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0 03:54: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医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灵芝的医用
1种类
中国古人很早认识、研究、药用和信仰灵芝,并视为仙草和祥瑞之物。我国大量的古籍、史料记载了灵芝,并反映在医药学、民间文学、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古典哲学、生物分类及栽培等各个方面,然而在人类发展史上所占的地位和产生的影响,却远远不及灵芝[1]。《神农本草经》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其中详细记载了“六芝”即青芝、赤芝、黄芝、黑芝、紫芝。后来的《唐新修本草》(659年)被认为是我国古代记录“六芝”类真菌重要的药典。
2灵芝的成分
2.1三萜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包括灵芝酸、灵芝孢子酸、赤芝孢子内酯等四环、五环三萜,属于高度氧化的甾烷衍生物[1]。在迄今所发现的103种三萜类化合物,大部分具有生理活性,其中包括直接毒杀肿瘤细胞和间接抑制肿瘤生长。
2.2多糖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一度被认为是灵芝中的主要功效成分,并已证明了其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和抗衰老等生理活性[1]。现已探明了灵芝多糖包括葡聚糖、肽多糖、杂多糖等几类共100种。
2.3核苷类化合物核苷类化合物也是灵芝孢子中生理活性较活跃的成分之一,其中腺嘌呤核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凝聚反应的作用,对延缓或消除恶性肿瘤晚期容易发生的部分致死血液并发症有作用。
医用加速器使用测试研究
加速器的首次检测属于设备安装完毕后,使用前的验收监测,其检测项目较日常检测全面,具体包括医用加速器的X射线辐射质、辐射野的均整度、辐射野与光野的重合、辐射野的对称性、剂量示值的重复性、剂量示值的线性、剂量示值的误差等项目。现主要介绍加速器的检测方法和步骤。
1目的
为了保证医用电子加速器剂量性能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保证广大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利益和健康,依据国家有关医用电子加速器检定规程,对医院在用加速器定期进行检测,有利于维护和掌握加速器的机器性能,确保加速器的工作性能的稳定性,更好更安全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2方法
所用标准器为德国PTW-UNIDOS剂量仪,配置0.6cc的剂量电离室;配备射线束分析仪、二维水箱、0.15cc电离室和监督半导体探测器组成检测装置,对我院刚安装的江苏海明产HM-J-16-I型加速器的各工作性能的技术参数进行检测。
2.1位置摆放加速器检测过程中我们发现,电离室位置的摆放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是最关键的第一步工作。摆位前,先让放疗科室的物理师校正激光定位线,将水箱放到治疗床上,在水箱内缓缓加水至水箱内的下水位线(距箱底20mm处的红色水平线),用水平仪调整水箱水平,然后向水箱内加水至满水位线,提升水箱高度,使水平激光线与水平面重合,再用水平仪验证水箱是否水平;打开光距尺,适当调整水箱的高度,使源皮距(SSD)即激光源至水面的距离为100cm;打开光野,使光野为10cm×10cm,可用10cm×10cm的坐标纸置于水面,调整机器的光野使其与坐标纸边缘重合;把电离室和监督用半导体探测器安装在水箱内的相应夹具上,用手动控制盒把电离室的几何中心调至水面,上下左右移动电离室,使光野十字线的交点与电离室的中心重合;然后将监督半导体探测器有效测量端移入光野,用来跟踪监督电离室的移动情况,并且使用监督通道对射线束稳定性进行监督修正。此时应注意电离室的电缆尽量离开箱体,不要卷曲泡在水箱内。电离室位置摆放完毕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测量。
医用艾灸床创新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人们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艾灸作为中国传统中医治疗方式被广泛使用,而社会的发展以及医疗设备产品的激增却依旧没有改善艾灸传统的操作方式,艾灸时依旧存在着(烫伤、灼伤、意外受伤等)极大的安全隐患以及给操作者带来很大程度上的肌肉疲劳,市场上现有艾灸床大多只用于美容保健场所,专用于医疗的少之又少,文章主要以改善传统的艾灸方式,结合舒适的交互体验,设计出一款全新的医用艾灸床,一方面给患者提供一种安全的治疗方式,提高艾灸效果,缓解艾灸时疼痛。另一方面减少了医护人员的肌肉负担。
关键词:艾灸;艾灸床;烫伤;肌肉疲劳;穴位艾灸
在现在医疗水平和医疗产品不断增进的同时,艾灸的方式却依然没有得到改善,对于操作者而言,长时间的艾灸对手臂造成很大的肌肉压力,而在艾灸的这个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因落灰,距离太近,温度太高而烫伤患者的可能性,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市场上的艾灸辅助设备不适合医院频繁多次使用,而市场上现有的艾灸床大多都是为美容保健场所设立,没有对患者的穴位有针对性的艾灸效果,并且有出烟,异味,操作不适等弊端,综上所述,设计出一款全新的艾灸床,它可以针对患者穴位艾灸,调节艾灸时最适温度以及与患者接触的频率,达到最佳艾灸效果的同时保护患者不受意外伤害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内市场调查
艾灸是中医针灸疗法的两大手段之一,(如图1)所示,有数千年临床应用的历史,对某些病症的医疗作用可以说要超过针、药,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中医治疗措施[1]。具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祛湿逐寒等疗效。以湖南娄底中医院为例,由于艾灸温和的理疗效果,约63.4%的关节疾病患者、42,5%的消化疾病以及23.4%的内科疾病都会采取艾灸来治疗,而由于医疗艾灸设备的落后,60%左右的医院或康复场所采用人工手持艾灸,30%的医院会采用艾灸辅助设备,只有不到10%的人会采用近年兴起的艾灸床,原因是现有艾灸床大多为保健美容场所设计,功能、操作方式等都不适合医院使用。经两个月的医疗康复场所实地采访统计,如不考虑设备费用等因素,86%以上传统艾灸的医护人员提到希望有一款智能的艾灸床可以代替手持艾灸,让患者可以平躺艾灸,一方面减轻操作者施灸时的肌肉疲劳,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施灸时的安全隐患,因为艾灸时总有落灰、烫伤等意外现象发生,也常有烟雾弥漫,气味刺鼻等不适现象,这些医院不购买现有艾灸床的原因是,手持方式可以针对穴位艾灸,现有的艾灸床只能一次性对10-30个穴位艾灸。并无治疗效果,并且烟雾、气味依然没得到解决。(如图2)所示。
二、产品分析
医用化学教学知识研究
一、从专业目的出发,制订教学计划
长期以来,中专护理教学沿用了学科型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基础理论掌握得较好,但不足的是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而只有将这种传统的教学跟实践教学有机衔接起来,学生的实际技能操作水平才能提高,上岗就能胜任,就业能力强,适合对现代中专护理教育发展的需要。所以,现阶段中专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知识全面、能力强、素质高并富有创新意识的优秀护理人才。由此带来的中专护理医用化学教学特点为重在培养学生对化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够有的放矢,才能将所学的大部分知识点在医学学习中找到用武之地。
二、从学生特点出发,寻找教学突破口
中专护理专业化学教学中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主要是中专护理专业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初中毕业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进入高中而分流出来的,成绩相对落后,学习的内在兴趣不足,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加上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对科学这门功课基础相对较弱,对化学学习的认知能力较低,往往由于听不懂课而不去听;更有部分学生在进入护校以前,面对每个人对医院的日常生活印象,总认为是跟化学没有关系的,一旦进入学校,开学的第一门课就是化学,在心理上不认同,甚至有害怕、恐惧心理。对化学学习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在我校的每一届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月的班主任会议上,班主任老师提得最多的是学生对化学听不懂的问题;在第一次学生的教学座谈会上,学生说得最多的还是化学的问题。但是,作为化学任课老师,当我深入学生中间,具体询问有哪些问题难以听懂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说一些什么公式记不住啊,分子式记不住啊等等问题。事实上在医用化学基础课上对计算公式和分子式的要求是极少的。第二方面原因,首先来自现行的医用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医学缺乏紧密联系,更加注重的是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导致医学生对化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说白了就是不明白学习的化学跟临床到底有什么关系,或者说在临床哪些知识中有化学的影子。教师唯有将临床知识中化学的内容加强提炼出来,让学生有个明确的思路,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学校的化学教师又往往大多毕业于综合性大学的化学专业,不具备系统的医学知识,授课常与医学基础、临床课脱节,这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任课老师要将收集到的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实例如何恰当地补充到课堂教学中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三、用学科前瞻性的视角,引领学生学习思路
针对以上中专护理教学的特点和化学教学的困难,除了进行必要的解释以外,作为教师,我们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改变学生在初中阶段形成的定向思维,迅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那么,在如何在教学中将医学知识天衣无缝地引入化学的教学便变得尤其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淡化学科意识,注意化学与医学的联系。例如,在“溶液”的教学中可以引入正常成人体内的血液中血浆蛋白的浓度,正常成人血浆中Ca2+的浓度以及缺Ca2+的话会带来怎么样的表现等等。同样的,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营养特质的运输和转化、代谢废物的排泄等都离不开溶液。让学生能从宏观的感观上觉得原来化学就在我们体内,跟原来学习过程中最害怕的分子式,化学反应方程式有些区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医用物理课程设计研究
一、医用物理学的形成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理论知识,下篇为实验操作,在强化学生物理基础的同时,也培养锻炼了学生利用物理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学习医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了解现代物理学技术在现代医学发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为今后学习和工作中的医学实践和科研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医用物理课程的特点
(一)知识点多。医用物理课程的章节中既有力学、振动和波动、分子动理论、电磁学、波动光学等普通物理知识,又根据医学知识设置了生物力学、血液的流动、生物电场与磁场、激光、X射线、原子核与放射性等内容。因该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覆盖了物理学和医学以及它们的相互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现象、概念、公式太多,导致感觉全文都是重点,而无法理解,也就无从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增强学生核心内容的理解掌握,需要通过大量提问、讲解例题等方式来强化学生记忆。(二)章节独立。每一章节的物理知识点都是围绕医学应用展开,各自独立,与后续章节没有必然联系。对学生来说,每个新章节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前一章节学的透彻或者不透彻,对后一章节都没有直接的影响。例如,第二章是流体力学中和医学相结合的血液流动,第三章就跳到了分子物理学的液体表面现象,用于解释医学中的气栓和肺泡,两章之间没有贯穿联系知识点。(三)物理学基础与医学应用相结合。各章节内容基本都分成两大块,第一部分介绍物理现象、定义、原理和公式,第二部分对以上物理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加以介绍,如人体的基本结构和特征或者是医学仪器的原理、构造。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高要求,不仅要对相关物理知识有着深刻的了解,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对各种医学仪器构造和所用的物理原理、诊断方法中应用到的物理知识、医学知识的物理基础有一定了解。(四)医用物理学的教学时间短。医用物理学是针对高等医药院校学生设置的基础公共课程。作为医学生来说,在短短的几年学习时间中,有着大量的专业课程需要学习,所以,在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诸如医用物理学之类的基础公共课程的学时一再压缩,以笔者所在的学校来说,其教材规定的学时为144学时,而实际教学时间只有54学时,时间上的压缩,教学内容的不变,迫使教师和学生只能向课外要求时间,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代替课堂教学。
三、微课的特点
“微课”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它秉承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长处,又发挥了能利用互联网传播的优势。微课的使用,最大程度地利用了互联网参与知识的学习传播,它把学习时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学习地点从教室拓展到寝室和家里,学习的对象由学生扩大到所有人,做到了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微课的特点是用时短、针对性强,用时短是指一节微课的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针对性强是指一节微课只解决一个知识点。
医用CT检测模体演进分析
[摘要]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rTomography,CT)是最常用的放射诊断手段之一,其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常规CT剂量模体、加长CT剂量模体、常规影像质量模体和自动管电流调制模体以及仿真人体模体共5种医用CT检测模体演进与发展方向,为研制新型CT剂量模体与影像质量模体提供指引。
[关键词]医用CT;剂量模体;影像质量模体
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rTomography,CT)检查的频次逐年增加,CT检查也成为最常用的放射诊断手段之一。Smith等[1]的调查指出CT检查的数量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长。王彬等[2]的研究也显示2009年上海接受CT检查的人数是1996年的4.2倍。ICRP87号报告和UNSCEAR2008报告指出CT扫描涉及辐射暴露,在大多数情况下辐射剂量水平高于其他X射线检查[3]。故与此同时,与CT扫描相关的剂量和风险一直是医学物理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士关注的问题。在尽可能降低受检者剂量的同时保证更优质的图像质量是CT的发展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超宽探测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插值迭代重建算法等新的CT软硬件技术层出不穷。而每一种新的诊断技术的出现,都意味着需要对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新的研究[4]。由于CT的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测试主要依赖检测物理模体,故CT的质量测量方法和检测模体也同样随着CT技术的革新而不断发展,本文全面梳理CT检测模体发展历程,并提出当前CT检测模体所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
1常规CT剂量模体
20世纪70年代,随着CT的问世,研究者们针对CT的辐射剂量表征与测量提出了多种方法,但这些方法基本都与Shope提出的CT剂量指数(CTDoseIndex,CTDI)的概念相吻合[5-7]。CTDI的出现满足了量化X射线扇形束在体模内剂量分布的需求[8]。CTDI=∫(1)+∞-∞NTdZD(Z)其中,T代表标称断层厚度,N代表一次扫描断层层厚数,D(Z)代表垂直于断层的Z向剖面的剂量分布。美国医学物理师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PhysicistsinMedicine,AAPM)的第96号[9]和第111号报告[10]中对CTDI定义和CT剂量学的演进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CTDI的测量主要由CT剂量模体[11]和辐射测量系统组合。辐射测量方法主要分为两种:通过阵列探测器测量CT剂量曲线和使用电离室对平均信号积分[12-13]。传统的剂量曲线的测量方法是使用热释光剂量计[14],但现在的一些研究中也采用光释光剂量计[15]、辐射感光胶片[16]或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剂量计[17]进行测量。目前CT剂量日常检测中最广泛使用的剂量计是100mm长的笔型电离室,用来测量平均剂量或者积分剂量,这种剂量计的使用最早是由Suzuki等[18]提出的。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ElectrotechnicalCommission,IEC)建议CTDI测量模体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作为材料[19]。传统的剂量模体设计是由直径为16cm和32cm的PMMA圆柱构成(图1),分别代表成人的头部或躯干/腹部(直径16cm的圆柱体也可代表儿童的躯干部)。这些模体一般配有适合于插入笔型电离室以及其他位置敏感剂量计或其他阵列式探测器的孔道。为了获得更详尽的剂量信息,从传统模体演变而来的新型模体也不断应运而生。图2和图3分别是由PMMA材料组成的儿童/成人嵌套CTDI剂量测试模体和锥形束CT头部剂量模体。图3中的SedentexCTDI头部剂量模体由一组直径为16cm的PMMA板堆叠,不同的板块之间可以互换,便于放置不同种类的剂量计,该模体为笔形电离室布设的孔道直径和位置与传统模体也不相同。
2加长CT剂量模体
医用生化故障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医用生化仪;故障;维修
论文摘要:生化分析是临床诊断常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可帮助诊断疾病,对器官功能作出评价,并可鉴别并发因子及决定以后治疗的基准等。自动生化分析仪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也稳定了检验质量,减少了主观误差。
生化分析是临床诊断常用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血液和其他体液生化分析测定的数据,再结合其他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可帮助诊断疾病,对器官功能作出评价,并可鉴别并发因子及决定以后治疗的基准等等。自动生化分析仪就是把生化分析中的取样、加试剂、去干扰物、混合、保温反应,P检测、结果计算和显示,以及清洗等步聚自动化的仪器,它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也稳定了检验质量,减少了主观误差,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类:按反应装置的结构分为连续流动式、分离式和离心式三类;按同时可测项目分为单通道和多通道两类,单通道每次只能检验一个项,但项目可更换,多通道每次可测多个项目;按仪器复杂的程度及功能分类小型,中型和大型三类;按测定程度可变与否,分为程序固定式和程序可变式分析仪两类。
临床化学分析基本包括以下步骤:标本定量吸取和转移,通过沉淀、过滤、离心、层析或透析技术分离并去除大分子干扰物试剂的定量吸取及同标本混合,在一定温度下反应显色,通过光学或各种电极技术进行测量、数据处理、显示、打印报告结果,以及测定后的反应容器,管道系统的清洗等。
根据仪器计算机功能的不同,自动生化分析仪一般分为全自动和半自动两种,本文对几种常见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故障进行探讨。
一、开机机器长鸣报警
翻转课堂在医用化学教学的运用
摘要:通过在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医用化学课程中进行教学实验,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能明显增加学生对医用化学课程的认知程度,最后重点就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医用化学;翻转课堂
1概述
医用化学是医学学科和化学学科的交叉学科,是医学教育新兴的理论研究领域,其研究课题对分析人体存在与化学相关的机理、药物在人体内的化学反应等十分重要。医用化学课程是医学类学生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医学高层次人才的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在较强的医学功底下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以利于后续的医学课程学习以及研究工作。对于医用化学教学,目前国内各院校还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公共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同时开设,化学课与解剖、组胚课等课程同时开设,学生普遍对医用化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医学科任务重,学生精力主要放在医学基础课上,对化学课不重视,疲于应付考试[1]。医用化学教学迫切需要改革和提高,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课堂)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形式。2007年,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JonathanBergmann和AaronSams将实时讲解的PPT和视频上传到网络,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后来,他们安排学生在家观看教学相关的视频,而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同时对学习遇到的困难进行解答,这种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2]。SalmanKhan创立的可汗学院对翻转课堂的推广起到里程碑式的推动作用[3]。该教学模式的推动还要得益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运动开始,耶鲁公开课、可汗学院微视频、TED(美国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等大量优质教学资源的涌现,为翻转课堂的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持,目前翻转课堂已成为美国流行的创新教学模式[4]。2011年翻转课堂传入我国,国内对翻转课堂的应用还处在实验阶段,如山东昌乐二中以及广州珠海区五中都开展了翻转课堂的教学实验[5]。国内也有张跃国、桑新民、曾贞、张金磊等对翻转课堂进行研究,但目前翻转课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角色转换、教学设计方面,翻转课堂教学法在高等院校具体学科的应用研究目前相对缺乏。对于翻转课堂在国内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报道。
2翻转课堂在医用化学教学应用实例
为在医用化学教学中开展翻转课堂授课,在潍坊医学院2013级预防医学专业中开展试点,将该专业入学成绩平均分布的4个班级分为A、B两组,A组的1、2两个班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B组的3、4两个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为不影响整体教学进度,同时对比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的教学效果,对两组学生采取同内容、等课时、同进度的教学授课,其中包含32学时的理论课和28学时的实验课。采用相同的试卷,章节末尾对该章节内容进行测试,试点教学内容授课结束进行中期测试,并对班级的平均成绩进行对比,测试结果如表1、表2所示。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应用翻转课堂教学的两个班级在每一章节的测试中成绩均优于传统课堂教学班级,且在最后的中期测试中A组成绩分布优于B组。此外,对进行课堂改革的A组学生进行了教学认同度调查,调查维度包括学习态度、成绩的提高及对课程的看法和建议等三方面的内容。调查结果发现,受访的学生中90%对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表示认同,喜欢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80%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有效,提高了其学习热情及成绩;还有30%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方式设计合理性方面存在问题,仍存在一定的改革空间。具体调查情况最后统计如表3所示。
医院医用耗材规范化管理研究
【摘要】精神病人由于其意识不清楚、情绪不稳定的特点,容易出现病人自伤和他伤的现象,因此,精神专科医院医用耗材的规范化管理,对于杜绝医疗事故安全隐患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精神专科医院;医用耗材;规范化
精神专科医院,由于其病人多表现为意识不清晰、情绪不稳定、多出现脾气暴躁的特点,容易出现病人自伤和他伤的现象,因此,精神专科医院较综合医院对于医用耗材管理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在杜绝医用耗材使用安全隐患这一点上。
1精神专科医院医用耗材管理体系建设
医用耗材的规范化管理实行三级管理,分别为科级管理、委员会管理、院级管理。在主观院长的领导下,医院医用耗材管理委员会全面掌控医用耗材的质量管理。由于精神专科医院病人多表现为意识不清晰、情绪不稳定的特点,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出现耗材安全隐患问题,因此笔者建议由设备科和临床使用科室共同开展科级管理。
2精神专科医院医用耗材采购规范化管理
医院医用耗材成本核算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新医改措施的不断深入,政府在加强对医院医疗费用的控制和管理、降低人民群众就医过程中所需要承担的医疗费用负担的同时,也给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降低医院医疗成本、保证医疗质量,医院医用耗材的管理更加规范,医院成本管理的意识也因此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成本管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已经引起部分一线科室的足够重视,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基于成本核算的前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药品成本,但耗材却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关键词〕成本核算;医院;医用耗材;管理
为促进医院的稳定、和谐发展,需要医院管理人员高度重视内部管理,尤其是对医用耗材的成本管理,只有切实做到医用耗材成本管理的合理化与规范化,降低医院运营中的相应医用耗材不合理支出,才能有效维护医院的良好发展[1]。
1优化医用耗材资源配置,充分提高医用耗材管理能力
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医院需要集中对耗材管理人员各项技能的培养,全面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将医用耗材管理推广落实到各个环节中。通过制定全面科学的处理方案,以便能够更好地应对医用耗材日常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医用耗材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应当积极参与医院所开展的各项培训与教育工作,并积极树立良好的医用耗材管理意识,如此才能做到对医用耗材信息的充分利用继而强化对医用耗材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我们可以通过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管理能力来切实有效地提高对医用耗材的管理。1.1提高医用耗材的增值管理水平。1.1.1合理控制库存量。在医用耗材使用过程中存在两大矛盾,其具体表现为:使用频率高和单次使用量少、需求时间不确定和应用不及时。因医用耗材具有特殊性,这也直接决定了医院必须具备较大的耗材库存量。然而,占据较大的库存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仓库,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人力和财力。因此,在医用耗材的管理过程中,合理控制库存量非常关键。1.1.2医用耗材科学分类管理。通过严格按照价值分类,直接将医用耗材分为高值耗材和低值耗材。通常高值医用耗材对安全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在生产使用时必须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耗材通常为医用专科治疗使用的材料,如心脏介入、外周血管介入、人工关节、其他脏器介入等材料。同时医用耗材又可以按照专科分类,如手术室耗材、麻醉科耗材、血液透析耗材等。通过对医用耗材的合理分类,不仅可以方便用信息化的手段对耗材的品种及使用数量进行有效监管,还能有效解决医用耗材的采供问题。1.1.3高值耗材“零库存”管理。通过全面分析供货公司在发展中的数据库,构建系统完善的评价体系,尽量选择信誉好、配送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公司作为高值耗材的长期供货商。供货商直接送货到设备科进行预入库,临床使用后由设备科进行正式入库、出库及汇总,做到真正意义的“零库存”,最大限度降低各项资金的占用率,从而全面提高资金的周转率。1.2提高医用耗材的风险管理能力。对医院内营环节的管理,只有切实做好对医用耗材的管理与筹划,才能识别各类潜在的风险。如通过临床医用耗材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疑似或可疑不良事件的收集,通过及时与厂家沟通确定不良事件的可能原因,定期分析相应医用耗材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做到及时通过短信、院内网公告、通知等多种方式在多媒体平台对医院临床科室加以提示,可以有效减少甚至避免因同类耗材质量问题而引发的医疗纠纷或人员伤害等事件。又如,针对临床科室的耗材周转管理,应以其平均周转率作为评价标准,以降低耗材损失风险。在卫生材料方面,应建立起完整的收入与支出数据系统,这样既有助于对科室绩效的考核以及对卫生耗材的成本管理,又能切实防控因耗材损失而引发的风险[2]。1.3提高对医用耗材信息数据的有效使用能力。就国内医院在医用耗材管理方面的整体现况而言,其卫生材料普遍呈现增长过快的态势,而导致增长过快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因设备的更新换代而使得材料也同步呈现大面积的更新;(2)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类高值耗材不断涌现,加之新的医疗技术与项目的开展与推广,使得各类经消毒便可多次使用的一次性耗材逐步退出临床,进而导致了卫生材料单价的上涨。与此同时,基于定性分析,通过现今的物流、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等即能够进一步明确哪些卫生耗材的增长是合理的,哪些是需要严格管控的。及时了解卫生材料实际使用情况,如每日领用、每日消耗的材料数量、金额统计等,若能将这些信息及时呈至管理层,则能为管理层制定管理决策提供支撑。
2强化医用耗材信息平台建设,实现耗材实时监督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