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1 22:03: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阅读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阅读教育

农村小学阅读教育思考

一、农村小学阅读教育现状

(一)社会教育。固原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六盘山地区,是宁夏省域副中心城市,宁夏五个地级市之一和唯一非沿黄河城市,是中国西部前景极佳的待开发地区、中央确定重点扶贫的“三西”地区之一。2016年户籍人口150.11万,回族71.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44.5%,是流动人口输出大市。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义务教育的普及,固原市农村小学特别是重点扶贫小学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教学资源空前丰富,多媒体教学模式不断普及。但在小学硬件教育资源不断完善的同时,农村地区经济较城镇仍落后,居民对于孩子的素质教育意识明显滞后,且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并未同步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水平提高、教育体制举步维艰,目前大多农村仍以传统的应试文化课程学习为主,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未受高度重视。(二)学校教育。目前农村小学师资紧张,教学计划以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为准,除必要的自习课外,均没有开设专门的阅读教学课程。同时,学校文体活动偏少,除了每年例行举办的校运会和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外,尚未组织开展过其他有关阅读、观景、劳动等实践课程。条件较好的学校,设有学校阅览室,因社会捐赠、专项拨款采购等阅读资源较丰富,但缺乏相应的宣传教育,借阅的学生寥寥无几。受教师专业素质整体较低影响,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基本处于全新“休假”状态,同时部分学校认为当务之急是抓好学生的成绩,一切努力用成绩说话,升学最看重的还是学生的成绩,阅读教育投入并不能立竿见影,多讲、多教也没有响应的鼓励机制。(三)家庭教育。通过家访农村家庭阅读教育发现,大部分家长文化水平偏低,多为中学甚至是小学文化水平,仅有少数专科以上学历;大多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主要以种田或外出务工为生。家长普遍认为孩子在学校有老师教就足够,自身文化水平低、无精力教育孩子,且孩子在家应多帮助父母分担家务或农活以减轻负担;大多家长从未就孩子的学习、教育问题与学校和教师沟通过;部分家长长期在外务工,孩子很少有与父母相处的机会,鲜少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甚至有部分家长表示孩子学习应以课本为主、以必考课程为重,只要学习成绩好、能考个好初中就行,阅读教育等以后慢慢再补,当然如果孩子自愿拓展与学习有直接关系的阅读或学校有相应的要求,家长基本持支持态度。(四)自我教育。根据调查分析,超过80%的学生表示有阅读兴趣,但仅有少部分学生在阅读中感到快乐,并认为通过阅读可以提高语文成绩、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同时,学生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偏少,仅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坚持短期的每日阅读;学生可选择的读物较少,多为基础故事书和简易漫画等,缺少适合其年龄段的正能量、有益读物。整体上学生并未养成阅读习惯化、生活化、长期化,而且缺乏与周围同学、教师和家长的互动交流。

二、农村小学阅读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社会重视程度较低。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小学教学硬件设施逐步完善,但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投入不够,对学校教学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质量要求仍重应试轻综合,阅读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等使得农村小学阅读教育多停留在纸上谈兵。(二)学校阅读教育欠佳。由于地处落后偏远的西部山区,学校教学资金有限,在师资极度紧张情况下,优秀教师不断流向城镇重点学校,大多教师文化水平、教学能力有限,导致对学生阅读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教育管理部门缺乏对先进的教育方式、优秀的教学成果进行奖励、刺激机制,在一定程度影响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三)家庭阅读教育匮乏。在“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固原市脱贫关键时期,农村家庭经济水平还待进一步提高,农村家庭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家长多注重孩子学习成绩,忽略孩子阅读教育的重要性,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并且与孩子、学校、老师之间基本无交流。(四)学生自身认识不足。学生对阅读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引导与认识,在平时学习生活中除了学校要求的读本以外,很少积极主动地阅读其他课外书籍,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虽有少数学生有意愿阅读课外书籍,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但由于缺乏家长和教师的指导,不能够正确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

三、改善农村小学生阅读教育的建议

(一)补齐农村小学阅读教育投资短板。全市人民政府通过教育体制改革、社会媒体、公共文化资源、教学资源流动利用等推进农村小学阅读教育事业发展;加大农村小学教育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待遇,留住高层次人才、专业人才;建立健全农村小学阅读教育绩效机制,完善农村小学阅读教育教学模式。加快农村小学学生阅读教育落地,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落实。(二)创造良好的学校阅读教育环境。充分利用现有多媒体资源,保证书源丰富、图书馆制度健全;做好各年级学生的学期阅读教学计划,在学期课时安排中给予阅读活动一定的时间,开辟出一定的阅读空间。教师自身不断学习和进步,增强对学生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授予学生方法,让学生会读。同时,学校、教师之间应举行定期的阅读交流活动,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增加学生阅读动力、培养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三)改善家庭阅读教育。家长应积极参与到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多方互动、沟通中,认识到课外阅读教育对孩子学习、成长发展的重要性,明确家长教育职责。根据家庭经济水平,尽可能地为孩子的阅读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并以身作则主动开展文化知识学习,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兴趣是内发性的学习动机,是一种最积极的学习动机,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用知识的力量吸引学生、用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社会、学校、家长应当统一观念、统一方式、统一节奏,积极地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制订合理的阅读计划、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目、制定具体的阅读目标,按照计划养成有步骤的、边读边想、读写结合的习惯。

查看全文

幼儿阅读教育重塑游戏精神

摘要:游戏精神的特点是轻松愉悦,不拘泥于某些特定形式。幼儿阅读教育的本质是游戏活动主体性明显。当下幼儿阅读教育危机凸显,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是幼儿阅读教育中“智力开发”使家长对于教育机构的期待发生了改变,“合法”的游戏在学前儿童的教育中逐渐失去应有的地位。重塑幼儿阅读教育的游戏精神,必须高度反思幼儿教育的本质,从理念、内容、形式等纬度重新认识幼儿阅读教育的游戏精神。

关键词:幼儿阅读教育;游戏精神;幼儿教育策略

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学前儿童的学习主要是在生活场景和游戏活动中进行。从年龄分段来看,幼儿具有良好的模仿能力,好奇心也比较强;从发展特点来看,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人格健全发展的最佳时期;从教育关系来看,保证儿童心智健康健全成长是最基础性的工作,游戏是促进儿童心智发育发展的最佳方式。

一、游戏对幼儿阅读教育的作用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能够满足儿童生理发展的需要,使儿童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积极组织各类游戏活动,有利于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指出:“游戏是儿童内心活动的自身表现,是儿童最纯洁、最神圣的心灵活动的产物”。《儿童权利宣言》《儿童权利公约》将游戏与娱乐规定为儿童的基本权利之一,1990年《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明确提出“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权利,不应当仅仅理解为娱乐与消遣的权利,而应当把它看作是幼儿的发展权”。[1]在新一轮课改中,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中明确提出了“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权利与人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2],强调把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由此推断,游戏与儿童这两个概念是紧密联系的,游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影响是全方位的,可以说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①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进行各类探索性活动。儿童天然的好奇心理在游戏中可以得到全新的释放,同时在游戏中借助于自身的想象力构建认知系统;②从社会性角度来看,游戏可以实现儿童社会性的需要,在幼儿游戏活动中,幼儿之间的假象性活动可以实现人际交往的雏形构建,共同游戏可以满足幼儿交往的基本需求,从而形成基础性的社会观;③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来看,游戏能够实现儿童自我肯定的心理诉求,在游戏中,儿童能够自我满足,建立起自信心,体验到成就感和满足感。[3]

二、当下幼儿阅读教育中游戏精神缺失的原因

查看全文

阅读推广通识教育研究

摘要:基于国内外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研究进展,总结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与通识教育二者内涵的相通之处,比较二者遇到的障碍,将通识教育理论中的核心内涵、课程服务体系及教学方法等应用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以期总结出有实际指导意义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模式及策略。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通识教育

1相关研究进展

近年来,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一直成为研究热点,其中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是主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主要包括:阅读推广活动方式的总结、经典阅读推广研究、推广活动效果评价研究等[1]。也有少量理论层面的文献,包括对阅读文化或阅读对象及行为的调研分析、阅读推广模式及策略研究等。总体来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多聚焦阅读推广活动研究,其服务创新多注重形式、方法的改变,但在联动性、持久性与时效性,仍需不断探索。相关研究对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内涵、主体分析不够,缺乏与高校图书馆自身的任务相结合的内容上的构建。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创新迫切需要相关理论研究的参考[2]。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源自西方,继素质教育之后,通识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在国内外高校形成了多种通识教育模式,比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精英模式、浙江大学的大众模式等[3]。实践中,由于对通识教育的种种误解,我国大量通识课程不具备通识教育的本质内涵,通识教育需要平台推广其理念[4]。关于图书馆与通识教育的研究中,大多围绕高校图书馆如何开设通识课程,较少将通识教育与阅读推广结合起来,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仅检索到10余篇相关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一是基于通识教育平台开展高校图书馆推广的策略研究,比如建立通识教育经典文库、进行读书会推广等[5];二是应用案例思路的介绍,比如王余光老师主张在高校图书馆设立经典阅览室与经典教育,而其中的经典教育强调的是如何塑造大学生的通识能力[6]。可以看出,阅读推广与通识教育已进行了初步的结合,但相关研究与实践没有深入开展。在国外,国家和政府比较重视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美国先后推出关于大学生阅读推广政策诸如“美国大学生阅读项目”等,还制定了一项《不让任何人掉队》的教育改革方案[7]。相关研究主要包括:(1)高校读者各类阅读行为(学术阅读、移动阅读等)的实证分析;(2)图书馆与休闲阅读推广的关系及障碍研究等[8]。总的来说,国外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及研究比较注重品牌效应和实证调研,其影响面和持续性也较强。但由于国情不同,国外阅读推广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已经完成,因此对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相对国内较少,多限于课外休闲阅读推广研究。内容也较零散分散,缺乏系统性,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也较少。

2通识教育视野下开展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必要性

2.1通识教育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内涵比较。所谓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是以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为主要载体,通过推广社会阅读的理念和方法,改善阅读环境,培养大学生一种阅读的能力、阅读的热情,提高素养,社会化阅读推广让阅读成为“悦读”[9]。通识教育是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教育[10],是培养整全的人的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1],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可以看出,二者在内涵方面关注的效果都不是功利性的,都注重大学生素养的提升。另外,二者产生的背景也有相似性。在我国,由于中小学无法容纳通识教育,本应该在初等教育进行的通识教育只能在大学进行。阅读推广方面,由于我国从国家层面给予早期阅读教育推广扶持力度不够,本该在初高中阶段就应养成的阅读素养却成为高校阅读推广和阅读教育的重要目标[12]。2.2通识教育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障碍比较。与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相比,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仍然是基于社会化阅读推广,其内涵关注积极阅读,强调去除阅读的功利性[9]。但这些与高校图书馆辅助教学科研的任务有所冲突,当阅读推广不能纳入到高校图书馆主体的业务中,不能日常化时,相应的人财物的配备不够完善,持久而有效的阅读推广服务也无从谈起。吴高提出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存在推广主体缺失、推广服务对象模糊、推广内容繁杂、推广活动形式单一等几大问题[13],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没有品牌化,不能扎根于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服务,是其不能持久化运行的主因。通识教育方面,由于对通识教育的误解、师资力量的匮乏以及学科分化的壁垒无法突破等原因,让通识课程失去了它的本真[4]。同时,教师、学生及家长对通识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对通识教育有种种的误解,通识教育需要广阔的平台、更持久地宣传其理念,这需要全校师生的通力合作。对于通识教育与图书馆二者的关系中,台湾通识教育研究专家黄坤锦老师在《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一书中提出图书馆在营造校园气氛中,也是潜在的通识教育课程,教育是人生的经验,经验是全面的[14]。2.3二者结合的必要性分析。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与通识教育在内涵上相通,对象基本相同,同在高等教育的框架之下,目标也极为相似。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需要内容上的灌入与创新,而大家对通识教育的误区导致其急需平台更新观念。因此,基于通识教育开展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可以弥合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与图书馆自身任务上的分歧,与学校的基础教育结合起来,真正纳入到原有高校图书馆业务中。另一方面,图书馆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提供空间等平台可以促进通识理念的传播。二者互惠互利,通识教育所引申出的“书香校园”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另外,通识教育理论完整的内容与目标,可以作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指导。不断更新、完善的通识课程体系,比如人文素养、社会科学、科技文明以及经典研读等都可以丰富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内容,不用盲目追随社会上的各类书目,使阅读推广的内容从繁杂变得有的放矢。同时,与负责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部门的合作,使阅读推广的主体更加明确与多元化,通识课程面对的不同年级的读者,也使阅读推广的对象更加层次化,进而提升阅读推广的效果。

查看全文

幼儿绘本阅读情感教育研究

一、幼儿绘本阅读中的情感教育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多参考绘本自身可以带来的教育性价值。市面上的绘本多种多样,但不是每一个绘本都具有教育意义,很多绘本读了以后对幼儿的成长没什么帮助,有的绘本读了甚至会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不好的影响。为了不让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走弯路,在选择绘本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多参考其教育价值。

二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绘本,做到实事求是。幼儿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阶段,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看不同的绘本,一个年龄阶段应该看一个年龄阶段应该看的绘本。所以,在选择绘本的时候,我们不能笼统的选择,而是要分阶段来选择,让幼儿始终能积极的学习到知识,感到有趣而又有一点挑战。

三是,尽量选择色彩鲜艳的绘本。幼儿喜欢色彩缤纷的东西,这是众所周知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遵循这个特点,在选择绘本的时候,选择一些色彩比较多的绘本,吸引幼儿观看,让他们觉得里面的人物生动有意思。最后,笔者认为,在选择了好的绘本给幼儿以后,我们还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个好的阅读环境,为他们开辟一个安静的角落,专门用来读书,安静而有意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绘本阅读中的情感教育。

二、增强现代设备,促进幼儿绘本阅读中的情感教育

经过调查,目前的大部分绘本都是图文并茂的,绘本中一图画为中,旁边些许的配着一些文字,图片是主要的,文字是辅助的。在一个绘本里通常是由一个简单的故事作为主线,整个绘本围绕这个主线展开,内容简单清晰,颜色鲜艳,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中的任务也绘画得生动形象,很适合现在幼儿使用。但是,在看到绘本的这些好处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绘本再怎么生动,也不可能让幼儿看到活起来、会动的绘本人物。所以,为了促进幼儿绘本阅读中的情感教育,我们必须加强绘本的生动性,做到更加的吸引眼球,让幼儿产生更大的兴趣,更加牢固的记住绘本内容,从而潜移默化的教育幼儿。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采取策略,使用现代设备。利用电脑,将绘本中美丽显眼的画面放大,做成类似于PPT的文档,教师们可以配上一些音乐或者是为绘本人物配音,这样,就像是在看一场有趣的电影一样,整个绘本好像都活了起来。例如,在阅读《机器人心中的蓝鸟》时,教师可以组织起来,将这个文本配上音乐并分角色朗读,配上不断播放的PPT,这样的效果肯定会比让幼儿自己去完成阅读来的效果更好,所以,为了促进幼儿绘本阅读中的情感教育,教师需要做更多的准备工作。而不是仅仅像传统教育那样,将书交到幼儿们的手上后,就不闻不问了,或是强行灌输其中包含的意思。这样做的结果,只会是让幼儿更加的反感阅读和学习,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和积极方面。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做的是将一些有音像配套的绘本搜集起来,先让幼儿阅读书本,然后再将音像播放出来给他们看。例如,很适合幼儿看的绘本《匹诺曹》,绘本讲述的是一个木匠做了一个木头人,它有生命但喜欢撒谎,每每撒谎一次鼻子就会变长。幼儿在阅读读本以后,教师可以将《匹诺曹》的动画片给有幼儿看,加深他们对绘本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在不受强迫的情况下明白,撒谎是不对的。在播放结束后,还可以适当的让他们谈论一下感受。

查看全文

名著阅读审美教育研究

审美教育是通过艺术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通过名著阅读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学知识,也能逐渐感化学生,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并帮助学生建立客观、立体的审美观念。笔者在此从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对利用文学名著阅读进行审美教育展开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在高中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习惯,让学生爱阅读、也爱审美。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新课标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名著阅读,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而很多学生因面临高考而将有限的时间分配到其它成绩提升更快的科目上,忽视了语文课外名著阅读。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让学生爱上阅读名著。在培养学生的名著阅读习惯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阅读名著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提起名著,让学生认识到名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其中包含很多优秀的文化知识,是学习语文知识的最佳途径;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建立每天阅读的习惯,可以让学生每天阅读一个小时或者半个小时的名著,但一定要督促学生坚持。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能希望在短时间内快速的完成名著阅读,而应循序渐进的、有计划的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名著阅读中进行审美的习惯,引导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对其中的文学笔法进行评价、赏析。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对阅读的部分进行点评,说说哪些部分写的好,运用了哪些巧妙的写作手法;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读完一部名著后,对其进行整体性的评价,让学生说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最喜欢的人物等等。当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将几部名著结合起来评价,比如让学生谈谈自己更喜欢中国四大名著中的哪一部,它与其他名著相比具备哪些突出的特点。教师应注重通过平时的严格要求与积极引导,来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高中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兴趣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很多学生在平时不阅读名著,不仅仅是因为学生认为名著对提升学习成绩没有帮助,还因为学生不喜欢阅读作为教学内容的名著。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会选择阅读一些其他感兴趣的书籍阅读,这说明学生有阅读需求,也有阅读兴趣,但因不了解教学要求的名著而不选择名著进行阅读。教师就可以从这一点出发,了解学生的兴趣关注点,并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名著阅读中来。首先,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目前学生正在阅读哪些书籍,并给学生推荐一些类似的名著,让学生进行阅读。比如我在课下与学生交流时,发现学生喜欢冒险类的小说,也很喜欢近几年上映的《西游记》题材的电影,教师就可以与学生交流,告诉学生名著《西游记》中还有很多像电影中那样有趣的故事,学生在尝试阅读之后,也发现《西游记》十分有趣,而逐渐爱上了阅读名著,还让我给他们推荐类似的名著。从这可以看出,学生也会喜欢阅读名著,但他们缺乏了解名著的机会,教师则应以朋友的身份去给学生推荐这些优秀的书籍,从而引导学生走上名著阅读之路。此外,在学生阅读完名著之后,学生也会积极的与教师交流讨论其中的人物,教师可以趁机引导学生对作者文笔进行评价,从而让学生在高涨的热情中进行审美训练。

三、在名著阅读中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

查看全文

幼儿绘本阅读情感教育研究

一、幼儿绘本对于幼儿影响这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现当代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这就导致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孩子只爱自己,不会爱别人这一不良的现象,父母含辛茹苦的把他们养大,他们却不珍惜父母无私的付出,把父母无微不至的爱当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们觉得这些是理所当然的,有的孩子甚至还认为,父母爱自己是应该的,自己根本不需要付出爱,长此以往,就容易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做任何事情从来都不懂得为他人着想,从来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而幼儿期是“爱”的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和家长对这一时期的把握显得尤为关键。因此,教师在开展绘本教学活动时,应该准确把握好绘本的审美价值与情感价值,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渗透相结合,引导幼儿在欣赏绘本美好的意境以及语言描述的基础上,去揣摩并体会绘本中主人公行为背后所蕴藏的积极情感,感悟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萌生对主人公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其仿效的愿望,达到了审美体验与情感熏陶的完整统一。

二、幼儿绘本对于幼儿的情感所产生的作用

首先,绘本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对于刚迈进校门不久且识字不多的低年级孩子来说,他们更喜欢色彩鲜艳且简单易懂的图画。而绘本的绘画精美,构图独特,色彩明快,在视觉上便能快速引起孩子的愉悦情绪。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在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能享受文学,又能收到美学的感染。阅读兴趣有了,就能轻松地走进阅读,进而愉快的走进文本。其次,绘本贴近儿童的世界。在绘本中,儿童文学作家通过用孩子可以解读的词汇、孩子熟悉的语句结构以及令人着迷的情节将主题巧妙地涵盖进去这一方式,汇聚成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故事。它摒弃了说教的方式、从成人角度来编造的故事,从而与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链接,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引起了孩子内心深处的共鸣,真正走进了孩子的生活。最后,绘本为孩子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绘本中简练的语言和丰富生动的图画给孩子预留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孩子根据绘本的整体意境,会不由自主地对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联想,设计书中人物的语言、动作,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绘本画面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也会让孩子产生丰富的联想,对故事进行自我扩充、延伸。

三、浅谈幼儿绘本的教学方法

(一)通过经验迁移,引发情感内化

查看全文

浅谈语文阅读文化教育

【摘要】以阅读为突破口,通过梳理情节、分析人物、感知细节等步骤,对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加深学生对中国革命文化的了解与认知,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关键词】语文阅读;革命文化教育;《亮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本理念是“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在学习任务群“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更是明确要求:“精读一部反映中国革命传统的代表性作品,加深对中国革命传统的认识和理解,激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随着网络的快速传播、国外各种思潮的冲击,社会上的很多不良思想,如个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冲击着学生们原本就不坚实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学校出现了比吃比穿、自私自利等现象。强调:“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去阅读优秀的中国革命传统文学作品,在品读鉴赏作品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在革命战争中涌现的英烈人物,深入剖析并学习革命志士和广大人民群众为了民族解放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就势在必行且意义重大。《亮剑》是当代作家都梁创作的长篇小说,以主人公李云龙的个人经历为脉络,讲述了我国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塑造了李云龙、赵刚等叱咤风云的革命者形象。笔者在学生高一进校时,就选定了小说《亮剑》作为全班共读的革命传统作品,阅读目标定为:提高学生研究型学习能力,增强鉴赏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利用革命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体会革命先烈把个人的人生目标同祖国、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的伟大情操,让学生不忘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

一、分析人物,了解革命英烈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品质

李云龙是作品的主人公,他具有坚定的革命性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作品中,无论是李家坡之战、河源县之战、野狼峪伏击战还是攻打平安县,李云龙凭借自己独特的战略思想和杰出的指挥才能,带领自己的部队在打击日寇的战役中都举得了巨大的战果。笔者带领学生着重欣赏了这些精彩的战争场面的描写,让学生爱上了这个铮铮铁骨的抗日英雄。其中,在小说的第七章,我们更是重点赏析了李云龙在面临全歼日寇和保全妻子性命,放敌人残部出城的两难抉择下做出最终决断的场面。李云龙“面部肌肉在抽搐,牙齿咬得咯咯直响”,但最后大声吼道:“听我命令,预备———开炮!”李云龙牺牲了妻子的生命,全歼了日军的特工队。这一场面感动了所有学生,他们更深刻的体悟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牺牲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流血战斗换来的。除了杰出将领外,中国还有无数普通民众为保家卫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们精选了这样一个场面进行赏析:“有的战士腹部已被刺刀豁开,青紫色的肠子已挂在体外,但仍然发着狠地将刺刀向敌人捅去;一个身中十几刀、浑身血肉模糊的战士,已经站不起来了,他双手握着砍刀卧在地上,只要见到穿翻毛皮鞋的脚就狠命地砍”,学生看得热泪盈眶。我要求他们写出人物赏析的读书笔记,并趁势启发他们,这些为国牺牲的士兵有的连名字都没有,但他们的精神永载史册,我们绝不能忘记在抗日战争中捐躯的所有将士。而继承他们精神的最好方法就是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让外敌不敢入侵。

二、梳理情节,掌握中国军队的抗战历史

查看全文

语文阅读审美教育论文

一、教师在课堂上要设置情境,创造出美的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能够唤起学生情感。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设置合理的情境,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比如,美读是学生对教材进行感知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在作品中获取美感的一个基本途径。它能够将文字转化成为有声语言,将用来储存信息的各个符号载体转换成为作者的真情实感,使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思想。比如,对《琵琶行》进行美读,大弦下面的四句必须急读,情调比较轻快,间关两句要放慢速度,一定要流畅,冰泉下面四句是为了高潮进行的蓄势,一定要读小声,银瓶下面四句主要是对乐曲高潮与终止进行描写,一定要紧张热烈,直到裂帛而止。在美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进入到角色中,使得读者在想象的过程中聆听琵琶的乐音。美读能够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得到审美感受。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审美感知进行培养

第一,可以利用音乐创设出美的氛围。音乐可以调动学生对于审美客体良好的审美情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使学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使客体与主体之间在感情上引起共鸣,使欣赏者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到艺术形象之中,感受作品的情感,得到良好的审美体验。比如,教师在对《荷塘月色》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选择《春江花月夜》这一古筝名曲,在上课之后播放,乐曲旋律优美,之后将其当作背景音乐,将课文之中比较优美的句段选择出来,由教师和学生不断进行诵读和体会,在音乐和课文一起融合的审美氛围之中,对课文能够深入理解与认识。第二,可以利用影像进行教学。在课堂中播放录像,能够让学生对作品中的意蕴美有直观的感受。比如,《壶口瀑布》这一课,教师可以播放录像,使学生对壶口瀑布的气势以及壮美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带领学生走进作品之中,借助影像的作用,使学生对作品有良好的领悟。

三、对课文内涵进行深入挖掘

在新修订好的语文课本中蕴含着大量审美信息,审美价值很高。但是这些名篇佳作中的语言并不是对生活进行直述,它们对如画的景物进行描绘,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进行塑造,表现出深邃的思想对人进行感染,进行教育。所以,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使学生能够对语言文字有良好的理解,从而认识美并对美进行鉴赏。在课文中,蕴含了很多自然美以及人性美和艺术美。比如,要对课文中的自然美进行挖掘。自然美是各种美的基础,它能够对文化知识加以丰富,同时还能陶冶情操,对人格进行美化。在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很多自然美。比如,《壶口瀑布》以及《荷塘月色》等,都是客观自然美和主观情感美之间的统一,所以,能够产生美感,领悟美的精神。这些作品展现出来的自然美其实都是作者自己审美意识的一个反映,能够在学生面前呈现出比较典型的美景,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启发以及引导与点拨,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进行感知,在大脑中形成形神兼备画面,最终对作者情感进行感悟。四、拓展阅读,对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进行培养语文阅读教学并不只是对于课文的阅读,同时还是对于各种文学文本进行的阅读。被选入到课本中的作品数量是一定的,还有很多比较好的作品没有在课本中进行呈现。因此,教师不能让学生审美眼光只局限在课本阅读之中,一定要从课内向课外进行延伸,从而使学生眼界得到拓展,对学生阅读审美进行丰富,积累审美经验。第一,教师一定要利用各种途径对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的具体状况进行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引导。第二,教师一定要常常推荐一些比较好的文学作品,从而使学生不断阅读,对自身审美素质进行积累。另外,教师还要经常进行课外活动,使学生的审美眼光不只是局限在书本中,要将其引到社会生活之中。作品之中的美的形象都是来自生活。学生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的时候不断发现美,还要在社会生活中养成这样的习惯,不断发现自己生活中的美,使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

查看全文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最重点的核心部分。语文阅读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天地广阔无垠。当今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使创新教育之锤敲得准,敲得巧,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下面试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多元思考

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形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是冰山下的“八分之七”。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大于形象。换句话说,文字总是能提供比形象更多的意蕴。因此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量撤去定格好了的框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

再创作的空间,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放手让他们讨论争鸣。比如将《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的父母分析成为了金钱而六亲不认的势利小人可能过于粗率。小说中的“我”不清世事的艰难,对有血缘维系的“叔叔于勒”怀有同情心固然可以理解,但“我”的父母一次次饱受于勒所带来的痛苦,对他避如瘟神是不是可以谅解呢?

又如对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贾雨村充发门子这一情节,我们通常的理解是贾雨村过河拆桥,阴险狠毒。但我们能否作这样的思考:门子锋芒毕露,过于精明,乱卖关子且掌握内情,贾雨村充发门子是否也可以理解呢?门子实在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说贾雨村阴险狠毒是不是有点冤枉了他?

二、引导学生对文章亮点进行咀嚼品味

查看全文

中学散文阅读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有效达成《新课标》的规定呢?

我认为散文阅读教学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从而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即注重现代散文教学的实效性。

当代散文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特征:日益注重“理性”、“理趣”。散文的魅力,在于情感体验之中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但是,散文的理性、理趣,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直接议论,而是寓理于事、于情、于景、于物。也就是说,它和散文的形象性,并不矛盾。

仅仅抓住散文的特征来提高教学实效,当然是不够的。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而不应该是一言堂,无论在散文教学还是任何其他文体的教学中,教师都要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找准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肖伯纳说:“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的前方。”我们是学生求学路上的伴侣,是一个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的引路人。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詹姆斯•默盖尔提出了阅读层次论,我认为其中的知识性阅读学生可以自行解决,教师只要指导和督促学生掌握就可以了。而理解性阅读、探索性阅读层次才是提高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层面,所谓理解性阅读,包括转换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分类能力;推断能力等。所谓探索性阅读能力,包括审美能力;评价能力;创新能力。而提高这些能力,首先教师就要有必要的讲解和恰当的指导。

比如对于文章整体的把握,根据散文文体特征,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就要有三种意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