。现有精神激励仅限于“优秀共产党员”、“青年岗位能手”等一些荣誉称号,激励作用相当有限。此外,现有激励主要以短期激励为主,缺乏有效的期权等长期激励手段。2004年2月民生银行率先推出期权激励的长期激励计划,但从2004年年报看,其长期激励方案尚未具体实施。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层报酬形式明显缺乏应有的激励作用。

一、文献综述及研究动态

商业银行管理层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属于特殊的公司治理的研究范畴。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对资金的分配、产业的扩张以及其他非银行公司治理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与银行业发展的实践与重要性相比,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却明显滞后。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虽然认识到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理论界和实务界也都对银行公司治理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思路和对策,但是大多从一般企业公司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出发去研究银行具体的公司治理机制。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目前对商业银行管理层激励与银行绩效的关系主要有三种:正相关、负相关以及不确定。

1、商业银行管理层激励与银行绩效正相关。HongbinLiScottRozelle等对中国农村金融业的研究表明,激励契约对银行管理层吸收存款和减少发放不良贷款有正的影响效果,即激励程度越高越会促使人—银行管理层在吸收存款和减少发放不良贷款方面做出更大努力,更积极地吸收存款等增加银行业绩的活动。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金融全球化,政府对商业银行管制放松,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银行与非银行公司的区别逐渐减少,CrawfordEzzellandMiles实证研究表明,针对国际上普遍出现的政府对商业银行管制放松的现象,应对商业银行管理层增加以激励为基础的薪酬。DavidA.BecherTerryL.Campell等通过对1990年代美国银行业研究表明,利用长期性激励报酬—权益薪酬导致银行绩效提高及银行增长,但是没有引起相关的风险增加。

查看全文

小议商业银行管理层激励与约束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放松对外资银行准入限制,银行业竞争愈来愈激烈,而竞争的重要方面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管理人才的竞争。留住人才,并使人尽其才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商业银行管理层激励与约束机制要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的特殊性来设计,选择低报酬——业绩敏感性的经理层报酬补偿激励机制、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外部监管。

关键词:商业银行管理层;激励与约束机制;信息不对称

随着外资银行全面进人中国,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特别是人才的竞争。对于内资商业银行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特别是管理人才,以使内资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由于商业银行管理层与其所有者—股东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出现委托—问题。如果委托—关系的双方当事人都是效用最大化者,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人不会总以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行动。委托人通过对人适当的激励,以及通过承担用来约束人越轨活动的监督费用,可以使其利益偏差有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采取的激励手段主要有工资、奖金等物质手段。作为解决职工后顾之忧、弥补物质激励不足的非现金福利计划,如员工带薪休假、带薪进修、在职培训、医疗保障、住房保障、退休金计划等很不健全,而且物质激励的手段单一。现有精神激励仅限于“优秀共产党员”、“青年岗位能手”等一些荣誉称号,激励作用相当有限。此外,现有激励主要以短期激励为主,缺乏有效的期权等长期激励手段。年2月民生银行率先推出期权激励的长期激励计划,但从年年报看,其长期激励方案尚未具体实施。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层报酬形式明显缺乏应有的激励作用。

一、文献综述及研究动态

商业银行管理层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属于特殊的公司治理的研究范畴。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对资金的分配、产业的扩张以及其他非银行公司治理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与银行业发展的实践与重要性相比,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却明显滞后。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虽然认识到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理论界和实务界也都对银行公司治理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思路和对策,但是大多从一般企业公司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出发去研究银行具体的公司治理机制。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目前对商业银行管理层激励与银行绩效的关系主要有三种:正相关、负相关以及不确定。

1、商业银行管理层激励与银行绩效正相关。HongbinLiScottRozelle等对中国农村金融业的研究表明,激励契约对银行管理层吸收存款和减少发放不良贷款有正的影响效果,即激励程度越高越会促使人—银行管理层在吸收存款和减少发放不良贷款方面做出更大努力,更积极地吸收存款等增加银行业绩的活动。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金融全球化,政府对商业银行管制放松,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银行与非银行公司的区别逐渐减少,Crawford}EzzellandMiles}s]实证研究表明,针对国际上普遍出现的政府对商业银行管制放松的现象,应对商业银行管理层增加以激励为基础的薪酬。DavidA.BecherTerryL.Campell等通过对1990年代美国银行业研究表明,利用长期性激励报酬—权益薪酬导致银行绩效提高及银行增长,但是没有引起相关的风险增加。

查看全文

深化国企改革与建立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问题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不包括改革开放以前的漫长岁月,仅从1979年算起,也已经二十年以上了。但除极少数以外,从总体上看,至今仍没有摆脱活力不强、效益不高的局面。致使相当多的企业长期处于亏损或虚盈实亏的状态,运转起来越来越困难。

为什么国有企业的改革,几十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除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积累下来的一大堆历史包袱太重,如富裕人员太多,负债率太高,企业办社会的负担太重和退休职工的比例太大等等,一时很难解开、轻装上阵以外,其关键原因,经过长期反复实践,现在已经看得越来越清楚,最主要的还是在主观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太深,很难转变。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把国有企业不仅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企业,而且一直认为,它是公有制企业中最好和最高级的形式,在经营范围上只能扩大,不能缩小;在行政管理上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因此,至今在全国各经济领域中,国有企业几乎仍然无所不在;政府对经营者几乎仍然实行着一种直接任免,奉命上岗,既无激励,又无约束的制度。其结果必然是,国有企业因为一种上下级的行政隶属关系,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就可以随意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经营者对企业经营好坏往往就既无动力,也无应有的压力,企业势必就可以用各种理由吃国家的“大锅饭”,效益效率肯定不高。改革要扭转这种局面,除了应当适当缩小国有企业的范围,将一些既不是必须由国家举办和控制,且效益又不好的企业,逐步转为非国家所有外,最有效的办法,是搞好两个方面的重要制度创新:一是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创新,包括产权所有制的创新和产权组织制度的创新,建立起一种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制度,以解决国有企业就是全民企业,名义上人人都是所有者,实际上人人又都可以不负责任的问题;二是国有企业经营者制度的创新,包括对经营者的市场选聘制度和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解决国有企业由真正优秀的经营者来负责经营和国有资产的尽可能保值增值问题。而且,这两个方面的制度创新是紧密联系起来的,缺一不可。没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就谈不上经营制度的创新;只有产权制度的创新,没有经营者制度的创新,国有企业肯定还是搞不好的。但由于传统观念的障碍,长期以来我们就不可能用这两种制度创新的办法来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而只能一次又一次地采用种种政治风险不大、比较容易推进的办法。其效果当然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如:

――调整国有企业的隶属关系。1957年和1970年我们曾经两度用这种办法进行改革,即把原来由中央各部管理的企业,绝大部分下放地方管理。结果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导致了经济混乱。为了扭转经济的混乱局面,不久就只好又收回中央各部管理。也就是说,经过两次“团团转”的循环,即“一管就死,一死就叫,一叫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又管”,从那里开始,转了一圈,还是又回到了那里,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调整国有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即从原来的国有企业财务统收统支,利润全部上交,改为多种形式的企业利润提留,包括利润分成、利改税和利润上交承包等。从1979年到1991年,搞了十几年,国有企业的盈亏状况不但没有改善,亏损企业的比例反而从不到20%上升到“三三制”,即三分之一亏损、三分之一虚盈实亏,真正盈利的只剩三分之一。效果也很差。

――调整扩大国有企业的自主权力。从1992年下半年到1997年,搞了差不多五年,名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实为扩大十四个方面的自主权。但因为观念没有转变,政府同企业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照样存在,绝大多数企业的自主权并没有真正放下去。极少数企业放下去了,但往往又放过了头,把所有的制约监督权力也下放了,变成了内部人控制,导致类似于志安外逃、褚时建被判刑等种种严重的后果。在此期间,1993年中共中央在制定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鉴于以上改革办法都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曾明确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解决深层次问题,着力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正确目标。但因为观念没有转变,认识没统一,在客观上又出现了长达几年的产权改革究竟是姓“公”姓“私”,现代企业制度究竟姓“社”姓“资”的争论。导致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不仅在面上不可能深入进行,即使在百户企业中的试点,也没有真正推开。

查看全文

深化国企改革与建立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问题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不包括改革开放以前的漫长岁月,仅从1979年算起,也已经二十年以上了。但除极少数以外,从总体上看,至今仍没有摆脱活力不强、效益不高的局面。致使相当多的企业长期处于亏损或虚盈实亏的状态,运转起来越来越困难。

为什么国有企业的改革,几十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除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积累下来的一大堆历史包袱太重,如富裕人员太多,负债率太高,企业办社会的负担太重和退休职工的比例太大等等,一时很难解开、轻装上阵以外,其关键原因,经过长期反复实践,现在已经看得越来越清楚,最主要的还是在主观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太深,很难转变。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把国有企业不仅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企业,而且一直认为,它是公有制企业中最好和最高级的形式,在经营范围上只能扩大,不能缩小;在行政管理上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因此,至今在全国各经济领域中,国有企业几乎仍然无所不在;政府对经营者几乎仍然实行着一种直接任免,奉命上岗,既无激励,又无约束的制度。其结果必然是,国有企业因为一种上下级的行政隶属关系,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就可以随意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经营者对企业经营好坏往往就既无动力,也无应有的压力,企业势必就可以用各种理由吃国家的“大锅饭”,效益效率肯定不高。改革要扭转这种局面,除了应当适当缩小国有企业的范围,将一些既不是必须由国家举办和控制,且效益又不好的企业,逐步转为非国家所有外,最有效的办法,是搞好两个方面的重要制度创新:一是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创新,包括产权所有制的创新和产权组织制度的创新,建立起一种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制度,以解决国有企业就是全民企业,名义上人人都是所有者,实际上人人又都可以不负责任的问题;二是国有企业经营者制度的创新,包括对经营者的市场选聘制度和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解决国有企业由真正优秀的经营者来负责经营和国有资产的尽可能保值增值问题。而且,这两个方面的制度创新是紧密联系起来的,缺一不可。没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就谈不上经营制度的创新;只有产权制度的创新,没有经营者制度的创新,国有企业肯定还是搞不好的。但由于传统观念的障碍,长期以来我们就不可能用这两种制度创新的办法来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而只能一次又一次地采用种种政治风险不大、比较容易推进的办法。其效果当然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如:

——调整国有企业的隶属关系。1957年和1970年我们曾经两度用这种办法进行改革,即把原来由中央各部管理的企业,绝大部分下放地方管理。结果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导致了经济混乱。为了扭转经济的混乱局面,不久就只好又收回中央各部管理。也就是说,经过两次“团团转”的循环,即“一管就死,一死就叫,一叫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又管”,从那里开始,转了一圈,还是又回到了那里,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调整国有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即从原来的国有企业财务统收统支,利润全部上交,改为多种形式的企业利润提留,包括利润分成、利改税和利润上交承包等。从1979年到1991年,搞了十几年,国有企业的盈亏状况不但没有改善,亏损企业的比例反而从不到20%上升到“三三制”,即三分之一亏损、三分之一虚盈实亏,真正盈利的只剩三分之一。效果也很差。

——调整扩大国有企业的自主权力。从1992年下半年到1997年,搞了差不多五年,名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实为扩大十四个方面的自主权。但因为观念没有转变,政府同企业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照样存在,绝大多数企业的自主权并没有真正放下去。极少数企业放下去了,但往往又放过了头,把所有的制约监督权力也下放了,变成了内部人控制,导致类似于志安外逃、褚时建被判刑等种种严重的后果。在此期间,1993年中共中央在制定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鉴于以上改革办法都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曾明确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解决深层次问题,着力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正确目标。但因为观念没有转变,认识没统一,在客观上又出现了长达几年的产权改革究竟是姓“公”姓“私”,现代企业制度究竟姓“社”姓“资”的争论。导致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不仅在面上不可能深入进行,即使在百户企业中的试点,也没有真正推开。

查看全文

国有企业管理论文

【关键字】

硬约束激励预算软约束公平竞争国有企业改革

【摘要】

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关键在于前者的约束激励机制使得企业更有效率,更有竞争力。对于约束和激励,首先是约束,其次才是激励。竞争是最重要的约束激励机制,而法律是约束激励有效的终极保障。总的来看,国有企业竞争力不够的原因在于没有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其中主要是约束的问题,关键是对经理人的约束激励软化,其次是对国有企业的硬约束不够。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应着眼于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化建设,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建立有效的硬约束激励机制。

【正文】

一、前言

查看全文

融资约束研究主题可视化图谱探析

【摘要】近年来融资约束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和升级的重要问题之一,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2000—2018年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收录了1504篇以融资约束为关键词的文献。利用可视化图谱分析工具CiteSpace软件,对现有研究文献分别开展关键词频次与聚类分析,研究发现融资约束主题形成了中小企业、全球价值链、投资不足、现金持有、营运资本管理、货币政策、金融机构六个聚类。通过高影响力作者、主流研究机构图谱分析发现天津财经大学翟淑萍等八人为高影响力论文作者,再结合突现词分三个阶段对融资约束研究脉络进行梳理,最后提出丰富融资约束理论体系构建等建议。

【关键词】融资约束;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发展历程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融资约束问题近年来一直困扰着大量民营中小型企业。党的报告指出,未来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挥投资优势,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融资约束问题的产生主要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使得公司内部与外部的融资成本存在着显著差异,而且外部资金的成本总是高于内部资金的成本[1]。这使得公司管理层不得不削减现金的支出以提高资产的流动性。本文以“融资约束”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中检索发现,2000—2018年间有关于融资约束的研究成果共有1504篇,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检索发现,关于融资约束的文献有1227篇,这说明融资约束问题受到学者高度关注。目前公开发表的有关“融资约束”主题的综述类研究论文有《厂商投资行为的融资约束理论研究综述及启示》[2]、《会计信息质量、市场化进程与融资约束的相关性研究综述》[3]、《融资约束与技术投资的相关性:一个综述》[4]、《国内外融资约束研究综述与展望》[5],四篇论文都采用了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梳理了近年来国内融资约束研究的成果及历程,丰富了融资约束研究的理论成果,各具特色。受研究技术和方法的限制,融资约束问题研究脉络并不清晰,鉴于此,本文运用可视化图谱分析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数据库中2000—2018年以融资约束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辨析国内融资约束问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梳理“融资约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新思路。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大数据平台的出现和云计算的应用使得各种信息获取方式更加便利,与数据分析相关软件的开发使用,顺应了时代的变化而使得实证化研究变成现实。本文运用的研究软件是CiteSpace,该软件是由陈超美教授团队研究开发,是一种基于文献数据分析原理,在文献数据中识别与可视化图谱分析的一种Java应用程序。本研究通过数据分析软件CiteSpace对选定的原始有效数据进行运算分析,依次得出融资约束高频关键词可视化知识图谱、主要关键词聚类图谱、高影响力作者可视化图谱、主流研究机构的可视化图谱。(二)数据来源。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中搜索与融资约束主题相关的论文,运用高级检索方式,检索条件设定关键词为“融资约束”,检索时间段为不限,可查阅到1546篇相关文献。为了保证数据的权威性,提升研究分析精度,本文对检索数据进行了筛选(研究年限起始年份为2000年,结束年份为2018年),将来源类别设定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文献(CSSCI),剔除会议论文后最终选取1504篇文献作为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分析的原始有效数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