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权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1 00:04: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优先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税收优先权思考

所谓税收优先权,是指税务机关在征收税款的工作中,遇到财产不足以同时缴纳税款和偿付其他有关债务时,税款的征收,原则上应优先于其他债权的实现。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5条规定:“税务机关征收税款,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的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应当先于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执行。纳税人欠缴税款,同时又被行政机关决定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的,税收优先于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本条第一次在税收法律上确定了税收优先的原则。这对于明确税收的法律地位,增强税法的刚性,防止纳税人借助所谓“合法”的手段逃避纳税义务,有利于实际操作,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国家政治权利优先于一部分经济权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税收的强制性。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正确认识税收优先原则,进一步完善税收优先权制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对税收优先权的理解

优先权制度实际上是各类法律中规定得较为普遍的一种制度,在税法领域,亦多有体现。如在税收征管方面,既涉及到本文研讨的国内法上的税收的一般优先权问题,也涉及到国际层面上国家之间的税收管辖权何者优先的问题。为了解决因跨国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各国之间的税收管辖权的冲突,需要确定哪个国家的税收管辖权是优先的。经过反复的实践,国际社会逐渐认识到,把税收管辖的优先权配置给东道国(收入来源国)是更有效率的,由收入来源国优先行使属地管辖权,可以真正实现鼓励跨国投资、推进贸易自由化等目的,可以从现实和长远两方面对各国更有利。于是,这样的优先权配置便经常地出现在双边或多边的条约之中。

在国内法领域,涉及诸多债权的实现时,基于公共利益和公共需要,在法律上将优先权配置给了税收债权。众所周知,人类不仅存在私人欲望,而且存在公共欲望,公共欲望只能经由公共经济,通过国家或政府的财政手段来得到实现。为了满足公共欲望和公共需要,必须由国家这个非营利的组织体向营利性的私人经济主体(企业、居民)课征税收,以此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物品。这使得税收成为满足公共需要的最主要的手段,从而使其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而税收的公益性正是在立法和学说上承认税收的一般优先权,或将优先权赋予税收债权而未赋予一般债权的理由。

我国税法规定的税收优先权,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这是税收绝对优先权的体现,即在当事人既欠缴应纳税款,同时其他债权人也拥有对该当事人的债权,而这些债权又未设定担保的情况下,税收优先于其他债权。我国的《企业破产法》规定,破产企业的破产财产在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依照下列顺序清偿:(一)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二)破产人欠缴的除前项规定以外的社会保险费用和破产人所欠税款;(三)普通破产债权。破产财产不足以清偿同一顺序的清偿要求的,按照比例分配。与此相联系,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其中,有关破产财产清偿债务的顺序的规定,与上述《企业破产法》的规定基本相同。这些规定与现行税法的规定相一致,即国家税款的征收要优先于未设定担保的第三人的债权,体现了公权优先的原则。二是税收优先于发生在其后的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在纳税人的财产设有质权或抵押权的情况下,若设定时间在法定纳税期限之前,则有质权或抵押权担保的债权优先于税收债权受偿。在纳税人的财产上设定了留置权的情况下,如对该财产进行滞纳处分,则由留置权作为担保的债权优先于税收债权从该财产的变卖价款中受偿。留置权与抵押权、质权不同,它无需进行登记,而仅依法律规定和事实为依据即可确定其存在。由于上述对税收债权的优先权存在于滞纳处分领域,且滞纳处分费是优先的,因而在学说和立法上认为,留置权所担保的债权不仅优先于税收债权,而且也优先于质权、抵押权、先取特权所担保的债权。三是税收优先于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5条第2款规定:“纳税人欠缴税款,同时又被行政机关决定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的,税收优先于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这是因为税收用于国家财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是对纳税人的惩罚,两者相比较,税收比较重要,应该予以优先对待。此处,行政机关应该包括所有的行政机关,而不仅仅是税务机关;“同时”应理解为同时存在,而不是同时发生,如果是同时发生,则无论从法理上看,还是从实践上看,都违背了立法者的本意。

二、税收优先权的限制或例外

查看全文

破产清算税收优先权研究论文

「摘要」破产清算中的税收优先权是指在债务人破产还债的情况下,国家作为税收债权的债权人享有就债务人的财产优先于其他债权人受偿的权利。本文结合理论和实践,探讨了税收优先权的范围和法律地位及其与其他优先权的关系。最后结合我国法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了税收优先权与担保物权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破产清算;税收;优先权「正文」

破产清算是指在债务人全部财产不足以清偿其债务,或无力清偿其到期债务的情况下,依法就债务人的全部财产对债权人进行公平清偿的一种司法偿债程序。这种偿债程序的基本目的是强制地将债务人的财产加以变卖并在债权人之间实现公平分配。一般而言,在债务人破产清算的场合,债务人所欠债务多种多样,其中也会涉及到税收债务。由于税收债务的债权人是国家,为了保护国家利益,传统的破产法理论及制度一般赋予税收债权以优先权,即当税收债权与其他债权并存时,国家作为税收债权的债权人享有就债务人的财产优先于其他债权人受偿的权利。在我国,现行破产法及税收征管法也有类似规定。但由于理论上的一些误区及法律规定的不明确与不完善,税收优先权的实现存在许多实践上的障碍。本文拟就其中一些问题进行粗浅探讨。

一、破产清算中税收优先权的范围

税收优先权是以存在税收债权为基础的。在破产清算中,国家税收债权可能包括两部分:一是破产宣告前形成的税收债权,一是破产宣告后形成的税收债权。破产宣告前,债务人并未真正进入破产程序,税收债权的产生依据主要是债务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其纳税主体是债务人;破产宣告后,债务人进入破产程序,税收债权产生的依据主要是清算组变卖债务人的财产及维持债务人必要的产品销售等经营性活动,其纳税主体是清算组。

上述税收债权,既包括债务人应缴纳的税款本金,还可能包括因债务人迟延缴纳税款本金而依法应缴纳的滞纳金,或因债务人存在偷、漏、逃、骗税等违法行为时税务机关依法作出的罚款。对这些不同阶段的税款本金和税收滞纳金及税收罚款是否都享有优先权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税款本金当然享有优先权,与税款本金相关的税收滞纳金和罚款也应当享有优先权。因为税收滞纳金和税收罚款从一定角度而言都是对债务人违法的处罚,如果对债务人违法行为的处罚不能落到实处,不仅国家经济利益会受到损害,而且将会有更多的纳税人无所顾忌地实施违法行为,从而给国家整体利益造成更大的损失。也有人认为,税款本金享有优先权,但与之相关的滞纳金和税收罚款不能享有优先权。因为,如果税收滞纳金和税收罚款与税款本金一起作为优先债权参与破产财产的分配,实际上等于分配了全体债权人的财产,或将对债务人的处罚转嫁到了全体债权人的身上。如此既不能起到相应的法律制裁作用,也违背了法律的公平和正义理念[2].我国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7月颁布的《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61条也规定,税收滞纳金和罚款是不计入破产债权的,即不享有优先权。

查看全文

建设工程欠款优先权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286条规定:“发包人未按照约定支付价款的,承包人可以催告发包人在合理期限内支付价款。发包人逾期不支付的,除按照建设工程的性质不宜折价、拍卖的以外,承包人可以与发包人协议将该工程折价,也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将该工程依法拍卖。建设工程的价款就该工程折价或者拍卖的价款优先受偿。”本文称该条规定的承包人的权利为建设工程合同中的法定优先权(以下简称“法定优先权”)。

此条乃《合同法》的新规定,立法者意在解决建设工程合同纠纷中大量的拖欠工程款问题。大陆法系各国立法,多有类似之规定,如德国民法第648条、瑞士民法第837条、日本民法第327条、中国台湾地区“民法”第513条等。本文专以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及日本民法的有关规定为参照1,对我国《合同法》上的法定优先权问题略作粗浅的分析。

一、法定优先权的性质

此项法定优先权的性质为何?国内学者见解不一。多数学者认为该项权利属于留置权2;也有少数学者认其为优先权,其效力在所有的基于建设工程而产生的担保物权中,居于最优先的地位3.其他大陆法系国家及地区对于此等权利的性质,大凡有两种认识,一者视其为法定抵押权,如台湾地区“民法”;二者视其为先取特权,如日本民

法,上述我国少数学者的观点,实为日本之先取特权说。

至于认其为留置权者,则为罕见。

查看全文

船员外派中船舶优先权转让与代位

摘要:在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外派船员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相应地,船员外派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对我国现有的《海商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船员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起来的体系构成挑战。其中,外派船员能否将船舶优先权转移给船员外派机构成为实务中常见的问题。船员外派存在诸多不同的模式,产生了不同的三方关系。在不同的船员外派模式下,船舶优先权的转让与代位问题也有不同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船员外派;劳动报酬请求权;船舶优先权;转让与代位

2020年6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船员权益保护典型案例》(以下简称《典型案例》),为船员权益保护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和裁判指引。其中,海隆公司诉荣耀公司船舶优先权纠纷案确认了船员劳务派遣单位接受船员债权转让后,有权依法行使船舶优先权[1]。最高人民法院的《典型案例》反映了一个实务中的常见问题,即在船员外派中船员的船舶优先权能否转移的问题。在实务中,船东拖欠外派船员工资,可能会导致外派船员对船舶行使劳动报酬海事请求权。此种海事请求权受船舶优先权担保。但是实现船舶优先权要经过复杂的破产清偿程序和长时间的等待,船员的劳动报酬难以及时取得。此时,若船员外派机构提前垫付船员的工资等劳动报酬,就能切实解决船员的迫切请求。但是对于这种垫付工资的行为能否引起船舶优先权的转移却在理论上并不明朗。

1问题的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以下简称《海商法》)允许船舶优先权的转移。《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本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海事请求权转移的,其船舶优先权随之转移。”。船舶优先权作为一种担保物权,随着主债权的转移而转移[2]。但是对于《海商法》第22条规定的海事请求权种类中的第一项——船员劳动报酬请求权——能否转移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船员劳动报酬请求权作为人身专属性权利,能否按权利人的意思转移。从法律角度来看,《海商法》第三章中对船员的任用与劳动权利规定甚少,主要规定了船员资质要求,而关于船员劳动权利则需适用我国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从现实需求来看,船员劳动报酬请求权上的船舶优先权能否转移的争议呈上升趋势,这与我国船员外派数量的增加密切相关。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注册船员总数1,659,188人,同比增长5.3%。全年外派海员15.5万人次,同比增长6.5%[3]。在船员外派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外派船员被拖欠工资、船东放弃船舶导致船舶被拍卖出售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船员外派机构与外派船员一般存在合同关系,外派船员在无法取得工资报酬的情况下,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向船员外派机构索取劳动报酬。但是船员外派机构与外派船员的合同属于何种性质对船员能否从船员外派机构处取得工资报酬影响很大。并且,船员外派机构在支付船员相关的工资报酬之后,能否对船东行使船舶优先权,从被拍卖出售的船舶所得价款中优先受偿,这将直接影响劳务派遣机构支付或垫付船员工资的积极性。

2船员外派中船员与船员外派机构以及船东的三方关系

查看全文

完善我国民事优先权制度的立法思考

民事优先权是一种根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不同性质的若干民事权利发生冲突时,某一民事权利优先于其他民事权利实现的民事权利。①我国民事优先权制度可谓源远流长、种类不少。但从立法上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以下笔者就如何完善优先权制度的立法作粗浅探讨。

一、我国民事优先权立法的不足之处

民事优先权制度从罗马法时期就已创立,我国从唐朝开始就有民事优先权的法律规定。但是,目前我国的立法,从种类到项目,从性质、特征到效力、保护的规定,却比西方一些国家的规定要简单得多,且有许多不足,主要是:

(一)认识不足,规定不多

作为我国民法基本法的《民法通则》只有第73条规定的按份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和第89条规定的抵押、留置权的优先受偿权两条,种类只有两种,且两种优先权的项目也不齐全。致使优先权制度在理论上的认识和研究,局限在优先购买权与优先受偿权方面上,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存在问题。

认识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没有建立市场经济及对公民权利的足够重视与保护。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是1980年颁布的,当时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没有建立,或者不发达,必然会出现对公民权利保护的弱视情况。因为计划经济就是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控制,社会成员没有什么自由与权利。因此,就不可能有一部完备的民法典,当然不可能对包括物权在内的民事权利作出具体详细的规定。

查看全文

我国民法优先权制度探究论文

优先权制度起源很早,开始时是列于物权制度之中。许多国家在民法典中对优先权有专章规定,还有的是把优先权与其他物权结合起来而存在于其他物权中。我国民法还没有设立优先权制度,随着我国物权立法趋于完善,优先权必将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拟就优先权的基本理论以及与我国民法的完善予以阐述。

一、优先权的概念分析

优先权是指优先权人依法律规定就债务人财产优先于其他债权人受清偿的权利。

优先权就其实质看是解决债务清偿顺序问题。优先权制度在法国民法典中有专章规定,法国民法典第2095条规定:“优先权,为依债务的性质而给予某一债权人先于其他债权人、甚至抵押权人而受清偿的权利。”日本将优先权译为先取特权。日本民法典第303条规定:“先取特权人,依本法及其他法律规定,就其债务人的财产,有优先于其他债权人受自己债权清偿的权利。”从这一规定可看出,日本所译先取特权这一名称本身不能表达优先受偿意义。在我国理论界除优先权的提法,还有使用优先受偿权之说,不管概念名称差别如何,从其内容看都是权利人享有优先受清偿的权利。鉴于我国特别法已创制了船舶优先权、民用航空器优先权等概念,为便于立法统一性,故在本文中使用优先权一词。

优先权是由民法和其他特别法设定的特种物权。在这一权利中,优先权人属于债权人,但又不同于一般债权人。优先权人可以就债务人全部财产或特定财产出售后的价款,优先于其他有担保或无担保的债权人受清偿。这就使得优先权成为与债权相区别,又以债权为前提的具有担保物权性质的特种物权。这种权利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法定性。优先权法定性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优先权产生依法律规定,不允许当事人随意创设,如果其法定要件具备,优先权就当然产生。各国对于该项权利大多采纳列举主义。二是优先权位次也多采用列举的法定顺序主义或依法特别规定的位次。第二,物上代位性。优先权人对债务人因其标的物的变卖、租赁、灭失或毁损而应受的金钱或其他物也可行使,如果其标的物因第三人侵权而毁损灭失的,有优先权的债权人对于其所受的赔偿金优先受偿。第三,从属性。优先权是担保物权,以债权为主权利,优先权为从权利,没有债权,优先权就不能独立存在。债权转移消灭,优先权亦转移消灭。优先权的从属性关系,使得优先权不得与债权分离而让与,也不得从债权分离而为其他债权担保。第四,不可分性。优先权是以债权和作为标的物的债务人财产的存在为前提,可以就债权的全部和标的物的全部行使权利。当债权一部分消灭或标的物一部分灭失,对优先权不发生影响。这种不可分性与抵押权的不可分性是相同的。第五,不以占有和登记为要件。优先权人就债务人的财产售出后的价款优先受偿,不需要对债务人财产占有,从而与留置权和质权相区别;也不需要对财产进行登记,从而与抵押权相区别。第六,变价受偿性。优先权人利益的实现,不是直接通过占有债务人财产发生所有权转移而实现,而是首先使债务人财产售出转换为价款,再从价款中实现清偿。

二、优先权制度的演进和立法基础

查看全文

建筑工程款优先权行使分析

摘要:建筑工程款优先权在我国先后经历了规则确立期1、规则细化期2、规则解构期3、规则重构期4四个时期。虽然建筑工程款优先权制度从确立至今已经近20年,但学术界和司法实务界对该制度的性质等内容一直存在争议。下面将针对建筑工程款优先权行使中的权利冲突展开论述,并寻找解决方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权利冲突

一、关于建筑工程款优先权内部的冲突

建筑工程款优先权内部冲突是以往鲜少被论及的,但在实践中确实存在。笔者对建筑工程款优先权内部冲突进行归纳分类,下文将分两个部分展开论述。(一)承包人是否仅对自己承建部分享有优先权。发包人A将同一工程发包给B、C,工程竣工验收后,A无法足额支付工程款给B、C。B、C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提起建筑工程款优先权确认之诉,但在诉讼中发现,B所承建的部分已经全部出售完毕。此时B提起的建筑工程款优先权确认之诉能否得到法院的支持?上面的案例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承包人是否仅对自己承建部分享有优先权。《合同法》第286条规定,承包人可以与发包人协议将该工程折价,也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将该工程依法拍卖。建设工程的价款就“该工程”折价或者拍卖的价款优先受偿。从法律条文上看,规定的是“该工程”,据此B认为,虽然其承建的部分已经出售完毕,但其和C承建的是同一工程,因此其仍享有建筑工程款优先受偿权。C认为,建筑工程款优先权制度设立的原因之一是承包人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建工程是其劳动价值的体现。如果允许B对其所承建的工程部分享有优先权,显然违背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建筑工程款优先权的客体究竟是“该工程”还是“承建部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装修装饰工程款是否享有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的优先受偿权的函复》5中明确,装饰工程的承包人只能在建筑物因装修装饰而增加价值的范围内优先受偿。虽然上述批复不是针对建筑工程款优先权的客体的,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承包人只能在自己承建增加价值的范围内享有优先权。由此,承包人优先权的客体是自己“承建部分”,因此在本案中B所承建的部分已经全部出售,其丧失了行使优先权的基础,法院不应支持其诉讼请求。(二)如何确认多个建筑工程款优先权的清偿比例。工程建设分为很多部分,如果工程建设不同的部分承包给不同的人,在工程竣工后,发包人不能足额支付工程款的时候,各承包人均有权行使建筑工程款优先权。此时各承建人的共同劳动成果——涉案工程是作为一个整体被拍卖或者折价,并不能单独拍卖各承包人承建部分。如果拍卖涉案工程所得的价款不能足额支付各承建人的工程款的时候,应当如何确认多个建筑工程款优先权的清偿比例?目前现有的法律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有的人认为应当按照优先权成立的先后顺序来确认,成立在先的优先权优于成立在后的优先权。6笔者认为此种观点有待商榷。工程建设各部分之间存在一定的先后顺序。这是由工程建设的内在规律决定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在先的承包人在权利的行使上就优于在后的承包人。在建工程都包含了承包人付出的资金和劳动,如果仅因施工顺序而受到却别对待显然有违公平。笔者认为在建工程存在多个优先权时,应当按照债权比例清偿。在进行司法拍卖的时候,在建工程往往会比自身价值低的价格拍卖成功,所得款项也不足以所有的工程款。在此时,应当首先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如果各方当事人能够就工程款的清偿比例达成一致意见,我们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意思。如果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应按照各承包人的债权比例受偿。

二、关于建筑工程款优先受偿权与消费者权利冲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第二条规定,消费者交付购买商品房的全部或者大部分款项后,承包人就该商品房享有的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不得对抗买受人。在已有的论文中,大多是对“消费者”的内涵以及房屋性质进行论述。最高人民法院对上述观点进行了肯定。7但在实践中,建筑工程款优先权与购房者权利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下面将分两个部分展开论述。(一)如何确认购房者缴纳全部或大部分购房款的时间点。开发商销售商品房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一段时间。建设工程价款优先权的行使也有一定的时间过程,《批复》第四条规定,优先权行使的时间为建设工程竣工之日或者建设工程合同约定的竣工之日起六个月。消费者交付购买商品房的全部或者大部分款项后,承包人的优先权不得对抗消费者。此时,确定消费者缴纳全部或大部分购房款的时间点就很重要了。在实践中出现过这样的案例,承包人在提起建筑工程款优先权确认之诉时,查询了发包方名下的房屋,有50多套房屋未办理网签手续。后承包人的诉讼请求得到法院的支持,承包人遂申请执行。在申请执行时,众多消费者提出了执行异议,因为此时50多套房屋已经全部出售,后法院启动部分执行异议之诉。如果消费者缴纳房款的时间可以延续到承包人提起优先权之诉后,无疑是对建筑工程款优先权的巨大冲击,甚至可能使该项权利形成一纸空文。因此,笔者认为,在承包人提起建筑工程款优先权之诉后,才确认为缴纳大部分或全部房款的,该部分消费者的权利不得对抗承包人的优先权。这既是为了保证建筑工程款优先权不沦为“纸上权利”,也是对发包方不诚信行为的否认,也提醒消费者在进行交易的时候,提高风险意识,如果商品房的出卖人确实对购买人隐瞒了交易对象的相关信息,消费者可以按照买卖合同向其主张权利,其行为若构成犯罪,则按相关法律规定处理。(二)消费者的优先权是否以预告登记为要件。《批复》规定了缴纳全部或大部分款房的消费者的权利优于建筑工程款优先权。有部分学者认为,除了缴纳全部或大部分房款,还需要办理产权预告登记,符合上述两个条件消费者的权利才能优于建筑工程款优先权。8法律规定消费者的权利优于建筑工程款优先权是基于生存权利的考虑。如允许行使优先受偿权,则无异于用消费者的资金清偿开发商的债务,违背特殊保护消费者的法律政策,且消费者属于生存利益应当优先,而承包商属于经营利益应居其后。9从上述立法本意上看,不应对消费者的优先权的行使制造障碍。从文义解释的角度,也不能得出消费者优先权的行使需以办理预告登记为条件。再者从历史解释学的角度,消费者优先权的行使也不应该以办理预告登记为条件。《批复》于2002年6月27日施行,根据《批复》第五条的规定,缴纳全部或大部分款房的消费者的权利优于建筑工程款优先权,也于2002年6月27日施行。我国的预告登记制度首次出现在《物权法》第二十条,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可见,该批复最开始施行时,预告登记制度在我国尚未建立,更谈不上以办理预告登记来限制消费者优先权的行使。当然,笔者也理解,持上述观点的学者是希望以预告登记制度阻止发包人造假。但预告登记不会进行实质审查,实践中也出现过虽进行预告登记,当事人后来辩称买卖关系并不是其真实意思。因此以预告登记制度阻止发包人造假损害承包人的利益的希望不会完全实现,而且也违背立法本意和法理解释学。

查看全文

工程欠款优先权管理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286条规定:“发包人未按照约定支付价款的,承包人可以催告发包人在合理期限内支付价款。发包人逾期不支付的,除按照建设工程的性质不宜折价、拍卖的以外,承包人可以与发包人协议将该工程折价,也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将该工程依法拍卖。建设工程的价款就该工程折价或者拍卖的价款优先受偿。”本文称该条规定的承包人的权利为建设工程合同中的法定优先权(以下简称“法定优先权”)。

此条乃《合同法》的新规定,立法者意在解决建设工程合同纠纷中大量的拖欠工程款问题。大陆法系各国立法,多有类似之规定,如德国民法第648条、瑞士民法第837条、日本民法第327条、中国台湾地区“民法”第513条等。本文专以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及日本民法的有关规定为参照1,对我国《合同法》上的法定优先权问题略作粗浅的分析。

一、法定优先权的性质

此项法定优先权的性质为何?国内学者见解不一。多数学者认为该项权利属于留置权2;也有少数学者认其为优先权,其效力在所有的基于建设工程而产生的担保物权中,居于最优先的地位3.其他大陆法系国家及地区对于此等权利的性质,大凡有两种认识,一者视其为法定抵押权,如台湾地区“民法”;二者视其为先取特权,如日本民

法,上述我国少数学者的观点,实为日本之先取特权说。

至于认其为留置权者,则为罕见。

查看全文

民事优先权的概念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民事优先权不是某类民事权利,而是某类民事权利的共同效力。具有优先效力的民事权利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设定权利时即专门决定了权利的顺位,其优先之根据是明确的。第二类:设定权利时未专门决定权利的顺位,其优先之根据不明确。严格地说,民事优先权仅指第二种情况。民事优先权可定义如下:同一债务人之数个到期债权,其中一个债权,因债权人与债务人,就债权之标的、标的之客体,或标的所在物,存在共有关系、用益物权关系、总有关系、或非物权性用益关系;或者,债权人之不动产与标的物存在相邻关系;或者,债权人与债权标的所有人存在同一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关系,或有限公司股权关系;享有优先受偿资格。民事优先权的宗旨是尽量发挥财产之自然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优先权优先效力根据

一、民事优先权的分类

民事权利中,部分权利享有优先行使资格,民法学统称此类优先地位为民事优先权。民事优先权被称为“难以开垦的法律领地”,①研究成果较少。

民事优先权不是某类民事权利,而是某类民事权利的共同效力。非民事权利的优先效力不属于民事优先权,如警车优先通行。在一些公共场所,老弱病残孕在排队、通行、就坐等方面受到照顾,可以优先。此类“优先”通常属于道德范畴,无法律效力。专利法和商标法中,都有“优先权”,其含义是:专利申请人或商标申请人,在法定期限内,曾就同一主题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提出两次以上申请,以第一次申请日为申请日。此类“优先权”不是民事权利的优先效力。有学者将其归入民事优先权,②不能成立。有学者认为,物上请求权人之标的物返还请求权,优先于一般到期债权受偿,属物权之优先效力。③物上请求权之性质各说不一。物上请求权之相对人为物权妨碍人,属特定人。物上请求权规定特定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应属债权。物权妨碍应属债之发生根据。但物权妨碍之责任财产为物上请求权之标的物,不属物权妨碍人所有,不是物权妨碍人一般债务之责任财产。责任财产不同之债权,不存在何者优先问题。民事优先权类型甚多,通常分为物权优先权和债权优先权。通说认为,物权优先权包括物权对债权的优先权和物权相互间的优先权。④

所谓物权对债权的优先权,通常表述为:“同一标的物之上既有物权,也有债权的,无论成立的先后如何,物权均有优先于债权的效力。”⑤

查看全文

建设工程价款优先权与购房债权探析

【摘要】《合同法》第286条赋予了承包人在特定情形下享有对建设工程价款的优先权。而司法解释规定,价款优先权不得对抗房屋买受人的购房债权。由于对“不得对抗”的解释存在争议,面对实务中二者的冲突,理论界也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为了更好实现利益平衡,需将购房债权在理论上准确定位,然后在满足法定条件下,将建设工程价款当中的劳动报酬部分与除惩罚性赔偿以外的购房债权置于同一顺位,使其按适当比例获得清偿。

【关键词】建设工程价款优先权;购房债权;权利冲突

一、引言

《合同法》第286条规定,若发包人违反既定合同,逾期未支付建设工程价款,经承包人催告,在合理期限内仍未支付建设工程价款的,除非迫于工程性质不适合折价或拍卖外,原则上承包人有权行使其享有的建设工程价款优先权(以下简称价款优先权),即就该工程折价或者拍卖所得价款优先受偿。其“优先性”体现在优先于该工程上的抵押权、其他普通债权优先受偿。《民法典》第807条基本延续了这一规定。但最高院“法释〔2002〕16号”批复[1](以下简称《批复》)第2条规定,价款优先权不得对抗支付了全部或者大部分款项的买受人购房债权。在具体的法律实务当中,这两个权利冲突的案件屡见不鲜,如“谢应朝等与广州汉和房地产有限公司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上诉案”[2]、“福建华品建设有限公司与陈道钲执行异议纠纷上诉案”[3]等等,依据相关的法律和司法解释,法院最终的裁判不尽相同,不能平衡双方的利益,以实现“定纷止争”之目的。

二、购房债权的基本定位

所谓“购房债权”,是指房屋买受人依与房地产企业订立的购房合同支付了全部或者大部分购房款项后,房地产企业因破产等缘由,不能如约交房时。此时,买受人对房地产企业所享有的返还所支付购房款项及利息、违约金、特定情形下惩罚性赔偿金等的债权请求权。(一)购房债权的“优先性”。从必要性的角度看,对于一般的买受人,若动辄几十万乃至百万的购房债权难以有效维护,将会威胁到该买受人及其近亲属“安身立命”之根本。并且《批复》第2条的规定,明确要求承包人享有的价款优先权不得对抗买受人。既然承包人的价款优先权依法得以优先于其他抵押权和普通债权受偿,那么购房债权自然同样可以处于优先受偿的地位。(二)如何理解“不得对抗”。如前所述,价款优先权“不得对抗”购房债权。但关于何谓“不得对抗”?在理论界有两种不同观点。观点一:“不得对抗”是指价款优先权劣后于购房债权受偿。持该观点的人认为,“价款优先受偿权不得对抗买受人”即为“价款优先权应当劣后于购房债权受偿”的意思,所以依据《合同法》和《批复》的内容,在符合其他法定条件之下,可以大致得出一个权利优先受偿的顺序:“购房债权>价款优先权>抵押权>普通债权。”须在前一顺位之债权得到完全清偿以后,如若债务人还有剩余财产,方可满足后一顺位的债权。该观点的理由在于,其一,从《批复》第2条的措辞来看,“不得对抗”很明显强调购房债权与价款优先权存在先后受偿的关系,即购房债权优先于价款优先权。其二,与拥有一定经济实力基础、长期参与市场竞争的承包人相比,作为个体的买受人,在经济实力、专业知识等方面更显弱势,更加需要法律予以倾斜保护。观点二:“不得对抗”是指价款优先权与购房债权同顺位受偿。该观点认为,“不得对抗买受人”应作“不得优先于买受人受偿”来理解,即价款优先权既可以劣后于购房债权,也可以与购房债权同等顺位受偿。其理由为:其一,该司法解释之所以使用“不得对抗”而非“劣后于”、“优先于”的措辞,是基于寻求价款优先权和购房债权之间平衡的考量。[4]若意欲表达购房债权绝对优先于价款优先权的话,完全可以直接使用“劣后于”或者“优先于”的表达,诚如《海商法》关于“船舶优先权”的规定。其二,“物权法定”原则下,如果说价款优先权是由《合同法》第286条规定的话,购房债权的优先性并不存在法律基础,司法解释并不能够创设一个优先于法定物权的权利。其三,价款优先权之立法目的在于保障承包人的工程价款,进而为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提供保障。“购房债权优先”之目的在于保障买受人的利益,但是兼顾买受人的利益绝不等于牺牲承包人及其劳动者的利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