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0 10:13: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彝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剖析彝族漆器艺术文化特征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彝族漆器;视觉艺术;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彝族漆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老漆器工艺的特殊见证。本文从造型、纹样、色彩等三方面解析了彝族漆器的视觉艺术,得出了其造型特点和纹样在装饰中的特殊规律,揭示了其包含的民族审美情趣和文化特征。
彝族漆器艺术历史久远。相传,彝族漆技是一个叫狄一伙甫的人发明的,距今有58代左右,约1700多年。1.现今能够考察的漆器工艺世家为吉伍世家。吉伍家源于罗洪家支,血统为“诺伙”(即黑彝,贵族)。其祖先尼格吉史与白彝通婚而降为“曲伙”(即被占有阶级)。吉伍家既能获得贵族文化感染,又不失劳动者本色,从而发展了彝族漆器艺术。2漆彩绘在漆器中占绝大多数,本文便以凉山地区的彝族彩绘漆器为实证,从造型、纹饰、色彩三方面来解析其视觉艺术和文化特征。
一、彝族漆器的种类
(一)按材质分类
这里所指的材质是指漆器的底胎。按其胎骨分可以分为木胎、皮胎、角胎、竹胎四种,后期发展了竹木、皮木的混合胎。其中碗、盘、盒、钵、杯、勺等餐具以木胎居多,也有皮胎的碗。兵器(如盔甲、箭筒、护肘等)皮胎居多。牛羊角制的一般用于储放火药、种子或者做酒具。弓矢、箭筒、口弦筒、针线筒等,多用竹编织成胎骨。竹与木粘合制成的胎骨,如酒杯箭筒、毕摩用具等。用皮包木翘成的胎骨,如马鞍、盾牌等。
彝族祖国60华诞优秀征文
彝家山寨老笙手/芦笙伴你度春秋/笙曲吹过千万首/笙歌声声响悠悠……昔日含悲吹芦笙/泪水伴着笙声流/五支笙管五个音/声声奏出恨和仇……党的阳光照彝山/金芦笙呵当歌喉/吹得奴隶变主人/一心跟党不回头
——云南彝族民歌
1、彩云之南
,大山皱褶之中,裸洒河畔,名叫大栗树的彝寨——我的故乡,冲破乌云的笼罩、砸碎铁锁链,沐浴着十月的祥光,把自由平等、和平民主的旗帜高扬,让自豪和欣喜自然流淌。
因了十月祥光的普照,彝山天不老地不荒,老鹰自由翱翔、鸽哨悠远嘹亮、茶马古道欢畅
,铁锤和镰刀,在彝寨的山山岭岭熠熠闪光,三七花绚丽、光坎米飘香。
彝族人的全席待客
彝族人热情好客。客人来后,要按客人的尊重亲疏,分别宰杀牛、羊、猪、鸡等到牲畜款待。而且所杀牲畜必尽煮之,并自首至尾乃至四蹄并心肺及杂碎均一一捧于客人面前,名曰“全席”,以此表示主人的诚心待客。
漫谈彝族视觉艺术及文化特色
关键词:彝族漆器视觉艺术文化特征
摘要:彝族漆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老漆器工艺的特殊见证。本文从造型、纹样、色彩等三方面解析了彝族漆器的视觉艺术,得出了其造型特点和纹样在装饰中的特殊规律,揭示了其包含的民族审美情趣和文化特征。
彝族漆器艺术历史久远。相传,彝族漆技是一个叫狄一伙甫的人发明的,距今有58代左右,约1700多年。1.现今能够考察的漆器工艺世家为吉伍世家。吉伍家源于罗洪家支,血统为“诺伙”(即黑彝,贵族)。其祖先尼格吉史与白彝通婚而降为“曲伙”(即被占有阶级)。吉伍家既能获得贵族文化感染,又不失劳动者本色,从而发展了彝族漆器艺术。2漆彩绘在漆器中占绝大多数,本文便以凉山地区的彝族彩绘漆器为实证,从造型、纹饰、色彩三方面来解析其视觉艺术和文化特征。
一、彝族漆器的种类
(一)按材质分类
这里所指的材质是指漆器的底胎。按其胎骨分可以分为木胎、皮胎、角胎、竹胎四种,后期发展了竹木、皮木的混合胎。其中碗、盘、盒、钵、杯、勺等餐具以木胎居多,也有皮胎的碗。兵器(如盔甲、箭筒、护肘等)皮胎居多。牛羊角制的一般用于储放火药、种子或者做酒具。弓矢、箭筒、口弦筒、针线筒等,多用竹编织成胎骨。竹与木粘合制成的胎骨,如酒杯箭筒、毕摩用具等。用皮包木翘成的胎骨,如马鞍、盾牌等。
彝族民间舞蹈生存论文
文化转型就是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文化的发展产生危机和断裂为寻求新的发展而转向横向开拓。文化转型与世界打破垄断经济和政治势力,进而形成多元文化的局面有关。30年来世界发生了过去任何历史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巨变:电脑主宰大工业生产,高速发展的电脑电讯、多媒体、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世界进入信息时代:殖民体系、“欧洲中心论”已经分崩离析,第三世界的政治、经济力量得到蓬勃发展;发达国家为了获取更大利润,把他们的技术、管理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亦需要他们的资金和技术来发展经济。一段时间内,稳定和平的世界环境,为人类文化、经济的交流和转型创造了条件,世界形成了多元经济、多元文化并存的新格局。
不同民族,由于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的背景差异,自然积淀了彼此不同的文化传说。彝族文化的价值,就在于透过文化的表层形态揭示一个族群整体的人文内涵,从而展现出人类不屈的生命历史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探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民族若能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就能保证该民族的情感与个性不会消散,也就标明了此民族存在的价值。当然,随着世界“多元化”倾向的加速,民族间的交流必不可少,各个民族文化中的“外来影响”增加也是必然的。但这种“冲击”不应是消极的,因为每个民族都是以宏扬本体文化为立足点的,只可惜,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人类走入了很多“误区”,最典型的结果就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越来越少。这不仅说明人类文明遗产的“走失”速度在加快,更说明人类“民族素养”的变化程度加剧,民族观念的自我意识走到了“丧失”的边缘。
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正是在世界多元经济和多元文化这一新格局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与此同时,我们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设备时,西方的意识形态必然随之涌入国门,西方文化以不可避免的冲击影响着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彝族民间舞蹈便是其中之一。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很多地方蕴藏着极为丰实的彝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大到祭祖祈神,婚丧嫁娶,小到亲朋欢聚、劳动小憩,都以民间舞蹈的形式抒情达意、自娱自乐,可以说民间舞蹈是他们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一些交通较为便利,自然、文化资源丰厚的彝族聚居区,他们在发展富有特色的旅游业,贸易等地方经济中,接触了外界,开阔了视野,他们还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电脑媒介接受的最新信息。当代异彩纷呈的科学文化信息丰实了彝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西方的迪斯科、霹雳舞、现代舞、卡拉OK等迅速传播,尤为青年人青睐,传统的彝族民间歌舞不再是群众唯一的娱乐形式。
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党的文艺政策和民族政策指引下,这些地区的多数领导和有关人士,不是消极防御,更不是闭关自守,而是采取兼收并蓄,本土外来并存的态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处理这一文化矛盾。比如利用传统的火把节,彝族年,采取歌舞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既满足了广大群众祭祖祈福、歌舞自娱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向国内外游客、商家展示当地的民族风情,加强双方的经济技术开发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这时的民俗节日和民间歌舞,无论从其外在的形态、表演程式以及社会功能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凉山州文工团将彝历年冗长的仪式程序进行了简化,把民间舞《围成圆圈踏歌》加以规范改编,加工后的《达体舞》不仅突出了民间舞原有的风俗特色,还做到了观赏性与参与性并重,得到本民族的认可。90年代初位于中国滇西北高原上的华坪,风光旖旎,民风古朴。肥沃的土地上,居住着彝、傈僳、汉、傣等26个民族,他们习俗各异,聪慧纯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歌舞,在火把节的夜晚,他们将粗犷的民间舞《打跳》和从西方传入的自由激烈的迪斯科在同一舞台上表演,打破了千年戒律,既娱乐又娱人,形成了华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景观。两种不同形态、不同文化内涵的舞蹈出现在同一空间,并为人们所接受,这只能是在实行改革开放,多元文化环境下的产物,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结果。
在文化转型期间,我们要以宽广的胸怀、博大的视野去看待分析“异文化”的不同之处,看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于是就能跟其他的文化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和平共处,而不是自我孤立或贬斥他人。把本土民间舞蹈与国外舞蹈进行比较且如此,吸收外来舞种也是如此。正如80年代初,当西方现代舞大量传入我国时,被人们视为“洪水猛兽”,而10年后,现代舞不仅没有被挤出中国国门,在舞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奋斗下,1992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现代舞团——广东实验现代舞团,1993年秋在北京舞院创建了第一个现代舞专业。中国现代舞艺术以百花一枝的芳姿,正在这块古老文明的国土上生存、开花、结果。事实证明,我国改革开放的宽松政策,使之从西方移植的现代舞、迪斯科等文化娱乐形式,已经拥有不断拓展自己的市场,丰实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20年来,对于彝族民间舞蹈如何在多元化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问题,是一个认识过程的。12年前凉山州文工团编导们就对彝族民间舞蹈的生命力提出疑问的思潮进行了探讨。当时改革开放已进行了8年,各行各业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引起彝学舞蹈界对传统民间舞蹈生命力的反思。12年后,在世纪之交,当我们面对我国实行改革开放20年的伟绩,面对彝族民族舞蹈的发展现状,以自觉的理性思辩重新审视当年探讨的种种问题时,就这些疑问和困惑就显得清晰而明朗了。越来越认识到,彝族民间蹈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传统文化,彝民间舞蹈是在特定的民俗事象中传承发展的,只要这个民族仍然保留着适于民间舞蹈生存的民俗活动空间,民间舞蹈将与人民永存。作为某一特定民间舞蹈形态和风格的传延,往往伴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或需要而消失或延续,近几年,城市生活中悄然兴起的《达体舞》、《青年舞》、《打跳》、《押搓》,就是生动的一例。彝族民间舞蹈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处于文化转型期,各种艺术节、文化节、旅游节、文化村等形式,为彝族民间舞蹈、中外民间舞蹈的互相交流、吸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果我们无视当今世界多元化文化的大环境,不顾当前纵横交错的各方面因素的主动作用,只求在封闭的环境中虚构未受任何影响的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将会陷入文化孤立主义的境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彝族文化研究
摘要:鉴于自然地理条件的特殊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性,彝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彝族文化价值观的变迁随彝族社会的变迁而变迁,彝族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是彝族文化价值观变迁的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的主流价值,肩负引领各民族文化价值观的使命;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彝族文化价值观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发扬光大。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彝族;文化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方向、辨明是非、扬清激浊[1]。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贵、川三省和广西的西北部,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局面,文化传统保持相对完整。因其自然地理条件的特殊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性,导致彝族和汉族及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相比,其文化价值观的形成、演变、社会作用等方面有自己的独特性。但彝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才能准确把握彝族文化继承和发展的价值导向。基于彝族文化价值观的发展与变迁,探讨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对彝族文化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彝族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文化价值观是人们对文化的善恶、利弊、好坏等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决定着文化的目标追求和基本走向。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并赋予文化一定的社会意义,进而形成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价值取向,每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反56映了这一民族对文化意义、价值、目标和功能的基本信念及选择偏好。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集中地反映出民族意识和民族心理,是民族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观时,离不开民族发展和时代背景这两个基本前提,因为价值观体现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成为不同民族和不同时代文化的标志性特征。一定社会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往往反映不同民族的诉求,受制于特定的时代、制度和实践[2]。彝族文化价值观是彝族文化的指导思想,是彝族民众对彝族文化价值的基本看法和观念。彝族文化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将决定着彝族民众对彝族文化的价值判断,是彝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心理特征。彝族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和彝族的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一脉相承。(一)彝族文化价值观的发展进程。根据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原理,彝族文化反映的是彝族的社会形态、生存环境等社会存在。学者吉克从宏观上把彝族文化大致分为原始信仰文化、奴隶制时期的文化、封建时期的文化、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五个阶段;基于文化是否具有主体性、独立性、自觉性的性质,把彝族文化分为彝族古代文化、彝族近代文化、彝族现当代文化三个阶段,从时间跨度来看,明朝之前属于彝族古代文化时期,明朝到1949年属于彝族近代文化时期,从1949年至今属于彝族现当代文化时期[3]。相应地,彝族文化价值观的发展也可分为彝族古代文化价值观、彝族近代文化价值观、彝族现当代文化价值观三个阶段。彝族古代文化价值观是指明朝之前彝族社会中主流的文化价值观,是彝族文化价值观中最具民族性的部分;彝族近代文化价值观是指明朝到1949年之间彝族社会中主流的文化价值观,深受汉族文化和西方基督教的影响,是彝族文化价值观发生剧烈变化的开始;彝族现当代文化价值观是指1949年到现在彝族社会中主流的文化价值观,其受到外来文化的空前挑战,也为彝族文化价值观的创新带来了机遇。(二)影响彝族文化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价值观不是凭空产生的,总是受到一个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的制约,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价值观也将随之改变。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既受民族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民族外在因素的制约。1.影响彝族文化价值观发展的内在因素主要指族群成员文化价值观的自觉改变,可以是自上而下的改变,也可以是自下而上的改变。一旦彝族社会中主流的文化价值观发生了变更,原有的文化价值观就被否定或扬弃。彝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一样,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为了调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及人与自身心灵的关系而产生,呈现一个纵向积淀精华,横向大量产生,主动存优汰劣,不断推陈出新的动态过程。在使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评价文化、创新文化,进而形成文化价值观。彝族文化价值观的嬗变不是人为规制的,宏观上依赖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微观上依赖于彝族自身的文化自觉。彝族文化价值观发展的内在动力,源于彝族对自身文化价值观欠缺的深入反思、对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价值观的借鉴吸收,即对把握自身文化变迁与创新主动权的高度自觉。影响彝族文化价值观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彝族民众对彝族文化的认知方式、理解水平、创新需要、实践经历。2.影响彝族文化价值观发展的外在因素众所周知,时代文化彰显时代风气,时代文化与时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辅相成,文化价值观与时代的文明程度紧密联系,时代文化引领新的人生观、代表着生产力前进的方向,社会发展水平、民族的生存环境制约着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彝族文化价值观的外在因素主要有:第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彝族支系众多、族称不一,在历史变迁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从地理位置上看,彝族主要聚居于我国西南的云贵川三省和广西东部,大多数居住在群峰耸立、江河纵横、气候多变的山区或峡谷顶上,有相当一部分居住在高寒山区,山高、坡陡、箐深,自然环境艰苦、恶劣,除了少数聚居在平坝河谷地带,大多数散居于地势险要的高山坡地,彝族村寨之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发展缓慢,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由于交通阻塞、生存的自然条件恶劣,导致彝族地区刀耕火种、生产力低下、经济发展落后,千百年来与世隔绝、思想封闭、观念陈旧,同时也保留了原始古老的民族习俗。第二,社会结构的巨变。据考察,彝族是古羌人在南下迁徙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逐渐形成的民族,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经过“六祖分支”后,彝族先民分成很多支系,分布在不同地区,最大的两支一支以云南的彝族为代表,另一支以四川凉山的彝族为代表。最迟到公元13世纪的57钱波,等: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彝族文化价值观的引领宋末元初,彝族已经基本形成。在彝族的形成和发展壮大过程中,其社会结构发生了三次巨变。第一次是汉武帝出兵迫使彝族地方政权首次隶属中原统治者;第二次是明清政府的“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使彝族部分地区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第三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破旧立新”,推翻了残余土司、封建领主、头人、贵族的统治,彝族人们当家做主。彝族社会结构的每一次巨变,都会对彝族的文化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第三,外来文化的冲击。彝族的文化价值观,在中国作为一种非主流价值观,不断受到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其他外来文化的冲击;同时还受到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的影响。
二、彝族文化价值观的变迁
彝族文化开发利用与保护探究
摘要:滇、黔、川和桂等省区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地,其中保留的彝族传统文化非常丰富,而且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都非常鲜明。随着五大发展理念不断渗透在社会各个角落中,人们愈发重视对优秀文化的有效开发利用。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彝族传统文化也就显得十分重要。文章主要针对彝族文化展开分析,探讨彝族文化开发利用与保护的途径,希望可以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关键词:彝族文化;开发利用;民族
特色文化的资源性特征在国家与地区发展的过程中愈发凸显其重要意义,使其慢慢成为一个国家与地区重要的生产力支撑力量之一,甚至关系着区域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彝族传统文化不但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表现形式,还具有古老厚重的韵味,甚至在这一先进性比较明显的时代环境下,也体现出一种开放与交融的显著特点。因此,彝族传统文化具有非常广阔的开发利用空间。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并做好保护工作,这是当前彝族文化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1彝族文化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背景分析
站在国家与地区发展意义的这一角度上,文化的资源性特征愈发受到重视。意味着在推进国家与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求国家和地区有关人员必须要重视将提高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摆在重要的位置,也就是要将区域的文化资源发展成为整个民族、地区或者国家的财富,使其惠及国内的更多地区,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让更多的人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彝族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而且长期以来的文化积淀非常深厚,形成了众多的人文景观。因此,彝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并在彝族主要聚落地区中,以多主题和多层次的方式呈现出来,体现出极强的文化发展潜力。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化,国家对彝族文化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给予了较大的重视,而且获得的成就也较为可观。虽然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问题,但是却切实地将彝族文化推向了全国各地区,甚至使其走向世界。在这样的文化意识与文化效应下,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彝族文化资源的价值[1]。实际上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一直备受人们瞩目,而彝族文化在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中占据着较重的地位。这主要是由于其文化底蕴非常厚重,同时发展历史也比较古老,还融合了现代先进性的元素。如今,国家要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并推进社会文明发展,对彝族文化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彝族文化可分为许多类型,包括渊源历史、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教育体育、哲学思想、政治军事、新闻出版、交通通信、商业贸易、建筑名胜、经济生产以及医药卫生等等。由此可见,彝族文化具有极强的丰富多样性,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保障性条件。但与此同时,彝族文化的保护工作也需摆到同等高度的位置上,让相关人员在对彝族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更加重视彝族文化的保护工作。
2彝族文化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有效途径
色彩与凉山彝族文化的传统民俗诠释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交流日益频繁交流工具一语言也越来受到重视。作为语言获得的重要阵地一课堂要求小断改进、创新教学方式。“协商’,适应了现代教育的灵活性、索质性和实用风险应运而生。本文平要从“协商”的意义、形式、原则和在语言教育中的运用等方而介绍了本人的观点和实践。
【论文关键词】办商个体协商相互协商程序协商意义协商第二语言获得SLA
色彩是引起共同的审美愉快的、我们最为敏感的形式要索。一件艺术作品的色彩总是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色彩在艺术的表现力上是最有表现力的要索之一它的性质H.接影响我们的感情。当我们观看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并非必定理性地认识我们假定对其色彩产生感觉的东西而是对它有-种H.接的感情反应。愉悦的色彩节奏与和谐满足了我们的审美需求。
色彩与民俗的关系历来至远至深。色彩对中匡}文化的影响无所小在、无所小透。书法、绘函、摄影、包括文学创作都离小开色彩表现与色彩审美。彝族传统民俗文化里而涵盖了很多色彩的要索。色彩与彝族传统民俗文化之问相为连里相得益彰。色彩真实H.观地再现了彝族传统民俗文化这个对象并为其创造幻觉空问的效果。人们通过色彩去感知去再现彝民俗文化的一个侧而或多个侧而。彝俗文化为色彩涂抹了绮丽而魏丽的一笔使色彩在纵深的领域有了新的拓展。彝族传统民俗文化包罗力象本文试从中提取几个侧而对色彩与其之问的融介做一些分析。
一、从凉山彝族的漆器艺术看彝族传统民俗文化黑红黄三原
漆器在凉山彝语中统称为“祖古几达苏”。距今57代左右约有1600年的历史。彝族在历史上很早就有了被称作“洛戈”的匠人阶层一代代凉山彝族工匠创造了精美古朴的民具用品是彝族器物文化的重要构成其中尤以黑、红、黄二色漆器最为独特。
彝族银首饰造型艺术论文
一、体量适中,外形别致
云南彝族喜爱在头、颈、肩、胸、背、腰、手部及配饰件上作银制件装饰,并且体量不大不小,既能体现当地彝族人的精神需求,也不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银首饰普遍都颇具内涵,构思巧妙,加之精致的加工和小巧的形态,甚有别致之感。头部:主要是帽上缀镶的饰件,形象多是虫鱼鸟兽、花草、吉祥文字、神仙、银泡、银铃等。外形饱满,或加扭花银链吊穗,整体连片,单个大者6厘米—7厘米,小的4厘米—5厘米。耳饰:有耳坠、耳环、耳钉,大者5厘米—6厘米,小的如耳钉不到1厘米。颈部银饰:项圈,围合直径20厘米左右,一般坠把3厘米—8厘米,云头锁或长命锁或平安锁。项链:链状,一般链粗0.3厘米左右。领牌:北部方言区彝族多见,饰于领口,多为方形片状,大小5厘米—8厘米。肩:花披银缀饰,花披上的饰件类帽上饰件,个体不大,外形饱满,花披外围饰整齐银链吊穗,长约15厘米,细小精致。整件看,绣花布底上银光璀璨、虚实相间,甚是精美。沿脖挂饰围腰银挂链,一般数条一组,有两组以上,背部亦有从后颈吊坠的银链。围腰扣:分“头”和“套”,分别连在围腰和银挂链上。“头”:有龙头、花卉、几何造型,一般以高浮雕的形式锤碟而成。“套”形制简单,头套相配,大小3厘米—8厘米,并缀银链吊穗于围腰连接处。围腰周边缀指头大小银饰件,饰件整齐,富有韵味。云南北部方言区彝族少女出嫁的盛装,胸、背、腰部银首饰饰件长1米多,由12至124件独立的饰件组合而成,每个饰件用银链连结成环状、披覆状,井然有序地覆盖在整个躯干部分,多数饰件垂吊筒穗、银铃,饰件外形有太阳、月亮、火轮、几何形等。饰件大者20厘米—30厘米,小的3厘米左右,图形夸张,做工精细、纹饰外凸,颇富立体感。手:戒指,环状饰花草、几何纹样,戒面精致饰立体吉祥图案或花边图案,大小2厘米—3厘米,有镶嵌宝石的,有坠饰银链吊穗的,小巧精致。手镯:云南彝族银手镯最有特色,截面直径0.4厘米—2厘米,有实心的、有中空的、有多层镂雕的;镯身有扭丝的、有刻花纹的、有锤碟图案的、有贴花的、有镶嵌的;镯身多数开口,开口处或雕刻或锤碟、或焊接云、龙、虎、豹头形。云南武定民族银饰厂解放初期以武定、禄劝黑彝妇女手镯为参照,生产的花丝面空心响镯,镯身截面直径1.7厘米,中空内置铜珠数粒,镯面锤碟几何图案,并焊接与之相适的银花丝,做工及其精细,此款手镯外形大方,曾一度走红滇川黔广大彝区。手箍:多见于滇南彝区,有光面裸银的,有蛇缠状,上刻吉祥花卉纹样,手箍一般有四到八圈。滇东北、滇西北宁蒗县北部方言区的部分彝族盛装中,银首饰体量不小,头饰层层叠高,胸背坠饰琳琅厚重有序,不论全部银饰的组合还是单个银饰件,雅致精美,雍容华贵,气度不凡。虽然在重量上与任何喜欢银饰的其他民族银首饰相比大有过之而不及的趋势,但其别致的组织和造型,使体量没有繁多的感觉。
二、主题鲜明,题材丰富
云南彝族众多的银首饰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生命美好,幸福生活。这是一个民族地域群体看似复杂其实最简单的精神需要和基本愿望,这个主题包含着这样的内涵:生命美好、积极乐观、赏心悦目、主宰万物、舒畅愉快。“……民间艺术的基调是喜剧;现代主义艺术探求的是‘死’的奥秘,民间美术赞美的是‘生’的神奇。”云南彝族银首饰题材的丰富、形象的生动、人物笑容可掬、美的一切……其实就是在赞美生命的美好,表现生的欢乐。多子石榴、绵延瓜蒂、送子观音、长命锁……虽然源于他民族,但云南彝族银饰品上大量使用,这是文化上的认同,这种文化是在赞美生命。绝大部分的云南彝族聚居区,其实其生产力低下,物质并不丰裕,但经济上基本是自给自足的,对幸福有最朴实的标准,即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平安顺利、吉祥如意……并且他们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塑造赏心悦目的形象。这些银首饰中的形象既尊重自然却也极大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或移花接木式的大胆表现,或更巧妙地把凶神恶兽改成亲善可爱……所有形象都是主体或再现、或表现、或抽象的创造,从而实现了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愿望,最终实现生命美好,幸福生活的主题。实现这一主题,所选的造型题材多种多样及其丰富。
1.花草树木、禽兽鱼虫等自然物花草树木、禽兽鱼虫等自然物,这是云南彝族银首饰最常见的题材类型,尤其是马缨花(索玛花)、山茶花、虎、豹、雄鹰。自然界,物种纷呈,色彩缤纷,姿态各异,绰约摇曳,沁人心脾,它们有自然美的属性,并且在欣赏它们的时候,人们常常会进行移情和联想,从而使主体的主观情感外化到客体自然物上。自然物的自然美,彝族同胞自然有感受,他们把自然物的形状塑造到了银首饰上,不外乎就是要用自然物花草般的美点缀本身就有温润美感的白银、美丽外形的首饰,就是要使自己更美丽,就是要追求美。
2.原始宗教、神话传说、典故、哲学思想等观念和人物彝族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习俗。云南彝族银首饰有不少是表现这些内容的。彝族认为万物有灵,认为自然界掌管着世间一切。人们崇拜植物、动物、天体等自然物,把它们以及和它们有关的事物神化,并直接或拟人化塑造形于银首饰中。彝族先民推崇老虎的威武、老鹰的雄健。认为是虎、鹰的氏族,虎、鹰的后裔,虎、鹰的形象或直接或拟人化出现在其银首饰中。这就是银首饰中太阳、火、马缨花(索玛花)、虎、豹、雄鹰等出现最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彝族尊崇祖先,笃信和祖先有关的传说,如洪水葫芦、六祖分支等传说中的元素在银首饰中就有较多出现。诸多学者认为彝族吸收、揉合中国固有的道教文化,道家或道教传入彝族地区后,彝族先民很快地就吸收了符合自己崇拜观念的思想内容,来充实自己的宗教信仰。云南彝族银首饰中也出现了不少道教神仙及标志物的形象。其他外来宗教尤其是佛教,中国的传统思想尤其是生命繁衍、阴阳五行、神话、传说典故的元素,有一些是具体化了人物的形象,在云南银首饰中也是反复出现。
彝族漆具视觉艺术及民族文化探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彝族漆器的种类;彝族漆器的造型特点;、彝族漆器的纹饰;彝族漆器的色彩;结语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按材质分类、按用途分类、实用性、民族性、宗教性、原始审美性、漆器纹饰的种类和特征:自然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生产工具和其他纹样、彝族漆器纹饰的结构:单一纹样根据器皿部位需要;二方连续图案主要用于横贯器皿腹部分;单元纹样由中心图案和周边点缀的辅助纹样形成;彝族尚黑、彝族对“红”的狂热、彝族对黄色的偏爱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论文摘要:彝族漆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老漆器工艺的特殊见证。本文从造型、纹样、色彩等三方面解析了彝族漆器的视觉艺术,得出了其造型特点和纹样在装饰中的特殊规律,揭示了其包含的民族审美情趣和文化特征。
论文关键词:彝族漆器视觉艺术文化特征
彝族漆器艺术历史久远。相传,彝族漆技是一个叫狄一伙甫的人发明的,距今有58代左右,约1700多年。1.现今能够考察的漆器工艺世家为吉伍世家。吉伍家源于罗洪家支,血统为“诺伙”(即黑彝,贵族)。其祖先尼格吉史与白彝通婚而降为“曲伙”(即被占有阶级)。吉伍家既能获得贵族文化感染,又不失劳动者本色,从而发展了彝族漆器艺术。2漆彩绘在漆器中占绝大多数,本文便以凉山地区的彝族彩绘漆器为实证,从造型、纹饰、色彩三方面来解析其视觉艺术和文化特征。
一、彝族漆器的种类
(一)按材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