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江学刊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1 23:00: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阅江学刊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阅江学刊

社科学术期刊的运营与创新

网络空间的兴起与繁荣逐渐改变了学术成果的传播方式和学术共同体的交流方式,学术期刊的运营方式不断更新,由“纸刊思维”向“网刊思维”转变。长期以来,学术期刊评价与学术评价、人才评价相辅相成,学术期刊运营与学术期刊评价密切相关。当前,学术评价和人才评价标准不断改革优化,社科学术期刊评价方式和评价指标必然发生相应变化。在新媒体时代,社科学术期刊应当坚持服务学术的初心和传播学术的宗旨,抓住网络空间的机会,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社会效益,重视社会评价,创新运营方式。

一、社科学术期刊的社会影响

与大众传媒相比,学术期刊的确是小众媒体。但是,社科学术期刊与科技学术期刊略有不同,更加关切与呼应社会现实,更容易与社会公众形成情感互动。因此,社科学术期刊可谓学术期刊中的“大众传媒”,学术影响更容易溢出象牙塔,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当前,社科学术期刊依靠微博、微信、音频、短视频等媒介平台和工具获得了更多传播便利,尝试多元化传播手段,在多圈层进行传播。学术成果的传播对象不再局限于学术共同体,传播形式也不再局限于格式规范的论文。精粹性、碎片化、图像化的内容更加令人喜闻乐见,传播力更强,社会影响更大。对于社科学术期刊而言,以理论研究的学术影响为基础可以扩大成果的社会影响力,通过舆论传播和反馈争鸣等社会影响验证、深化理论研究,在学者与社会的互动中检验真问题,发掘新问题,找出有价值的学术生长点,进而促进理论研究和舆论宣传的互动发展,实现学术影响与社会影响的协同共进。

二、社科学术期刊的社会效益

社科学术期刊关注的研究主题往往是公众○沈丹李海中来向红社科学术期刊的运营创新——基于社会影响、社会效益与社会评价关注的焦点话题,在引起公众共鸣的同时,社科学术期刊能够与公众建立理性的共情系统,帮助读者建立深刻的认知图景。[1]在准确把握社会心理、捕捉公众情绪的基础上,学者的理性分析可以引导公众以宏观、审慎的态度观照过去、现在与未来,多角度看问题,让读者更好地认知自己、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社科学术期刊为学者和社会公众搭建沟通的桥梁,帮助读者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有助于凝聚思想共同体。在网络空间中,原子化的个人更容易因为某个问题得出某种看法,激发某种情感,坚持某种态度而聚集形成新的社群。以社科学术期刊为核心,以学术共同体为基础,能够形成更广泛的思想共同体。思想共同体不仅包括术业有专攻的学者和研究人员,还包括关心时代发展、思考现实问题的广大公众。构建一个宽容、平等、自信的思想共同体意义重大。在这样的思想共同体中,人们能够从容看待中国的历史轨迹和发展成就,客观评价中国经验并选择中国道路,以开放的态度进行文化交流,形成积极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达到文化自觉。[2]只有从文化自觉通向文化自为,进而实现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形成文化凝聚力和民族凝聚力。

三、社科学术期刊的社会评价

查看全文

学生音乐艺术素养教育形成探究

一、艺术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当今我国的高职院校中,学生的艺术知识方面是比较薄弱的一方面,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这种现象也越来越明显起来。不仅不利于音乐课程的教学,还会影响到学生对各艺术课程的学习。(一)高职学生艺术素养概述。人的基本素质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通常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技术素质、秉赋素质等多层面的因素所构成。而人的艺术素养属于文化素质的范畴,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受到艺术素养的影响。有学者认为,“艺术素养是人在艺术创作活动中所具有的、最后又能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知识、情感、艺术等方面的能力与修养”,包括思想修养、知识修养、情感修养及艺术修养等。艺术素养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综合体现,当今高职学生对于艺术素养的培养方面是存在极大的缺失,这些缺陷会阻碍他们进一步的深入认识社会,所以高职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培养是必须高度重视,如何高效的提升高职学生的艺术素养,应该是一个常态化的课题。(二)有助于实现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经现代科学证明,人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和进行艺术活动都能够对智力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提高艺术素养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对于智力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都能够起到存进作用。艺术的创作通常是源于生活中的细节而获得创造的灵感,通过艺术素养教育,使学生提高对事物的观察力和鉴别力,能够提升高职学生创新的动力,激发创造的激情,从而实现高职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三)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艺术素养。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入了大众教育的发展阶段,推行素质教育。人才的培养、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复兴是当代高职学生即将肩负的使命,高职学生走进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从而全社会的艺术素养也能得到提升。

二、高职学生艺术素养低的现状

高职学生的文化起点不高,综合文化水平较低,一直以来被动的接受应试教育,并且在艺术方面接触和投入也是比较少的,整体的艺术素养都不高,特别体现在音乐表演方面。(一)高职学生的音乐表演缺乏情感投入。从小学至中学时期接受填鸭式的教育,为完成应试教育,各个学科的教师为了赶时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各项学习,在指导的过程中常常替代学生思考,甚至插手学生的创编,学生缺少即兴创作表演,纯粹的按着教师的意图走。过多的指导,令学生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更体会不到那种真正意义上情感投入。(二)音乐表演是一种“二度创作”的过程。过分注重结果,忽视了音乐创作的过程,音乐表演是一种“二度创作”的过程,在音乐艺术的创造过程中,作曲作词为第一创造过程。而音乐表演是第二创造过程,音乐作品与表演者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即表演者必须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的了解,准确的解读,最终表现为对音乐作品的由自身理解的再现。教师过多的注重结果,过分的插手学生的“二度创作”的过程,抹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编能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够深入。所以,这也是高职学生艺术素养低的最明显体现。

三、强化高职教育类学生艺术素养的途径

(一)充分调动起学生接受艺术素养教育的积极性。为广大高职学生提供艺术素养学习和实践的平台,提供一些普及艺术教育的选修课程,从而调动起学生接受艺术素养教育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艺术实践的平台上多实践,从而找到快乐,获得自信,更能促进学生接受艺术素养教育的积极性。(二)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水平,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综合文化水平相较于本科学生是有所差距的,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也为他们将来踏入工作岗位时竞争力得以提高。(三)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结合当地民族艺术,做好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工作,加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视野,开展艺术家进校园的活动以及学术讲座,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四)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开展常规的品牌形式的校园大型文艺活动,扩展艺术实践平台,增加校园艺术的感召力。成立以及加强高校艺术团,并开展日常的艺术团活动,推动学校艺术活动的发展。

查看全文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分析

摘要:气象服务是一种社会性、无偿的公益活动,可以说是一种公共服务类事业,因此它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为人们提供相应的服务,服务是不是能够受到人们的认可,直接反映出工作的质量和水准。在这种情况之下,对于公众气象服务难易度的调查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推动中国气象服务的提升和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发展的质量和规模都非常可观,为了确保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以及农业的整体性进步,气象工作一直都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另外,气象服务质量对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怎样才能提升公众气象服务的满意度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对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有效地促进中国气象服务质量的增长和提升。

1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评估的各类指标

构成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评估的指标是进行满意度调查的核心部分,能够对评估的过程和结果产生决定性作用。满意度分析需要对气象服务的感知等隐性变量做出评估,通过一些指标能够对满意度做出分析。从理论上分析,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的指标主要集中在时效性、用途性和便捷性以及准确性等方面,具体如下:公众对气象服务用途的满意程度的主要指标主要是用于对生活的安排以及对生产的安排,生活是每个人所必须关系的事情,而生产则主要在于农业生产等方面。人们对灾难性天气的气象服务尤为需要,并希望气象服务能够为未来的生活安排提供必要的指导。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则需要气象服务通用语言的通俗易懂,这样能够加强公众对气象服务的可理解性。时效性是气象服务所需要满足的另一关键因素,时效性取决与气象服务的提前量,并且信息需要及时传达到用户。

2制约公众对气象服务满意度的因素

查看全文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状态及影响分析

一、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状态及影响原因

(一)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状态

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是否端正,直接影响其工作效率,当前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有几个方面:第一,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很多人群在工作过程中都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个体因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抱有不现实的高期望和无法缓解的压力而导致情绪、社会性和自我认知等不良状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这种现象比较明显,因为教育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教师每天可能重复同样的工作,在工作中面临的压力较大,因此导致很多教职人员对教育管理工作失去兴趣。第二,缺乏责任心。由于态度不端正,在工作过程中有的老师表现出缺乏责任心的现象,不及时完成工作任务,对学生管理工作缺乏耐心,这些现象都会导致教育管理工作质量降低。第三,对工作的认知出现偏差。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工作职责主要是负责教学任务管理、学生管理,目的是为了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有的教师对工作职责认识不清楚,因此在管理过程中频频出现工作上的失误。

(二)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状态的原因

1.工作负荷较大,导致职业压力大。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状态与自身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职业压力越大,其工作过程中出现情感枯竭以及冷漠的几率就越大,工作也就越容易出现倦怠的现象。随着高校的改革发展,高校教学任务越来越繁重,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而且高校对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考核要求也越来越高,最终导致教育管理工作者出现职业倦怠现象。2.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认知不清晰,也是影响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状态的重要原因,当一个人承担的角色越多,他在各个角色之间进行转换的时候,也会引发很多的心理冲突,这种心理冲突越严重,其情感受到的影响就越大。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身份是多重的,是教师,也是学生管理员,也是教研人员,在不同的角色定位下教师要担任不同责任,做好不同的本职工作,而在具体工作中,某些角色可能产生冲突,因此导致教育管理工作者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感到模糊。3.教育管理工作者个人原因。出现职业倦怠、工作无激情等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教职人员自身,如果一个教育管理工作者十分喜欢自己的工作,那么在工作过程中他就会爆发出更多的能量,积极将工作完成,不会出现职业倦怠。教育管理工作者自身的人格特征,也是影响其工作状态的重要原因,当教育管理工作者对自己的工作付出与收益不满意、对工作表现出抵触情绪时,会导致其工作效率下降,而工作效率下降会直接影响工作成效,并且还可能会引发更恶劣的现象,例如逃避、自责、焦虑等,从而会加重教育管理工作者的不良状态,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二、激发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热情的方法

查看全文

新媒体艺术观念的趋向分析

摘要:新媒体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顺应时展趋势,兼顾艺术内涵的同时,强调整个过程的交互性,为作品与受众交流和沟通搭建了良好的桥梁。然而,任何事物发展都是在曲折中前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新媒体艺术面临着观念与创作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文章将从新媒体艺术概念与特点入手,深入探究新媒体艺术观念趋向,掌握观念发展大方向,为艺术家创作带来更多反思和灵感,旨在为我国新媒体艺术创新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观念;趋向

近年来,人类社会进入全新时代,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日渐深化。新媒介来源于艺术,使得艺术并不再是贵族文化,逐渐渗透至大众中,成为公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够感受到艺术就在身边。新媒体艺术之所以能够立足于当今社会,究其根本是其具有较强的互动性特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受到一些阻力,因此加强对新媒体艺术观念发展趋势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帮助更好地把握发展趋势,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从而促进新媒体艺术持续发展。

一、新媒体艺术概念与特点

新媒体艺术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杜尚观念艺术当中,表现为未来主义宣言与达达式行为[1]。其主要是指数字科技等技术相结合后,摒弃传统艺术表现形式,采取新形式传播的艺术作品,如手机电视、数字录像艺术等多方面内容。在发展过程中,新媒体艺术的出现不仅对传统艺术进行了改革,且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艺术领域。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能够利用计算机软件、编程技术将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增强受众对作品的印象,进而达到艺术内涵与本质传播的目的[2]。通过对上述概念分析后发现,新媒体艺术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数字化、网络化。无论是绘画、还是音乐,与数字技术相结合,都能够创造出新媒体[3]。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强了对该方面的研究,且都不约而同地认可了数字化呈现、交互式过程等是新媒体的特点。上述很多特点都是原有媒体艺术缺少的,如突破时空限制等。总而言之,新媒体艺术凭借自身无可替代的优势,将会成为未来艺术领域发展的主流趋势,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二、新媒体艺术观念趋向分析

查看全文

公共图书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管见

[摘要]概述了“图书馆+书院”模式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改善现状及解决问题的路径及举措。

[关键词]图书馆+书院;传统文化;创新服务

近年来,党和政府大力提倡创新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成为目前公共图书馆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一项重要工作。“图书馆+书院”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笔者以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界开展书院模式较早、较成熟的大连图书馆“白云书院”、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和福建省图书馆“正谊书院”为例,概述“图书馆+书院”模式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探寻改善现状及解决问题的路径及举措,以便更好地促进“图书馆+书院”模式的有效推广。

1“图书馆+书院”模式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图书馆+书院”发展模式将现代图书馆与古代书院相结合,以传统书院古朴静幽的环境为依托,借助现代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挖掘地方文化丰富内涵,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2010年以前,“图书馆+书院”模式在国内发展非常缓慢,仅有2000年6月成立的大连图书馆白云书院和2010年7月成立的吉林省图书馆长白书院两家,而且这两家书院成立的时间相隔长达10年。尽管如此,在图书馆创办书院的道路上,这两家均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2014年5月,山东省文化厅出台《关于在全省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建设“尼山书院”的决定》,以统一化、标准化为原则,自上而下地在全省建设覆盖省、市、区县各级“公共图书馆+尼山书院”的服务模式,创新的活动方式和内容,吸引了读者的广泛参与,在传统文化的推广方面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其他地区图书馆书院模式的建设。随后几年,“图书馆+书院”模式开始被更多的图书馆所采用,福建省图书馆“正谊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阅甫书院”、黑龙江省图书馆“长江书院”、海南省图书馆“海文书院”等陆续成立,开展书院发展模式的图书馆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就现阶段而言,“图书馆+书院”作为一种创新发展模式,仍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的阶段。该模式通过开展各类型文化活动,吸引社会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兴趣,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会使更多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纷纷效仿。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图书馆+书院”模式在国内的发展现状,仅以公共图书馆中发展书院模式较早、较成熟的大连图书馆“白云书院”、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和福建省图书馆“正谊书院”三家为例加以概述。1.1大连图书馆白云书院。大连图书馆白云书院创办于2000年6月,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中最早创立的“图书馆+书院”发展模式。大连图书馆坐落于当地有名的白云山,书院名称由此而来。创办之初,书院最先开设了针对6-12周岁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公益学堂“国学义塾”,开设《弟子规》《三字经》《孝经》《诗经》及“四书”等诸多中国古代经典课程,通过诵读的方式,引导青少年感知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魅力,从小培养他们的国学基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国学义塾”外,白云书院于2001年8月还成立了“白云讲坛”和“白云吟唱团”两个活动品牌。“白云讲坛”设有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公益讲座栏目“白云讲坛”,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分为市民文化、传统文化、大连地方文化3个系列,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有效结合地方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特色性。“白云吟唱团”由大连图书馆的馆员组成,以古诗词的吟唱艺术结合现代乐器的演奏,吟唱《长相思》《静夜思》《蒹葭》等古代诗词,为读者声情并茂地再现了古人吟唱诗词的场景,也展示了图书馆员的风采,提升了图书馆的文化形象。成立于2002年的“白云美术馆”则通过举办诸多类型展览的方式,向读者传播文化知识,如大连图书馆古籍珍品暨保护成果展”“一轮明月——李叔同遗墨展”“洁白的丰碑——纪念傅雷先生诞辰100周年”等展览,整合馆内外各类资源,并配以讲座、沙龙等活动形式,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提升了读者的体验感。1.2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尼山书院原址坐落在孔子诞生地曲阜尼山之上,始建于宋庆历三年,元时重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1]2014年5月,山东省文化厅出台《关于在全省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建设“尼山书院”的决定》,山东省图书馆在全省率先启动“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建设尼山书院,逐步实现了“六个一”“五大板块”的工作模式。在此基础上,山东省图书馆加大对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尼山书院建设的督导力度,乡村儒学讲堂和城市社区儒学讲堂建设不断推进,一个覆盖全省、运行规范、服务有效的以“尼山书院”建设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已初步建立,并形成了政府主导、图书馆承办、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扩大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2]1.3福建省图书馆正谊书院。正谊书院原本是独立书院,1867年由左宗棠创建,原称“正谊书局”,后来改称“正谊书院”,属清代福建省四大书院之一。1913年,福建省图书馆迁入书院旧址办馆,“正谊书院”便成为福建省图书馆的一部分。2015年1月,修缮一新的“正谊书院”重新以传统书院的面貌对外开放,古旧建筑的风格,门额上的青石匾额,地上的清代石块,厅堂内古色古香的布置,让读者处处都能感受到古朴典雅的传统书香气息。改造后的正谊书院采用“国学精品课程+国学讲座+传统文化活动+传统文化展览”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前,书院已经编制出了一整套由浅入深的具有自己独立版权的、面向少儿的繁体字国学线装课本,内容涵盖《千字文》《论语精选一百句》《诗经精选》《大学》《孟子精选十章》等传统国学经典。在教学课程之外,“正谊书院”还围绕国学经典开设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开展书法课、《千字文》诵读表演活动、国学系列讲座等。[3]

2“图书馆+书院”模式弘扬中华优

查看全文

满学研究的相关问题研究论文

汉学研究中之三大分支蒙古学、藏学与满学,在现代中国以满学起步晚于蒙古学而早于藏学,而其研究成果远不及前二者之博大精深也。满学研究领域从30年代开始,学者们提出的疑难问题经过长期反复讨论辩驳,不厌其详地争论不已,半个多世纪以来迄未取得学术界都满意的共认。需要指出的是,近20年来,满学家们急起直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成果喜人。然其中仍有不少老大难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取得大家共识,似犹有待。兹不揣冒昧,举出其中之荦荦大者数端,分别对其问题的症结所在,稍加绍介,俾有志于此者之专家学者,能继续探讨,努力著鞭,俾尽早逐个一一加以解决,以惬方家之意,是固不独笔者一人所拭目以待者也。

满洲名称问题

30年代初,我国东北史地学者冯升先生撰有《满洲名称之种种推测》1一文,对此前国内外学者关于满洲(满文作Man—

ju)名称的各种诠释作了一次总结性的概括,不轻下断语,仍提除了合理性的己见。大体而言,冯文罗列了11种不同说法:一为清亮说,乃罗斯(J.RoSS)《满洲人》中语,以满、清二字通

用为依据,说“满”即“清”,实为大谬;二为勇猛之义,为市村瓒次郎《清朝国号考》中所提出,认为蒙(mong)与满(man)同源,故说满洲与蒙古同名,不免为妄说;三为因地产名珠而名满珠,乃史禄国(S.M.Shirogroff)《满洲人之社会组

织》之说,显系误会;四为因夷酋得救于猪而得名(同上),实属臆断;五为满仲之重出,亦市村氏之说,直是捏造;六为由肃慎音转,乃乾隆《满洲源流考》中语,实则女真与肃慎二字不可音转;七为由勿吉靺鞨音转,亦市村氏说,略嫌牵强;八为由满节音转,市村氏尤重之,亦近附会;九为由咄(头目)而名,见

查看全文

财产保险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研究

摘要:技术进步和疫情防控进一步催生课堂改革,在各大高校积极进行“金课”建设的大背景下,为适应高校教育改革的趋势,哈尔滨金融学院《财产保险》课程积极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该文从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评价入手,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截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从教学目标设定进行情景模拟教学、学生自主线上学习、课后答疑、学课竞赛等方面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和实践,认为混合式教学过程可以实现现代化控制、教学内容更加突出实践教学的特点,教学效果更加优质。

关键词:金课;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财产保险

2013年以来国家在线开放课程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产物[1],为教师提供了一种信息化教学手段,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2018年教育部提出了“金课”的概念,对高校本科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目的是重视课程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技术进步与疫情防控进一步催生课堂变革,各地高校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打造“金课”成为一线教师们努力奋斗的目标。《财产保险》课程是保险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哈尔滨金融学院开设该课程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线下教学时期该校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绩。从2020年疫情发生至今,该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最初的线上教学到如今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不断地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碰到了很多问题。该文通过分析“金课”的教学标准,针对该校《财产保险》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问题,探讨混合式教学的整体设计,以提升保险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1混合式金课的教学要求

2018年6月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针对“水课”首次提出了“金课”的概念。所谓“水课”,就是低阶性、陈旧性和不用心的课,简单讲就是老师不用心教,学生也不用心学的课程。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已经写入了教育部的文件,什么是金课?金课的类型有哪些?吴岩司长给出了的金课标准是“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金课可以分为线下类、线上类、混合类、虚拟仿真类和实践类这五大类。这就要求教师群体要重视课程质量,将前沿的学科知识和思想融合到教学中,根据教学实践提升课堂的教学难度,将理论和实践进行高度融合,提高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其重点是放到课程设计中,通过充分的备课和教学设计,活跃课堂氛围,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努力打造“金课”。混合式教学综合了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优势,为大学生高阶性学习提供了全过程、全方位的支撑。在线下教学存在“满堂灌”、学生学习被动缺乏创新性、课时受限等的缺点,线上授课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过程监督管理,教学效果不理想。混合式教学突破了单纯采用线上或线下教学的局限,旨在最大程度继承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优势,将以往相互独立的线上与线下教学融合发展成为一种能够促进大学生发生有意义学习的新型教学方式[2]。根据这个标准要求,该校教师对《财产保险》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不断进行调整,考虑到线上教学的不足,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利用翻转课堂等授课方法,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教学形式逐渐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过程也充满探究性和个性化;在授课内容方面,该校教师不断调整《财产保险》的课程思政的授课内容,将最新的热点话题等内容引入课堂,不断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和时代性的授课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听,开始热衷于用专业思维学习分析解决学科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课程的考核也不再是单纯的期末一张卷,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期末考试的内容也不再是简单地背一背、记一记就能简单过关,而是侧重于综合素质的考核,课程学习有了一定的难度。

2《财产保险》课程思政混合式金课教学设计

查看全文

英语教学中的输入与输出研究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是一门通识必修课程,对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提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我们应当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笔者认为可以将输入输出理论应用到大学教学当中去。本文以输入、输出理论为依据,通过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输入输出模式应用,旨在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

[关键词]大学英语;输入;输出

输入、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听、说、读以及写的能力,实现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当然,输入、输出教学模式在大学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

一、大学英语教学输入、输出模式的提出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存在较多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费时多、但收获少,这一问题的存在不利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必须进行改革。2004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新课标要求,新课标明文规定,要求大学生英语教学应当以校园网络或计算机为主要手段,实现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有效训练,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将大学英语教学的媒体化以及网络化提高到了一定的水平。然而,如何运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应用多媒体以及校园网络等硬件设施成为了我们必须要关注的话题,笔者认为,想要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应当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并从英语课程的实际特点出发,将英语课程同教学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优化教学,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输入输出。

二、大学生英语教学输入、输出理论的产生基础

查看全文

继电保护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继电保护原理”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文章阐述了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以专业认证核心理念为导向,对“继电保护原理”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课程思政等各个方面系统性的改革思路,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追求科学的热情和使命感。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继电保护原理;教学改革;课程思政

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也是贵州省首批重点学科,其目标是培养从事现代电气工程技术领域,适应未来电气工程技术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自从中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缔约国后,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指导标准对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入改革,并认真贯彻于各项教学工作中。“继电保护原理”是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向学生讲授有关线路、变压器、发电机等电力系统、元件设备的继电保护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整定计算等方面的内容。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继电保护原理”课程教学团队紧紧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课程思政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化的要求。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及时修订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将“继电保护原理”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调整为使学生掌握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了解电力系统各种继电保护的构成和实际应用,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一定继电保护的工程设计方法,培养其解决继电保护工程实际问题能力,为毕业后从事电力系统及相关领域的设计指导、运行维护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理论及实践基础[1]。笔者根据认证专业毕业要求指导规范和“继电保护原理”课程期望学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制定了三个课程目标:(1)综合应用学科基础知识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分析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并获得有效结论,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2.2。(2)熟悉电力系统保护控制解决方案,能够选取体现创新意识的技术路径,具有实施复杂电气工程保护控制系统设计的能力,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3.2。(3)能够根据研究对象,采用有效的科学方法搭建研究问题的理论模型与仿真实验系统,并进一步进行理论推演和仿真实验,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5.2。

二、教学内容的更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