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产地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1 08:55: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原产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三七原产地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考证三七原产地。方法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并比较《三七原产地考证》所引文献。结果认为三七原产于广西,常用名为田七。结论三七作为一种名贵中药材,在广西恢复、发展三七生产具有广阔前景。

【关键词】三七;原产地;考证

Abstract:ObjectiveTheoriginareasofPanaxnotoginsengwasresearchedinthisarticle.MethodsTostudymanyhistoricaldocumentdata,andcomparethedocumentsrecommendedbythepaperof"TextualresearchontheoriginareasofPanaxnotoginseng".ResultsGuangxiistheoriginareaofPanaxnotoginsengwhichwasnamedTianqicommonly.ConclusionPanaxnotoginsengisahighlyvaluedandimportantChinesemedicinalherb,andregaininganddevelopingthecultivationhasbroadprospectsinGuangxi.

Keywords:Panaxnotoginseng,Originareg,Textual

王朝梁等[1]于《中药材》2000,23(增刊)发表《三七原产地考证》一文,其结论是:“云南文山州不仅是三七的主产地,也是三七的原产地。”其主要文献依据有:①陈守仁著的《三七栽培研究法》;②云南农业厅编《云南三七》;③1757年《开化府志》;④《文山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⑤王淑琴等著的《中国三七》,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⑥董弗光等著的《云南三七》,云南科技出版社,1998。以上文献年代较久远者为1757年《开化府志》,其余皆为近年地方性文献。

《开化府志》载:“开化三七,在市出售,畅销全国”。开化为云南文山的旧称,1757年为清朝乾隆二十二年。而于明朝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即李时珍(1518~1593)逝世后3年问世的《本草纲目》已明确记载三七“生广西南丹禇州番峒深山中”[2],早于《开化府志》160多年。清朝浙江钱塘赵学敏于公元1765年即乾隆三十年刊行的《本草纲目拾遗》载:“识药辨微云:人参三七,外皮青黄,内肉青黑色,名铜皮铁骨。以种坚重,味甘中带苦,出右江土司,最为上品。”“又近时人参三七中,有名佛手山漆者,形长,俨如佛手,上有指。出广西,药客贩至,其价在圆山漆之上。”“按:人参三七,出右江土司边境,形如荸荠,尖圆不等,色青黄,有皮,味甘苦,绝类人参故名。彼土人带入中国。”[3]文中右江在广西境内。清朝浙江海盐人吴仪洛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成书的《本草从新》载:“三七:从广西山洞来者,略似白及,长者如老干地黄,有节,味微甘,颇似人参。”[4]以上3种本草均未提及云南产三七。至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河南固始人吴其濬(1789~1846),是嘉庆二十二年(1817)状元,曾任翰林编修,江西、湖北学政、兵部侍郎,两湖、云、贵、闽、晋等省巡抚或总督等职。吴氏对植物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在各地任职期间,十分留意于草本,借四处巡行之机,实施考察植物,收集了大量的植物资料,并亲自绘图,编为《植物名实图考》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在《植物名实图考》卷八,山草类三七项下载:“滇志:土富州产三七,其地近粤西,应是一类。”此为中药史上较早记载云南产三七的文献,“其地近粤西,应是一类”,粤西即广西,说明广西早已产三七,云南土富州近广西,所产三七应是一类。吴氏又云:“余闻田州至多,採以煨肉,盖皆种生,非野卉也。”[5]吴氏曾任云南巡抚,未到过广西,说明广西田州家种三七至少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已闻名于世。又据1956年出版的《中国药学大辞典》[6]载:“三七产广西田州为正地道,近日云南多种亦可用。”又引中国现代名医曹炳章(1878~1956)补订的《增刊伪药条辨》:“按三七原产广西镇安府,在明季镇棣田阳,所产之三七,均贡田州,故名田州三七,销行甚广,亦广西出品之大宗地。”[7]

查看全文

品牌市场原产地分析论文

[摘要]品牌原产地是国际市场营销领域重要研究议题。在欧、美、日等地区广泛实证和推广,但迄今仍缺少对中国市场品牌原产地评价及其对品牌信念及购买的效应的系统研究。本文在文献回顾基础上,建立了品牌原产地效应的理论模型,提出理论关系假设,抽取京、沪、穗、渝四市共1005个成人消费者样本,运用相关分析、T检验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测量出中国市场对欧、美、日、中四地的原产地评价,发现国产品牌形象评分总体上为负面,并低于美日品牌,但在某些产品类别已显示出相对优势。研究结论证实了品牌原产地对消费者品牌信念和品牌购买意向的显著性作用。本文讨论上述研究结论对中外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借鉴,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背景:市场全球化背景下的品牌原产地效应

国际市场上营销的品牌带有原产地概念,即它来自哪个国家或地区,学术上把品牌所来自的国家或地区称作“原产地(COO—CountryofOrigin)”,一般含义是“**制造(Madein)”。品牌原产地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进而影响购买倾向,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原产地效应(C00Effect)”。Schoole(1965)认为,消费者对某国或地区生产的产品具有总体性认知(Perception),这源于消费者长期形成的对该国生产和营销的印象或感受”。原产地效应又称为原产地形象(CountryImage)或产品形象(ProductImage)。一项研究发现原产地对购买意向的平均影响程度是0.19(Anderson,Jolibert,1995)。

最初,品牌原产地研究集中于某国或某地的生产与制造引起产品质量的差异,进而影响购买倾向。因此,最初将“原产地”概念等同于“制造地(COM—CountryofManufacturing)”。后来,跨国公司“组装”盛行,生产制造全球化导致“杂交”产品(HybridProduct)出现,即产品可能在其母国设计,但不在母国制造,产品配件来自世界多个国家。“杂交”产品使“原产地”概念复杂化,有研究把“原产地”进一步分为“制造地”、“设计地(COD-CountryofDesigning)”、“组装地(CountryofAssembling)”(Papadopoulous,1993)。

由于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品牌对消费者品质评价和购买选择的影响力远大于产品制造地或设计地。因此,有研究主张用“品牌原产地(COB—CountryofBrand)”代替“产品原产地”。“品牌原产地”指品牌最初是在哪个国家生长和培育的,或称为生产厂商品牌的国籍。一般而言,品牌所属的公司总带有母国概念,尽管索尼后来把总部搬到美国,但消费者仍清楚它是日本品牌;IBM品牌在全球营销,消费者仍认为它是家美国公司。当然,也有例外,如ABB公司,它由瑞典的阿瑟公司(Asea)和瑞士的布朗·包维利公司(BrownBovefi)合并而成,但总部在苏黎土。又如,联合利华,它由一家英国公司和荷兰公司合并而成,总部在布鲁塞尔。不过,从统一经济体角度,把ABB和联合利华的原产地称为“欧洲”应没有歧义。随着更多类似欧盟经济体的出现,原产地的国家概念会趋淡化,可代之以经济体作为品牌原产地。

本文沿用“品牌原产地”概念而不用“产品原产地”。将欧洲作为一个品牌原产地,其含义等同经济体“欧盟”,不包括东欧及俄罗斯。同样从经济体来定义中国品牌原产地时,它是指“中国大陆”。由中国大陆公司所生产营销的品牌就是国产品牌。

查看全文

原产地名称的立法保护手段论文

摘要:在我国,有无以数计的以产地闻名的名优产品,如山西老陈醋、烟台苹果、黄岩蜜桔、金华火腿等。但目前只有60余个获准注册为证明商标。而据介绍:在法国,仅葡萄酒原产地名称证明商标就有350个。1978年,仅葡萄酒一项就带来200亿美元的外汇收入。我国的状况显然不尽人意,面对加入WTO的挑战,我们必须对此高度重视。

一、必须加强对原产地名称的法律保护

原产地名称是地理标记的一种,但它不是仅仅表示产品来源的普遍地理标记,而是一种不仅表明产品来源于某地,而且还表示该产品质量或特点完全或主要取决于该地域的土壤、气候、水质、原料、传统制作工艺、加工技术等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特殊地理标记。

原产地名称通常是由“地理名称+商品名称”构成,如“吐鲁番葡萄”。由于原产地名称与产品的特定质量和特点密切联系,实际上就是一种质量保证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对生产者和经营者来讲,原产地名称不仅是他们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的工具,而且也日益成为他们可以利用的一种重要的竞争手段。对于原产地来讲,原产地名称的利用有助于推动地区经济、特色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进程。而对于日益注重生活质量的消费者来说,可以满足他们对高档、优质产品的需求。原产地名称的这种功效正是其商业价值的体现,也是它成为工业产权保护对象的原因所在。然而实践中,对于原产地名称的使用却存在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1、假冒原产地名称的行为猖獗。所谓假冒原产地名称是指原产地以外的企业在同类产品上冒用原产地名称,例如,“河南**食品厂”在其生产的醋类产品上使用“山西老陈醋”字样。这种假冒原产地名称的行为,损害了原产地生产者的利益,欺骗、误导了消费者,造成了市场秩序混乱,使许多久负盛名的原产地名称的信誉一落干丈。所以,打击假冒原产地名称的行为,与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一样重要和紧迫。

2、忽视原产地名称的商品质量。原产地名称是基于原产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产地的世代劳动者集体智慧积淀的结果,是产地劳动者的集体财富,它是一种集体权利,所以,凡原产地的所有企业和个人,只要其产品符合传统工艺、质量、特点等要求,都有权使用。但实际中,许多使用原产地名称的企业片面强调产地的真实性,忽视了原产地名称对产品质量的内在规定性,仅凭一个知名的原产地名称就希望得到可观的利润。这种对原产地名称的滥用,既损害了原产地名称的信誉,也损害了所有使用该原产地名称的企业的信用,同时也损害了原产地名称的知识产权价值。

查看全文

浅论品牌效应及市场策略

一、背景:市场全球化背景下的品牌原产地效应

国际市场上营销的品牌带有原产地概念,即它来自哪个国家或地区,学术上把品牌所来自的国家或地区称作“原产地(COO—CountryofOrigin)”,一般含义是“**制造(Madein)”。品牌原产地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进而影响购买倾向,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原产地效应(C00Effect)”。Schoole(1965)认为,消费者对某国或地区生产的产品具有总体性认知(Perception),这源于消费者长期形成的对该国生产和营销的印象或感受“。原产地效应又称为原产地形象(CountryImage)或产品形象(ProductImage)。一项研究发现原产地对购买意向的平均影响程度是0.19(Anderson,Jolibert,1995)。

最初,品牌原产地研究集中于某国或某地的生产与制造引起产品质量的差异,进而影响购买倾向。因此,最初将“原产地”概念等同于“制造地(COM—CountryofManufacturing)”。后来,跨国公司“组装”盛行,生产制造全球化导致“杂交”产品(HybridProduct)出现,即产品可能在其母国设计,但不在母国制造,产品配件来自世界多个国家。“杂交”产品使“原产地”概念复杂化,有研究把“原产地”进一步分为“制造地”、“设计地(COD-CountryofDesigning)”、“组装地(CountryofAssembling)”(Papadopoulous,1993)。

由于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品牌对消费者品质评价和购买选择的影响力远大于产品制造地或设计地。因此,有研究主张用“品牌原产地(COB—CountryofBrand)”代替“产品原产地”。“品牌原产地”指品牌最初是在哪个国家生长和培育的,或称为生产厂商品牌的国籍。一般而言,品牌所属的公司总带有母国概念,尽管索尼后来把总部搬到美国,但消费者仍清楚它是日本品牌;IBM品牌在全球营销,消费者仍认为它是家美国公司。当然,也有例外,如ABB公司,它由瑞典的阿瑟公司(Asea)和瑞士的布朗。包维利公司(BrownBovefi)合并而成,但总部在苏黎土。又如,联合利华,它由一家英国公司和荷兰公司合并而成,总部在布鲁塞尔。不过,从统一经济体角度,把ABB和联合利华的原产地称为“欧洲”应没有歧义。随着更多类似欧盟经济体的出现,原产地的国家概念会趋淡化,可代之以经济体作为品牌原产地。

本文沿用“品牌原产地”概念而不用“产品原产地”。将欧洲作为一个品牌原产地,其含义等同经济体“欧盟”,不包括东欧及俄罗斯。同样从经济体来定义中国品牌原产地时,它是指“中国大陆”。由中国大陆公司所生产营销的品牌就是国产品牌。

二、品牌原产地效应的前期研究

查看全文

中国著名商标纠纷解决措施完善论文

摘要:在我国,有无以数计的以产地闻名的名优产品,如山西老陈醋、烟台苹果、黄岩蜜桔、金华火腿等。但目前只有60余个获准注册为证明商标。而据介绍:在法国,仅葡萄酒原产地名称证明商标就有350个。1978年,仅葡萄酒一项就带来200亿美元的外汇收入。我国的状况显然不尽人意,面对加入WTO的挑战,我们必须对此高度重视。

一、必须加强对原产地名称的法律保护

原产地名称是地理标记的一种,但它不是仅仅表示产品来源的普遍地理标记,而是一种不仅表明产品来源于某地,而且还表示该产品质量或特点完全或主要取决于该地域的土壤、气候、水质、原料、传统制作工艺、加工技术等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特殊地理标记。

原产地名称通常是由“地理名称+商品名称”构成,如“吐鲁番葡萄”。由于原产地名称与产品的特定质量和特点密切联系,实际上就是一种质量保证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对生产者和经营者来讲,原产地名称不仅是他们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的工具,而且也日益成为他们可以利用的一种重要的竞争手段。对于原产地来讲,原产地名称的利用有助于推动地区经济、特色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进程。而对于日益注重生活质量的消费者来说,可以满足他们对高档、优质产品的需求。原产地名称的这种功效正是其商业价值的体现,也是它成为工业产权保护对象的原因所在。然而实践中,对于原产地名称的使用却存在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1、假冒原产地名称的行为猖獗。所谓假冒原产地名称是指原产地以外的企业在同类产品上冒用原产地名称,例如,“河南XX食品厂”在其生产的醋类产品上使用“山西老陈醋”字样。这种假冒原产地名称的行为,损害了原产地生产者的利益,欺骗、误导了消费者,造成了市场秩序混乱,使许多久负盛名的原产地名称的信誉一落干丈。所以,打击假冒原产地名称的行为,与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一样重要和紧迫。

2、忽视原产地名称的商品质量。原产地名称是基于原产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产地的世代劳动者集体智慧积淀的结果,是产地劳动者的集体财富,它是一种集体权利,所以,凡原产地的所有企业和个人,只要其产品符合传统工艺、质量、特点等要求,都有权使用。但实际中,许多使用原产地名称的企业片面强调产地的真实性,忽视了原产地名称对产品质量的内在规定性,仅凭一个知名的原产地名称就希望得到可观的利润。这种对原产地名称的滥用,既损害了原产地名称的信誉,也损害了所有使用该原产地名称的企业的信用,同时也损害了原产地名称的知识产权价值。

查看全文

新时期国内品牌效应及市场策略

一、背景:市场全球化背景下的品牌原产地效应

国际市场上营销的品牌带有原产地概念,即它来自哪个国家或地区,学术上把品牌所来自的国家或地区称作“原产地(COO—CountryofOrigin)”,一般含义是“**制造(Madein)”。品牌原产地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进而影响购买倾向,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原产地效应(C00Effect)”。Schoole(1965)认为,消费者对某国或地区生产的产品具有总体性认知(Perception),这源于消费者长期形成的对该国生产和营销的印象或感受“。原产地效应又称为原产地形象(CountryImage)或产品形象(ProductImage)。一项研究发现原产地对购买意向的平均影响程度是0.19(Anderson,Jolibert,1995)。

最初,品牌原产地研究集中于某国或某地的生产与制造引起产品质量的差异,进而影响购买倾向。因此,最初将“原产地”概念等同于“制造地(COM—CountryofManufacturing)”。后来,跨国公司“组装”盛行,生产制造全球化导致“杂交”产品(HybridProduct)出现,即产品可能在其母国设计,但不在母国制造,产品配件来自世界多个国家。“杂交”产品使“原产地”概念复杂化,有研究把“原产地”进一步分为“制造地”、“设计地(COD-CountryofDesigning)”、“组装地(CountryofAssembling)”(Papadopoulous,1993)。

由于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品牌对消费者品质评价和购买选择的影响力远大于产品制造地或设计地。因此,有研究主张用“品牌原产地(COB—CountryofBrand)”代替“产品原产地”。“品牌原产地”指品牌最初是在哪个国家生长和培育的,或称为生产厂商品牌的国籍。一般而言,品牌所属的公司总带有母国概念,尽管索尼后来把总部搬到美国,但消费者仍清楚它是日本品牌;IBM品牌在全球营销,消费者仍认为它是家美国公司。当然,也有例外,如ABB公司,它由瑞典的阿瑟公司(Asea)和瑞士的布朗。包维利公司(BrownBovefi)合并而成,但总部在苏黎土。又如,联合利华,它由一家英国公司和荷兰公司合并而成,总部在布鲁塞尔。不过,从统一经济体角度,把ABB和联合利华的原产地称为“欧洲”应没有歧义。随着更多类似欧盟经济体的出现,原产地的国家概念会趋淡化,可代之以经济体作为品牌原产地。

本文沿用“品牌原产地”概念而不用“产品原产地”。将欧洲作为一个品牌原产地,其含义等同经济体“欧盟”,不包括东欧及俄罗斯。同样从经济体来定义中国品牌原产地时,它是指“中国大陆”。由中国大陆公司所生产营销的品牌就是国产品牌。

二、品牌原产地效应的前期研究

查看全文

货物进出口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了正确确定优惠贸易协定项下进出口货物的原产地,规范海关对优惠贸易协定项下进出口货物原产地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以下简称《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货物原产地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海关对优惠贸易协定项下进出口货物原产地管理。

第三条从优惠贸易协定成员国或者地区(以下简称成员国或者地区)直接运输进口的货物,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其原产地为该成员国或者地区,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中相应优惠贸易协定对应的协定税率或者特惠税率(以下简称协定税率或者特惠税率):

(一)完全在该成员国或者地区获得或者生产的;

(二)非完全在该成员国或者地区获得或者生产,但符合本规定第五条、第六条规定的。

第四条本规定第三条第(一)项所称的“完全在该成员国或者地区获得或者生产”的货物是指:

查看全文

对外经济贸易论文

1.将“走出去”战略贯彻到底

国家已经很明确地提出了“走出去”战略,各级政府要将这一战略贯彻到底。一方面,各级政府要找准位子,多在调控、监管和服务上想点子,下功夫,经营决策一定要让企业拿,切不能替企业包办。另一方面政府一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走出去”战略。从小的方面讲,要制定适合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开发战略的具体识方案。如对于资源开发型项目,其关键点是要立足于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和我国的友好国家,将投资定位于这类国家基础建设中所急需的能源、矿产等战略资源和人民生活必需的农牧渔业资源;引导企业将过剩的生产能力和成熟技术向外转移。

2.政企联手避免贸易壁垒

政府和企业要共同联手避免贸易壁垒,避免损失。从政府方面来讲。一是搞好预警机制的建设,真正能够起到对外贸易加以的保护前置化预警。二是搞好优惠措施的制定,搞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大力推进企业绿色经济的发展,以及推进绿色企业的发展。在企业的发展上搞好标准化建设,特别在标准、技术规范方面与国际通行作法接轨。三是政府要为企业服好务,要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避免贸易风险产生。可以从劳务输出,境外投资,技术输出等多方面鼓励企业在消费国建设厂房,就地加工,让产地和销售地合二为一,从而有效避免贸易壁垒的产生。

3.完善原产地规则

政府一定要搞好原产地规则的规划,让原产地规则做到真正合理、使用科学、适用于我国的企业。政府要依据我国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增值百分比的比例,将其确定在合适的比例之上。特别要注意对于原产地的判断标准不可以太低,尤其是对于判断出口货物原产地的标准更不能过低,这一点尤其重要。在标准上,对于原产地的判断规则要有可操作性,确保技术条件手段严格,执行之时适当灵活,避免机械。对于可签发原产地证的单位要做好管理,据有关方面调查,当前我国可签发原产地证的单位太多,约有二百余家,各家的签发标准不统一,尺度不一致,为原产地证签发带来了许多困难。这200余个单位平均每年签发原产地证一百多万张,平均每个证手续费收取几十元。还有一些发证单位,只是盖章收费了事,从不检查其合同产品是否符合与原产地的规则相附,更不对货物商品进行检查,纯粹是一种商业盈利性收费单位。此种混乱不堪的局面毫无疑问,极不利于规范执行我国的原产地规则,也会影响到我国与一些国家的贸易关系,因此一定要强化对原产地证发放的管理工作。一是提升签证发发放规范程度,二是减少签证单位数量。三是做到发证与商品检验相统一。

查看全文

探索中国地理标志法制保护模式特点

关键词: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商标法专门立法

摘要:地理标志是世界贸易组织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提出的,要求WTO的各缔约国给予保护的一种独立知识产权。国外立法对地理标志的保护主要有两种模式,分别为商标法保护模式和专门法保护模式。笔者认为,采用商标法保护地理标志的方式存在着缺陷,不能实现对地理标志全面的保护。在我国已加入WTO的背景下,我国应制定专门的地理标志保护法,以保护我国的地理标志。

关键词: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商标法专门立法

一、地理标志的涵义及其法律保护意义

根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以下简称“TRIPS协议”)第22条第1款,地理标志是指其标示出某商品来源于该地域中的某地区或某地方,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它特征,主要与该地理来源相关联。论文百事通地理标志作为某种特定的知名产品来源的标志,是由产地标志、原产地名称逐步演变而来的。早在1883年3月签署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中就对产地标志的保护问题进行了规定;1958年10月签署的《保护原产地名称及其国际注册里斯本协定》是一个专门保护原产地名称的国际条约,该协定对原产地名称的定义、保护方式、保护途径做了详细规定;而地理标志的定义则是在1994年4月签署的TRIPS协议中正式确立的,并逐步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接受。TRIPS协议将地理标志列为知识产权的一种形式,对其保护问题做了若干规定。

在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于2005年6月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对地理标志产品作了定义:“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

查看全文

司法公正的多维性探索

本文作者:王潇工作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党工委办

司法公正的多维性决定了影响司法公正原因的复杂性和立体交叉性,对司法公正的理解和把握企图从任何一个单一的侧面切人都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做法。而这种多维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形态,就是我们对实现司法公正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

1代价是发展过程中与发展共生的现象

历史的经验表明,社会发展的过程,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在一定程度、一定条件下能换取和补偿某种发展,它是以牺牲一种目标来换取另一种更为重要的目标的发展,即以某种“失”换取某种“得”;而且这种换取在很多情况下是必然的、值得的,因而需要我们自觉去换取”。查寻系统和公众监督司法的网络机制等等,这些高科技投人也将是大势所趋。三是对执法司法队伍的教育培训投人。对执法司法主体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培训,是建立.支高素质执法司法队伍的基本条件。在法治水平较高的国家,都制定了对法官的定期培训制度,定期对各级法官进行业务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培训,以此不断提高法官的法律素质和工作能力。如在美国,每年用于法官培训的经费开支就达数以亿计。四是执法司法活动产生的物资损耗。如执法司法人员的差旅费等。五是执法司法行政管理所产生的物质损耗和其他投人。这些物质保障,是执法司法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离开了这些基本条件,就会影响到执法司法的质量和水平。

2实现司法公正需要合理的成本投入

应该指出,导致当前一些地方执法司法不公正,是各种社会消极因素的综合反应。但这些因素不是均衡作用于执法司法活动的,它们因其显在、因其潜隐而对执法司法活动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其中,司法保障问题因其显在,因其突出,因其无处不在而对执法司法活动产生深远而直接的影响。执法司法活动是国家执法司法机动用国家司法资源调节社会各利益主体法律关系的过程。这种国家司法资源在我国主要是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执法司法主体的工资、福利。给付执法司法人员必要的工资和福利,是确保执法司法主体正常工作的基本条件,没有工资保障,没有福利待遇,将直接影响执法司法主体的生活。执法司法主体连基本的生活都没有保障,自然就谈不上搞好执法司法活动。所以,在国外,国家权力机关为确保执法司法主体有充沛的精力投人执法司法活动,往往采取给付高额工资和优厚福利的办法。如美国、英国等国的法官,不仅有优厚的工资福利,还有极高的政治地位,成为普遍受人敬仰的职业之一。二是必需的办公场所、办公设备设施。司法过程的基本方式是审判工作,建立一定的审判场所,为审判活动提供必需的设备设施,如录音设备、打印设备等等,都是属于执法司法活动的基本支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建立电子监控网络,建立司法信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