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1 16:49: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原生态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原生态

原生态农业的特性综述

我国现在的人均耕地占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4]。每年直接损失达540亿[5]。大气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国土面积的1/3左右受到酸雨影响。上述情况都是由于石油农业的生产特点带来的结果。过度依赖农药化肥等虽然保证了产量,却对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甚至是毁灭。作为主流农业模式,石油农业兴盛的短短30年,中国具有千年历史的农业陷入了“农药化肥投入———生态环境破坏———亩产下降———农药化肥追加投入———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的泥潭。曾经的农业生产在青山绿水间开展,如今,这些地方只能作为旅游风景带给人类对自然的回忆。显然,这是一种无度索取、资源消耗、杀鸡取卵式的农业模式。它既无法保护生态环境,也无法支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纵观中国现有的其他农业模式,无论是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还是有机农业,虽然它们的发展特别强调对环境的保护。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要通过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本投入来刻意追求对环境的•79•维护和改造。这种修复不但消耗巨大,还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几种农业模式只是对主流农业模式的修修补补,既未形成石油农业那样的规模化发展态势,也没有承担起农业应该承担的职责。

原生态农业释义

1、原生态农业的内涵

第一,原生态农业的开展空间基础是未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或被人为破坏极小的自然生态环境,那些被化肥农药浸染、生态破坏严重、污染程度极深的区域无法开展原生态农业生产;第二,原生态农业的思路是与传统农业的理念一脉相承的,讲究对自然规律的认可和遵守,讲究“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持续发展。农业生产要依赖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而不是人为地改造自然;第三,原生态农业崇尚传统的农耕方式,却也不排斥现代科学技术与科学管理理念。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任何有益的科学元素都可以在原生态农业中应用;第四,原生态农业追求内源式发展,尽量减少外部投入。因此,它主张抛弃农药化肥,因地制宜地开展农、牧、渔、林等多种循环互补式生产。通过作物间互补共生的原理和循环使用、变废为宝的机制开展农业生产;第五,自然提供给我们的都是经过千百年进化而来的物种,因此,原生态农业也要求保持自然的味道,排斥和拒绝一切转基因的元素。

2、原生态农业中“原”的释义

原生态农业区别于生态农业在一个“原”字上,这个“原”字有四层含义:(1)原生态农业开展的生产环境要求更接近原始的、原来的、未被人为破坏或破坏极少且容易修复的生态环境。一般来说,应该是远离工业化的污染,远离城市化的浸染,森林覆盖与绿化率较高,极少使用农药、化肥等添加剂,大体上保持了传统农业时期农业生产环境的地区。这是原生态农业开展的基础。(2)原生态农业种养的品种应是本地原有的物种。原生态农业主张充分发挥当地物种资源的优势,外来物种不应强行引入本地区进行生产,要尽量避免出现“南桔北枳”的现象。(3)对原有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回归和对传统农业哲学的尊重。原生态农业强调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尊重,对自然规律的崇敬,对传统农业哲学观念的认同。原生态农业生产要求顺应自然规律与生态平衡,不逆季生产,不提倡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人工的方法人为地干预和扭曲作物的生长。从生产方式上看,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回归与溯源。(4)原产地含义。农产品达到最佳品质是需要生长条件得以满足才能实现的。其中,不能忽略的一点是物种生长所处的地理位置。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物种获得特定的生态环境、光照、温度、降雨等。所以,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诸如“五常大米”“陈仓核桃”“南江黄羊”等。原生态农业就是凭借最自然的生长环境和最自然的生产方式保持本地区农产品的原汁原味,保证其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的品质。

查看全文

原生态唱法特点论文

摘要:**年,“原生态”民歌手首次亮相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他们身着民族盛装,亮出天籁般的歌喉,顿时,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震撼,他们如一缕清新且带着泥土芳香的春风吹进了观众们的心田,又如一股甜丝丝、凉透透的甘泉,洗涤了人们整日被现代音乐强烈音响刺激下的躁动的灵魂。“原生态”唱法的突然出现引起了音乐界的很多争议、质疑,有人对它的命名提出疑问,有人认为它是没有科学性、没有艺术性等。笔者作为声乐教育工作者在此想谈谈对原生态唱法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原生态唱法

一、什么是原生态唱法

以前声乐界公认在我国具有三种唱法,即: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但在2004年8月山西左权举行“全国民歌南北擂台赛”以后,专家发现许多民歌不经过任何雕琢、包装和美化,他们如自然界原始状态的东西清新自然,歌声美如天籁之音。这使专家们引进了“原生态”这个自然科学的概念。自然科学上的原生态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原生态民歌则是由本民族环境下的老百姓在生活与劳动中自然生活的一种表达。他们穿着本民族的服装,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唱着具有本民族风格的歌,由本民族独特的乐器伴奏。那什么是原生态唱法呢?它是区别于学院派民歌唱法(学院派民歌唱法以民间音乐为基础,吸取了西洋唱法的长处)的一种说法,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未经过专业训练、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因此命名为原生态唱法。

二、原生态唱法的科学性

当代一些学科如音乐人类学、音乐美学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一种唱法是否具有科学性不能完全用美声唱法的审美标准来衡量,每种唱法各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用某种唱法去改造其他唱法,无异于用某种文化去取代另外一种文化。就拿美声唱法的审美原则来说,也是随着地域、阶段的不同而改变的。十七、十八世纪是“美声学派的黄金时代”,有人问著名的歌剧作家罗西尼,演唱歌剧需要什么条件,他回答说:“第一是声音,第二是声音,第三还是声音。”这就是美声学派黄金时代的声乐美学原则——唯声论。到了十九、二十世纪,歌剧更加要求演唱必须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这也是进步的表现。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歌剧在法国、英国、德国、俄国等不同国家的演唱方法和审美原则也是不一样的,在中国亦是如此。

查看全文

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论文

一、通过文化旅游来保护传承原生态民族文化是顺应时展潮流的必须选择

当前,旅游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已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之一。旅游是关联性很强的民生产业。相关研究统计,旅游业投资每增加1元,可带动其他行业投资5元;旅游业每创造1元钱收入,可间接创造7元钱社会财富;旅游业直接增加1个就业岗位,可间接带动7个人就业;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5元,产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旅游业成为一棵“摇钱树”。但是,旅游与文化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不可分割,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旅游的文化就没有活力,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抓住了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抓住了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旅游业还是一种绿色产业,因其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发展潜力大,已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各国各地区争相发展的产业。目前,全球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旅游产业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国已有28个省区市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其中13个省区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黔东南有33个民族和2个待识别民族,是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最多、比重最高的自治州,是全国苗族、侗族最大聚居区,也是我国苗、侗民族文化的核心区。黔东南有众多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有国家级、省级、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53处、88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名镇2处、名村3处,还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世界级1项,国家级52项68个保护点,省级175项206个保护点,州级186项218个保护点,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1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7人,州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6人。此外,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雷公山麓苗族村寨和九侗六侗地区侗族村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传统村落225个(占全国、全省总数的14.4%和77.1%)。因此,黔东南被外界授予“歌舞之州”、“百节之乡”、“原生态博物馆”、“世界上最大的民族生态博物馆”、“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返璞归真的地方”、“世界苗侗原生态民族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全球10个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中国有两个,其中一个是西藏)等桂冠。改革开放以来,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依旧突出,消费率偏低、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够强,“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的问题还存在,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的任务依然繁重,资源环境的约束依然强化,发展方式还较粗放,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需要依托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禀赋优势,抢抓打造发展升级版的历史契机,以民族村寨为根、以原生态民族文化为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满足外界对异质文化的消费心理需求,打造在全省、全国具有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品,在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中实现提质转型。经济落后、民众贫困是民族文化式微的重要原因,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让文化拥有者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体面,培育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也有利于形成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推进“科学发展、赶超跨越、同步小康”中能有效保护传承民族文化。

二、文化旅游发展时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面临的挑战及原因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初期,黔东南就开始在雷山郎德等民族村寨开发民俗旅游,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带来了严峻挑战,民族文化正面临淡化消亡的险境。如在民族服饰方面,愿意穿着民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少,自觉学习、懂得制作民族服饰的人更少,现在的年青人几乎不想再制作民族服饰,民族服饰文化传承渐显后继无人之势。在民族歌舞方面,许多地方酒歌不再广泛传唱,情歌不再时兴游方活动,失去生活载体而逐步消失。如在水族村寨,结亲当天男方派一男两女未婚青年到女方唱一夜歌,是全寨最热闹的事,当天全寨人都会来欣赏对歌,可现在年青人不会唱、不愿唱也不愿听了,原来走进新娘家的门、走出新娘家的门以及整夜唱歌的习俗已不再。在民族语言方面也呈逐渐萎缩之势。外出务工是当前乡村民众收入的主要来源,他们纷纷外出甚至举家外出务工、经商,一些既会讲民族语言又会讲汉语的父母,已不再教自己的孩子讲本民族的语言,而是更愿意让孩子说汉语甚至标准的普通话等等。民族文化保护的保护传承已成为一道世界性难题。这是因全球化、工业化浪潮所带来的标准化、有序化,对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对自由化、无序化的农耕文化带来巨大冲涮,民族文化的脆弱性和不适应性日渐凸显。此外,文化旅游的开发不当也带来一定的破坏性,原因表现如下。

原因一:资源特征相似与开发中的“重建”问题黔东南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洒落在全州境内的广大民族村寨,苗族文化主要集中在环雷公山的苗族同胞村寨,以及部分存留于月亮山上的苗族同胞村寨。侗族文化又分南侗文化和北侗文化,南侗文化主要集中在南侗的黎平、从江、榕江三县的广大侗族村寨,北侗文化主要集中在锦屏、天柱、剑河、三穗等县的侗族村寨,水族文化主要集中于榕江以及从江、雷山、丹寨、剑河等县的水族村寨,不管是苗族文化、南侗文化、北侗文化,亦或水族和其他民族同胞文化,在同一文化区域内同一民族的文化资源特征有很大的相似性甚至相同性,这对打造极具个性特色的景区景点带来巨大难题。与此同时,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进程中,有时以“重建”方式打造旅游景区景点,不仅导致旅游产品的高度同质化,还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破坏。

原因二:重资源开发与创新不足的问题当前,黔东南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大部分还处于把旅游资源直接当作旅游产品来打包和兜售。在开发中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甚至把文化当做发展旅游的唯一“资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出现旅游至上、唯利是图的倾向。为迎合和满足游客的欲望,任意复制、篡改、伪造文化。侧重于餐饮、住宿、娱乐等基础设施“硬建设”,侧重打造“农家乐”,千方百计地向游客提供具有农村风味的吃喝玩乐的设施招徕游客,以尽快赚取利润,而在“文化”两字上下工夫还不足,对于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充分利用还不够,对文化旅游产品、旅游开发模式的创新有待加强。

查看全文

原生态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分析

摘要:原生态音乐文化属于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极为必要。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原生态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中所面对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角度入手拓展文化传承路径、加大信息传播量、充分发挥出新媒体的作用、引入数字化技术这些原生态音乐文化的传承路径。

关键词:原生态音乐文化;传承路径;文化保护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各个民族均形成了自己的音乐文化,促使我国整体的音乐文化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基于历史、自然、生活、民族等因素,原生态音乐文化逐步形成,具有极强的民间特色。当前,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原生态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需要展开路径的更新,促使我国原生态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一、原生态音乐的概述

对于原生态音乐来说,其在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因此,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普遍依照一般的理解完成定义。笔者认为,对原生态音乐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完成:第一,内容方面。即原生态音乐的表达内容、方式、情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的结果。通常情况下,在不同的场合与环境,所形成的原生态音乐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第二,形式方面。依托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原生态音乐可以表达出更为多样的、丰富的情感内涵。一般来说,不同民族所形成的音乐表演形式有所不同,且无法使用统一标准完成评价。

二、原生态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困境分析

查看全文

原生态鸡养殖技术要点分析

摘要:本文阐述了山地生态鸡养殖的重要意义,从合理选择养殖地点、鸡舍的搭建、科学选择鸡的品种、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加强各方面的管理等角度探讨了山地生态鸡养殖的技术要点,进而提高生态鸡的养殖质量,使养殖户利润最大化,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关键词:鸡;山区;原生态;养殖技术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家禽生态养殖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山区原生态鸡养殖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山区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而且减少和避免了疾病发生的机率,提高了鸡的成活率,鸡肉鲜美安全,营养价值高。因此,根据山区具体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养殖技术,加强原生态鸡的养殖十分必要。

1原生态鸡养殖的意义

原生态鸡的养殖是运用地理优势,把鸡进行散养,因此不需要专门的养殖设备,也不需要专门给鸡喂食,减少了这部分的资金投入,节约了成本。与此同时,饲养者无需给鸡添加饲料、打扫粪便,既保证了环境卫生又减少了饲养者的工作量。山区原生态鸡养殖,鸡在自然环境中生长,增进了鸡的健康,促进了生长发育,无论从体重的增长速度还是产蛋的数量和质量,都比传统的养殖方式获得更多的利润,提高了经济效益。鸡在自然环境下生长,提高了免疫力,增强了抵抗各种疫病的能力,药物的使用减少,特别是在产蛋期间药的注射量大大减少,保证了鸡蛋的质量。因此,原生态养鸡提高了产品质量,保证了产品安全。原生态养殖减少了由鸡粪便、饲料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环保作用,促进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1]。

2技术要点

查看全文

草原生态补助奖励办法

我区天然草原占国土总面积的47.2%,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屏障,也是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年5月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不断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天然草原全面禁牧封育,并不断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加快实施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草原围栏等重点工程,大力推动牲畜养殖由自由放牧向舍饲圈养转变,天然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草原植被明显恢复,以舍饲和标准化规模养殖为主的现代畜牧业稳步发展,初步走出了一条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与经济发展“互促双赢”的新路。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在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决定,进一步促进我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推动牧区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2011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农财发〔2011〕85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全境禁牧封育、山川互济、农牧互补,构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与现代畜牧业良性互促长效机制,推动牧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禁牧封育不动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禁牧封育的各项政策措施,严格落实禁牧各项规定,加快推进退牧还草、草原围栏等重点工程,加快恢复草原植被,巩固和提高草原生态功能。

查看全文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金管理方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是国家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加强草原生态保护,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而设立的专项资金。为了加强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包括草畜平衡奖励、牧草良种补贴和绩效考核奖励资金。

第三条对于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的管理,县、乡、村应当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协调,密切配合。

县财政部门按照省、市实施方案要求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所需的工作经费和业务经费,会同农牧部门制定资金分配方案,确保资金及时到位,监督检查补贴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

县农牧部门负责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落实的协调工作,编制实施方案,复查核实各项数据,指导乡镇划定草畜平衡区域及面积,核定农户的补助金额等。

查看全文

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机制动员会讲话

同志们:

刚才,旗政府副旗长同志宣读了《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旗政府与各苏木镇签订了责任状,盟农牧业局局长作了重要讲话。请各地、各部门按照方案、责任目标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下面,就如何落实好草原生态奖补工作,强调以下几点:

一、前一段工作回顾

今年盟里落实草原奖补工作会议结束后,旗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并专门听取了业务部门的汇报,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旗里统一部署,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一是成立组织机构。旗里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书记、纪检书记、副旗长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单位的草原奖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专门办公室,确保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二是精心安排部署。为确保奖补政策的落实,旗委、政府成立了以旗人大副主任、政协副主席带队的调研组,按照农区、半农半牧区、牧区的分类,对14个苏木乡镇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印发了《关于上报草原奖补政策有关数据和措施的通知》和《草原奖补工作基本情况调查表》,从落实政策的基础数据搜集、方案制定细节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都能够按要求组织上报材料,为全面落实奖补政策赢得了主动,奠定了基础。三是讨论制定方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全旗《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方案已经获得区盟审核批复。各地也都能够按照要求结合实际着手制定本地区的落实补奖政策的方案。四是落实工作经费。为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实施,旗里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拨付专项经费,保证了工作的正常开展。五是试点工作成效显著。为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和资金切实发挥效益,按照盟委、行署要求,在盟农牧业局的指导下,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乌兰毛都苏木勿布林嘎查等五个嘎查村进行了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试点工作。截止目前,试点工作已结束,没有接到任何反馈,群众对试点工作比较满意。可以说试点工作是比较成功的。在试点过程中探索出了大量符合全旗实际的操作方法和措施,为全旗推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从总体上看,全旗落实草原补奖工作着手早、行动快、基础工作扎实,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个别地区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落实草原补奖政策作为事关全局发展的大事来抓,政策研究不透,抓落实的力度不够,有些地区不能及时上报本地区的实施意见和措施。二是各地开展不平衡。由于领导重视程度不同,有些地区草原勘界确权等基础性工作完成的较好,比较扎实,但也有个别地区还没有真正启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落实奖补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草原生态补奖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查看全文

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艺术特点论文

【摘要】文章从五个方面对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旨在更进一步地了解和认识这种珍贵的、体现人性光辉的舞蹈的艺术内涵。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舞蹈;原生态舞蹈;生命;艺术特点

随着大型原生态舞蹈《云南印象》的推广,人们被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舞蹈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在这些舞蹈中蕴涵着原始的生命态度,舞者为生命而歌,为生命而舞。这些舞蹈表达的人性的光辉与众不同,散发着一种巨大的自然能量。英国哲学家科林伍德认为:舞蹈不仅是一切艺术之母,而且是一切语言之母。而人类学家认为: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舞蹈,舞蹈同人类一样古老。舞蹈的这些最原始的特质在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的舞蹈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怀着对这些珍贵的原生态舞蹈的敬仰,笔者对其特殊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体现生命的自然性

西南少数民族自古就是传统的农耕社会。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天人合一”。这种观念反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自然秩序的服从,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所谓的“天”就是自然,是指大自然及自然界的演化规律。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所以人就成了自然界的一部分。天地的本性与人的本性是内在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对自然绝对依赖而和谐。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生态舞蹈。这种原生态舞蹈,不是简单的原始舞蹈或民族舞蹈,也不是一种简单舞蹈动作的堆加或形式上的传习,而是一种整体生命状态的呈现方式。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同天地、万物及神灵沟通,而舞蹈就是人与万物沟通的惟一方式。舞蹈不是表演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些生活中的舞蹈不是为了舞台表演而人为创编的,它因为其深厚的渊源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内容,其中的某些仪式性的含义已经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舞蹈的服装、舞具都有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并具有一定的远古含义。例如,基诺族太阳鼓舞中象征神灵的太阳鼓,藏族拜山神舞蹈中的玛尼石等。所以,这种原生态的舞蹈完全体现了生命的自然性。

二、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内容极其生活化

查看全文

谈论原生态思维对艺术设计启示

一、现代公共艺术设计

公共艺术起源于欧洲国家,发展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多年的发展历史让它在艺术上、社会上都占据了不可撼动的地位。公共艺术是以公共空间为基础,在公共空间中创造出来的艺术,该艺术的最大特点是既具有艺术性,又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它的存在不仅增加了环境的美观度,更增加了环境的协调度和可观赏性。该艺术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大约在20世纪末期,1965年伴随汉代石阙的出土,我国出现了第一件公共艺术品。由于公共艺术具有公开、开放的特点,因此它没有一个明确的创作范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共场所等地方放置了各种公共设施设计,其中不乏富有创意和启发性的设施,它们本质是属于公共艺术,但公共设施设计和公共艺术设计在出发点和表现形式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过去科技生产力都不发达的时候,人们进行公共艺术设计的渠道都是纯手工,可供创作的载体相对单一,这种单一的载体和简陋的工具限制了人们思维的发散和创作能力的激发。公共艺术建立在环境空间的基础上,它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的存在必须满足群众的要求,对人们有启示意义,对社会的和谐要起到积极的作用。公共艺术的出现不仅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其中更蕴含着传统文化和人文思想,因此公共艺术对人们了解历史文化和各地特色也都一定的帮助。公共艺术是出现在公共场合的,因此,它的设计和意义都要满足大众的情感需求,它不能只是一件纯粹的艺术品,应该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取向,才能在精神和心灵方面都满足大众的需求。因此,公共艺术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它要展现的不仅仅是审美观和作用,它更注重的是艺术在人们情感上的满足。一件作品被设计出来,要能与观众进行情感的交流,传递创作者的思想,需要引起观众的共鸣。在我们生活当中就有很多这种实例,如候车站的电子导向器、马路上的盲道、公厕外的风干机等这些应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在设计造型上多变,增加了观赏价值和生活的趣味性。

二、现代公共艺术设计原生态设计理念

淳朴、自然一直是我国追求的品质,这种品质既可融入到我们的价值观又可融入到人生观。在现代人看来,淳朴、自然是一种难得的品质和状态,因此又被称为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无论是建筑物的设计,还是诗画的创作无一不是以追求自然淳朴为最高境界,因此自然、生态对我们生活还是存在一定的引导意义的。公共艺术表现的形式是通过各种介质构成艺术性景观,出现的位置是各种公共场合,如火车站、码头、机场、地铁站、广场、街道等;与农民雕塑家邬良英追求的通俗、朴实本质上是一致的。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如何让生态环境的思想与公共艺术紧密结合,而这结合的过程是每个艺术家需要思考的问题。生态环境和公共艺术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公共艺术是把人生观、价值观作为设计的目的,因此,在设计一件作品时,不仅要考虑作品与环境协调度,同时还要考虑该作品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否满足大众的心里需求。若把这个作为创造公共艺术的理念,那公共艺术的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广阔。原生态艺术设计理念是一种追求,一种对美、对自然、对艺术的追求,它重在突出自然,和谐环境。原生态艺术设计最早出现于民间,由于各地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地理气候的差异,其产生的生态艺术也是千姿百态,各具风格。无论生态艺术的形状、风格如何多变,它必定是与周围环境相互融洽的,只有与自然和谐,公共艺术才能展现自身的美。在现实生活中从不缺乏这种实例,如我国首都的奥林匹克公园,它的中间部分设计了一个下沉广场。这个广场主要用来展示我国特色文化,若把某个部分进行特别展示,这种展示方法不仅无法传扬我国的特色文化,反而会让作品显得突兀,其主要原因是作品与环境之间不和谐。从上述实例分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公共艺术作品创作的前提都是与环境融洽,只有融洽才能被大众和环境所接受。其次,作品本身蕴藏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是吸引观众的手段,只有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作品才会在公共场合保存较长的时间,但前提是与环境和谐。汉字是我国特有的符号,它本身具有的结构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都让人回味无穷,将这些特点融入到公共设计当中是一项不错的创意,不仅改变了公共场合的美观程度,还传播了我国的汉字文化。原生态艺术设计理念重在突出人、自然和文化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看重的是艺术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以及传播的效果,艺术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这种形式是为了改变观众的视觉,让艺术的存在更有意义。比如说“深圳人的一天”,这就是一种公共艺术活动,本次活动的宗旨是艺术来自群众,从广大的民众中获取艺术作品,这不仅增加了活动的感染力,也丰富了参赛作品的风格特色,不再只是单一的由艺术家创作,其思想、文化和价值都来源于市民,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极大地满足了市民的心理需求。

三、原生态理念对现代公共艺术设计的启示

公共艺术可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生活、对环境的看法,加上现代技术的协助,让公共艺术的形式逐渐走向多样化。公共艺术设计中可融入文化、历史和地方特色,让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突出公共艺术的主题思想,让作品与现实环境相符合,把理想艺术转化成生活艺术,让生活艺术中带有古香古韵,让城市的整体环境更加和谐,文化更加丰富。面对发展如此迅速的社会,若一味地用历史来塑造艺术,恐会让人生厌,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用时尚现代的艺术语言来阐述历史文化,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发扬,呼吁人们在关注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城市公共艺术的感染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