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德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0 14:47: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幼儿德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幼儿德育研究论文
一、幼儿德育的神话基点:“好孩子”的存在
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影响,培养“谦让利他、听话服从、安分守己、乐于奉献、循规蹈矩”的“好孩子”成为我国幼儿德育的主要目标。“好孩子”现象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它有利于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品性和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我们不能把它当成当代幼儿德育的主流价值来追求,因为“好孩子”现象是传统“臣民”文化的产物,它不符合当今民主社会、市场经济的需求。
给幼儿冠以“好孩子”的紧箍咒,无形中束缚了幼儿个性、主体性的发展,忽略了幼儿的个体价值,容易使幼儿形成顺从、趋同的心理;同时它还忽视了幼儿的多样性和多元化需求,使幼儿的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好孩子”在成人世界和权威的重压下容易丧失独立人格,其权利也因此受到侵犯。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求幼儿成为“好孩子”是在剥夺幼儿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选择的机会和锻炼独立性的机会。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不但可以激发孩子去思考和反省,而且有助于孩子形成独立意识,面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好孩子”要“谦让和利他”,这使早期教育出现“泛道德化”、“重义务轻权利”的倾向。具体表现为教师常用“好孩子”或“坏孩子”的标准来评价幼儿,把幼儿的不良表现都归为所谓的道德品质问题;用“谦让”的方式来解决幼儿间的冲突,把本该通过协商、轮流、合作等方式解决的问题盲目纳入道德领域。这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因为“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发展水平,客观上决定了幼儿“朴素自利”①的合理存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有层次的,幼儿谦让、利他的道德品质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处于较高的层面,它的发展要以幼儿基本的合群素质和能力,如轮流、分配、合作、表达、协商等为基础,否则,势必造成教育目标拔高的现象。
总之,幼儿德育中“好孩子”现象的价值诉求存在很大的消极意义:(1)它扼杀了幼儿的个性。(2)它剥夺了幼儿的正当权利。(3)它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
二、幼儿德育的现实基点:“小公民”的诞生
幼儿园开展德育活动促进幼儿成长
摘要:要促进幼儿成长,我们就要从根本抓起,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开展德育教育。然而,从目前来看,很多幼儿园这方面的工作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结合多年的教育经验,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把德育教育融入到幼儿的各个方面。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知识,而且在学生玩乐的时候更应把德育教育融合进去,让幼儿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本文探寻了幼儿园在德育方面出现了哪些问题并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出发点,探索出了最适合促进幼儿成长的策略方案,做到了从本质上提升幼儿的德育水平,促进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德育教育;问题;策略
开展德育教育活动,让德育教育的活动深入每一位教师和家长的内心,为社会培养出大批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的一致目标。对于幼儿以后的发展来说,德育是一项很重要的教育内容,因为幼儿此时的观念尚未开始发展,好的品德教育的输入对于幼儿的一生来说都是受益匪浅的。也只有幼儿园的园长和教师们重视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的活动真正开展起来了,幼儿们也才能真正从中学到东西。当然,德育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也并非光靠在学校的时间就能提高,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双方共同努力,及时沟通分析,从生活和学习两方面同时作用,才能从本质上提高幼儿的道德水平,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
一、幼儿园在德育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
(一)没有以幼儿为主体。在时代的发展下,一些幼儿园在幼儿的德育方面做出了相关的改革。然而,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部分幼儿园仍然坚持着传统的德育模式,依然采取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这样就导致幼儿在德育工作的传输中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无法主动去思考德育活动传授的知识。幼儿园这样的做法就是没有从根本上让幼儿接受德育知识,最终也不能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二)不重视德育教育。随着课改的推进,幼儿园还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自然也不能从根本上对其重视。现在的幼儿园虽说大多数都开展了德育教育,但都是停留在表层,并未从深处研究怎样开展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三)缺少家校合作。家长们并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幼儿思想品德的养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却认为教育孩子本应该是教师的事情。在幼儿的教育中,家长是起首要作用的。因此,在家里,家长也要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另外,教师在教育幼儿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对有关幼儿的德育问题,与家长共同分析解决。只有这样双管齐下,德育教育才能开展得越来越有效,幼儿的德育水平也才能得到本质上的提高。(四)没有利用环境教育。在德育教育中,教师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有效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己主动去思考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对于幼儿的发育水平来说,很多知识如果是用文字的形式来传达的话,幼儿并不能完全接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德育方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普遍意义上的环境观指出,幼儿园的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因此,一个好的幼儿教育环境应该把物质和精神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二、幼儿园德育教育的策略
幼儿园隐性德育及显性德育探讨
在以往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常常运用显性德育方式,通过说教灌输的形式向幼儿讲解各种有关道德知识的内容,但是幼儿年龄较小,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相对有限,无法理解一些有难度的德育知识。隐性德育为幼儿园德育教学指明了新的实践方向,它具有灵活性、隐匿性、趣味性的特点,能弥补幼儿园显性德育教学的不足。但是教师运用单一的显性德育方式,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运用单一的隐性德育方式,则无法达到全面覆盖的效果。教师应将隐性德育和显性德育相融合,改变传统教育观念,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幼儿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注重幼儿园一日活动,促进德育融合实践
幼儿一日活动主要指幼儿在园的所有活动。教师进行德育教学时,应注意将德育融入幼儿的一日活动。教师可以在显性德育活动中,加强隐性德育的渗透,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讲授德育知识,直接呈现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思想品质等内容,加强幼儿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教师还可以在隐性德育实践中,渗透显性德育,为幼儿构建真实的实践教学情境。教师要选取适当的主题,培养幼儿正确的思维观念;组织幼儿参与蕴含深刻道德价值观念的主题活动,构建与幼儿日常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将幼儿所掌握的德育知识或表现的道德行为作为评估指标。同时,教师可为幼儿创设能提高其文化素养的实践活动,传递相应的德育知识,提高幼儿的道德素养,发挥隐性德育作用。教师可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将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相融合。例如,当幼儿清早来园,没有主动与教师打招呼时,教师不必急于询问“你怎么不向老师问好?”等问题,教师可主动对幼儿说“小朋友,你好啊”,让幼儿在隐性德育的引导下,自觉回应“老师好”。当幼儿在课堂上与同伴说话而扰乱课堂秩序时,教师可通过暂停教学、轻抚幼儿肩膀等方式,使幼儿意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对,渗透隐性德育。当幼儿中午进餐时,教师可要求幼儿保持进餐秩序,引导幼儿在进餐结束后自觉收拾自己的餐具,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实现显性德育的教育目标。由于幼儿的自制力较差,可能会表现出一些不文明行为,且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难以认识到自身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把握隐性德育和显性德育渗透的机会,对幼儿进行有效引导,培养幼儿的思想道德素养,提高德育效果。
二、利用人格感染的作用,促进德育融合实践
幼儿园德育是幼儿教师和幼儿进行思想观念互动的过程。对于幼儿来说,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模仿,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幼儿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教师要重视自身人格的感染作用,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发挥模范榜样的力量,进行无声的隐性德育教学。幼儿园教师还要带头践行自身所要求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向幼儿进行显性德育的渗透,以自身示范行为指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说服力,让幼儿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同时,幼儿园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人格感染力,实现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的相互渗透。例如,幼儿园教师通过不断强化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更新思维观念,严格规范自身行为,积极学习先进的知识内容,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性格与工作态度,用自身高尚人格进一步感染与引导幼儿,进而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思维观念与行为举止,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
三、强化幼儿园环境建设,促进德育融合实践
农村幼儿德育工作初探
德育是培养人的德性的教育,幼儿德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德育最终的目的是培育人立足于社会,成就个人需要和价值,实现社会的需要和价值。幼儿德育,即是为幼儿个体成长健全,生存于社会而实施的道德教育,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德育,幼儿教育是残缺的教育。
1承担责任,农村幼儿德育关键要靠教师
农村幼儿家长整体素质不高,家庭纯收入普遍较低,很多幼儿的单亲或双亲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儿童较多。在这种大环境下,一方面幼儿家长自身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育儿知识不足,对幼儿德育更是缺乏深入认识;另一方面,较多幼儿由单个家长或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育,这些家长更在意幼儿吃穿、安全和文化知识学习,而不在意幼儿德行,幼儿德育被忽视。因此,要想依靠家长来实现农村幼儿德育是难以实现的,由此,农村幼儿德育的重担便自然落到了幼儿教师肩上,而教师也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去承担幼儿德育工作。所以说,农村幼儿德育关键要靠教师。
2积极发现,善于观察幼儿品德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德育,高度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培养幼儿是教育永远不变的出发点和本源。当下我国教育目的过于功利使得幼儿很多不良的品德行为被家长和教师无意或刻意的无视。在农村,幼儿品德行为不被重视的问题尤为突出,幼儿的不良行为只要不造成安全伤害事故,家长往往都是若无其事,老师也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因此,要将农村幼儿德育做到实处、做出成效,首要的是,农村幼儿教师要做有心、有爱、有强烈责任感之人,不嫌麻烦,细致关注幼儿言行,要积极发现并善于发现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其品德行为上的问题。言语上的不礼貌、行为上的不友好、幼儿主观故意及无意等等,都是农村幼儿德育工作中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针对问题,有的放矢的开展幼儿德育,才能让幼儿德育落到实处。
3把握时机,及时有针对的开展幼儿德育
幼儿德育现状调查分析论文
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研究是德育研究永恒的主题。无论是研究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都离不开效果这一本质。而德育工作者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态度、经验等是影响德育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在上海以190名幼儿园教师和60名幼儿家长为调查对象,从幼儿德育工作者的范围及他们的价值观、责任感、目标观、工作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对幼儿德育的现状作了调查,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揭示幼儿德育工作的规律,打开提高幼儿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思路。
一、幼儿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我们的调查表明,75%的教师和50%的家长都认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该是教师和家长,应由两者各司其职,共同配合来对幼儿进行德育。
无论从生物学意义上讲,还是从社会学意义上分析,父母都必须承担幼儿德育工作。但是,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专职工作者,对幼儿德育工作更应具有责任感和娴熟的技能;同时,教师对幼儿具有权威性和一定的吸引力,这也有助于教师开展幼儿德育工作。
二、幼儿德育工作者的价值观
90年代幼儿的父母和教师大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调查对象中76%的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下;“95%的家长年龄在40岁以下,其中35%在30岁以下。80%的教师是专业幼师毕业生和学前教育大专毕业生;70%的家长达到了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家长和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不同,但他们共处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大背景中,面对的是相同的教育对象。那么,他们对“好孩子”的价值标准、对德育工作的目的性和有效性的价值判断有何异同呢?
幼儿德育现状调查分析论文
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研究是德育研究永恒的主题。无论是研究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都离不开效果这一本质。而德育工作者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态度、经验等是影响德育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在上海以190名幼儿园教师和60名幼儿家长为调查对象,从幼儿德育工作者的范围及他们的价值观、责任感、目标观、工作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对幼儿德育的现状作了调查,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揭示幼儿德育工作的规律,打开提高幼儿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思路。
一、幼儿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我们的调查表明,75%的教师和50%的家长都认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该是教师和家长,应由两者各司其职,共同配合来对幼儿进行德育。
无论从生物学意义上讲,还是从社会学意义上分析,父母都必须承担幼儿德育工作。但是,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专职工作者,对幼儿德育工作更应具有责任感和娴熟的技能;同时,教师对幼儿具有权威性和一定的吸引力,这也有助于教师开展幼儿德育工作。
二、幼儿德育工作者的价值观
90年代幼儿的父母和教师大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调查对象中76%的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下;“95%的家长年龄在40岁以下,其中35%在30岁以下。80%的教师是专业幼师毕业生和学前教育大专毕业生;70%的家长达到了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家长和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不同,但他们共处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大背景中,面对的是相同的教育对象。那么,他们对“好孩子”的价值标准、对德育工作的目的性和有效性的价值判断有何异同呢?
农村幼儿园德育教育研究
摘要:3~6岁这一阶段是一个人个性倾向和道德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德育行为发展的最好时刻。“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幼儿期的德育形成对人一生道德品性影响深远,所以对幼儿从小进行德育教育十分重要。然而,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农村,德育教育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受之影响。所以对幼儿从小渗透德育教育非常重要,本文就农村幼儿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进行了具体的探究。
关键词:德育教育;幼儿园;农村
1农村幼儿园德育教育的现状
镜头一:幼儿园的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们来参加,在活动室里,看到的却都是爷爷奶奶的身影,鲜有年轻父母的身影,只见老人家们聚在一起无所顾忌的随意聊天,尽管老师反复强调,幼儿园禁止吸烟,可是仍然能看到有吸烟的身影。原因:经济生活的飞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于是,孩子们都留给了爷爷奶奶,在爷爷奶奶的观念里,小孩子只要吃饱穿暖就好,教育?那都是长大以后的事情,幼儿园,就是让孩子吃饱饭,找个人看着他们别乱跑的地方。镜头二:游戏时间,中班的孩子们正在玩积木,每个桌子上都有一盒积木,当老师刚刚把积木放在桌子上,就看到孩子们飞速的把盒子里的积木抱到自己怀里,然后就听到有人大声喊:“老师,某某某抢我的积木。”原因:相比城市幼儿,相对匮乏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让孩子们对一切感兴趣的物品都想占为己有,在他们的世界,分享与合作陌生而又遥远。
2农村幼儿园加强幼儿德育教育的方法
2.1将德育教育融入到一日生活中。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每个环节都充满着教育契机,作为教师,要充分把握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利用这些细小的环节,充分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在早晨,教会孩子说“早上好”,饭前洗手教会孩子有耐心等待,有序排队,进餐环节教育孩子安静进餐,玩玩具的时候让孩子学会分享与合作,平时别人说话时安静倾听,不插嘴……这些看似简单的小环节,其中却包含着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习惯,如:讲礼貌,守秩序,乐分享,懂合作,而这些好习惯都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得以体现。通过长时间的培养,幼儿的好习惯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幼儿将因此受益终生。
幼儿园德育教育实践探讨
摘要:要想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与习惯,那么就要从幼儿幼儿园时期抓起,并在幼儿园开展相关学习活动期间,要不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并让幼儿在幼儿园期间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与品德,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未来发展,为幼儿未来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就对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活动进行有效分析,并根据德育教育内容制定有效的实施策略,发挥德育教育的同时,更好的推动幼儿未来良好成长。
关键词:幼儿园;德育教育;实践策略
幼儿园时期是幼儿未来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幼儿良好品质的重要阶段,并且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是为幼儿后期进入小学校园学习知识奠定的教育基础。在幼儿园教育中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和语言活动能力,也要培养幼儿德育修养和良好品格等,进而更好的促进幼儿未来成长与发展。
1在幼儿日常生活当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
在幼儿园德育教育活动当中,教师可以将其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活动当中,并且也要对幼儿生活当中的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确定好相关的文明行为以及良好的习惯标准等,比如,让幼儿保持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并在饭后学会收拾餐具,游戏活动结束后学会整理好用品等内容。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常规教育着手,将道德教育活动与幼儿生活实践内容紧密相连,进而让幼儿随时随地都能学习到德育知识。例如,周一时,园内固定举办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同参加到其中,在升旗时,幼儿们要面向国旗方向,并行注目礼,一同来唱国歌,之后再由老师在国旗下进行讲话,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向幼儿开展爱国教育,并培养幼儿的爱国精神。并在活动结束后要教育幼儿见到老师与同伴时要问好,放学时要与教师和同伴说再见,他人给物品时要养成说谢谢的习惯,并且幼儿也要学会用“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进而让幼儿在生活当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幼儿优秀品德,促进幼儿良好成长。并且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中,必须要考虑知识、智能和品德三方面,并且要充分研究每一领域的特点,也要深度挖掘不同领域当中的德育因素与知识,在通过有效的策略将德育内容有效渗透到其中,进而培育幼儿良好习惯,推动幼儿健康发展。
2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不同的领域教学当中
幼儿园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化认识确立"以德治园"、"以法治园"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常规管理,深化德育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为把幼儿园建成高质量、现代化的一流园而努力。
二、工作重点:
(一)抓好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
要适应新形势,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必须真正做到全员育人,而队伍建设又是做到全员育人的关键。
1、完善管理网络。
幼儿德育问题分析论文
不同时代的要求、特定的教育目标、社会的性质以及社会现实状况等,决定着德育的内容。德育是培养人格的,这点毫无疑问,但着重发展和培养人格中的什么,则存在不同的看法。
我国传统的德育,是一种道德性单一发展的模式,即以伦理为核心,以人为载体,把人抽象成为人的道德性,从而规范人的道德性发展目标,并通过一整套道德规范使人实现道德性的发展,这种模式是我国儒学以后各代道德教育的主流。另一种模式是经济性单一发展模式,其要点是把人的发展变成一种外在的发展过程,所关心的是人的认知能力,而忽略人的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发展,把人变成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工具和经济增长的依附。然而,多少年来,我国德育长期处于不平衡、不稳定状态,忽而强调德育的政治性,忽而又强调德育的经济性,未能真正明确德育在个体成长中的应有作用。
我们认为,德育的内容要适应时代的需要。时代的进步向人的发展提出了全面的、综合的要求,这个全面的、综合的要求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是适应社会的发展。
然而,在我们传统的德育中似乎很少提到个人自我价值的发展,而只是一味要求个人的性格或品德等诸方面都必须符合社会的公德,强调伦理对个体的制约性。
在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的观念也已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即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步的同时,人们原有的思维方式、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如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倾斜,理想信念淡化,过分注重实惠,只重眼前利益,追求物质享受,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把物质待遇的优劣作为衡量一个人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唯一尺度,从而出现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金钱至上”等不良思想,而把人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置于脑后。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希望藉我国丰富的道德遗产,把传统的道德价值再以原则的形式加给儿童,也不管适应不适应当前的形势,把“忠孝”、“本份”、“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干事”等思想灌输给儿童。诚然,你我们有优良的道德传统,但现在更重要的不是一味地继承,而应该赋予其新的内容、新的涵义,即道德价值的现代化。在这一点上,日本做得比较成功。他们将传统的效忠天皇的精神转化为效忠企业的精神;将武士道精神转化为向科技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合金文化;将急功近利的价值观转化为质量第一,服务第一,以优取胜,利益共享的新价值观,从而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在这方面有比日本更大的优势,应该使之发挥出来,让传统的道德价值为现代化服务。须知,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不是夸夸其谈者,也不是默守成规的“儒夫子”,所以必须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