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1 22:00: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阅读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阅读学与中学阅读教学
人类的阅读活动原始于文字的产生,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学士的阅读经验,也如散珠碎玉,丰富而珍贵。但以往对“阅读”的研究很不够,1979年版《辞海》没收“阅读”这个词目,《现代汉语词典》仅解释为“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在现代社会,阅读作为一种智力技能,已成为每个公民不可缺少的生存手段,缺乏阅读能力的人被称为“功能性文盲”。迫于这种形势,80年代“阅读学”应运而生。
一批有识之士意识到阅读学研究是时代的需要,开始辛勤探索,迄今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发表了一大批论文,出版了几十本阅读学专著和教材。如董味甘主编的《阅读学》,王继坤著的《现代阅读学》,李德成主编的《阅读辞典》先后出版,曾祥芹、韩雪屏主编的《阅读学丛书》也于1992年问世。
中小学阅读教学也逐步深入,成为阅读学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高原、刘fěi@①fěi@①主编的《朗读——研读——速读阅读三级训练课本》(初中),程汉杰的《实用快速阅读法》,晏茂心、贾林成主编的《四级台阶速读训练法丛书》(初中、高中、大学、中专)等阅读教材,都主要是为中学生编写的。在此之前,1988年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在郑州成立了阅读研究中心,也把中学阅读教学作为研究重点。
阅读学理论来自阅读实践,尤其是中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中学阅读教学也需要阅读学理论的指导,吸收其研究成果。
阅读能力的基本层次
阅读的实质是什么?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教育大辞典》(卷一)界说为:“从书面语言获取文化科学知识的方法,信息交流的桥梁和手段。”前者着眼于阅读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后者着眼于阅读本体的社会功能,均言之成理。章熊、张建华同志认为:“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语文教学的再认识》),指出信息不仅需要“筛选”,而且要“结合”储存材料,引起“思考”。《阅读学原理》指出:“阅读是读者从写的或印刷的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或情感信息的过程”,强调了读物的“情感信息”,这两种观点都值得重视。
阅读教学教学什么
这个论题是我长久以来的困惑。阅读教学搞得热热闹闹,但有一个基本的问题,阅读教学教什么?有人说了,当然是教会学生怎样阅读。照此说法,假若没有经过阅读教学的训练,人们就不会阅读?有没有经过阅读训练会有多大的差别?思考再三,我觉得阅读教学应该有下面这些内容:
教经典以我的理解,校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同的意义,作为校内阅读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其实,也就是教材的选文应该经典)。所谓的经典,应该是能经得住时间和空间变化,经得住意识形态变换考验的,是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引导学生从经典阅读入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经典阅读会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也许经典的阅读对学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扶助,其实这也真是阅读教学的意义所在。现阶段,小学语文的选文不够精美,即使选择一些名家作品也多有简化和改动,改动的原因是为了小学生更好理解。但是许多改变的文章失去了原文的灵韵,名家作品原汁原味存于小学教材中的有多少?
教联系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创造,不是他的信息储存“从无到有”的简单过程,而是“从有到新”的复杂的综合加工的过程,人们获得的信息量愈多,创造的可能性也愈大。阅读教学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文本”解读的过程,在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文本提升和升华了经验世界的无意识,使它自觉纳入学习者的有意识的规律性的认知领域。同时阅读者也可以发现自身信息的短缺、理解力的薄弱,唤醒再学习、再积累的需要。
这样一个过程并不是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自然经过的,期间需要教师的引导、搭桥,让学生从阅读的自然世界过渡到自觉世界。教联系有多重含义,与文本的联系、与自我知识经验的联系、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和材料的联系、与未知世界的联系,与进一步学习的联系。阅读教学成为一个辐射源,学生智力的触角,在它的触发下,敏感伸向各方。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研室高启山老师及实验小学张宏伟老师在小语论坛上发表了一个阅读教学的案例:《一个以“白洋淀”为主题的开放式阅读教学案例一兼谈《采蒲台的苇》的教学》,在这个案例中,他们引导学生搜集、阅读、交流关于“白洋淀”的有关资料,形成“关于白洋淀、关于采蒲台、关于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的知识与情感的铺垫。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老师为学生列出了“风景、地理、特产、历史、人物、其它”等五个专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材料的特点,按照专题分组。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将本组交流的专题内容丰富起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交流各自的“信息”。之后,以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做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采蒲台的苇》,学完课文以后,张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如下活动:
1.告诉学生《采蒲台的苇》选自孙犁的《荷花淀记事》,其中还有好多白洋淀人民的抗战故事。
小学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单元整合”式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当前我国小学教育领域一种新型教育战略,其主要是以小学语文中的群文教育作为突破口,在其中通过来改革现有的小学语文教育体系,优化语文课堂的内容结构,旨在创建出适合当下社会环境的小学语文教育课堂。如此,一方面对老师本身的专业技术也有一定锻炼,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然而目前“单元整合”式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仍然还是处于一个投试阶段,全面进入小学课堂还需要一段路要走。本文基于此,对当今“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望能够为“单元整合”式群文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小学教育;单元整合;教学模式;特点;方法
一、“单元整合”式群文阅读教育模式的特点
(一)针对性强。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多拘泥于教材内容,这样一来很容易导致阅读教学的单篇教学效益低下。同时加之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教育方式也比较单一,致使学生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相比之下,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单元整合”式群文教学模式则具有比较高的针对性,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考力,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单一按照课本逐句讲解,也能够提高学生体验学习的参与度,突出了阅读教育中使学生拥有独立阅读能力的特点。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将阅读能力运用到生活当中来,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能够在无形中将自己的批判思考能力提高到最好。(二)生动形象。“单元整合”式群文阅读教育模式是符合新课标观念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具有高度生动力,既在满足讲授学生相应知识时也能够使学生获得学习过程当中的趣味性。有效地将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结合到了一起,实现了让阅读学习回归生活的目标。让学生对于阅读的理解不再只局限于课本上,更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阅读教育相比之下当然是更加生动形象的。(三)内容丰富。“单元整合”式群文阅读教育模式相比传统的小学阅读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其本身内容的丰富性。传统的教育中阅读通常就只局限于单篇文章,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的内容比较单一,十分不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而“单元整合”式群文阅读教育模式则能够使学生在一堂课中能够同时接触到多个主题的文章。一方面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小学阅读课堂的教育效率。
二、“单元整合”式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运用时的要点
运用“单元整合”式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务必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使其优势发挥到最大,具体如下。(一)落实好预习工作。老师在课前以布置作业的方式给学生框定好接下来要上课的文章内容,督促学生在课堂之前寻找相关资料并做好笔记,面对文章中的一些生词,学生可通过询问父母、查找字典的方式解决。这样一来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二来也帮助提高了学生自我提高的能力。同样的教师也应该在课前做好课堂备案,因为这样的教学策略对于老师来说上课内容也是比较多的,唯有做好充分的课堂备案才有可能使老师在课堂解决好学生可能疑问的地方,更好地将阅读课授予给在座的学生。(二)选择具有一定关联性的授课内容。在“单元整合”式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之中,所教授的内容如策略本身名称所强调的“单元”一样,需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即不能随意套取几篇文章来作为教师授课内容。教师在甄别上课题材时,应该对所选取的文章本身进行简要分析,应该在确定了合理的主题后,围绕此选取相关联的几篇文章作为授课内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像那种几篇毫无关联的文章凑在一起的群文阅读在很大的程度上便增加了学生的阅读负担,不仅不能帮助学生阅读,反而可能使他们的效率受到抑制,更甚者削弱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三)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求同”阅读。上文中提到,“单元整合”式群文阅读策略较传统阅读教育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能够突破传统阅读教育中单篇文章的局限,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文章主题的内涵。这一点主要是由于这种教育策略当中,群文阅读的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同一时间里接触到更多主题相似的文章内容,即能够使学生进行“求同”阅读。(四)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拥有其独特的特点。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对这些主题相似的文章进行对比对照便是具有很大实际意义的。学生在对比这些主题相同的文章过程中,发现不同文章中的文学独创性。也许这些不同对尚在小学的学生作用不大,但笔者认为,这些东西都是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也许不能够完全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到一定可以迸发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一点不仅对他们的学习有帮助,对他们日后的生活工作都是十分有利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逐步增大识字量,提高阅读速度
随着学生词汇量的增大,学生会越来越喜欢阅读。一开始读书的时候,学生可能读得慢,还可能会有增减字、读错音、读破词、停顿不当等现象。学生往往觉得读书非常吃力、紧张,对所读内容也不是很理解,只是为读书而读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鼓励学生,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他们扩大识字量,并逐步掌握阅读技巧。
二、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完生字和生词后,应给学生留出大量的阅读时间。在课下、在生活中,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言交流也变得越来越自如了。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让学生自主阅读,进而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自由阅读的空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要对学生独特的看法进行表扬和鼓励,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要在阅读教学中营造一种温馨、和谐、自由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善于阅读。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合理提出阅读要求,找出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文本,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阅读。例如,对于一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拼音读一句话,知道这句话的大体意思就行;对二年级学生的要求要稍高一点,要求学生断句阅读要准确,要能准确理解语句的含义;对三年级学生的要求要更高一些,要求学生能把单句话放到文中去理解,能理解一篇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等。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有不同的阅读要求,根据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定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指导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为教师,我们知道“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学生可能还不理解什么是方法。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阅读方法,对阅读要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先从整体感知课文开始,要让学生明确文章的重点词句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大,让学生学会欣赏小说,学会快速阅读和略读。只有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在阅读的海洋里畅游,学习过程才能得到优化,语文综合素质才能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始。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教师应指导学生制定计划,坚持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阅读,不能想起什么读什么,还应养成做笔记、摘抄、写感想的好习惯。每个学期,教师都要为学生开列阅读书目,指导学生阅读。当然,选择书目应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初中阅读教学教案
我是一名初为人师的初中语文教学者,2007年秋天才踏上这三尺讲台。初始担任了蒙古族中学初中一年级(三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走上讲台还没有摸着当教师的基本之道时,就承担了初中一年级语文教学研究课题,这使我感到压力巨大。幸好,我在实习期间得到了很好的指导和训练,教学基本功得到极大的提升,并且对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情况了解甚多。学校基于此,相信我且将项研究课题的重担赋予了我。
两年来,在校领导以及全体语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很快地掌握了初中阶段的教材教法,同时在课题的引导下,不断学习钻研,又不断从其他老教师那里汲取教学经验。现在我想把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确实,阅读教学可以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还可以不自觉地增加学生的识字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正如叶圣陶所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终身学习,终身有益。所以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分量最重、变动最多、改革力度最大的是有关阅读教学的条文。《新课标》中对学生学习语文也提出新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2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0万字,每学年阅读2000字左右的各种文章不少于100篇。”
很显然,这样的目标对老师对学生都是新的挑战。过去(我在上中学的时候),老师上语文课时,多数情况是以“讲”(教师讲解课文)代“读”(学生阅读实践)、以“听”(学生听讲和笔记)代“读”的现象比较严重,每一篇文章都按一个模式,进行肢解;文章段落层次、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等。台上老师抄写课文分析段落层次提纲,下边学生照着抄。结果呢,学了八九年的语文课,却不能独立地分析一篇较简单的文章,这不仅让学生对学语文失去了兴趣,也让教师对教语文失去了兴趣。现在我通过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不仅仅是为了升学考试,而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终身学习打基础(因为学生在参与社会工作中普遍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在教学实践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严格要求,打好汉语基础:
民族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由于受语言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人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差异很大。进入初中,随着课程难度和深度增加,语文能力较差的学生就很难适应,如果不及时补救,就很难继续学习这门功课。我在初高中读书时,本班级内就有很大批的学生就是这样的,他们后来想学习,也很想学好,但因为基础没打好,无法跟上来,有的干脆放弃了这门课程。所以,我力求学生将基础知识学好。只有打好基础,才能促使学生继续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不要给阅读教学添乱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经过多年的改革、创新,一路风尘仆仆走到今天,应该有自己的教学重点和目标追求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显然,阅读教学是以“阅读”为基本手段,以培养基本的阅读能力(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探究性阅读能力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活动中,阅读是本、理解是本、体验是本、感悟是本、思考是本、探究是本、发现是本、创新是本。
然而,眼下不少阅读教学课堂却出现了许多新生的怪现象。教学过程中不引导学生读书、感悟、探究、发现,而把所谓的“有创意”的教学手段、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搬进课堂,让学生活跃其中,美其名曰“阅读教学创新”。稍作审视这压根儿不是创新,分明是给阅读教学添乱。前不久,笔者在一次阅读教学研讨活动中听了这样两节课:
一位教师在对五年级学生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课题中的话分别是谁说的,学生找出来后,让学生分别读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说说自己如果听了爸爸、妈妈这样的批评和鼓励后会怎样想,接着,用大量的时间,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分别以慈祥的爱好和厉的爱好为各自的观点举行辩论会。实在地说,由于学生事前没有准备,辩论会既没有辩出形式上的“热烈”,也没有辩出内容上的“精彩”,最后一节课是在教师的草草小结中结束的。
回顾整节课,可以说是读书不到位,理解不到位,体验不到位,感悟不到位学生无所适从,无所收获。就说那个少数学生忙于自我表现,多数学生被动充当陪客的辩论会,实在没有多大意义。一方面,学生虽然各执一词展开辩论,但自始至终都没有说出令人信服的内容观点,这难以让学生的认识得到深化。另一方面,因为辩论,学生很难就某个问题达成共识,到辩论结束,双方学生仍然是各有各的主张。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没有任何帮助,真不明白,这样的辩论放在阅读课上到底有什么作用。退一步说,就算这个辩论会辩论成功了,对学生理解课文又有多大价值,学生游离于课文之外,不读不思,光凭你一言我一语的辩论,他们能得到阅读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吗?没有目的,牛头不对马面的辩论别无他用,无非是给阅读教学添乱。
一位教师教学四年级的《新型玻璃》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遍思考这种玻璃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待学生回答后,就要学生马上写一则新闻报道,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这种新型玻璃,接着让学生从余下的课文中自选一段课文读一遍,把自己的收获和认识或用歌曲或用对联、快板、顺口溜、诗歌等形式表达出来,然后就用较多的时间让学生为课文中讲到的几种玻璃做广告。在学生初次接触新课文的阅读课堂上,只让学生读一遍课文后就写新闻报道,或用歌曲、对联、快板、诗歌等形式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这种教学安排不知道是出于何种考虑,暂且不说四年级学生会不会写新闻报道、歌曲、对联、快板、诗歌,就算他们确实能写,只让学生读一遍课文去写感受和认识,学生能行吗?如果四年级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真有那么强,我们还有必要在小学四至六年级开设阅读教学课吗?稍懂教学的人都会知道如此“有创意”的教学,不是在给阅读教学添乱是什么。阅读教学不是不能运用辩论、歌曲、对联、快板、广告这样的新方法、新手段,问题的关键是要用得合理、用得科学、用得有目的、用得有效益,只是为了追求花样翻新而盲目运用,不仅不是创新,反而是给教学添乱。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理解、体验、感悟、思考、当学生通过读悟,每个人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形成了自己的见解时,如果针对某些难以理解的问题,或需要提升的观点,恰到好处地运用辩论等方法手段,能够促使他们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更丰富的情感熏陶,获得更广泛的思想启迪,这样有目的、有重点地运用新方法、新手段、才能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才能有利于阅读教学的发展与创新。教学的方法手段是为突出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如果忽视重点、背离目标、不顾一切地盲目强行使用,只能给教学添乱。
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策略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大多数情况下,语文教师除了学科教学之外,还需要担任班主任等工作,从而在客观上导致许多语文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深入学习新课程教育理念,更没有时间去深入学习阅读教学相关的教育书籍,再加上语文教师自身普遍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愿望,甚至有一小部分的语文教师错误地认为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之间缺乏真正联系。不少语文教师对新课标认识不够,仍然固守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难以使用新课程教育理念去指导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二)学生主体地位普遍缺失。目前,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内容繁杂再加上教学任务繁重,语文教师为了更大限度地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充分利用课堂的每分每秒开展相应的阅读教学活动,更加注重进行知识讲解,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引导学生掌握与理解教学知识,忽视阅读教学应有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没有给予学生运用和消化课堂所学知识的机会和时间,学生只能完全按照语文教师的要求开展阅读学习。长此以往,只会使阅读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负担,不仅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导致原本应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普遍缺失。(三)学生缺少阅读学习兴趣。阅读,本应是一件很美好的事。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经形容自己对于阅读的喜爱就如同“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然而,在现实中由于许多学生对于阅读的认识上存在误区,使得学生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在阅读学习上,即便阅读也只是随便看看,囫囵吞枣而非品味鉴赏。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过于关注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背诵,而忽略了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提高阅读能力,没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导致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缺乏学习积极性,极容易挫伤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四)阅读教学模式单一落后。目前,影响语文阅读教学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由于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且落后,往往使用分析式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按照以下标准流程开展阅读课堂教学:首先由语文教师进行相应的介绍,然后再解释字词,进而概括段意以及中心思想,最后是分析写作特色。这种固定教学模式将阅读教学变成一种僵硬化且程序化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另外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严重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呈现出严重的“套路化”,难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与感悟优秀作品的机会。
二、新课程背景下优化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及个体差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以民主的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语文教师应该主动放手,将学习的权利回归学生,从而使学生发挥自身个性,进而释放出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潜能。同时,语文教师应该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使每一个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和鼓励,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探索热情,从而使他们敢想、敢说、敢问。语文教师还应该站在学生立场上开展阅读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开展“因材施教”,由于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同,我们应该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分层次教学。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只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及个体差异,才可以不断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例如,我们在进行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阅读教学时,可以运用师生互换角色的方式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20分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思想情感。然后再组织学生个人或者小组到讲台上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转化成为中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小老师”。在这样的阅读教学活动中,中学生不能再借助教师这根“拐杖”,而只能依靠自己和同学进行自主思考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二)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阅读学习的最好动力,如果学生自身没有阅读兴趣的话,学生自然会厌烦,反之则自然会不厌其烦地主动学习。不同年龄的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书籍性质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般而言,年龄较小的学生更加喜欢童话故事,而伴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对童话故事的兴趣则不断递减,开始对惊险故事、英雄故事、战争故事产生兴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针对学生这种心理特点,抓住有利时机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循序渐进地开展更具针对性的诱导,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三)应与时俱进创新阅读教学方法。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曾经强调过“硬塞知识的教育方法”只会引起学习者对于书籍的心理厌恶,不仅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反而会导致这种学习能力的退步。而语文教材选用的每一篇范文都具有不同目的性和代表性,如果教师面对每一篇课文都是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的话,必然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最终失去学习兴趣。因此,要从根本上真正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话,语文教师就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开展个性化阅读、多角度阅读以及多方法阅读并用的教学,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利用课内外资源拓宽学生阅读面。伴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于个人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不仅专业化要高,而且知识面要宽。然而,在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是将传授知识作为一种应试教育,在这种功利性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学生的阅读范围必然十分受局限,大都只是局限于语文教科书,学生可以接触到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德国著名哲学家埃德蒙德•古斯塔夫•阿尔布雷希特•胡塞尔明确指出,生活世界不仅仅是教育发生的重要场所,而且也是建构教育意义的重要场所,教育只有回归于生活才可以真正体现教育的真谛。因此,语文教师只有将阅读教学延伸出去,主动和社会生活接轨,从而使学生主动关注社会现实、接触大自然以及亲近日常生活,从而走进更为宽广的阅读领域,激发他们对阅读学习的浓厚兴趣。例如,我们在进行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和这一童话作品相关的动画视频,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式来了解其中的一个故事情节。(五)重视阅读教学评价的引导作用。应该说,教学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对于不同阅读能力的学生,给予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保持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首先,教学评价要与阅读学习目标相互对应起来,才可以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尤其是对学习较差的学生一旦达到学习目标,语文教师就必须及时给予相应的表扬以及鼓励性评价,从而使这部分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其次,教学评价要与相互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从而有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部分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不断提高自身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邹刚强.探析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J].考试周刊,2017(64).
阅读教学分析论文
这个论题是我长久以来的困惑。阅读教学搞得热热闹闹,但有一个基本的问题,阅读教学教什么?有人说了,当然是教会学生怎样阅读。照此说法,假若没有经过阅读教学的训练,人们就不会阅读?有没有经过阅读训练会有多大的差别?思考再三,我觉得阅读教学应该有下面这些内容:
教经典以我的理解,校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同的意义,作为校内阅读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其实,也就是教材的选文应该经典)。所谓的经典,应该是能经得住时间和空间变化,经得住意识形态变换考验的,是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引导学生从经典阅读入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经典阅读会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也许经典的阅读对学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扶助,其实这也真是阅读教学的意义所在。现阶段,小学语文的选文不够精美,即使选择一些名家作品也多有简化和改动,改动的原因是为了小学生更好理解。但是许多改变的文章失去了原文的灵韵,名家作品原汁原味存于小学教材中的有多少?
教联系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创造,不是他的信息储存“从无到有”的简单过程,而是“从有到新”的复杂的综合加工的过程,人们获得的信息量愈多,创造的可能性也愈大。阅读教学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文本”解读的过程,在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文本提升和升华了经验世界的无意识,使它自觉纳入学习者的有意识的规律性的认知领域。同时阅读者也可以发现自身信息的短缺、理解力的薄弱,唤醒再学习、再积累的需要。
这样一个过程并不是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自然经过的,期间需要教师的引导、搭桥,让学生从阅读的自然世界过渡到自觉世界。教联系有多重含义,与文本的联系、与自我知识经验的联系、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和材料的联系、与未知世界的联系,与进一步学习的联系。阅读教学成为一个辐射源,学生智力的触角,在它的触发下,敏感伸向各方。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研室高启山老师及实验小学张宏伟老师在小语论坛上发表了一个阅读教学的案例:《一个以“白洋淀”为主题的开放式阅读教学案例一兼谈《采蒲台的苇》的教学》,在这个案例中,他们引导学生搜集、阅读、交流关于“白洋淀”的有关资料,形成“关于白洋淀、关于采蒲台、关于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的知识与情感的铺垫。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老师为学生列出了“风景、地理、特产、历史、人物、其它”等五个专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材料的特点,按照专题分组。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将本组交流的专题内容丰富起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交流各自的“信息”。之后,以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做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采蒲台的苇》,学完课文以后,张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如下活动:
1.告诉学生《采蒲台的苇》选自孙犁的《荷花淀记事》,其中还有好多白洋淀人民的抗战故事。
课文阅读教学论文
纵观一些经典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实录,发现有一共同点:一堂课的精彩之处出现高频率的瞬间,多是在抓住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时。为此,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开展了阅读实践活动,一时间“语文教育”竟然成了阅读教学的点睛之笔。在此,我将结合实践中的点滴之感,抛砖引玉。一、什么是阅读教学中的语文教育语文教育,阅读教学的姊妹!语文教育,以前在阅读教学中多是处在无意识之中。通过阅读教学开展语文教育,即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形成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的素养。总结阅读教学中语文教育的特征,发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语文教育在阅读教学中是教师课堂智慧的体现。载体为一些鲜活的课堂艺术,激发课堂教学产生情境机智,促进智慧型的师生共同成长。2、语文教育是师生与文本对话时思想精华的闪现,关键是捕捉不能错过时机。3、语文教育只是催化剂,具有启蒙过渡功能,能及早的给学生未来的语文素养发展导向。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大量的课堂调查发现,阅读教学中少有了语文教育,就少有了学生通过阅读教学对语文学科的学、用、爱。这样的阅读教学就只能是“应试教育”指导下的缺少灵魂的教学,这样的阅读教学就只能是教师今天教学生明天遗忘的教学!二、在阅读教学中联姻语文教育有意识的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语文教育,在实践中发觉,它犹如给传统的阅读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注入新的血液。一是,可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增设一个教学教育环节,丰富教学资源环境;二是,可以把语文教育作为了一个教学目标,对阅读教学产生影响。笔者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1、开展满足好奇心的语文教育活动,让学生去学语文。好奇心是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基础。为此,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观察、了解学生的兴奋点,善于把学生自发的思考纳入到教师有组织的阅读活动中去。如:“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赤壁之战》一文的教学已进入了尾声,一个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是容易被忽略的话题,这是一个大众话题,这也是一个大多学生都想从教师嘴里知道答案的话题。教师抓住了这一问开展语文教育,讲解了周瑜、黄盖、孙权、曹操,讲解了刘邦、项羽,教师不以胜败论英雄;抓住这一问开展语文教育,引导学生自己要去读《三国演义》、《三国志》,才能找到自己认为最正确的那份答案。这样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像一个小站,学生在课余自觉的就会去读一些书籍。有一教师回忆:读初中时,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唐伯虎三点秋香”的故事,于是才有他以后在读师范时,在工作后,只要是能见到有与唐伯虎相关的书籍、资料、影片等,无不是如渴的去见识。2、开展启蒙性的语文教育活动,让学生去用语文。例如,《琥珀》一文的教学,琥珀化石形成的条件学生虽已明白,教师却还要给学生提出了一个紧扣教材的启蒙之问:“给你松脂球,你能否将其变为化石?”在教师结合现代科技发展地提醒后,就有同学回答到:“化石的形成要几千年,但这是常规。以前铁树要六十年才开花,如今的新科技不是让它几年就能开了吗,我今天还不能将松脂变成琥珀,明天也许我行,不是再需要万年,而是几年就能让松脂球变为化石。”启蒙之花还真的开到了课外。有不少的学生捡回了一些化石,着手研究了起来。开展启蒙性的语文教育活动,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推动下,通过用阅读教学中所学的语文知识,会更有激情地投入到增强语文素养的活动中去。3、开展富有人文性的语文教育活动,让学生去爱语文开展人文性的语文教育,是寻求学生思想进步,及其促进将来语文素养发展的源泉。如:《理想的风筝》一文的教学,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只要春天一到,就想到了刘老师?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在教师富有人文性的语文教育思想的启发下,就有了这样的答案:“也许是作者因春天来了,燕子飞回,由燕子而想到了刘老师的那两只双飞的燕子风笋,想到了刘老师的高大形象”。“老师,我长大了也要当一名向刘老师那样的爱护学生的教师,热爱生活的教师”。“老师,我一定得把语文学好,长大了,也用美好的语言去表达您今天对我们的爱”!……语文教育,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期待,有了它,阅读教学会因此而更美丽!
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研究
一、语文阅读教学艺术价值分析
以阅读课堂的提问为例,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点,学生认为没有任何疑问了,教师采取于无疑处提出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研读兴趣;对于一些看似较难的知识点,教师采取化整为零的提问方式,一步一个台阶,让学生感觉到该部分的知识点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这对于树立学生的信心具有重要作用。当然,艺术性并不仅仅在于教师如何提问、如何讲授,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进行评价时,是否能够综合运用各种语言策略,使对学生的评价也具有艺术性。如果教师的评价仍然是呆板的,那么语文阅读教学的艺术教学就会沦为一种形式。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审时度势的提问、富于技巧的讲解、充满鼓励性的评价等,都会加快语文知识转化的进程。同时,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艺术化对策
艺术教学对于提高和巩固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关策略,充分发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的作用。
1.诵读激活语感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将诵读放在首位,这对于激活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意义。诵读不是读一两遍,而是要“熟”读。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读,可以采用默读、吟诵以及朗读等各种方式,通过熟读让学生学会边思考边理解,用心去体味文章所包含的意境和情味。比如《背影》一课,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语气的升降、改变,可以从内心体会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美文是用来欣赏的,而要真正领悟美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内涵,只有读者自己去用心感受,才能够体会到“四次背影虽然不同,但是,却都体现了作者想念父亲的至深之情”。阅读的教学艺术,不是由教师找出关键句,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而是由学生自己去阅读和发现问题,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感知、联想以至触摸作品的内涵,进而引导学生独立体会作品的精髓。同样以《背影》为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诵读,将自己认为好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然后由全班学生共同选择“佳句”,请学生当堂诵读,再对学生在语调的高低、缓急以及强弱等方面进行指导,学生接受“思念”之情的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