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生姜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0 19:40: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有机生姜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有机生姜

有机生姜栽培技术

1姜田选择和目标产量及施肥量

生产有机生姜应在已通过有机转换的种植区选择地势高、土层深厚疏松、有机质丰富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且前3年未种过姜科作物。前茬作物为茄科、薯芋类作物及粘重涝洼地不宜作为姜田。鲜姜目标产量为30t/hm2以上,其产量结构为种植10.5万株/hm2,平均单株根茎鲜重300~500g,有机肥施用量为氮(N)345~360kg/hm2,磷(P2O5)150~195kg/hm2、钾(K2O)360~390kg/hm2。

2主要生育阶段及栽培技术措施

2.1发芽期

2.1.1培育壮芽。春分前后,选择晴天把姜种平铺于背风向阳平地的晒垫上,晾晒1~2d,傍晚收进室内防冻,中午避免强光直射曝晒过度,勿使种姜失水干缩。晒后置于室内堆放2~3d,下垫干草,上盖草帘,温度保持在11~16℃,促进养分分解。于室内放置一煤炉,隔一定距离在四周垫一圈草垫,选择肥大丰满、皮色光亮、质地硬且无病的姜块装入编织袋内扎口,堆放于草垫上成圆桶形,外围加盖草帘保温。控制炉火使姜种温度达22~25℃,定期翻堆,使姜种受热均匀,连续约15d可生成适播幼芽。壮芽标准:芽长0.5~1.0cm,洁白、鲜亮、肥壮、顶部纯圆,芽基部突起而尚未发根。

2.1.2播前准备。深耕土壤20~25cm,头耙前撒生石灰粉750kg/hm2,充分耙碎,整平田面。按东西向或南北向做畦,畦面宽120cm,沟宽40cm,沟深20cm,畦长不超过15m,沟沟相通,中沟和围沟应比畦沟稍深。在畦上按行距40cm开3行种植沟,深约13cm。选择位于种姜上部和外侧的姜块作种块,每块姜种应在50g以上,保留1个矮壮芽,其余芽全部抹去,用草木灰蘸伤口,置于室内1~2d后播种,约需用种块3t/hm2。

查看全文

探索有机生姜盛产培育技术特色

摘要:总结了生姜在主要发育阶段的有机丰产栽培技术,以期指导姜农生产达到30t/hm2以上的目标产量。

关键词:生姜;有机;丰产;栽培技术

一、姜田选择和目标产量及施肥量

生产有机生姜应在已通过有机转换的种植区选择地势高、土层深厚疏松、有机质丰富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且前3年未种过姜科作物。前茬作物为茄科、薯芋类作物及粘重涝洼地不宜作为姜田。鲜姜目标产量为30t/hm2以上,其产量结构为种植10.5万株/hm2,平均单株根茎鲜重300~500g,有机肥施用量为氮(N)345~360kg/hm2,磷(P2O5)150~195kg/hm2、钾(K2O)360~390kg/hm2。

二、主要生育阶段及栽培技术措施

2.1发芽期

查看全文

生姜合作社经营问题及对策

1引言

生姜是冠英镇的主要经济作物,生姜的销售收入是冠英镇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冠英镇耕地面积31365亩,其中生姜种植的总面积在9000亩左右。目前冠英镇有三个小型的生姜合作社:老木孔生姜专业合作社、冠英勤丰生姜专业合作社、许村生姜合作社。这三个生姜合作社由冠英镇政府牵头,村、生产小组干部组织,农户就近入社并兼顾农户实际经济收入的思路成立的。三个生姜合作社在具体经营操作方式上、经营规模上和覆盖农户的基本经济状况等方面都差别不大。每个生姜合作社大概覆盖的农户达到1600户左右,这些农户中有两三户是纳入精准扶贫对象的。生产经营中合作社的生姜货源主要都来自于入社姜户,生姜质量的界定通过经验判断。另外冠英镇生姜合作社的成品生姜销售方式采取先收购散户生姜,再集中发货,主要销往成都、重庆两地,在价格上受成都和重庆生姜市场的影响较大。

2乐山市冠英镇生姜合作社存在的经营问题

2.1生产经营存在的问题。2.1.1合作社未严格把控生产流程。生姜的产量与其科学的种植技术密切相关。严格选地、精选姜种、适时播种、适量施肥、防旱防涝、防病防害这一系列操作都会影响生姜的产量,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进行。选地不仅需要肥沃,透气性好,有机养料丰富的土地,而且还要选择地势稍高,方便排灌,不易积水的土地。如果这些指标达不到要求,将大大降低生姜产量。生姜合作社不能够对国家分配的土地进行调整,有些土地条件不占有优势,但即使土地养料不是很丰富,也只能坚持栽种生姜,不占优势的土地条件势必会影响生姜产量。姜种需要按照姜块肥大丰满,无病害,肉质新鲜的标准进行挑选,姜种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生姜产量的高低。冠英镇生姜合作社未参与姜农的选种过程,姜农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不会一味追求姜种质量而不顾成本,而大多是在价格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挑选优质姜种,因此其产量会受到姜种质量的限制。生姜的生长对温度的要求特别严苛,温度一般要控制在20℃-25℃。这要求生姜合作社督促姜农在适当的时间播种,不仅能够保证生姜的适宜生长温度,还能够依靠自然降雨保证生长环境的适当湿度。冠英镇生姜合作社尚未采用地暖技术,难以对温度进行准确调控。生长环境未处于最适宜条件,其产量也就难以处于最高产量。适量的施肥不仅能够避免生姜生病长虫,降低减产的风险,同时还能够给生姜补充生长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和元素。姜农在施肥量的把控上大多数是根据自身经验,而不是合作社派专业的技术人员指导,包括如何施肥和施肥多少。在技术培训方面的缺乏也将降低产量。旱涝、病害等这些不利因素都会大大降低生姜的产量。2.1.2生姜质量问题。冠英镇生姜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其原因主要是在生姜生产过程中合作社未向姜农提供专业指导。并且合作社在对姜农们农药的使用上未给予硬性规定,导致姜农对姜种的要求以及在农药的选择上不追求超高品质,相对而言更在意价格,这就决定了其生姜难以成为优质姜。另外,不少成品生姜的农药残留量也存在偏高的问题。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合作社监管力度的不足,使姜农不会刻意追求姜种的优质,也不会选择价格昂贵的有机肥料、农药。有机农药是一种植物提取液,成分更加安全,使用后的农药残留量很少。但是由于有机农药价格昂贵,姜农则选择使用价格低廉的肥料和农药,导致生姜的质量不高。2.2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冠英镇生姜合作社的主要市场是成都和重庆等地理位置较近的城市,销路单一。另外销售方式主要通过电话联系,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单一。同时,合作社对市场行情的把握主要依据个人经验,对行情把握明显不足,导致生姜销量难以大幅提高。2.2.1销路单一,销量少。目前冠英镇外销的主要模式就是以生姜合作社统一接洽周边的商贩对外销售。合作社以散户收购生姜,集中发货。生姜外销主要是凭借多年积累的客户,以传统的营销方式为主,利用电商平台进行销售生姜目前没有配套的基础条件。首先,利用电商平台销售生姜的设施设备要求较多,不仅要有地理标识的认证,还要有无公害产品的认证,目前冠英镇生姜合作社还没有完全达到要求。其次,电商平台的操作需要专业人员,而冠英镇生姜合作社的成员基本都是当地的村民,文化程度不高,运用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冠英的生姜销售通过电商以及农超对接的少之又少。2.2.2对市场行情的把握不足。冠英镇生姜合作社对生姜市场行情的把握主要依靠以往的销售经验,根据种植面积和产量进行经验预测。并且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数据也局限于乐山市,甚至局限于冠英镇,消息来源也大部分是靠邻里互传。合作社对市场行情的把握存在明显不足。生姜价格由市场决定,受市场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影响。生姜市场的价格波动比较大,并且投入高。它的这一特殊性质就要求生姜合作社对市场行情要有充分的把握才能够获得理想的收入。如果能够事先了解主要销售地成都、重庆生姜种植面积,预测目标市场本地的生姜供给量,然后参考往年生姜需求量来调整冠英镇的生姜种植面积,可能获得更高的销售收入。

3乐山市冠英镇生姜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3.1规范生产经营和提高种植技术。3.1.1规范化栽培。合作社要建立完善的生姜生产操作规程,按照严格选地、精选姜种、适时播种、适量施肥、防旱防涝、防病防害等步骤进行生姜生产。要求姜农必须严格按照生姜生产操作规程进行,全面提高生姜产量、质量。合作社要规范姜农的栽培及管理。对姜农农药使用量和种类给予硬性规定,避免姜农违规使用低成本高毒性农药,不仅造成土壤环境受污染,而且会导致生姜农药残留量超标,严重危害食品安全。统一品种、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施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等技术标准保证生姜质量和产量,使合作社在市场上进行销售时更具话语权,且大批量采购种子、肥料可以在价格上得到一定优惠,降低种植成本。3.1.2提高生姜质量。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健康、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并且会追求更高质量的农产品。这就要求冠英镇生姜合作社提高生姜质量,满足更多人的高质量需求,获得更高的收入。姜种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生姜的质量,合作社可以邀请专业人员进行姜种的集中挑选,再按需分配给姜农,为生产优质生姜打下基础。在生姜生产的三个月里,安排专业人员定期到姜地里考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关注生姜生产的每个环节。西坝生姜专业合作社与冠英镇生姜合作社同属于乐山市五通桥区。西坝生姜已经成功申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冠英镇生姜合作社可以向同区的西坝生姜学习,开始做有机生姜,做好质量。西坝生姜走向全国已经证明消费者对有机生姜已经完成了认识的过程,逐渐接受它。因此,冠英合作社也可以通过做有机生姜来树立好的形象,走向全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合作社要注重培养农户规范生产意识,提高生姜质量。只有姜农从心底产生提高质量的意识,才能在种植过程中自觉遵守生产规范,种出安全、高质量产物。单靠安全规章制度去约束,靠合作社去时刻监督,不仅耗费人力、物力,也耗费时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对生姜质量的追求越高,优质姜在市场上的话语权也就越大,其价格也相对较高,带给合作社的收入也越高。3.1.3政府加强技术培训。农业部门、冠英镇政府应该加强对合作社生产人员的技术培训。先进的种植技术能够提高生姜产量和质量,进而提高合作社收入。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进行合作社生产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机械化水平,从生产的过程中提高姜农的生产效率和增加生姜的产量。3.2更新营销理念,建立专业的营销队伍。3.2.1反季种植,抢占市场。一般生姜的栽种时间在3月份、4月份,收成时间在6月份、7月份。而反季生姜可在12月到次年2月完成播种收成,在寒冬腊月也能够在市场上看见嫩生姜,价格达到十几元甚至几十元一斤。相较于当季生姜,价格提高几倍。生姜价格波动巨大,哪怕是早上市一周,其价格也会相差3元每斤甚至以上。提早上市,能够抢占市场,弥补市场空缺,获得更高的单价。冠英镇生姜合作社收购的生姜大部分是用小棚种植的,大棚相较于小棚生姜要早一些上市,虽然投入高一些,但是由于早上市,竞争小,能够较早抢占市场。冠英镇生姜合作社也可以学习西坝生姜,用土地升温技术出产反季节生姜。这种生产方式需要锅炉、管子、煤炭,在地里利用机器,通过管道循环,使土地温度达到生姜所需要的最适宜生长温度。这种方式的初期投入虽然高,但是它可以在反季节时期种植,使得生姜上市时面对的竞争小,从长期角度看,该方式获益更高。3.2.2多元化销售模式,促进外销。冠英镇生姜合作社的销售模式主要是通过传统渠道进行销售,其中以与客户进行电话交流为主。由于合作社人员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基本未涉及电子商务领域,使得冠英镇生姜的销售范围仅限于周边地区,难以走向全国。同区的西坝生姜合作社通过电商和微商进行销售的占销售总量的1/3。在电商平台上销售属于二级批发,价格会有所优惠。销售量越大,价格越优惠。剩余1/3是通过零售,1/3是通过批发。冠英镇生姜合作社可以借鉴西坝生姜合作社的电商模式,来拓宽自身的销路。伴随基础设施的完善,超市购物广场的兴起给冠英镇生姜合作社提供了又一渠道。促进农超对接,不仅能稳定生姜销路,同时大大提高生姜销量。3.2.3打造品牌,扩大知名度。西坝生姜随农产品地理标志专业展区四川团参加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将西坝生姜的品牌带出四川,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生姜品牌影响力。冠英生姜在保证好生姜质量的条件下,也可以打造属于冠英的生姜品牌,同西坝生姜学习交流,力争形成“以大代小,以强带弱”的品牌带动效应,扩大冠英生姜的品牌知名度。积极开展网络营销,通过互联网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对生姜的推广和宣传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3.2.4政府加强合作社人才培养。农业部门、冠英镇政府应该加强对合作社人才的培养。培训的几个要点:1)衔接周边市场促进外销,通过多元化的销售模式和方法达到外销渠道畅通,销量增加,从而促进农民的增收。2)培养专业的调查人员,负责对市场行情的把握,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收入不理想。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不仅能使冠英生姜的推广和宣传能够覆盖更远地区、更广人群,而且还能够运用有效的促销手段,提高生姜的价格,获得高额利润。通过采用线上线下互动互补,打造全国品牌,拓宽销路,扩大销量。目前冠英镇生姜合作社在生姜种植过程中没有进行实地考察,由于专业知识缺乏,主要根据当年姜种销售情况来判断生姜价格。比如种子供大于求,生姜理论上就会价格低一些。相反,种子价格高,供不应求,说明生姜价格高的可能性比较大。这种经验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判断结果准确性低,因此需要专业人员充分分析市场行情,做出相对准确的预测和制定种植计划,稳定姜农收入。

查看全文

试探地膜覆盖生姜种植术特点

摘要:从选种培芽、播种、田间管理、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贮藏等方面介绍了生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以期为生姜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地膜覆盖栽培能保持土壤水分,减轻杂草危害,提高土壤温度,加快出苗和生长,省工省时,经济效益显著。近几年试验示范发现,生姜地膜覆盖较露地栽培生育期提早15~20d,产量提高15%~20%。现将其主要技术总结如下。

一、选种培芽

一般在头年收获时选择肥壮、芽头饱满、色泽鲜亮、不干缩、不腐烂、未受冻、大小均匀、无病虫伤疤的姜块作种姜。于播种前1个月左右,从窖中取出种姜,洗去姜块上的泥土,白天平铺在室外干净地面上或草席上晾晒,晾晒要适度,以免种姜失水过多,姜块干缩,出芽细弱。夜间收进室内,以防受冻,晾晒1~2d后,再堆放室内,盖上草帘,即“困姜”,3~4d后即可催芽。一般采用的催芽方式多为温床催芽,即在避风向阳处建温床,深0.5~0.8m,宽1.2m,长根据种姜多少而定,在温床底部及四周铺10cm左右厚的干草,将种姜摆放其中,厚度以30cm左右为宜,然后再盖上10~15cm厚干草,搭上拱架,盖好塑料薄膜,晚上加盖草帘保温,一般保持床内温度20~25℃。如白天床温超过25℃,可揭膜通风降温,芽长0.5~1.5cm时即可播种。

二、播种

查看全文

大棚生姜栽培技术论文

1播种前准备

(1)栽培地块的选择。生姜最适于在地势较高、无污染、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的中性偏酸性土壤中生长,栽培土壤前3年没有种植生姜、花生等作物,pH值6~7。

(2)选择合适良种。目前市场上生姜品种可分三大类:一是山东大姜,二是凤阳中姜,三是当地小姜。根据近几年市场情况反映,中姜、小姜很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也更适合于大棚栽植。种子选择上应选择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性强、商品性好、具有本品种特性、地上茎粗壮、分枝多、肥大饱满、皮色淡黄明亮、肉质新鲜、不干裂、不腐烂、未受冻、质地硬、大小适宜的健康姜块留作种用,严禁从病姜区引种。

(3)整地。大棚栽培生姜一般在2月中下旬(农历正月中旬)开始,1月先将腐熟的农家肥约30t/hm2均匀撒于地面,深翻混匀。

(4)建棚。建棚高2.5m,棚宽8~10m,选用透光性和质地较好的薄膜做棚膜。

(5)起垄。耙地平整后起垄,每垄之间间距60cm,垄高30cm,垄宽30cm,工作沟内留备用土。

查看全文

生姜姜瘟病发生根源及预防措施剖析

摘要:简介了生姜姜瘟病的危害特点及发生原因,总结了该病的防治技术,包括选地、合理轮作、使用无污染水肥、药物预防、发病初期用药等内容,以供种植者参考。

关键词:生姜姜瘟病;危害特点;发生原因;综合防治

姜瘟病又称姜腐烂病或青枯病,属于一种细菌性病害,病原菌为青枯假单胞杆菌。随着生姜种植年限延长和种植面积扩大,姜瘟病危害不断加重,导致生姜产量大幅度下降。

1危害特点

姜瘟病主要发生于地下根茎部分,也可发生于叶茎和根部,一般多在靠近地面的茎部和根部的上半部发病。姜病部初呈水渍状,表面发暗,内心变褐色,散发臭味,以后逐渐软化,内部充满乳白色恶臭汁液,用手挤压流出污白汁液,茎杆受害成暗紫色,后变黄褐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残留纤维,叶片被害状呈凋萎状,叶色淡黄,边缘卷曲,终至全株下垂枯死[1]。安徽、山东各地姜瘟病发生、发展规律基本一致,一般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有零星发病现象,不仔细观察难以发现,安徽阜阳地区8月上旬至9月中旬为姜瘟病第1个高峰期,10月上旬至下旬为第2个高发期,整个姜瘟病发病期长达3~4个月。

2发生原因

查看全文

生态循环农业典型经验分析

摘要:山东省曲阜市依托畜禽养殖场、农业园区等,大力发展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逐步形成了“畜—沼—菜”“畜—沼—果”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村容整洁,实现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循环农业良性循环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典型经验;做法;体系;推广

山东省曲阜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减少农业污染、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建设的重点,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以沼气为纽带的“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在养殖场能源生态工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研究制定规划,落实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1主要做法

1.1积极推广秸秆反应堆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2013~2014年曲阜市实施完成了山东省农业厅下达的生态农业与农村新能源示范县项目。一是实施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推广项目。在息陬镇小峪村泰和基地和石门山镇大庙村森蓝基地推广实施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二是在时庄街道民生姜专业合作社和陵城镇圣丰林果种植园两个基地推广实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项目。三是推广实施双降解地膜应用技术。通过示范县项目实施,提高了曲阜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动了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15年实施完成了济宁市级美丽乡村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安装粘虫板3300张、太阳能仿古路灯160盏、太阳能照明杀虫一体灯49盏。实现了生态节能环保和美丽乡村示范区美化亮化建设。1.2积极推广“一池三改”和生态施肥技术。2016年以来,曲阜市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以沼气为纽带的“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和养殖场能源生态工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文明村建设等,研究制定规划,落实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曲阜市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人畜粪便利用率有了较大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化肥使用量减少30%,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18年曲阜市12个镇街205个村先后实施了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农村沼气入户达到3.2万户,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320处,大型沼气工程1处,沼气服务网点53处,沼气区域服务站2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12处。曲阜全面推广安全高效低毒农药和生态施肥等生态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等技术,减少化肥投入。同时,积极宣传国家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农业环境调查和监测,积极争取资金对污染产地进行改造治理。积极引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成果,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

2配套体系

查看全文

论析生姜姜瘟病综治措施

摘要:简介了生姜姜瘟病的危害特点及发生原因,总结了该病的防治技术,包括选地、合理轮作、使用无污染水肥、药物预防、发病初期用药等内容,以供种植者参考。

关键词:生姜姜瘟病;危害特点;发生原因;综合防治

姜瘟病又称姜腐烂病或青枯病,属于一种细菌性病害,病原菌为青枯假单胞杆菌。随着生姜种植年限延长和种植面积扩大,姜瘟病危害不断加重,导致生姜产量大幅度下降。

一、危害特点

姜瘟病主要发生于地下根茎部分,也可发生于叶茎和根部,一般多在靠近地面的茎部和根部的上半部发病。姜病部初呈水渍状,表面发暗,内心变褐色,散发臭味,以后逐渐软化,内部充满乳白色恶臭汁液,用手挤压流出污白汁液,茎杆受害成暗紫色,后变黄褐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残留纤维,叶片被害状呈凋萎状,叶色淡黄,边缘卷曲,终至全株下垂枯死。安徽、山东各地姜瘟病发生、发展规律基本一致,一般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有零星发病现象,不仔细观察难以发现,安徽阜阳地区8月上旬至9月中旬为姜瘟病第1个高峰期,10月上旬至下旬为第2个高发期,整个姜瘟病发病期长达3~4个月。

二、发生原因

查看全文

生姜姜瘟病发源以及预防举措

姜瘟病又称姜腐烂病或青枯病,属于一种细菌性病害,病原菌为青枯假单胞杆菌。随着生姜种植年限延长和种植面积扩大,姜瘟病危害不断加重,导致生姜产量大幅度下降。

1危害特点

姜瘟病主要发生于地下根茎部分,也可发生于叶茎和根部,一般多在靠近地面的茎部和根部的上半部发病。姜病部初呈水渍状,表面发暗,内心变褐色,散发臭味,以后逐渐软化,内部充满乳白色恶臭汁液,用手挤压流出污白汁液,茎杆受害成暗紫色,后变黄褐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残留纤维,叶片被害状呈凋萎状,叶色淡黄,边缘卷曲,终至全株下垂枯死。

安徽、山东各地姜瘟病发生、发展规律基本一致,一般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有零星发病现象,不仔细观察难以发现,安徽阜阳地区8月上旬至9月中旬为姜瘟病第1个高峰期,10月上旬至下旬为第2个高发期,整个姜瘟病发病期长达3~4个月。

2发生原因

一是温度。生姜喜阴凉忌高温高湿,姜瘟病始发病日均温度为20℃左右。病原菌最适宜温度为25~30℃,15℃以下病害发生很少。二是湿度。雨水的多少直接影响姜瘟病发生的早晚和轻重。阴雨天后暴晴,有利于姜瘟病的传播和蔓延,因为这时土壤湿度大、温度高,待到9月下旬气温下降,茎叶茂盛致使地温下降,利于生姜的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三是种植制度。根据临泉县长官镇、高塘镇、范集乡、杨小街乡姜农的经验和笔者长期的调查,姜瘟病的发生与种植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前茬为茄子、土豆、辣椒、西红柿等作物发生姜瘟病的可能性就大,与豆类、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实行4年以上轮作,姜瘟病发生相对较轻。四是施肥。凡偏施氮肥的地块发病率较高,多施土杂肥、饼肥的地块发病较轻。

查看全文

生姜栽培技术分析论文

1姜田选择和目标产量及施肥量

生产有机生姜应在已通过有机转换的种植区选择地势高、土层深厚疏松、有机质丰富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且前3年未种过姜科作物。前茬作物为茄科、薯芋类作物及粘重涝洼地不宜作为姜田。鲜姜目标产量为30t/hm2以上,其产量结构为种植10.5万株/hm2,平均单株根茎鲜重300~500g,有机肥施用量为氮(N)345~360kg/hm2,磷(P2O5)150~195kg/hm2、钾(K2O)360~390kg/hm2。

2主要生育阶段及栽培技术措施

2.1发芽期

2.1.1培育壮芽。春分前后,选择晴天把姜种平铺于背风向阳平地的晒垫上,晾晒1~2d,傍晚收进室内防冻,中午避免强光直射曝晒过度,勿使种姜失水干缩。晒后置于室内堆放2~3d,下垫干草,上盖草帘,温度保持在11~16℃,促进养分分解。于室内放置一煤炉,隔一定距离在四周垫一圈草垫,选择肥大丰满、皮色光亮、质地硬且无病的姜块装入编织袋内扎口,堆放于草垫上成圆桶形,外围加盖草帘保温。控制炉火使姜种温度达22~25℃,定期翻堆,使姜种受热均匀,连续约15d可生成适播幼芽。壮芽标准:芽长0.5~1.0cm,洁白、鲜亮、肥壮、顶部纯圆,芽基部突起而尚未发根。

2.1.2播前准备。深耕土壤20~25cm,头耙前撒生石灰粉750kg/hm2,充分耙碎,整平田面。按东西向或南北向做畦,畦面宽120cm,沟宽40cm,沟深20cm,畦长不超过15m,沟沟相通,中沟和围沟应比畦沟稍深。在畦上按行距40cm开3行种植沟,深约13cm。选择位于种姜上部和外侧的姜块作种块,每块姜种应在50g以上,保留1个矮壮芽,其余芽全部抹去,用草木灰蘸伤口,置于室内1~2d后播种,约需用种块3t/hm2。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