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0 00:53: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医学研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医学研究

医学研究生培养探讨

摘要: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是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培养具备医、教、研综合能力的高等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结合当前我国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适时引入转化医学的理念、思维和方法,探索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核心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不仅能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发现科学问题以及处理科学问题的科研能力,同时还能积极培养实验成果转化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医学类人才。

关键词:转化医学;基础医学;研究生转化

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是近20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概念,旨在把基础研究获得的成果快速转化为适用于临床的新方法,更快速地推进临床医学的发展,其根本目的是打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药物研发之间的壁垒,搭建起彼此之间的桥梁,最终使患者更快受益于这个医药领域科技发展,并引领一场新医药革命。转化医学研究代表了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以转化医学理念加强创新型、复合型研究生的培养,对现阶段复合型基础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一、转化医学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转化医学的核心理念即在以健康为本的思想的指导下,以重大疾病为研究出发点,积极倡导基础医学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该理念从一开始便受到整个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各种与转化医学研究相关的组织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以转化医学为主题的国际会议也在世界各地陆续召开,大量文献的讨论核心也逐渐向着是否具有转化特质转移,转化医学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近年来,我国转化医学研究发展速度迅猛,国家政府对转化医学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大幅增加对转化医学研究领域的投入。许多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都组建了转化医学中心,并发表了一系列转化医学相关论文。这些措施均有利于打破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传统屏障,加速培养转化医学研究的专门人才,加强转化医学学科建设,对医学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

二、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影响

查看全文

生物医学研究审查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和相关技术的应用,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类受试者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工作均按照本办法组织进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和相关技术应用包括以下活动:

(一)采用现代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方法在人体上对人的生理、病理现象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进行研究的活动;

(二)通过生物医学研究形成的医疗卫生技术或者产品在人体上进行试验性应用的活动。在本办法施行前已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超过两年的,或者在本办法施行前已经获得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临床应用的技术,不属于本办法规定的审查范围。第四条伦理审查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以及公认的生命伦理原则,伦理审查过程应当独立、客观、公正和透明。

查看全文

医学研究生外语教学探索

1传统教学中课程实用性和教学问题的研究

局限性是传统专业外语教学材料的首要问题。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医学生,学习任务从临床训练转移到科研实验室,需要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相关科研领域的国内外文献的调研上。多年来使用的传统专业外语教材故步自封,教材内容与目前口腔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实际需要相差较远,缺乏实用性和实时性[4],这样的教材很难激起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很多研究生反映在专业外语课上学到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基本用不上,直接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其次,专业外语的传统教学方式单一且程式化,多由教师对教材中出现的医学专业单词进行解释后逐句的翻译讲解,不适合研究生的个体学习动机差异,不能激发个体学习欲望[4]。根据学习的构建主义理论,现行口腔医学研究生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高层次专业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研究生教育工作中“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5]。

另一个问题是,教师的“核心能力”即同专业结构相关的教学理念、技能、态度和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技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缺乏足够的重视[6]。课上向学生传授了足够的专业外语知识就是一位称职的好老师,这个观念在相当一部分教师中存在。据笔者的走访和调查,这一问题也是导致研究生学习专业外语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无法真正调动的原因之一。

2研究生专业外语课程中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笔者于2013年5月先后向98名口腔医学专业研究生分发专业外语学习需求调查问卷。调查期限内共收到98份反馈问卷,其中97份为有效调查问卷(有效率98.98%)。调查问卷中,每一项医学专业外语学习需求程度均分为五等,其中1代表最不需要,2代表不需要,3代表一般需要,4代表需要,5代表最需要。在总计7项备选的专业外语学习需求中,国外专业进展前沿(4.433±0.895)、专业外语听说(4.285±0.879)、英文文章撰写(4.021±0.827)和专业外语实战实践模拟(4.565±0.875)的平均值超过了4,是需要开展或者最需要开展的教学内容。医学外语文献阅读、专业外语词汇、专业外语翻译、分值分别为3.321±0.900、3.796±0.829、3.699±0.765。

查看全文

口腔临床医学研究医患沟通研究

摘要:新时期医患沟通能力与专业技术能力同等重要,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减轻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焦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对本院在临床学习口腔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调查发现存在较明显的医患沟通不足。本院通过增加医患沟通教育小讲座、临床实践和自我评价3个方面从理论基础和临床诊疗过程逐渐提升医患沟通能力。

关键词:口腔临床医学;研究生;

医患沟通能力医患沟通是在医疗、保健工作中,医患双方围绕疾病诊疗、健康及相关因素,通过多种信息交流,由医方科学地指引诊疗患者的病情,使医患双方达成共识并建立信任合作关系,以保证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有效的医患沟通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基础,然而目前我国的医患关系却依然严峻。2013年中国医院协会和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法制专业委员会共同完成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导致暴力伤医事件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医患沟通不到位。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患沟通能力与专业技术能力同等重要,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减轻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焦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同时增加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对疾病的控制感及战胜疾病的信心。随着社会对医学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口腔临床医学研究生是未来口腔医疗工作的骨干力量。目前本院有大量口腔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在临床学习,对其调查发现存在较明显的医患沟通不足,分析存在以下原因。

1课程设置欠合理

口腔临床研究生培养包括理论基础学习和临床实践学习两部分,理论基础学习由研究生院负责组织完成,医患沟通也属研究生院统一开设课程,由综合医院的教师承担,课时少,仅有十几个学时,教学基本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多为概念性知识为主,列举的临床案例以综合医院病例为主,很少涉及口腔临床方面案例,对提高口腔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效果不佳。

2研究生自身问题

查看全文

医学研究生生涯规划现状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医学研究生生涯规划生涯教育生涯成熟调查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医学研究生生涯规划的现状和生涯教育的需求。方法问卷调查法。结果分析发现医学研究生生涯规划有如下特点:自我认知程度高;职业探索存在不足;个人调适有待提高,就业信心较为乐观;职业决策导师影响最大;生涯规划元认知较差,生涯教育需求大。经相关性分析发现:性别、年龄、考研身份都与生涯成熟相关。结论医学研究生存在很大的生涯教育需求。

生涯教育一词,由美国的马兰德于1971年提出[1]。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9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2]。生涯规划是指有系统的引导生涯选择,以展现个人的生涯自主和增进生涯适应[3]。在国内,生涯规划和生涯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医学研究生的生涯教育却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境地。

1研究方法

舒伯(Super)认为:生涯成熟是指人在既定的生涯发展阶段,对环境和机体需要的准备程度[4]。根据其生涯发展理论,把调查定为六个维度:自我认知、职业探索、个人调适、职业决策、生涯元认知、生涯教育需求等[5]。经试测、修改、专家审阅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一年级硕士研究生中发放问卷400份,涵盖所有专业,回收有效问卷358份。数据分析采用SPSS14.0软件系统,量表采用4点量尺计分法,对调查内容是完全正向肯定的记4分,比较肯定的记3分,不太肯定的记2分,完全否定的记1分。经过分析,得出结果。

2调查结果分析

查看全文

医学研究生外语教学模式探索

1传统教学中课程实用性和教学问题的研究

局限性是传统专业外语教学材料的首要问题。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医学生,学习任务从临床训练转移到科研实验室,需要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相关科研领域的国内外文献的调研上。多年来使用的传统专业外语教材故步自封,教材内容与目前口腔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实际需要相差较远,缺乏实用性和实时性[4],这样的教材很难激起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很多研究生反映在专业外语课上学到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基本用不上,直接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其次,专业外语的传统教学方式单一且程式化,多由教师对教材中出现的医学专业单词进行解释后逐句的翻译讲解,不适合研究生的个体学习动机差异,不能激发个体学习欲望[4]。根据学习的构建主义理论,现行口腔医学研究生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高层次专业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研究生教育工作中“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5]。

另一个问题是,教师的“核心能力”即同专业结构相关的教学理念、技能、态度和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技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缺乏足够的重视[6]。课上向学生传授了足够的专业外语知识就是一位称职的好老师,这个观念在相当一部分教师中存在。据笔者的走访和调查,这一问题也是导致研究生学习专业外语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无法真正调动的原因之一。

2研究生专业外语课程中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笔者于2013年5月先后向98名口腔医学专业研究生分发专业外语学习需求调查问卷。调查期限内共收到98份反馈问卷,其中97份为有效调查问卷(有效率98.98%)。调查问卷中,每一项医学专业外语学习需求程度均分为五等,其中1代表最不需要,2代表不需要,3代表一般需要,4代表需要,5代表最需要。在总计7项备选的专业外语学习需求中,国外专业进展前沿(4.433±0.895)、专业外语听说(4.285±0.879)、英文文章撰写(4.021±0.827)和专业外语实战实践模拟(4.565±0.875)的平均值超过了4,是需要开展或者最需要开展的教学内容。医学外语文献阅读、专业外语词汇、专业外语翻译、分值分别为3.321±0.900、3.796±0.829、3.699±0.765。

查看全文

强化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

医生的职业道德即医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指导医务人员从事医疗活动的行为准则[1-3]。临床医学研究生是以培养高层次的临床医生为目标,是我国医学高层次人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医学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临床医学研究生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关乎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因而,决定了临床医学研究生应成为不仅具有医学专业素质,而且要具备高尚医德的综合型人才。多年来的临床教学和行医实践使笔者认识到,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是培养合格医生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临床医学研究生整体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和切入点。因此,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引导他们形成崇高的医德,促进他们自觉自我完善成为知行合一、德业双修的健康卫士,是所有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需肩负的责任,是高等医学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课程中还没有开设专门的医德教育课程,因此,许多临床医学研究生都没有得到系统的医德教育,由此决定了加强其医德教育的紧迫性。然而,怎样对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医德教育呢?这是摆在教育管理者和研究生导师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就此问题浅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德观念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旨在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精神陶冶、教育医学生,使医学生洞察人的道德精神价值,追寻医学人生的目的与意义。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方位长期的过程,需要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绝不是仅仅通过几节课就能收到预期效果的。在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医德教育中,还要注意医德观念的培养。“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著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这其实就是行医者职业道德的核心价值体现,临床医学研究生只有知道、了解它,才能很好地贯彻和执行,才能做到对人民的生命健康负责,对患者家属负责,对全社会负责。

2强化教学改革,重视医德理论教育

医德理论教学是从理论的层面对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医德培养,对促进他们掌握医务工作者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原则等理论知识,尊重患者的人权,尊重患者的兴趣、坚守高尚的伦理与道德实施标准以及主动响应社会的需要,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虽然大部分教育管理者、研究生导师都已意识到医德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重视的态度并没立即转化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水平的提高。如果将医德理论教学的某些内容贯穿到临床各科,在每一临床课教材中的总论部分,加入医德教育问题,这样可使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也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医德课堂教学在内容上要紧密联系现实的医学伦理问题,不能回避医疗现实。既要讲医德发展史,更应联系现实中发生的医学伦理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如怎样看待和对待“红包”、“回扣”现象,如何看待医疗救助与患者欠费、逃费,如何看待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机构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开展医德案例教学与讨论,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道德判断能力及道德责任感。

3密切结合专业教育,加强医德实践教育

查看全文

科学人生与灵魂医学研究论文

“非爱行为”符合灵魂医学soulmedicine理论中的人生三定律中的平衡稳定定律以及生存发展定律,按照人生三定律之平衡稳定定理,付出就应该得到回报,对当事人双方都能得到人生平衡,否则,任何一方都会不安的,这极有利于人类自身健康发育成长以及社会良性进步等,目前心理学把“非爱行为”作为病态行为,显然大错特错了,将导致严重后果,人类正气不能上扬,邪气不能得到遏制,容易引起社会道德混乱,无益于人类自身健康发育成长以及社会良性进步等。

从科学人生与灵魂医学soulmedicine角度解析“非爱行为”

科学人生与灵魂医学研究所李建民(仲实、水城居士)

内容提要:“非爱行为”符合灵魂医学soulmedicine理论中的人生三定律中的平衡稳定定律以及生存发展定律,按照人生三定律之平衡稳定定理,付出就应该得到回报,对当事人双方都能得到人生平衡,否则,任何一方都会不安的,这极有利于人类自身健康发育成长以及社会良性进步等,目前心理学把“非爱行为”作为病态行为,显然大错特错了,将导致严重后果,人类正气不能上扬,邪气不能得到遏制,容易引起社会道德混乱,无益于人类自身健康发育成长以及社会良性进步等。

我们知道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譬如夫妻和恋人之间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对话:“你看看,我就为了娶你,放弃了什么什么;我就为了这个家,才怎么怎么样,所以你必须要对我如何如何”不少母亲也经常会对孩子说:你看看,自从生了你以后,我工作也落后了,人也变老变丑了,我一切都牺牲了,都是为了你,你为什么不好好念书呢?另外老师也可代表国家对你说:国家培养了你,你又不好好学习,将来不能做大的贡献,你对得起国家吗?

总之,都可以说你——你既对不起任何人,又对不起自己,还对不起自己的民族、国家以及全人类等。

查看全文

论医学研究的道德与伦理问题

现代医学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伦理与道德原则

当器官移植、人工授精、基因技术等新的生物医学技术名词充斥于社会的各个方面时,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现代医学科学已经全面跨进了一个崭新的高速发展的技术时代,涉及人体的医学研究和临床试验也越来越多,切实有效地调和医学伦理道德与医学科技发展间的矛盾分歧已是刻不容缓。对此,笔者认为,在传统医学伦理学四大基本准则即尊重、自主、不伤害与公正的基础上[2],在医学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强调这样一点:医学伦理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保障患者的利益。

维护人的生命尊严人是世界上惟一有理性、有感情、具备社会关系能力和信念的实体,医学研究的发展首先要体现出对人的尊重,惟有如此,才能使医学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

尊重人的自主权在研究者与受试者以及医患之间应当建立起一座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桥梁,承认并尊重受试者、患者的自主权应当成为展开医学研究的先决条件。以欺骗、哄骗、诱导等方式进行人体试验尤其是临床药物试验,或是采用未经伦理审查、科学论证即应用于临床的治疗方法,都是违反医学伦理和道德原则的。

尊重人的知情同意《伦理堡法典》、《赫尔辛基宣言》中均强调了患者或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权,指出“人类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是绝对必要的”[3]。知情,就是要求每个受试者参与临床试验前必须被充分告知并理解研究的目的、方法及研究可带来的预期利益、潜在风险以及可能的不适;同意,则是指受试者在充分理解试验相关信息之后,具有选择和终止参与的权利,且不会因此受到任何惩罚。

保护人的不受伤害医学研究中所应用的先进科学技术或诊疗手段,对于受试者、患者而言,往往是“利害并存”的综合体。对此,医学工作者在临床试验设计或药物试用上,应将保护受试者、患者的健康作为首要任务,认真权衡利弊,评估风险,力求以最小的损失为代价获得患者的最大利益。

查看全文

生物医学研究院实验室管理实践与思考

生物医学研究在揭示生命活动的现象和本质,探索人类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阐明生命活动和疾病的起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应用于临床实践的重要基础。生物医学实验室作为生物医学研究院所的有效载体,是科学创新的重要源泉,同时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基地[1]。而良好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体制是生物医学研究院所保障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是提高科研实力的物质基础,也是进行科研创新的重要途径以及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标准。本文结合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的实际情况,对生物医学科研实验室管理方式进行深入讨论。

一、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的不足

目前大部分院校传统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实行的是封闭式的管理体制,即是以教研室为主的教学科研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下的教研室除了要完成大量繁重的教学工作外,还要承担逐年增加的科研任务,而以往的科研任务往往从属于教学任务,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学研究的发展[1]。传统实验室在管理模式上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传统实验室中的大部分仪器比较分散、配套性差且利用率较低。大型仪器的购置计划不够完善、日常管理维护不够到位且很多大型仪器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2~3]。二是各个教研室之间相对独立,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少,科研资源得不到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且传统实验室受相应管理体制的限制,课题负责人在经费与人事方面的支配权利受到局限,学科交叉间的组合缺乏相应的保障,科研创新工作继而也受到了束缚。三是缺乏高水平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是组成科研队伍的基本部分,他们的专业水平与实验室的科研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实验室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匮乏以及自身知识结构的不合理等会直接影响科研质量。目前很多高校对实验人员不够重视,且奖惩机制不够明确,因此难以调动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由于传统实验室分割过细,使得实验人员分散在不同的院系部门,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很少,不利于提高整体的实验水平,影响了整个高校的科研水平。

二、生物医学研究院实验室实行PI管理制的可行性分析

为了推进学校科研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生物医学研究院的整体科研实力,以适应国际前沿的科研工作需要,从而保证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能够在国内以及国外科研学术界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我院综合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实行PI制实验室管理模式PI负责制是PI制的简称,为principleinves-tigator的缩写,意为主要研究者,中文也译为“课题责任人负责制”,是最先起源于美国的一种实验室运作形式,并且经过多年的探索、积累,PI制在科技创新以及科研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4]。这种以PI为核心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已经在国内各大院校以及科研院所广泛实施,是目前大多数国家重点实验室采取的主流科研组织形式。一个实验室一般由一位PI负责,PI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人员组成和日常管理等各个环节负有全面责任,此外PI还要负责课题的申请、实验数据的把关、对学生课题的指导、论文的撰写等等多个方面的任务[5]。生物医学研究院实验室管理实行PI管理制的可行之处如下。

(一)PI是科研团队的核心。PI的科研水平在整个团队的研究探索道路中占有决定性的作用;PI的管理能力决定着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5]。我院积极引进海内外杰出的免疫学相关领域的优秀科学家,现有全职PI11人,各学术带头人也分别入选了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杰出青年,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特聘教授等。更以IBMS各科研团队合作组建了教育部创新团队,江苏省创新团队,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等。PI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宽广的视野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对整个实验室及科研的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