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生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0 22:31: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幼师生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幼师生

中职幼师生德育工作研究

一、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幼师生的德育教育

传统的教育理念比较重视培养幼师生的知识技能,开设的课程有幼儿卫生保育教程,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概论、幼儿唱歌、绘画、舞蹈等,在这众多的专业课程中没有专门的德育教育课程。因此我们班主任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幼师生的德育教育。首先,开展榜样评选活动,以榜样的示范效应带动班级学生人人争当道德标兵。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民主选举,选举班集体中学习成绩优秀、乐于帮助别人、行为积极向上、正能量满满的学生为优秀生,将其良好的行为与优秀的成绩张贴在黑板报上,每两个月评选一次,促使学生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德育素养。其次,争取各科任教老师的配合,把德育工作渗透于各个学科教学中。如幼儿心理学科目的教师在引导幼师生了解幼儿行为动机的同时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应对幼儿的某些异常行为,以此来减少幼师与幼儿的对立行为。最后,注重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做到知行统一。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尊老爱幼是良好的传统美德,为了能更好地弘扬这一优良传统,班主任可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校园活动或社会活动来促使他们将高尚的品德意识实践于行为中。如校园志愿者活动、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周围社区服务、科技文化活动等。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观,激发学生对幼师专业的兴趣

有的中职幼师生并不是真的热爱幼师这个行业才选择这个专业的,他们大多都是因中考成绩不理想,听从家长安排无奈之下才选择了这个专业,因此在学习行为上基本就是得过且过,有些学生甚至都不明白她们将来从事工作的意义。作为班主任,首先,应从幼师的职业特点入手,促使她们认识到自己将来从事幼师这份工作所肩负的使命。在幼儿心目中,教师就是学习的楷模,是理想的化身,是道德品质的标兵,是父母的替身,幼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他们只有意识到自己将来岗位的重要性,才能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其次,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幼师生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对幼师专业的兴趣。幼师中专学校可以与幼儿园加强合作,组织幼师生深入工作一线,提前体验工作过程,与幼儿零距离接触,感受幼儿的天真可爱,感受幼儿望向教师的崇拜眼神,感受幼师职业的神圣。通过一次次的实践活动,促使幼师生明确职业目标,明确学习方向,以合格幼师德育素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三、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创建良好的班风班貌

班风是班集体在生活和学习中形成的一种风气,是班级学生共同具有的思想行为作风。良好的班风对学生高尚道德素养的形成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得力的班干部队伍就像是班主任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左膀右臂”,在创建良好的班风班貌和提升班级学生的德育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桥梁作用。要想切实提高幼师生的德育素养,需要班干部在班级中经常宣传和落实学校和班主任的德育要求,需要班干部及时将学生的想法,意见和具体行为反馈给班主任。其次,带头作用。一个学生干部就像是班级中的一个风向标,风向标指示方向的正确与否关系整个班集体学生的行动动向。如果一个整天打架斗殴、成绩倒数的学生是班干部,那么其他学生会怎么想?其他学生在无形中会认为这就是正确的价值取向,而如果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是班干部,那么其他学生也会努力成为像班干部一样优秀的学生。班主任要做的就是指导班干部发挥其正面影响力,创建良好的班风。

查看全文

幼师生师德培养教育策略探讨

摘要: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业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其师德水平的高低更是直接关系到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本文以幼儿教师师德的职前培养为落脚点,试图提出可供广大幼儿师范院校参考的建构幼师生师德素质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幼师生;师德培养

幼儿教师是幼儿成长发展的引路人,是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与心理素质。其中,由于幼儿年龄、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师职业道德素质是幼师培养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幼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有赖于幼儿师范院校的师德教育,“幼师生师德教育是指幼儿师范院校的教育者依据一定的道德要求,对在校生施加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的一种活动。其目的是要帮助幼儿师范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树立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专业信念”。然而,目前广大幼儿师范院校的师德教育仍以说服教育为主,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方式,这一问题是本文试图探讨与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开设师德课程,形成师德认识

师德教育应避免枯燥空泛的形式主义,注重幼师生师德水平提高的有效性,首先要使幼师生形成明确的师德认识,开设相应的师德课程学习并了解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内涵与要求,在师德课程中将社会公德教育与教师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等行为准则,使幼师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修养,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为师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学习有利于幼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以及日后的幼教工作中树立“以德治教”和“依法治教”相结合的观念,以法律法规为准绳规范自身言行,为教师职业道德划定底线,不越雷池。

二、打造校园文化,提升师德修养

查看全文

幼师生职业礼仪素养培养研究

【摘要】幼师专业的学生一般是由高级职业院校所培养,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就是为社会推送有职业技能的学生,让他们有一定的职业特长,能够迅速走入社会,为这个国家,为了和谐社会,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尽出自己应尽的力,成为一个可用之才。而职业礼仪素养作为职业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培养幼师生的过程中也是必须加强的。职业礼仪素养的培训途径,是非常值得我们探索和发现的。

【关键词】职业发展;幼师生;职业礼仪;礼仪培养

经过幼师专业培养的高职院校学生走向社会,进入职场,一般面对的都是幼儿。作为幼儿教师,他们的行为必须是具有楷模、榜样作用的。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和明天。幼儿的学习能力强,如果不能受到幼儿教师的正确引导,很容易形成错误的习惯,坏习惯进而影响他们的一生。尤其是礼仪以及行为习惯方面,所以幼师生基于职业发展必须严格职业礼仪素养培养途径。

一、幼师专业学生关于职业礼仪培养的现状

第一点,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和走访,发现学生对于礼仪学习的态度很明确,但是学习效果却很一般,礼仪素养的基础和现状也很不容乐观。我们就一个简单的问题进行走访发现,比如提问到关于一些日常礼仪,例如就餐礼仪,握手礼仪时,有很大一部分同学都回答错误。而且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在课堂礼仪的运用中有很大的不足,例如,很多同学都会迟到,早退,上课玩手机的行为更是屡见不鲜。但是当我们问到礼仪学习是否重要,是否想要加强礼仪学习,很多的同学表示很愿意。所以,我们作为学校对于学生的礼仪培养要从加强礼仪学习,和对日常行为习惯严加约束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二点,为了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的了解礼仪学习,增强礼仪知识,对礼仪学习对于职业发展有更强的认识,院校经常会举行一些有关礼仪的活动,很多学生参与其中,这确实是一个既能培养综合素质又能培养礼仪知识的好途径,但是经过调查发现,好多学生认为这类礼仪活动远不如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的礼仪课效果要好,所以我认为课堂上老师的教学仍然是学习礼仪知识的最好途径。所以,提高礼仪课堂老师的教学水平,优化教学内容,是提高幼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礼仪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把这个措施落到实处。

二、高职院校幼师专业学生的职业礼仪素养的培养途径

查看全文

农村幼师生活管理思考

摘要: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面临困境,主要表现为:教师身份不明,流动性大;学历层次低,专业发展困难;工资待遇差,缺乏社会保障;环境艰苦,工作负担重,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供一些可参考的对策,以引起社会和政府的关注,帮助幼儿教师逐步走出困境。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况解决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幼儿教育迅速发展。然而,在发展的过程出现了一些问题,师资问题是其中较为突出的方面。幼教师资水平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当前,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况欠佳,不仅制约着幼儿教师队伍的发展,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农村幼儿教师生存所面临的困境亟须我们的关注和解决。

一、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状况

1.教师身份不明,流动性大。

由于幼儿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因此农村幼儿教师的身份被承认,至今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她们既不是公办教师,又不是民办教师,也不能算作代课教师。农村幼儿教师正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这严重地伤害了她们的自尊心,也影响了她们的工作热情,让她们失去了为幼教事业不懈奋斗的决心和信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对农村幼儿教师作了相应的管理与引导,但力度不够,以致这支队伍比较混乱。[1]当地教育局没有对她们进行注册登记。农村幼儿教师也没有职称评定、评先选优的机会。幼儿教师与园主实际是一种雇佣关系,园主可以决定教师的去留。由于缺乏相关的管理规范,幼儿教师如果对工资不满,也可以随时离岗。这就造成了幼儿教师流动性较大,师资队伍不稳。

查看全文

幼师生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摘要:本论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幼师生的职业知识技能储备与职业认知发展情况,研究建构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幼师生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的“一体三阶段能力”培养模式,帮助大中专师范院校更好的提升幼师生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

关键词:幼师生;多媒体;能力培养模式

多媒体技术表现形式丰富,感染力强,可以化动为静,变虚为实,对事物的情景过程等可以形象的再现,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更方便的表达。在幼儿园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展示幼儿经验外的事物,可以丰富幼儿园教学的组织形式,对于幼儿园教学有事半功倍的辅助功效。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整合学前教育资源并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幼师生为地方大中专师范院校培养的毕业以后从事本地区幼儿园教师工作的学生。幼师生是幼儿教师发展的职前阶段,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故而培养好幼师生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至关重要。为培养幼师生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能力,特别是整合运用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与多媒体技术的能力,笔者研究建构了“一体三阶段”能力培养模式。

一“一体三阶段”能力培养模式的由来

要培养幼师生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就要根据幼师生职业知识与技能、职业认知的发展情况确定培养的结构,结合上述发展情况来看,可以将幼师生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分三个阶段进行,也就是在其职业知识与技能储备阶段、职业角色体验阶段、职业知识与技能提升阶段分层递进的培养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如图1所示。故而,笔者在建构提升幼师生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模式时,设计了层级递进培养幼师生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的“三阶段”。幼师生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根据幼师生的职业认知发展情况分阶段进行的,在培养过程中就要关注并帮助幼师生发展其职业认知,只有其职业认知良好的发展,其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才能随之逐渐提升。故而笔者借鉴“实践共同体”理念,建立一个包含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师、幼儿园专家型教师、以及幼师生在内的“实践共同体”,建构了培养模式中的“一体”。“一体”能较好的解决多媒体技术与幼儿园工作实际的联通问题,使幼师生的所学与所用连接起来,提升幼师生学习技术的效率。

二“一体三阶段”能力培养模式的内涵

查看全文

传统文化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探究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师德资源,将其融入师德养成教育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现实需要,有利于解决目前存在的师德失范问题。遵循知行合一、强化与内化相统一、长期性原则,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育、实践教育、校园文化中,既有利于促进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又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综合,是教师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也可以称之为教师的专业伦理规范。[1]近几年,由于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不断曝光,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及其对幼儿教师师德建设问题的深入思考,这给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加强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幼儿教师的核心和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师德养成教育资源,高校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做好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并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其中,以博大精深的文化熏陶来塑造幼师生的健全人格和职业道德,既有利于幼师生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时代意义

指出:“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涵养幼师生精神生活及加强师德养成教育的重要资源,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将这些资源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中,从而实现学校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就要求各类学校在办学中要重视中国的国情、历史和文化,“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高校在加强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时,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厚滋养,对其厚植爱国情怀、坚定职业理想、增强职业信念、涵育德行情操,有计划、有系统地培育幼师生的师德素养。这样,才能为幼儿教育战线输送一批批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说,这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必然要求。(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现实需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4]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现实需要。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与对手较量的坚实根基。因此,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在高校师范专业的大学生群体中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有利于解决目前存在的师德失范问题。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群体三个方面的关系,其中助力幼师生师德修养的主要有:志向高远、诚实守信、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精忠报国、克己奉公、勤俭廉政、礼貌谦让、尊师重教、勤劳敬业等。教育工作者将这些传统美德融入师德养成教育,不仅能丰富幼师生的文化底蕴,增强人文素养,促进师德内化,而且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素质过硬、职业信念坚定、师德素养高尚的幼教人才。这样,幼儿教育战线目前存在的师德失范问题就会得到彻底扭转。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遵循原则

查看全文

深究培育幼师生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学习态度由认识、情感和行为意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其中认识是学习态度的基础;情感是伴随认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具有调节功能,对认识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能会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如对学习的喜欢或厌恶等,它是学习态度的核心;行为意向是指学生对学习的反应倾向,即准备对学习做出某种反应。三者是相互协调一致的,学习态度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对学习活动有着巨大的作用。许多研究和实践都证明,学生在学习中耐受挫折的能力,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密切相关。一位对学习有正确态度的幼师生,就会认为学校的学习很有意义,就会逐渐喜爱幼专的学习,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时,就能表现出吃苦耐劳、百折不挠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相反,一个没有正确学习态度的幼师生,就会认为学习没用、就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在学习中稍遇困难,就会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可见培养幼师生良好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学习态度的培养要从三方面入手:

一、要建立学习动机的激励机制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学习活动的需要。如果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文化知识的需要,就会形成一种内在的推动其努力学习的动力;有了明确的学习需要和积极的学习动机,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使要求学生掌握各种知识和品德变成一种习惯化了的顺其自然的事情。由于幼师生在中学的学习经历带给了他们许多失败感,因而往往把失败归因为能力不足,导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习得性无助,造成学习动机降低。所以在幼师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功与失败的归因训练,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进行正确归因,使他们从无助感中解脱出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所以在对幼师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有效地进行表扬和奖励,如建立奖学金制度;三好学生评定制度;各种单项奖励的评选制度;优秀毕业生的选拔制度;阶段个人进步奖项制度,国家、省、市级助学金评选制度;专升本的选拔制度等都是幼儿师范院校行之有效的奖励制度,如果把这些制度有的放矢地操作好,就可以有效激发幼师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要发挥学科教学的渗透作用

学科教学是幼师生学习态度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幼师生各科知识兴趣的直接渠道,每一门学科都有进行思想品德训练的内在因素,教师要进行深入挖掘,使思想品德教育体现在学校教学的每一个学科、每一节课堂上,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效果。另外,还要加强对各科任教师的管理,使他们与班级的学生挂钩,也能像辅导员和班主任一样深入学生中间,每个学期都要圈定帮助的具体对象,制定该科目学生帮扶的教育目标、教育对策,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课后交流、课下辅导等途径形成与学生积极有效的互动;通过言传身教,实现育人的目的。同时,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贯彻愉快教学的原则,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合理进行教学改革,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激发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幼师生成长,促进发展,引领每一位学生品尝成功的感觉,使课堂成为学习快乐的源泉,师生共同拥有课堂、享受课堂,一起快乐,共同成长。

三、要加强教育见习、实习的针对性

查看全文

五年一贯制幼师生管理策略探析

摘要:与普通高职高专学生相比,五年一贯制幼师生有其独特性,因此,对五年制幼师生的管理也应有针对性。从五年一贯制的学制特点、五年制幼师生的特点和对五年制幼师生的管理三个方面探讨管理模式,并针对管理形式和内容进行阐述。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幼师生;管理策略

一、五年一贯制的教育特点

五年制高职教育在我国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时的高等实业学堂。高等实业学堂分农业、工业、商业、商船四种,招收中学毕业生,预科一年,本科农业四年,其余三年;机轮科不设预科,学制五年,是我国五年制高职的最早形式。我国最早明确“五年制”这种教育形式是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同意试办三所初中后五年制的技术专科学校的通知》,这既是我国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初指导性文件,也为高职教育明确了培养目标:培养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避免专科教育的本科化,加强专科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探索,对“五年一贯制”试点进行办学模式改革,进一步促进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20世纪,无论是国家把高等职业学校设置审批权下放地方,还是对职业学校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都促进了各地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五年一贯制大专作为一种全新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具有了一定规模,为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以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从2011年起,学校就开始招收以初中为起点的“3+2”学生,2012年升格为大专院校,正式招收五年一贯制学生。经过四年的教育教学,学校已经为幼儿园输送了三批见习生,即将输送第一批实习生,各园对见习生的总体反映良好,认为学生积极主动、吃苦耐劳、技能娴熟。

二、五年一贯制的幼师生特点

1.年龄较小。因为学生的起点是初中,所以学生年龄集中于14、15岁到19、20岁之间,年龄跨度大。另外,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女生是校园中的主力军,男女比例为1:100。2.学生的入学成绩偏低。与同龄阶段相比较,掌握的知识面以及考试成绩都属于中下偏低水平。3.学生思想认识差异较大。有些学生思想开放,个性张扬,也有些学生内向保守,不善表达。4.家庭教育不够完善。有些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他们的身心带来了消极影响,一些学生沾染了不良习气,如抽烟、打架、旷课,甚至过激的行为。5.学习气氛不佳。低年级学生学习氛围差,课堂听课效率低,见习前学生的理论课与技能课考试挂科现象严重。6.学生会管理权力过大。学生会在学生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管理权力被放大,有时变成了权力滥用,造成了学生会和普通学生的矛盾冲突。

查看全文

幼师生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研究

1幼师生设计数学活动方案的问题

1.1活动设计与幼儿的年龄特征不相符

幼师生应在幼儿年龄特征的基础上设计数学活动方案,但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特点理解缺乏实际了解,因此设计活动目标时容易过高或过低,对内容难易的处理不恰当.虽然学生在思想上有考虑到幼儿各年龄阶段特点的意识,但因为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征也是一知半解,只是按照自己主观的理解设计.例如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时钟”,67%的学生设计的目标仅仅是结合日常生活理解时钟的用途,知道钟表表面和数字,掌握整点、半点.

1.2活动目标设计不科学

设计活动目标应根据数学教育的总目标和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在整体把握活动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通过学生平时练习以及目标设计训练,笔者发现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目标设计定位与幼儿各年龄段不相符,如中班数学活动《自然测量》,学生表述是:能选择不同的自然物测物品的长度,初步掌握测量方法,知道不同的量具所测量的结果不同.这一目标与中班幼儿不相符,目标定的过高;第二,我们现在提倡活动目标涉及三个维度:情感态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能力目标,而学生在设计时往往比较单一,偏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忽视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尤其是数学活动,更应把培养兴趣放在首位;第三,目标的表述啰嗦,不准确.例如,数学活动《10以内数的比较》,学生表述为:通过教师的讲解幼儿掌握10以内物体的数量,通过教师的指导感受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会说“x比x多1,x比谁x少1”,这个学生在表述时不简洁,感受一词比较模糊;第四,目标内容之间重复过多,表述不一致.例如,大班数学活动《学习6的分解》,有的学生表述为:通过操作玩教具幼儿学会6的分解组成,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前者是从幼儿的角度,后者是从教师的角度表述,前后不一致.

1.3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素养问题

查看全文

幼师生物理分层教学法运用

一、幼师生物理教学中使用分层教学法的必要性

1.传统“一刀切”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

幼师生的物理基础和学习能力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有所不同的,有的学生基础牢固掌习能力强,而有的学生只略懂大概,完全不深入,还有些学生甚至没有任何的物理基础,面对这样的具体情况,如果我们继续沿用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那么势必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物理基础又不稳的同学来说,根本无法理解教学内容也不能跟上教师快节奏的步伐会导致这些学生出现听不懂、学不好的状况。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失去了物理学习的兴趣。对于那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河能还会觉得教师的上课节奏慢,教学内容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所以我们要实行分层教学法,以此来帮助全体学生更好地学习。

2.分层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分层教学法实际上是通过科学化的时间以及教学计划实现对学生的分层教学。正因为如此才决定了分层教学法无法实现教师对全体学生在统一时间内进行指导。所以,教师在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导时,应是在不同的时间进行的。这就需要学生自己要加强自主学习能力譬如当教师在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指导时,那么基础能力差的学生就应自主学习,以便在教师教导自己时能更好地配合教师。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教学目标海个学生都要努力达到这个目标。在这种模式之下,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在幼师生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分层教学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