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艺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1 15:31: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园林艺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探究论文

人工美与自然美——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

人化自然与自然拟人化、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曾专门论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性的统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见,于是便借“情”作为中介而体现湖光山色中蕴涵的极其丰富的自然美。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在中国人看来审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而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即“畅神”。它可以起到沟通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作用。从更高的层次上看,还可以通过:“移情”的作用把客体对象人格化。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认为物我之间可以相互交融,以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因此西方造园的美学思想人化自然而中国则是自然拟人化。

形式美与意境美,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的追求便有所侧重了。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论述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远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如果说它也十分注重于造景的话,那么它的素材、原形、源泉、灵感等就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但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结构松散,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正所谓“造园无成法”。甚至许多景观却有意识的藏而不露,“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峰会路转,有亭翼然”,这都是极富诗意的境界。

查看全文

我国古典园林艺术意境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讲究意境,在整个的园林建筑与环境中加入各种与意境有关的自然与人文要素,使园林的可游性、可赏性大大提高。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的获得,需要依靠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方式,同时文字也是中国园林“意境”表达的重要方式。

1通过视觉信息表达意境

古典园林讲究一种体悟,这种体悟就是园林中的意境。园林中的“意境含蕴”虽然不能说是中国独有的,但也只有中国将“意境”真正应用到园林设计之中。这种意境的感觉需要欣赏者具有深厚的文化涵养,并具有一定的人生阅历。

中国园林艺术中的视觉感受主要是对园林造景要素的形态、色彩、明暗等的观察,直观地感受到造景要素及其光影的形态;这种形态就是“物境”。而这种直观的感受最能引发人的联想,欣赏者的这种联想可以称为“情景”;由于联想与环境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或者引发了精神的向往,这就是“意境”。

1.1视觉形态上的意境表达

在园林景观的形态上,中国古典园林中园林要素的形态多变,讲求自然。地形要依据自然审美的原则对原有地形进行整理与改造,山水皆为自然形态;植物的形态不作人工修饰,追求植物枝干的形态变化;建筑物尽量使用曲线的造型,并且本身的空间通透,使整个园林空间符合自然的审美意趣。

查看全文

小议传统教派对园林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园林;意境;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禅宗思想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各教派的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对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可以窥视中国园林发展之一斑。

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即所谓的“意境”。意境,实质上是造园主内心情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的空间最大限度驰骋的再创造过程。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园林景物,取自然之山、水、石组织成景,寥寥几物便使游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开”之感。中国园林艺术创作中“意境”的产生与中国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它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在园林风格和景观意境的审美观念中。因此,无论从园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布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释、道、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各自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并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的特色。本文通过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教派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来窥视中国园林发展之一斑。

一、儒家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发展的主流。虽然在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黝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闭。儒学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虽然这些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制约作用。于是,儒学在吸取、借鉴道教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以“道生万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之说。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的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就表现出园主视己与自然浑然一体,陶然于自然的闲适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如人们将竹、松、梅、兰、菊以及各种形象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二、道家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

查看全文

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对比探究

摘要:在漫长的园林发展史中,形成了多种风格的园林景观。其中,中国自然式的古典园林和西方几何性园林是世界园林史上具有突出代表性的园林。它们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中式和西方园林之间的对比是当今景观园林界关心的课题。该文分析、对比中西园林艺术风格,从中找寻中西古典园林对当今景观设计的意义,以期对当今园林设计的继承和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中国;西方;园林;艺术风格

园林的起源来自人类对天国、仙境的企盼和向往,其发展过程是人们追求和探索美的过程。由于历史背景、思想观念和文化底蕴的不同,世界园林史形成了两大园林体系——以自然形态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和以几何形态为代表的西方园林。中国古典园林把自然风景看成一个综合的生态环境,追求意境是其本质特征。西方园林的人文景观相对单调,主要通过雕塑、喷泉、小品描述宗教故事和神话传说。研究中西古典园林之间的差异,对今后的园林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中西古典园林的不同风格

1.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自然式的山水园林。它讲究自然的布局,以表现自然意趣为目标,曲折幽深、小中见大,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它的布局设计与哲学、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一些经典文化常常被造园者运用到园林中,园内诗词歌赋、楹联匾额、水墨丹青、碑林石刻与园林融合,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魅力。从中国园林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等要素中,可以体现“师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和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2.西方古典园林。西方古典园林深受古希腊文明的影响,强调对象的秩序和匀称,造园者认为和谐是一种数量关系。它不同于中国园林的造园形式,其花草树木被修剪成规则的几何形态,以强烈的韵律节奏感体现出造园者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凡尔赛宫就是一个典型的秩序化的园林(图1)。无论是宫殿前放射状的林荫道,还是花园中壮观的水池、雕塑,无不规整、严谨,这些都是“数的美学”的产物。凡尔赛宫整个布局以东西为轴,左右对称,以静感为主导,满足追求排场或举行盛大的宴会、舞会的需要。明确的中心将人们的视线引向远方,整个园林表现了人工秩序化的自然图景。

二、中西古典园林风格比较

查看全文

农耕文化中园林艺术风格论文

1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风格与农耕文化的吻合

1.1农耕环境观与园林自然观吻合

在农耕文化的农事活动中,对自然条件有极大的依赖性,自然条件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农事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决定了人们对周围的自然环境特别敏感,这在潜意识中使得人们开始关注人事活动应该注意与自然节奏相互合拍,逐渐形成“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观念,这种生存本质将人与自然相互联系,人只是作为自然中微小的一个部分,人应该效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指导人们行为。在园林艺术的建造中,尽量选用自然之物,如:木材、山水、植物、动物等,以求能够真实原本的再现自然。将对大自然的概况和升华的园林艺术熔铸与园林艺术中,园林艺术中常常会有小溪、河流,在假山中有楼阁的映衬,从而创作出小桥流水、一片祥和的自然风光,使得园林从整体到布局都包含着较为浓郁的诗情画意,达到自然山水与精神艺术的和谐统一。在自认和谐的融合中真实反映出了中国园林的艺术美。除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中国的农耕文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私有生产,这一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使得中国传统园林包括私家园林都属于基本上的都是庭院的模式。这使得文人、士大夫在自己的园林中孤芳自赏、自我陶醉。古代庭院的私有性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园林在选址、布局方面的自由性,基于园林建造的美观,园林选址通常依山傍水,在极小的尺度内酣畅淋漓的再现自然美,它突破了狭隘的有限空间,令人产生广袤的自然意境。

1.2农耕生活观与园林田园风格吻合

古代园林的设计和使用的主要人群是文人、士大夫,这一群体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及崇尚自然的生活情绪。因仕途道路的不顺畅,生活面临的烦恼与失望,让他们逐渐将感情寄托在园林的“清净”世界,巧妙地将精耕细作所表现的“田园风光”广泛渗透于园林景观的创造中,甚至延伸为造园风格中的主要意象和审美情趣。农耕闲情逸趣的生活观念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园林田园风格,提倡这种风格的大部分是在宦海沉浮的官场中得不到精神满足的文人与士大夫,他们想要忘却官场生活的尔虞我诈,将生活寄情于园林艺术中。农事是天下之根本,古代历代帝王都提倡耕战,下诏劝农,鼓舞天下农夫勤于耕种,对于皇家园林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劝耕重农的环境设计,如颐和园如意庄主体建筑乐农轩,崇尚农事;圆明园设有“北远山村”、“多稼如云”,都是以农村为题材的造景。承德山庄的东南部,地肥土厚,清初曾开辟为农田,瓜圃、桑麻千顷,果实累累。这一中国古代传统的恋农情节都对园林农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1.3园林表现手法与农耕的农事思维相吻合

查看全文

国内外古典园林艺术审美特色剖析

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中西文化的结构、形态,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

1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中国古典园林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而予以表现。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画家造园者更多,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园几乎全由画家布局;清朝许多皇家园林都由画师设计。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也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是造园艺术家的不懈追求。园林毕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现出来,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即所谓借景生情,情景交融。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见《世说新语》);明计成《园冶》论假山说:“有真为假,做假成真”,都是强调在园林审美活动中主客观的密切关系。为达到调动审美主体能动性的目的,造园艺术家往往特别注重利用两种手法:一是叠山理水。因为假山曲水比较容易模仿自然,形成绘画效果;二是景物命名。通过匾、联、碑、碣、摩崖石刻,直接点明主题。两者都能较有力地引起联想,构成内在形象。

查看全文

传统园林艺术风格论文

1客观因素

1.1自然崇拜

人类在原始时期如传说中的伏羲、女娲、神农、黄帝等,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主要以狩猎和采集获取生活资料.这时人类几乎完全被动地依赖大自然,对自然界的许多事物都怀着恐惧、敬畏的心理,并对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难以解释如闪电、雷鸣.在与森林长期相处的人们,对一些大树具有深刻而奇妙的感觉.动物是原始人的主要生活资料来源,可能在某个偶然的时候,某种动物解人于危难之中等等.对这些事物或现象都无法解释,于是将其当作神灵的化身加以崇拜.这就是自然崇拜,其中包括植物崇拜、动物崇拜、山水崇拜.自然崇拜在上古人类生活和观念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人们在生活中竭力以可能的形式和手段模仿自然的崇拜物,如对山岳的崇拜曾使世界许多民族都建造过对山岳的模仿,并以其象征人间某种不可企及的权势和力量如古埃及和古墨西哥的金字塔象征着法老的权力;美洲玛雅人的金字塔位于美洲丛林,是对太阳神的崇拜以象征宇宙神秘的力量;中国古代建台最初也是以筑土建筑的形式表现出对山岳的模仿,并且把它作为神灵的所在加以神化和崇拜,如商周纣王的鹿台,“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尺,临望风雨”[2].这都是古代人们对山岳崇拜的主要体现.因为在古人看来,山以其巨大的形体、无比的重量以及简单而强烈的线条,显示着不可抗拒的力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是这种山岳崇拜的心理表现.同样,古代人们对水及水神有着与山岳相似的崇拜.水是上古人们生命延续的基本条件,许多民族以水泽及河流冲积带为栖身地,于是水泽在古人心目中是神的象征,也具有神性.因此上古祖先选择了地貌优越,自然山水和植物景观丰富的地方麇集会议、祭祀歌舞,并不是因为风景优美,在他们看来这里具有神性.于是在人们以后的活动中,为表示对神的崇拜模仿湖泽开掘了“灵沼”,模仿山岳筑就了“灵台”[2].随着社会的演进,在这种活动中也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涵义,并一路传承并影响到园林艺术的创作,在造园中注重筑山构水和植物景观的布局,于是形成了自然风景的模式.

1.2社会生活方式改变

狩猎是原始人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手段,进入文明期后,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发生了改变,即人类的生活方式从过去的狩猎和游牧中停了下来转移到农业生产阶段.这时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活资料积累也日趋增加并越来越集中,于是社会阶层出现两极分化,有脱离生产劳动的贵族阶层出现.在农业生产阶段,人们发现农业生活缺少游牧生活中那种壮观的乐趣,为再现祖先的狩猎生活,再经验游牧生活的壮观场面,狩猎虽然已不再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劳动,但却成了那些已脱离生产劳动的帝王贵族们礼仪化、娱乐化的行事和享受,于是在一定的地域上加以范围,滋生繁育鸟兽,保持天然草木,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在以后的园林形式中都继承了这种自然朴素的景象,不断完善并得以发展.

2主观因素

查看全文

唐代公主庄园宅第诗园林艺术

唐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时期,园林艺术发展到较高水平。在初唐建庄置宅的时代风尚中,公主们依仗天子帝后的宠爱和享有的特权,霸山占水,又以其特别雄厚的经济实力,竞造庄宅,模仿皇宫而精巧过之,可以说公主庄园展现出的园林艺术几乎涵括了当时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精华,其庄园之宏大,园中人工造景之奇特,景致营造之华丽,这一切都远非其他大臣贵戚的庄园可比拟。天子帝后频频临幸,侍臣文士游赏赋诗,吟咏公主庄园宅第的诗歌便一批批、一首首创制出来。在初唐公主庄园宅第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处处弥漫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美。本文拟从神仙思想对园林艺术的影响、人工山水园景的建造、动植物的蓄养栽植、建筑与山水花木的搭配融合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初唐公主庄园宅第诗所体现的园林艺术之美。

一、神仙思想对园林艺术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受神仙思想影响较大,秦始皇迷信神仙方术,于兰池宫中挖池筑岛,摹拟海上仙山。《历代宅京记》引《秦记》云:“始皇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刻石为鲸,长二百丈。”[1]P43汉武帝造昆明池,班固《西都赋》云:“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2]P316都想把神仙境界搬进自己的园林,向往与神仙接近。唐朝王室人员多受道教濡染,曾有数位公主入道观,唐代公主在庄园的建造上也热衷于摹拟道教中的神仙境界,比之秦皇汉武,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公主庄园“飞桥象河汉,悬榜学蓬莱”(赵彦昭《安乐公主移入新宅侍宴应制同用开字》),[3]卷103“穿池叠石写蓬壶”(韦元旦《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3]卷69“主第岩扃架鹊桥”(赵彦昭《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3]卷91让人一走进公主们的庄园,“往往花间逢彩石(彩石:织女支机石),时时竹里见红泉(红泉:绛河之水,即天河之水)”(苏颋《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3]卷73仿佛一不小心就会触上仙物,稍不留神就会踏入仙境,正如上官婉儿一走进长宁公主的庄园,就觉得自己是在“逾昆阆,迈蓬瀛”(上官婉儿《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其一),[3]卷5有了别样的感觉。连皇帝驾临,也是在“凤凰楼下交天仗,乌鹊桥头敞御筵”(苏颋《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3]卷73使文士大臣们身临此境便“不羡乘槎云汉边”(苏颋《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3]卷73因为公主们的庄园宅第已胜似仙境楼台。在中国古代人们的意识中,普遍存在着“仙人好楼居”的想象,这在公主们庄园宅第的建造上有明显的反映。她们要么把亭台建在水边池畔,要么把楼阁筑于山颠云霄,以期更能与神仙接近,甚至在云出雾没的楼阁中寻找一丝成仙飞升的感觉。如沈佺期《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云“皇家贵主好神仙,别业初开云汉边”,[3]卷96卢藏用《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云“皇女琼台天汉浔”,[3]卷93苏颋《夜宴安乐公主新宅》云“仙使高台十二重”,韦嗣立《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云“参差台榭入烟霄”,[3]卷91岑羲《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云“银榜重楼出雾开”,[3]卷93萧至忠《陪幸长宁公主林亭》云“画桥飞渡水,仙阁迥临虚”,[3]卷104公主们的琼台楼阁就这样倩影憧憧,迥入云霄,给人以人间不在、天上才有之感。

二、人工山水园林景致的建造

中国古典园林往往在神仙思想的影响下,在自然地势山体水貌的基础上,叠山理水,营造人工园林景致。秦始皇在上林苑中开凿长池,引入渭河水,池中又叠土砌造蓬莱山。汉武帝在建章宫摹拟云南洱海开凿昆明池,池中堆土成洲岛。两者开了中国园林叠山理水的先河。[4]P1073南北朝时期,造园风气大盛,人们积累了一些叠石为山的经验。至唐代,人们更加懂得了积石、累石、叠石的妙处,积石、累石、叠石艺术得到广泛应用,唐人记录中已大量出现。[5]P262一271而理水则可利用水的静态的美和动态的美来营境造景,正如明代造园专家计成《园冶图说》云:“虽由人作,宛自天开”。[6]P48初唐公主们的庄园宽广延绵,在庄园景致的建造上,以写实性山水为主,辅以写意性的摹拟造景,以造型优美能引发联想的山岩水态造境,点缀渲染,增添园中趣味和浪漫情调。据《资治通鉴》载,安乐公主凿定昆池,累石像华山,引水像天津,[7]卷209如韦元旦《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描绘安乐公主的庄园“穿池叠石写蓬壶”,[3]卷69引人联想无边;上官婉儿《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其十六描述长宁公主的庄园“泉石多仙趣,岩壑写奇形”,[3]卷5引得文士大臣在游赏中诗情萌发,禁不住“傍池聊试笔,倚石旋题诗”(上官婉儿《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其二十一)。[3]卷5沈佺期《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描绘太平公主的庄园,石则“寻河取石旧支机”,[3]卷96水则“竹里泉声百道飞”,[3]卷96巧妙利用岩石的态势,置石用料考究华美,引水百泉流走和鸣。杜审言《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五首》描写义阳公主的庄园“攒石当轩倚,悬泉度牖飞”(其四),[3]卷62“池分八水背,峰作九山疑”(其五),[3]卷62置石于窗外,引流泉飞泻而下,宛若从半天落下天河水,顿成绝妙之景。引水仿关中八川,造峰似苍梧九疑,浓缩南北山水景致于一园,诗人们在游赏一天之后,于“雨余清晚夏,共坐北岩幽”(其一),[3]卷62若嫌意犹未尽,还可“别向后池塘”(其二)[3]卷62继续游赏,山山水水之美景让诗人们流连忘返。此外,还可以水为镜,倒景为图,复制出一幅幅山水图画,让云飘水中、江流天际,让日月楼阁在池水中升沉起伏,欲静还动,虚实相含,为庄园景致增添一种朦胧的美感、别样的情调。初唐的公主们筑楼于池边,使“水边重阁含飞动”(宗楚客《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3]卷46让“朱楼画阁水中开”(李峤《太平公主山亭侍宴应制》),[3]卷61架设桥梁跨山越水,让人感觉“浮桥直见海中移”(赵彦昭《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3]卷103故意让人形成一种审美错觉,以错为美,给山水审美赋予特殊的情调。

三、植物的栽植及动物的蓄养

查看全文

国内园林艺术以及景点塑造

1景点为构思线索

以景点为构思线索是当前园林设计中的常见现象。在2003年举办的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竞赛中,各种各样的景点实际上是每个方案的主角。在中外专家评委选出的3个获奖方案中,其景点的营造和描述,显然比落选的方案更加全面和到位。因此,通过对景点营造行为的解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中国当前的园林设计思潮。

何谓“景点”?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2002年)规定:“景点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元”。《标准》把“景点”放在“风景名胜区”篇,就是说景点主要存在于风景名胜区。然而,当前几乎所有的园林设计方案中,从公园到庭院,甚至道路,都有“景点”的出现。然而在实践中,景点概念是被普遍使用的,并不局限于风景名胜区。

2景点的形成原因

2.1控制场地空间

景点的形式和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园中园”的建设。20世纪70年代末期,广州运用此前宾馆庭园的设计经验,在公园建设中,把公园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形成各自独立的小景域,布置各种公共活动的游览点和服务设施。重要的区域,多采用“园中园”式布局,在大园中套有不同内容的小园,从而丰富全园的景致。它与圆明园中的小园林在形式上差不多,即成组的建筑物与叠山理水或天然地貌所构成的幽闭或比较幽闭的空间相结合,形成一个在布局上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体形环境。无论设置墙垣与否,都可以视为一座独立的小型园林,即“园中之园”。显然,这与后来拟定的景点的概念是基本一致的。

查看全文

现代园林艺术设计论文

1现代园林硬质景观艺术设计

1.1墙体

传统的墙体结构多为石墙或者砖墙,虽然外形古朴,但是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观点,而以蘑菇石为材料的贴面墙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墙体设计的主流趋势。同时,随着墙体材料的改观,墙体的种类也丰富起来。例如挡土墙、隔音墙和浮雕墙等,尤其是现代化的玻璃墙更是在墙体设计中比比皆是,其坚硬的质地和良好的透明度使得墙体不仅满足了分割空间和防卫功能,而且艺术性更强,可以给身处其中者更多的艺术感受。

1.2小品

硬质景观设计中小品的种类繁多,例如雕塑、花架、坐凳和健身器材等,这些小品设计可以在硬质景观设计中起到很好的点缀作用。以坐凳的设计为例,设计师在布置坐凳时既需要前面有宽敞的视野,又要坐凳空间周围的景色怡人。同时,设计师还需要从安全防护性的角度考虑,注意为坐凳设计提供辅助设施,例如花池、台阶和矮墙等。这样既可以为园林参观者提供良好的休息条件,又可以满足其精神享受和安全性方面的心理需求。

1.3景观构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