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综述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0 01:39: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医学综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医学综述

医学综述的定义和特点

1、医学综述的定义和特点

医学综述是查阅了医学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作出综合性描述的文章。

医学综述的特点:①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②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③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医学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多为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3。

2、综述的内容要求

查看全文

医学综述的撰写方法和步骤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医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临床科研选题及进行临床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查看全文

医学综述撰写方法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疾病、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前面的有关章节已经介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复。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查看全文

医学核心论文综述摘要研究

摘要:自建语料库,借助Hyland建立的元话语分类模型,对比分析医学英文期刊研究论文摘要和综述论文摘要中的互动式元话语。研究发现,研究论文摘要中使用的互动式元话语频率多于综述论文摘要;研究论文摘要中所使用的自称语明显多于综述论文摘要,而综述论文摘要中所使用的模糊语及介入标记语明显多于研究论文摘要。笔者结合语料,就研究结果进一步分析了两种语类中互动式元话语的使用差异,以期能够给医务工作者进行相关学术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互动式元话语;医学研究论文;医学综述论文;摘要

元话语(metadiscourse)这一概念最早由Harris提出,提供了一种理解语言使用的方式,能够呈现作者或说话人想要在语篇中引导读者或听者的意图[1]。Halliday指出每个语篇都是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及语篇意义的相互协调而表达其整体意义的[2],由此提出的语篇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为之后的元话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分类依据。Lautamatti用“非主题性语言素材”指代元话语,表示与语篇主题无关却对语篇整体的理解至关重要的语言素材[3]。Williams认为元话语和主题无关,不会增加和主题相关的内容,是“关于写作的写作”[4]。VandeKopple认为元话语是用来表达感受、与读者或听者交流,并能促进语篇的衔接及连贯的语言素材[5]。Crismore等也认同元话语是指“关于语篇的语篇”,不会增加任何命题内容,仅仅只是帮助读者或听者对语篇所给信息进行组织、分类、阐释、评价及反应[6]。而Hyland认为以上定义有些模糊,过于强调元话语在语篇组织方面的角色,忽视了与读者或听者间的人际交流;他提出元话语是一个概括性术语,用于商榷在语篇中具有交互意义的自我反思式的表达,协助作者或说话者表达观点并将其视为一个特定的群体的成员而建立关系[7]。关于元话语的分类,大多数研究者认同以Halliday提出的系统功能理论为基础的分类方法,认为元话语能够实现语篇三大元功能中除概念功能(依靠基本话语实现)以外的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8]。因此VandeKopple在Williams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七种元话语标记,并归类于人际元话语和语篇元话语两大类中,这一分类方式被很多学者认同和使用[9-10]。Hyland依据Thompson&Thetela提出的“交互式和互动式资源的区别”理念[11],结合前期研究中建立的元话语模式[12-13],构建了包含交互式元话语和互动式元话语两个维度的元话语模式(见表1),其中交互式元话语强调语篇组织功能,互动式元话语强调人际交流功能。元话语的应用研究多以学术语篇为载体。研究角度一般涉及修辞[14]、文化[15-16]、学科[17]及语类[18-19]等方面。近年来元话语研究日益深化和精细化,重视考察跨语类、次语类、语类的某些组成部分中的元话语[20];其中学术语篇的次语类研究一般关于研究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书评及教材等。比如Hyland对比了研究论文和大学教材中所使用的元话语[21];Bunton研究了香港13位博士生的毕业论文中的元话语使用情况[22];Betül对比分析了学术期刊中分别用土耳其语和英语发表的书评中的元话语[23];deOliveira&Pagano对比了研究论文和科普性文章中元话语的使用[24];Tse&Hyland探索了不同性别的作者在哲学和生物学书评中使用元话语的差异[25];Kuhi&Behnam对比研究了应用语言学领域学术语篇的四个次语类(研究论文、手册、学术性和导论性课本)中的元话语使用[26]。国内外关于医学学术语篇语类的元话语研究多是对比其与不同学科学术语篇中的元话语使用区别[27],或是分析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医学学术语篇中的元话语[28-29],并且大都基于医学期刊研究论文这一语类进行研究,很少涉及医学综述、医学社论等其他语类。本研究是关于同一学科的学术语篇中两种不同次语类中所含同一组成部分中的元话语使用情况对比,即分析医学英文核心期刊研究论文摘要和综述摘要中的互动式元话语使用。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参考ThomsonReuter公司SCI数据检索平台(webofknowledgeISI)根据5年综合影响因子(IF)于2015年公布的各领域最高级别期刊列表,在医学领域列表中选择四种医学期刊(这四种医学期刊中均有研究论文和综述两种次语类板块):Gastroenterology、Vaccine、JournalofExperimentalMedicine及JournalofInvestigativeMedicine。为保证研究的时效性,设定语料选取范围为近五年发表的文章(2013年—2018年)。在每种期刊内每年任选两期,每期中各获取一篇研究论文及一篇综述,共得到40篇研究论文及40篇综述,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效度,再从中选取20篇篇幅相当的研究论文及20篇篇幅相当的综述。将40篇语料的摘要部分由pdf转换为txt格式,自建医学英文期刊研究论文摘要和综述论文摘要两个子语料库。研究依据Hyland(2005)的元话语分类模式对每篇语料中的互动式元话语进行分类标注,之后再结合语境进行二次校对,统计每篇语料中的各类元话语数量后使用IBMSPSSStatistics22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结果主要为了解决以下问题:1.医学英文期刊研究论文和综述论文摘要中的互动式元话语使用频率有何特征及差异?2.医学英文期刊研究论文摘要中的互动式元话语有什么样的分布特征及功能?3.医学英文期刊综述论文摘要中的互动式元话语有什么样的分布特征及功能?

二、研究结果

查看全文

医学高职人才培育综述

1医学类高职教育的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生产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因此高职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培养目标的实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办学体制的地方性。而医学类高职教育是一类特殊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以下特征:医学类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基层卫生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具有“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特点。因而理论知识应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技能应熟练掌握基层医疗工作中常用的技能,不必强调“高、精、尖”。所学的内容不能是本科内容的“压缩饼干”,应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按需施教,并着眼于行业发展、基层卫生服务的需求调整、补充、更新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社会生存能力等,使学生“上手快、适应性强”。

2医学类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它可以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和技能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具体运用,感知社会,认识社会,从而从“已知”“会说”变为“会做”田。徐善荣在“论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说:“通过实践性教学,使高职学生一入学就处于一个模拟实际工作的环境中,所接触的设备、工作实践氛围、流程都与今后工作岗位十分相似”,“实验的根本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p实践性教学就是通过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实践性是实践教学最本质的特征。实践教学在医学教学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注:本文系全国第三届“人卫社杯”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征文获奖论文许多医学类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多是沿袭本科医学院校的模式,成为本科的浓缩和精简,与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有着明显的差距。

(1)实验教学被固定的模式所束缚,内容陈旧、方法呆板,且大都是些验证性的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对实验原理、步骤、操作方法的理解基本上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方案或课本上的内容“照方抓药”;学生按实验指导按部就班地操作;实验报告按照固定的格式填写;这样的实验缺乏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和系统科学方法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获得。此外,每门课的实验均按照自身内容编排单独开设,实验内容有时会重复。同时把实验当成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导致实验课时和开设时间依附于理论课程,课时数得不到保证。

(2)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均偏重于临床,且多在城乡二级以上的医院,由于这些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化分工过细、服务对象不固定、服务手段过分依赖先进仪器设备,加上多为专科病人、危重症和疑难病人,学生真正能动手的机会不多。特别是现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具体问题的解释》规定,未经病人或家属明确同意,就将病人作为教学对象的行为,严重侵犯了病人的医疗隐私权,这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临床操作练习。另外,这类医院也很少接触到康复、预防、保健等内容,这与他们今后的目标定位,职业岗位相距甚远,使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

查看全文

医学教育发展综述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卫生技术人员在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中是最活跃、最积极的,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任何国家、地区卫生事业要得以健康发展,无不从卫生技术人员的合理配置着手,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为配置卫生技术人员的最根本的原则。卫生技术人员的产生依靠医学教育,医学教育如何适应当今社会、经济、人口协调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卫生技术人员,这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医学教育发展战略,以使河北省医学教育适应省情、顺应发展、满足需要。

一、现状

(一)河北省医学教育已形成一定规模,取得了一定成绩

河北省培养医药类学生的院校共51所,本科院校6所(独立设置3所,综合3所),专科院校11所(独立设置4所,综合7所),中专35所(普通中专10所,职业中专7所,社会力量办学18所)。2008年河北省医药类学生除成人教育外招生总人数为60326人。其中博士招生人数为100人,占0.17%;硕士招生人数为1299人,占2.15%;本科招生人数为7994人,占13.25%;专科招生人数为21069人,占34.93%;中专招生人数为29863人,占49.50%。[1]多年来,为了提高医学人才质量,改善医学教育环境,河北省各医学院校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规范了中等医药学校办学要求。河北省卫生厅、河北省教育厅和河北省发展计划改革委员会在《关于规范和加强我省中等医学教育管理的决定》中指出,今后各类中等医学专业学校凡新开设中等医药卫生类专业,一律要上报省卫生厅、省教育厅共同审批,并接受专业评估,否则,卫生行政部门将不允许其毕业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和执业护士资格考试。通过评估和认定,取消了170所招收医药类中专学生的各类学校的招生资格,对8所社会力量办学提出警告,限期整改,重新评估。[2]

(2)提高了医学生的操作技能。临床技能是考核医学生的一个重要指标,河北省卫生厅和教育厅决定,对河北省各级各类高中等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毕业前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考核。此项工作始于1993年,当时只考核中专生,2002年扩大到专科生,2004年扩大到本科生。经过多年实践,通过技能考核,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2]

查看全文

急诊医学发展综述

世界上多数国家认可急诊医学是一门独立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急诊医学主要是研究外伤和突发医学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的对象即为发生外伤和突发医学问题的患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患者的转运、分诊、初始评估、稳定、诊断、治疗和预防决策,以及急诊医学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研究的领域包括:院前(现场急救)、医院急诊科(急诊患者的处置)、危重病监护室(危重症患者的复苏、初始评估和稳定)、灾害医学应急预案、中毒救治和预防等。由上可知,急诊医学是一门非常有特色的医学专业学科,急诊医学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了一所医院甚至一个国家临床医学的总体水平。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探讨我国急诊医学的专业特点,认识自身的不足和优势,更有利于今后的长足进步。

1急诊医学发展历史

急诊医学发展历史相对比较短。在急诊医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前,临床各学科均有各自的急诊专业组,进行本专科患者的急救处理。但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全球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急诊医学的需求迅猛增加),发现上述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人们日益增加的健康保健的需求,因此在政府的支持下,急诊医学服务体系(EMSS)和急救网络日趋完善,院内急诊科作为急诊医疗的主体也在政府和医院的支持下发展壮大,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理论、教学和管理体系以及独特的运行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二级临床学科诞生了。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诊医学是医学专业领域中的第23门专科。1980年,我国卫生部颁发了“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文件。次年卫生部医政司召开了在综合医院组建急诊科的讨论会,主题是“综合性医院成立急诊科的措施和步骤”,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室主管邵孝铁大夫参加了这次会议。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院长陈敏章教授批准在医院设立独立的急诊科,成立我国第一个医院内急诊科,邵孝铁大夫为第一任主任。1985年北京协和医院获准设立“急诊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培训点,可能是我国第一个急诊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点。邵孝镇教授同时还担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一届(1987~1990年)和第二届(1990~1994年)主任委员。此外,邵孝铁教授和蒋朱明教授合作主编了我国第一部急诊医学大型专著《急诊临床》(1985年),此后又相继主编了《急诊医学》、《现代急诊医学》、《危重症鉴别诊断学》等多部大型专著,可以说他为我国现代急诊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我国1983年,建立第一批急诊科至今仅二十余年时间,急诊医学在我国发展很快,急诊队伍也不断壮大,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全国性的学术组织)、有《中国急救医学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等专业杂志。但到目前为至,我国急诊医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医疗机构发展很不均衡,还有很多医院急诊科仅仅是管理上的独立学科,急诊科的运作基本上是依赖其他专科,更不用说急诊医学的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了。

2我国急诊医学目前所处的地位

总的来说,我国急诊医学目前还处在发展中阶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o12年1月第9卷第1期段(见表1)。在这一阶段,“急诊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医学专业,需要相应专科化的医生”这一观念得到国内多数医生和政策制定者的认同,并以急诊医学专业模式运行,有固定的急诊专科医生,建立全国性的急诊医学组织,出版急诊医学专业杂志等。但仍有些方面处在不发达阶段,如没有急诊医学专科医师培养计划,没有专业证书考试和专业准人制度,没有完整的急诊医学理论体系,甚至连患者多半也是坐私家车、出租车或公共汽车来急诊就诊。在一个成熟的急诊医学服务体系中,系统发展越趋完善,急诊医学领域得到明显的扩展。急诊医生开始发展急诊医学学术体系,如全国性的急救网络和病例数据库(如创伤、中毒病例),急诊医学亚专业(如院前急救、小儿急诊、中毒学、灾害医学、运动医学等)的研究,完善的急诊医学专科医师培养计划、资格考试和准入制度比较,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急诊医学管理系统(如质量控制、同行评议、危险管理、费用一效益分析和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措施)。我们离成熟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尚有明显的差距。

3急诊医生专业范畴

查看全文

论文格式:医学综述的格式和写法

1、综述的格式和写法

综述一般都包括题名、著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几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由前言、主前言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问题,包括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综述问题的历史、资料来源、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如果属于争论性课题,要指明争论的焦点所在。

主体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点及其理论根据,从而反映作者的见解。为把问题说得明白透彻,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述。这部分应包括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趋向预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历史发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这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②现状分析:介绍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各派观点,包括作者本人的观点。将归纳、整理的科学事实和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对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要详细介绍,并引出论据;对有争论的问题要介绍各家观点或学说,进行比较,指问题的焦点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陈旧的、过时的或已被否定的观点可从简。对一般读者熟知的问题只要提及即可。②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观点,提出展望性意见。这部分内容要写得客观、准确,不但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提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主体部分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按问题发展历史依年代顺序介绍,也有按问题的现状加以阐述的。不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比较各家学说及论据,阐明有关问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主体部分的写法有下列几种:

(1)纵式写法“纵”是“历史发展纵观”。它主要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从而勾划出某一专题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轨迹。纵式写法要把握脉络分明,即对某一专题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动态作扼要描述,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取得了什么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发展趋向如何,对这些内容要把发展层次交代清楚,文字描述要紧密衔接。撰写综述不要孤立地按时间顺序罗列事实,把它写成了“大事记”或“编年体”。纵式写法还要突出一个“创”字。有些专题时间跨度大,科研成果多,在描述时就要抓住具有创造性、突破性的成果作详细介绍,而对一般性、重复性的资料就从简从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做到了详略得当。纵式写法适合于动态性综述。这种综述描述专题的发展动向明显,层次清楚。

(2)横式写法“横”是“国际国内横览”。它就是对某一专题在国际和国内的各个方面,如各派观点、各家之言、各种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较。通过横向对比,既可以分辨出各种观点、见解、方法、成果的优劣利弊,又可以看出国际水平、国内水平和本单位水平,从而找到了差距。横式写法适用于成就性综述。这种综述专门介绍某个方面或某个项目的新成就,如新理论、新观点、新发明、新方法、新技术、新进展等等。因为是“新”,所以时间跨度短,但却引起国际、国内同行关注,纷纷从事这方面研究,发表了许多论文,如能及时加以整理,写成综述向同行报道,就能起到借鉴、启示和指导的作用。

(3)纵横结合式写法在同一篇综述中,同时采用纵式与横式写法。例如,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写目前状况采用横式写法。通过“纵”、“横”描述,才能广泛地综合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认识某一专题及其发展方向,作出比较可靠的趋向预测,为新的研究工作选择突破口或提供参考依据。无论是纵式、横式或是纵横结合式写法,都要求做到:一要全面系统地搜集资料,客观公正地如实反映;二要分析透彻,综合恰当;三要层次分总结,主要是对主题部分所阐述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重点评议,提出结论,最好是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提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查看全文

医学专业临床教学管理认识综述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处理问题能力和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协助其完成角色转变并实现由基础理论向临床实践平稳过渡的关键环节[1]。近年来,我院抓住创建三级甲等中医院这个契机,狠抓教学质量,强化管理意识,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和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带教老师的整体素质,把好考核鉴定关等关键环节入手,紧抓重点,规范管理,效果显著。

1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模式和规范的管理制度

1.1医院领导对教学工作的重视支持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最有力的保证

首先,医院成立了教学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副院长担任组长,教学主管部门及临床科室主任为成员,负责督导教学工作;同时设立了科教科,由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科教科专人具体负责医院教学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各主要临床科室成立相应的教研室,设教研室主任和教研室秘书各一名,负责教研室的日常教务管理工作;各临床科室还设立主管教学的主任及教学秘书各一名,负责科室内的日常教务工作。由此,形成了“院级———科教科———教研室———科室”的网络式管理体系,分工明确,结构合理,极大地提高了我院的管理效能。

1.2制度建设是抓好教学管理的基本保障

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习生管理制度》、《教研室工作制度》、《带教老师管理制度》、《临床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查房制度》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同时把这些制度付诸实际,在完善管理体系的同时提高了我院的实习管理水平。

查看全文

核事故医学救援力量创建综述

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我们按照上级指示精神,围绕如何提高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治保障能力,尤其是在构建军地协同机制上做出了一些有益探索[1],形成了与被保障单位指挥上联动、力量上联合的工作新局面。但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工作中仍存在响应相对滞后、协同机制有时不顺畅、军地一时难以形成合力等问题。现就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建设中军地联动机制探讨如下。

1建立军地联动组织指挥体系

在与被保障单位早期接触中,我们发现被保障单位个别领导存在不会发生核事故的侥幸心理,对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建设不够重视,甚至认为我们所做的工作会干扰其正常生产秩序。一旦发生核事故,如何快速反应、准确判断、超前预测、综合协调,如何求得被保障单位主动配合,充分发挥保障行动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实现指挥与保障、管理与医学救治的有效联动,成为应急医学救援工作必须突破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和相关部门通过沟通、协调、统一思想,强化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建立了紧急状态下军地首长集中办公、卫勤力量快速救援、医院科室随时待命、前线后方有效互动、高效灵活的军地联动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组织指挥体系。

1.1建立联合应急医学救援指挥预警系统成立了

由被保障单位保卫处长、研究所所长、职工医院院长,计量环保处处长和我院院长组成的指挥预警组织机构。负责组织相关人员掌握重点地域卫生基本情况,监测重要地区环境核危害因素,进行健康状况和危险评估及预警预报。采用适当监测方法测评核危害水平,并及时分析监测数据,强化核事故监测预警能力。

1.2建立权威高效的应急医学救援组织指挥机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