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消费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0 09:55: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抑制消费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抑制消费

抑制消费工作综治方案

此次清理工作实行零报告制度。各有关清理主体要在12月11日之前将清理工作结果演讲区政府法制局。

特制定本方案。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清理抑制消费政策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办〔〕145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清理抑制消费政策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郑政办〔〕56号)工作部署,做好抑制消费政策的清理工作,进一步搞活流通、扩大消费,促进我区经济发展,现结合我区实际。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有利影响,认真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使我区有关消费的政策与法律、法规相一致,与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的政策要求相适应,为保持我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明良好环境。

二、清理范围和重点

区政府各部门,峡窝镇政府.各有关单位要对本部门年10月1日前的现行消费政策进行全面清理。清理重点如下:

查看全文

抑制消费工作整治方案

此次清理工作实行零报告制度。各有关清理主体要在12月11日之前将清理工作结果演讲区政府法制局。

特制定本方案。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清理抑制消费政策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办〔〕145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清理抑制消费政策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郑政办〔〕56号)工作部署,做好抑制消费政策的清理工作,进一步搞活流通、扩大消费,促进我区经济发展,现结合我区实际。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有利影响,认真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使我区有关消费的政策与法律、法规相一致,与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的政策要求相适应,为保持我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明良好环境。

二、清理范围和重点

区政府各部门,镇政府.各有关单位要对本部门年10月1日前的现行消费政策进行全面清理。清理重点如下:

查看全文

房价波动影响居民消费分析

实现居民消费增长,激发国内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是提高居民生活福利的重要内容,也是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主要方向。党的报告明确指出,需要完善消费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消费刺激增长的作用。这对刺激国内需求,扩大市场,实现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说,消费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1998年以来,住房市场化制度改革激发了我国近20年的房地产市场暴涨,居民信贷和消费因房地产市场繁荣实现了倍数扩张。数据表明,1999年每平米住宅销售价格为1860元,到2017年每平米住房单价已猛涨至10500元左右,近20年增长了4.6倍,年均涨幅10%。与此同时,中国居民的消费总额不断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3年的45842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332316亿元,年均增长16.46%,最终消费支出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由2003年的35.4%增加到2016年的64.6%,增长了接近一倍。我国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拉动转变,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马车”。然而,分析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发现,房价波动对居民消费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存在诸多争论。就目前房地产市场而言,买房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居住,更多地承载着投资资产的期望,成为一种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因此,房地产价格的涨跌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成为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指标,且房价波动还会通过影响消费需求的变动对整体居民福利产生影响。因此,厘清房价波动与居民消费到底是什么关系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文献综述

在房价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中,“财产财富效应”假说产生较早,影响深远。这一理论认为,房价上涨将导致业主消费增加。庇古提出的财富效应对这一问题做了深入分析。其认为家庭财富的增长会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家庭财富不仅包括收入,还包括各种形式的家庭资产,具体到本文就是住房等不动产。莫迪利亚尼和布隆伯格也指出,住房价格上涨,直接导致住房拥有者增量财富增加,可以刺激居民消费意愿。基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研究方向,尽管我国房地产市场仍处于发展中,但仍然具有财富效应。基于生命周期储蓄假设,Quigley和Hiller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各州的面板数据和25年来14个国家的跨境面板数据发现,“财产财富效应”是显著的。21世纪初,美国股票价格大幅波动,虽然居民工资增长迟缓,但居民消费和投资并未呈现颓势,甚至有强劲的趋势。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他们认为,无摩擦和预期粘性成为用财富效应解释这一现象的关键。尽管住房的财富效应和抵押贷款效应很有利地解释了房价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但是住房价格波动的消费挤出效应也为学者所关注。Sheiner认为,房价上涨将迫使潜在的购房者节省更多的首付,减少家庭开支。由Yoshikawa和Takagi对日本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当本地房价上涨时,打算买房的租户花费更少,从而提高了储蓄率。Aoki、Prodman和River使用了伯南克未定义的金融加速器模型。他们认为,房地产市场的再分配效应将抵消动态总体均衡中的部分财富效应。房价上涨不仅刺激了卖方消费,还抑制了买方消费。因此,从国家层面而言,房价并未体现出应有的财富效应刺激消费。颜色与朱国忠建立了一个动态的生命周期模型来模拟房价与家庭消费的关系,通过刻画市场摩擦,改变传统模型假设中无摩擦的市场假设,传统意义上的财富效应会由于住房抵押贷款效应而减弱。基于这一假设,买房者在买房后,会受制于还款压力而压缩消费需求。

房价波动影响居民消费的双边机制分析

(一)房价波动促进消费增长的机制。根据古典经济学家庇古对消费、物价水平与金融资本的研究,其认为物价下降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实现充分就业。可以观察到,由于物价下降,虽然消费者本身自有财富总量没有变化,但是他本身所感知的财富量是增加的,因而会激发消费者增加消费。根据凯恩斯的宏观增长理论,消费的扩张直接刺激生产活动的增加,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出,进而刺激经济增长,实现就业率的提高。随后,庇古进一步提出庇古效应,也可以称作是实际货币余额效应。其认为,由于价格下降,会导致可感知的各种财富的实际总量会增加,财富收入比会提高,其实这也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这一结果会诱发居民降低储蓄率,增加消费支出,刺激社会总体消费需求,增加国民收入水平。由于传统的财富效应分析中,仅仅关注金银货币等传统家庭财富价值的变动,但经济社会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财富形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金银货币。开始出现了房地产、股票债券、基金等资产形式,因此社会财富形式也开始呈现多元化特征。结合本文的研究,房地产作为个人财富的一部分,会直接导致家庭财富效应的变动,进而会引起居民消费行为变化。当房价上涨,居民可感知的财富余额会增加,消费者感觉自身拥有的财富价值会增加,从而会激发消费者增加消费,提高消费支出。因此,房价波动会对居民产生财富效应,对居民消费产生刺激作用。(二)房价波动抑制消费增长的机制。传统经济理论对挤出效应的解释在于,政府支出增加,会抬高商品价格,从而会挤出私人投资和消费。根据这一理论思路将其运用到房价波动研究中发现,房价波动挤出效应是由于房价上涨导致居民负债增加,从而挤出居民消费和投资。从1998年房地产市场改革以来,加上国家政策推动,金融市场的泡沫化操作,房价呈现连续20多年猛涨的态势。对那些投资者来说,房地产价格上涨为他们带来了财富效应,会增加他们的财富总额,刺激其消费,产生消费刺激作用。而对于那些房屋刚性需求者来说,房价上涨会限制其获得住房,并进一步抑制其消费行为。首先,城镇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而要想获得城市户口,有一部分政策是需要与住宅挂钩的。因此,对于想要获得城市户口的外来务工人员而言,他们是住宅的刚性需求者,为了实现拥有住房的目的,他们不得不减少消费,提高储蓄率。其次,还有一部分租房者,由于房价上涨,会导致房地产市场供需紧张,由此抬高房租价格,也会挤压居民消费支出。最后,房价上涨会引起社会恐慌,形成必须拥有一套住房的社会氛围。尤其在婚姻市场,为结婚而买房成为标配,这又会增加为结婚而储蓄,降低消费。综合以上三点,房价波动会对消费产生抑制效应。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根据上文的理论机制分析,房价波动对居民消费存在刺激作用和抑制作用,借鉴石大千(2018)的实证模型,利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测算房价波动影响消费的双边效应,具体双边随机前沿模型设定如下:其中,xit为一些影响居民消费的控制变量,这些控制变量包括财政支出水平、城市化、对外开放、基础设施、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δ为参数估计向量,i(xit)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水平。i(xit)=λxit,λ为特征变量估计参数。复合残差项ζit=ωit-μit+εit,εit为随机误差项。ωit表示房价波动对居民消费水平影响的刺激效应,为正效应,且ωit≥0;μit表示房价波动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抑制作用,为负效应,且μit≥0。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居民消费水平变量,核心解释变量为房价波动变量,控制变量包括财政支出水平、城市化、对外开放、基础设施、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表1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本文所使用数据为2003-2016年中国实证结果分析房价波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正反两种效应,为了测算这两种效应的大小,并比较净效应的大小,本文基于双边随机前沿模型进行分析,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为了对两种效应进行分解,首先估计了五个模型,然后从五个模型中选取一个最优模型来进行效应分解。从表2结果可以看出,模型4的对数似然比值最大,因而选取模型4作为最后的分解模型。从模型4的估计结果来看,房价波动影响消费的正效应显著为正,负效应显著为负,表明房价波动的正负两种效应均是显著的。基于上述模型估计结果,本文基于模型的两个残差进行方差分解(见表3),结果表明,房价波动刺激消费的正效应系数为0.3426,房价波动抑制消费的负效应为0.8348,总体而言,房价波动的负效应超过了正效应。

为了便于比较,进一步测算了两种效应影响消费的比重,发现刺激效应的影响比重明显小于抑制效应的比重,也就是说,房价波动总体而言抑制了消费增长。在上述方差分解的基础上,最终分解出房价波动影响居民消费的双边效应大小及其净效应。表4结果表明,房价波动影响居民消费的刺激效应提高了居民消费19.03,而房价波动影响居民消费的抑制作用降低了居民消费29.26%,两者净效应大小为房价波动抑制了居民消费10.23%。通过对不同百分位数的估计表明,只有在90百分位数上的那些群体房价波动对居民消费才产生了刺激作用,而50百分位数以下的群体,房价波动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总体以抑制作用为主。结论与建议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房价波动影响居民消费的双边效应,基于2003-2016年中国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实证分解了房价波动影响居民消费的双边效应。理论分析表明,房价会产生财富效应进而增加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作用,但另一方面,房价增长增加了居民生活成本,形成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而最终两者效应孰大孰小将由两种效应的净效应决定。基于这一理论分析,不同于以往实证分析只能估计房价对消费的单方面影响的文献,本文将两种效应纳入统一模型框架下,借助双边随机前沿模型优势估算两种效应的大小,实证结论表明,房价波动对居民消费同时存在刺激和抑制两种效应,房价增长导致的财富效应可以增加居民消费19.03%,而房价增长挤出居民消费29.26%,房价的财富效应小于挤出效应,房价波动总体而言挤出效应占主导地位,抑制了10.23%的居民消费增长,对居民消费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认为,继续坚持中央“房子是用来住的”基本思想,保持房价平稳发展,警惕房价过快增长。具体而言,一方面,避免一刀切政策,产生打压刚需的负面效应。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坚决遏制投资性房地产需求,保持房价稳定。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降低房价收入比过高的现实,逐渐提高居民收入可支配能力,降低房价波动的负面影响。从政策制定的角度而言,一是要采取更加积极的税收政策,增加居民个人收入水平,真正藏富于民。只有当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了,才能平抑房价过高带来的负面冲击。二是采取更加规范和稳健的金融政策,防范金融体系风险。尽量控制金融资源向房地产等泡沫行业的投放,更多支持实体经济企业。只有当实体经济发展了,经济增长的动力基础才能稳定,经济发展便彰显活力。

查看全文

浅析居民储蓄增长

摘要:目前的储蓄高增长主要是由于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消费和投资的增速缓慢、居民手持现金的逐步减少而引起,充分暴露出我国经济架构的严重失衡。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缓解储蓄增长的势头,并积极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

一、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高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但收入结构严重失衡

在1978年至2002年的24年间,我国GDP平均每年增长9.4%(扣除价格因素),如此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一个较稳定的快速增长。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至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由343.3元增加到7703元,年均名义增长22.43%,实际增长6.68%,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133.6元增加到2476元,年均名义增长18.53%,实际增长7.18%.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无疑为储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然而必须看到,在收入正常增长的背后,也存在着收入结构严重失衡的问题。

1.城乡居民收入的差异。有关数据显示,到2002年末,占全国总人口39%的城镇居民,拥有82.3%的储蓄存款,城镇居民人均储蓄达到14241元;农村居民人均储蓄只有1969元,只相当于城镇居民的13.8%,我国储蓄存款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分布极不均衡。

2.不同地区居民收入的差异。我国幅员辽阔,国民经济呈现多层次、多元化发展态势。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以及经济落后地区之间的收入差异非常明显。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底,储蓄存款最多的5个省份(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和北京)占全国储蓄存款的40%,而储蓄存款最少的5个省份(西藏、青海、宁夏、海南和贵州)仅占全国储蓄存款的2%.这说明,我国储蓄存款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之间的分布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查看全文

房产税试点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一、引言

2011年1月28日,上海、重庆两市成为我国首批房产税试点城市,其试点的目的不仅是希望取得稳定的地方财政收入和调节居民收入分配,还希望通过房产税来进一步限制房地产市场的投资炒作、抑制住房消费两极分化。房产税是国家调节房地产市场和社会经济分配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并且在国外大部分国家,房产税已经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对地方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房产税仍处于试点阶段,社会各界都非常关心之后的房产税立法问题,2018年和2019年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房产税立法”。因此,对试点成果的研究也能为房产税在全国广泛实施提供参照依据。在我国居民消费率较低的背景下,分析和检验房产税改革是否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福利,从居民消费的角度对房产税试点进行评估,有利于完善我国房产税制度的设计、降低改革风险。目前,国内外研究房产税对居民消费影响的成果相对较少,学者主要研究了税负水平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谭韵,2009;李菊香,2015;李普亮,2013)、房产税实施对房价的影响(刘甲炎、范子英,2013;刘玥、曾新喻,2017),或者基于消费理论对房价与消费的关系进行相关研究(严金海、丰雷,2012;徐小鹰,2012),但是对于房产税实施是否会影响居民消费,学者们研究较少,且缺乏实证检验。

二、房产税对居民消费的理论分析

税收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从居民消费的角度来看,政府征收房产税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居民消费水平。(一)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是指由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税收的收入效应指政府征税降低了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进而降低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政府对居民住房征收房产税后,对于住房者而言,缴纳房产税降低了实际收入水平,造成纳税主体的消费能力下降,同时,商品价格并没有因此改变,也就产生了收入效应。同时,对于租房者而言,房产税的征收可能会使出租人将房产税转嫁给租房者,减少了租房者的可支配收入,同样产生了收入效应。(二)流动性约束效应。流动性约束理论认为,存在流动性约束的消费低于不存在流动性约束的情形。此约束主要来自于金融市场,普通消费者较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以缓解自身的流动性不足,能不能获得贷款申请对于居民消费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租房者而言,由于收入水平的限制,不仅贷款难以获取,而且还要面临房产税转嫁到房租的风险,会受到较大的流动性约束效应。对于房产税的纳税主体而言,这类群体普遍收入水平中等以上并且具有稳定的收入,更容易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所受的流动性约束较小。(三)财富再分配效应。我国房价的持续高速上涨引发了财富再分配效应,使得财富向高收入者倾斜。根据边际消费递减规律,财富的升值对于消费而言作用不明显。而对于租房者,要面临房产税纳税主体将房产税转嫁到租房者身上的风险。在租房者每期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租房者只有减少对其他商品的开支来缩紧预算。根据以往经验,一个国家消费需求主要来源于中低层消费,那么房产税的增收不利于我国消费需求的提高。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取。被解释变量:本文研究房产税试点对收入的影响,故选取城镇居民消费支出(cons)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根据双重差分模型,解释变量为政策虚拟变量和时间虚拟变量。控制变量: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国内学者也有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参考前人研究(李春风,2013;雷潇雨,2014;肖淳丹,2016),并结合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等传统经济学理论,选取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inco)、储蓄率(save)、住房均价(hp)、城镇化率(urba)、第三产业比重(sGDP)五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二)模型设定。根据以上讨论,本文将双重差分模型作为计量方程评估房产税试点对居民消费影响的政策效果,根据理论分析和吴亚雯(2016)等前人研究成果,选取了五个控制变量建立了本文所用的基本模型:lncons=β0+β1Di+β2Dt+β3DiDt+β4lninco+β5lnsave+β6lnhp+β7urba+β8sGDP+εit(三)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安居客房地产租售信息网。整理了沪渝两市2004年到2016年的相关数据。为了符合数据可比性,本文对居民消费支出(cons)、人均可支配收入(inco)、储蓄率(save)、住房均价(hp)以2003年为基期,利用各年公布的CPI数据进行平减,从而得到实际的相关数据。

查看全文

稳定房价保障经济复苏持续稳定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控制房价是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键和抑制资产泡沫的核心;房价持续上涨加剧资产泡沫并可能导致超经济风险;将稳定房价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中间目标和政策着力点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通胀压力及与此相关的资产价格上涨风险、当前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的关键在于稳定商品房价格、房价奔腾式上涨引发的恐慌性预期是通胀预期形成的关键、稳定房价的关键是稳定处于领涨地位的一线城市房价、稳定商品房价格是抑制资产价格泡沫的核心、价持续性奔腾式上涨将加剧当前资产泡沫并导致未来萧条风险、从供求、管制和改革等方面多管齐下稳定商品房价格、将稳定房价作为改善民生和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房价是资产价格上涨的“领头羊”和资产泡沫形成的“加速器”,因此,控制房价是抑制资产泡沫的核心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键。应该将稳定房价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中间目标和政策着力点,对房地产市场而不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必要调控。要从需求、供给和管制及改革方面多管齐下稳定房价,并以此保障经济复苏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通胀压力及与此相关的资产价格上涨风险。通胀压力主要来自通胀预期,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键是抑制对房价上涨的恐慌性预期及由此引发的预防性超购和恐慌性抢购等超前性“消费”。

论文关键词:稳定房价,宏观调控,通胀预期,资产泡沫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通胀压力及与此相关的资产价格上涨风险。通胀压力主要来自通胀预期,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键是抑制对房价上涨的恐慌性预期及由此引发的预防性超购和恐慌性抢购等超前性“消费”。房价是资产价格上涨的“领头羊”和资产泡沫形成的“加速器”,因此,控制房价是抑制资产泡沫的核心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键。应该将稳定房价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中间目标和政策着力点,对房地产市场而不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必要调控。要从需求、供给和管制及改革方面多管齐下稳定房价,并以此保障经济复苏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一、控制房价是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键和抑制资产泡沫的核心

虽然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出口反复的风险依然存在,但总体来看,我国经济稳定恢复态势已经确立。民工荒蔓延标志着失业状况没有预期严重,如果说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什么问题和挑战,将可能发生在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尤其是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上涨方面。因此,稳定通货膨胀预期、抑制资产价格上涨、防范资产泡沫十分重要。

查看全文

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提要]本文基于IPCC提供的参考方法,利用湖南省各市州化石能源消费数据估算出各市州的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然后利用Kaya恒等式和LMDI方法对湖南省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湖南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中,能源结构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较小,而经济发展效应是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抑制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推动力量。基于上述结论,最后提出降低能源消费碳排放相关建议。

关键词: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区域差异;影响因素

一、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危害给人类经济社会的进步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碳排放。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显示,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在1880~2012年期间已经上升了0.85℃,并且认为90%以上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有关,而传统的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CO2等温室气体是造成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因此,降低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进程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目前,国内学者们对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张彬等利用Kaya模型研究分析了影响中国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人口、人均GDP、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并提出了实现各区域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李卫兵等以STIRPAT模型为基础对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深入考察。宋晓阵等利用IPAT模型比较分析了人口总量、能源强度和人均财富对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蒋金荷基于LMDI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1995~2007年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经济规模、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碳强度效应)及其贡献率。许士春等则运用LMDI加和分解法,基于我国整体、不同行业、工业内部不同部门多维视角探讨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总体上来看,上述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基于两种尺度:一是以东、中、西三大区域为研究单元;二是以省域为研究单元。而对区域碳排放研究来说,细化到市州尺度既是制定差异化精准减排政策和目标的需要,又是对现有碳排放研究在更小尺度上的延伸。湖南省作为中部大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贫乏,只有水能资源相对丰富,是能源输入大省。同时,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品燃料为主,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十几年来,湖南省的人均碳排放不断增加,这必然促使湖南省加大减排力度,然而,湖南各市州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等差异较大,碳排放格局也明显不同。因此,迫切需要深入分析湖南省各市州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以便对各区域提出有针对性的碳减排措施。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碳排放量估算。本文利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推荐的参考方法,根据各市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际消耗的8种化石终端能源(原煤、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和天然气)的消耗总量估算出湖南省各市州2014~2017年的碳排放量,其计算公式如下:CO2=ni=1移Ei×ei×pi×44/12(1)式中,CO2为各市州各类化石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碳排放量;Ei为第i类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取自《湖南省统计年鉴》);ei为第i类化石能源的标准煤折现系数(取自IPCC参考值);pi为第i类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系数;n为能源种类;44/12为CO2与分子量之比。8种主要能源的碳排放计算系数如表1所示。(表1)(二)数据来源与处理。为了直观反映能源消费碳排放近几年来的变化趋势。本文通过查阅《湖南省统计年鉴》,获取了2014~2017年各市州主要能源品种消耗量,并估算出各市州的碳排放量。(三)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方法1、Kaya恒等式。本文基于Kaya恒等式对湖南省各市州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解,将碳排放影响因素设定为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四大因素。Kaya恒等式的碳排C=CPE×PEGDP×GDPPOP×POP(2)式中,C为碳排放量、PE为能源消费总量(即上述8种中端能源)、GDP为地区生产总值、POP为人口总数。令F=C/PE,表示能源结构水平;令T=PE/GDP表示能源强度;令G=GDP/POP,表示经济发展水平;令P=POP,表示人口规模。2、LMDI对数分解方法。根据无残差项的LMDI模型,定义第0年(基期)到第t年(报告期)的碳排放量变化值为总效应△C,并将碳排放总效应△C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其中,影响能源结构效应设为△CF,能源强度效应设为△CT,经济发展效应设为△CG,人口规模效应设为△CP,可得到如下等式:△C=△Ct-△C0=△CF+△CT+△CG+△CP(3)其中,△CF、△CT、△CG、△CP的具体计算过程如下:能源结构效应:△CF=(Ct-C0lnCt-lnC0)×lnFtF0(4)能源强度效应:△CT=(Ct-C0lnCt-lnC0)×lnTtT0(5)经济发展效应:△CG=(Ct-C0lnCt-lnC0)×lnGtG0(6)人口规模效应:△CP=(Ct-C0lnCt-lnC0)×lnPtP0(7)

查看全文

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目标研究论文

[摘要]房地产的高交易成本特征、准公共产品属性和一定的垄断性特征决定了单纯依靠市场机制,不能实现市场供求均衡,更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市场失灵。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可分为投机抑制目标、均衡供应目标与福利保障目标。我国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是抑制甚至局部性遏止市场投机炒作行为,调整市场不合理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市场供求实现最优均衡,使得中低收入居民享有基本住房保障。

[关键词]房地产宏观调控交易成本准公共产品

我国房地产市场虽经一年宏观调控,但是整个市场走向没有改变,市场房价仍呈快速上涨势头。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第1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0.2%,其中商品住宅投资增长23.1%,房地产企业开发土地面积同比增长53.3%,而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则同比上涨5.5%,部分城市上涨幅度在10%以上。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认真审视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目标,进一步明确调控的依据和政策边界,以切实推进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工作。

一、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

政府到底为什么要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为什么要给居民提供一定的住房保障?从现象上看,房地产市场出现投资过热、商品房价格偏高以及百姓住房困难等都是原因,然而从本质上看房地产市场某些内在缺陷才是决定性因素,这些因素导致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无法达到市场供求均衡,更不能避免出现严重的市场失灵。正因为如此,从理论上说政府必须通过积极的干预和调控,促进和保障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1.房地产市场具有高交易成本特征,存在投机炒作问题。与一般商品不同,房地产除了可以满足居住需要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较高的投机炒作价值。房地产为什么可以用来投机炒作,对这个问题有很多种解释,但归根结底在于房地产市场有较高的门槛,具有高交易成本特征。首先,房地产是较为复杂和特殊的商品,房地产市场的参与者,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需要掌握较多的知识和信息,才能成为理性的市场参与者,才能作出其最优决策。现实中房地产的供应者与消费者之间往往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占有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利用这种优势攫取更多的利益,这一点在房地产商一方表现得特别突出。其次,与房地产相关联的土地是稀缺与自然垄断的,加上房地产开发资金需要量较大,以至于房地产市场进入门槛比较高,难以在短期内形成完全竞争市场,进而无法保证市场信息是完全的、公开的。虽然房地产市场这种高交易成本特征可以随着市场的逐渐发育成熟而有所弱化,但仍然会一定程度地存在,相应地市场投机炒作问题总是存在,因而依靠市场自身不可能解决投机炒作问题。

查看全文

城乡家庭碳排放核算及驱动因素分析

摘要:文章在量化考察2013—2020年城乡居民生活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城乡家庭单位碳排放差异,并基于不同的结构模型运用IPAT-LMDI方法对城乡家庭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识别。结果显示:城镇家庭生活碳排放远超农村,且差距存在继续扩大的趋势;城乡家庭生活间接碳排放远高于直接碳排放,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家庭控排的关键皆在于对间接碳排放的治理;在城乡家庭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方面,人均住宅面积和人均消费支出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力,而家庭消费能源强度效应和家庭住宅能源强度效应则是抑制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家庭碳排放;城乡差异;驱动因素;LMDI模型

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约束下,明晰碳排放增长主要来源和关键部门,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至关重要。据统计,2001年以来我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保持5.41%的年均增长水平,2018年能源消费总量达63628.5万吨标准煤,居民生活消费逐渐超过工业生产成为我国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原因[1],因此基于家庭单位研究碳排放演进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落实减排目标意义重大。在资源浪费问题突出、环境负荷不断超载以及减排形势渐趋严峻的背景下,对于碳排放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的重点逐渐由工业部门转移至居民家庭。对于居民生活消费所带来的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总量的核算[2,3]。如范玲和汪东(2014)[4]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聚焦居民间接能源消费所带来的碳排放,同时在考虑城乡发展差异的基础上对比研究城市和农村居民生活碳排放;马晓薇等(2016)[5]采用表观消费量方法和能源部门投入产出模型对居民生活间接能源需求及其碳排放展开研究。二是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的效应分解和识别。胡振等(2018)[6]通过分析日本家庭碳排放现状,利用IPAT-LMDI扩展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识别。STIRPAT模型则较多地用于碳排放峰值预测和总量控制研究。任晓松和赵国浩(2014)[7]综合运用STIRPAT模型和灰色预测方法估算我国工业部门碳排放何时达峰;刘云鹏等(2017)[8]进一步将STIRPAT模型推广到家庭碳排放研究中,对我国2030年的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进行模拟。由此可见,现有研究主要从人口因素[9,10]、消费水平[11—13]和技术水平[14,15]等维度考察家庭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通过梳理不难发现,已有研究将居民个体作为排放主体考察整体碳排放量,忽略了居民生活消费行为的社会性、共享性和互补性。相比之下,以家庭作为基本单位分析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更符合现实生活场景。同时,城乡在经济发展、人口结构以及消费模式等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距,而当前的研究往往关注的是城镇或者乡村单方面的碳排放核算,忽略了城乡家庭生活消费碳排放的比较分析。针对以上不足,本文基于IPAT-LMDI扩展模型对家庭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展开分析,并将敏感性分析纳入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考察。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核算

居民生活中的碳排放核算主要依据家庭单位直接能源消耗和间接能源消耗。直接能源消耗即居民对于能源产品的直接购买和使用,间接能源消耗则是指居民生活中非能源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所间接形成的能源使用量。居民生活直接碳排放的核算可以通过将居民生活各类能源消费量折算为标准煤单位,基于各年份平均标准煤碳排放系数来计算直接碳排放。居民生活间接碳排放的核算则根据居住、食品、衣着以及交通通信等八类主要消费活动(见下页表1)的碳排放来核算。

查看全文

小议转型期中国财政管理选择

摘要:转型期财政政策应是一个多目标的政策体系:转型期财政政策必须推动体制转型的进程;必须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必须维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体制转型对财政政策选择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推动体制转型是转型时期财政政策的目标之一;另一方面转型中的经济体制构成了影响财政政策作用发挥的持续变化的体制约束。

关键词:宏观调控,财经政策,体制转型

转型期财政政策应是一个多目标的政策体系:转型期财政政策必须推动体制转型的进程;必须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必须维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体制转型对财政政策选择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推动体制转型是转型时期财政政策的目标之一;另一方面转型中的经济体制构成了影响财政政策作用发挥的持续变化的体制约束。

一、转型期调节经济稳定的财政政策选择

体制转型的顺利展开需要稳定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我国转型时期宏观经济波动的成因是复杂的,不能仅由成熟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周期性波动解释。转型时期的宏观经济波动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及其进程有关,并且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关,呈现出阶段性。因此,我国转型时期宏观调控财政政策的选择也更为复杂。

一般而言,转型初期的经济波动,主要是经济衰退,与体制转变的进程有密切的联系。对激进转型而言,转型初期的经济大幅衰退几乎不可避免,这种大幅衰退是由经济体制的真空造成的。由于激进转型是经济体制(甚至包括政治体制)在短期内完全彻底重建,因此在利益结构和经济关系不确定的情况下,个体参与社会分工和资源分配的活动处于停滞状态。财政政策对此无能为力,因为财政关系本身也处在重建过程中。对于渐进转型而言,转型衰退或者可以避免,或者其程度有限,并且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有效调节以恢复增长。针对这种衰退,财政政策应着眼于消除利益冲突,加速推进体制转变进程。在经历了转型初期的经济波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但仍在进一步发展转变的情况下,因经济周期性波动而产生的经济衰退或经济过热开始成为财政政策作用的重点。在此情况下财政政策的调控目标是为体制转型的进一步推进以及经济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