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0 17:28: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油画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油画教育及艺术市场探索
油画艺术在西方早已走过了它最辉煌的时期,它留给后世的是无与伦比的人类精神财富。而中国的油画艺术却不足百年历史,近二十年来我们的油画艺术创作,形成了多元化的艺术格局,但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展望21世纪,如何深入研究和发展中国的油画艺术是我们首先要解决和思考的问题,下面就个人体会,谈一谈对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及规范艺术市场等方面的认识与思考。
一学过西方美术史的人都知道,油画的产生一直是在“人文主义”的艺术思潮影响下发展起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间经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罗克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最后发展为现代主义诸多流派。近五百年的油画发展史,可以说“人文主义”的艺术思潮早已深藏在人们审美之中,肯定人的个性与尊严,赞美人类自己、提倡科学、崇尚理性的审美理想,油画艺术的语言,形式是写实具像的,艺术风格追求一种永恒审视性和博大深远的精神界境,这是求实的探索精神,具有客观实在性。那种“史诗、尚美、理性”的油画艺术品格是西方几百年以来总体的艺术典范,这一优秀文化艺术传统还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造型艺术特征,总之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代的油画家的审美理想,推动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发展,产生大批油画艺术巨匠和大师。同时创造了无数的油画珍品,为人类的文明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油画家靳尚谊先生:“史诗品格”、“尚美品格”及“理性品格”。油画被引人中国,要从20世纪初由李铁夫、李叔同等先驱和第一代油画家徐悲鸿、刘海粟等算起,他们把西方优秀的绘画艺术及人文主义的审美理想传人中国,给旧中国落后的文化艺术注入新的血液,这种充满生机的绘画艺术历经近百年发展,尤其在近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形成了油画艺术多元化局面,同时也产生许多问题与不足。由于现代的油画家们接受一些极端个人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调节制约下,画商操纵的美术评论家包装炒作,使画家们盲目的追求极端个人的艺术风格,甚至流入“行画”之列,对当今油画艺术创作产生不良影响,最主要的问题是油画作品背后精神性的东西不足。
实事求是的讲,中国油画艺术仍处在浅层学习阶段,无论在语言形式还是风格样式方面均是如此,目前许多油画家已经清醒的意识到这一现状。
邵大箴先生曾说:“大多数的青年油画家都陶醉在油画的技术层次面,有些人是技术能手,沉潜不下来,不肯花大气力去钻研油画创作,不少人的情绪很浮燥,创作上表面的跳跃很大,搞了古典写实不过瘾,转而搞表现,还不过瘾再转而搞抽象,看到装置时髦,又把目光投向装置”。前几年的确出现过这种现象,近两年有所好转,估计今后需很长时间才能解决。我觉得首先要解决好油画的语言形式等问题,其次还要解决画家内在精神性的东西,而前者容易后者难!从近十年以来国内各种重要的美术展览会及各种刊物发表的作品中看出,油画家正在逐步的深入研究,探索地运用着古今中外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各个流派的技法技巧。
可以说我们全面学习西方,而且学哪一家的都有,这的确对于提高中国油画的总体艺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如中央美术学院前几年聘请法国油画材料技法专家宾卡斯传授技艺,鲁迅美术学院把法国著名油画家克劳德.依维尔请来讲学,还邀请俄罗斯画家举办了油画素描短期班等等。实际上,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油画家们一直都在学习西方。从老一辈油画家在二、三十年代留学欧美开始,到五、六十年代学习苏俄、罗马尼亚,尤其是最近这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更是如此。全国各大美术学院在基础教学中提出了多样性的探索,并进行多体系的探索与研究,把古典至现代的绘画艺术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和学习,包括对油画材料媒介剂的使用,肌理的研究等,把色彩构成,平面构成引入油画教学,更多的青年油画家积极主动地进行大胆的艺术实践和创新活动,虽然出现一些生硬之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滤就会好的。美术院校为主体的油画家和油画教育家更起到骨干作用。如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在成立四个画室和油画助教班工作室的基础上,最近又成立材料技法工作室。报考油画系的学生和报考油画系研究生及助教进修班的越来越多。中国人需要高品位的油画艺术来丰富人们的生活,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们需要反映当代人的思想、情感及各种审美趣味的油画作品。因为油画艺术无论具像还是抽象艺术形式都是通过色彩、笔触、肌理等来反映现代人的各种心理状态、审美情趣和思想观念。都是精神物化的一种反映。目前为止,中国当代油画艺术主要有这几种流派: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为例,形成了以靳尚谊先生为代表的油画古典写实风格,以杜建先生为代表的苏俄写实风格,詹建俊先生为代表的表现风格,及袁运生先生为代表的抽象表现风格,代表了中国当代油画的整体面貌。
美术教育在油画民族化的作用
摘要:中国自有学院美术教育,其模式是由留欧人员所带回的西方的教育式样结构。油画传入中国百余年来,虽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却没有在世界艺林树起本民族的旗帜,造成这一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民族特色的美术教育当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学院式美术教育;油画民族化
推动油画民族化在中国今后的发展,主要依靠美术学院这一教育体系。当今的从业人员需要文凭,所以美术教育必须是在高等院校进行。甚而在毕业后的发展也要依赖美术学院,原因有学生毕业后的创作条件,市场经济对油画创作的支持,民族化的探索成果也要依靠美术学院教育体系的认同。现今的中国油画因为市场的不成熟性,学校仍然是教育与传播的中流砥柱。
一、当今中国美术教育模式的来源
由留学归国人员带回的西方学院式的美术教育模式,随西方科学在中国的威慑力而得到了全盘的接受,以及解放后引进的前苏联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有着严谨的科学性循序渐进,面向生活和严格基本功的传统。并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很多风格的引入,又逐渐的引进了其他欧美国家的一些美术教育方法。这就是现今我国美术教育框架结构的基本来源。形成了既重视文艺复兴以来学院派科学理性教育传统,又重视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形象与其心理表现的生动性、鲜明性和生活意蕴。其在至今的美育中担当了无可替代的重任,确实对中国的美育起到了不可比拟的作用。
二、当今中国美术教育模式的优点
油画新媒体教育论文
高校油画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师徒制教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油画作为一种近代艺术,在我国有百年的传承历史,油画课程的开设也拥有几十年的历史。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苏联的油画教育模式对我国各地的油画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时至今日,很多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师徒制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创作风格、个人喜好紧密相关。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导致了一些院校形成了风格定位,使学生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2.教学模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今,各级各类美术院校专业不断扩招,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已经使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生源的增长和时代变化的发展。部分高校在教学改革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益凸显,传统的师徒制教学仍在一些落后的高校当中占据着主流位置,多年来,教师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手段陈旧,教学方法简单。生源的不断增加要求教师的数量不断增加,学生需求日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学进入了一种信息化的时代,油画的专业教学不能使科学技术运用到其中,使得建立高效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之下,新媒体参与到整个油画教学过程当中,有利于教学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新媒体与油画教学融合探索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教师运用网络手段和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次数不断增加。一些较为先进的高校利用慕课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在线的教学交流与沟通,而一些网络媒体例如土豆网、优酷网、爱奇艺等,为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平台,这已经对未来的教学方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各大视频网站上,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国内外顶尖画家的作画视频和创作技巧视频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学到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交流的模式,对视频进行评论互动,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作画视频进行上传,让学生在课下时间进行观看。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平台对课上内容进行知识的感受和预习,在课堂上便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互动交流上,这解决了油画教学当中存在的单一性教学的问题,增加了互动性,有利于教学资源信息的整合,提高了课堂效率。另外,利用新媒体进行油画教学,不仅能够丰富教师的教育资源,改变原有的教学手段和局域网络的限制事项,实现互动交流、在线交流与实时交流,互联网还能够推动现有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通过互联网资源的不断利用,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发展,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学习动机,使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利于自主学习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实现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教师在自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对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和优化,可以建立个人的教学资源库,使学生在课下时间与教师进行资源共享,共同进行资源库的整合,提升教师的整体科学素养和教学水平,来以此提高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依托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共享讯息成果,实现教学创新。
混合式教育模式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具备了现代化教育的典型特征,将传统的教学观念与现有的新媒体教学方式融合,各取所长,实现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通过实现学生学习理念的改变,对其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进行重新塑造,使教师的教学模式随之发生改变,更加适应学生的需要,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状况的联系更加紧密,通过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这在目前学术界形成了一种共识。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加便利的学习途径。1.信息技术的应用。混合式教学包括传统教育模式与新媒体教育模式。很多高校都开设有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油画教育当中,美术教育当中,优化教育是一种比较技术性的课程,但传统的油画教育模式师徒制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教学手法单一、普及面较小、针对性较差等,很多时候不能够满足时展的需要,没有将现代的信息化手段应用到教学当中。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这一现状,通过运用PPT视频、在线直播等方式,丰富了教育方法与教学手段,改变了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示范模式。在多媒体软件开发运用过程当中,油画教学作为最重要的一门课程,能够帮助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探索出适合油画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作的水平。通过建立教学评价机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的潜能,切实提高油画教学的效果。2.新媒体的运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传统的课堂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信息高速化发展的过程当中,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已经成为专家和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很多专家学者认为,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我国对于高质量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更加广泛地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使自身在学习过程当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不断进行新知识的补充与学习,拥有现代化教学的制高点,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新媒体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发展,在一些较为贫困落后地区的高校,通过教育信息化可以增加教育机会,网络平台的构建可以使学校的正规教育面向社会,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高校教育教学的规范和严谨,使得社会各界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沟通,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教育信息化和传统教学的结合,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更好地主导学习,使传统课堂得到更好的延伸,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更多的操作平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始终拥有学习动机,保持良好的学习积极性。3.学生主导教学。在以往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的手把手教学可能会使学生在学习当中对知识要点理解不清晰,而利用电子平台,学生在课后可以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复观看。如果学生想要了解优化技巧,可以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可以将课堂的视频进行剪辑,制作成短视频或微视频,与学生进行网络上的交流和在线的互动分享,这样不仅可以分享拥有的学习技巧,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出有利于个性化发展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终提高整个油画教学水平的质量。在信息网络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了社会的整体发展。必须将传统的教育模式与现行教育模式相融合,并融合新媒体教学模式,使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当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实现多元化油画教学。
高等美术教育油画写生课程刍议
摘要:该文主要研究油画写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缺乏写生经验、油画语言单薄、概念性过强、画面结构不明确以及当代艺术的冲击等,通过辩证地分析这些问题,引入部分现象学的基础理论和一些大师的写生经验,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以期帮助学生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油画写生;教学;画面结构
油画自西方传入我国历史已逾百年,系统性的油画教学经由先辈艺术家和教育学者引入,在我国的发展也近百年。油画写生是油画教学的一个切入点,这不是由中国油画教育独创,西方传统美术教育也是从写生开始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油画教学面临挑战,油画写生课程教学中暴露出一些问题。笔者归纳了一些普遍性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油画写生课程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写生经验,对材料和绘画语言掌握不到位。部分学生通过速成的考前训练进入高校学习美术,缺乏写生经验。以往的美术教学通过写生进行基础训练。现在的一些学生更倾向于画照片,这不利于培养其空间感、色彩感受力等。如果学生的写实经验不足,油画写生课程教学就会面对诸多困难。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写生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熟悉油画材料、掌握油画语言。部分油画专业的学生到了大四毕业也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入门,学习效果、个人专业素养不高。学习油画确实有难度,学生在短短四年通过有限的写生和创作,很难完全掌握油画技巧。笔者通过大致计算得出:学生从大一到大四一般只能完成二十张左右的静物写生和人物写生,以及十多张校外风景写生。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些大三学生不知道油画“吸油”这一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部分学生对于专业问题不够敏感,他们对油画的笔触、色调、造型以及层次等基本语言认识不清。油画不同于水粉和丙烯,如果学生依然持有先入为主的观念,用画水粉的方法画油画,那么创作的油画就会有水粉的感觉。油画语言由材料本身的特质和创作者的个性化风格决定,这些限制和规则将其与其他绘画语言区分开来。如,教师评价学生“这笔触美术史里没有”,就表达了对油画用笔方面的界定,创造性也是在承认这种界定的前提下表现出来的。2.过于概念化,不重视观察。一些接受过考前培训的学生往往会出现创作过于概念化的问题。一些学生创作的人物往往是一样的脸形、五官甚至肤色,往往只有人物的衣服和头发颜色有差异。一些学生在写生时很少观察对象,不重视对对象的形态和色彩的把握,也不考虑对象是否肖似。这些概念性的问题大多出现在创作者的潜意识里,即使有意识地规避也很难克服。蔡元培认为:“科学是用概念的,美术是用直观的。”①学生在写生中不注重观察,带着“已知”的概念观察和作画,画“知道”的东西和直观看到的东西。梅洛•庞蒂认为:“‘概念’不能先于‘执行’,在艺术表现活动之前,只有一种模糊的狂热。”②可见在写生之前,学生不能先入为主,不能有过多的预设,而是要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相较于真实的对象,学生更喜欢先用手机拍照,再对照着照片画画。部分学生因为习惯于画静止不动的图片,人物身上变化简单的衣褶往往会让他们束手无策。这样的写生往往会毫无生气,色彩灰暗、造型刻板、画面单薄,失去了写生的根本意义。有些学生往往走向观察的另外一个误区,即被动地观察对象,陷入对象纷繁的表象中不能自拔。这不是正确的观察方式,容易影响艺术家的主体性和艺术表现的多样性。3.缺乏抽象的画面结构,过分关注主体和具体内容。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在写生时容易被具体的对象吸引,而不注重画面中抽象的结构。他们注重物体的辨识度,在处理具体内容时往往会孤立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不知道画面中各个部分要处理到什么程度。赵无极有一次为学生改画,对照着模特画了很久,画好后学生在画面中根本找不到模特。这说明他只是借助对象之间的关系,表现对画面有益的部分。优秀的艺术家往往更看重写生对象中可以用来架构画面的关系,具体内容反而是其次。在这一点上,文艺复兴早期的多人物组合的大型壁画就有所体现。油画发明之后,一些艺术家反而更容易陷入琐碎的细节和表现质感的困境。画面结构问题其实属于素描构图的范畴。学生在构图时通常会出现以下问题。第一,主体物在画面中的比例不恰当,摆放的位置不合理,或过于居中,或偏离中心。一般在画面中打上“井”字框,在四条线的四个交点附近安排主体物比较合适。第二,画面的色块分割均等,等距离物体过多。第三,团块意识薄弱,物体摆放孤立、缺乏关联,不能形成连线。第四,画面中的线条缺乏粗细变化。如果没有较粗的长线,画面结构会显得绵软无力。这里的长线不是指单线,而是指两根线构成的长条。如果没有精彩的细线,画面会显得迟钝、笨拙。值得注意的是,细线条应当用于最关键、最精彩的地方,如人物的面部、领口等部位。第五,缺乏遮挡关系和隐显区别,所有物体全部出现或全被遮住,一条长线从左到右、从上到下。4.当代艺术的冲击。这一问题与上面的三个问题不同,上面三个问题是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当代艺术的冲击是基于艺术大环境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往往会让教师感到矛盾。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国外架上绘画的地位越来越边缘化,但一些艺术家依然在坚持,其中也不乏大师。国内架上绘画的情况稍好,但未来并不明朗。油画写生是现阶段高等美术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国内外艺术大环境的影响与冲击。就目前而言,这门课程所占课时的比例较小,一些教师和学生会质疑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认为高校难以将每名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不同类型的高等美术院校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掌握造型技术和油画语言;二是对创作的积累和铺垫;三是对审美的深入体验;等等。对于如何培养艺术家这一问题,笔者赞同万木春的观点:我们只能用这个时代培养艺术家的一般方法培养艺术家,而真正的天才是教不好也教不坏的。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认为,传统守住了,新的艺术形式才变得有意义,否则那些新的艺术形式将会毫无意义。
二、油画写生教学的改进策略
油画教育中学生艺术创新精神培育
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部分艺术大师之所以被称为大师,关键就在于他们实现了古人和同代艺术家认为难以实现的矛盾制约之上的重新建构。绘画艺术创作的未来,产生于具有时代性艺术特征的精神创造基础之上,舍此,艺术创造的前途自然趋向暗淡。人类艺术发展史证明,时代促进了艺术发生从内在本质到外在形态的变化。然而,在人类整个艺术发展过程中,那些从原始时代开始至今真正作用艺术形式变化的本质因素,是在世界各地域,从集体到个人的真情性的不断被发现、不断由潜在的多向可能性外化为相对明确的自发、自觉、自由的精神形式。
人类过去的艺术形态,比现当代人有意识进行的艺术创作活动更贴近人类的某些内在本能需要,它具有无与伦比的精神自发性。在进入自觉精神层次之后,人类的艺术创造便显出在原来混沌的原始本能需要这个核心之外多向发展的趋势。自觉性艺术创造从来都要克服种种困境。对此,古人与今人的创造精神都面对着不同性质的精神超越难度。如果说评价古人与今人面前艺术创作的难度哪一个更大些,我们只能说由于时代之差和精神本质的层次形成的性质不同、状态不同的两者面临的都是相对难以超越的困难。
一、艺术创作中的主观处理
罗丹曾说:“艺术家所见到的自然不同于普通人眼中依然获得一种高于自然的美感,这就是艺术家的创造力。因为艺术家的感受,能在事物外表之下体会内在平面绘画的特性能使三维空间的不可能是视觉的平面的真实。”艺术家是能够“看见”的,并使不合理的现象在图像中成为合理。
所以探索二维平面绘画表现的最大可能性,以及探索视觉造型艺术的一切表现可能也是写生油画研究的主要任务。物象经过艺术家的观察由媒介物描绘在平面上时,平面图式本身在离开了自然具象形的束缚后,将成为一个独立于自然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个视觉平面绘画秩序。这种秩序是以作者的意图与观察为前提,并由作者主体的支配在图像的视觉感受中发挥作用的,作者通过这种支配画面的能力来向观者传达一定的信息与理念。荷兰画家蒙德里安曾说:“不是人人都认识到,在所有的造型艺术中,甚至在自然主义意味最浓的作品中,自然的形与色总是在某种程度上经过改造。造型经验说明,艺术家不能以完全写实的手法去再现事物的表象,而必须对其加以改造,从而产生美感”。因此,对于意图与理念的传达往往是通过作者主观的处理凝聚视觉造型的要素来展现的。要理想地做到展现就不能在处理画面上拘泥于自然物象的束缚,一旦陷入自然描摹的泥潭,绘画的独特语言与作者的理念表达也就随之丧失。
主观的处理手法是以作者的意图与目的而展开的,有什么样的意图就有什么样的处理手法。在写生油画的学习中,如若强调的是物象的基本体积塑造,目的是表现出物体的饱满的形体,那么就可能对形体产生损害的自然因素进行主观的处理,进而来增强这种强烈的表现力。进一步讲,为的是让图像产生一种特定的美感,符合一种美的程式法则,同样也可能使形体不必拘泥于自然状态的制约而进行完美的处理。在《高更•塞尚画风》一书中,彭逸林这样评价塞尚:“他让酒瓶偏出了垂直线,弄扁了盘子的透视,在保持真正面貌的幻觉的同时,他把静物从客观存在的环境中转移到绘画中。在这里,物体的关系已改变为有意义的视觉体验,色彩融会成音乐,艺术家的激情渗透在色阶之中。”塞尚的画面就是对自然的物象进行主观的处理而使图像符合一种构成关系,从而创造出绘画的全新视觉感受。从精神的内在表现方面看,弗洛伊德的油画作品对画面形象的主观处理,透析出精神分析般的深刻性。这种表现也是建立在画家对形体结构的肆意夸张变形上。如此强烈的处理手法使作品产生出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极具穿透力的精神震撼力。主观的处理手法表现在对造型语言的一种娴熟应用上,它是画家深刻体验自然的结果。它的核心围绕于作者情感体验的向度,在于传达表现思想的完美性。画家要使物象的自然状态从属于一种特定的表现状态,并在主观的处理中寻求自我的表现语言与表现风格。主观处理其实就是一个“怎么画的问题”,我们学习视觉艺术的造型法则为的是如何去把精神体验物质化地呈现于画面。这样的处理是人类艺术史发展前进的动力,是艺术高于生活的结果。
院校油画基础教学论文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相关文件的出台,大力促进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在90年代末,国家教育改革大潮的掀起,美术院校扩大规模,各类综合院校也纷纷增设美术类专业,其中不乏油画教育方向。然而,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与观念的不断更新,以及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普遍下降,无疑给专门美术院校教学管理体制存在差别的综合院校的油画教育,特别是油画基础教学带来挑战。怎样在教育改革大潮中审时度势,迎接挑战,搞好综合院校油画基础教学改革与建设,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一
一个学科的基础教学必然与其学科的发展紧密相联。油画学科教育的发展,决定着油画基础教学的方向。
我国的油画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上海土山湾画馆,但真正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是从20世纪初的“两江师范学堂”设置油画课程开始,至今油画学科教育发展已有百年历史。我国的油画教育体系源于留学西方的画家接受的法国学院写实主义,以及前苏联现实主义油画教育模式。这个传统的教育体系及教学模式为我国油画事业培养了众多具有扎实造型能力的、杰出的油画家和油画教育家,为我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和油画学科建设发挥了积极的决定性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传统的油画教育体系已经愈来愈显现出其局限性,不适应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综观当今世界美术学科教育发展趋势,“大美术”学科已成为必然。作为起源于欧洲的传统油画教育,在西方已日渐式微。绘画观念的改变,绘画媒材的拓展,“自由绘画”教育取代了传统的油画教育,油画仅作为众多绘画媒材中的一种形态而已。文艺复兴以来,几百年油画的辉煌早已不再。
在我国教育改革大潮中,本着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意识的基本精神,国家教育部在1998年公布的新专业目录中,正式把原有的油画专业、中国画专业、版画专业合并为绘画专业。美术院校也随之逐步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各学院相继实行“工作室制”,倡导多元化教学理念,并在学院下设置造型学院,把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纳入其中。造型学院下设基础部,基础课在大学一年级实施统一教学。二年级上学期到各专业系进行专业基础学习,二年级下学期起直至毕业,再到专业工作室学习。近年来,各专业美术院校纷纷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当代教学模式转型。
美术文化发展下高校油画教学探究
摘要:在高校艺术类专业中,油画专业是其重要的课程之一。提高油画教学质量和水平不仅关系着学生绘画素质和技能的提升,更是对学生艺术思维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和锻炼。对于高校的油画课程教学而言,首先要做到与时俱进,在美术多元化的背景下,秉持多元化的教学理念,从而真正实现油画教学的创新性变革。
关键词:多元美术文化;高校油画教学
一、多元美术文化背景下对中国油画产生的影响
自油画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无数中国油画创作者在油画艺术的创作和改良中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并获得了一定的成绩,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油画作品,这些作品为后来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虽然,就今天中国油画市场的创作水平来看,中国与许多国外的油画作品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特别是中国油画创作者过于拘泥于规则和传统之中,导致绘画的封闭性以及落后性的倾向。尤其是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促使中国部分油画创作者更要以全新的审美形态去审视;以全新的题材去表现;以多样化的绘画方法去表达,从而使我国的油画业能够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多元美术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油画教学,应该正视当前美术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积极顺应多元化发展,实现油画教学的变革。
二、多元化美术文化背景下高校油画教学的变革方法
1、树立油画多元化发展教育教学理念
零基础老年学员油画教学方法
[摘要]为顺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内蒙古开放大学老年开放学院应运而生。在老年开放教育中,零基础学员学习油画是一个教学难题,内蒙古开放大学老年开放学院油画班在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逐渐总结出一些针对老年群体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中,对零基础和老年学员这两个特征的分析和把握还不够准确,这些特征与开放教育融合的教学方法还需探索。
[关键词]老年;开放教育;油画;色彩;零基础
一、学习油画专业的老年学员学情分析
目前,老年群体对于油画专业的学习需求呈现上升趋势,学习油画的老年学员有以下特点:1.文化素养比较高。从实际报名学习油画专业的老年学员文化素养来看,大多数老年学员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多数老年学员退休前在各自的工作单位取得了专业技术高级职称,有一部分老年学员退休前从事过教师工作。2.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学习油画专业的老年学员到课率非常高,很少有人迟到、早退、请假,而且在绘画过程中往往非常投入,总是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下课时间。3.对油画有着强烈的兴趣。学习油画的老年学员都有过接触绘画的经历或者出国参观教堂和美术馆的经历,之前就萌生了对油画的向往和学习油画的想法,有了这样的人生经历和愿望才使他们退休后决定投身到油画的学习中。4.零基础老年学员占比大。油画专业的老年学员绝大多数是零基础,有个别学员曾经参加国家开放大学举办的线上油画班学习或画过一点国画。5.学员年龄、性别的构成。油画专业的老年学员绝大多数年龄在55到70岁之间,女学员是男学员的四到五倍。6.学员工学矛盾分析。老年学员虽然已经退休,没有工作压力,但多数老年学员已经承担起照顾孙子、外孙的责任,相对中青年学员工学矛盾较轻,但依然存在其他事务与学习矛盾。
二、零基础老年学员学习油画的教学方法
(一)绘画工具的选择
油画教学改革展望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入了苏联契斯恰科夫体制的绘画教学模式。毋庸置疑,这种教学模式的引进在当时对我国的油画艺术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比如,过分着眼于学生的技能训练,偏重于科学、理性地观察和描绘对象。这种日趋于保守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似乎使艺术日渐演变成为一门追求技术和理性的学科,从而变成了一种机械化的劳作。当然,对于油画艺术来说,科学、理性的观察表现能力和精湛的造型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艺术毕竟是一门强调形象思维的学科。而从艺术匠人到知识分子的蜕变必然要有几个因素的保证。也就是说,当代油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之外,更加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的培养。15世纪,意大利雕塑家季培尔底曾提到,希腊人是绘画、雕刻的研究家,这表现在他们的素描理论上,没有这种理论,就不可能是个优秀的雕刻家或画家。可见,一个艺术家之所以优秀,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所拥有的精湛的技能。因为,精细的模仿能力只是艺术活动的基础,但却不是决定艺术成就的最主要的因素。个性化的艺术语言,以及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家的学识修养和深刻的思维建构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也就对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强调学生的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对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大胆创造给予鼓励,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发掘学生的创造性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另一个层面上说,这也对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在过去几十年的油画教学理论中,曾出现过油画教师应该首先作为一个艺术家还是一个教育家的争论,但我国现阶段的教学来看,时代对油画教师又有了新的要求。就笔者看来,一个好的艺术家未必能成为一个好的教师,好的油画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更应该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但是,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教育现状,油画教学要想适应当代艺术的发展,油画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位成功的艺术家、教育家,更应该是一位了解当代艺术发展现状的“半个理论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对当代艺术的目前成果的接受、梳理和转化。当代艺术的前卫性、实验性和批判性都是值得年轻学生学习和借鉴的。甚至,美术院校可以开设融会当代艺术成果和经验的新课程,通过对学生传授当代艺术成果,使学生能够得益于多元的当代油画艺术教学资源。
相比而言,传统的学院派写实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较为单调,教学内容也相对过时、守旧。在以往的油画教育中,各大美术院校多贯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方针,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年轻学生没有过多的自我判断和辨别意识,在创作过程中普遍缺乏自信,过分的依赖于教师的判断。因为现有的艺术教育体制多引进苏联契斯恰科夫体制的教育模式,在强调技能训练的同时,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批判意识。当然,现在中国目前的学院体系里面,除了传统学科之外,另外还增加了许多新的课程设置,比如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的新媒体艺术系、四川美术学院的油画第三工作室以及天津美术学院的现代艺术学院等,都开始注重实验教学。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拥有很长的办学历史,虽然被称为新媒体艺术系,但是他们的学科带头人张培力却是油画专业出身,由于对油画专业本身的了解,在指定教学方针政策时便更为自由灵活,可以吸收油画的一些技能用在多媒体创作中,所以,中国美院的影像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一直出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四川美术学院第三工作室也是油画艺术的延伸。就体制上来说,第三工作室就是油画系的一部分。在这种体制之下,第三工作室的教学对扩宽油画系的视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总体上来说,当代油画艺术教育的改革要把握住一个要点,即要与当代艺术产生良好的互动。油画教育要与当代艺术产生良好的互动,就是要让油画与油画教育真正的具有当代性。但如果依照陈默先生对艺术教育当代性的四点定义,我们油画教育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其当代性。其中第一个标准即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反思必须落实到第二条当代艺术教育转型的实践过程之中,不然,当代艺术教育反思就没有任何说服力。同样,无论艺术教育与当代艺术融合到何种程度,以及当代艺术教育具有何等的前瞻性,它们的最终决定性因素还是要归为艺术教育的转型。当代艺术专业杂志上也不乏对当代艺术教育进行反思的文章,网络上也时常看到呼吁艺术教育改革的口号,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当代艺术教育转型的实际行动。中国当代的主流艺术教育体制一直延续了50年代中期以来的以画种为界线的分科方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中国当代的主流艺术教育也没有从本质上超越50年代苏联的教学模式。其实本文反复强调的是第三点,即当代艺术教育与当代的融合,也即当代油画教育与当代艺术的融合。既然我们还称之为油画,我们就要保持油画的基本属性。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代艺术发展今天,已经没有语言上的差别,油画和雕塑、装置等语言已经不再有前卫和后卫之分.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油画应该吸收其他艺术语言,而又不放弃自己的语言模式,这才可能称之为油画教育转型。
古典美学在油画教学的实践
[摘要]中国油画的本土化发展问题,本质上是中国油画的发展问题,同样也是油画教学中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当代油画创作教学中,教师应当认识到中国古典美学作为中国美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创作意识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中国古典美学与油画创作的结合仍存在诸多问题,还需进行更多的思考和实践探索。本文将围绕油画教学的相关问题,探讨中国古典美学在油画教学中的价值和实践措施,以期为提高油画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古典美学;油画教学;教学实践
油画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明代带入我国的,油画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和探索已有四百余年,油画的本土化问题也成为各个时代重要的艺术探索方向。经过了明清及民国的发展之后,油画艺术的本土化问题逐渐由对创作技法的关注转向对内在审美的关注,中国文化中的哲学观念、美学观点正逐渐融入中国油画艺术创作之中,与油画艺术原本的西方美学观念不断碰撞和融合,成为油画艺术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是中国古典美学对油画艺术的渗透和融合,传统儒、释、道中的美学观点被加以运用,在当代油画艺术创作中呈现出众多脱离西方美学思路且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油画作品。因此,在当代油画创作教学中,教师应当认识到中国古典美学作为中国美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创作意识的重要作用。中国古典美学在油画教学中的融入,可为学生创新提供重要的观念支撑,同时对中国油画的本土化发展、特色化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中国古典美学与油画创作的结合仍存在诸多问题,还需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探索,以进一步优化教学实践。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追求
中国古典美学的概念大多是基于《道德经》所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中国古代哲学观,相较于油画艺术原本的文化土壤——西方哲学所主张的“二元论”,其在根本上形成了油画艺术与中国文化的隔阂,也是油画艺术在中国本土化发展所应面对的根本问题,即画家需要减弱或消除油画艺术形式与中国美学之间的疏离感。对此,应当首先认识到中国古典美学的主流意识和整体思路。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以先秦老子为代表,主要围绕所谓的“道”“气”“象”,即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而展开。以“道”为宇宙的原始混沌;以“气”为“道”的有序规律,划分阴阳,即万物的生命;以“象”为万物的形式和内容,是“道”和“气”的客观呈现。后世发展大都循此而释,在基于宇宙观的基础上探寻自然规律或追寻人生理想,强调共性的思考,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基本的审美意识,形成了对美的追求。在审美追求方面,可以《易传》为代表,其强调“立象以尽意”,从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中能够看到,自三国两晋始,从人物画到山水画,中国传统绘画的演进是由“形似”向“神似”。例如,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彦远“笔不周而意周”的艺术创作理论,宋代梁楷的“减笔”技法,这些审美追求的演进和发展多源自于“立象以尽意”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追求始终以“尽意”为目的,而“再现”则多是阶段性的过渡存在。这一观点在唐代至元代的绘画发展中均较为明显,成熟的绘画技法满足了“再现”的需求后,进而转向对“意”的抒发和表达。相较于西方,在哲学思想“二元论”的基础上,西方绘画以一种接近“钟摆理论”的状态发展,即围绕一个中心值在一定范围内作有规律的摆动,但这个“中心值”似乎更倾向于物象的“再现”。如果简单地将中西方美学观点进行对比,最直接的差异或许就是“尚意”与“尚形”的区别,以及“共性”与“个性”的差异。西方绘画在近现代之前,似乎更忠爱对“形”的追求,围绕造型、色彩展开探索和追寻,且极具个人风格和个人意识;而中国传统绘画在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下,则倾向于围绕宇宙观、人生观展开探索和追寻,物象的呈现多被作为精神的外化,具有共性的思考,更强调情感共鸣。但值得注意的是,自近现代以来,西方绘画所呈现的精神外化趋势与中国传统绘画具有相近的审美意识,且更为激烈和彻底。而回观中国传统绘画,始终在“形”和“意”之间处于一种平衡,这或与中国传统哲学中儒家的“中庸”有所联系,但也体现出了一种滞后感。当下绘画艺术发展已呈现出新局面,因此,对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一方面要加以明确,使其为油画教学的审美培养和创新提供思路;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中国古典美学的时代滞后性,应以“借古开今”的教学思路对其进行创新,将其更好地融入油画教学之中。
中国古典美学在油画教学实践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