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1 16:07: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院前急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院前急救工作要点
2014年市院前急救工作按照全市卫生工作会议的部署,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应急处置能力为核心,规范院前急救管理,进一步提高我市院前急救服务能力和综合救治水平,为全市人民提供优质、高效、安全、满意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
一、规范院前急救管理,提升院前急救能力
制定出台我市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有关文件,包括急救分站准入标准,规范院前急救管理,切实提高院前急救能力和服务水平。明确指挥中心和各急救分站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和院前急救各级各类人员职责,规范工作内容和程序,加大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业务技能,实行凭证上岗,切实做到文明接警,规范处置,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二、加强部门联动,规范特殊人群救治管理
以贯彻《精神卫生法》为契机,争取部门支持,在“三无”流浪病人和“三无”流浪疑似精神病人的医疗救治方面,进一步明确卫生、公安、民政、财政、城管等部门职责,形成多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促进我市“三无”流浪病人和“三无”流浪疑似精神病人的医疗救治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三、加大院前急救考核力度,促进院前急救良性发展
院前急救设备管理及维护现状
摘要:目前院前急救是以救护车为载体,以医护人员、急救设备为基础的急救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急救医疗器械完好运行是院前急救成功的重要保障。院前急救对危重症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时间段具有重要意义,可较高提升患者入院抢救的成功率,故而临床十分重视院前急救。院前急救具有较大优势,医护人员需掌握各种急救技术与语言沟通技能、服务区域广、随叫随到等,可较好为患者提供急救服务,确保患者入院前的安全。院前急救设备的组成主要包括:呼吸机、心电图机、输液泵、除颤监护一体机、可视喉镜、消毒机、急救车、担架、医疗药品等。急救人员组成包括:医生、护士、担架员以及驾驶员等。而院前急救设备需定期进行维护,加强管理,方可更好地开展急救服务。本文综合多方观点分析院前急救设备管理、维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管理思路、管理效果,为提升院前急救设备管理水平,强化设备维护,保证设备的供应及正常使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院前急救;设备;管理;维护
院前急救为急诊医学一部分,其特点在于急、快、救,分秒必争抢救患者,而在抢救过程中急救医疗设备完好运转是急救成功的必要条件[1-3]。对院前急救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及有效的管理,有助于提升院前急救水平,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研究[4-6]。关于院前急救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国内各类杂志报道较多,将近年观点综述如下。
1院前急救医疗设备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了解院前急救设备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对设备进行良好的使用及维护管理[7-8]。(1)环境影响。多数医疗设备对使用环境要求比较高,一般温度在20~25℃,湿度35%~60%,且空气净化度要求较严格,还需防电磁干扰,部分设备尚需防辐射,采用屏蔽设施等[9]。院前急救设备主要在救护车与移动担架上,致使很多医疗仪器无法正常使用,且医疗环境较复杂,车辆运行过程中颠簸,容易造成医疗设备故障或工作状态不稳定[10]。(2)医护人员对急救设备不熟悉的影响。由于院前急救特点,急救人员经常使用不同救护车去完成急救任务,不同救护车配备的医疗设备无论规格、型号等均可能不同,急救医护人员对各种不同型号的设备的了解程度、使用熟练程度不尽相同。若使用医疗设备的医护人员对医疗设备不熟悉,则会影响急救质量与效果[11]。(3)院前急救医疗设备多数存在唯一性不可替代。救护车内空间有限,不仅要运送患者,还要放置必要的车载设备。故而院前急救设备多数只会配备一台,一旦医疗设备发生故障,现场无法替换,后果十分严重[12]。(4)仪器使用者对设备使用保养不当。由于院前设备非专人保管、使用,不同使用者操作习惯不同,使用不规范、保管不当均可造成仪器故障[13]。(5)缺乏管理制度。院前急救特点是其设备不能由专人统一管理,亦无现成管理制度可借鉴,在设备维护、交接方面存在责任不清,无人监管的情况。(6)缺乏保养院前急救设备的专业技术人员或技术人员专业技能欠佳[14]。多数医疗器械属于精密仪器,保养及维护需专业技术人才,若院内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或专业技术欠佳,可能导致医疗器械维护不当,使用寿命缩短,以至于无法使用[15]。
2院前急救医疗设备的管理及维护方法
院前急救安全隐患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院前急救;安全隐患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常见安全隐患的原因。方法:对2005~2007年我科记录在册有关院前急救纠纷27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院前急救安全隐患主要表现为急救前隐患、现场急救隐患、转运途中安全隐患三个方面。结论: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能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杜绝医疗纠纷与事故的发生。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院内急救密切相关。院前急救是伤员未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维持患者的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均具有极其重要意义[1]。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人们的维权及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院前急救面临严峻考验。由于院前急救大多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医护人员在救护过程中稍有不慎,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如何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是每个医护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
1临床资料
分析总结我科2005~2007年院前急救纠纷27例,其中投诉出诊时间长15例,医护操作不熟悉5例,设备及药物不全4例,患者坠床3例。
2安全隐患
院前急救人员职称评聘研究
摘要:职称是稳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制度性因素。在当前国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办法及工资结构下,院前急救人员职称在岗位比例和评聘上矛盾较为突出,高级职称数量占比较低,晋升困难,制约院前急救从业人员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严重影响院前急救人员的从业积极性和职业发展吸引力,不利于院前急救事业发展。为持续促进院前急救事业长远发展,以提高岗位设置类别及职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强化政策倾斜引导,增加高级职称名额比例,配套实施院前急救人员的职称系列评审聘用体系。
关键词:院前急救人员;职称评聘;困境、影响与政策应对
院前急救是急、危、重症患者从现场急救到送达医院过程中的医疗救治,包括现场抢救、运送途中的医疗处置、与接收医院的交接等。院前急救具有时间紧迫性、环境不确定性、专业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对从事院前急救的人员提出了较高的专业技术要求。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和人口迅速扩大,各地急救中心的服务半径逐步扩大,服务群体逐步增多,对院前急救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需求不断增加。但全国急救中心普遍存在急救一线岗位招不到人、人来了留不住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专业前途渺茫、待遇低,没有适合的职称系列晋升,岗位设置数量有限,岗位聘用难,严重影响了急救中心人才职业发展和薪酬待遇,也严重制约了急救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1现实困境:院前急救人员高级职称比例低,晋升困难
1.1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高级职称比例总体较低,限制了院前急救人员职称晋升空间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事业单位岗位分级分类管理,实行最高等级及结构比例控制,岗位设置实行核准制度,以核准后的岗位设置方案作为聘用人员、调整工资待遇的依据。我国的院前急救体制可以分为独立型、依托型、指挥型和院外型[1],一般编制规模小、从业人员数量有限。以青岛市急救中心为例,现有编制人数80人,根据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的规定,2009年初次岗位设置时确定为B2类,岗位等级比例(高级∶中级∶初级)为15∶35∶50。因为岗位设置数额限制及急救一线人员招录困难,职称评审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自设岗以来,因高级岗位设置数量少且已全面聘满,至目前为止,仅有1名院前急救人员被推荐晋升正高资格,副高资格无1人推荐晋升。其他各地市急救中心均存在上述情况。岗位设置严重限制了院前急救人员的职称晋升空间,挫伤了院前急救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部分编制内人员因晋升无望已流失到综合性医疗机构。1.2职称晋升难度大院前急救人员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各科室医护人员的工作内容不同,涉及内外妇儿等急危重病症的处理,24小时处于待命随时出诊状态。因行业特殊性,院前急救救治场所仅限于现场及救护运送途中,医疗救治涉及各学科、各专业,且突发性强,时间紧迫,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诊断并及时处置,不同于其他临床科室。同时,院前急救以对症处理为主,缺乏后续诊疗救治及预后情况,急救活动缺乏完整性,造成院前急救科研不能得到深度发展,而论文、科研等是当前的职称评审的一项重要的参考依据。由于平时工作与院内临床存在较大差距,造成与临床类的考试要求严重脱节,其专业发展、职称晋升等都受到了很大限制和影响,难以做出医疗成果[2]。另外,院前急救医学发展较晚,未成为独立学科,职称晋升中没有独立的职称系列申报,与院前急救医学相关的只有二级学科急诊医学,不具备科研的条件,执业前景不容乐观[3]。在一项院前急救人员调查中,职称晋升难易程度方面,82.75%的院前急救人员表示晋升很难[3]。受薪酬待遇、执业风险、专业发展等问题影响,院前急救人员的短缺已成为国内急救中心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2负面效应:职称制约院前急救专业发展和职业吸引力的提升
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急救探究
【摘要】总结2010年1月~12月9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院前急救的重要性与转送技巧,以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发现规范性的院前急救和正确的转运方式是最大限度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急救人员要树立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紧急救治的意识,把握转运时机与方式,并做好病情评估,及早处理。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院前急救转运技巧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的主要杀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加。高血压脑出血是在高血压伴脑内动脉变性的基础上血压骤升的动脉破裂所致,是临床急救的多发病,大多数患者病情危重,起病急,预后差,且病死率高。积极的院前急救和掌握正确的转运技巧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现将我院2010年1月~12月院前急救的9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情况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12月我院“120”院前急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5例,男83例,女12例,年龄36~85岁,均为“120”急救电话呼救患者。诱因多为各种刺激,常伴有高血压病,且血压没有得到有效观察、控制及治疗。意识模糊39例;昏迷56例。院前急救好转93例,死亡2例。
2院前急救过程
院前急救的护理程序
1对急诊护士的素质要求是前提条件
参加院前急救的护士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良好的协调能力及应变能力。业务方面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多方面的护理知识,熟悉掌握救护车单元,同时具有娴熟地使用抢救器材和各种急救措施的技术,掌握院前常见急症患者的抢救配合技术、各种常用药物应用与观察技术及各种创伤抢救的敷料应用技术。
2救护车单元的完整性是重要保证
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应随时检查、补充救护车单元内物资、药品、设备处于应急状态,并纳入交接班内容。
3连接“120”迅速调度是首要环节
“120”电话是院前急救的首要环节,“120”电话必须24h专人值班随时接听,须用简练和蔼的语言在最短时间内问清伤员的详情地址,伤病员人数,主要病情及联系电话,及时调动相关人员出诊。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交通事故应报告有关领导,并通知医院抢救小组出诊抢救和援助。
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32例,男78例,女54例;年龄12-65岁,平均33岁。致伤原因:挤压伤36例,撞击伤83例,坠落伤5例,爆炸伤8例;其中,颅脑损伤为主合并其他伤48例,胸部创伤为主合并其他伤23例,腹部创伤为主合并其他伤25例,骨盆骨折合并其他伤3例,四肢开放性损伤为主合并其他伤18例,多发性肋骨骨折并合血气胸11例,脊柱骨折合并截瘫4例。
1.2急救方法
本组132例均经现场和途中急救,包扎、止血128例,建立静脉通路60例,胸腔闭式引流术2例,骨折外固定21例,途中密切监护20例。急救时间<5min16例,5-10min50例,10-15min56例,15min以上10例。
2结果
构建院前急救体系的建议
为全面加强我市(含新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治能力和有效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转发市卫生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政办发〔2010〕18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保持公益本质,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着眼慈溪本地、兼顾新区、注重资源共享、融入大市体系,建立快速有序反应、就近就急抢救和网络覆盖健全的院前急救体系,以市级医院为依托实施急诊抢救,提高院前急救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急救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合理规划、加快建设,形成院前急救以市急救站为枢纽(中心),8—10个急救点为基点,市急救站统一调度、合理分布全市各个区域的院前急救网络。到年底,全市拥有30辆急救车,并建成符合规范要求的院前急救体系。
三、体系建设
气管插管在院前急救中应用论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01~2004年间急诊收治436例按GCS评分3~6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插管距受伤时间共分为3组:(1)选取伤后30min内行气管插管的病例81例;(2)30min~1h内行气管插管的病例共115例;(3)选取伤后>1h未行气管插管的病例240例。各组在从不同时间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患者预后两个方面比较不同时间插管的患者的治疗效果。
1.2治疗方法近2年来我们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接诊时即行气管插管,早期改善患者通气,然后行专科治疗,治疗效果明显好转。
1.3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SPSS12.0程序处理资料被表达为平均数±标准差,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4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情况,见表1。三组患者插管后不同时间的氧合指数见表2。
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
2014年4月-2015年7月收治急诊护理患者9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其中观察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41~84岁,平均66.3岁,脑卒中分类:出血性脑卒中8例,缺血性脑卒中40例,昏迷指数(GCS)3~12分,平均7.2分。对照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40~85岁,平均66.1岁,脑卒中分类:出血性脑卒中7例,缺血性脑卒中41例,昏迷指数(GCS)3~12分,平均7.1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方法:①对照组: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出车,抵达现场后,建立静脉通路,进行心电监护等常规急救护理。②观察组: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出车,在急救车上与患者及家属接通电话,保持与患者的电话联系,获取患者的基本信息,了解病因、症状,初步判断病情,同时将信息传递给院内专家,指导救护,告诉患者家属禁止禁挪动患者,将头部抬高,清理口腔,冰敷患者头部。当急救车辆到达后,及时、正确地对昏迷指数进行评分,若评分>8分,要立即转运,若<8分,立即清理口腔,建立护理通道和静脉通路,吸氧、检测血压,维持生命体质稳定。在转运过程中让患者平卧,头部偏向一侧,同时随时将患者的信息传递给院内专家,进行救护指导。
2结果
两组抵达患者的实施救护时间、住院时间、存活例数比较:观察组抵达患者实施救护时间(30.5±9.2)min,住院时间(11.2±2.6)d,存活23例,存活率47.9%,患者满意度96.8%,对照组抵达患者实施救护时间(41.3±13.2)min,住院时间(18.9±4.5)d,存活18例,存活率37.5%,患者满意度8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卒中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脑细胞损伤又具有永久性、不可逆的特点,治疗的时机非常紧迫,遏制病情恶化争取治疗时间是入院前紧急救护的主要目的。实施急救护理路径能够有效地提高救护效率,直接影响到患者入院后的治疗康复效果,也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临床认为脑卒中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窗4~6h,及时、有效地治疗可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使致残率和死亡率降低。由于该病症的特殊性,对其采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至关重要。院前急救护理路径作为一种为特殊患者设定的住院护理模式,临床护理路径是由医护人员及其他专业人员针对某个诊断或某种手术所设计的最具可行性、最适当的照顾计划,以缩短康复时间,减少资源浪费,并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护理。本组选择96例患者,随机分组,进行急救护理,观察组按照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按照常规急救进行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抵达患者实施救护时间(30.5±9.2)min,住院时间(11.2±2.6)d,存活23例,存活率47.9%,患者满意度96.8%,对照组抵达患者实施救护时间(41.3±13.2)min,住院时间(18.9±4.5)d,存活18例,存活率37.5%,患者满意度8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可明显减少急救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满意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