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路径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0 17:42: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优化路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优化路径

优化临床路径思索

手术创伤通常不可避免地产生应激反应,过度应激及炎性反应有可能导致器官功能不全及出现并发症,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速度。快速康复外科(fasttracksurgery)是将同手术期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措施整合在一起,将麻醉、护理和外科等学科的最新研究证据完美结合的一种集成fi:4新理念.是采取优化的临床路径.强调减少创伤应激、促进器官功能早期康复、减少并发症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的临床实践过程。以往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通常术后7~10d才能康复出院.而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的理念,患者术后3-6d就可以康复出院。快速康复外科的主要措施包括:(1)手术前不再常规进行机械性灌肠或E1服泻药行肠道准备.以避免导致患者脱水及电解质失衡:(2)患者手术前不再整夜地禁食,在手术前2h喝含碳水化合物的饮品.这样不仅可以缓解术前口渴、饥饿和烦躁,而且有利于抑制手术后的分解代谢;(3)不再等到手术后4-5d患者肠道通气或排粪后才恢复口服进食.而是鼓励其在手术后的第1天就开始少量口服清流质,到手术后的3~4d可以恢复口服半流饮食,减少或停止静脉输液:(4)减少以往手术时常规放置的多种导管,如鼻胃减压管或腹腔引流管等.以减少患者的疼痛,增加患者的舒适度:(5)特别强调手术中全身麻醉插管的同时加用硬膜外麻醉以及留置硬膜外导管在术后48h内进行持续给药止痛.应用中胸段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可以阻断交感神经兴奋.减轻创伤应激反应.患者在充分止痛的情况下,手术后第1天即可以离床活动.早期的下床活动可以促进机体合成代谢.有利于体力恢复及营养的补充。硬膜外使用罗哌卡因等神经阻滞药还有促进肠蠕动的作用:尽量避免吗啡等阿片止痛药的应用.可以减少发生术后肠麻痹。

一、快速康复外科的关键技术及临床路径

快速康复外科需有严格的临床路径来保证其实施,其最关键的3个技术环节是优化术后镇痛、早期离床活动及促进肠功能的恢复。疼痛是手术后最大的应激因素,因此。充分止痛十分必要:快速康复外科的核心之~是肠功能的快速康复,使患者能够术后2~3d出院。患者术后1-2d就恢复通气及通粪.可耐受半流饮食.就很快可以达到出院标准。在快速康复外科中十分强调不常规放置鼻胃管.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不适和肺炎并发症及减少机体生理杀菌剂胃液的丢失.而且有利于术后早期恢复经口饮食.改善肠黏膜的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易位。对于不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的建议,临床上存有争议.其实有证据表明.择期胃肠手术时不需要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一.但目前.不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的措施尚无需强制执行.我们建议.如果术中渗液较多或对吻合口有担心时,可以放置腹腔引流:需要强调的是适时早期去除。以免因导管疼痛等因素影响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导尿管术后1~2d内应去除.以利于开展早期下床康复活动及恢复饮水进食。有研究报道,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的理念.开腹的结直肠切除患者术后2-3d就可以出院.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反,它减少了心功能不全、静脉血栓形成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2】.快速康复外科追求的目标是器官功能的早期康复.而不是早期出院,也非省钱。对于高龄、大手术的患者.应用快速康复外科可能效果更好.因为可以减少术后心肺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发生率。当然,针对不同情况的患者,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的多项措施也可以适当增减。针对高龄、器官功能不全或营养不良的患者.快速康复外科十分重视术前器官功能的准备.包括营养支持和心肺功能锻炼等,待器官功能改善后再进行快速康复外科治疗,其效果同样令人满意。

二、困扰快速康复外科广泛开展的主要问题

快速康复外科已应用于胃肠外科、胸心外科、泌尿外科及骨科等领域.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患者术后3~4d即可康复出院。如此明显的效果.为什么临床推广应用却并不令人满意呢?有调查研究显示.在西方发达国家,真正开展快速康复外科的医疗中心比例也不是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理念根深蒂周.原有的围手术期处理模式已成为阻碍其开展的最大障碍…。例如,全胃切除了还放置鼻胃管减压管.目的何在?患者麻醉清醒后回病房还要“去枕平卧6h”,为什么?只是“传统”使然!术后一定需要等到肠道通气才能饮水吗?其实,消化道每天分泌胃肠液体约6000~8000ml,如果每30rain口服50mI清流质和水.不会增加吻合口的负担,也不会引起恶心和呕吐.但这将增加患者的舒适性,还可以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如果我们仔细地研究和思考后就会发现.许多原来习以为常的围手术期做法,其实是没有证据的.不合理的措施反而阻碍了术后患者的正常康复。随着近年来的宣传与推广,快速康复外科的应用情况有很大的改善.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医生的重视与应用?。还有人担心.快速康复外科患者术后很快出院是否会增加或延误诊断吻合El瘘等并发症?是否会增加再住院率?诚然.任何一种新技术或新理念其安全性应是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快速康复外科有严格的出院标准,与传统出院标准一样.即患者需达到无痛、恢复半流饮食、自由行走、肠道通气和无其他不适症状.不同之处在于快速康复外科的患者可以很快达到这个标准。快速康复外科患者出院后并不是进入社区医疗.不会增加费用:更不是转换术后住院的处所。

患者是真正意义上的早期康复出院.这增加了其对治疗的满意度,减少了对手术创伤的恐惧.特别有利肿瘤患者增强进一步抗肿瘤治疗的信心。快速康复外科还强调,患者出院后应有良好的联系随访机制.有任何不适可以第一时间联系到主管医生.并可以及时再住院治疗。近6年来,我们医院开展快速康复外科治疗了1000多例胃肠道肿瘤患者.无一例在出院后发生腹腔感染、出血或瘘等严重并发症而需要再次住院治疗者。因此.为了避免出院后发生严重并发症,不可一味地追求早期出院.仔细地评估是否达到出院标准则十分重要。快速康复外科的早期研究阶段.曾有报道结肠切除手术后2d的出院临床路径.增加了再住院率。但后期的研究中通过进一步优化术后临床路径.调整到3d出院,与传统围手术期处理相比.再住院率没有再增加引。目前.外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仍主要与手术操作技术相关.快速康复外科还不能帮助我们完全解决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问题。随着外科技术与器械的进步.胃肠手术后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一个好的胃肠肿瘤中心,其发生率在3%左右。通过一些无创的监测手段。如B超、CT等检查,加之临床体检与观察.术后并发症能够早期发现与处理。开展快速康复外科应循序渐进。首先应该了解快速康复外科的内涵与实质.这有利于帮助我们深刻了解快速康复外科的本质,克服传统围手术期处理的陈旧观念。其次,13到有经验的临床医学中心参观交流,可以帮助了解其中~些有益的技巧与配合.例如:针对直肠或左半结肠切除的手术患者.术前肠道准备可以采用1d的低渣饮食:而右半结肠切除患者,术前ld则可以完全正常饮食。建议先从相对简单的左、有半结肠切除手术开始进行尝试.积累经验后,再在直肠切除和胃切除手术患者中应用。

查看全文

应急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研究

摘要:文章对应急物流配送路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带时间窗的应急物流配送路径最短优化模型,提出了遗传优化算法,最后以漳县公路网络为算例进行分析,利用MATLAB软件编程实现,算例结果表明,遗传优化算法更好地解决应急物流配送问题,验证了遗传算法解决应急物流配送路径的可行性。

关键词:时间窗;应急物流;配送路径;遗传算法;甘肃省

自然灾害具有强大的破坏力,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经常造成自然环境破坏,在不同程度上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们心理恐慌,为降低灾害造成的损伤,在短期内灾区急需大量的救援物资,应急物流开辟了为快速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同时提供满足受灾群众生活和医疗物资的需求,而应急物流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等特点,为了提高应急物资配送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要对应急物流车辆配送路径做出科学的决策。然而,由于灾情的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性以及救援的紧迫性使得应急管理部门很难准确获得受灾地区对应急物资的需求量。同时,应急车辆配送物资的过程中常常面临路径通行能力差、山体滑坡和道路塌陷损坏等风险,也影响应急物资的精准送达。如何以最短路径、高满意度、最低成本等为目标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的配送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的问题。李志等研究了以物资分配公平性和需求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建立基于多目标的混合整数规划方法应急物资供应点定位-分配模型;杨恩缘,李进等提出了以运输成本最小为目标,结合容量限制及应急配送的多样性和多级性特点,构建了应急物资多级配送选址-路径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陈湉,林勇提出基于离散蜂群的灾害应急物流车辆调度优化问题研究,以供应过量、物资分配不足所造成的损失最小化、车辆调度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以服务时间窗和车辆运载能力为约束条件,构建了应急需求下的车辆调度优化模型,并采用离散蜂群算法求解;张伟,杨斌等以运输距离最短化、运输时间最小化和路径复杂性为目标,建立多目标应急物流路径规划模型;蒋杰辉,马良利用改进智能水滴算法求解应急物资配送中车辆路径优化问题;朱娜,郑亚平采用“矢量投影-理想点法”以车辆运载能力等为限制条件,以应急运输成本、应急时间及救灾点数量为优化目标构建了应急物资分配模型;朱佳翔等以运输时间最少、成本最优以及用户满意度最大等为目标,构建多阶段多目标应急物流配送的灰色动态规划模型。

一、问题的描述

带时间窗的车辆运输路径问题(VRPTW)是应急物流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实现在有限时间内实现物资的及时送达,提高救援效率,将灾害降到最小化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甘肃应急物流运输与配送问题,构建了带时间窗路径最短为目标的车辆配送模型,设计遗传算法对应急物流配送路径模型求解,兼顾考虑多个制约条件,如车辆载重量的限制,受灾点对物资需求时间窗的限制等。假设有一个配送中心对多个受灾点进行应急物资配送,配送中心有容量不同的车辆,受灾点对物资需求的时间各不相同,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配送任务,规划配送路线并要求每条路线上只有一辆车配送,规定车辆从配送中心出发完成配送任务后再返回配送中心,使车辆配送车辆总运达的路径最短,利用MAT-LAB软件编程求解,计算出应急物流最短配送路径最优解。

二、构建带时间窗的应急物流配送路径模型

查看全文

农村金融供给的优化路径研究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代市场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完善农村经济建设上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由于历史、地理、人文等因素影响,农村和城市经济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金融方面。农村经济改革的重点应投入到农村金融供给上,这样既可以提升农民的经济实力和薪资水平,还可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与转型。本文分析了农村金融改革现状,阐述了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与意义,并提出优化农村金融供给的方式方法,希望借此给相关部门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改革。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农村金融供给;优化路径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主潮流是供给侧改革,广大人民群众要作为改革的主体与重要参与者,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农村经济与供给侧改革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供给侧改革下的农村金融供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助力,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与供给侧改革的最终效果相挂钩。农村经济与金融供给的关系密不可分,为了更好地创建与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金融供给路径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1当今农村金融供给存在的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其发展潜力巨大,国家和社会都对农村经济发展持有乐观看法,在这样的期待下,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农村经济发展尚存在很多客观阻力,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金融供给向更优先方向前进,首要做的就是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1.1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数量偏少。目前针对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已经制定,但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限制,导致农村金融供给政策落实不到位,许多偏远地区农村的金融机构数量不足甚至完全没有。另外,由于相当一部分的农村居民对金融常识、经济发展的认识不够,导致金融业务需求缺乏,而整体金融业务需求过低也会造成金融供给降低,从而降低经济增长活力。大部分农村地区已经配备相应的金融服务机构,比较常见的是各地农村金融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和农村银行等。不难看出,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类型还是较为单一,适合短期业务需求,加上农村商业银行是盈利机构,主要目的还是赚钱,不会具体帮助农民开展金融业务,而农民并不熟悉繁杂的金融项目和业务。1.2农村金融产品种类较少。农业、农民、农村是农村经济发展三大支柱,相关经济活动都是基于此开展。由于经济活动的类型和范围不尽相同,所需要的金融项目和业务也不一样,健康的农村金融业务需求应该是多样化的,有不同的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供农民选择[1]。然而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与此并不相符,相关银行和机构为了更好地规避风险,提供给农民的金融业务种类较少,虽然某种程度上降低了风险,但是却对农村金融业务效率产生破坏,不符合经济多元化的发展需求。1.3金融机构和农民信息沟通不及时。农村金融活动的开展效率偏低,主要困扰因素有两点:一是金融机构数量受主观和客观因素制约导致偏少,二是当地金融机构活力不够,和农民的交互沟通不及时。金融机构数量不足,且存在的机构沟通不到位,办事效率较低,金融服务水平不够,导致农民开展金融业务时无法良好表现自己的诉求,最终农村经济建设达不到农民投入金融产品和项目的需求,非常不利于农村供给侧改革工作的开展。

2供给侧改革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性

查看全文

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路径

【摘要】“互联网+政务服务”成为信息时代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方式。论文以S市为例,分析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平台设计、人才培养、覆盖范围、引导方向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对其他行政区的云端政务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政务服务”;问题;优化路径

1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政府工作步入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创新思维已逐渐运用到面向群众的政务服务当中,公民可以通过云端实现线上办理业务。由于国内“互联网+政务服务”起步较晚,我国在政务云平台建设中在平台设计、人才培养、覆盖范围、引导方向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论文结合实践状况,寻找现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优化路径。

2“互联网+政务服务”内涵与实践意义

2.1“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内涵

查看全文

纸本期刊馆藏优化路径

摘要:阐述了期刊馆藏建设的特性:科学性、连续性和实践性,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说明,探讨了期刊馆藏优化的时机和路径,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纸本期刊;图书馆馆藏;优化

在已有的研究中,谈馆藏优化,多为纸本图书馆藏优化,谈纸本期刊馆藏优化的极少。期刊馆藏建设,有自己的突出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科学性、连续性、实践性。期刊馆藏优化,其实质就是平衡期刊馆藏的“三性”。既要重视期刊馆藏的连续性,也要充分考虑期刊馆藏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通过各种时机和途径,对馆藏进行优化。

1期刊馆藏建设的“三性”

1.1期刊馆藏建设的科学性

期刊馆藏建设要讲究科学性。这个科学性既包含了需要遵循期刊本身的特点和价值,又包含了期刊馆藏必须要适应单位或者读者对象的实际需求。1.1.1学科馆藏结构:广泛涉及,但有主次。期刊是具有学科属性的,尤其是学术期刊。所以,在期刊馆藏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期刊的学科性。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形成科学的学科专业结构,要广泛涉及各个学科,但是又要有主次之分。哪些学科刊物多,哪些学科刊物少,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比例。这个主次分配的依据,就是要符合本单位的特点。1.1.2学术期刊与通俗期刊馆藏结构:适宜本单位性质。学术期刊与通俗期刊,是具有不同的读者群的。一般来说,如果是学术科研单位,会重点布局学术刊物。如果是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图书馆,则重点布局通俗刊。此外,比例结构还得科学。学术刊与通俗刊协调搭配,才能更好地适应读者需求。1.1.3刊物层次结构:核心与非核心结构比例科学合理。期刊跟图书一样,良莠不齐。图书馆一定要严把质量关,切忌质量低下的刊物进入图书馆。判断期刊质量的一个标准,就是核心刊与非核心刊。要根据单位的现实情况,选择适合单位的刊物,确定科学的核心与非核心的比例。

查看全文

金融精准服务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

[摘要]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为做好新形势下乡村振兴的金融服务工作,以湖南郴州为例,研究金融精准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状况。调查显示,通过健全服务体系、完善配套保障、加大信贷投放、创新服务模式、优化生态环境等举措,郴州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监管职责重叠、金融承受性差、配套保障不充分、需求供给不匹配等问题,应该从优化部门职责、促进多元发展、强化配套保障、加大资源倾斜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服务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金融;精准扶贫

1郴州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做法

1.1强化市场定位功能优势,健全银行支农服务体系

1.1.1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截至2021年6月末,全市银行机构设有7339个农村金融服务点,包括229个县域网点、326个乡镇网点、159个乡镇金融服务点、6625个村级金融服务点,从业人数共8120人。其中涉农银行机构农村金融服务点占比44.4%、乡镇网点占比95.5%,实现乡村金融覆盖率超95%,从业人数占比69.4%。1.1.2完善农村保险保障体系。市财政局印发《郴州市市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财政配套资金管理办法》,对种植业、养殖业、农房保险等其他品种提供保费补贴,进一步提高财政补贴资金使用效益。2020年下达全市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1013万元,较上年增长95.6%,为“三农”服务解除后顾之忧。

1.2落实支农支小政策工具,完善金融支农配套保障

查看全文

绿色金融模式及优化路径

摘要:“双碳”目标的提出,绿色金融迎来新的历史性机遇。对于全国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之一的衢州而言,把握发展机遇,进一步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成果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衢州的区位条件及近年绿色金融发展成果,总结了具有衢州特色的“衢州经验”,提出了绿色理念与城市文化理念相结合、需要持续推进绿色金融服务平台的升级及金融产品创新等建议。更要为其他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提供方案、样本,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

关键词:绿色金融;碳中和;乡村振兴;产业转型

1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开始在经济发展过程注重环境问题,在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也更强调了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性。绿色金融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产生起,尽管在内涵上各方争议犹存,但其核心并未偏离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可持续的理念。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后,与数字经济相结合的线上金融发展模式更是进一步丰富了绿色金融的内涵。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双碳”目标。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国内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绿色金融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2区位条件及发展成果

2.1区位条件

查看全文

生态扶贫实践困境与路径优化

[摘要]文章通过梳理安徽大别山区绿色脱贫实践,探究生态扶贫的践行困境:相关主体绿色脱贫理念滞后,生态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困难,公共政策引导、扶持力度不均,贫困群众生态脱贫动力不足。进而从发展理念、资源禀赋、政策设计与内生脱贫动力四个方面提炼出生态扶贫的长效举措。

[关键词]脱贫攻坚;安徽大别山区;生态扶贫实践

安徽大别山区是2011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规划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也是安徽省在新时期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采取何种扶贫方略改变此区域的贫困面貌,是安徽省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2015年11月中央决策层在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提出要把生态保护放在扶贫开发的优先位置,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成为精准扶贫领域的主基调。2015年12月,《安徽省贯彻落实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中指出要坚持绿色、共享等发展理念,加强生态保护建设,推进扶贫攻坚进程。2018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印发《生态扶贫工作方案》,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1],走出一条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的生态扶贫道路。生态扶贫实现了从指导思想到实地运用的重大飞跃。学术界密切关注生态扶贫实践,研究成果逐步涌现,为持续推进生态扶贫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沈茂英、杨萍界定了生态扶贫的概念与生态扶贫的五大类型,提出了新时期生态扶贫建设的重点领域与制度保障(沈茂英、杨萍,2016)。曹诗颂等通过对连片特困区714个贫困县的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进行耦合协调分析,得出连片特困区脆弱生态环境与经济贫困共生共存[2],提出将生态经济与扶贫开发相结合,走生态扶贫道路(曹诗颂等,2016)。莫光辉从脱贫攻坚战的绿色减贫内涵和绿色减贫定位阐释了绿色减贫是脱贫攻坚战的价值取向[3]。但是生态扶贫的现有研究成果,多是基于全局性扶贫开发视野,缺乏较强的区域针对性。本文以典型的安徽大别山区为例,尝试分析生态扶贫在实践中的运行成效,探讨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素,为有效推进生态扶贫路径寻找良方,也可为其他贫困地区深入开展生态扶贫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

一、生态扶贫:脱贫攻坚的一种新范式

传统的生态治理是作为一种脱贫手段被嵌入扶贫开发大格局之中。但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平行化前进的实践方式,并不能实现生态治理的持续有效和贫困人口的持续脱贫,从而导致贫困群体与当地生态环境陷入贫困恶性循环的泥潭。进入新时代,绿色和协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也逐步成为精准扶贫领域的核心元素。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定位,提出要把生态保护放在扶贫开发的优先位置,将生态与扶贫有机结合的生态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新策略。通过实施各具特色的生态扶贫模式,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要素并融入精准扶贫之中,让贫困人口从生态治理中有效脱贫,使其成为中国特色脱贫攻坚道路的一种选择。生态化是生态扶贫的内核。生态扶贫是绿色协调发展理念在反贫困领域的集中体现,基于贫困地区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空间区域重叠、生态治理与贫困治理目标重合而形成,侧重于环境保护与生态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4]依靠生态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产业,赋予贫困人口参与并获得生态资源资本化的权益,通过生态资源的持续有效利用,彰显脱贫攻坚道路的绿色化形态。生态扶贫是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把生态保护放在扶贫开发的优先位置,并不是要单纯固守一地的生态资源,而是要千方百计地进行实践创新,充分利用好生态资源禀赋优势,串联起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两个战场,以生态扶贫带动精准扶贫,实现绿色减贫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格局。生态扶贫的落脚点是提升贫困人口的可持续生计能力。[5]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扶贫模式,将生态经济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让贫困人口参与重大生态项目建设,创新生态资源加工利用方式,以发展生态特色产业为载体,形成绿色生态产业体系,着力将提升贫困人口的可持续生计能力融入其中,提高生态扶贫的益贫效果,最终实现贫困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安徽省脱贫攻坚的重要阵地,安徽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的生态功能定位注定该区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方向是实施生态扶贫,以生态立足的绿色脱贫之路在安徽大别山区全面开启。

二、生态扶贫的实践探索

查看全文

财政监督挑战与路径优化

在2017年召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会议上,作出重要理论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国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也已发生根本变化;从国际形势看,当今世界已处于深刻变革和巨大调整期,经济复苏缓慢,增长动能不足,国际税收竞争更为激烈,无形资产交易和跨境服务呈现激烈增长模式。为契合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应不断加强我国财政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为改革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新时代下财政工作理应切实考虑当前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力求发展质量的提升和工作效益的优化,增强人民的获得感,以更好的质量和更高的水平,发挥财政的重要作用。新时代赋予财政监督工作更深层次内涵,监督工作应有利于财政管理体系的不断优化,并有助于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支柱作用。在新时代,如何落实财政监督在政策实施及资金分配中的效用,值得深入思考和探析。本文对新时代下财政监督机制运行和工作进程展开分析,结合当前财政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战略的优化建议,探索开拓新时代财政监督工作新局面。

一、新时代财政监督面临的挑战

进入新时代,财政监督工作要做到深刻把握新时代特征,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致力于人民获得感、公平感的增强。无论是实现我国民族复兴的长期目标,还是应对当前改革遇到的各种挑战,都需要积极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与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要求相比,当前财政监督机制运行和工作进展暴露出如下几个不可小觑的问题。(一)财政监督法治化程度有待提高。财政监督执行效力与法治化建设程度密切相关。目前,我国财政监督工作依然存在相关立法层次较低,法治约束力度较弱等问题,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财政监督工作的法治化进程。1、财政监督立法层次较低。当前,我国财政监督的相关条款以条例和管理办法居多,但缺少专门的法律或法规。财政监督立法层次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时代下财政监督工作的法治化进程。由于立法层次较低,办法和条款的权威性有限,难免造成对监督主体和被监督对象的约束力度不足,影响到财政监督效力的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立法层次较低也意味着对财政监督的内容、责任机制、财政主体间的联系缺乏整体性的规范,进而制约了财政监督职能本身朝向法治化的方向迈进。2、财政监督法治约束力度较弱。国家现行财政监督的相关条例只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有财政监督权,但没有明确的法律措施来保障财政监督权的实施,也没有规定被监督者不接受监督将承担的法律责任,因而弱化了财政监督的法治力度。同时,我国享有财政监督权的主体间权责界限不明确,人大、财政部门、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等对财政资金都有一定程度的监督权利,但未就职能、权限、责任具体化。与此同时,我国财政监督在执行过程中,“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仍不胜枚举,尤其在惩处环节上,地方无视法律,自由决断现象猖獗。这些违法乱纪问题若是免于惩处,不仅会削弱财政监督执法力度,更会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国家财产流失。(二)财政监督覆盖范围有待延展。财政监督是构建新时代财政体制的必然保证,财政监督与新时代财税体制改革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新时展要求财政监督由收入、支出、内部监控逐渐外扩,相比之下,当前我国财政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覆盖范围不全等问题。1、重专项检查,轻全方位监督。目前来看,我国财政机制运行过程中,更偏重专项性,较忽视日常性,全方位监督不到位。重专项检查,轻全方位监督,难免造成监管工作的疏漏,有碍于管理覆盖范围的延展。进一步看,各部门的专项检查工作由于没有统一安排协调,可能在内容和项目上有所重叠,这易造成监管资源浪费,同时也不免增加被查单位的管理负担。2、重事后监督,轻全过程监督。监督伴随管理活动而存在,财政监督机制及其与之相应的财政监督体系也会随着财政管理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推进,预防性的事前审核和控制性的事中监管的不力,已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全过程监督要求监督方式多样化、全面化、具体化,将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避免工作盲区。事后监督主要发挥现代财政监督的纠偏职能,对事后检查的过分依赖,不免使监督工作难以达到及时有效的效果,对于违法乱纪事件给经济社会秩序造成破坏的严重后果的遏制只是“亡羊补牢”,未能斩草除根,效果不容乐观。因此,现行“重事后监督,轻全过程监督”的管理模式,易造成财政监督工作的覆盖不全,难以符合新时代下财政管理的基本要求。(三)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有待完善。财政监督工作点多面广,尤其是进入新时代,财政监督工作内容更细致,范围更广泛,不得不依靠强有力的信息系统的支持。基于新时代公共财政信息的互联共通的客观要求,加快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构建符合我国财政工作时代要求的信息体系,成为当前财政监督工作改革和完善的紧迫任务。1、财政监督信息互联共享不到位。信息化是创新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现阶段,我国财政管理和监督信息互联共享水平较落后。实践中,因财政信息系统自身存在不统一、不联网、平台建设良莠不齐的问题,加之其与税务、审计、银行等部门系统数据不共享而造成的监督资源浪费现象层出,相较于现代财政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要求,新时代下财政监督信息的互联共享工作任重道远。目前看来,被监督对象对财政监督工作的反馈结果重视度不高,加上当下尚未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使得后续检查工作难度较大,因而不免存在一些部门对财政监督整改报告重视程度较低。2、财政监督信息公开透明不全面。新时代下,社会公众对知情权和监督权的表达,以及对推进财政监督信息公开全面度提出新的要求。目前,监督检查的结果和处理情况仅仅做到内部通报,不够健全,不够透明,有碍于监督结果对被监督对象的警示作用。因此,财政监督信息公开不全面是造成当前相关部门对财政监督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对财政监督结果利用程度不深入的不可忽略的原因。当前,公众对财政支出的效果如何、财政资金使用管理中有无腐败问题等情况几乎无法从官方渠道了解。在充分肯定省级以上政府的财政信息公开已经取得显著进展的同时,从财政信息公开的实践看,广大民众获得的财政信息并不具体、详细。甚至对于普通人大代表,由于财政信息公开不全面,透明度不高,审议预决算案流于形式,监督失去了实质性意义。

二、新时代下财政监督工作路径优化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随着监管内容日趋复杂化,监管对象日益多元化,财政监督要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覆盖财政政策落实效益。2015年施行的新《预算法》对现代预算管理和监督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财政监督要将所有政府收支纳入监督范围,嵌入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不断提高财政监督的效率和效力。因此,如何建立健全对财政政策落实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财政监督机制,成为新时代下摆在各级财政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结合当前财政监督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和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要求,新时代下财政监督工作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一)构建并完善财政监督法治化体系。新时代的财政监督工作要做到“重、紧、严”兼顾,“管、控、服”并进,通过构建并完善财政监督法治化体系对经济运行情况实施监控。在努力构建并完善财政监督法治化体系的工作中,领导部门要进行战略规划,下级部门要将计划落实到位,坚持加快立法进程和加强执法力度“两条腿”同行,提高财经法规的严肃性,规范财政资金的安全、科学、高效流转。1、加快财政监督工作立法进程。确保财政监督立法进程稳妥有序,要根据新时代赋予财政监督工作新的要求,配合现代化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工作的深化,探讨提高财政监督相关立法层次,解决当下财政监督主体工作法律依据不足、法律手段不力等问题。第一,以法律形式明确财政监督机制运行方方面面,深化财政监督法治化改革,提高监督的相关立法层次,提升监督主体法律意识,以法的权威推动监督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第二,通过立法,规范监督职责,提升监督效果。针对财政监督职能这一主题,学界众说纷纭,提出的要求也纷繁复杂。然而实践工作中,各职能部门间权责模糊,工作疏漏或监察重复等现象时有发生。要推动财政监督加速向法治化发展,建议以立法形式,将财政部门的财政监督和其他监督主体实施的财政监督区别开来,使财政监督工作的法律依据更为充分和具体,激发监督主体工作动力,巩固监督成果,提高监督质量,健全财政监督法治化现展理念,形成财政监督法治化长效机制。2、加强财政监督的执法力度。近年来,党中央着力查处经济类犯罪案件,财政监督工作的一项主要职责是对财政收支合规性与合法性的把关,确保公共资源筹集、分配和使用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为打好防范财政资金违法支配重大风险的攻坚战,监督主体要进一步向执法力度聚集发力。分析看来,可以从以下两点着力:一是提高监督主体的法治意识,做到依规处理,依法办事。通过深入开展法治教育,加强法治实践,将一切监督行为限定在法律的约束和规范之内。二是建立健全严格执法机制,提高权威性。首先,明确享有财政监督权的主体间权责界限,将各主体的监督职能、权限、责任具体化;其次,严禁杜绝“人治”超越法治现象的发生,严格监控各级别监督主体,尤其是地方对相关法律的执行情况,对惩处财政资金使用不规范等事件上的力度把握,确保财政职能有力发挥。(二)深化财政监督的全面性和连续性。充分发挥财政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中的重要关键作用,要做到统筹规划,有序安排各项财政改革工作进程,确保打赢新时代财政改革攻坚战。为了规范财政资金运转的全过程合理、科学、有效,财政监督必须覆盖公共财政框架下的所有财政收支活动,力求不仅需要加大工作的力度,更要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深化财政监督的全面性、连续性,加快机制运行的改革与创新。因此,针对现阶段财政监督工作的不足,应从全面性、连续性入手,推动财政监督向专项检查与日常监督相结合转变,向事前审核、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管相结合转变,构建新时代公共财政制度框架下财政监督管理的新机制。1、推动财政监督向专项检查与日常监督相结合转变。新时代的财政监督要立足财政活动的全过程,不仅要在财政监督工作中抓重点,抓难点,还要做到由点及面,以点带面,以点促面。新时代财政监督工作中的专项检查与日常监督应为互补、互助、互联的关系。具体而言,经济活动日益纷杂,现行的法规制度和约束机制没有及时全面设计,专项监督应该作为日常监督的必要补充,监督部门着力针对财政运行中突如其来或影响深远的难题开展专项检查,及时纠偏,防止不良影响的进一步蔓延。相对而言,从实际情况看,日常监督应覆盖经济运行全过程,确保财政监督的全面性和连续性,防控由于实际工作中专项检查的不连续性和不全面性导致工作遗漏和监督盲区,主要着眼预算执行的日常审查。2、推动财政监督向事前审核、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管相结合转变。当前,财政监督工作不力的原因之一在于:事前审核没标准,事中控制无魄力,事后监管不到位。新时代要不断创新和强化财政监督手段和方法,开展财政监督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构建无空隙、无疏漏的监督网络。首先,事前审核不止流于形式,要做到加强规范,科学监督,履行必要的程序。其次,事中控制要跟着财政资金走,实行跟踪监督机制,掌控预算部门的资金流动细节,控制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和高效使用。进而,事后监管要根据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科学把关,强化问责机制,对有关决策和执行主体要约束有力,确保财政管理没有盲点,不出遗漏。(三)创新财政监督信息化管理机制。政府服务和社会治理应紧跟时展潮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普适性和便民化,不断改革完善,争取更好服务人民群众。“互联网+”为现代财政监督带来机遇和挑战,财政监督体系也要适应新时代的变化,以便更好地为我国财政信息管理服务。在推行新时代公共财政理念的背景下,为了创新财政监督信息化管理机制,要把握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契机,建立财政监督信息共享网络,进而提升财政监督信息公开机制。创新财政监督信息化管理机制,更好助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升人民满意度,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1、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在日新月异的数字经济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催生经济新格局,新时代下财政监督工作应当把握信息化浪潮趋势,力求手段、方式与时俱进,加强信息化监控和信息化管理。在推进财政监督信息技术创新方面,对人才专业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对技术精细化的提升摆上议程。因此,为了打造监督工作信息化的创新局面,国家须建立和发展先进的人才基地,完善和提升信息技术精尖水平,尤其是组织者要锻炼出敏锐的竞争意识和现代化思维,做好战略部署,领航财政监督技术化、信息化、现代化转型。努力促成信息化和财政监督深度融合,要加深财税支持力度,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信息服务,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需要关注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促进政府工作的高效性。2、建立财政监督信息共享网络。现代经济中政府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都不是以前可以比拟的,这也给财政监督工作造成了日趋复杂和成本高涨等问题。建立财政监督信息共享网络,推动资源整合和信息开放,有利于提高财政监督各主体间信息联通,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运用信息共享网络提升财政监督现代化水平,要以信息筛检为途径,以信息互通为目标,形成覆盖面广、利用性强的信息互联互通大平台,实现政府决策精准化、社会治理科学化、管理监督高效化的目标。建立财政监督信息共享网络,落实国家对财政体制现代化的要求,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两大支持、两大动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以信息为纽带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把握大数据平台发展契机,形成数据驱动型、信息共享型、网络互通型财政监督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强化专业人才支撑,引进大数据发展成果,打造一批高水平、高技能、高涵养的信息人才队伍,为财政监督信息共享网络的建立和完善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3、提升财政监督信息公开机制。财政监督信息公开机制的不完善,无疑会给不真实的财政信息留下可乘之机,在我国民主发展的进程中,它是对民众知情权的牺牲,也是对审计机关的权威性与公信力的亵渎。提升财政监督信息公开机制,要建立信息审核和公开系统,同时加大财力、物力、人力来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力求无论是人大代表审议预决算报告,还是广大民众对财政资金“来龙去脉”的关心和了解,都有迹可循,有处可找。只有提升财政信息公开机制,社会监督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落到实处。新时代下财政监督工作要立足于已确立的财政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制主体框架,进一步完善公开机制运行,信息平台搭建,拓宽信息宣传渠道,深化监督数据分析。利用先进信息公开系统,打造出覆盖全国各地区、涉及财政各部门、贯穿监督各环节的财政监督信息公开机制。

三、新时代财政监督工作展望

查看全文

公路运输经济优化发展路径分析

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公路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都使得公路运输经济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本文将简要介绍公路运输经济的现状,重点探讨公路经济运输优化发展路径,希望能够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公路;运输经济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公路运输在我国交通体系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公路运输经济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作用也越来越大。基于此,探讨新时期公路运输经济优化发展路径,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公路运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支持不足。公路运输经济,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因为公路建设不仅耗资总额巨大,而且投资回收期漫长。我国的公路运输建设资金,基本都是来自于国家财政;然而公路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以及配套设施建设,依然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但是这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不足,资金使用率不高,直接导致了公路运输经济效益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二)管理人员素质不足。公路运输经济需要专业化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然而,我国公路运输部门普遍缺乏高素质公路运输经济人才。归根结底是由于对经济管理岗位缺乏有效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所造成的。(三)信息化技术运用有限。时展至今,信息技术已经对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在公路运输经济管理领域,信息化运用依然相当有限。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升管理效率,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一些地方的公路运输部门虽然已经开始尝试包括车辆网络调度等信息化管理手段,但总得来说其程度远远不够。

二、公路运输经济优化发展策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