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地坝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1 21:06: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淤地坝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淤地坝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淤地坝建设管理,提高防洪保安能力和拦泥淤地效益,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生产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淤地坝是指在沟道中以拦泥、淤地、缓洪、发展生产为目的而修筑的水土保持工程设施。

第三条淤地坝建设和管理坚持谁修建、谁受益、谁管护和谁占用、谁补偿的原则。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省淤地坝建设和管理工作。市、县(区)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淤地坝建设和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淤地坝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五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对淤地坝建设管理工作的职责是:制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划定工程管护范围,落实管护责任;组织淤地坝受益区群众逐步退耕陡坡耕地,造林种草,开展坡面综合治理。

查看全文

黄土高原淤地坝管理论文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总面积45.4万km2,多年平均输入黄河泥沙约16亿t。严重的水土流失威胁着黄河下游防洪安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黄土高原地区作为我国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水土保持初步治理面积累计达到16.6万km2,其中建成治沟骨干工程984座,淤地坝10万余座,修建各类沟道防护和小型水利水保蓄水工程400余万处(座),兴修梯田1000万hm2,营造水保林800万hm2,人工种草233万hm2,治沙30万hm2。现有的治理措施平均每年增产粮食40多亿kg,解决了1000多万人口的温饱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荒漠化的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水利水保措施年均减少入黄泥沙3亿t,其中,淤地坝等工程措施的减沙量占总减沙量的80%左右。

长期的水土保持实践经验表明,淤地坝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措施,大规模开展淤地坝建设,充分发挥拦沙、保水和淤地等综合功能,对促进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生态环境,有效减少入黄泥沙,确保黄河安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大力推进西部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黄土高原在未来的20年内将建设16.3万座淤地坝,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和建设淤地坝,保证其安全运行和工程效益的发挥,避免和解决过去淤地坝建设中存在的诸如部分坝系工程布局不合理、部分淤地坝设计标准偏低和设施不配套、重建轻管和综合效益偏低等问题,针对社会各界关心的淤地坝建设与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关系等问题,我们通过调查提出了在黄土高原建设生态型、节水型和可持续发展型淤地坝的技术思想。

一、生态型、节水型和可持续发展型淤地坝的内涵

1.生态型——生态良好

查看全文

加强淤地坝建设治理安全运行通知

为了进一步加强区淤地坝建设管理,提高淤地坝工程建设质量及管护水平,确保淤地坝工程安全运行,结合区实际,提出如下要求,请抓好落实。

一、严格规范淤地坝工程竣工验收

有关街道在坝系工程各单坝工程竣工后,尚未进行验收的,要及时申请和组织单坝工程竣工验收和坝系工程的整体验收。要严格按照《省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验收实施细则》和有关规范规定的要求,做好本辖区淤地坝单坝工程竣工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采取有效的淤地坝管护形式,明确和落实工程运行管护责任。已经验收的,请将验收资料上报城关区农业水务局水保站。

二、全面落实淤地坝工程防汛责任

各街道要统一认识,高度重视,从组织领导、资金保证、人员组织、预案制定、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着力抓好淤地坝的防汛保安工作。要切实将淤地坝防汛工作纳入到当地防汛管理体系,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层层落实。要本着“谁建设,谁负责”的原则,层层建立防汛责任制,逐坝明确防汛行政和技术责任人,并与每年6月1日之前在当地媒体上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凡是未落实淤地坝防汛责任,造成跨坝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除按有关行政规定和法律制度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外,将暂停审批立项该街道新的淤地坝工程建设项目。

查看全文

探析淤地坝建设管理开发计策

一、淤地坝建设成效

庄浪县淤地坝建设工程,由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区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水保技术人员精心施工,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使全县淤地坝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庄浪县重点小流域以骨干坝、中小型淤地坝组成的沟道坝系工程初具规模,在防洪、拦泥、淤地、灌溉、通路、生态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综合效益。据测算,全县已建成的61座淤地坝,每年拦泥总量达到98万吨,蓄水总量达到2038万立方米,相当于6.67万公顷梯田一年的蓄水量,发展灌溉面积3667公顷,解决干旱山区18万人畜饮水困难。这些工程不仅有效控制了沟道下切,减轻了沟道侵蚀,而且还拦截了坡面泾流泥沙,发挥了很好的拦沙减淤作用。同时,坝库蓄水还解决了当地群众利用这些水资源发展农业灌溉、水面养殖业和旅游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淤地坝建设之所受广大干部群众的喜爱,主要是能够将径流泥沙就地拦蓄,使流失沟变成了效益沟,增加了粮田面积,许多沟道实现了川台化,水沙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淤地坝的坝地具有地平、墒好、土肥和抗旱能力强、增产效益显著的特点,因此,淤地坝是山区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据测算,坝地与坡耕地相比,土壤含水量能高出80%,土壤养分高出30%以上,全县现有的淤地坝已淤地140.5公顷,坝地平均667平方米产量600千克以上,是坡耕地的10倍。2007年全县人均产粮达到480千克,人均纯收入达到1778元。解决了农民的口粮和牲畜的饲料问题,使部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为劳务输出和其他产业开发提供了劳力保证,为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以坝代路,促进流域商贸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在加快淤地坝建设的同时,建成坝系道路680多千米,淤地坝成为连接沟道两岸的桥梁纽带,对改善山区交通条件、建设新农村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深受当地干部群众的欢迎。通过淤地坝建设,既改变了人畜行路难的状况,又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了流域内农产品的流通和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依靠坝库水源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发展民营经济15家,年收入60万元,兴办各类农副产品加工点30处,年创收58万元。流域商贸经济的初步形成,已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5000多人,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4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流域全面进步随着全县淤地坝建设步伐的加快,项目区群众依托坝库蓄水,大力培育适宜流域发展的区域产业,目前已建成了牛沟坝库优质苗木培育基地、石何沟坝库早酥梨示范区、蔡家湾坝库生态园区。采用招商引资、租赁承包的办法发展了川边、牛沟、吊咀、白家、杨魏、赵岔、西佛、庙岔、徐家9座坝库规模化养鱼基地。从而促进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交通、医疗卫生以及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随之得到较大发展,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进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查看全文

淤地坝管护思路管理论文

一、淤地坝的管护工作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在国家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淤地坝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据有关部门调查,仅陕北地区就兴建淤地坝3万余座,已淤坝地4.3万hm2,增产效益十分显著,成了名副其实的保命田。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的加快,淤地坝建设进一步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在2003年召开的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水利部明确提出将淤地坝建设作为今年的三大亮点工程之一。最近出台的、由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编制的《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在黄土高原地区将建设2万余座骨干坝和约13万余座中小型淤地坝。黄土高原的淤地坝建设将会迎来一个新的高潮。

在建设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到淤地坝的管护问题。如果没有得力有效的管护措施,那么建设也就失去了意义。过去,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许多六七十年代兴建的淤地坝只利用了几年就被洪水毁坏了,管护不到位、不及时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地方的群众急功近利,对淤地坝只利用不管护,或者管护不及时,一旦有较大的暴雨,就会导致坝毁地失的后果。尤其是在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全面推行“三项制度”改革后,淤地坝的管护问题又将面临新的情况,出现新的问题,也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地去探索和研究,寻找新的解决办法。

水土保持工作面宽量大,涉及范围覆盖全部水土流失地区,且建设项目与治理区的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密不可分,建设单位也就是项目法人根本无法拥有真正的项目产权。由于项目的实际产权主体与项目法人主体无法统一,决定了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的法人主体对工程建成后所产生的效益的拥有权以及资产的处置权等实际缺位,造成工程建成后的法人主体与管护主体不一致,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的管护问题较以前变得更为复杂。这就要求水土保持工作者尽快适应新情况、新变化,积极寻找和探索淤地坝管护的新途径。

二、解决淤地坝管护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

1.“谁受益、谁管护”是淤地坝管护的基本原则

查看全文

淤地坝在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作用

1概述

工程呈现两大分布态势:一是单坝布设。布设在局部交通闭塞、水源极度缺乏的流域内,共建成53座骨干工程,如大地川、曹家湾、高崖坪、营川等骨干工程。二是坝系布设。主要以称钩河、李家河等流域为典型,共建成各类淤地坝104座,其中骨干坝32座、中型淤地坝35座、小型淤地坝37座。淤地坝工程的建设为安定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不仅有效减少了入黄泥沙,增强了流域的抗蚀稳定性,还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2建设管理经验与成效

定西市安定区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及淤地坝工程建设中,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的建设管理经验与做法。2.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质量意识。安定区水利水保局把搞好坝系工程建设作为第一使命,在工程建设伊始,就通过新闻媒体、报刊、电视等多渠道进行舆论宣传,宣传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受益乡镇积极配合水保部门开展工程建设前的拆迁征地等施工准备工作,通过宣传教育,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了人人参与淤地坝工程建设,人人爱护淤地坝工程的良好氛围。在宣传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及专题研讨,旨在全面提高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责任、质量、安全意识。先后组织人员参加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及省、市水土保持局举办的淤地坝建设管理培训班,也曾多次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对参与工程建设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在坝系工程建设前,安定区水利水保局组织全体参建人员举办淤地坝建设质量管理动员大会,由总设计代表、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人员现身说教,讲解技术规范,要求各参建单位统一思想,增进共识,树立“我为坝系绘蓝图,坝系为我添辉煌”“坝固我荣,坝溃我耻,誓与坝体共存亡”和“安全施工责任重于泰山”的质量安全意识。2.2实行公开招标,优选承建单位。对水保淤地坝工程的建设工作实行公开招标,招标公告发表于指定的网站及新闻媒体,并委托有资质的招标单位为招标机构,负责工程招标工作。在工程评标过程中,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及招标文件中关于评标办法的规定,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和独立的原则,采用综合评分法。通过竞标,一方面规范了工程建设管理,择优选择了施工承包商,另一方面降低了工程投资。同时,随着招标投标制的逐步实行,激发了各施工单位自身的建设,也壮大了施工单位队伍,为全面进行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2.3紧扣规范和设计,严把工程质量关。在淤地坝施工中严格执行规范中的各项规定,确保坝系工程建设质量。一是全面推行机械化作业。对土方工程施工均配备推土机、装载机和翻斗车,并适当配备发电机、打夯机等机械设备,除个别结合部位采取人工开挖及夯实外,其他各部位均采用机械化施工。二是认真抓好工程质量。建设单位在每个淤地坝建设工地派1名业主代表,同时配备了水准仪、干容重测定仪等仪器,会同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按照淤地坝建设技术规范,逐环节检查,逐项目验收。监理单位派驻施工现场的监理工程师对关键部位、关键环节、关键工序实行24h旁站监理,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建设质量全面达标。在质监中发现的问题随发现随整改,尽可能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在施工过程中严格实行“二级三检报验制”,上一道工序不合格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对隐蔽工程的验收,如钢筋制安、管道安装、管槽地基处理等必须由建设单位会同监理单位一并验收,对达不到《规范》要求的,责令施工单位进行返工。2.4健全管理机制,落实目标责任。安定区水利水保局在淤地坝建设管理中,实行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一是完善各项建设管理制度。制定并出台了《定西市安定区淤地坝建设管理办法》,用制度管理人和事,要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施工管理人员对淤地坝建设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尤其要求施工单位对工程建设质量终身负责。二是实行合同管理。把淤地坝建设的主要技术指标、施工期限、工程造价等主要内容根据招投结果与中标单位签订合同,使每个施工环节都有章可循,有规约束,监督承建单位严格按照规范和设计认真施工。三是落实质量监督责任制。安定区水利水保局与各驻施工现场负责人、技术人员签订了工程质量目标管理责任书,使淤地坝建设真正形成人人肩上有担子,质量千斤重担人人挑的局面。

3淤地坝在安定区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安定区通过建设淤地坝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拦截了流域径流,同时也解决了流域内的人畜饮水困难,改善了交通环境,建设速度快,工程建设质量高,运营管护好,工程效益明显,真正发挥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3.1有效拦截了泥砂径流,改善了山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淤地坝的建设从源头上封堵了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在泥沙的汇集和通道处形成了一道人工屏障,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不但确保了工程的运行安全,还保证了流域内梯田在大旱年份不减产,农、林、水、牧、渔各业互为依存,相与发展,相得益彰,为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农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改善了山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3.2疏通交通,形成产业及商贸经济带。安定区规划建设淤地坝的小流域内地形复杂,沟壑纵横,交通极为不便,淤地坝的建设,成了连接沟壑两岸的桥梁,改善了小流域内极不便利的交通条件,方便了当地群众的交通出行,同时也促进了物资、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据统计,全区建设的淤地坝有85%以上变成了交通要道。3.3用坝蓄水,解决了流域内的人畜饮水困难。安定区是黄土高原地区干旱极为严重的县区,水资源极度紧缺。淤地坝建设前,流域内的农民主要靠窖水和人担畜驮解决人畜饮水,淤地坝建成后,通过集蓄天然降水,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蓄集有效降水,不仅彻底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困难,还可发展养鱼业。3.4利用坝地种田,提高粮食产量。在淤地坝拦截泥沙达到一定程度后,坝地可作为农耕地,由于坡面径流和其侵蚀携带的坡面土壤有机物汇集在沟道内的坝地中,水量沿坝地土壤下渗,致使坝地的土壤水分远大于坡地土壤水分,且蒸发较小、土地肥沃,可以给当地居民提供长期、稳定、优质的粮食生产基地,保障粮食供给。据统计,每公顷坝地生产的粮食是坡耕地的6~10倍,并且可以促进90~150hm2的坡耕地还林还草,保障坡耕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群众围绕坝地居住,不但改善了在坡地上耕种的生产条件,还解决了吃水问题,坝顶还可以作为跨沟桥梁,改善交通条件。

查看全文

地坝产权制度分析论文

淤地坝对治理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具有特殊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黄河上中游的水土保持特色。

目前,黄河上中游地区已建成大、中、小型淤地坝10万余座,拦蓄泥沙100多亿t,淤地30多万hm2。但是,由于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投入不足,淤地坝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责权不明、管理不善,致使大量工程老化失修、病险坝库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效益的正常发挥。

一、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成效

多年来,黄河上中游地区分布有淤地坝的晋、陕、内蒙古、甘、青、宁、豫等7省(自治区),都积极尝试和探索新的管理办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以陕西省最为明显。

陕西省陕北地区是黄河中游地区淤地坝工程密集区之一,针对淤地坝建、管、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20世纪90年代初他们就开始积极探索,以实行产权改革推动工程发展,有期限地出让工程使用权、放开建设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工程建设、经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建、管、用”结合,“责、权、利”统一的工程发展良性运行机制。在具体实施中他们根据工程现状,尊重群众意愿,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一是股份合作制:按股承担工程的建设、加固、配套、改造费用的按股份种坝地。入股形式大致有4种:①集体组织,按人参股。在淤地坝较多、村集体组织“统”的能力较强的地方,较多地采用这种方式。②一人牵头,联户建坝。这种做法多出现在坝面面积较大的旧坝加固或建坝条件好而单家独户难以承担的工程建设之中。③多部门联合开发,明确事权,利益分成。多为人少地多的地方采用。④自愿联合,股份筹资,专业建坝,滚动发展。二是租赁承包型。一般是谁投资加固或维修,谁承包租用坝地。三是公开拍卖型。一般以大户或社会力量参与为主。

积极推广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的两年内,陕北3.5万座中小型淤地坝中有1.4万座成功地进行了股份合作、租赁承包、使用权拍卖等,70%的工程功能得到恢复或改造,使大批病险淤地坝重现生机,实现了“以存量换增量、以资产换资金、以产权换资金,滚动发展,良性循环”的局面,解决了几十年来久未解决的治管用问题。

查看全文

坝系工程安全建设与管理

本文作者:王军瑞工作单位:横山县水土保持工作站

横山县流域坝系建设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经过多年运行,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制约着流域坝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1)缺乏统一规划,部分布局不合理。过去淤地坝建设均是根据实际需要和当地情况,随意而建,工程技术人员未深入实地勘测,而只在万分之一地形图上目估,按沟道长度或控制面积等分布置坝的数量,进行规划,使得淤地坝建设与实际地形相差较大。特别是在布置时,大、中、小坝比例偏低,布置了较多的中小坝,控制性的骨干工程少,使得坝系安全受到严重影响。(2)部分淤地坝工程管理不规范。由于投资建设主体杂乱,使得有的坝体没有按《淤地坝管理办法》实施,而是采用议标制由村委或个人借用资质来承包施工。因为不是专业的施工技术队伍,造成工程施工质量差,坝体土方碾压不到位,夯体不实,坝体干容重低。建成蓄水后出现淘刷坝坡、渗漏严重,干旱月份无法保障下游正常灌溉用水,群众意见很大。有的小坝甚至是“豆腐渣”工程,一场洪水就被冲垮,劳民伤财。(3)设计标准低,设施不配套。部分坝体未按设计规范执行,设计标准偏低,库容小,未设溢洪道,致使洪水漫顶垮坝。尤其是中小坝“一大件”的工程较多,坝体、放水和泄水三大件齐全的工程较少,每到汛期,这些坝险情时有发生。据调查统计,全县共有各类淤地坝2350座,其中三大件齐全的坝268座,占总数的11.4%。(4)体制不健全,机制不完善,重建设,轻管护,破坏严重,病险率高。全县有近40%的淤地坝产权不明晰,有人受益,无人管理。部分淤地坝老化失修,带病运行,有的坝逐年损毁。同时,流域坝系建设的资金投入渠道单一,发展后劲不足,工程的维修加固也缺少相应的资金投入。长期以来国家投资少,地方能力小,无法配套,往往因为一座淤地坝的除险加固群众跑来跑去,各级领导批来批去,最后还是无资金维修加固,一座座淤地坝被洪水冲毁。

(1)规范管理,保证质量。水利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淤地坝工程建设要按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认真执行招标投标制”。目前,在招投标方式上,由建设单位组织,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采用公开或邀请招标的,也有缺乏严格程序找几家施工单位协商进行“议标”的。由于坝系单项工程概算投资少、工程规模小、施工环境差,技术含量低且每座坝为一个投标段等因素的制约,大型施工企业不可能投标,小型施工企业由于没有相应水利资质,不具备投标资格。因此,个人借用资质现象比较普遍。上述问题,直接影响到招投标的规范化,最终导致工程质量没有保证,效益不能持久发挥,降低群众投入的积极性。建议建设单位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建立健全工程各项管理制度,结合县实际情况,在实际招标过程中,按照年度批复工程或集中连片、“大、中、小捆绑”的原则划分标段,避免骨干坝投资大争着干、中小型淤地坝投资小无人问的现象,真正让施工能力较强、资产比较雄厚、具有较高信誉的水土保持施工企业中标施工,以保证坝系工程的建设质量。(2)建补并重,加大投入。由于大多数淤地坝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大多处于病险状态,除险加固投资较大,而仅依靠当地群众自筹资金进行维修加固,很难实现,也力不从心。据2011年全县淤地坝安全普查统计,相当数量的坝超过使用寿命,2350座淤地坝中82%超过设计淤积年限,丧失了抗御洪水的能力,成为险坝。仅坝体、泄洪或输沙设施损坏的有1177座,占50%,而且逐年增加。228座大型淤地坝中有86%的存在病险问题,1017座小坝更是问题突出,每遇暴雨,水毁十分严重。在整个淤地坝中,只有坝体,没有排洪输水设施的“闷葫芦”坝就占总数的64.5%。建议县政府设立病险坝维修加固专项资金,从财政上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对病险坝逐步进行除险,真正建立起“政府引导、水利搭台、群众参与”的建设机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有效推进流域坝系建设的持续发展。同时,加大争取省市资金的力度和市场引入制,通过多方筹措,确保病险淤地坝得到加固。(3)改革产权,加强管护。建国五十多年来,横山县人民建设了2000多座淤地坝,打坝的热情长盛不衰。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农村体制变化,绝大多数坝由数家耕种,责、权不明,有人耕种,无人管护。以至一遇险情,劳力物资不能及时到位,受益多年的淤地坝,一次暴雨付之东流,甚至一条流域内的几座坝,从上游到下游连锁垮坝,给当地群众造成惨重损失。为了落实淤地坝建设管理责任,结合实际,建议采取以下两种形式卓有成效地开展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一是承包租赁型。根据淤地坝规模,通过农民单户、联户或非农人员对工程进行承包、租赁经营,实行自行管护,自主经营,自我受益。不仅落实了坝系管护责任,而且解决了坝系维修加固资金,通过承包费,实现坝系建设滚动发展。二是拍卖型。主要是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通过竞标,将工程的使用权拍卖给农户或者非农人员,由其进行自主开发经营。这样才能实现责、权、利的统一,使淤地坝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其独特的水保作用。(4)注重效益,统筹规划。如何形成流域坝系建设“政府主导、水利搭台、群众参与”的良好格局,拓宽融资渠道,增强发展后劲,关键在于根据实地情况,要合理布局规划,突出流域坝系建设的整体效益。横山县尤其是南部丘陵沟壑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把村庄和土地分割成沟岔、山梁,形成千沟万壑,交通十分不便。因此,在坝系规划建设中,要按照山、水、田、林、路统一结合的原则,充分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一村一品发展,实行大规划、科学规划和统一规划,要大、中、小坝统筹兼顾、配套完善。规划中要突出淤地坝拦泥减沙效益、增产效益、防洪目的和综合功能,确保通过沟道建坝,力争形成一坝一桥的治理模式,便利群众的出行与物资交流,从而推动全县流域坝系建设的持续发展。

流域坝系工程是一项长期性的水保工作,在全面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要因地制宜,努力探索,完善以适合本地域的水保淤地坝工程建设与管理,同时要加强管护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横山县林草上山、粮食下川,封禁治理、舍饲养羊等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奠定基础,为淤地坝的安全运行、治理水土流失、减轻黄河泥沙压力提供有力的保障,为农民种上高产稳产的坝地提供基础性的物质保障,确保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陕西水利.

查看全文

黄土高原区域环境分析论文

一、黄土高原区域环境特征

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在内外侵蚀营力作用下,形成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峁梁密布、支离破碎、地形起伏剧烈的地貌特征,沟壑密度可以达到3.47~5.10km/km2。据不完全统计,仅陕北地区长度在1km以上的沟道就达近3万条。该区以干旱、半干旱气候为主,气候干燥,四季分明,降雨集中,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再加上剧烈的人类活动,使得天然植被遭到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人民生活贫困。

淤地坝不仅具有防洪、拦泥、增产、淤地等功效,而且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作用也非常显著。

二、淤地坝建设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淤地坝修建于沟道中,大型淤地坝坝高在30m以上,小型坝也在5m以上,淤地坝的建设,改变了原沟道自然条件。据无定河普查资料,黄土丘陵区小流域面积在3~5km2的沟道自然比降一般为3.5%左右,而淤地坝建成后的沟道比降为0.8%。淤地坝不但稳定了沟床,防止了沟蚀的发展,而且在沟道中形成山间小平原,有利于实现机械化和水利化,有利于农业生产。

1.改良土壤,增加良田面积

查看全文

黄土高原沟壑坝研究管理论文

一、沟壑坝系的现状、任务与问题

黄土高原沟壑修建淤地坝由来已久,约有400年的历史。但大量的淤地坝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据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和黄土高原七省(自治区)水土保持部门的统计,截至2002年底,黄土高原地区建成淤地坝11.35万座(其中骨干坝1480座,中小型坝11.2万座),淤地32万hm2,保护川台地1.87万hm2。其中,陕西、山西、内蒙古3省(自治区)共有淤地坝9万余座,占总数的79.1%。多沙区分布10.60万座、占总数的93.4%,多沙粗沙区分布8.52万座,占总数的75.1%。同时,建成的数十条小流域坝系,在各地都起到示范作用,促进了坝系建设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沟壑淤地坝系建设以后,小流域内的泥沙几乎全部被拦蓄下来,洪水得以调蓄和利用,沟道基本实现了川台化,荒沟变良田,构建了黄土高原坝系农业的雏形。

根据对黄土高原人口发展需要粮田和淤地坝建设条件及潜力的分析,按照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也是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的要求,《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提出用10年的时间,在黄土高原建设骨干坝1.67万座,中小型淤地坝8.94万座和一批小流域示范坝系。工程建成后,结合其他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实现年减少入黄泥沙5亿t,新增淤地能力18万hm2、拦泥能力140亿t、蓄水能力60亿m3,可发展灌溉8万hm2,可促进退耕还林还草80万hm2和封育保护约133.4万hm2。

沟壑坝系建设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系统工程,群众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取得一些科研成果。但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体系,坝系建设中有许多重大问题与关键技术需要研究与创新。水是黄土高原最为稀缺的战略资源,大规模地建设沟壑坝系势必拦蓄大量的天然降水,其对黄河下游断流的影响有多大,坝系建设的重点区域在哪里,坝系建设的规模、布局、结构、时序如何安排,如何实现坝系的相对稳定和运用管护,如何确保坝地的防洪保收,如何防治坝地盐碱化等,都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进而加快坝系建设速度,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大坝系的整体效益。

二、沟壑坝系建设对河川径流的影响

1.拦蓄降雨径流是黄土高原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