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舞蹈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1 16:53: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原生态舞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原生态舞蹈对舞蹈教师的启示论文
摘要:通过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进行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和“剧场”民间舞蹈文化两个维度的文化分析、风格阐述和事实举例,结合民间舞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和当前民间舞专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对民间舞教师的启发和帮助,并提出民间舞教师获取所述启发与帮助的实地采风、经典研究、理论学习等途径。
关键词: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民间舞教师;启发与帮助;原生态;基本途径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至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它是人们表达情感、描摹生活、探讨人与自然关系地重要工具和自发行为之一。中国彝族、藏族等的民间舞蹈文化,往往还蕴涵着本民族的历史与传说,有着舞蹈艺术之外的,更加广阔的社会价值和重要意义。而把民间舞作为课程搬到课堂,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舞蹈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才逐渐出现的。所以,丰富驳杂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既是民间舞教师最直接的教材,也是需要民间舞教师进行不断研究、揣摩的素材。其丰富性决定了民间舞教师在处理方法上的多样性、选择性和研究性。但首先可以断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民间舞教师,科学地了解和研究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是广大民间舞教师的必备环节之一。
一、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一)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内涵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是指中国各民族、各地域子文化系统中存在的独立的舞蹈亚文化系统的总和。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内涵,可以最简明地分为“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和“剧场民间舞蹈文化”。
1、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所谓“原生态”舞蹈,是古代各民族先民们“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产生的,是较少受到“现代化”侵入的具有“文化源头”意义的民间舞蹈。自然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是剧场民间舞蹈文化的母体。
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艺术特点论文
【摘要】文章从五个方面对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旨在更进一步地了解和认识这种珍贵的、体现人性光辉的舞蹈的艺术内涵。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舞蹈;原生态舞蹈;生命;艺术特点
随着大型原生态舞蹈《云南印象》的推广,人们被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舞蹈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在这些舞蹈中蕴涵着原始的生命态度,舞者为生命而歌,为生命而舞。这些舞蹈表达的人性的光辉与众不同,散发着一种巨大的自然能量。英国哲学家科林伍德认为:舞蹈不仅是一切艺术之母,而且是一切语言之母。而人类学家认为: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舞蹈,舞蹈同人类一样古老。舞蹈的这些最原始的特质在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的舞蹈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怀着对这些珍贵的原生态舞蹈的敬仰,笔者对其特殊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体现生命的自然性
西南少数民族自古就是传统的农耕社会。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天人合一”。这种观念反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自然秩序的服从,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所谓的“天”就是自然,是指大自然及自然界的演化规律。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所以人就成了自然界的一部分。天地的本性与人的本性是内在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对自然绝对依赖而和谐。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生态舞蹈。这种原生态舞蹈,不是简单的原始舞蹈或民族舞蹈,也不是一种简单舞蹈动作的堆加或形式上的传习,而是一种整体生命状态的呈现方式。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同天地、万物及神灵沟通,而舞蹈就是人与万物沟通的惟一方式。舞蹈不是表演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些生活中的舞蹈不是为了舞台表演而人为创编的,它因为其深厚的渊源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内容,其中的某些仪式性的含义已经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舞蹈的服装、舞具都有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并具有一定的远古含义。例如,基诺族太阳鼓舞中象征神灵的太阳鼓,藏族拜山神舞蹈中的玛尼石等。所以,这种原生态的舞蹈完全体现了生命的自然性。
二、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内容极其生活化
原生态民族舞蹈艺术化及保护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原生态民族舞蹈的艺术化特征,主要表现是贴近自然地理环境、贴近大众生活、贴近民族传统,接着从制定相对有效的公共政策、科学的人为保护、舞蹈艺术化与市场化的相互融合等方面提出了原生态民族舞蹈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原生态;民族舞蹈;艺术化
一、引言
所谓原生态民族舞蹈,就是那些没有经过特殊修饰,起源于民间原始的,具备浓厚乡土气息的舞蹈表演形态。跟那些舞台表演的民族舞蹈相比,用一个现在比较流行的词语来表示就是“纯天然”,是没有经过艺术家加工和美化的,能够跟民俗活动融合,按照原始的传播方式进行表演的舞蹈。在当前舞蹈界,大家普遍认可的一个观点就是,原生态民族舞蹈不属于剧场,是自娱自乐的表演形式,具有广泛参与性,属于随机的、省力的、传承的,不是刻意的、规范的、创编的。
二、原生态民族舞蹈的艺术化特征
(一)贴近自然地理环境。对于原生态民族舞蹈来说,主要是孕育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就自然环境方面来分析,特定的自然环境奠定了原生态民族舞蹈的体态、动作以及风格等,通过这些因素跟社会环境之间的融合和影响,才孕育出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原生态舞蹈。我国的疆土比较辽阔,有高原、盆地以及平原等。以青藏高原为例,海拔在三千米以上的高原占据了我国国土面积的将近的百分之二十五,西藏地区的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中游是藏族生活的区域,这里的气候特点是高寒、缺氧,这样寒冷的条件下当地民众为了提高活动能量,跳舞的时候动作幅度就比较大,动作也比较激烈来增加身体热量,抵御高寒气候。从当地的原生态民族舞蹈动作中可以看出,“前俯后仰”是主要的体态特征,当然这样的特征也跟当地的地势结构有很大的关系。作为藏族的主要生息地,青藏高原四周高山环绕、地势险要,生产生活比较封闭,山脉连绵起伏,其“走山路”是一种常态。众所周知,走山路有特殊的技巧,上山一般都是上半身倾斜,结合山路的陡峭程度来确定前倾的幅度,当山路越陡峭的时候需要比较大的倾斜幅度,下山的时候要上半身往后倾斜,主要是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性。这种方式时刻伴随藏民的生活,特殊的生存状态塑造了当地原生态民族舞蹈“前俯后仰”的体态特征,这就是原生态民族舞蹈的艺术化特征跟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二)贴近大众生活。原生态民族舞蹈并非为了表演而存在,其出现也不是为了取悦观众在特定舞台上表演,更不是为了利益进行的舞蹈编排。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于原生态民族舞蹈来说,能够很好地展示大众生活的差异,是由普通的民众负载,主要是日常生产劳动与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娱乐反映,去表现出来的动作形态比较朴实,并没有刻意的修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传承和演变,就变成了我们当前看到的原生态民族舞蹈。比如,蒙古族的原生态民族舞蹈,内蒙古的地理位置是在我国的背部地区,是我国境内的第二大高原,跟青藏高原的地貌特征存在很大的差异,海拔在一千米左右,地势相对比较平坦,可以说是一望无际的原野。蒙古族居住于此,世代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蒙古族儿女长期的游牧生活经常以牛羊为伴,长期接触大自然,性格勇敢、热情以及直爽,马匹是蒙古族的主要交通工具。蒙古族的玩舞蹈动作特点就是马背上极目四望、昂首挺胸的骑士之雄姿、热情彪悍有力,这些舞蹈动作体现出蒙古族的豁达、开朗的民族气势。所以,原生态民族舞蹈跟社会环境、经济生活方式等有直接关系,更贴近大众生活。(三)贴近民族传统。对于原生态民族舞蹈中,主要是根植于当地的民族中,具备特定的自然传播方式,属于约定俗成的东西,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民族风格。原生态民族舞蹈服装等都是其地域特色的表现,是多样化民族礼俗和文化的渗透,便显出特定的文化内涵特征。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原生态民族舞蹈中,仪式舞蹈的地位非常重要。中国是农耕社会占主导的国家,比较讲究的是“天人合一”,这样的人与自然观念是原始文化心理的反映,也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在这样的敬畏情绪中产生了原生态仪式舞蹈,特别是在原始社会,原生态舞蹈主要是用于宗教祭祀、图腾崇拜等场所,属于当地民众祈求上天保佑的仪式舞蹈,可以分为两种行为,一种是膜拜行为,一种是模仿行为。不管是膜拜神灵,还是靠装扮都是为了能够借助神灵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体现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原生态民族舞蹈还可能表现为图腾崇拜,主要把图腾符号作为舞蹈动作,从而获取整个群体的认同感,实现集体意识,属于民族文化的原始积淀,也是时代符号的一种。
探求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艺术特征论文
【摘要】文章从五个方面对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旨在更进一步地了解和认识这种珍贵的、体现人性光辉的舞蹈的艺术内涵。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舞蹈;原生态舞蹈;生命;艺术特点
随着大型原生态舞蹈《云南印象》的推广,人们被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舞蹈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在这些舞蹈中蕴涵着原始的生命态度,舞者为生命而歌,为生命而舞。这些舞蹈表达的人性的光辉与众不同,散发着一种巨大的自然能量。英国哲学家科林伍德认为:舞蹈不仅是一切艺术之母,而且是一切语言之母。而人类学家认为: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舞蹈,舞蹈同人类一样古老。舞蹈的这些最原始的特质在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的舞蹈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怀着对这些珍贵的原生态舞蹈的敬仰,笔者对其特殊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体现生命的自然性
西南少数民族自古就是传统的农耕社会。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天人合一”。这种观念反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自然秩序的服从,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所谓的“天”就是自然,是指大自然及自然界的演化规律。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所以人就成了自然界的一部分。天地的本性与人的本性是内在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对自然绝对依赖而和谐。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生态舞蹈。这种原生态舞蹈,不是简单的原始舞蹈或民族舞蹈,也不是一种简单舞蹈动作的堆加或形式上的传习,而是一种整体生命状态的呈现方式。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同天地、万物及神灵沟通,而舞蹈就是人与万物沟通的惟一方式。舞蹈不是表演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些生活中的舞蹈不是为了舞台表演而人为创编的,它因为其深厚的渊源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内容,其中的某些仪式性的含义已经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舞蹈的服装、舞具都有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并具有一定的远古含义。例如,基诺族太阳鼓舞中象征神灵的太阳鼓,藏族拜山神舞蹈中的玛尼石等。所以,这种原生态的舞蹈完全体现了生命的自然性。
二、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内容极其生活化
民间舞原生态情缘与时代改革
缘起“原生态”一词是从自然科学领域借鉴而来,后被引入到民族学、人类学中,指各民族本来的、原初的、没有经过外来异化的生存方式及其在此方式下形成的各种生活关系,从而延伸出一系列“原生态”文化现象,诸如各民族长期积累的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形态。它们是一个民族原初的生存状态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层面的体现。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艺术学的发生必然与生态不可分离。“生态学”一词的含义是指“研究生物之间和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如研究某种生物的生活史、数量变动、它们与其他生物的关系,以及非生物因素对以上各种情况的影响”。[1]那么,“原生态”可理解为:生物之间和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原有的、较少变异的相互关系。“原生态舞蹈”亦可理解为:舞蹈之间和舞蹈与周围环境之间原有的、较少变异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此关系中延伸出的较少变异或未经改变的原始舞蹈的遗存形态。无疑,任何事物的概念都有其准确的本体内涵与时代外延,然而,概念没有终极指向,每个人对待同一事物的概念会有不同的理解。本文认为,任何事物的空间状态都会在时间的流变中发生“移位”。“原生态舞蹈”作为“人”的艺术,是人的思维、观念以及信仰的外化,时间的属性决定了它永远处于变化之中,虽然伴随着时间的演进,其形态的发展有空间的置换,但其根本的出处与本体的文化属性没有改变。所以,“原生态舞蹈”的发展状态必将在变与不变的关系之间验证人类艺术发展的自在规律。无疑,对于“原生态舞蹈”的理解,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因为艺术的繁衍与创造是不断变化的,原生态民间舞蹈的发展亦是如此。本文认同并赞赏我国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的观点:“我们不要用考古学的标准要求原生态艺术”。在杨丽萍心中,“原生态”的概念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家怎么以这个概念的名义去实现自身的艺术创造,并通过创造去发展这个概念的时代价值。所以,所谓的“原生态舞蹈”的概念应该有肉体与心灵之分,情感与理智之别、历史与当下之鉴。我们的身体形态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是原生态,但是我们的心灵在感受时代脉动;我们的情感有对先人的回望,但我们的理智却是现实的;我们的历史是根性的,但我们的思维却是当下的。本文认为,我们无须把学理的概念强加于艺术家的创造,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创造延伸概念,而不是概念框定实践。什么是“原生态”?也许杨丽萍根本不懂这个概念,舞台上的农民、牧民、信民更不知所云,但是,多年来,杨丽萍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与传承方式践行着自己心中的“原生态”,以自己灵动的身体维护着民间生存的渴望与民族引以自豪的信仰,追溯着自我灵魂的出处。诚然,或者也许杨丽萍打出“原生态”的名义是“说错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她的行为是“做对了”。
一、“民族记忆”唤醒“生态情结”:杨丽萍“心中”的“原生态”
1.自然主义的艺术追求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舞蹈是一种记忆的创造。“情感比起感觉,是更深刻更亲切的心理活动。离开单纯的情感时,我们才算进入想象的领地”。[2]从民族情感走向想象的创造,是舞蹈家情感发展的一个过程。杨丽萍舞蹈精神的主旨和文化内涵,与她的民族记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艺术想象不可分。在艺术表达的文化范畴中,首先,她的表述离不开对民族图腾象征的关怀与崇拜,并通过对图腾的体现,表述自我的信仰观,如《雀之灵》。其次,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间生活为基调,通过展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来加强各个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如《云南映像》。再者,是以生命信仰为主题的仪式表述,如《藏谜》。总之,她从自身民族历史的记忆中出走,却从来没有重复过自己的艺术创造。她是一个体现灵性而又具备灵性的艺术家,而灵性的起点与归属都是“生态”情结关照之下的“图腾”、“大地”、“天堂”等文化范畴的表达元素。其创作吻合艺术家在成长过程中对自身民族的认同与理解,并把这种理解附注于艺术实践。即起于图腾崇拜,实践于民间的欢欣,而归望于对生命的信仰。这让我们懂得“舞以宣情”始源于“感”,“舞以尽意”终归于“理”,无论是人理或是天理,都道出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天人合一”的本质观念。从有关云南地区题材的舞蹈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地区的审美情趣、心理状态、生活习惯、民族信仰等诸多文化特征,以及地域生态和民俗文化对她的熏陶。杨丽萍曾说过:“我的舞蹈和表演中,我无法摆脱故乡生活对我的施与与影响;无法不对人的、自然的、鲜活的生命给以责无旁贷的、过多地强调,他们简直像长着胳膊长腿的生灵一样缠着我的神经,在细胞里鼓噪。我就是这样地扭动着、扭动着把她们表现出来。”[3]对自然地域的归恋使她的作品体现出了高度的艺术理想与人文主义关怀,这种人文关怀是建立在她承认艺术形态的存在与人类的情感的一致性。她深信:艺术史上任何一种范型都不可能永恒不衰,“原生态”这一命题的提出就是以承认范型间的世代更替,并只有以新陈代谢为前提,才会有民间舞蹈艺术的生生不息。
2.浪漫主义的艺术造像
在《雀之灵》中,“食指与拇指轻捏,其余三指分开的孔雀头,在艺术家杨丽萍高度控制下变换着造型而充满灵动之气,其是舞者心中对孔雀的理解”。[6]本文认为“原生态”民间舞蹈不仅有形式意义的存在,也有个人精神取向的延续。“《雀之灵》正是杨丽萍将傣族孔雀舞提升到了一个精神的境界。这是一个高度抽象化的作品,是一个源于生活又极大地高于生活的具有生命意识的舞蹈。杨丽萍的《雀之灵》从作品到表演都是极端地‘杨化’了”。[7]这种个性化的创作验证了著名学者余秋雨教授提出的观点:“平庸的艺术家和了不起的艺术家的一个重要的差别就是在于她是不是创建了自己的符号”。[8]从孔雀的手指变异,到孔雀开屏,杨丽萍创造着自己的身体符号,而这种符号的出现又是她对民族文化的一种自我理解与尊重。综上所述,舞蹈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的原生符号,其创作在尊重民族文化属性的基础上,不仅包含着个人成长的感性情结,而且要与时代文化的发展规律相统一。“《云南映象》的成功是一个有着使命感的天才舞蹈家眼中的舞蹈世界。她的仪式理念、审美价值和趋向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同和赞许,因而她是独特而不可照抄的。”[9]在民间艺术创造的道路上,杨丽萍在把握个人的情感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对当代民间舞蹈发展状态的理性思考。在面对民族民间舞蹈被都市化的历史困惑面前,她的创造永远都在民间舞蹈文化的深处思考,这种思考的归宿是在民族身体语言在当代被同化处境中,对乡土文化的重返。从涉及民间风俗到关注民生苦难、从倡导舞蹈文化的高贵到实现民族信仰,她并没有一意孤行,她引领的是新时代下民族文化困境中的民生呐喊,以及对平民化的生活信仰与默求。
小议傣族舞蹈的细体美
著名傣族学专家黄惠教授指出:“用水来形容傣族,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傣族,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是水孕育和延续了她们的生命。同时她们用泼水节这样的特殊形式表达着对水的特殊感情。这种爱水、赞美水的民族性格,同样孕育了像水一样纯净、柔美的傣族舞蹈。
舞蹈意境是舞蹈编导营造和构思、舞者准确生动表达和展示并由观众接受三方面组成。“舞蹈意境,是由舞蹈编导和舞者共同创造的情意交融的艺术形象和由它所引发的观众所产生的联想的总和”
一、原生态中的傣族舞蹈意境——宣泄意境
在傣族舞蹈的原始艺术中,原始氏族乐舞受到氏民的格外尊重和最广泛的参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嘎光”和“象脚鼓舞”。“嘎光”系傣语,“嘎”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拢、堆积的意思。可译为“围着鼓跳舞”,也可译为“跳鼓舞”。在年节喜庆时,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场地,都可以“围鼓而跳”的自娱性舞蹈。人们在跳“嘎光”时,众舞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各自发挥,只求热烈欢快,动作随意。身体自然舒畅,举臂投足、扭臀卸胯、目转神注皆是舞。那韵味、那氛围、那风格皆以真为主,美为尚,在手舞足蹈之间宣泄着真情实感。这里,人们追求的就是一种欢快和无遮掩的宣泄意境。任何多余的添加和刻意动作都会破坏这种意境。正是这种意境,也只有这种意境时,当人们竞相起舞时,才拥有了与神灵交流的神力。天、地、人、鬼、神才能融于一体,赋予舞者“神”力。“是‘舞’给原始人提供了一种契机,让原始人在神、人交汇的乐舞中得到心灵的安慰与满足”。
宣泄意境,即纯自然、原生态。是自然的生命中的一部分,用舞蹈表达自己。“想怎么跳就怎么跳,来了情绪想啥时候跳就啥时候跳,舞者始终处在一种自在和自为的状态中,轻松自如地实现自我宣泄、自我陶醉、自得其乐的极具人本意味的目的”。这,也是原生态中的傣族舞蹈与生俱来和表达的意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正式启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出,“原生态”民歌进入电视媒体,成为主流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民间音乐的热爱和传承保护意识,保护代表我国各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民歌的发展也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永久地保存下来。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最近一年来,“原生态”民歌一度成为电视媒体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在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市电视台的节目当中,出现了很多具有原生态音乐文化元素的节目。其中一些栏目是以“原生态”民歌为主要内容,如中央电视台的《民歌·中国》栏目、《魅力12》栏目;内蒙古卫视的《音乐部落》栏目,广西卫视的《唱山歌》栏目,上海卫视的《海上回音》栏目等等。纵观CCTV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比赛的盛况,新增加的原生态唱法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本文试从对“原生态”民歌的认识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了解,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对“原生态”民歌的认识
在以往的音乐术语中,本无“原生态民歌”一词。“原生态”是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普遍使用于生物科学领域的一个术语。更具体地说,它是“原生物”和“生态”两个名词的复合,即以口头方式传播于特定民族、地域社区传统习俗生活中的民间歌唱,除风格、唱法要求是“原生”外,还指出它的歌唱环境也需要保持其原本的“状态”。
近些年来,为了区别于作曲家编创的民歌,强调传统民间歌曲的原汁原味风格,“原生态民歌”之词应运而生。其实,“原生态民歌”一词的人文含量比我们习惯上说的“传统民歌”还要大一些,宽泛一些。它不仅包括:(1)民族语言和地区方言;(2)口头的自然传承方式(家族、村寨、社区等);(3)特殊的歌唱方法和地域民族风格,同时还特意提出了歌唱环境这个因素,并强调两者之间交融一体的互动状态。[1]最近,一部部标榜“原生态”的歌舞剧大受欢迎,一场场展示“原生态”音乐的民歌大奖赛在电视上频频亮相,一张张将西部民歌旋律配上流行元素的唱片传唱于大江南北……在已经结束的CCTV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团体总决赛上,新增的原生态唱法成为20天比赛的亮点,几乎所有高分都被原生态歌手所垄断。在文化管理部门、媒体、学术界,以及大量民歌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迎来了一个久违的“原生态”民歌热。对此,我们也不禁会提出疑问:既然原生态民歌特别强调了歌唱环境与方言、口头传承的统一,那么,频频地将民歌“移”到舞台上、电视屏幕上、广播电台上,还能被认为是“原生态”民歌吗?我们可以引用乔建中(音乐理论家、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的话作为解释,“原生态”是一个不得以而为之的说法,是因为当代环境下有了太多不朴素的所谓民歌。虽然搬到舞台上的民歌已经不具有纯粹“原生态”的意义,可以说就是“次生态”了,但是它还没有改变它的音乐形态,通过媒体、比赛等方式让大家进行集中交流,开阔大家的眼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正式启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出,“原生态”民歌进入电视媒体,成为主流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民间音乐的热爱和传承保护意识,保护代表我国各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民歌的发展也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永久地保存下来。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最近一年来,“原生态”民歌一度成为电视媒体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在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市电视台的节目当中,出现了很多具有原生态音乐文化元素的节目。其中一些栏目是以“原生态”民歌为主要内容,如中央电视台的《民歌·中国》栏目、《魅力12》栏目;内蒙古卫视的《音乐部落》栏目,广西卫视的《唱山歌》栏目,上海卫视的《海上回音》栏目等等。纵观CCTV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比赛的盛况,新增加的原生态唱法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本文试从对“原生态”民歌的认识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了解,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对“原生态”民歌的认识
在以往的音乐术语中,本无“原生态民歌”一词。“原生态”是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普遍使用于生物科学领域的一个术语。更具体地说,它是“原生物”和“生态”两个名词的复合,即以口头方式传播于特定民族、地域社区传统习俗生活中的民间歌唱,除风格、唱法要求是“原生”外,还指出它的歌唱环境也需要保持其原本的“状态”。
近些年来,为了区别于作曲家编创的民歌,强调传统民间歌曲的原汁原味风格,“原生态民歌”之词应运而生。其实,“原生态民歌”一词的人文含量比我们习惯上说的“传统民歌”还要大一些,宽泛一些。它不仅包括:(1)民族语言和地区方言;(2)口头的自然传承方式(家族、村寨、社区等);(3)特殊的歌唱方法和地域民族风格,同时还特意提出了歌唱环境这个因素,并强调两者之间交融一体的互动状态。[1]最近,一部部标榜“原生态”的歌舞剧大受欢迎,一场场展示“原生态”音乐的民歌大奖赛在电视上频频亮相,一张张将西部民歌旋律配上流行元素的唱片传唱于大江南北……在已经结束的CCTV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团体总决赛上,新增的原生态唱法成为20天比赛的亮点,几乎所有高分都被原生态歌手所垄断。在文化管理部门、媒体、学术界,以及大量民歌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迎来了一个久违的“原生态”民歌热。对此,我们也不禁会提出疑问:既然原生态民歌特别强调了歌唱环境与方言、口头传承的统一,那么,频频地将民歌“移”到舞台上、电视屏幕上、广播电台上,还能被认为是“原生态”民歌吗?我们可以引用乔建中(音乐理论家、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的话作为解释,“原生态”是一个不得以而为之的说法,是因为当代环境下有了太多不朴素的所谓民歌。虽然搬到舞台上的民歌已经不具有纯粹“原生态”的意义,可以说就是“次生态”了,但是它还没有改变它的音乐形态,通过媒体、比赛等方式让大家进行集中交流,开阔大家的眼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高校舞蹈教学研究论文10篇
第一篇:高校舞蹈教学中引入原生态舞蹈的实践
原生态舞蹈从整体来看是一章非物质文化,其中蕴含着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和发展历程,对于未来人类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更是人们发展和创造的源泉。其在运动的过程中将人类原始生活的演变、特点有效地展示出来,从而为现阶段的人们创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现阶段,很多传统非物质文化正在逐渐的消散,因此将原生态舞蹈引入到高校舞蹈教学中,有助于引导学生建立有效的原生态舞蹈学习观念,对传统的文化产生兴趣,同时也需要教师依据自身的技能和理论组织学生一起进行多样化发展的原生态舞蹈教学工作。这样的教学工作不但可以更好的发展原生态舞蹈文化,还可以增加师生对舞蹈艺术的认识,更好改善教学模式,为今后学生的发展奠定有效的基础。
一、舞蹈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相应的研究者对于舞蹈教学工作非常重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具有明确的规定:有礼节的年轻人需要具备“六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乐”,也就是指有关音乐的教学工作。现阶段,大部分研究学者认为音乐舞蹈教学工作逐渐成为各大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纯净、平和的心灵,并且在学生课堂生活之余逐渐建立相应的活动和组织,从而发展全面发展型人才。伴随着社会主义发展,中国教育工作逐渐发生了改变,各大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工作也逐渐的得到了认知,更成为高校实施文化素养教学工作的重要方案,其中也包含舞蹈艺术教学工作。
二、原生态舞蹈的价值
(一)原生态舞蹈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趋势
【摘要】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之间独具特色的舞蹈文化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发展的历程与人文风貌。然而,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渐渐忽略了这些艺术,年轻人追求时尚潮流,老年人多以广场舞为茶余饭后的消遣。虽然我国出台了让这些传统文化艺术保留下来的相关法律法规,但在实际运行中,效果并不显著。因此,还应更加深入研究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从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将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精髓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民族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发展趋势
艺术源于生活,舞蹈文化也是从生活中衍生出来的,民族民间舞蹈多以集体舞形式为主,表演人数众多。通常人们以舞动身体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生活情趣,或者抒发某种特殊的情感,可以传递欢喜,也可以表达愤怒,艺术形式多种多样,独具魅力。如若我们忽视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舞蹈文化的发展便成了无根之木,这也是我国舞蹈文化艺术的一大损失。
一、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规律
(一)民族性。民族民间舞蹈具有显著的民族性。民族民间舞蹈充分体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融入了宗教信仰。民族民间舞蹈不需要华丽的舞台、精美的服饰,也不需要精致的妆容,人们将自然融入舞蹈当中,以此来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例如我国西北舞蹈,广泛流传于西北地区,西北舞蹈大多历史悠久,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我国西北地区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这些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习俗和文化差异,仅靠简单的乐器便能翩翩起舞,舞蹈和音乐极具感染力,尤其是西北舞蹈中的维吾尔族舞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多郎人的多郎舞,其舞蹈动作粗犷矫健,演绎形式完整,将多郎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最重要的是将古西域舞风完整保留了下来。(二)大众性。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大众性。民族民间舞蹈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凝聚了大众的艺术智慧。起初,人们跳舞的目的是为了娱乐,打发平日枯燥单调的生活,舞蹈和音乐能使人愉悦,还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以前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娱乐活动,人们除了日间劳作外便没有其他的消遣方式,而舞蹈源于生活,人们能够通过舞蹈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外,舞蹈也是增进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纽带,大众聚在一起便会创造新生事物。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断提高,舞蹈便是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媒介。
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