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兴趣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1 22:39: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阅读兴趣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剖析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对策
[摘要]如何培养后20%学生阅读兴趣,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点下功夫:一是想方设法让学生从“怕阅读”的阴影中走出来。二是让学生“爱上阅读”。三是为搭建展示“自我进步”的平台。四是让家长为学生的阅读教学“推波助澜”。
[关键词]后20%阅读兴趣
一、改变后20%学生的阅读现状需要恰当的策略
曾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叫《黑人州长》,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罗杰•罗尔斯是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声名狼籍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在这儿出生的孩子,耳濡目染,他们从小逃学、打架、偷盗甚至吸毒,长大后很少有人从事体面的职业。然而,罗杰•罗尔斯是个例外,他不仅考入了大学,而且成了州长。在就职的记者招待会上,到会的记者对他提问:是什么把你推向州长宝座的?面对300多名记者,罗尔斯对自己的奋斗史只字未提,只谈到了他上小学时的校长——皮尔保•罗。1961年,皮尔•保罗被聘为诺必塔小学的董事兼校长。当时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他走进大沙头诺必塔小学的时候,发现这儿的穷孩子比“迷惘的一代”还要无所事事。他们不与老师合作,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皮尔•保罗想了很多办法来引导他们,可是没有一个是奏效的。后来他发现这些孩子都很迷信,于是在他上课的时候就多了一项内容——给学生看手相。他用这个办法来鼓励学生。当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皮尔•保罗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当时,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只有他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皮尔•保罗先生竟说他可以当纽约州的州长,着实出乎他的预料。他记下了这句话,并相信了它。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罗尔斯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在以后的40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终于成了州长。
读了这篇文章笔者感触颇深:难道是这位校长真的会看手相?难道是这位校长没能感化学生,而自己却被学生同化了——相信迷信了?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真正明白这位皮尔•保罗校长真是用心良苦呀!他不是真的会看手相,更不是迷上了迷信,而是他运用了一。)种教育策略,那就是——教育艺术,顺着孩子喜欢的道路,适时的鼓励他们,认可他们。这样,他们才能坚守自己的信念,朝着自己的胜利之门前进。
就拿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来说吧: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小学阶段要达到不少于145万字的阅读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多么的重要。而现在的学生恰恰对阅读是望而生畏,经常有家长这样给笔者说:“我的孩子不喜欢看书,我给他买了好多书,他就是不看,我拿他也没办法!”或者是:“老师你布置的看书作业他会看,要他自觉地找书看,那是比登天还难!”
关于培养创造性阅读兴趣探讨
小学语文的创造性阅读,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在课文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作品的体验和语言的认识,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善于引导,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的习惯。但是我们的学生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教学模式,对创造性学习一时难以适应或对自己缺乏信心。因此,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创造性阅读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它促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去学习,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很大的满足。
我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兴趣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一、努力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儿童的情感、思维和个性对学生的关系很大,儿童只有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在心境良好的情况下,思维才能活跃,学习才能主动,能力才能培养。反之,如果学生心情压抑,如负重荷,怎么有兴趣,怎么会主动地去阅读呢?
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的表情要自然真挚,常带笑容。教师对学生微笑,能使学生觉得教师更平易近人,更有魅力。教师的微笑就是与学生进行友好的情感交流。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的,“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身上产生的那种高涨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没有一个学生会喜欢一个一天到晚板着脸孔上课的老师。教师要得到儿童方面的生动活泼的反响,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他自己,取决于他的活动和他对儿童的态度。教师和蔼可亲的微笑和自然真挚的表情,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轻松愉快的气氛,会产生积极有益的教学效果。
阅读兴趣感悟能力训练探索论文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其中的“珍视”是珍惜重视之意,不能漠然置之,更不能简单地用预定的所谓“标准”答案去匡正学生不同意见;“独特”是指具有个性的,包含着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价值观念。“珍视,,二字蕴涵了这次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的重视程度,也在相当程度上揭示出了阅读的意义。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兴趣感悟
一、意义在于发现和感悟
阅读的意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个人的精神必需”、“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之,说“筛选信息”“披文得意”者亦大有人在。其实这些说法都不无道理,但未免过于简单,有些偏颇。纵观我们的语文教材,占绝大部分的是文学作品。其丰厚的人文精神是任何文字材料所无法比拟的,新的课程标准也对阅读提出“理解直至鉴赏”等较高的要求。高尔基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因此,把阅读看成是学生与文本的一个互动过程,一种平等自由和对话,一种思想的碰撞乃至情感的交流,一种发自内心的发现和感悟,我认为更为恰当。也只有这样,阅读者阅读功底才能不断的得以充实,人生智慧才能不断得以提升,从而真正体会到阅读过程中那种痛快淋漓的愉悦感。
二、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
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地训练学生尽可能多地扒到分数,而不是通过阅读帮助他们打开思想之门、智慧之窗。阅读教学中不是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容器,就是“引君人瓮式”的启发式一预先设置一个个圈套(问题)、让学生往里钻。较多地强调学生如何发现和正确领悟作品的“原意”,而忽视了学生作为读者所具有的自由联想,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再或者是把一篇文章切成几个知识点,毫无目的地肢解一通,再把几个知识点拟成所谓标准答案来取代学生的感受,统一学生的理解。说这么多,未免有些苛刻,但回头细想自己的教学中确曾存在。这样一来,同一问题换种说法,学生便不知所措,几个问题稍加整合,学生更是无从下手。如果这样日复一日,学生将渐渐变得懒惰、麻木、失去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失去阅读的兴趣。因为经验告诉他们:老师的答案是对的,记住就行了。长此一往,何谈能力的提高?何谈人的发展?
留守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
【摘要】培养这些留守儿童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阅读中增长知识,获得智慧,感悟生活的真谛。
【关键词】留守儿童;阅读兴趣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的各个角落充斥着农民工的身影,与之相呼应的是他们的仍然留守在家乡就读的孩子们。这些整日与祖辈们朝夕相处的孩子也许并不缺乏生活的照顾,但隔代教育的弊端,父母教育的缺失,学习习惯的监督与养成,却不得不令我们这些农村一线教师担忧。如何让这些沉迷于网络游戏、沉醉在电视里的留守儿童走出困扰,丰富他们的家庭文化生活,让他们从小乐于阅读,与书本为伴,从书籍中学习知识、培养情操、了解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显得势在必行。高尔基说:“一本好书就像阶梯,每攀登一级,我就脱离动物走向人——走到更美好的生活理想,达到对于这种生活的渴望。”
一、提供源泉营造氛围
留守儿童的家长和其他家长一样也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而且可能更为迫切。他们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创业,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带给孩子更加美好的未来。可是,也许他们不曾想到,他们留守在老人身边的孩子,缺失的不仅是父母的爱,更是人生的引路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责无旁贷,为弥补这些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做些什么。“家庭阅读”无疑是最简便、最可行的答案。
1.班级书柜,后顾无忧。雨果曾这样感慨:“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现在家庭生活条件都有较大提高,我想,让一个孩子买大量书籍阅读的可能性不大,并且并不是每一位家长在挑选书籍时都能选到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万一书籍的内容不适合孩子,效果反而适得其反。思来想去,我和家长商量,让每个孩子交10到20元集体买书,共同阅读,绝大部分的家庭还是拿得出来并愿意的,所以从一年级起我在班上建立班级书柜,每学年每孩子交20元,由班级统一购入适合孩子年龄段阅读的书籍,放入书柜,轮流借阅,保证每个孩子每天有书借、有书读。从开展至今,班级书柜里已经有两百余册书籍,每到假期,孩子们每人至少可以借4本书回家阅读,这无疑为家庭阅读开展解决了后顾之忧,不用担心无米下锅了。
阅读兴趣理论假设论文
纵观中小学阅读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常常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和指导,忽视学生阅读兴趣和动机等阅读心理的引导;注重提供现成的阅读材料,阅读训练的内容和形式也大多为考试而进行,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未很好地发挥出来。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虽有所提高,但效果往往不尽人意。相反,学生却因为这种循环式、程式化的练习形式而渐感厌倦。由此看来,如同作文教学中由“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一样,在阅读教学中同样存在由“要我读”变为“我要读”的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如何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动机,使他们从阅读活动中感受到阅读充满乐趣,而不是一件令人厌烦、苦恼的事,当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问题之一。
如何做到既能提高学生阅读成绩,又能使学生喜爱阅读并保持其阅读兴趣?这一问题无疑是学校校长和教师们共同关心而又面临的难题。事实上,帮助学生成为阅读爱好者并取得良好的阅读测验成绩完全可以做到。它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而不像传统那样把教孩子的全部责任都推到教师身上。在注重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一问题上,美国全国阅读风格研究协会(NationalReadingStylesInstitute)执行主席玛丽·卡波(MarieCarbo)和理事罗伯特W·科勒(RobertW·Cole)及其同行不仅在理论上进行了探索,而且进行了广泛的教学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在这一实验正在多所中小学的很多班级中推行。他们提出的有关阅读的五个理论假设及其相应的教学策略,无论是教学方法及训练方式都有其可取之处,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本文拟就培养阅读兴趣问题,引他山之石,对他们在教学实验中的具体做法作一论述。
假设一:从模仿中学习阅读让学生从自我观察中充分了解和体会教师及高年级对阅读的重视和评价,以及具有良好阅读能力、阅读习惯和保持浓厚阅读兴趣而受益匪浅的事实。而低年级学生往往是通过自我观察角色榜样而认识到这一点的。因此,教师有必要让成年或高年级学生在低年级学生面前表现出他们非常重视和喜爱阅读。让低年级学生参加高年级学生进行的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活动,并让高年级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书以及对书中人物的看法等讨论,使低年级学生感受到阅读能学到很多知识,增添生活乐趣。这样,就能够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除此之外,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或校长在学生的心目中更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往往非常想了解或倾听他们的班主任或校长的学习经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对学生的心理进行一番预期教育,则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玛丽·卡波(MarieCarbo)及理事罗伯特W·科勒(RobertWCole)一起进行教学实验的校长便是很好的例证。这位校长一有空就呆在教室里,把自己最喜爱的书推荐给学生。在她的影响下,她所在学校的学生早已行动起来,从图书馆中核对这些书并借出,劲头十足地读起来。她给学生强烈而又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像你们这么大时我就已喜欢上阅读,因此,我想你们也一定能感受到从前我年幼时的那种阅读乐趣的。”很显然,一个角色原型很可能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并伴随整个人生。可以想象出,当教师朗读时所自然流露出的热情、趣味、欢乐之情,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对教师来说,应努力实施以下教学策略,可使得学生能从中模仿:
1每天至少花15分钟时间向学生朗读。
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论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来源,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育。图书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图书馆要改变陈旧的管理思想、服务方式,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充分发挥教育、知识信息等优势,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培养;兴趣
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只有把握各个时期的阅读行为,分析各个阶段的阅读需要,才能较为准确地掌握他们各个阶段的阅读动机,从而在读者工作中掌握主动,指导课外阅读。
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是图书馆读者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读者的阅读兴趣千差万别,要培养他们好的阅读兴趣,有针对性地做到符合读者的要求,收到良好的效果,并不是容易的。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读者,研究读者的学习心理、阅读动机、阅读兴趣和爱好。
读者的学习心理,阅读需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由于社会因素、职业、年龄以及个人兴趣爱好、求知欲、性格等特征,都会直接影响到读者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阅读的能力。
阅读动机是反映阅读需要引起兴趣的行为,并为了达到一定的阅读目的的内在原因。培养读者的阅读动机,首先是通过阅读目的,激发读者的阅读,通过阅读的过程,调节个人的阅读活动,引向一定不变的方向。同时还要不断创造各种“诱因”来引发读者,培养读者阅读动机。中学生尚未正式进入社会,职业尚未定向,知识能力、思想感情等方面还不成熟。因而,他们的阅读目的只能是为了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而做好准备,主要是做好知识能力、行为思想方面的准备。图书馆就要开展有计划、有目的地辅导学生课外阅读,开展各种座谈会、报告会、图书展览等来激发学生,把直接、间接主导和辅导的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
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来源,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育。图书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图书馆要改变陈旧的管理思想、服务方式,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充分发挥教育、知识信息等优势,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培养;兴趣
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只有把握各个时期的阅读行为,分析各个阶段的阅读需要,才能较为准确地掌握他们各个阶段的阅读动机,从而在读者工作中掌握主动,指导课外阅读。
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是图书馆读者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读者的阅读兴趣千差万别,要培养他们好的阅读兴趣,有针对性地做到符合读者的要求,收到良好的效果,并不是容易的。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读者,研究读者的学习心理、阅读动机、阅读兴趣和爱好。
读者的学习心理,阅读需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由于社会因素、职业、年龄以及个人兴趣爱好、求知欲、性格等特征,都会直接影响到读者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阅读的能力。
阅读动机是反映阅读需要引起兴趣的行为,并为了达到一定的阅读目的的内在原因。培养读者的阅读动机,首先是通过阅读目的,激发读者的阅读,通过阅读的过程,调节个人的阅读活动,引向一定不变的方向。同时还要不断创造各种“诱因”来引发读者,培养读者阅读动机。中学生尚未正式进入社会,职业尚未定向,知识能力、思想感情等方面还不成熟。因而,他们的阅读目的只能是为了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而做好准备,主要是做好知识能力、行为思想方面的准备。图书馆就要开展有计划、有目的地辅导学生课外阅读,开展各种座谈会、报告会、图书展览等来激发学生,把直接、间接主导和辅导的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
课堂阅读兴趣教学论文
影响学生课堂阅读兴趣及其指向的因素可以有很多,如阅读材料、教学方法,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知识程度、阅读习惯等。其中阅读材料和教学方法是两个一般性的因素。笔者就这两方面与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关系作了一些调查,下面是对800名高中学生的有关调查材料的统计:
一、兴趣程度
兴趣程度感兴趣较感兴趣不感兴趣
诗歌散文70%20%4%阅小说戏剧76%12%6%读记叙文32%44%10%材议论文30%30%32%料说明文16%28%48%
文言文60%30%2%
二、兴趣指向阅读材料感兴趣的不感兴趣的
兴趣阅读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摘要: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提出兴趣在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兴趣评价理论模型对教学情境的适用性,提出英语课堂阅读教学应具备新颖性、适当难度和可理解性三个依据,最后提出大学英语课堂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果。
关键词:兴趣阅读;兴趣评价理论模型;大学英语课堂阅读教学
1引言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是引导人们探索新知识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发生的重要内因,也是从事职业活动的重要驱动力。兴趣的重要性很早就被教育学家们发现,直到近几十年来,对兴趣的研究又呈现活跃的状态,对兴趣领域的研究正在慢慢复兴。兴趣是一种观念,它与特定的内容相关联,比如课题、人物或任务等,而这一点与现代认知理论不谋而合,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总是在特定的领域中获得的。兴趣基于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成为学习活动中最活跃的动力因素,是一种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李洪玉,何一粟,2004),它能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兴趣的这种动力性是认知其他因素无法比拟的。此外,兴趣也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它能够刺激人脑积极地吸收外界知识,并进行信息加工,产生新的观念和方法,从而不断地积累人类社会的物质成果和文化成果(孟昭兰,2005)。有很多教育家倾向于把兴趣视为情绪进行神经学特征研究,他们认为兴趣是一种情绪,认为“兴趣是一种与好奇、探索和信息搜寻有关的一种情绪”。美国学者PaulJ.Silvia(2005:20)及其兴趣的评价理论模型就是基于兴趣是一种情绪这一假设,这一理论模型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既能适用于文本,又能适用于活动等不同情境、不同刺激,是一种综合性兴趣理论。
2“新颖性—复杂性和可理解性”评价模型
PaulJ.Silvia通过对各个领域的兴趣机制进行实验研究后提出了兴趣的评价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又被称为兴趣的“新颖性———复杂性和可理解性”评价模型,按照Silvia的观点,有两个评价因素可以促进兴趣的产生,一个是“新颖性———复杂性”评价因素,指的是事物的新颖性、复杂性和神秘性等特征,事物如果越具备新颖性和复杂性,那么就更能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反之,如果这个事物没有新颖性也没有复杂性,那么人们是不会对它产生认知的兴趣;第二个因素是“可理解性”评价因素,指的是人们能否有技巧、知识和资源理解和应付事件的评估。如果事物的复杂性远远超于人们的可理解范围,那么即使它具有新颖性,也是无法让人们产生求知欲和认知欲。总而言之,被认知的事物应该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和新颖性,并且又是在人们理解范围之内的,那么这个事物是能引起人们的认知兴趣的。由此笔者进行了一次调查,本次调查抽取本校2016级非英语专业三个班166名学生,以问卷形式为主,采用的题型是多项选择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问卷收集后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收集了一些有意义的资料和数据。调查问卷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阅读材料本身因素,如篇章复杂性,图片复杂性等,二是学生的理解程度,如解释,控制和预测等,三是学生的期望值。经验证,当图片复杂性高时,78%的学生能够引起兴趣,当图片复杂性低时,理解能力与兴趣没有明显关系。此外,当材料复杂性低的时候,69%的学生的兴趣不能被激发,并且这种差别并不受个体差异的影响。可见,兴趣的新颖性——复杂性和可理解性评价模型的确能够预测学生兴趣是否被激发,外在信度比较高,具有综合性和延伸性的优势,能够运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基于赏识教育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然后阐述了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基于赏识教育的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包括以赏识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与通过赏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阅读氛围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想得到他人的赞美。获得赞美,同时会获得自我的满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进而希望自己做得更好,改变自己的行为,再次得到社会肯定性评价。被他人赏识是每个学生的内在需要,如果把赏识渗透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中,课外阅将不再成为教师的逼迫式阅读。赏识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需要赏识教育的助力,让学生从为教师读,转变为自己读。用赏识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让学生读得轻松,读得有趣,读得有收获。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课外阅读则是学生进行“厚积”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素材,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更能引发学生对学习的思考。在今后的学习中,有利于学生语言感知力、表达能力及鉴赏力的提高,进而达到“薄发”。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十分明确,不仅对阅读的数量进行了要求,而且将阅读实践提升到了培养人文素养的高度。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1]。实际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被应试教育牵绊,常常重成绩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学生课内的作业负担过重,课外阅读时间不够、缺乏阅读环境,学生周围充斥着电脑游戏、手机网络媒体的干扰和刺激,存在着不用动脑思考即可获得愉悦感和获得感等低价值的刺激,在网络游戏面前,阅读不再有吸引力。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