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0 03:44: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意义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审计艺术意义
审计艺术是指审计活动中的一种高超的手段和方法,即为达到审计目的和效果,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所采用的富有创造性的审计技巧,它是在长期的审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建立在一定的素养、才能、知识、经验基础上的管理性质的艺术。包括审计的计划艺术、组织艺术、指挥艺术、协调艺术和控制艺术。审计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有着非常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与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无限发展的趋势,并在整个社会产品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艺术价值是很重要的精神价值,其客观作用在于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水平)。
一、审计艺术的作用
审计艺术是一种管理艺术,存在于审计的全过程,并带有明显的时代与地域特征。在审计工作中善用审计艺术将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一是审计艺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愉悦,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经济社会是审计艺术产生的源头,而审计艺术则是经济社会源头涌出的一汪清泉。顺着时间的足迹,它一路走来,有时沉静,有时澎湃,有时潺潺,有时又猛烈的撞击瞬间迸发出灵动的水花。审计艺术是多变的,未知的。二是审计艺术既体现依法审计,更体现文明审计,艺术性的审计能促进社会和谐。三是审计艺术转化为公共艺术产品,便于传承和传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富有感染力和社会教化功能。英国人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一文中对此有精辟的解释:科学情态本身并不企图教人做这件事而不做那件事。企图教人做这件事不做那件事则是更应该属于有同等社会性质的艺术情态的职务。艺术情态的作用之一,正在于使人对于特定动作先产生愿心,然后产生决心。这两种情态,缺此或者缺彼就都不完整,而且事实上,科学与艺术都没有缺此或者缺彼而存在着的。
二、运用审计艺术的意义
运用审计艺术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加顺利地开展审计工作,不断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达到审计效果最大化,全面实现审计目标,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运用审计艺术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更好提高审计质量和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是审计理念的创新,对审计实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意义上的审计大多属于事后监督,偏于就事论事,其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从传统的、单纯的“经济卫士”转变为“经济医生”,需要审计人员与时俱进,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更加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审计工作。这当中包括审计人员要更加重视运用审计艺术,通过“望闻问切”,查深查透问题,获取充分、必要的审计证据,准确把握被审计单位(项目)和经济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治疗”与“预防”并重,从完善体制、机制、制度和加强管理的角度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这对于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更好地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从而把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落在实处。
激情意义
激情,是穿越寒冬绽放在枝头的那抹新绿。
激情,是走过泥泞遗留在身后的那行足迹。
激情是人生深蕴的宝藏,是让生命蓬勃的动力。
激情是沉默中的爆发,是蛰伏后的苏醒,是人类对整个大千世界的吞吐、张弛、沉浮、聚敛最敏感、最有力的回应。
激情源于梦想,引发动力。设想一下10,20年以后,当你端坐于高级经理的座位上思考着下一个10年计划的时,那时的你已然成为一名成功的it人士,想到这!你的心头是否会迸发出一种激情呢!
激情来自心灵,出自行动。她需要积极的心态作沃土,不断的努力作养料,辛勤的汗水作阳光雨露,孕育最后的成熟。
艺术的意义
内容摘要试图探讨艺术的意义问题,首先要从否定“艺术是什么”这一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提问方式开始;在中止这一提问的前提下,才能追问艺术之所以存在的意义;这种追问必须要建基于人的艺术活动之上,进而才能对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活动等传统的问题进行探讨,最后从人的心灵出发,将艺术的意义问题归结到对心灵的思考。
关键词艺术意义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活动
谈到艺术,我们毫不犹豫地可以说出一系列艺术作品,同时我们可以举出无数的艺术家。但是,当我们真正追问是什么使他们(它们)成为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问题,艺术的内在本质究竟是什么时,我们又变得茫然起来。艺术是什么?对于此,前人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回答,而且接着他们的思考,我们仍可以继续回答下去。在前人已经提出的所有解释中,任何一种解释都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任何一种解释也并不是有道理,我们即使将所有的解释加在一起也还无法说明什么是艺术。
“艺术是什么?”这一艺术定义问题本身作为一个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命题,与“美”的定义等问题一道,在西方现当代美学尤其是英美分析哲学美学中成为一个主要的问题,并且已被认为是一个没有实体的自我循环的假命题而多被诟病。此前从狄尔泰已经开始对艺术的本体问题不作追寻,他的探讨退出了本体问题而讨论艺术的意义。他认为艺术在上下文中才有意义;艺术在特定的历史中才有意义;艺术在人们的兴趣(关注)中才有意义,因此不存在没有前提(先决条件)的艺术。分析哲学的先驱乔治·E·摩尔认为,“美”不是一个自然客体,故不能采用像自然科学下定义的方式来加以界定,而只能采用直觉来把握;早期维特根斯坦也认为美属于不可言说的东西,对不可言说的东西,人们只能保持沉默。著名分析哲学家艾耶尔则断定,由于美学的命题基本上没有实指,所以都是“妄命题”。因此,美国美学家莫里斯·韦兹和肯尼克,都根本否定给艺术下定义的做法,宣称艺术是不可定义的。所以,在这些理论来看,艺术什么也不是,什么都不是的就是艺术,艺术的本体在它的宾词后没有成立的可能性。
但是这种没有可能的可能性,恰恰是我们思考的起点。对艺术的本质问题的追问的不可置否性,在现代艺术中显示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显示着并不具有实体的艺术,也就是这种无有的存在,如何在人的心灵中变现为实体的艺术活动、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很显然,面对“什么是艺术”这类问题,我们并不是要放弃对艺术的追问,而是要改变这种本质主义的追问方式,必须首先思考艺术之为艺术的心灵特质,放在对人的艺术活动的考察上,使我们的思考直接从“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前的问题开始。通过艺术活动的分析,进而从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接受等所有的艺术活动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艺术与心灵的关系中去寻求艺术的意义。
一、艺术和艺术作品
论词语重叠意义研究
AbstactReduplicationisanimportantlinguisticdeviceinModernChineseandintheregion
aldialectsinChina.ThesameistruefortheotherAsian-PacificlanguagesoftheSino-Tibetan
,Malayo-PolynesianandSouth-Asianlanguagefamilies.Reduplicationcanbedividedintothree
types,morphological,lexicalandclausal.Thisarticle,however,mainlystudiesthelexicalred
uplication.Itsmainfunctionistochangethesize,thequantity,thefrequency,thedegreeorth
etime-durationwhichthebaseformdenotes.Thisarticlemakesanattempttosubcategorizelexi
消费符号生产与意义
摘要:从符号消费的视角下研究图形用户界面中设计形式的转变,并对扁平化设计形式在各视觉设计领域的使用与风格形成进行思考,同时进一步剖析视觉符号在消费过程中的生产与意义。使用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对扁平化设计风格进行语义分析。发现扁平化设计形成风格的原因在于其背后所代表的消费性象征。得出在生产相对过剩的后工业时代,消费已不是简单的消耗与使用,而成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关系上的符号意义的购买。
关键词:扁平化设计;形式;风格;消费符号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UserInterface)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人机交互过程中,用户在使用电子设备时所使用的操作语言以及效率等问题。早期的操作语言所命令式的,通过键入相应的参数以调动预设在计算机内的程序,最后机器以文本的方式进行反馈。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图形用户界面渐渐取代了以文本符号为主的命令式界面,使得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方式变得更加高效与便捷。图像符号变成了界面中最常用到的视觉元素,它们美观、直接、饱含象征性,是当下界面设计中的主要元素。扁平化设计,最早出现于2013年在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苹果公司的iOS7全新移动操作系统,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图形界面设计形式。扁平化设计以简约理念为核心,摒弃高光、阴影和透视感的效果,通过抽象、简化、符号化的设计元素来表现的设计形式。在界面设计中,扁平化设计经常被作为“拟物化设计”的相对概念而提出。“拟物化设计”是早期的用户界面设计形式:通过隐喻的方式模仿现实世界中物品的样式,将虚拟内容与现实世界中产生联系,方便于用户理解、判断与使用。在数码设备普及度不高的时代,拟物化设计用直观易理解的图像,将抽象的照相、视频、存储、删除等概念,以镜头、电视机、磁盘、垃圾桶等形象用浮雕、投影、高光等具有立体感的仿真图形表现方式再现,极大降低了用户学习新技能的成本,提升了普通用户接受、使用数码产品的能力。
一、扁平化设计产生与优势
(一)扁平化设计的产生原因。随着数码产品功能不断推陈出新,智能服务内容开始繁杂多样,直观的拟物化需要用更复杂的图像组合方式才能满足用户的隐喻理解。然而,在移动设备便携式趋势下,留给界面设计的空间越来越小了:常用手机像素大小是800x600(像素),共有48万个像素点。在这48万点的阵列里,以ios平台中“语言备忘录”应用为例,早期的界面设计是使用逼真写实的拟物化麦克风和指针表示录音和音量高低(如图1左)所示。然而当应用技术发展得越来越成熟时,一个应用所涵盖的信息已不仅仅是早期的单一功能了。于是仍以“语音备忘录”为例,当功能复杂时,一个应用具有录音功能、已录音频、音量高低、时间轴以及音频剪辑等多个功能,需要结合的元素较之先前也更加复杂。如果仍然以拟物化形象加以表现的话,小小的48万像素点的尺寸已明显无法容纳得下那么多内容。同时智能设备的更新迭代以及可穿戴设备的异军突起,使得界面的尺寸变得越来越小。因此逐渐缩小的界面尺寸和随功能增加而同步增多的设计元素,形成了拟物化设计无法满足与扁平化设计脱颖而出的技术原因(如图1右)所示。(二)扁平化设计的优势。与模拟现实对实物进行再现的拟物化设计相比,扁平化设计舍弃拟物化设计强调立体效果、注重装饰性的特点,对设计元素做减法,注重板式,以二维视觉形态出现。设计保证了设计质量与设计意图表达的合理性,做到了无障碍传递功能意义。扁平化的优势在于:1.精简掉界面中无用的装饰元素,将用户的注意力快速聚焦到所传递的信息上;2.用高度抽象的的图形表现方式,减弱了对尺寸和像素精度的依赖;3.通过对版面的合理设计,充分利用紧凑的界面来优化和减少层级关系。在iOS7系统界面设计上大获成功的扁平化设计,开始被越来越多的移动设备界面设计所效仿。而这种饱含信息的设计结合形式,也被众多非界面设计的领域所采用,成为表达概念、装饰产品的一种新设计特点。在通过消费者的购买性“投票”而支持后,逐渐扩张到书籍装帧、产品包装、商业广告、企业形象等非移动设备的视觉设计领域。于是这样一种为用户界面而设计的图像表现形式,迅速形成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设计风格。
二、扁平化设计风格形成
思想的时代意义
当我们全力以赴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朝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时候;当我们在市场经济的消费气氛中,享受着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的时候;当我们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时候,这是否意味着思想已经失去了它的时代意义?如果不是,那么我们究竟如何理解思想的时代意义?
思想的内在精神
思想的现实意义是勿庸置疑的。但是,要理解这一点,还须回到《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立场上来,即必须将同志晚年的错误和思想区分开来,同时须完整准确地理解思想。思想是蕴含着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对于这一思想体系,我们至少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它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关系:一是从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有些具体的问题时过境迁,可以说与我们的现实实践没有多大关系了,比如江西苏区的五次反“围剿”战争。但是,它所要解决的有些问题却依然是我们的现实实践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根本问题,比如反腐败问题,又比如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问题等等。二是从其具体论述来看,有些论述因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而失去了时效性和针对性,但这也不排除其借鉴性的意义;三是从其内在精神来看,思想所蕴含的内在精神可以区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贯穿在思想各个方面的“活的灵魂”,再有就是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我认为,思想的内在精神不会过时,它依然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思想的内在精神”这个概念对于理解思想的时代意义很重要。思想的内在精神在外延上要大于思想的“活的灵魂”,“活的灵魂”是指贯穿在思想各个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而思想的内在精神则除了包含“活的灵魂”外,还包含民族精神的意义在内。当然,这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核和实质。思想中的某些具体内容也许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渐失去其现实意义,但是,思想的实质或内在精神却不会过时。
思想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那么究竟如何理解思想与民族精神的关系?这种关系又如何能说明思想的现实意义?
论思想的时代意义
思想的内在精神
思想的现实意义是勿庸置疑的。但是,要理解这一点,还须回到《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立场上来,即必须将同志晚年的错误和思想区分开来,同时须完整准确地理解思想。思想是蕴含着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对于这一思想体系,我们至少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它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关系:一是从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有些具体的问题时过境迁,可以说与我们的现实实践没有多大关系了,比如江西苏区的五次反“围剿”战争。但是,它所要解决的有些问题却依然是我们的现实实践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根本问题,比如反腐败问题,又比如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问题等等。二是从其具体论述来看,有些论述因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而失去了时效性和针对性,但这也不排除其借鉴性的意义;三是从其内在精神来看,思想所蕴含的内在精神可以区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贯穿在思想各个方面的“活的灵魂”,再有就是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我认为,思想的内在精神不会过时,它依然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思想的内在精神”这个概念对于理解思想的时代意义很重要。思想的内在精神在外延上要大于思想的“活的灵魂”,“活的灵魂”是指贯穿在思想各个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而思想的内在精神则除了包含“活的灵魂”外,还包含民族精神的意义在内。当然,这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核和实质。思想中的某些具体内容也许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渐失去其现实意义,但是,思想的实质或内在精神却不会过时。
思想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那么究竟如何理解思想与民族精神的关系?这种关系又如何能说明思想的现实意义?
思想主要是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而创立的思想体系。“中国实际”既包含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也包含中国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中对人们现实实践发生影响的活的因素就是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是举世公认的。这种民族精神博大深厚,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概括,但至少包含如下三个方面:爱国主义、讲求道德、经世致用。当然,这里面还可以细分,诸如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等,而其核心应该说是爱国主义。思想可以说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所谓现代体现,即是说,思想继承了民族精神,而又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使之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将爱国主义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结合起来,去掉了传统文化中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成份;将传统的道德精神改造成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注重现实的经世致用精神转换成实事求是的精神,等等。所谓集中体现,即是说,民族精神传统表现在我无数中华英雄儿女身上,而等中国共产党人则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试以爱国主义为例,中华民族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源远流长的传统,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英雄,在近现代中华民族面临寇深祸急、瓜分豆剖的生死存亡的危机面前,这种爱国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蹈厉敢死、奋起抵抗。然而只有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才真正使中华民族摆脱了一百多年来受屈辱的历史地位,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首先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从早年的立志救国到天安门城楼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历史宏音,从反对帝国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到积极主张搞两弹一星,等等,呈现出来的无疑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的形象。至于他所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和思想路线,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和注重现实的经世致用精神。
人生的意义
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人生的终极目的到底又是什么呢?人类自从有了思维以后,就开始思索,如何才能让自己身体的感官能获得最大的愉悦,并开始思索一种抽象的意义。于是,食物、衣物、房屋、车辆舟船等被相继发明出来。然后这些东西就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符合人们的需要,越来越使人们离不开。那么,人生的意义就是为了使自己的身体感官舒适吗?显然不是。有人说,是精神上的满足才有意义,可是极贫苦的生活能使精神、心理得到满足吗?显然也不可能。正因为人类想要生活得更好一点,才会有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生在世,都是有欲望的,这些欲望换句话说就是需要;需要吃、需要穿、需要爱、需要名利地位等。而人的这些需要一般来说是没有止境的,是无法满足的。明明一盘菜就可以下一顿饭,但总想要十盘、八盘的,吃得丰富一些。明明爱一个人就可以了,但总想爱她十个八个,爱得浪漫一些。被一个人爱也就够了,可很多人却想要被所有的人爱,人人都来爱我,我就太幸福了。这些都是“需要”的过度、过份!而获得更好的东西,即可以满足人们身心的愉悦;于是人们的欲求心就越来越强。而人的所有欲望统而言之,即是寻求快乐。无论是财富、名誉、地位、情爱的求得,都是为了满足心中的快感。以至于到现在,再高明的科学技术也满足不了人们的欲望。而欲望(包含着贪求、贪婪、渴望、热望、贪恋、恐惧、挫折感、自负、烦恼、愤怒、焦虑以及寻求欲、获得欲、享受欲、贮藏欲、消费欲等)却得不到满足,除了极少数人似乎能得到满足外——不论是狂喜的满足还是恬静的满足——人们都不会突然中止自己的欲求,好了还要想好,然而大部分人的欲望都是得不到满足的。虽然有些有短暂片刻的满足,但那只是瞬间的满足,转瞬间即象泡沫一样消逝在广大的欲海中,人们又开始新的欲望的渴求,有了新的期盼,希望拥有未来的意向。然而快乐和幸福却是稍现即逝,难得长久的,长时间留给人们的只有痛苦的追求和感受,因而快乐就越来越少了,因此人们就越来越痛苦。
对此,在《论语》中孔子阐述得很清楚,用智慧(智),用真心诚意的态度(信),寻求一种最佳行事方式(义),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礼),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仁),从而创造出自己良好的生存空间,良好的生存环境,以使自己和别人都能获得快乐而幸福的生活。“那些有仁义的人,自己想要立起来的同时也会帮助别人立起来,自己想要做到的同时也会帮助别人做到。能由自己推及到别人身上,这可以说是实行人与人相互亲爱的方法了呀。”然而,要彻底消灭人的欲望是不可能的,最起码人类要欲求食物与空气,使自己能得以生存。所以孔子认为,人的需要、需求应该维持在中间(中庸),既不要有过高的要求,也不能明明有这个条件而非要去过苦行的、低贱的生活。这与老子的“知足常乐”是同一个道理。所以,人的精神状态良好,心态平和,即使生活得简单粗糙一点,却也是快乐的了。那么,人们满足于既得的或容易满足的目标,树立起“仁、义、礼、智、信”的信念,就能使自己身心的愉悦能够保持得长久一些,人的这一生也就是快乐的了。
既然用“仁、义、礼、智、信”就能改变生存环境,创造出快乐而幸福的生活,那么还去贪求什么呢?还想妄图什么呢?还要去占据什么呢?“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生活得更好,但究竟要生活得怎样好,意见就很难一致了。象商纣王那样“大最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相信大部份人都不同意,象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很多人又不愿意。那么,人类需要维持在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上呢?子思继承孔子的思想传统,认为维持在中等的需要和需求的生活方式上,更应加以强调,故写下了《中庸》。
中,即是不偏不倚,不上不下;庸,按照《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庸。”《诗·齐风·南山》:“齐子庸止。”《书·尧典》:“畴咨若时登庸。”《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说文》:“庸,用也。”等说法,应理解为用、需要之意。中等的需要和需求的生活方式是根据天地万物的道路和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人们最需要遵循的一种生活方式,遵不遵循这种生活方式,全在于各人自己的意愿。因为只有遵循这种生活方式,人生才能够得到快乐和幸福;如果是勉强自己遵循这种生活方式而造成痛苦,那也就不对了。“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即不要羡慕自己地位以外的名利。如果诚心于富贵的生活方式,就行为于富贵的生活方式;如果诚心于贫贱的生活方式,就行为于贫贱的生活方式;如果诚心于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就行为于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如果诚心于患难的生活方式,就行为于患难的生活方式。君子无论进入什么情况下,没有不是悠然自得的。
所以,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于使自己快乐,同时也使别人快乐!自己身边的亲人都快乐了,自己也就快乐了。而要想获得快乐,那么只有按照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来生活来行为。相信您读完《四书》,就会寻找到寻找快乐的方法!
艺术的意义
内容摘要试图探讨艺术的意义问题,首先要从否定“艺术是什么”这一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提问方式开始;在中止这一提问的前提下,才能追问艺术之所以存在的意义;这种追问必须要建基于人的艺术活动之上,进而才能对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活动等传统的问题进行探讨,最后从人的心灵出发,将艺术的意义问题归结到对心灵的思考。
关键词艺术意义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活动
谈到艺术,我们毫不犹豫地可以说出一系列艺术作品,同时我们可以举出无数的艺术家。但是,当我们真正追问是什么使他们(它们)成为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问题,艺术的内在本质究竟是什么时,我们又变得茫然起来。艺术是什么?对于此,前人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回答,而且接着他们的思考,我们仍可以继续回答下去。在前人已经提出的所有解释中,任何一种解释都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任何一种解释也并不是有道理,我们即使将所有的解释加在一起也还无法说明什么是艺术。
“艺术是什么?”这一艺术定义问题本身作为一个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命题,与“美”的定义等问题一道,在西方现当代美学尤其是英美分析哲学美学中成为一个主要的问题,并且已被认为是一个没有实体的自我循环的假命题而多被诟病。此前从狄尔泰已经开始对艺术的本体问题不作追寻,他的探讨退出了本体问题而讨论艺术的意义。他认为艺术在上下文中才有意义;艺术在特定的历史中才有意义;艺术在人们的兴趣(关注)中才有意义,因此不存在没有前提(先决条件)的艺术。分析哲学的先驱乔治·E·摩尔认为,“美”不是一个自然客体,故不能采用像自然科学下定义的方式来加以界定,而只能采用直觉来把握;早期维特根斯坦也认为美属于不可言说的东西,对不可言说的东西,人们只能保持沉默。著名分析哲学家艾耶尔则断定,由于美学的命题基本上没有实指,所以都是“妄命题”。因此,美国美学家莫里斯·韦兹和肯尼克,都根本否定给艺术下定义的做法,宣称艺术是不可定义的。所以,在这些理论来看,艺术什么也不是,什么都不是的就是艺术,艺术的本体在它的宾词后没有成立的可能性。
但是这种没有可能的可能性,恰恰是我们思考的起点。对艺术的本质问题的追问的不可置否性,在现代艺术中显示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显示着并不具有实体的艺术,也就是这种无有的存在,如何在人的心灵中变现为实体的艺术活动、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很显然,面对“什么是艺术”这类问题,我们并不是要放弃对艺术的追问,而是要改变这种本质主义的追问方式,必须首先思考艺术之为艺术的心灵特质,放在对人的艺术活动的考察上,使我们的思考直接从“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前的问题开始。通过艺术活动的分析,进而从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接受等所有的艺术活动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艺术与心灵的关系中去寻求艺术的意义。
一、艺术和艺术作品
艺术的意义
内容摘要试图探讨艺术的意义问题,首先要从否定“艺术是什么”这一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提问方式开始;在中止这一提问的前提下,才能追问艺术之所以存在的意义;这种追问必须要建基于人的艺术活动之上,进而才能对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活动等传统的问题进行探讨,最后从人的心灵出发,将艺术的意义问题归结到对心灵的思考。
关键词艺术意义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活动
谈到艺术,我们毫不犹豫地可以说出一系列艺术作品,同时我们可以举出无数的艺术家。但是,当我们真正追问是什么使他们(它们)成为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问题,艺术的内在本质究竟是什么时,我们又变得茫然起来。艺术是什么?对于此,前人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回答,而且接着他们的思考,我们仍可以继续回答下去。在前人已经提出的所有解释中,任何一种解释都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任何一种解释也并不是有道理,我们即使将所有的解释加在一起也还无法说明什么是艺术。
“艺术是什么?”这一艺术定义问题本身作为一个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命题,与“美”的定义等问题一道,在西方现当代美学尤其是英美分析哲学美学中成为一个主要的问题,并且已被认为是一个没有实体的自我循环的假命题而多被诟病。此前从狄尔泰已经开始对艺术的本体问题不作追寻,他的探讨退出了本体问题而讨论艺术的意义。他认为艺术在上下文中才有意义;艺术在特定的历史中才有意义;艺术在人们的兴趣(关注)中才有意义,因此不存在没有前提(先决条件)的艺术。分析哲学的先驱乔治·E·摩尔认为,“美”不是一个自然客体,故不能采用像自然科学下定义的方式来加以界定,而只能采用直觉来把握;早期维特根斯坦也认为美属于不可言说的东西,对不可言说的东西,人们只能保持沉默。著名分析哲学家艾耶尔则断定,由于美学的命题基本上没有实指,所以都是“妄命题”。因此,美国美学家莫里斯·韦兹和肯尼克,都根本否定给艺术下定义的做法,宣称艺术是不可定义的。所以,在这些理论来看,艺术什么也不是,什么都不是的就是艺术,艺术的本体在它的宾词后没有成立的可能性。
但是这种没有可能的可能性,恰恰是我们思考的起点。对艺术的本质问题的追问的不可置否性,在现代艺术中显示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显示着并不具有实体的艺术,也就是这种无有的存在,如何在人的心灵中变现为实体的艺术活动、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很显然,面对“什么是艺术”这类问题,我们并不是要放弃对艺术的追问,而是要改变这种本质主义的追问方式,必须首先思考艺术之为艺术的心灵特质,放在对人的艺术活动的考察上,使我们的思考直接从“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前的问题开始。通过艺术活动的分析,进而从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接受等所有的艺术活动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艺术与心灵的关系中去寻求艺术的意义。
一、艺术和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