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1 00:18: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幼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议幼小衔接的问题与措施
20世纪90年代开始,幼小衔接问题便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作为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进行研究,但时至今日幼小衔接仍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幼儿教师要充分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针对儿童入小学后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针对儿童入小学后心理和思想上的不适做好充分的准备
儿童在幼儿园里以“游戏”为主,入小学后以“学习”为主,儿童对由“动”到“静”的突然转变难以适应。教师应该在入小学前有意识、有目的地带领幼儿参观小学,与小学生一起上课、阅读、课间活动,亲身体验上小学的感觉等,让儿童打心里向往小学生活;同时可适当减少幼儿游戏时间,多安排如画画、折纸等培养幼儿“坐得住”的活动,适当让儿童认识全班幼儿的名字,认读简单的古诗,有意识、有选择地培养幼儿的识字能力。在幼儿园里教师较多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兴趣出发,采用游戏形式组织教育活动,到了小学则要求儿童独立自主,遇到事情首先要自己解决,使儿童从心理上有一种失落感、无助感。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儿童入小学前有意识地引导、分配他们独立地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锻炼他们独立做事的能力。
二、针对儿童入小学后生活上的不适,家长与教师要积极配合做好准备
幼儿园的孩子,生活上处处依赖成人,爸爸接送上幼儿园,奶奶喂水喂饭,从小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由于家长重视不够,幼儿迟到、旷课成了家常便饭;一旦儿童入了小学,要求儿童不迟到、不旷课,要自己整理书包、削铅笔等,儿童一时难以适应。这就要求家长和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时逐步按照小学的标准来做,在幼儿园最后的一段时间里,家长要配合幼儿园逐渐省去加点这一环节,要求家长为儿童准备耐饥和富有蛋白质的早餐,午餐前不吃零食,中午准时吃饭,同样午睡时间也要逐渐减少,逐渐与小学并轨,从而教育儿童要有时间观念。
小议怎样克服幼小衔接的问题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由于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不一样,在幼儿园里孩子是处于被照顾的地位,孩子饿了渴了冷了老师都会照顾到,而且幼儿园教学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孩子会比较轻松,在整个幼儿园生活中他们始终扮演的是一种受到照顾和依附于别人的角色。而小学教育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孩子是完全以一种独立的角色进入小学生活的。并且小学生活更加程序化,秩序性更强,更多地需要孩子的主动性。面对突然变化的环境孩子往往有不适应感,也会形成一种焦虑,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大。所以社会普遍强调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许多教师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中面临困惑,怎么来帮助教师摆脱这些困惑呢?
一、对幼小衔接要有正确的认识
要解决老师们的困惑,实际上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教师和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认识问题,另一个就是教师和家长如何面对现实采取正确的应对办法。
具体来说,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目的就是要让孩子在幼儿园升入小学的过程中有个很好的过渡,如果衔接不好,就会出现鸿沟,有许多孩子都掉进了这条鸿沟里。而这条鸿沟恰恰反映了教师和家长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知识获得问题。对于这一点,许多家长追求的就是让孩子学拼音、做算术、识字、背书等,但我认为正确的知识的获得,应该包括学习知识与技能。这里的知识除了课本知识,还包括广阔的其他知识,也可称为背景知识,知识面广的孩子学习能力也强,同时要强调,从小培养孩子掌握学习技能比某种知识的获得本身更重要;还要注意学会一些生活知识与技能,比如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与一些生活技能等;另外交往知识与技能也是不可或缺的。
幼小衔接的学前教育思索
一、幼小衔接导向及其对于学前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学前教育是向小学阶段学习过渡的一个前置阶段,它通过一系列学前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手段和方法对儿童进行知识的启蒙和启发,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儿童进行集体生活和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而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要参考小学阶段对于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并进行相关教育环节、教育内容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设计。
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它着眼于儿童后继小学阶段的学习和要求,提前在幼儿阶段学前教育中给予适当涉及并对儿童的心理和智慧进行塑造和启迪。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导向对于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的贡献率为37.5%,大大超过了其他方面的影响程度,同时该调查报告也显示,儿童后继小学阶段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中的要素与其学前阶段的幼小衔接导向的培养效果呈现出0.45的相关系数和强度,由此可见幼小衔接导向在学前教育阶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目前学前教育在幼小衔接导向上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整个教育系统改革的逐渐推进和深入以及在学前教育中每年平均5%的递增投入幅度,目前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进展,表现在幼小衔接导向上体现为儿童进入小学阶段的适应指标和学习生活等基本素质指标2009年较1998年相比平均每年上升了7.8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对于小学阶段教育的贡献率同期也实现了每年5.7个百分点的增加。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在幼小衔接导向上学前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幼儿教育中的班级课堂时间设置与小学教育阶段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造成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难以适应常规班级时间的设置,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甚至厌学的情形。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应该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好的准备,实践证明这种时间上的靠拢非常有效;其次,幼儿教育中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常规要求与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特点及常规要求出现严重的不匹配,造成了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一年级教育的困难境地。比如字体书写上,在幼儿园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在大班后期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再次,幼儿教育中的对于儿童的自理能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状况不满足小学教育阶段对于学生日常生活能力的要求和基本目标。幼儿园大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
幼小衔接准备工作方案
“幼小衔接”问题广泛涉及到家庭、幼儿园、小学等教育机构,并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所以“幼儿园与小学的研究”这一课题所获得的成果对当前有重大现实意义。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是单方面因素就能解决的,需要调动各方面因素一起做好以下准备。
一、幼儿本身应做好以下准备:
1、生理准备:
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都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因此,即将进入小学的幼儿应该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1)具有良好文明的进餐、睡眠、排泄、盥洗等卫生习惯。
2)能自己整理自己的仪表,注意保持仪表整洁。
让爱渗透幼小心灵讲演
满足幼儿正当的心理需要,发明爱的气氛。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
树立健康的观念,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需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如今的幼儿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视为“小皇帝”被捧着,凡事以他为中心,对其物质生活唯命是从,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不惜自己的财力、精力,但如何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则极少关注,从而导致幼儿出现自我意识过强、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不能与人合作等心理不健康的现象。随着对《纲要》学习和贯彻实施,一些幼儿园及教育工作者开始逐渐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深知未来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存竞争的加剧,要求未来人才除具备良好的智力、能力外,更重要的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用爱心与耐心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跨越心理鸿沟,真正用爱去探索幼儿,走进他心理世界,从而促进他健康发展,这正是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有效途径。
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积极营造充满爱心的健康心理氛围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环境对幼儿能否健康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年龄越小的幼儿对心理环境要求比物质环境的要求更为重要。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接触。”“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
教师如何爱孩子”。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不爱的教育,没有不需要爱的孩子,教师与幼儿心灵的沟通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把爱心献给孩子,孩子才能积极接受教师的教育。如果一位教师身体离幼儿很近,而心却离得很远,整天阴沉着脸,动不动就对幼儿大声呵斥,那幼儿一定会被笼罩在压抑的气氛之中,就会感到恐惧、紧张,其心理随之被扭曲。
深究如何解决幼小衔接中的问题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由于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不一样,在幼儿园里孩子是处于被照顾的地位,孩子饿了渴了冷了老师都会照顾到,而且幼儿园教学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孩子会比较轻松,在整个幼儿园生活中他们始终扮演的是一种受到照顾和依附于别人的角色。而小学教育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孩子是完全以一种独立的角色进入小学生活的。并且小学生活更加程序化,秩序性更强,更多地需要孩子的主动性。面对突然变化的环境孩子往往有不适应感,也会形成一种焦虑,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大。所以社会普遍强调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许多教师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中面临困惑,怎么来帮助教师摆脱这些困惑呢?
一、对幼小衔接要有正确的认识
要解决老师们的困惑,实际上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教师和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认识问题,另一个就是教师和家长如何面对现实采取正确的应对办法。
具体来说,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目的就是要让孩子在幼儿园升入小学的过程中有个很好的过渡,如果衔接不好,就会出现鸿沟,有许多孩子都掉进了这条鸿沟里。而这条鸿沟恰恰反映了教师和家长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知识获得问题。对于这一点,许多家长追求的就是让孩子学拼音、做算术、识字、背书等,但我认为正确的知识的获得,应该包括学习知识与技能。这里的知识除了课本知识,还包括广阔的其他知识,也可称为背景知识,知识面广的孩子学习能力也强,同时要强调,从小培养孩子掌握学习技能比某种知识的获得本身更重要;还要注意学会一些生活知识与技能,比如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与一些生活技能等;另外交往知识与技能也是不可或缺的。
从幼小的心灵铸就辉煌演讲稿
各位领导、评委、嘉宾、同行们:
大家上午好!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是关键;幼芽小树成栋梁,培育是关键。很高兴能参加这次的演讲,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从幼小的心灵铸就人生的辉煌!
每天我们看着天真活泼的孩子们,看到他们像是一株株幼小的树芽,经过浇灌、扶直、剪枝,就会长成栋梁。我们每一位幼师,就是育人中的一名园丁,我们作为育人的人,有一颗善良仁慈母爱关爱之心,我们的情操和品质无形中影响和渗透着孩子们。作为教师都知道,培养祖国和家庭的未来。因此,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句话、一个眼神等一切行动都在影响着天真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引导人。因此,教师关爱之心比文化素质更重要。爱心是教师的灵魂,关爱是教师人格特征直接体现在教育中,一切关爱要求都是教师的人格,因为爱心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者、行为规范、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既是爱心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孩子幼小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榜样、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教师高尚的爱心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等。
从社会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群体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所组成。每个个体的道德风貌反应出整个民族的发展水平。一个个体的许多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形成,每一个人从儿童开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幼儿教师起决定性的作用。尽管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对儿童的道德品质形成有一定影响,但无法代替教师教育和培养。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教育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无论是德育内容、方法,手段等都是长期而系统地对幼儿产生深远影响。教师的教育具有科学性、渗透性,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师都是根据儿童成长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人生最初的讲文明、懂礼貌、学做人是决定和影响人的一生和发展,幼儿期则是关键的关键,而幼儿教师是影响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培养未来的人才,这些人才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条战线上,对整个国家的文明、和谐社会建设起到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师爱是爱心的灵魂,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幼儿就是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热爱幼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幼儿时常体会到教师的爱。“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幼儿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幼儿的感情基础,幼儿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做其人”;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和文明的延续!爱心教育不仅是教育素质的需要、更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因为爱心教育直接影响着一代人!
爱心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师的微笑,是一个人的表情;成千上万人一起微笑,就是一个群体、一个社会的表情。一句小小的指教,体现的是一颗博大的爱心;一丝短暂的微笑,有时却能永远烙印在人们心底的最深处。全民人人都讲文明、懂礼貌、做贡献。人类就会达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教学衔接策略
【摘要】文章摸索和研究了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提出了幼小衔接课程框架及实践路径。
【关键词】幼小衔接;课程框架;实践路径
一、研究背景
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从一个熟悉的环境到一个比较陌生的、层次比较高的学习场所,各方面会显露出诸多的不适应。美国政府对50个州的7000多名幼儿园教师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23%—47%的学前儿童尚未达到入学准备的要求。有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刚入学时在学业、社会性和情绪技能上的水平是预测其今后学业成就的重要指标,那些认知能力水平高的儿童的学业成绩更好。儿童学前教育经历与儿童的入学适应也有重要关系,那些具有良好学前教育经历的儿童往往能顺利地完成对正规学校学习生活的适应。由此可见,儿童的入学准备状况对其今后的学业成就具有重要影响。关注孩子的发展,保证教育的连续性,缩短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使孩子感到教育目标、学习内容的一贯性,使儿童变得越来越热爱学习,越来越变得自信、独立,为儿童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是当前小学与幼儿园共同的任务。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针对幼儿园与小学在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评价、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心理准备、适宜的知识准备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衔接研究,以及对入学准备不足儿童的及早干预研究,具有重大价值和重要意义。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历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至今仍为世界基础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清河幼儿园过去一直是小学的附属幼儿园,与小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教学方面一直都是各行其是,缺少互动与资源的有效利用。小学教师不了解幼儿园课程内容和要求,幼儿教师不了解小学课程标准和教材,部分幼儿教师又不自觉地模仿小学超前接轨,使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师又无视幼儿园打下的基础,在教育教学上许多又都重头来,等等。这些现象表明存在衔接上的脱节和重复。基于以上认识,从2007年起,教育集团以省第11期教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与小学教育教学等方面衔接的研究”为抓手,集中教育集团教科研骨干力量,开展摸索研究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构建幼小衔接园本课程,促进两学段的相互了解、支持,减小两学段之间的坡度,为孩子的一生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成长。
二、大班幼小衔接课程框架及实施路径
十年来,幼教集团五园分时段、有侧重展开对幼小衔接的研究,集中力量,以点带面。利用淮阴师院学前系教授研究团队的力量,系统指导,引领研究的方向。同时,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全员卷入,提炼、验证、修正着具体的实施策略。(一)解决认识不清、重视不足问题的策略—。编印《幼小衔接手册》,定期召开幼小衔接家长会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对幼小衔接的认识都比较片面,家长们在“幼小衔接”方面更是存在着诸多误区。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首先要解决大家认识观念问题,于是产生了编写《幼小衔接手册》的思考。随后在广泛征集意见、全员发动的基础上,分别编写了面向教师、家长的《幼小衔接手册》,两本手册因对象不同,内容有所侧重,着力于解决认识层面的问题。与《幼小衔接手册》呼应的是组织召开幼小衔接家长会。一是大班第一学期开学时,由本班教师组织召开,重点让家长了解为什么要进行幼小衔接以及家庭如何配合幼儿园进行好幼小衔接。二是从大班第二学期开始,由小学部的骨干教师主讲。通过比较发现,家长们在幼小衔接方面更信服于小学部老师的现身说法。于是我们相对固定地邀请小学部的课题组成员(既有幼儿园工作经历,又有小学的工作经历,现为小学骨干教师)来开家长会。小学部老师用学生的具体案例,帮助家长了解小学的基本情况,了解幼小衔接的重要,了解幼小衔接中孩子的心理准备、任务意识、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让家长在具体个案的比较中提高认识,效果非常好。由此,逐步形成了大班第一学期开学由园长和班级教师给家长召开幼小衔接会议并辅之以《幼小衔接手册》、大班第二学期开学由小学部的骨干教师给家长开幼小衔接会议并辅之以《幼小衔接手册》的学习情况交流活动。这样,来逐步解决家长以及教师的认识观念问题。(二)解决活动零散、安排随意问题的策略—建立幼小衔接活动框架表、形成重大活动方案。在进行幼小衔接研究之前,幼教集团五所幼儿园开展的幼小衔接活动零零散散、比较随意。开展幼小衔接研究之后,越来越感觉到幼小衔接活动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系统思考、整体安排,需要一进入大班就开始启动。经过反复梳理、推敲,形成了《淮安市清河幼儿园教育集团大班幼小衔接活动框架表》(表1),明确每个月的幼小衔接主要活动内容及目的,做到有序推进。随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们进一步优化了相应活动的方案,如参观小学活动、背上小书包、毕业典礼、幼小衔接座谈会等都有相应的活动方案,用它来规范大班一年的幼小衔接活动,让幼小衔接工作形成体系,循序渐进。幼小衔接框架表和活动方案在运用的过程中,逐年都会有些微调,也将会不断地完善下去。(三)解决问题不清、针对不明问题的策略—开展幼儿发展跟踪调查、进行幼小衔接座谈会。幼小衔接工作只有真正指向解决问题,才有实效性。为此,我们开展大班幼儿进小学后发展情况跟踪调查。调查从情感态度、行为能力、学科成绩3大方面16个小项进行调查,每一小项分为3个等级进行评价。然后对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调查报告,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我们工作切入点的依据。在大班第一学期开学前,组织召开大班教师代表与小学低年级教师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交流两个学段年级的主要教学目标、内容,交流对相互学段教育教学的一些建议,加强相互了解、相互配合。如座谈会中,小学部老师提出幼儿园孩子在倾听习惯方面存在明显问题,与问卷调查结果一致。对此,我们在幼儿园的平时活动中加强了对幼小良好倾听习惯培养的重视,并将之列为良好学习习惯子课题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四)解决课程衔接程度不高、内容重复断层问题的策略—梳理主题综合课程、编写幼小衔接补充课程。从与小学部低年级老师的座谈交流中发现,幼儿园与小学在课程上存在重复和断层的问题。如认识时钟,幼儿园的课程中要求幼儿认识半点,而小学课程到一年级下学期才要求认识半点,幼儿园课程拔高了对孩子的要求,对此进行了调整。通过研究,我们更加清楚,幼儿园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不在于认识多少字,而是重在口语表达能力方面。因此,我们重新梳理了主题下每周谈话的话题及谈话提纲,让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与孩子有话可讲,会推进引导。另外发现,我们使用的“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语言领域中看图讲述的活动不多,而看图讲述活动对孩子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于是,我们在主题框架下编写的《幼儿园大班看图讲述教案》供老师们参考;同样还有数学内容、幼儿学习习惯培养方面的补充课程。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幼儿园与小学教育教学内容衔接方面的不足。(五)解决理论层次不高、指导性不强问题的策略—撰写研究论文、参与课题赛课等。幼小衔接课题研究主要是在实践层面上的探索,为了提升研究层次、扩大成果,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情况,努力进行实践总结和理论提升。课题研究论文、课题研究报告,分别获得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一、二等奖,近十篇文章在《早期教育》《幼儿教育》《幼教新天地》《现代教育报》《淮海晚报》等刊物上发表。其中《幼儿教育》杂志用四版刊发了集团幼小衔接研究的一组文章《幼小衔接,您准备好了吗?》。设计的多篇教案获奖,参加课题研究课评比也获得好成绩。在结题前,课题组收集相关文章,编印《幼小衔接论文集》《优秀教案集萃》等。
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实施方案
为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阶段到小学阶段的平稳过渡,深入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推进我县基础教育健康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指导意见》(教基〔1〕4号)和省市相关安排,确保试验区工作取得实效,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深化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街接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保教质量,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儿童为本。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尊重儿童的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关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帮助儿童做好身心全面准备和适应;关注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
幼儿小班衔接计划
转眼间,曾经哭哭啼啼要拖着妈妈的手不肯来上幼儿园的那群小家伙们,现在马上就到了在园的最后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幼儿园的生活,踏进小学的门槛。我们难以忘怀、依依不舍,但过多的还是欢喜与欣慰……那么,我们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做好幼小衔接的各项工作,为幼儿入小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加强班级幼儿日常生活管理,力求幼儿全面发展加强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
1、培养幼儿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有规律的学习与生活,早睡早起。
2、培养幼儿能独立地完成穿脱衣服、鞋袜,养成良好的进餐、午睡等生活习惯。
3、学会做一些简单的班级管理工作(班长、值日生),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培养幼儿任务意识、规则意识与独立意识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