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桐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0 23:21: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油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油桐丰产技术广泛推广论文
提要油桐是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树种,栽培历史悠久,最早可能源于魏晋六朝时期,唐宋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明代油桐种植已遍及南方各省区,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种植经营活动;清代形成了许多油桐著名产区和桐油名品。民国时期由于国际对桐油需求量的加大,促进了油桐种植业的大发展,在生产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现代油桐种植进入了黄金时代,油桐种植的规模和产量均超过了历代,油桐丰产技术已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油桐是特产于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木本油料树种,其种子所制的产品——桐油,是称誉于国内外的重要工业原料。油桐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悠久,群众培植经验丰富。本文对此作一探讨,敬请方家指正。
一、桐人工种植的源起
中国人工栽培油桐始于何时,难以定论。但它是伴随着人们对桐油的利用而进行人工种植栽培的。根据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隋唐时期已开始大量广泛地利用桐油。《文物》1983年第3期载《川杨河古船发掘简报》中说,隋唐古船“外涂桐油”,“缝隙”和“接头”均填“油灰”,而且“铁钉帽亦用油灰封固”;《唐语林•政事》中也有“勘每船板、钉、油、灰多少而给之”的记述,表明隋唐时期桐油已被广泛应用于造船业中。文献中最早记载油桐树的是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该书载:“罂子桐,有大毒,压为油,毒鼠立死。摩疥癣、虫疮、毒肿。一名虎子桐,似梧桐生山中。”说明油桐在当时已有了罂子桐、虎子桐两种名称,这可能是生于旷野山中的野生树或零星小片状人工栽培树。
到了宋代,官府中的将作监设有“桐油作司”,说明了桐油在当时应用的范围更加广泛,油桐生产的重要性较隋唐时期有了很大提高,以及社会对桐油的需求量大为增加。因此,人工大规模培植油桐树业已开始。北宋时安徽铜陵布衣陈翥所撰《桐谱》中载,油桐“实大而圆,一实中或二子,或四子,可以取油为用。今山家多种成林,盖取子以货之也。”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已有大规模人工种植栽培油桐林,并进行取籽榨油货买的商品生产活动。因此,中国人工植桐的历史不迟于唐代初期,最早可上溯至魏晋六朝时期,因为这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经济开发活动,人工植桐很可能就始于此时期。
宋代文献中还有关于油桐树形态特征的记载,如苏颂《图经本草》说:“南人作油者,乃冈桐也。有子大如梧子。”寇宗奭《本草衍义》中说“荏桐,早春先开淡红花,状如鼓子花,成筒子,可作桐油。”油桐之名除了罂子桐、虎子桐之外,还有冈桐、荏桐之名。宋代桐油出产地有安徽、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区,但以四川、湖南为最。《桐谱》中说“蜀桐独为美”。湖南《永顺县志》记载,永顺县在宋初就把桐油作为向宋王朝纳贡的第一宗贡品。
油桐种植史研究论文
提要油桐是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树种,栽培历史悠久,最早可能源于魏晋六朝时期,唐宋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明代油桐种植已遍及南方各省区,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种植经营活动;清代形成了许多油桐著名产区和桐油名品。民国时期由于国际对桐油需求量的加大,促进了油桐种植业的大发展,在生产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现代油桐种植进入了黄金时代,油桐种植的规模和产量均超过了历代,油桐丰产技术已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油桐是特产于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木本油料树种,其种子所制的产品——桐油,是称誉于国内外的重要工业原料。油桐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悠久,群众培植经验丰富。本文对此作一探讨,敬请方家指正。
一、桐人工种植的源起
中国人工栽培油桐始于何时,难以定论。但它是伴随着人们对桐油的利用而进行人工种植栽培的。根据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隋唐时期已开始大量广泛地利用桐油。《文物》1983年第3期载《川杨河古船发掘简报》中说,隋唐古船“外涂桐油”,“缝隙”和“接头”均填“油灰”,而且“铁钉帽亦用油灰封固”;《唐语林•政事》中也有“勘每船板、钉、油、灰多少而给之”的记述,表明隋唐时期桐油已被广泛应用于造船业中。文献中最早记载油桐树的是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该书载:“罂子桐,有大毒,压为油,毒鼠立死。摩疥癣、虫疮、毒肿。一名虎子桐,似梧桐生山中。”说明油桐在当时已有了罂子桐、虎子桐两种名称,这可能是生于旷野山中的野生树或零星小片状人工栽培树。
到了宋代,官府中的将作监设有“桐油作司”,说明了桐油在当时应用的范围更加广泛,油桐生产的重要性较隋唐时期有了很大提高,以及社会对桐油的需求量大为增加。因此,人工大规模培植油桐树业已开始。北宋时安徽铜陵布衣陈翥所撰《桐谱》中载,油桐“实大而圆,一实中或二子,或四子,可以取油为用。今山家多种成林,盖取子以货之也。”[1]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已有大规模人工种植栽培油桐林,并进行取籽榨油货买的商品生产活动。因此,中国人工植桐的历史不迟于唐代初期,最早可上溯至魏晋六朝时期,因为这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经济开发活动,人工植桐很可能就始于此时期。
宋代文献中还有关于油桐树形态特征的记载,如苏颂《图经本草》说:“南人作油者,乃冈桐也。有子大如梧子。”寇宗奭《本草衍义》中说“荏桐,早春先开淡红花,状如鼓子花,成筒子,可作桐油。”油桐之名除了罂子桐、虎子桐之外,还有冈桐、荏桐之名。宋代桐油出产地有安徽、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区,但以四川、湖南为最。《桐谱》中说“蜀桐独为美”。湖南《永顺县志》记载,永顺县在宋初就把桐油作为向宋王朝纳贡的第一宗贡品。[2]
油桐种植研究管理论文
提要油桐是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树种,栽培历史悠久,最早可能源于魏晋六朝时期,唐宋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明代油桐种植已遍及南方各省区,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种植经营活动;清代形成了许多油桐著名产区和桐油名品。民国时期由于国际对桐油需求量的加大,促进了油桐种植业的大发展,在生产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现代油桐种植进入了黄金时代,油桐种植的规模和产量均超过了历代,油桐丰产技术已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油桐是特产于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木本油料树种,其种子所制的产品——桐油,是称誉于国内外的重要工业原料。油桐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悠久,群众培植经验丰富。本文对此作一探讨,敬请方家指正。
一、桐人工种植的源起
中国人工栽培油桐始于何时,难以定论。但它是伴随着人们对桐油的利用而进行人工种植栽培的。根据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隋唐时期已开始大量广泛地利用桐油。《文物》1983年第3期载《川杨河古船发掘简报》中说,隋唐古船“外涂桐油”,“缝隙”和“接头”均填“油灰”,而且“铁钉帽亦用油灰封固”;《唐语林•政事》中也有“勘每船板、钉、油、灰多少而给之”的记述,表明隋唐时期桐油已被广泛应用于造船业中。文献中最早记载油桐树的是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该书载:“罂子桐,有大毒,压为油,毒鼠立死。摩疥癣、虫疮、毒肿。一名虎子桐,似梧桐生山中。”说明油桐在当时已有了罂子桐、虎子桐两种名称,这可能是生于旷野山中的野生树或零星小片状人工栽培树。
到了宋代,官府中的将作监设有“桐油作司”,说明了桐油在当时应用的范围更加广泛,油桐生产的重要性较隋唐时期有了很大提高,以及社会对桐油的需求量大为增加。因此,人工大规模培植油桐树业已开始。北宋时安徽铜陵布衣陈翥所撰《桐谱》中载,油桐“实大而圆,一实中或二子,或四子,可以取油为用。今山家多种成林,盖取子以货之也。”[1]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已有大规模人工种植栽培油桐林,并进行取籽榨油货买的商品生产活动。因此,中国人工植桐的历史不迟于唐代初期,最早可上溯至魏晋六朝时期,因为这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经济开发活动,人工植桐很可能就始于此时期。
宋代文献中还有关于油桐树形态特征的记载,如苏颂《图经本草》说:“南人作油者,乃冈桐也。有子大如梧子。”寇宗奭《本草衍义》中说“荏桐,早春先开淡红花,状如鼓子花,成筒子,可作桐油。”油桐之名除了罂子桐、虎子桐之外,还有冈桐、荏桐之名。宋代桐油出产地有安徽、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区,但以四川、湖南为最。《桐谱》中说“蜀桐独为美”。湖南《永顺县志》记载,永顺县在宋初就把桐油作为向宋王朝纳贡的第一宗贡品。[2]
油桐丰产技术管理论文
提要油桐是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树种,栽培历史悠久,最早可能源于魏晋六朝时期,唐宋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明代油桐种植已遍及南方各省区,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种植经营活动;清代形成了许多油桐著名产区和桐油名品。民国时期由于国际对桐油需求量的加大,促进了油桐种植业的大发展,在生产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现代油桐种植进入了黄金时代,油桐种植的规模和产量均超过了历代,油桐丰产技术已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油桐是特产于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木本油料树种,其种子所制的产品——桐油,是称誉于国内外的重要工业原料。油桐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悠久,群众培植经验丰富。本文对此作一探讨,敬请方家指正。
一、桐人工种植的源起
中国人工栽培油桐始于何时,难以定论。但它是伴随着人们对桐油的利用而进行人工种植栽培的。根据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隋唐时期已开始大量广泛地利用桐油。《文物》1983年第3期载《川杨河古船发掘简报》中说,隋唐古船“外涂桐油”,“缝隙”和“接头”均填“油灰”,而且“铁钉帽亦用油灰封固”;《唐语林•政事》中也有“勘每船板、钉、油、灰多少而给之”的记述,表明隋唐时期桐油已被广泛应用于造船业中。文献中最早记载油桐树的是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该书载:“罂子桐,有大毒,压为油,毒鼠立死。摩疥癣、虫疮、毒肿。一名虎子桐,似梧桐生山中。”说明油桐在当时已有了罂子桐、虎子桐两种名称,这可能是生于旷野山中的野生树或零星小片状人工栽培树。
到了宋代,官府中的将作监设有“桐油作司”,说明了桐油在当时应用的范围更加广泛,油桐生产的重要性较隋唐时期有了很大提高,以及社会对桐油的需求量大为增加。因此,人工大规模培植油桐树业已开始。北宋时安徽铜陵布衣陈翥所撰《桐谱》中载,油桐“实大而圆,一实中或二子,或四子,可以取油为用。今山家多种成林,盖取子以货之也。”[1]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已有大规模人工种植栽培油桐林,并进行取籽榨油货买的商品生产活动。因此,中国人工植桐的历史不迟于唐代初期,最早可上溯至魏晋六朝时期,因为这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经济开发活动,人工植桐很可能就始于此时期。
宋代文献中还有关于油桐树形态特征的记载,如苏颂《图经本草》说:“南人作油者,乃冈桐也。有子大如梧子。”寇宗奭《本草衍义》中说“荏桐,早春先开淡红花,状如鼓子花,成筒子,可作桐油。”油桐之名除了罂子桐、虎子桐之外,还有冈桐、荏桐之名。宋代桐油出产地有安徽、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区,但以四川、湖南为最。《桐谱》中说“蜀桐独为美”。湖南《永顺县志》记载,永顺县在宋初就把桐油作为向宋王朝纳贡的第一宗贡品。[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应用实践分析
摘要:文章结合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来探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重要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在营林生产中的应用实践,以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3个方面的问题,以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营林生产;应用实践
在营林生产过程中,林业有害生物不仅对林木生长造成极大的危害,而且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损失,还会危害到森林资源的进一步发展。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始建于1951年,林场经营林地面积1.37×104hm2,经营树种以桉树、松树、杉木、油茶为主,森林蓄积量62×104m³。目前,林场拥有对外辐射造林1.33×104hm2。为了做好林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于2020年开展了全面深入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主要监测树种包含桉树1.74×104hm2、松树940hm2、油茶1946.67hm2,为后续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策提供了参考依据。文章主要结合本次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与防治技术展开探讨。
1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重要性
1.1造林质量不高,缺乏合理的管理策略。在林业建设中,防治有害生物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以往的造林质量不高,也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造林目标无法达到理想结果,而且在长期的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并不科学[1]。具体原因如下:第一,一些区域在造林时,将重点放在了数量以及规模上,并未重视苗木抗病虫害的质量。该现象主要出现在造林工作的初始阶段,该阶段相关工作人员工作态度十分积极,不管是社会层面还是专业层面,都会给予很多关注和肯定。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热情退却,此时的工作人员和地方政府可能不会像初期那般积极。第二,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当前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力军,在发展中要增强生态效益,做到科学合理地管理林木生长,否则不仅造林的效率降低,也无法进一步抵御外部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对此,在营林生产过程中,必须要优化当前的管理措施,发现并完善不足之处。1.2缺乏较为强烈的病虫害防治意识。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越来越繁重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病虫害防治意识。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并未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更没有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手段。首先,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没有重视环境、季节的特殊性,导致病虫害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其次,在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慎重选择药剂[2]。制定合理的管理、防治规划。
2三门江林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治技术
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交流
科技创新、企业管理、生产经营、农副产品的种养方面都存在人才匮乏的问题。因此,三)人才培育。人才是第一资源。一定要正视现实,加大人才培育力度。一方面是对现有从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人才的培训,对从事农副产品种养技术人才的培训,可通过走进来请进来的方法进行培训,要把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请进企业,田间地头进行面对面的培训,做到学以致用,同时要充分发挥职业中学的作用;一方面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不只要引进技术人才,还要引进管理人才,要制定优惠政策,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中,不只要下大力气招大商引巨资,使更多的好项目落户,更多的资金投入,尤其要把更多的优秀人才吸纳到利用他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和先进理念,尽快做大做强我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县域经济突破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国土面积3554平方公里,县有45万人。地处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分,兼有暖温带和中温带山地气候持征,生物多样性且资源丰富,具有开发生物资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有利条件。
一、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必要性
(一)县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过渡期。新型资料,水电能源,装备制造业和生物制品业初具规模,且成为我县工业的五大支柱产业。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步枯竭和水电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装备制造业受市场和装备技术水平的制约,唯有烟草食品和生物制品这两个与农业和农民密切相连的产业最具发展潜力,所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将成为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肯定选择。
(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作出了全面安排。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我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须作出艰苦不懈的努力。为此《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提出了五个坚持”基本要求: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证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动身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五个坚持”指明了加快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县处于水源维护地,环境约束将进一步强化,矿产资源的枯竭和节能降耗的硬性要求,迫使我把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业这个利用可再生资源的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力支撑点。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一个激进农业县,农业人口比重大,要在十二五”期间统筹城乡发展,保证和改善民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和难点都在农业人口的转移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面,而只有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才有利于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富民强县的目标。
供销社下半年工作汇报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半年。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一是资金紧缺口大较为突出,为了工作开展,严重影响到干部职工的待遇。需要加大向上争资力度,缓解资金压力。二是专合组织发展不平衡,有的乡镇行动缓慢。社要进一步加大指导力度,促进专合组织全面发展。三是维稳形势严峻,压力大。全县供销社通过退休(移交社保)辞职等办法,分流了3100人,这些人员已与供销社没有联系,增大了维稳的难度。
县政府并市联社:
县委、县政府和市供销社的领导下,年下半年。社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社思想,以科学发展统揽全局,积极创新工作思路,突出抓好专合组织发展、工程”实施、招商引资、信访维稳、机关思想作风建设等工作,圆满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任务。
全系统汇总销售实现1.3亿元,月。完成年计划的54.16%比去年同期上升44.44%工业产值实现1.37亿元,完成年计划的62.3%比去年同期上升18.1%利润实现112万元,完成年计划的58.95%比去年同期上升64.7%。
完成年计划的72.7%规范专合组织6个,专合组织新发展8个。完成年计划的75%打造示范专合组织8个(省级4个,市级2个,县级2完成年计划的133.3%发展流通网点6个,完成年计划的60%吸纳成员企业1个,完成年计划的50%。
完成年计划的69.2%向中、省上报项目7个。争取中、省、市、县各类扶持资金已到位16万元,招商引资实现831万元。比去年增加了10万元。
台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台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经过政府、企业和社会的通力合作,创造出一批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这些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计划往往通过跨领域、跨产业进行异业产品设计研发,媒合不同产业合作,兼顾“文化内涵”“创意形式”和“经济效益”等多面向的考量,从而增加文化产业的附加价值,提升文化品牌的竞争力。文化旅游就是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文化理念挖掘、设计、包装等来提升旅游产品及服务的附加值,在满足和创造旅客的深层文化需求中实现市场交换的一种营销方式。[1]
一、文化旅游营销策略
现代都市生活的快速节奏,让无数颗拥有着文艺情结的心向往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然而,在这样一种“说走就走”的情结背后,隐藏的是出行者对于目的地所展现的文化形象认同。文化旅游中的“文化”,主要是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特点,是旅游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最核心的竞争条件。但是,在文化营销中,文化的理解还应当包括对旅客文化心态的把握,即审美情趣、价值观、行为取向等深层结构部分,只有两种文化内容相互契合和认同,才能有效实现市场交换,创造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所以,文化旅游营销是旅游经营业者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文化理念挖掘、设计、包装等来提升旅游产品及服务的附加值,在满足和创造旅客的深层文化需求中实现市场交换的一种营销方式。(一)文化旅游营销的主要内容。文化旅游营销是一个层次递进,最终实现整体整合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建构核心意象。一个区域的旅游资源通常会表现出若干个特点,比如提及杭州,会立刻让人联想到丝绸、龙井茶、白蛇传等,但一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评论将杭州的美景变成大部分游客前往旅游的关键因素。所以,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地理和人文历史,并结合当下游客的文化需求提炼出自身最具优势的核心意象,是旅游业实现成功经营最关键的一步,围绕核心意象对旅游资源进行包装,才能产生聚集效应,彰显最大效度的吸引力,实现经济效益。2.产品整合。在确立了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核心意象后,就要对旅游产品进行文化内涵的细致挖掘和包装,形成与同质类产品的差异化。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设计统一的标识,将散落的产品整合起来,形成族群,便于之后的市场推广以及消费者认同。崔锋在《城市旅游文化营销研究》中指出,整合和设计需遵循两个原则:第一是围绕主题和特色;第二是站在区域和市场的角度。只有“好看”(具有视觉吸引力)又“耐看”(满足深层文化需求)的产品才能真正获得市场的认可。3.市场推广。利用媒体进行市场推广是旅游产品实现“走出去”的最重要步骤。现代多元的媒体环境,几乎人手一个移动终端,为市场推广提供了多元的媒体战略,能够更好地针对目标消费者进行产品推广,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4.用户体验及品牌形成。实现旅游产品文化价值、满足游客文化需求是文化旅游营销的本质目的,而要将这两者的效益和满意程度最大化地实现,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文化体验。游客只有在游玩和消费的过程中,才能切实地感受到产品为其文化需求所带来的满足感,才能更准确地评估旅游产品的价值。同时通过对游客的满意度调查,经营者可以适时地把握市场脉络以及消费群体需求变化,对产品包装、定位以及传播策略进行调整,尽可能地保持产品与市场的契合程度。在这一过程中,旅游产品以一种整体的形象展示在游客或潜在消费者面前,逐渐形成品牌效应,被市场认可。(二)文化旅游营销的功能。1.实现产品差异化功能。随着产品同质化与均质化现象的愈发突出,让消费者在性能上对产品进行区分已经越来越困难,由此,实现差异化便成为一个产品保证其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旅游产品也不例外。在物质要素的差别日趋缩小时,一种非物质的因素就自然地进入了经营者的视线,即文化。文化营销恰好为这种差异化战略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一种文化中所蕴含的知识、习俗、道德和情感,是其他文化所无法模仿的。因此,由文化创造出的产品差异独具个性又富含魅力。2.构筑核心竞争力功能。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指本组织或产品特有、而别人所不具备的技术、服务和理念等能力。在确定了区别于市场其他同质产品的文化要素之后,关键还要落实实体产品的包装、质量以及加强经营者自身管理理念,这些要素都将成为产品能否实现市场认同的原因之一。在硬件方面旅游产品应结合自身条件,设计统一的标识,形成规模效应;在管理意识方面,作为服务行业,规范景区管理,注重人文关怀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的社会美誉度,而良好的社会美誉度是企业和产品实现长久经营的必备因素。3.建立共同愿景功能。共同愿景功能就是指不仅组织成员可以共同分享的愿景,并且通过共同愿景的凝聚、激励、融合等功能将组织整合成一个积极进取的共同体,同时组织还可以将其内部的文化价值进行对外传播,使组织充分地与外部环境融合,最终形成一个组织内部成员和外部消费者所共同认同的文化价值。运用到文化旅游营销中,就是旅游经营者在文化价值上与消费者进行深层的认知沟通,使两者之间因强大的情感共鸣而产生凝聚作用,增强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忠诚度。4.持续调适功能在旅游文化产品推广的过程中,由于宗教、种族、语言等文化因素的差异可能会影响营销活动的顺利进行,此时文化营销的调适功能将有助于消减此类文化障碍。首先,文化营销主要针对目标消费者群体(市场)的文化特点来制定营销策略,以确保被目标消费市场的文化观念所认同;其次,市场的文化环境也是一个持续更新发展的过程,文化营销将有助于旅游经营者把握市场和消费者的文化变更走向,将组织核心价值观以一种更适合目标市场接受的方式嵌于其中。
二、客家桐花祭概述
台湾作为一个有着多元文化的地区,在地文化资源丰富。2001年,台湾地区成立“客家委员会”(以下简称“客委会”),以“延续并传承客家文化”为宗旨制定相关政策。由此,客家文化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客委会”创造性地将“桐花”与“客家”的意象结合在一起,并于2002年4月27日在苗栗县创办第一届“客家桐花祭”。“桐花”作为在地文化的重要资源,成为了客家族群的最新符号,开辟出大众了解和体验客家文化的新渠道。如今,客家桐花祭是台湾客家文化产业的“明星产品”,每年定期在4、5月桐花开花时节举办,通过一系列的产品、创意营销,“客家桐花祭”已经发展为台湾岛内最知名的节庆活动之一。(一)客家桐花祭运营概况。“开山大林”是早期客家族群的普遍生活方式,捡拾油桐更是许多客家人的共同记忆。巧合的是,台湾客家人的居住区域与桐花的山林分布范围高度重合,加之桐花外来作物与客家外来族群的特征相似,使得“桐花”与“客家”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愫”。桐花祭首次祭典在苗栗县公馆乡北河一处桐花林下的百年伯公石龛举行,“以樟脑、木炭、玉米、茶、香茅油等过去客家族群赖以维生的山林物品向土地、山神和天神祝祷祭告”[2],以感念山林大地的馈赠,也提醒客家子弟谨记再造乡土和人文繁荣,故以“祭”字表达客家文化虔诚、肃穆和洁净的精神。自此,“客家桐花祭”正式展现于公众视野。“客委会”希望通过桐花祭,给客家文化注入新动力,吸引岛内外游客一起前来分享客家的美丽、纯洁与文化。目前,客家桐花祭在多方合作经营之下,已经发展成为台湾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旅游项目,创造了巨大的文化与经济效益。客家桐花祭的成功并非偶然。“客委会”以“深耕文化、提升产业、带动观光、活化客庄”为目标愿景对活动进行策划,并在历届桐花祭活动中一直坚持贯彻,“桐花祭”才逐渐成为客家文化产业的品牌。桐花祭采用的是“整体统筹、企业加盟、地方执行、社区营造”的合作经营模式,不同部分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由“客委会”进行整体筹划工作,在“客委会”内部成立文教处、企划处、传播媒体中心以及筹备处,并由这四个部门分别掌管“艺文活动”“客家产业”“整合营销”和“景点打造”等四项工作。不同部门根据其负责的具体职能展开筹划,构建起客家桐花祭活动策划与执行的整体框架。在整体框架下,再纳入企业及其他专业团队和人才进行项目细节操作,最后落实到各地方政府和社区进行辅助执行。由此,客家桐花祭的合作经营模式成功运行,成为活动逐年壮大并取得成功的核心因素。“艺文活动”主要包括大型艺术文化表演和展示等主场活动、桐花祭的主题网站运营、整体的文宣工作;“客家产业”包括桐花祭商品的设计、包装和销售渠道以及客家餐厅、客庄体验等;“整合营销”主要指台湾岛内和岛外的媒体宣传工作;“景点打造”主要指桐花步道的打造、维护等。在良好的经营模式运作下,客家桐花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2年第一届桐花祭的开幕活动及客家生态剧场吸引了2000多人次参与;2018年,桐花祭已经在台湾14个县市举办艺术文化庆典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历年来桐花祭创造产值已超过800亿元新台币。(二)客家桐花祭核心意象建构。客家桐花祭创办之后,“桐花”便升华为现代客家的象征符号。1.共同记忆开启文化悸动。在建构核心意象的具体路径中,以“意”为中心,以“象”为基础。在“象”的部分,客家拥有的地脉和文脉资源与“桐花”意象交相呼应。首先,在地脉方面,满山油桐,多现客家。整个台湾岛由北向南,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都适合种植油桐,正是这种普遍性,让油桐花变成了许多台湾人共同的记忆,从而成为一种资源。而客家族群多居于山林的特征也正巧成就了油桐与客家的地缘,给“桐花故事”提供了一个美丽的起点。其次,文脉方面,共同记忆串起文化认同。对“桐花”与客家意象的融合建构,是先从有着共同山林生活记忆的客家人开始,继而发散出去的。捡拾油桐子是曾经山林客庄生活的一部分,饱含着真实、苦涩和刻骨的族群记忆,看见桐花,便自然唤起客家人对过去岁月的感念,自此,桐花就产生了文化连接的意义,“桐花故事”出现了主角——客家。客家的地脉与文脉为“桐花故事”提供了主角和开始,“桐花故事”中“桐花”的意与“客家”的象得到融合,“意”与“象”之间互相作用,共生互补。但是,只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才能建构一个完整的意象,所以,“桐花故事”需要一个诉说的渠道和故事继续发展的途径——节庆活动。2.节庆活动的象征意涵。以文化为核心,将“桐花”与“客家”结合创办了“客家桐花祭”,随着活动每年定期的举办以及规模的日渐扩大,客家桐花祭成为建构“桐花”意象的最佳平台。从2002年第一届客家桐花祭开始,每年都会提出不同的主题口号,透过主题口号,最直接地将“桐花”与“客家”意象连接在一起。2002年,“看见桐花,看见客家”;2003年,“赏桐花,游客庄,聆听天地情”;2004年,“赏桐花,游客庄,盛绽客家情”;2005年,“春白五月,人文客家”;2006年,“春桐千姿,雪舞客庄”;2007年,“白雪扬春,游艺客庄”;2008年,“春桐乐扬,创艺客庄”;2009年,“白雪纷飞,桐闹客庄”;2010年,“桐舞春风,乐扬客庄”;2011年,“桐庆100,花舞客庄”;2012年,“桐乐客家,花舞春风”;2013年,“桐乐花舞,春游客庄”;2014年,“桐游客庄,共下闹热”;2015年,“艺桐趣客庄”;2016年,“庄点花漾”;2017年,“花舞客庄,游桐趣”;2018年,“客庄轻旅行”;2019年,“赏桐,诚食,待客”。游客在客家桐花祭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中感受和体验“桐花”与“客家”的文化符号,如到桐花餐厅体味客家美食,参加“桐花文学奖”征文活动或是聆听一场桐花树下的音乐会,潜移默化中,“桐花”意象建构完成。3.以媒体传播深化“桐花”意象。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概念,认为媒介通过对客观世界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和处理后向人们所展示的环境,构成了人们对外界环境的建构。在某种程度上,“媒介建构的世界是什么样,人们心目中的世界就是什么样”[3]。在客家桐花祭的媒体传播和推广中,不仅有广告对于“桐花”意象的建构作用,新闻报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也助推了“桐花”意象的深入人心。比如,报纸的版面越大,字数越多,代表越受媒体重视以及其所传达、建构的效益就越大;在消息的叙述方式上,不同的叙述方式也会产生不同的建构效果,关于客家美食的新闻报道,一般多以“多好吃”为论述中心,除了详细介绍菜名和烹饪方法,还会借用典故来传达人文意涵,让消费者在品尝客家美食的同时更添一层族群想象。如罗文嘉认为:“客家咸粽不像闽南肉粽使用那么大块的肉,而是把肉切成了块状,一来节省食材,一来让食材充分被米吸取;客家传统粽展现了客家人‘艰困刻苦,坚韧不拔’的个性。”[4]消费者不仅品尝客家传统粽,还体会到食物所展示出的客家人的个性,恰巧符合了“桐花”意象中所蕴含的客家人早年靠“开山打林”维系生活的形象,深化了“客家”与“桐花”意象的结合。4.以消费行为认同“桐花”意象。当代消费社会最主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凝聚共识,通过共识产生新的共同体,最终达到取得认同的目的。桐花商品的销售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消费者在购买桐花商品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了认同“桐花”意象为客家符号的消费共同体。通过客家桐花祭将这个“桐花故事”诉说出去,在客家桐花祭的举办中,媒体建构出“桐花”与“客家”的结合意象,而消费者通过购买商品以及接受媒体的拟态环境最终形成“桐花”意象的认同。
三、文化旅游营销:桐花祭的成功策略
建设生态农业问题及对策
摘要:指出了商南县的地形、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植物资源,决定了在商南县建设生态农业发展观光农业的重要性,只有充分保护和利用当地的植物资源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此,提出了利用当地植物资源建设复合当地的生态农业系统,达到:开发→保护→利用→经济发展的模式,既保护利用了当地的植物资源,又可解决在发展生态农业中的问题,同时又推动了商南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植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发展
1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干扰越来越多,造成环境不断恶化,能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问题是指影响农业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的总称[2]。既要解决环境问题又要发展就要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3]。生态农业是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0年提出,英国农学家M•Worthing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以接受的小型农业[4]。在山区发展生态农业应建设循环农业和复合林生态系统。当一个生态系统的内部状态稳定,遇到干扰时能自我修复,在缺少外界支持时能维护自身管理,这个系统就可以认为是健康的[1]。研究推广生态农业关键技术和模式,应鼓励农民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3]。当前,商南县作为多山少耕地植物资源丰富的山区,不仅要建立生态农业系统还要辅之以生态旅游相结合才能促进该县经济的发展;而生态旅游就是生态农业与观光农业相结合,是旅游事业向生态农业发展的产物[4]。因此就必须大力发展山区的生态农业才能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基础。
2商南县农业概况
商南县位于鄂豫陕三省八县结合部,是陕西的东南门户,属浅山丘陵地貌,基本地理状况是“八山一水一分田”。总面积2307km2,耕地19.5万亩,人均0.9亩。商南县植物资源丰富,盛产花生、茶叶、芝麻、油桐、板栗、生漆、核桃等农林特产,是我国油桐、生漆基地县之一。药用植物1192种,其中国家挂牌收购的127种。商南县特色产业渐成规模。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茶、畜、果、油、药、菜等特色农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基地建设水平和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该县茶叶、蔬菜、畜禽、猕猴桃等四大类10余处无公害基地已通过省级认定,2个千亩无性系茶园被批准为国家级标准化农业示范区。茶:茶叶是商南县的形象产业,茶园总面积已达10.9万亩,年产值8000余万元,是我国西部最北端的新兴茶区,被国家林业局、林业协会授予“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名茶百强县”,2012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跻身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行列。畜:畜禽年饲养量165万头(只)。果:商南县发展板栗、核桃、猕猴桃、油桐等各类林果基地40万亩。油:花生是商南县主要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312”国道以及丹江沿岸的低山川道区。全县种植总面积达到5.3万亩,其中无公害花生基地2.2万亩。品种主要有鲁花、豫花等系列品种,既有春播大中果型榨油品种,也有夏播小果型炒食品种,产量稳定在9000t左右,年产值2700万元,主要远销到广西、广州、湖北、西安等地。以花生为主要原材料,形成了3大系列120多个花色单品,即花生油系列产品、花生休闲食品系列产品、花生糖果系列产品。产品已进入航空、火车站、连锁超市等窗口市场,销往湖北、安徽、河北、甘肃、宁夏等12个省市。
谈论林业状况与发展措施
册亨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雨热同季,素有天然温室之称,适应各类植物的生长,发展生态林业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土地、气候、林种等资源优势。册亨县国土宽阔,地广人稀,发展生态林业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1册亨县林业现状
册亨县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是贵州省的林业大县之一,有林业用地20.67万hm2,其中有林地14.67万hm2、宜林地3.7万hm2,活立木蓄积量为382万m3,森林覆盖率为59%;有油桐林5.25万hm2,油茶林6693.33hm2,杉木林3万hm2,桉树逾1万hm2;2011年全县林业产值达3.1亿元。从该县的林业总体情况来看,林业生产发展潜力较大,一是在林业用地中,还可用于造林绿化的土地4.23万hm2(占林业用地的20.43%),其中,荒山荒地有3.13万hm2、疏林地1666.67hm2、无立木林地8000hm2、其他宜林地1333.33hm2;二是可用于低改、封育的低效天然杂木灌木林地2.73万hm2和石山半石山地5333.33hm2,共计3.27万hm2,占林业用地的15.80%;三是现有2.87万hm2的乔木用材林平均单位蓄积较低,还有很大增产空间。
2发展对策
2.1广泛宣传,掀起全县造林热潮各乡镇、县直各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营造林工作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应加强对以杉木和桉树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以油桐和油茶为主的木本油料林、以核桃和板栗为主的干果林、以柚木为主的珍贵树种、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基地建设政策的宣传力度。应让广大林农、社会各界知道册亨县营造林的资源优势和优惠政策,积极主动参与该县营造林工作,形成全社会办林业的格局,在全县掀起造林热潮。
2.2坚持科技兴林,提高造林质量应大力推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走科技兴林路子,加大科技投入、良种引进和实验的力度和进度,推广使用良种良法,采用先进的造林技术调整优化林业结构,积极把先进实用的林业科学技术和最新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到营造林工作的实践中,把造林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促进林业生产向规范化、集约化发展,提高林业综合效益[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