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1 09:27: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远程教育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远程教育论文

微课程远程教育论文

一、微课程的概念

广州大学田秋华老师(2009年)认为微课程是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4]。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研究员胡铁生老师(2011年)提出“微课”概念,将其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5]他认为,“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上海师范大学黎家厚教授(2013年)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主要使用“微视频”作为记录教师讲授知识技能的媒体,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学情境的需求,采用其他方式,如音频(录音)、PPT、文本等格式的媒体,不一定局限在视频格式[6]。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无论是微课程、微视频还是微课,虽然内涵上存有差异,但也具有共性,即都在强调:教学内容与学习内容可被分解为更为具体、仅说明一个问题的知识,内容呈碎片化状态。

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研究现状

对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无论从政策指引还是学术讨论,国内均有着较为丰硕的相关政策文献和研究成果。自2003年“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项目启动以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导向性的指导意见,其中《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全国农村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7]18号)中,对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意义、目标要求等方面做了详细表述。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发展经由了前期试点、扩大试点和全国推广三个阶段,已经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农村信息化、为农服务资源优化整合、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素质等方面均取得了成绩。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改善,信息化工作组织体系逐步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为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和农民培训提供了雄厚的硬件保障。国内学者对“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研究角度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和丰富了对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对如何提升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撮冗其要,主要关注点集中在以下六大方面。第一,功能意义方面。主要从信息化建设的背景出发,阐述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的功能、意义及其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汪烜(200年6)论述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的功能和重要意义,提出促进农村信息化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王虹等(2007年)从新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和精神建设、经济建设、新农村建设主体等方面论述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的功能,强调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对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二,建设现状方面。主要从硬件技术、资源应用、管理等层面探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的建设现状和初步应用。在硬件技术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有:刘志东(2005年)在“如何做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保障工作”方面提出有效策略;张世波(2007年)强调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作用,论述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硬件平台建设、维护和管理以及技术支持服务。在资源应用方面,牟明福(2008年)从“资源应用的载体、资源应用的服务队伍、市场化运作解决经费”等几个视角总结了贵州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信息资源应用的经验[7]。另外,还有研究者从技术、资源、管理、应用等综合视角进行了研究,如谭双翼(2005年)重点分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管理模式及规范运作建立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体系;金秀媛(2007年)指出,应开发适用农民学习的资源,探索适合农民特点的远程教学模式,加大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力度,扎实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适应教育需求。第三,区域个案研究方面。主要从地域的角度,特别是对民族地区的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工作进行个案总结。贵阳市远程教育调研组(2004年)总结了贵阳市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实践,并对乡土课件开发、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周真刚(2006年)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对民族地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夏雁(2007年)以河南省为个例,探讨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相结合的问题。第四,资源建设方面。主要集中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数字资源整合和模式研究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杨晓宏等(2011年)分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类型,探讨了基于不同技术的已有数字资源整合模式和相关的数字资源共建策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可行的资源整合模式。林芳宇(2011年)梳理了2008年-2011年甘肃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年度工作要点中的教学资源的特点,指出在本土教学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技术实现角度而言,米川(2010年)从特有的政治意义、农村市场的需求、产业价值链的研究、技术的应用等几个角度,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建设进行了研究[8]。代宏(2011年)根据农村电子党务中存在的信息冗杂、信息孤岛、信息需求与匹配、信息的有效传递、信息素养这五类问题,运用Web流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系统架构技术、分类算法设计、安全技术设计建立了立体的、全方位的协同机制,并构建了基于县、乡两级党政机关的信息平台[9]。第五,学习方式方面。相关研究有:张敬辉、谢宜学等(2011年)分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现状及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杨晓宏等(2012年)从学习者原有经验特征、学习心理特征、行为表现特征、社会影响特征四个维度入手,分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学习者特征,并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提出了建议[10]。第六,组织管理方面。相关的研究主要有:谭双翼(2005年)以山东、湖南、贵州三个试点省为例,提出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管理基本原则、管理机制及相应政策保障措施。甘乐平(2009年)指出,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法律空白区,在“与其他正规教育联合及实现学分课时互换问题”、“网络课程与共享课件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远程教育人才评价及质量认证标准问题”等多方面都急需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加以约束[11]。陈文韬(2011年)依据约束理论,分析了诸如社会结构、系统规范、意见领袖、资源建设体系、管理制度等制约因素,并提出建立资源整合指挥协调中枢、创新资源整合的保障运行机制、让企业走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应对措施[12]。纵观以上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对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的建设现状和初步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较强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但总体来说,目前的研究还基本局限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本身,对工程的功能、意义、实施经验及发展初期存在的问题探讨较多,而对于实施过程中的终端建设、质量监控和应用价值关注不够;概念探讨多,实施方案少;理论模式多,应用评价少;特别是在学习方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相关研究较为匮乏,研究视野还不够开阔,研究也不够深入,有关移动学习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成果极少。

三、微课程资源为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提供了更有利的支撑和保障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党员队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老党员文化程度偏低,缺乏现代知识,而有些年轻党员学识能力俱佳,但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有待加强。一些基层领导班子成员虽然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但却缺乏新知识、新思维,无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缺乏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本领,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这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13],以往学习内容单调、呈现方式单一的远程教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的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当前,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通信技术和移动技术等多种技术的有机结合,对现代远程教育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改善教育管理,而与之相适应的资源建设与开发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有利于成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微课程资源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2013年)认为微课程设计、开发与应用,对于移动学习时代的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14]。微课程能够结合文字、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重点讲解一个具体问题的知识点,具有图文并茂和学习内容个性化的特点,10分钟以内的微型学习视频的时长十分符合成人学习者的注意规律,有利于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微课程具有短小精炼的特点,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开展远程教学,对于成人学习者而言,不仅不会加重学习负担,还可以在生活工作的闲暇时间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使碎片化学习成为可能;微课程还可以提供与教学相配套的微课件、微练习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便于成人学习者反复观看,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微课程占用空间小,耗费流量较少,利用已经联网的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微课程的分享、收藏和下载,既能实现在线的移动学习,也能实现线下的反复播放学习,能够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有利于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质量。综上分析,构建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的新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将微课程资源应用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使农村党员干部受教育的环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计算机教室、光盘播放点或者卫星接收点,而是能够使用手机等便携式智能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的通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等网络教学平台在线收看或下载微课程资源,利用闲暇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能够帮助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满足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更能迎合农村党员干部的需求,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查看全文

远程教育论文:小议远程教育服务的农民发展

本文作者:曾茂林工作单位:湛江师范学院

发挥精准服务新功能的理论基础

远程教育精准服务各类农民新功能的实现,既需要切中相关群体利益需求,更需要根据各类人群的文化背景和心理需要,形成与该类人群认知结构对应的远程教育课程结构,才能产生出“耦合–共振”效应。(一)精准服务教育对象的理论1.多网合一“耦合”运作的原理“耦合性广泛地存在于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与实践之中。”[5]结合本文的语境看,则是指多部门、多种远程教育载体之间存在的“耦合”作用关系。这种耦合关系是以合力方式进行的,相互作用的要素之间会产生能量、信息的互补、放大、共振等效应,形成1+1>2的功能。2.针对学员群体的“耦合–共振”心理原理网络有效学习,涉及学习者内在心智变化的活动,而动机、元认知和元意志又是心智系统中激发自我学习的三个重要因素[6]。因此,诊断出教育对象的认知结构特征,针对学习者利益需求及其认知特点,制定精准服务的导航图,以提升其学习监控力,既能从教育内容上满足学习者的功利追求,又能强化其学习动机,拓展其元认知,在教育资源与学习者之间产生出“心灵相通”的共振效应。3.教育资源“质–量–度”有机统一的结构优化原理农民之所以愿意接受农村远程教育,是因为能满足其兴趣和利益追求,帮助其完成奋斗目标。而接受教育的内容广度和深度,却受其认知基础和能力制约。在以海量知识传输的远程教育中,需要根据各类教育对象的特征,准确定位教育资源的“质”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和难度水平。同时,为了让农民将学到的知识、技能予以有效地巩固,还需要相应数量的变式训练。因此,统一运筹的远程教育就需要在资源的“质”上把握好梯度,在量上把握好“数”度,分类设计出“质–量–度”结构优化的教育资源库。4.标准化系统教育与个性化片段教育有机结合的原理多网合一的远程教育,既融入了标准化的学历教育,又有移动和网络化的个性学习。标准化,有助于发展科学技术等专门化教育,有助于大面积、高质量地向农民推广科技知识。个性化,则有利于满足农民的兴趣爱好,丰富农村的文化资源。因此,需要遵守标准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的教育原理。(二)适应e时代教育特征的新理论1.“社会–人本–技术”功能一体化设计理论要达到让农民“适用–乐用–争着用”的教育资源设计目标,就要有满足社会需求的价值,才能让农民学到的知识有用武之地,顺利转化为其获益的目的。但是,要让农民“看得懂,听得进,学得会”,则需要从其认知水平出发进行设计。这就需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即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实时教学转化为延时教学,将课堂教学转化为掌上教学。因此,教育的“社会功能–人本功能–技术功能”必须有机统一到远程教育资源的整体设计中。2.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标准化理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7]。虽然在教与学的方式和教学环境上可以展示个性,但是学科教育有专门的课程标准,而且整合后学员的学习业绩也需要以标准化的统一试卷进行检测,这样学员获得的毕业证书才能得到社会的公认。因此,整合理论所达成的主要是标准化远程教育结果,实施对象也主要是现代教育技术与规范化课堂教学的整合,其价值在于为提高学历教育的效率奠定教育技术理论基础。3.弥补标准化缺陷的个性化移动学习理论体系学科整合教育理论在提高效率上优势明显,但对于随时随地的愉快学习却显得不足。基于移动学习形成的非正式学习、情境学习、境脉学习、活动学习、经验学习等系统的移动学习理论[8]15,具有满足个性化学习的优势,恰好弥补了课程整合理论突出标准化的不足,成为精准服务新功能发挥的理论依据。4.角色互换的资源研发理论为了充分发挥贴心地远程教育服务功能,将上述标准化教育和个性化移动学习理论综合加以运用,就应站在学习者的立场来考察哪些教育需要标准化,哪些教育领域需要个别化。其有效的办法就是换位思考,让农村远程教育资源设计专家下地方,深入农户;让现场培训者、学员代表上电视台,参加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角色互换,在教师与专家、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经验同构、情感共振的效应。

远程教育精准服务农民新功能的实现路径

远程教育精准服务农民新功能的实现,既需要基础性软硬件平台建设,更需要根据各类人群的文化背景和心理需要来分类实施。(一)构建远程教育精准服务农民的基础平台首先,根据农村远程教育以农广校为主体的现实条件,可由农广校系统牵头,联合成教部门、中职教育机构,形成卫星视频传输、计算机网络、无线移动网络多网合一的农民远程教育支撑平台。同时,组织力量根据教育对象分类完成针对农民资源检索、信息、学历课程讲座多方面内容和形式的软件资源库,包括媒体素材库,课件库,网络课程、案例库,移动学习资源包、题库等,以便形成针对农村党员干部、专业户、普通农民的教育资源。通过建立学习导航系统及有效的搜索引擎,完善非实时和实时的授课系统、学习系统、辅导答疑系统、作业评阅系统、考试评价系统、虚拟实验系统、交流讨论工具等,为分类开展精准服务搭建起农村远程教育的平台。其次,建设个性化学习的远程教育模型。多网合一的远程教育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灵活性,触角可以渗透到多个部门,借助耦合原理可实现多部门教育资源的集约性优化开发。手机、电视、平板电脑等新农民喜欢的传播形式,为开展个性化的终身教育提供了现实条件。当前需要突破的是建立起针对学习者的个性化教育模型。一是建立学习者一般特征和初始能力的分析模型。认知方面包括辨别归类,信息加工、分析与综合,记忆过程中的趋同与趋异;情感方面包括理性水平、学习兴趣与好奇等;意动方面包括坚持性,冒险与谨慎,动手操作等;社会性倾向包括独立学习与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要内容,在初始能力分析中应予以体现。可以借助手机和互联网对上述因子开展问卷调查,以此为基础建立起针对各类群体特征的分析模型。二是建立分类精准服务的个性化远程教育内容模型。从知识点学习到整体教育内容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出e-Learning、M-Learning和U-Learning各类学习平台特征。根据标准化与个性化统一施教的原理,在个性化资源的组织上需要以紧扣同类教育对象的共同兴趣和利益追求为基础,从农民增收需要的科学种田、养殖、园艺等入手组织课程资源包,让农民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上网得到正确适用的答案。三是针对农民个性化需要的文化素质教育和闲暇教育,以电子图书、百科词典等形成针对移动设备的呈现模式,以视频和动画形成针对平板电脑和电视讲座的模式,以虚拟现实技术形成针对微机学习的呈现模式等。四是由自适应引擎进行学习者分析和学习环境分析,从学习对象库中选择相应内容,以最优组合方式呈现给学习者,开展个性化教育。(二)针对普通农民的精准服务根据普通农民文化基础、情趣和生产需要,结合其接受教育的主要工具是电视和手机,一是开发出生活常识类教育节目,提高其日常生活的应变力。如开发农村用电安全、防偷窃技术、处理空巢家庭关系技巧等电视、广播短剧,让其利用休闲时间收视。二是开发出适合查阅的文字、音频类手机百科全书答疑库。从家电使用、维修到家具布置、衣服熨烫,从养猪、养鱼、大棚蔬菜种植到市场交易信息,从婆媳关系到邻里关系、异性朋友关系的处置等,全方位地设计出农民需要的各方面信息资源库。三是以娱乐节目方式,针对农村生活变革对农民实施精神文明教育。开发出农民喜欢的手机在线游戏节目,开展丰富多采、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实群众农闲生活。四是开发出针对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教育资源。在新技术培训中,要根据技术操作要点进行“情境–程序”一体化课程与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农业技术运用中的常见问题,设计出问题的现场情境,清晰地演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式、操作要点,然后设计出检测掌握解题要点的虚拟操作程序,以延迟呈现方式让接受教育者跟着学,进行尝试性试验。五是针对地区支柱产业开发出特色技能教育资源。如在水果、烤烟和养殖等经济作物区,充分发挥基地协会远程教育网络服务功能,借助点状技术模块的针对性培训,按照工艺流程展开过程,设计适合村落或某些家族型工艺技术的系列微型课程模块,通过三D式立体演示,引导农民掌握做优做大特色产业的技术。六是实施个性化的导航指导,提供像饭店一样的学习导航“菜谱”。“菜谱”中标明教育资源包名称及其功能,以便学习者根据自身需要和“消化”能力,组合出符合自己口味的个性化学习资源。

针对新农村精英的精准服务首先是针对专业户的专业技术系统教育。专业户是新农村建设的精英,其专业化生产要求其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而最佳路径则是接受农广校和电大系统的学历教育。因为学历教育从作为毕业生的终极目标到每一门课程的标准都有精心设计,在知识结构和技能形成上都有具体的安排,学完规定学分即可发给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但更重要、更经常的却是针对专业户在经营和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采取针对性的系列技术教育。实施这类远程教育,一是要创新出解决专业技术疑难杂症的“范例–程序”教学设计,即以典型范例开头,现场演示存在的技术难题,形象地分析出技术中蕴含的操作要点,并将其直接指向实物的操作步骤,再以连贯的操作程序演示解决问题的整个流程。在此基础上通过例举多种变式困境进行操作演练,让那些存在同类问题的专业户获得解决技术难题的技巧。二是以问题为中心组成学习团队,让其在合作学习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利用在线专家指导与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通过同类专业户对问题的主动探究和质疑、分享经验,使问题得到解决。在合作学习活动中,问题专业户“能否随时随地方便地获取需要的知识与信息,是活动学习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8]15。此外,还应对专业户加强文明素养教育,帮助其构建尊重他人、关照后人的全新价值观,增强其服务农村社会的意识。其次是针对管理、经营者的专业技术教育。一是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学历教育培训。以专科层次为主,广泛开展本、专科层次的培训,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学用”骨干和典型,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格管理者。培训形式上,注重理论与实践运用相结合,切入到各地政府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上去,真正为农村经营管理服好务。二是建设新农村民主教育网络平台。利用民主教育平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使管理者学会开展网上政务服务的方法和技术,以此提高管理效能。三是采取移动教育形式,为管理、经营者提供贴心教育服务。主要是利用电子邮件、论坛以及移动QQ等进行实时的咨询、答疑服务,提供专业管理信息浏览服务等。四是以经营管理问题为聚焦点实施远程探究教育。由于经营管理问题的复杂性和实践解题的操作性,系统的管理知识和经典解题案例传授很难形成灵活适用的管理技能。为此,需要将一般管理原理与学员实际运用相结合,通过学员与专家合作,把脉诊断出问题本质,并将探究出的有效解题策略编辑为案例,归纳出解决各类问题的基本原理,形成管理实践与理论创新互动的远程教育资源库。再次是创业型农民领袖教育。韩国为了加强新村领袖的培训相应地成立了“新村指导员”研修院,由每个市郡从推荐的10~20名骨干中选出1名进行培训,主要以讲座、典型事例和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研修[10]。就中国农村的现状看,农民创业领袖教育主要应是培养农村规模经济带头人,通过其起到先导和辐射作用。因此,主要从参加培训的专业大户和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能开展规模化生产和具有创业能力的优秀农民,对他们实施有针对性的创业政策、市场结构信息变化、创业项目介绍、后援技术培训等专业化服务,将其培植成从事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农民企业家。为了新农村领袖培训能有的放矢,需要建立被训者年龄、文化、地域、从业类型的基本资料库,摸清其创业激情、项目经营能力等,以此作为因人施教、因产施教、因需施教的依据,“做到选准一个课题,远程教育发挥分类精准服务新功能的理论与实践图示培育好一个带头人,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4]34。在培训课程设计上,基础课程侧重培养领袖精神。其途径是从带领群众致富的精神境界激发其创新热情,形成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格,这是成为领袖的思想基础。核心课程是开发出系列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适用技术和经营理念,奠定适合某一特定行业、地区资源优势开发的核心技术,从创新项目上占领行业、区域技术“领袖”新高地,树立先进的规模经济经营新理念,从做强做大的精神境界和技术上形成领袖级课程。这样的课程建设主要是从当代农民领袖案例中,有针对性地选取实用性强的原始素材,提炼出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和关键技术,在组织学员的研讨中不断完善、创新课程的内容。总之,多网合一的远程教育为精准服务各类农民提供了现实条件,但要真正实现精准服务的新功能,还要探索出教学资源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起分类的课件开发基地,完善中央、省、市、县、乡、村课件信息反馈机制,构建对地方上急需但又无力制作的课件能及时获得上级帮助的机制,才能不断推出适用于当地各类农民的教育资源。

查看全文

计算机远程教育论文

一、目前计算机远程教育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

当前我国计算机远程教学的方式主要有:

1.面授教学:属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符合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方式,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计算机远程教学离不开面授教学,它仍然占据了计算机远程教学中相当重要的部分。但又与传统的面授教学有很大区别,只起到辅助作用,主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广播电视教学:利用电视媒体的教学方式。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等优势。由于利用了电视媒体,教学录像可以重复利用,多个教学课堂都可以利用教学录像。而且,广播电视教学最大的优势在于边远、不发达地区同样可以利用这种教学方式。但是,它缺乏课堂的互动,学生只能被动听课,无法与教师进行直接同步沟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无法得到学生的及时反馈,使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

3.视频会议教学:双向视频会议系统的远程实时教学系统,这种教学方式的交流和互动十分频繁。视频会议教学模式十分丰富,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广播电视教学的问题。优秀教师的教学资源可以实现远程共享,双向视频会议的教学方式,增强了交流,能够将教师授课资源及其它资源迅速传递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可以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馈向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及时对授课内容与方式进行调整;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疑问向教师提出问题,及时解决课堂上的问题。但视频会议教学也有条件限制,授课过程中需要足够的空间进行教学演示,需要足够的人员进行教学活动,同时对网络的带宽要求也较高。

二、提高计算机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率的主要方式

查看全文

移动学习与远程教育论文

一、移动学习平台开发框架

1.移动学习内涵与设计原则

我国移动学习的研究始于2000年,国际远程教育学家DesmondKeegan在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18届年会的学术报告中首次介绍了移动学习这一概念,提出远程学习、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是远程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远程教育中移动学习的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移动学习以移动通讯技术和移动计算技术为基础,利用便携小型的移动终端设备实现移动学习过程。第二,移动学习者不再受电脑设备限制,利用手机等终端设备可以随时、随地、随身地自主学习。第三,与传统数字化学习相比,移动学习具有更强的情境性、交互性与移动性。第四,与数字化学习相结合,移动学习作为集中正式学习与分布式网络学习的延伸与补充,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要。

2.自适应设备模型

移动学习平台开发方法目前有两大类:第一种是针对移动学习用户建立一个WAP站点,使移动用户可以直接访问WAP页面。新建WAP站点就是把目前Internet网上HTML语言的信息转换成用WML描述的信息,服务器处理后转换为二进制的WML数据显示在移动电话的显示屏上。第二种是依据不同移动设备与操作系统建立学习平台,开发移动设备终端软件。随着网络带宽的迅速提高和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HTML、CSS语言已能适用在手机设备上,大部分手机己经可以直接访问WEB站点。WAP在手机终端业务表现上存在用户体验较差的缺陷,因此WAP网站应用正逐渐被移动客户端软件和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取代。而移动终端软件开发,要针对不同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比如Andriod和ios等)进行针对性软件设计,学习者下载和安装客户端软件后可访问相关学习资源。目前移动设备操作系统更新频繁,服务升级迅猛,因此在后期维护阶段,需要耗费大量的经费与人力,甚至由于系统兼容问题,不得不重新开发应用软件。从经费与技术层面上分析,以上两种方法均存在缺陷。针对以上问题,受加拿大QingTan等提了的5R自适应框架启发,本文提出基于自适应设备模型的移动学习平台开发方法,根据移动终端设备的不同型号、操作系统和浏览器版本,制定个性化的显示布局与方案。设备自适应开发模型实现可分为如下三个步骤:

(1)识别设备:学习者通过移动设备访问学习资源网站,终端设备向服务器发送HTTP报文,服务器通过解析UserAgent报头获取移动设备型号、操作系统名称、浏览器版本。

查看全文

我国高校远程教育论文

一、我国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发展的社会视野

尽管我国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发展已经历了若干历史阶段,创造了在办学规模等重大指标上的世界奇迹,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仍有诸多问题需要人们从更为宽广的社会视野进行必要的回溯与探索。

(一)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发展的阶段特征

我国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发展大致经历了函授教育、电视教育、网络教育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着当时社会发展背景的鲜明烙印。而令人感慨的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我国高校远程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并不是完全呈递进式展开,而是以共生的形态同存于我国现时高校远程教育体系之内,形成一种“三教并行、各自发展”的中国特色。第一阶段是函授教育,我国现代函授教育的起源可追溯到1914年商务印书馆成立的函授学社,新中国建立后发展迅猛,自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举办高等函授教育伊始,在经历了近六十年的风雨历程,尤其是1980年9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高等学校函授教育和夜大学的意见》后,我国绝大部分高等学校都举办函授教育,并延继至今。在这个阶段,“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好的效果”是其主要特征,这与我国建国初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济发展滞后状况相适应,但因计划经济色彩过于明显,虽在办学规模方面创造了世界奇迹,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而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是当前高校远程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第二阶段是广播电视教育。1960年,以建立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为标帜,开创了我国广播电视教育的新时代。1978年根据邓小平关于“创办面向全国的广播电视大学”的倡导与批示,我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立了广播电视大学,并在各自所在区域内建立了若干地级分校,以及诸多县级教学点,基本构建起覆盖全国的广播电视教育网络。在此阶段,“独立办学,服务多元”是其重要特征,不仅开展了各类学历、职业技术、岗位技能、社会证书等等继续教育,积极举办社会化的再就业培训,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培训,还面向企事业单位、农村、部队、社会机构合作办学,并为高校网络教育和其他教育机构开展远程教育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第三阶段是现代网络教育。1999年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目标引导下,截至2012年,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学院已有68所,网络高等学历教育累计注册学生超过1000万人。在此阶段中,“双向并进”是其显著特征。一方面,国家以普通高校为基点,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教育科技手段,构建普通高校网院加校外学习中心(点)为重心的“网络教育”社会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国家又通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以及幅射全国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举办面向全社会的“开放教育”。目前,普通高校、中央电大及公共服务体系共设立校外学习中心(点)9000多个,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网络教育办学及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二)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研究

当下,我国关于高校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正进入一个由引进与消化国外相关远程教育理论,向发散与构建新的高校远程教育理论体系与研究范式迈进的新阶段。第一,着力于丰富和完善信息时代背景下的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发展基础理论。许多学者正尝试着将百年来的国际远程教育发展思潮引入相关研究,努力将国际教育远程教育前沿理与中国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实践密切相联,进而形成既具国际视野又重本土实践的理论构想,对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实践给出富有指导意义的策应。第二,积极为我国普通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发展寻求一种新视野和新路向。还有诸多学者针对我国普通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发展滞后与路径狭隘等等现实问题,提出了“重返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实践”的理念,认为进入高校现代远程教育的社会实践、教学实践、管理实践、技术实践等等领域,进而揭示它们与社会、政府、学校、市场、机构、学员所应有的种种本质联系,将是我国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发展断然不可舍弃的天然路径。而上述这些理论研究趋势与获得的学术成果,将对现时与未来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思维元素与理性活力。当然,从现有文献的分析也可以看出,现时有关高校远程教育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也还存在一些空白点可供开拓。一是研究的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拓展,目前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校远程教育基本结构、运行机制、教育对象、教学模式等共性及基本规律进行解读与诠释方面,而对有关高校远程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个性特征、推进取向、行为方式的研究涉及甚少,有必要进一步拓展。二是研究的思路还有待于进一步创新。相关高校远程教育研究还处在形而上学的状态,忽略了普通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发展的使命与责任,以及对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影响,特别是对区域性高校远程教育发展路径选择这个核心问题研究所表现出的整体性缄默,导致难以合理解读诸如如何通过高校远程教育发展路径创新加快我国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等重大现实问题。

查看全文

小学英语远程教育论文

摘要:现代远程教育的英语课程资源中提供了教材每一节课的课堂实录,并对英语教师和学生进行指导、解决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教师应该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确立教学中的重点,完成一节“学有所得”的英语课。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英语教学

当今社会,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英语已经成为大家未来发展必备的一项技能。但是英语的学习,黄金的学习时段仍然还是在学校里。而乡村的学生是进入中学时,才开始接触英语。因此呈现出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偏科严重,乡村的学生其他学科成绩优异,特别是语文数学这两科,但是英语成绩比较差,成为学习上一个短板。因为基础薄弱,在往后的学习中对英语也是万般无奈。我们应该去思考这种现象,思考如何推动义务教育的协调发展、思考学生偏科应采取怎样的策略、思考如何体现平等的教育。

1小学英语课面临的难题

第一,教师掌握不好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学习环境的设计,不知怎样给学生们上好英语课,不知怎样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和所遇到的突发情况。第二,由于中外语言的差异性,英语教师的发音不是特别标准。作为小学生,刚接触英语,对语言的判断能力是有限的,只会被动的认知、学习、接受,久而久之,学生们的口语发音也受到英语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要知道乡音难改,口音也是一个道理,因此这也将影响到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和生活交流。对于上述呈现的两大难题和重点,英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解决乡村的学生英语课程的资源,使得乡村学生和城市的学生同一时间获取英语的课程资源,缩短两类学生的成绩差距。怎样使用好现代远程教育里的英语资源,从而来提高我们的英语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效,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2课堂实录

查看全文

农村经济与远程教育论文

江苏向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始终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1999年江苏总人口7700多万,农村人口占68%左右;农业就业人数1550多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以上;城镇化水平只有34.94%,近2/3是农村,1/3是城镇;江苏乡镇企业发达,在工业中,"三分天下有其二"。因此,江苏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江苏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关系到江苏能否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

一、江苏向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城市化发展的态势

中国即将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式加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真正成为世界市场经济主流的一部分。江苏地处东南沿海,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比较发达的省份,处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江苏农村经济在向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城市化的过渡进程中,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1、江苏经济较早地加入了世界经济的大循环

随着沟通人们往来的各种交通工具和国际贸易突飞猛进地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极大地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超越国界的投资、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劳动和技术交流,促进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根本的时代特征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江苏比较早地确定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对外开放起步较早,开放程度较高,经受了国际市场的考验,综合实力较强。1999年江苏GDP总量达7700亿元,居全国第二;人均GDP约合1288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国家下限水平;进出口总额312.6亿美元,居全国第三,外贸依存度达到33.6%,其中出口占GDP比率为19.7%;"三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1%,出口额占全省总额的53.8%,涉外税收占全省"两税"的24.4%;1999年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20.2%,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28亿美元,全球500强中有180家在江苏投资兴办项目;设立国家级、省级开发区80个,逐步进入收获期,成为吸引外资和外贸出口的基地、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查看全文

媒体资源远程教育论文

一、远程教育媒体资源应当具备的特点

良好的远程教育媒体资源应当具有以下特点:系统性。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系统过程,教育事业作为国家事业,在建设过程中要对人力统筹、硬件配置、政策法规等多种条件进行综合考虑,这也决定了有远程教育媒体资源具有系统性。开放性。知识经济具有全球性,资源开发从微观到宏观、从地区到全球、从局部到整体,因此在不同层次需要确立观点。我国土地辽阔,资源分布并不均衡,地域教育资源应当具有动态交流性和互补性,只有这样才能使远程教育媒体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远程教育媒体资源需要具有开放性。规范性。远程教育媒体资源建设必须要符合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要对标准进行统一,需要符合我国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范》。因为,我国土地辽阔,所以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差距较大,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要想做好教育资源媒体建设必须要对媒体资源标准进行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媒体资源建设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二、一体化设计构思

多媒体一体化主要包括媒体内容侧重和媒体的选择。注重多媒体教材一体化设计,应当在资源建设工程中对各种教学多媒体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使不同多媒体之间的优势能够起到互补作用,实现资源建设最优的目的。近年来,互联网技术正逐渐向宽带、高速、多媒体等方向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也不断向灵活性、双向交互性、实时性等方面发展,这为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对互联网的应用,教育机构应当努力对计算机网络课件等新兴的教学媒体进行开放,使远程教育优势能够得到体现。在信息技术获得巨大成功的今天,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中必须注重对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利用和优化。对不同多媒体的优势进行充分利用,以最快捷的速度将学习使用的信息传递到学习者和教师的手中。远程教育资源一体化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学习者作为整个教育的中心,让学习者在课程组的帮助下,能够对不同的多媒体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利用,全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接受知识,使学习效率能够得到最大化。

三、远程教育媒体资源建设中常见问题

1.资源滞后。在教育中许多内容同社会生活的实际应用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相关教育资料却没有得到更新,观点存在错误却仍然被沿用。显然课程的改革主要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因此教学资源应当随着课程体系的改变而随时发生变化,确保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提高。

查看全文

培养新型农民远程教育论文

1国外发达国家农民远程教育经验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开展农民远程教育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建设了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其管理体制比较完善、组织形式也比较有效。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发达国家的农民远程教育与培训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知识化、个性化阶段。注重发挥远程教育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发达国家在农民职业教育和远程培训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完善中国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养现代职业农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国外农民远程教育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模拟农业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等方面。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所应用的远程设备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3S”技术(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信息系统RS)等,这些技术具有网络化、综合化和智能化特征。在过去的10年中,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网络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相关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农业专家系统,模拟农业系统,农业支持决策系统等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和应用。美国建立了国家、区域、州3级的国家农业信息系统,遥感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得到了政府的重点支持。德国的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计算机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计算机仿真和建模技术、遥感技术、精确农业技术都位居世界前列。法国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重点是实时监测技术,天气预报,病虫灾害预警,数字土壤和数据分析,农业生产、收获、储藏和加工等环节。日本信息和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信息服务,使每个家庭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是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

1.1美国美国是最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和农民培训的国家。随着美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算机网络已经广泛接入到美国的农民家庭中,农民在互联网上就可以得到各类农业信息。在信息技术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美国政府在农业信息服务和培训方面,一直给予了足够的支持和重视。比如,在农闲季节广泛地在农村地区对农民进行各种系统化的农业培训,向农民讲授新的农业技术知识。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就出资建立了农村电话和视听教育电视台,通过这些基础设备大量的农业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起到了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和搞活农业市场的作用。美国对农民的教育经费财年度达600亿,在2005年美国农业部就成立了专门为农村居民提供教育、培训和医疗服务的远程教育计划。美国的远程职业教育主要是由传统的大学组织实施,远程职业教育主要分布在“职业学院、私营企业机构和以国防部为主”的政府机构中,并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1.2英国英国是实施农村远程教育比较成熟的国家。在英国,通过政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农业培训机构相结合方式实施农村远程教育,运用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其他形式的培训教育,大学、研究和咨询机构的辅助,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教育培训水平。目前,英国农业劳动者的30%每年都会参加各种不同类型的农业培训。

1.3韩国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开展了农村远程教育和农民培训,韩国特别注重信息技术与农民教育相结合。比如,利用远程信息咨询系统来对农民进行远程培训,采用先进的摄像机和无线通信设备进行现场演示教学,通过互联网会议系统实现农村远程教育等等。农民可以在家里接受各方面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教育。每年12月,韩国的种田能手还能通过网上会议系统参加农业新技术的讨论。到2004年底,韩国农民网上会议系统已经发展了70个地点,在韩国农村地区的计算机普及率从1997年的18.7%,提高到的47%。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管理体制、完善的法律保障、有效的组织形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发展中国家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培训虽然不及发达国家,但是也有自身的发展特点,结合自身优势,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培训来促进本国的农业现代化。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相对落后,国家虽然为农民建设了提供农业信息、电子商务、广告宣传等服务的金农网,但借助网络对农民进行远程教育和培训在中国则是刚刚起步,借鉴发达国家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经验,加强农民远程教育网络基础建设,使农业技术有效通过网络传播,通过网络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2中国农村网民发展现状及农民远程教育回顾

查看全文

国际远程教育论文

研究开展的第一步即对国际上2004年至今远程教育领域与交互相关的研究成果做系统的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我们选定了5篇最有价值、启发性最强的文章进行翻译并希望与大家分享。通过与作者沟通,最终获得4篇文章的翻译权。这四篇文章分别从交互研究的严谨性、基于设计建构主义视角的有意义交互、等效交互原理、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OOCs)的交互分析四个不同的角度来深化对交互的认识。

《网络学习中的有意义交互: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对交互的定义、有意义的定义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并结合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该理论视角下的有意义交互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重新定义。文中提出的交互研究中所要关注的四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对每一种学习理论下的交互的本质及其学习过程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这篇文章的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促使我们从不同的学习理论的视角深入分析什么是有意义的交互,以及如何建构出高效的有意义交互的环境。

《严谨的网络学习交互研究:对未来远程学习研究的启示》一文指出2007年以前国际上远程教育的交互研究缺乏严谨的方法,以及对交互的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过于积极地假设等问题,这也是目前我国的交互研究中存在和需要反思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文中提出了包括交互的概念、教育与技术设计紧密结合以及评价的效度与信度三个方面的网络学习交互研究的设计与评价模型,在促使未来的网络学习的交互研究更加严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虽然这篇文章发表于6年前,对于规范我国交互相关研究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等效交互原理”是国际远程教育专家特里•安德森教授2003年提出的重要交互理论,他与日本学者宫添辉美于2010年合写的《等效交互原理》一文对该原理中的几个核心概念进行了审视,并从交互的价值和数量的角度对该原理进行了可视化的表征,且对国际上与等效交互原理直接相关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述评,提出了进一步深入探究应该关注的关键问题。这篇文章的重要价值不仅仅在于文章内容本身以及该理论对交互设计的重要指导作用,而且在于对与这篇文章相关的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的启示作用,以及研究者不畏权威、通过实证来验证理论,并不断反思和发展理论的求真的精神和严谨务实的态度。

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OOCs)是目前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它标志着一个以开放教育资源为核心的新的开放、非正式学习时代的到来。《开放教育资源、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和非正式学习时代的等效交互》一文首先解释了如何将等效交互的框架运用到分析网络和远程教育交互设计中,然后从交互设计的视角出发,运用等效交互的观点对MOOCs的三种变体(xMOOCs、sMOOCs和cMOOCs)进行了分类,由此来进一步明确主要的设计差异。该文章不仅能够帮我们深化对等效交互原理和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的认识,而且为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也有助于深入反思非正式学习时代中正式教育的角色转变的问题。

当然,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这些文章的真正价值还有待各位读者的挖掘、解读和品评。如果这四篇文章能够激发出一些有深度的交互相关的研究,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我们也会尽快将新一轮研究的成果跟大家分享。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