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护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0 13:00: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用药护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安全文化在急诊护理用药中的运用
摘要:目的探讨安全文化在急诊护理用药中的作用。方法某急诊科于2015年1月起在用药护理中应用安全文化,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应用前后治疗患者各150例,观察用药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情况,对比应用前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急诊用药护理中应用安全文化后,用药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低于应用前,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应用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用药护理中应用安全文化后,可提高护理人员的用药安全意识,减少用药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安全文化;急诊用药;护理
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多为急危重症患者,患者救治过程中,用药安全十分重要,护理人员作为患者用药的执行人员,如果给予患者药物时自身的安全意识比较差,较易引发用药护理差错事件,影响患者救治的效果。本院急诊科于2015年1月起在用药护理中应用安全文化,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医院急诊科2014年1月~12月(未应用安全文化)收治的患者150例,男80例,女70例;年龄16~78岁,平均(56.8±3.4)岁;疾病类型:食物中毒57例,头部外伤23例,创伤性休克17例,急性胰腺炎33例,纵膈囊肿12例,脑干损伤8例。另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医院急诊科2015年1月~12月(已应用安全文化)收治的患者150例,男76例,女74例;年龄18~79岁,平均(57.3±3.2)岁;疾病类型:食物中毒51例,头部外伤25例,创伤性休克18例,急性胰腺炎30例,纵膈囊肿15例,脑干损伤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静脉用药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摘要:目的:探索ICU危重症患者静脉用药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8年3月医院ICU危重症静脉用药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进行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或家属满意度、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静脉留置管道脱出率、静脉外渗率、用药错误率、穿刺部位红肿率等,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护理安全管理措施用于ICU危重症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提高静脉用药安全性。
关键词:ICU;危重症患者;静脉用药;护理;安全管理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危重症患者具有意外事件发生率高、并发症多、病情变化快、病种复杂等特点,是医院重症人群集中管理护理和诊治场所[1],为了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防止休克发生,常需通过静脉给药,虽然利用价值较高,但在护理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危险、风险因素,不仅可产生家属对护理人员工作的不满,引起护患纠纷,还可加大医务人员职业压力和职业风险,进而降低医疗质量,增加意外事件发生率,形成恶性循环[2]。为了在根本上解决此项问题,避免患者出现功能上障碍和损害,还需加强临床护理管理工作,通过护理安全管理,能够在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临床各项风险事件,进而避免护理事故、护理差错、护理缺陷而引起的护患纠纷,从而实现以低成本保证临床用药安全[3]。对此探讨不同管理方式在ICU危重症静脉用药患者的价值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4月~2018年3月医院ICU危重症静脉用药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为62~69岁;ICU住院时间为4~8d。对照组患者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为61~69岁;ICU住院时间为4~7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入选标准:患者或家属均了解此次试验目的,且签署同意书;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均齐全;患者均需接受静脉给药治疗。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在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管理过程中,还需做好培训工作,制定严格的静脉输液药物反应报告制度,密切观察用药期间的各项不良反应,一旦发现异常,还需及时反馈,在根本上保证输液安全。观察组采用护理安全管理。(1)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监控指导:为了保证护理质量,还需从医院整体入手,建立三级管理组织,即各科室风险管理小组、质量与安全管理组委员会、医院风险管理委员会小组,且需完善三级护理风险管理体系,三级管理为护理部,二级管理为护士长,一级管理为兼职监控护士。在三级监控体系下,需将护理风险事件管理转变为积极预防,对重点环节、重点部位、高危时段、高危人群进行相应管理和风险监督,且及时发现当前不足之处,给予相应对策改进[4]。(2)尽量避免串连输液:根据患者病情、监护需要、治疗需要,中心静脉导管需选择五腔、四腔、三腔、双腔、单腔等,在输注特殊药物或三种以上药物时,还需建立静脉多通道,如全胃肠外营养、输血均需独立输注,以免混合输液出现失效、降解、浑浊等现象[5]。(3)排列静脉用药的给药顺序:在用药时,需严格注意药物禁忌证,如无法避免,还需间隔药物应用,中途通过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冲洗管道,同一类药物需间隔一定时间,同时对于抗生素、白蛋白、呋塞米、甘露醇均需严格规定用药时间[6]。(4)加强输液过程中细节管理。①各种静脉管道需高于床面,顺利好各个管道,以免缠绕,为了保证无菌状态,还需在输液管和三通管之间、肝素帽和头皮针之间运用无菌治疗巾包裹,一旦发现污染、潮湿等现象,还需立即更换。②在每班进行交班时,需记录导管刻度和位置,及时发现脱出现象,并对于异常现象立即通报,做好相应记录,在交班过程中,需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皮下积液、血液外渗、红肿等现象,隔日更换穿刺保护膜,一旦发现破损或污染,还需立即更换。③确保三通管开口处处于“开”状态,注意固定各个管路接口。④对于多管道患者,还需使用小标签区分,如肌松药、镇痛药、镇静药、呼吸抑制剂、呼吸兴奋剂、降压药、升压药等,方便后期输注和识别。⑤在患者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时,还需密切观察四肢温度、尿量、心率、血压等情况[7]。1.3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或其家属满意度、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静脉留置管道脱出、静脉外渗、用药错误、穿刺部位红肿率,并对结果进行比较。1.4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心血管患者用药安全与护理管理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安全及护理管理措施,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将舟山市中医骨伤联合医院2013年12月~2015年3月心内科患者30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强患者自身的用药安全教育。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92%,对照组治愈率为72%,观察组复发率为10.9%,对照组复发率为55.6%,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临床中心血管患者安全用药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加强临床护理监护工作,是保证心血管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的关键。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用药安全;护理管理
心血管病患者平均年龄较大,病情复杂多变,合并症较多[1]。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及时性以及对疗效的观察处理,及临床护理的安全规范,可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病情康复,也是重症患者抢救治疗的主要措施。另外,随着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逐步增高,且心血管患者年龄较大、病情不稳定,用药品种多,用药剂量不同,护理人员很难熟练掌握,在临床中,常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以致出现生命危险[2]。因此,提高患者及护理人员对不同药物的药理药性、适应症、不良反应和用药剂量的严格掌握,符合临床治疗的安全规范。
1一般资料
临床病历选自舟山市中医骨伤联合医院2013年12月~2015年3月心内科住院患者,共30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50例,男74例,女76例,年龄在40~80岁,观察组150例,男70例,女80例,年龄42~81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无显著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
2方法
皮肤科患者用药安全护理管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口服药发放流程在皮肤科患者用药安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80例皮肤科住院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按医嘱常规给药,实验组患者在常规给药的基础上采取口服药发放流程管理模式,对比2组的服药方式的正确率、药物知识掌握情况、药物错服率、漏服率、擅自停药率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服药方式的正确率由83.3%提高到96.7%,药物知识掌握由90%提高到98.9%,患者满意度由81.1%提高到98.9%,高于对照组;药物错服率由20.0%降到2.2%、漏服率由13.4%降到2.2%,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皮肤科实施口服药发放流程,能提高患者服药的正确率、患者的满意度,降低了药物的错服率、漏服率及口服药发放差错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皮肤科;口服药发放流程;用药安全护理管理
口服药物是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治疗和护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正确使用口服药物至关重要[2],口服药物具有品种多、服药次数及时间段不相同、不良反应复杂等特点[3]。皮肤科病种繁多,表现以疼痛、瘙痒为主,口服药物以抗组胺类、糖皮质激素类、镇静止痛类等为主,药物不良反应大多有嗜睡、乏力、头晕、恶心等症状,不合理及不正确服药会导致患者机体功能损害,同时影响治疗效果,引起不良反应及医患纠纷的发生。为了提高口服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对住院患者按发放流程发放口服药,并对口服给药的流程加以管理以降低药物的误服率及漏服率,提高了护理工作安全质量,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入住我科的患者180例,其中男性104例,女性76例;年龄42~81岁,中位年龄61.5岁。患者多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包括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均需要口服药物治疗。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90例。实验组严格按照医院制定的口服药给药管理制度及口服药发放流程执行,2组性别、年龄、皮肤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干预方法1.2.1药物发放:对照组患者采用按医嘱发放的常规给药方式,实验组患者在按医嘱发放的常规给药方式基础上采取口服药物发放流程管理模式,组成口服药流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参与人数为全体皮肤科护理成员。根据问题制订流程,护士长负责流程的督导和临床措施稽查工作,责任组长负责流程的培训和综合评价,责任护士负责口服药物发放流程的具体实施,并搜集患者的临床资料。1.2.2严格执行口服药物发放流程:①从药房取回药物,治疗护士与责任护士两人核对。②携带药物口服药单、药物及PDA至患者床旁。③核对身份并PDA扫码确认,询问过敏史,告知药物的服药方法及注意事项。④对整盒或整瓶药物首次发放时,向患者或家属详细讲解药物的目的、用法等,将剩余药物交给患者或家属保管。⑤单剂量顿发药物,指导患者服药到口。⑥根据药物作用,观察患者用药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⑦特殊药物,如安定、地高新等,做好记录。1.2.3严格落实口服给药管理制度:①患者在住院期间口服药物无论是长期、临时,还是自带或外购者均应有医嘱,并在口服药医嘱备注栏注明“自备药”,写明给药途径、剂量、浓度和次数。②发药前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并进行PDA扫码身份确认执行。③从医院药房取回的口服药,药疗护士与责任护士两人进行核对后,如为单剂量顿发药物须放置治疗室管理;如为整瓶、整盒口服药,由责任护士带至病房交由患者家属管理,并与患者家属双方核对、签字。④由患者家属管理的口服药物,责任护士交由患者或家属时,应详细讲解服药目的、用法等,并根据所服药物时间,按时按顿到患者床旁指导服药到口。⑤特殊药物如安定、强心苷类、地高辛、抗心律失常药、利尿药、激素、抗生素等,严格按医嘱指导患者服药到口,并记录。⑥指导服药后,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反应。⑦如有特殊用药不能补服者,应及时报告医师,并记录。1.2.4管理措施:①加强专科用药培训,科室建立药物使用说明书存放夹,主管药疗护士按计划每周三晨交班时利用30min学习专科新药、作用相似药物的知识,使护理人员掌握常见、重点及专科药物的通用名和商品名以及药物作用、常规用量、用法、禁忌、不良反应与观察要点等,例如皮肤科常用抗组胺药物服用后有嗜睡、乏力、头晕等副作用,不宜做精细工作及开车、高架工作等,激素类药物不宜随便增减等。为防止药物使用过程中发生差错,应多与患者沟通,做好口服用药健康指导。②在使用外购药或药物剂量、次数、时间发生变化时,护士应提前向患者做好宣教,指导其不可自行服用外购药物,紧急情况时须与主管医生沟通。③加强口服药物发放流程的培训,提高护士的重视程度,使护士意识到口服药物发放错误给患者造成的严重危害,从而严格执行发放流程。④管理小组要做好质量控制工作,责任组长要对护士严格考核,考核合格后上岗,并全程追踪。确保每位护士都能按流程发药,护士长进行不定期抽查,制订奖惩制度,抽查结果与本人当月绩效挂钩,从而提高护士的工作态度及责任心。1.3观察指标:①对比2组患者对药物知识掌握情况,用药方式正确程度。②对比2组患者服错药、漏服药、擅自停用药的发生情况。③对比2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采用我科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护士责任心强、态度好、发药到手、送药入口)、满意(护士态度一般,发药到手)、不满意(护士态度差,送药至床头柜上)。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探索临床用药护理的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重视用药护理,使病人及时配合用药治疗,早日康复。护士在临床第一线,细致的观察可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使问题的严重性降到最低.这就要提高护士具有较高的的责任心。方法:加强护士药品相关知识学习及药物不良的观察,强化对病人的心理护理,针对不同病人采用不同的对策。结论:重视用药的临床护理,可以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这是一项细致、长期的工作,应坚持不懈。
【关键词】重视临床用药;护理;重要性
临床药物治疗是医疗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需要第一线护理人员的密切观察,副作用、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还包括患者的心理反应,精神作用,用药的时间性等等,在用药前后都要做好解释工作,加强护理认真观察,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价、早控制,最大程度地限制药源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护士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测护理对保障用药安全,减少和避免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人就多年在使用药物时,对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的观察及采取的方法对策的体会进行分析讨论如下。
一、患者的不良反应
1.1患者心理不良反应
1.1.1对医生的过分依赖:人在生病时,最渴望了解用药知识,就诊时自然希望遇到一个资深医生能针对性地向自己介绍合理用药的知识,遇到年轻的医生就表示怀疑。
护理用药出错分析及对策
用药差错是指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预防事件,导致用药不当或患者受损。该事件和专业技术、药物产品、操作程序,以及管理体系有关。用药差错可出现于处方、医嘱、药品标签与包装、药品名称、药品混合、配方、发药、给药、用药指导、监测及应用等过程中。据美国药典会2000年报道,用药差错发生率以给药为最高,其次为抄写、配方、处方。用药差错大多是由于违反治疗原则和规定所致[1]。用药差错的含义不同于药品不良反应,但用药差错也可以导致不良反应,如已知患者对青霉素过敏而用青霉素治疗,导致过敏性休克。我国尚未开展用药差错监测报告工作,人们对用药差错的危害性尚无足够认识,通常认为用药差错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损害。但事实并非如此。美国医院(不包括其他医疗机构)因用药差错而死亡的患者每年达数千例,增加医院成本费用每年20亿元。因此,应重视用药差错现象,逐步开展用药差错监测报告工作,以减少或预防用药差错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本文将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和护理环节相关用药差错问题予以分析及提供参考建议,以减少医疗差错。
1常见问题
1.1用药对象差错容易发生在药房药剂师发药和护士给药的环节中,药剂师和护士通常需要在短时间内处理多个患者的发药和给药,流程的遗漏和个人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将药物用错患者。
1.2药物差错给患者提供了不恰当甚至是不正确的药物。此常出现在医生开医嘱时,或者药剂师取药时。或者护士因与大夫缺乏沟通误解医嘱时,也会产生用药差错的后果。
1.3给药剂量的差错指用药剂量过大造成中毒,或剂量过小延误治疗时机。这类错误可发生于医生、药剂师、护士和病人本身的所有环节,如计算错误、书写差错、转抄医嘱错误、理解错误等都是常见病因。
1.4给药途径的差错指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穴位注射等用药途径或方法错误。常由于医生护士间缺乏沟通,医生不了解新药的用药特点所导致的。
临床用药护理的重要性透析
摘要:目的:重视用药护理,使病人及时配合用药治疗,早日康复。护士在临床第一线,细致的观察可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使问题的严重性降到最低.这就要提高护士具有较高的的责任心。方法:加强护士药品相关知识学习及药物不良的观察,强化对病人的心理护理,针对不同病人采用不同的对策。结论:重视用药的临床护理,可以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这是一项细致、长期的工作,应坚持不懈。
关键词:重视临床用药;护理;重要性
临床药物治疗是医疗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需要第一线护理人员的密切观察,副作用、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还包括患者的心理反应,精神作用,用药的时间性等等,在用药前后都要做好解释工作,加强护理认真观察,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价、早控制,最大程度地限制药源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护士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测护理对保障用药安全,减少和避免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人就多年在使用药物时,对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的观察及采取的方法对策的体会进行分析讨论如下。
1患者的不良反应
1.1患者心理不良反应
1.1.1对医生的过分依赖:人在生病时,最渴望了解用药知识,就诊时自然希望遇到一个资深医生能针对性地向自己介绍合理用药的知识,遇到年轻的医生就表示怀疑。
嗜铬细胞瘤患者用药护理探讨论文
嗜铬细胞瘤因其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引起阵发或持续性的高血压以及一系列代谢紊乱症候群,病情凶险,手术风险大。近年来,由于围手术期护理管理的加强和手术技巧的不断提高,其手术死亡率降至1%~5%。我院自2000年3月~2004年11月共收治32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围手术期我们制定了临床用药的护理对策,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8例,膀胱嗜铬细胞瘤24例;男4例,女28例;年龄22~52岁,平均年龄38.2岁,均进行嗜铬细胞瘤手术切除,本组除1例患者术后出现中心静脉压(CVP)偏低,给予补液和应用血管活性药物,12小时后恢复正常外,其余患者均无异常反应。
2术前用药护理对策
2.1降压药物
嗜铬细胞瘤分泌过量儿茶酚胺,使外周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血容量减少,而导致高血压。肿瘤切除后,儿茶酚胺骤然减少,血管容量相对增大,回心血量及血输出量减少,极易发生难以控制的低血压,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术前降压尤为重要。临床上常用降压药有α-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如:酚苄明、酚妥拉明、哌唑嗪等。患者服用此类药物后,护士应密切观察,每日早晚测血压、脉搏2次,并注意体位及末梢循环变化。同时,应向患者说明此类药物的副作用,嘱病人服药期间不要随意走动,改变体位时动作尽量缓慢,以防引起体位性低血压,而发生意外。本组无病人因体位性低血压造成伤害。该药还具有鼻粘膜充血的作用,病人会产生鼻塞感,护理时注意与感冒相区别。因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排尿时膀胱收缩,刺激肿瘤释放大量的肾上腺素和去甲上腺素,使血压突然升高,所以,对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要监测其排尿前后血压的变化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
护理专业用药护理教学论文
1有效教学研究现状
1.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有效教学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有效教学与美国的有效教育运动有关,有效教育的兴起推动了有效教学研究的深入,由最初关注教师特征在有效教学方面的作用转向揭示有效教学的内涵与特征,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1)20世纪70年代初,有关教学有效性的多项研究认为,开展有效教学的教师应具有的特征或品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或品质,如气质、魅力、智力、热情、幽默等;二是与教学相关的特征或品质,如体谅学生、对学生有高要求、教学能力强、学科知识丰富、教学具有针对性等。这些研究强调了教师在有效教学中的作用,但关注课堂中师生互动的较少,忽视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特别是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1]。(2)教师教学行为研究阶段。这方面研究的代表有Good&Brophy、Guzzetti&Marzano以及Blair,他们在1984年提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相关的教学行为包括给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机会,让学生高度专注学习,高效利用教学时间,教会学生为理解和掌握知识而学习,促使快速进步,并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进行适合的教学、提出适合的目标,创建组织有序、注重学习、愉悦的学习环境[2]。(3)学生学习行为研究阶段。20世纪70—80年代,有效教学研究重点转向学生学习行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学者是美国的伯利纳和蒂奇诺夫。他们研究了有效教学引起的学生学习状况的变化,认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密切相关,提出了评判是否为有效教学的标准,即教学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与促进了学生发展。(4)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学者们开始多方面多角度地探讨有效教学,主要体现在重新界定了有效教学的定义,深化了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探讨了有效教学的具体表现,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标准及原则[3]。1.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出版了许多关于有效教学的专著。如1998年北京物资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程红将有效教学定义为教师以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高的教学效果[4]。2000年,陈厚德教授明确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概念,详细描述了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要素、模式,并且在国内首次提及了有效教学的组织者———有效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技能[5,6]。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钟启泉等学者编著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阐述了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介绍了有效教学的由来与发展,对有效教学的含义从“有效”和“教学”两个角度进行界定[7]。上海师范大学中小学教育实验研究所张璐认为,有效教学就是有效率的教学[8]。目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将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1.3医学基础课程有效教学研究现状。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涉及医学基础课程有效教学的相关论文,共19篇。其中相关度较高的有两篇,分别是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杨晓晖等教师撰写的《试论基础医学课程的有效教学》[9]和泸州医学院城北校区基础医学院肖斌等教师发表的《生物化学教学中有效教学的探索》[10]。杨晓晖等认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基础医学课程是医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研究并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有效教学意义深远。肖斌等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学的目的,也是教师的追求,生物化学是一门抽象而复杂的课程,学生普遍反映理解、学习和记忆难度大,因此,在教学中要总结提高生物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到目前为止,针对用药护理或药理学课程的有效教学研究尚未见报道。
2用药护理课程有效教学实施
2.1注重发挥科学家的榜样和激励作用。在现实社会中,出现了许多对药物研究具有突出贡献并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如发现青霉素以及青霉素对传染病治疗效果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1945年)获得者弗莱明、E.B.钱恩、H.W.弗洛里,在寻找疟疾新型疗法方面开展开创性工作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2015年)获得者屠呦呦等。在开展用药护理课程有效教学时,可通过查阅文献、书籍、报纸,或直接从互联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将科学家的生平介绍、发明成果和头像制作成图片,张贴于教室和实训室,也可将这些资料制作成小视频或PPT,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科学家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刻苦钻研和团结合作精神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对用药护理重要性的认识,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为医药事业献身的精神,增强对护理岗位的认同感。注重发挥科学家的榜样作用,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2.2注重发挥临床实例的警示和教育作用。在临床工作中,因用药错误导致医疗事故的情况时有发生,如给糖尿病患者错误输入大量葡萄糖液,引发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给高血压患者错用麻黄碱、肾上腺素及血管收缩剂,导致脑血管破裂;给闭角性青光眼患者用散瞳剂、血管扩张剂,造成青光眼急性发作,引起失明等严重后果。通过到医院实地采访,从报纸和网络上收集并整理典型事例,按教学单元归类,制作成小视频或PPT,在教学中播放或定时到班级QQ群或微信群。通过典型事例来警示和教育学生,提高学生对用药护理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爱岗敬业精神。2.3注重课堂教学与临床工作的有机衔接。护理工作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在用药护理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突出与临床护理工作的有机衔接,增加对临床工作所需的用药护理知识点介绍。如实验内容增加药物外观检查、有效期和批号、配伍禁忌、剂量换算,给药途径及药品保存等内容;以安全合理用药为核心,设计临床用药过程,使学生尽早熟悉工作流程,了解今后岗位所需的用药知识。2.4开展相关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用药护理知识与技能开展与课程相关的课外活动。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的同时提高对社会的认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定期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指导社区高血压患者长期坚持用药、糖尿病患者按时规范用药等;组织学生开展社区居民药物认知和自我用药行为调查,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相应干预措施。2.5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对学生的评价除考核学生用药护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掌握情况外,还要考核学生学习目的性、职业道德观、爱岗敬业精神等。成绩的评定除了课程理论与实验成绩外,还要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等综合素养进行多元化评价。
综上所述,用药护理课程有效教学的实施要注重发挥在药物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并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榜样和激励作用,发挥临床用药差错事故的警示与教育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相关课外活动,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等。通过有效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用药护理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团队精神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赵茜 单位: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心内科护理用药安全管理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用药安全管理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患者中选取9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床位号平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用药管理,观察组采用用药安全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对于各项用药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均比对照组高,观察组患者的用药差错率、护理纠纷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心内科患者实施用药安全管理护理,能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意识,降低用药差错率和护理纠纷率,能有效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关键词:心内科;护理;用药;安全管理
心内科患者多、疾病复杂,护理工作难度大,常常出现药物配制出错、患者用药出错等情况,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也会影响医院的声誉[1]。据统计,造成心内科患者用药差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护理人员工作不到位,在配制药品、管理药品、操作过程等方面发生失误,以及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不高,不遵医嘱服药[2]。所以,给予心内科患者用药安全管理护理十分重要。对此探讨用药安全管理在提高护理效果中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医院心内科2016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患者中,随机选择92例患者进行本次研究,已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床位号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为48~83岁;病程为0.5~8年;高血压患者1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例,冠心病患者13例,心机梗死患者10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为47~85岁;病程为1~9年;高血压患者1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例,冠心病患者12例,心机梗死患者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年龄为45~85岁;患者生存时间大于6个月;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并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患者有精神疾病或有精神病史;药物过敏患者;患者听力、语言、认知功能正常,不存在沟通障碍。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用药管理,如指导患者用药剂量、监督患者用药后的身体指标、现配现用抗生素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用药安全管理。(1)加强护理人员的药物知识与用药安全培训。科室要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药物知识、用药安全知识培训,让护理人员熟悉心内科的各项护理注意事项,对各种药物的作用、副作用、成分配比、剂量等加深了解,提高用药安全意识、护理责任意识,在实际工作中遵循用药安全规范给予患者护理。(2)加强患者用药安全教育。因为患者对于疾病、药物不够了解,护理人员在监督患者用药的时候要向患者、家属告知用药安全的重要性、药物使用原则及剂量、作用及副作用、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切记要遵医嘱用药,不得擅自改变药物的剂量,提高其用药依从性。(3)健全药品分类管理制度。护理人员要依据患者的床位号,按照医嘱合理放置药品,急救药品要放在醒目的位置,并设专人管理,每日进行交接。常规的药品根据疾病的类型规范地放置,讲名称、数量记录在册,禁止随意摆放。定期将过期药品进行清理,为近效期药品设立专区,登记整理,保证药品质量。保险贮藏毒麻、高危、精神药品,根据其特性进行报备,专人、专柜、专锁管理,交接时要严格依照制度并记录在册。在2℃~8℃的低温冰箱中放置需要冷藏储存的药品。在干燥、通风的暗室内放置避光药物[3]。定期核对、检查药品,尤其是包装相似的药品和高危的药品,检查后做好记录。(4)完善药物发放及监督患者服用流程。住院患者的药物发放遵循分次原则,不能一次性将一整盒药物发放给患者自行服用。护理人员要依据药物的特性协调患者的就餐时间和口服药物的发放时间,确保患者的服药时间在就餐前后。科室设专人管理需要精准注射与输液速度的药物,依据科室的需要配备注射泵、输液泵等设备,对患者进行注射时要由经过培训过的护理人员执行,不能让患者自行注射。护理人员要依据“三查七对”原则,对所有药物的标签进行核对,使用条形码管理药物。科室要充分运用护理资源,进行合理的排班安排,以免因护理人员长时间的持续工作导致疲劳过度,发生用药错误。(5)加强患者的不良反应监测。护理人员要加强巡房,密切监测患者用药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高血压患者服药后要缓慢起身,避免患者出现局部低血压。要密切监测口服华法林、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患者的凝血情况,患者皮肤是否有瘀斑、出血点等。护理人员在进行不良反应监测时要向患者进行说明、解释,在减轻患者抗拒服药的同时加强其对于服药的重视度。1.3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对于识别药物、用药方法等各项用药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掌握的患者人数越多表示用药管理措施越到位。统计两组患者的用药差错率、护理纠纷率,发生率越低表示用药管理措施越有效。1.4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χ±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使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