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0 11:13: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用工荒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破解酒店“用工荒”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整个社会进入了劳动力短缺时代,酒店业招工难成为制约酒店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破解这一困局,成了摆在许多酒店专业人士面前的一道难题。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提出以下一些对策,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员工流失率;劳动密集型;组织单元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整个社会进入了劳动力短缺时代,酒店业招工难成为制约酒店发展的重要因素,造成这一困局的原因各大酒店可能各有不同,但整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酒店行业从业人员的薪水没有竞争力
据本人调查,目前长沙各大星级酒店给服务员岗位开出的薪水基本集中在2500—3500每月(当然是包食宿的),这种等级的薪水虽然不算很低,但绝对不高。从社保网查询可知,长沙地区上年度平均薪酬为7131元每月,在全国37个主要城市薪酬水平中排名第21位。由此可知,过低的薪资限制了从业人员进入酒店行业。
二、世俗观念的偏见影响
招工难和用工荒的现状及策略
转变2010年由于经济迅速回暖,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严重的缺工现象。其中,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地区城市缺工超过200万人,2011年春节后,由于招工不足,珠三角、长三角一些企业部分生产线已处于停工状态。“用工荒”问题的突然出现,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虽然企业想方设法加大招聘的力度,但是未能才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样的现象对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一、企业用工紧缺的原因分析
导致企业“用工荒”和“招工难”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企业用工量增加
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逐渐好转,加上国内的经济刺激计划,我国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快速的反弹。内需不断扩大,外贸持续增长,促使企业用工需求的不断增长。此外,民工大量返乡也增加了招工的难度。
企业用工荒情况调研汇报
在长三角、珠三角用工荒的背后,是国人生活观念的转变:80后逐渐变为“人父人母”,不再外出打工,90后也不愿意再做农民工;用工荒也是中国产业转移和中西部大发展的必然。
15800万留守儿童成农民工牵挂
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近三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对许多留守儿童来说,爸爸妈妈就是电话里的声音。长期亲情缺失,代管不力,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在外务工的农民工的严重关切。
记者在河南省西华县采访时,不少乡亲都告诉记者,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农民工不愿意再外出的主要原因。
2现状素描“留在家乡待遇跟去广东一样”
在产业转移的带动下,许多企业开始转向中西部地区。某制衣有限公司就是在豫东小县城——鹿邑县政府招商引资的一家大型台资企业,位于鹿邑刚刚兴建的涡北大型工业园区内。
用工荒的意义及应对综述
论文关键词:用工荒,农民工工资,市场价格,劳动供给,增长方式转变
论文摘要:“用工荒”的出现,无形之中成为具有浓厚的有中国特色的用工价格集体协商谈判的一个自发有效形式,成为提高农民工工资的一个市场机制。面对“用工荒”,政府应做好用工价格市场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的服务引导工作,继续做好农民工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工作,长期内,还应做好人口变化预测和人口政策的调整工作。前几年出现的“民工荒”和近月来的“用工荒”,均由农民工供需失衡造成的价格下降所致,是农民工劳动力要素市场自发调节的周期性结果。近年来,尤其是2009年,农村福利条件的极大改善提高了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农民工的“市场价格”含义正在发生变化。“用工荒”是推动中国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内生动力,是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上升拉力,是促进城镇化的一个市场推力。
仅仅一年的时间,出现反差如此之大的失业和缺工的一次逆转。如何解释、评价和应对突然而至的“用工荒”?学者们见仁见智。
去年此时,金融危机导致全国农民工失业约2500万人,而今年此刻,在经济刺激计划还没有完全退出的背景下却突然出现“用工荒”,且“缺工”现象逐渐从珠三角和长三角沿海发达地区正向内地一些农民工输出大省蔓延,如湖北、安徽和河南等,其势头已经超过前几年曾出现过的“民工荒”,以福建省晋江市为例,诸如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人数高达40-70%。
一、“用工荒”的出现是市场逻辑的结果
(一)农民工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劳动力要素市场,供需失衡导致价格失衡
市企业用工荒的解决
去年以来,随着县经济的起暖回升,企业订单大幅增加,部分企业“用工荒”问题日益凸显。为切实帮助企业破解“用工荒”问题,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第一时间深入企业调研,多措并举帮助企业缓解“招工难”,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主要做法有:
一是搞好调查摸底,准确掌握市场供求状况。为准确掌握该县企业缺工情况,去年底,县人力社保局专门组织人员深入企业,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具有代表性的244家规模企业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上述企业用工缺口达13.7%,其中,技工缺口达30%,春节前后,该县企业用人缺口约为6.3万人,多为补充性缺工或新项目缺工。
二是加密举办各类招聘会,搭建职企供需见面平台。与去年相比,今年县人力资源市场的招聘密度明显加大,-月集中举办32场招聘会,而且开创性地与镇(街道)、开发区联动,集中举办了18场专场招聘会,效果显著。-月,县人力资源市场进场企业达2528家,提供岗位9.2万个,达成就业意向2.3万人。
三是及时供求信息,有效搭建对接平台。通过县公共就业信息服务网等媒体,将用工缺口较大的近1000家企业用工信息及时向求职者。在各镇街、开发区安装电子显示屏,实现公共就业信息县、镇(街)、村(社区)三级无缝对接,使城镇失业人员足不出户就地就近寻找合适的工作。以创建充分就业村为契机,准确掌握劳动年龄段内失业人员的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推介就业。
四是拓展劳务协作,帮助企业引进人力资源。在巩固现有劳务协作基地的基础上,创新协作方式,采用订单式培训,委托劳务协作基地招用该县急需的劳动力。春节以后,市人力社保局组织80余家企业6次赴湖北、云南、甘肃等劳务输出大省开展招聘活动,达成就业意向2500余人。
五是打造校企合作平台,帮助企业引进技能人才。月初,组织企业赴衢州、丽水开展校企合作。月下旬,组织20家规模以上企业参加市局组织的校企对接洽谈会,与48家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同时联系河南中州大学、黑龙江鸡西大学合作商讨“订单式”培养技工人才模式,目前已帮助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引进人才100余人。
浅思创新管理体制的发展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农民工进城务工,劳动力正常流动已成了顺理成章的现象,而且一直遵循着人口从贫穷的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资金从发达的地方往贫困地方流动的惯例。农民工也成为了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和提升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现在,发达地区却出现了招工难、留人难的局面,这其中隐藏了很多社会问题,急需探讨和解决。
一、逐年升级的用工荒、招工难的现象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用工制度和劳动力流动情况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利地促进了我国沿海开放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内陆地区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这其中流动的农民工立下了不小的功绩,目前我国农民工总数2.4亿左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历了几次大的“民工潮”。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一部分农民工开始进城务工,想挣得一份糊口的钱,形成第一次民工潮;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大家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有了坚定的信心,农民进城期待挣得一份改善生活的钱,出现了第二次民工潮;20世纪末随着港澳台和外资企业等纷纷在我国沿海城市投资办厂,吸引了我国广大农民工到沿海城市打工,形成了第三次民工潮;本世纪的近几年正经历着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八十年代后出生的,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目前约有1亿人)进城打工的第四次民工潮。
如今求职者的期望和用工的要求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求职难与用工荒并存的局面。尤其是2011年初,春节刚过,就出现了“东部招工难,西部在截留,中部要留人”的局面。不仅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出现了用工荒,中西部一些省份也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各地纷纷使出招数来吸引农民工,例如,广东省的“关爱农民工,就业送春风”活动;湖南的“孔雀何须东南飞,雁城金窝已筑成”、“家乡工作就是好,工资福利也不少”的宣传;重庆“重庆西永新机会,十万电子好岗位”的承诺;成都“衣锦还乡选好房”的号召等。
尽管沿海地区用工荒已有几年的历史,但现在发生了新变化,由过去春节后的短暂用工荒转向了长年的招工难。这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留人“魅力”在减弱密切相关。
二、“民工荒”背后隐藏的实际问题
“民工荒”对“打工经济”提出了新要求
劳动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一个地区所拥有的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如果开发利用得当,无疑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资源优势。近年来,湖北不少地方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就使劳务产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
但自2004年春季开始,在曾经“民工潮”汹涌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出现了一种令人关注的“民工荒”现象,而且这种现象也开始蔓延到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的一些中西部省份。在湖北省内,享有“中国非织制布制品名镇”美誉的仙桃市彭场镇、享有“湖北纺织第一名镇”称号的汉川市马口镇,都出现了“民工荒”现象。
在“民工荒”背景下,怎样进一步发展劳务经济呢?关键是要基于劳务产品的特性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借鉴成熟的市场营销理论拓新发展思路,树立“劳务营销”的新理念。
“顾客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
同样是劳务营销的原则“市场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将营销概括为四个方面:(1)战略营销计划过程,包括“市场营销调研”、“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2)战术营销组合,包括产品、价格、分销渠道和促销。(3)营销技巧的能力。(4)营销活动中的“人”,即营销活动既要满足外部顾客需求,让其在购买和消费中感到满意,又要满足内部员工需求,让其在工作中感到满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学理论得到广泛重视,不仅适用于产品或产业推广,而且适用于地方政府所组织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旅游产品推介等经济活动;不仅适用于传统的工商领域,而且适用于今天地方政府发展劳务经济、培育壮大劳务产业等。总的说来,营销理论要求地方政府树立以下劳务营销理念:(1)顾客需求导向观。市场营销理论认为,企业的一切营销活动应以消费者(顾客)为中心,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与欲望,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提供目标市场所期望的产品或服务。其核心理念是:“顾客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
珠三角民工荒现象分析论文
一、珠三角地区“民工荒”的主要表现
1.企业用工在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方面的矛盾比较突出。
自2004年年初东莞市首次官方确认民工紧缺以来,此波迅速波及整个珠三角。据东莞市劳动局公布的“2007年企业春季用工需求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九成以上企业表示将招用新员工。其中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普工岗位用工需求仍然旺盛,预计今年企业用工需求将增长10%-15%。据估计,东莞今后5年内企业用工需求每年都要新增10万以上。据调查显示,在企业新的用工需求中,75%的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且34%的岗位需要达到初级工以上的技能水平;45%的岗位要求年龄在18至25岁之间;60%的岗位需求女工。
2.不同类型企业招工难易程度不一,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招工困难。
调研情况显示,2008年劳动力供求的特点是,电子、鞋业、服装等传统制造业仍有较大的用工需求。企业招聘人员难易不一,优质的企业由于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不存在招工难的问题,但是劳动密集型、工作时间长的企业则会存在一定的招工难问题,这类企业约定的月基本工资通常徘徊在法定最低工资标准,再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相应增加员工的收入,预计这类企业需求员工不少于30万人,其中普工约24万,技工约6万。
3.拖欠民工工资现象时有发生,民工流失率不断攀高
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与培训探讨
摘要:当前,在各大企业大量需要普工和技术工的情况下,“用工荒”问题的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企业生产与发展的最大瓶颈。而积极开展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不仅达到优化务工人员知识结构、提升务工人员专业操作水平的目的,同时也成为各企业化解当前“用工荒”问题的最佳途径,因此,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就“用工荒”背景下对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根据多年的培训工作实践,针对培训教育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用工荒”;务工人员;教育与培训
21世纪既是科技创新的时代,同时也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换言之,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的优势,在于人才的培育,在于人才的竞争。在全球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特别是在倡导企业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当下,优化并提高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提升劳动者素质,成为各大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但“用工荒”问题成为各大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而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提升进城务工人员综合素质,以适应企业现代化生产要求,进而引导他们做好自身职业规划并解决企业“用工荒”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开展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现实意义
全球经济的竞争,表现为企业之间产品、技术及服务的竞争,其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就是生产者综合素质的竞争。针对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大企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技术素质的要求日益提升;而进城务工人员则是刚刚走出大山、刚刚脱离土地束缚的农民工,其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的掌握,根本不可能适应企业现代化生产要求。因此,通过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提升进城人员的职业技能,一是能够满足企业的用工标准要求,二是能解决企业面临的“用工荒”问题,三是通过培训使得进城务工人员的人生规划也得以明确,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拓宽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范围,推动进城务工人员的稳定就业
农民工思想汇报
今年在家里看新闻的时候,媒体报道称,广州及邻近的东莞等城市的农民工缺口大约在100万人,而位于长三角的浙江省等地区也出现民工荒,用工缺口达25万。许多省市都或多或少的出现民工荒现象,有的地方还出现高薪留住回家过年的农民工。听完以后,我感慨万千,曾几何时,有多少人走出乡村,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川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而如今,是什么又使他们离开这光怪陆离的繁华都市,返回自己的故土那?
有关专家分析:原因主要是分三类,一是自身原因,另一个就是用人单位的,最后就是社会原因。
一、农民自身的原因。观念陈旧、缺乏技术、怕受约束是农民自己阻碍自己外出打工的三大原因。
(一)观念陈旧。尤其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旧观念、老思想是阻碍劳务输出的主要原因。“庄户人就是种田的料”,“好出门不如赖在家”,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水准。有的家庭,年轻人倒是愿意外出打工,但长辈横加干涉。
(二)缺乏技术。这是农民转移就业的最大缺陷。随着经济的发展,手工作坊式的企业逐步被淘汰,现代企业的工种岗位大多技术含量较高,这对传统挣“血汗钱”的农民来说是最大的挑战。由于缺乏技术,或者技术单一,外出打工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稍微有一点技术含量便不能胜任。
(三)怕受约束。农民自幼养成随意、自由散漫的习气是企业最不能容忍的顽疾。而现代企业大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一旦违反,就被辞退。因而有的农民受不了企业的管束,只好卷铺盖打道回府。报道称:平山一位韩姓民工,嗜酒如命,春节过后在石家庄连找三家企业打工,都因酒后滋事被辞退。不得已,只能结束自己的打工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