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救援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23:45: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医学救援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思考
我国是一个灾害发生频繁的大国,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各类突发事件均需要应急救援力量快速前出高效开展救治与防疫。为此,多条法律都要求和规定了在参与处置突发事件时,军队的指挥员应加入到当地应急指挥机构中,并按需派人员参加军地共同设置的相应机构,形成军地融合的应急指挥和控制体系,共同完成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协调、指挥和保障的工作[1]。我院是一家疗医合编的军队医疗卫生机构,既承担军队机动卫勤保障任务,又承担省级应急医疗救援任务,近年来,先后参加了抗台救灾、山体滑坡救援、重大交通事故救援、G20安保等军地联合应急医学救援工作,圆满完成各项保障任务,军民融合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2]。
1军民融合应急医学救援的能力素质要求
1.1灵敏高效的联合指控能力。应急医学救援中,多方卫勤力量从四面八方集中到灾害现场,容易出现多头指挥、行动混乱的问题[3]。因此,必须建立军地联合的指挥体制,做到指挥方式灵活,指挥决策快速,确保救援行动指挥实时、准确、连续、高效。1.1.1配强指挥力量。应急救援中,卫勤力量是救援主力,不仅是“保障队”,在一定程度上更是“战斗队”[4]。要选配善指挥、精专业、懂保障的军队卫勤领导加入到地方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协调应急救援时的伤员分流、物资调配和救援力量整合。此外,还要注重发挥专家作用,吸收部分专业骨干参与指挥决策。1.1.2配套方案计划。加强各类应急医学救援保障行动预想、预判、预设,分层次、分类别编制完善各类行动预案、专项预案和配套方案。建立完善的军民融合应急医学救援方案预案体系,加强预案方案的多样性、针对性、灵活性和科学性,做到“一情多案、多情多案”。1.1.3配全指挥手段。加强通信与信息自动化装备建设,构建以无线电为主,有线、网络、移动等多种手段并用的军民融合通信体系,实现救援信息查询传输、辅助决策、指挥控制一体化。1.2快速有序的协同反应能力。军地之间应急医学救援力量的协同反应,是军地联合救援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实现军地快速、有效救援的桥梁,只有建立军地之间常态化应急救援协同反应机制,才能确保“一旦有事”快速反应、迅即行动,有效应对[5-7]。1.2.1预警通报及时。军地应急管理机构和卫生、防汛抗洪、地震、消防、气象等部门加强协作,建立军民融合预警通报体系和信息掌控网络,加强信息收集、甄别、汇总、报送,及时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和影响。1.2.2应急响应迅速。依托军队现行战勤值班体系和地方各类应急管理值班体系,建立集值班、应急处突、应急动员等功能于一体的应急值班制度。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处置程序,综合运用多种通信手段和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传媒,广泛收集并快速传递情报信息,准确判明事件性质、内容、等级,按照分级分类要求,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迅速组织卫勤分队有针对性展开各项准备。1.2.3出动展开快速。制定抽组灵活、功能齐全、统分结合、适应不同任务需要的军民合编人员装备编组模式,优化紧急出动程序、内容和方法,制定铁路、公路、空运等多种方式机动方案,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抽组集结、远程驰援、快速机动、迅速展开。1.3技精业全的专业处置能力。应急医学救援能力蕴藏于军队医疗机构的各个层面,集医疗、科研、训练、后勤保障于一体,是一种特殊的智力资本,这种资本能够确保医疗机构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及优势更有效地从事应急医学救援活动[8]。因此,应急医学救援队应突出专业特色,确保人员精干、业务精湛、装备精良。1.3.1选配精干专业人才。挖掘军队医疗机构现有人才资源,吸纳地方各领域专家,建立军民融合应急救援专家组。把既精通临床、急救、防疫等专业知识,又熟悉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宗教民俗等常识的复合型人才纳入力量编组,使他们既精操作、会处置,又懂干预、能指导。1.3.2调配精良专业装备。应急医学救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现场伤情复杂、伤员产生量大,对急救装备和器材的要求高[9]。可在军队医疗机构机动卫勤分队现有装备基础上,采用军地间调配、联合研制、定向采购等多种方式,增配小型化、便携化、模块化、集成化装备,适应高寒、湿热、高原、沙漠、沿海等多种气候和环境保障,满足抢险救灾、反恐维稳、援外维和等多种任务需求。1.3.3锻造精湛专业技能。军地联合,携手加强灾害医学及核化生救援、卫生防疫防护等学科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完善技术平台,积极开展重难点课题攻关,着力提升技术支撑水平。强化专用装备操作和必备技能训练,积极组织适应性实战化训练,着力提高应急医学救援能力。1.4独立保障的环境适应能力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后,灾区设施破坏严重,生活保障能力有限,应急救援力量自身生活保障能力和人员适应能力是顺利开展灾后伤员救治工作的基础[10]。因此,在某些特殊环境、特殊情况下,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应具备独立实施应急救援的能力。1.4.1配套综合保障设施,具备自然环境适应能力。着眼独立执行任务、独立实施保障,配齐药材、给养、宿营、通信、动力等必备物资器材,因地制宜,建立强力支撑的综合保障体系,适应恶劣的地理和气候环境。1.4.2完善信息资料预储,具备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加强与任务区军地部门协调,全面收集掌握并实时更新属地及任务区内的地理、气象、水文、道路、民情、社情等信息,加强社会交往和沟通交流能力,确保在应急医学救援行动中能够迅速熟悉和适应事件发生地区的社会背景与人文环境,调动各种资源完成任务。1.4.3强化战斗精神教育,具备心理控制适应能力。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心理适应训练,灵活运用领导行为暗示、自我暗示、幽默调节、精神放松等方法,调整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心理适应力、承受力和自我调控力,提高各种恶劣条件下应急救援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2军民融合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的制度机制
2.1应急信息军地联享机制。目前,军地双方各自组建了多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提高了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能力,但存在职能交叉、力量重叠的问题,既影响建设效益又影响使用效果[11]。因此,要建立军地应急信息共享机制,军地间信息互通、相互协作,确保各类信息实时掌握。2.1.1建立联络制度。军地双方分别指定专人负责联系、协调应急管理的相关事宜。建立军地互联互通网络和电信联系方式,依托国防动员网、地方政务网和地方政府应急平台,建立通畅便捷、快速高效的信息交流渠道,实现应急信息军地共享。2.1.2建立通报制度。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为地方政府的牵头协调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和实际需要负责接收和通报相关信息;驻地省军区或军分区为驻地部队的牵头协调单位,按照分级对口通报的原则,负责接收和向地方有关部门、相关部队通报相关信息。2.1.3建立会议制度。军地卫生部门定期组织应急救援工作交流,围绕军地应急医学救援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交流,不断深化军地合作。对于重大救援行动保障,军地双方要积极沟通、充分酝酿,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判会商,为联合行动提供信息支持和辅助决策。2.2应急响应军地联动机制。应急医学救援突击性、时效性强,需要建立方案制度,规范军地行动,既包括军队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又包括军地救援力量之间的联动。2.2.1建立军地联合指挥体系。平时将军队医疗机构应急救援负责人吸纳为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机构成员,加强协调沟通,构建军地一体、属地管理的纵向指挥体系和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横向协调体系。应急救援时,应急医学救援队在军地统一领导下展开救援,具体任务由各地政府赋予,救援行动由军队直接指挥。2.2.2完善军地协调方式。按照“统一计划、归口办理、快速反应、密切协同”的原则,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军地协调机制,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密切配合、共同处置。应急救援时,地方政府铁路、民航、公安、通信等部门为应急医学救援队提供优先、便捷的服务保障,协助做好饮食、住宿、水电等必要的后勤供应。2.2.3规范军地联合行动。制定军地力量联动方案,规范军地联合行动的程序、方法,明确沟通联系方式,确保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行动的统一指挥、协调畅通。省级应急医学救援队参加地方应急处置,由地方政府通过省军区系统报战区批准,由作战指挥系统逐级下达通知执行。紧急情况下,当地政府可直接向军队医疗机构提出救助请求,医疗机构边行动边报告。2.3应急力量军地联建机制。军地各部门密切合作,齐抓共管,充分利用军队现有资源,适度申请国家、地方的投入,加强应急医疗救援队方案、资金、物资、装备和技术建设。2.3.1拟制专项方案计划。应急医学救援行动任务多样而复杂,为更加快速而有效响应,应制定与担负任务相适应的保障方案和行动预案,包括各阶段的行动预案,各类突发事件的专项预案及技术方案[12-13]。同时,还要与地方政府和省军区系统进行对接协同,适时组织到大型工矿企业、核电站、江河湖堤等重点目标部位、险工险段进行现地勘察,明确任务区分、协同事项和相关保障,确保方案计划衔接配套、实用管用。2.3.2建立专项保障资金。建立和完善政府专项资金,资助省级应急医学救援队购置处置突发事件专用的指挥通信、通用装备维修、交通运输及应急救援人员生活补助等费用。2.3.3开展专项技术协作军地应急救援力量。可根据国内外应急医学科研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展开应急医学救援科研攻关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方法经验,提高应急救援的整体水平。2.4应急准备军地联训机制军地救援力量因。隶属关系、管理体制等原因,在日常工作中协同配合较少,突发事件时若组织临机协同,往往存在着配合不顺畅、流程不熟悉等问题[14]。开展军地联合训练,可以提高军地卫生力量组织指挥的统一性、军地装备的兼容性、专业技术的互补性,提高训练资源利用效率和实现能力合成。2.4.1联合培训专业人才加强军地联合培训合作,利用军地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师资力量互补、人才共同培养。地方卫生部门在开展卫生应急培训时,将军队医疗防疫救援队成员纳入培训范围,军队卫生部门积极为地方培训“三防”医学救援、创伤救治人才。2.4.2联合开展指挥协同训练积极参与地方。应急指挥机构对接训练,围绕指挥方式、指挥内容、指挥程序和指挥手段,分层次、分系统进行针对性训练,明确保障协同的程序和方法,明确各自职责分工,解决联得动、保障好的问题。2.4.3联合开展实兵综合演练在军地应急管理。机构的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指挥下,军地保障力量进行联合对接演练,在演练中促进相互了解,理顺指挥关系,密切保障协同,增强遂行任务能力。
3做好军民融合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的思考
救援医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世界各地灾难性事件频繁发生,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产生了深远影响[1]。培养救援医学专业人才,提高人类应对紧急医学事件的能力,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当务之急。为顺应时展与现实需要,2004年重庆医科大学率先在全国医科院校设立了救援医学专业,我急诊医学教研室主要承担了该专业的教学任务。救援医学的专业特点要求救援时既能迅速融入国际支援团队又能外出参与国际救援任务,这就要求这些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能熟练应用外文进行专业对话交流与沟通。因此,对救援医学学生开设和推进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日益凸显。《急诊医学》是救援医学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专业课之一,本教研室从2009年开始尝试对我校救援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实施《急诊医学》双语教学,取得了预期效果,现总结如下。
1救援医学专业学生特点当今,在灾害和灾难层出不穷且有愈演愈烈的严峻现实面前,社会对救援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是必然的。但救援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医学科学,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尚不能完全被学生所充分认识。该专业学生普遍认为:(1)本专业今后的发展定位不如临床医学明确;(2)毕业后寻找工作更困难;(3)要考取研究生更不容易。鉴于此,学生有学习积极性不够、专业自豪感不强、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等特点,因此,如何正确把握救援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定位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2《急诊医学》双语教学实施方法
2.1授课对象我校2006级、2008级救援医学专业方向的学生,学生人数分别为103名和98名,2007级救援医学专业同学因到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故未实施双语教学。
2.2教学方法按授课内容设计教案,并课前将英文讲稿交予学生预习;应用英文课件,但对重要关键的专业术语用中文标注;教师采用中英文结合讲授的教学模式,但英文讲授不少于50%。
2.3教学手段急诊医学是一门跨专业、跨学科的新兴临床医学专业,往往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内容,其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能综合所学各门系统学科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危及病人生命或亟待解决的急症病痛[2]。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始终以“病人急、病情急、病人家属急、医生应急切处理”这4个“急”为主导,在传统教学方式之外,适当引入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L教学法)。如讲授心肺复苏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同学提问:何为心跳骤停?如何判断?如何进行心肺复苏?教师针对问题进行相应解答,通过解答问题传授相应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对病人急诊病情的综合判断能力,使其心肺复苏抢救操作更加准确。同时也使学生更深刻认识到疾病抢救成功与否与病情的综合判断、抢救时间、操作流程密切相关,越早争取时间抢救,成功率就越高。
核事故医学救援力量创建综述
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我们按照上级指示精神,围绕如何提高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治保障能力,尤其是在构建军地协同机制上做出了一些有益探索[1],形成了与被保障单位指挥上联动、力量上联合的工作新局面。但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工作中仍存在响应相对滞后、协同机制有时不顺畅、军地一时难以形成合力等问题。现就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建设中军地联动机制探讨如下。
1建立军地联动组织指挥体系
在与被保障单位早期接触中,我们发现被保障单位个别领导存在不会发生核事故的侥幸心理,对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建设不够重视,甚至认为我们所做的工作会干扰其正常生产秩序。一旦发生核事故,如何快速反应、准确判断、超前预测、综合协调,如何求得被保障单位主动配合,充分发挥保障行动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实现指挥与保障、管理与医学救治的有效联动,成为应急医学救援工作必须突破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和相关部门通过沟通、协调、统一思想,强化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建立了紧急状态下军地首长集中办公、卫勤力量快速救援、医院科室随时待命、前线后方有效互动、高效灵活的军地联动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组织指挥体系。
1.1建立联合应急医学救援指挥预警系统成立了
由被保障单位保卫处长、研究所所长、职工医院院长,计量环保处处长和我院院长组成的指挥预警组织机构。负责组织相关人员掌握重点地域卫生基本情况,监测重要地区环境核危害因素,进行健康状况和危险评估及预警预报。采用适当监测方法测评核危害水平,并及时分析监测数据,强化核事故监测预警能力。
1.2建立权威高效的应急医学救援组织指挥机构
医学救援应急工作方案
经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批准,根据省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关于在开展“三防”医学救援应急演练的通知》要求,定于2011年9月,在我市组织“三防”医学救援应急演练。本次演练是近年来我市国防动员委员会组织实施的一次重要活动,为圆满完成各项演练任务,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期国家防御性战略方针为指导,坚持从实战需要出发,强化演练的针对性,研究和论证国防动员机构平战转换的组织程序和方法,探索“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思路、新对策、新方法,检验和锻炼国防动员机构所属后备力量的技术和战术水平。
二、主要内容
以遭受核化污染为重点组织“三防”医学救援应急演练,分组织筹划和展开行动两部分;采取室内与室外相结合,多媒体演示与实兵演示相结合的方法;演练时间定为9月28日。演练地点分别设在市会议中心四楼(室内)和65117部队教导队训练场(室外)。
三、工作任务
灾难医学认识状况及应对策略
灾难(Disaster)是一种超过受影响地区现有资源承受能力的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包括天文、气象、地质、地貌、水文、生物和环境等自然灾难,以及火灾、爆炸、交通、建筑、工程事故、战争和恐怖事件等人为灾难。灾难医学是研究在各种自然灾难和人为事故所造成的灾难性损伤条件下实施紧急医学救治、疾病防治和卫生保障的一门科学[1-2]。
1我国灾难医学教育现状
近十余年来,国内外的灾难不断,1998年的大洪灾、印度洋海啸,2003年的SARS,2008年的特大雪灾、汶川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海地地震,今年3月的日本大地震等,无不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无数例证表明,救援体系越发达,灾后死亡人数越少。医务人员是灾难发生时医学救援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发生重大灾难时,各地医院都要往灾区派出大批医护人员对灾难伤病员进行紧急救治,因而医护人员对于灾难救援的认识程度及处理能力就极为重要。然而,我国医护人员对于灾难救援的认知程度有待提高。笔者曾赴灾区参加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工作,过程中发现相当多参与救援的医疗工作者对地震、地震伤的特点缺乏了解,最具有说服力的案例莫过于遭受挤压伤的伤者历尽千辛万苦从废墟中解救出来后迅速死亡;另一事例是笔者当时所在的救援病房为传染科改建而成,该科的相当部分医生因为不知道该做什么而无法参与到救援过程中,只能赋闲在家,可谓医疗资源的浪费。今年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漏事件发生后,一部分医疗工作人员也参与到了所谓为防止核辐射损伤而抢购碘盐的浪潮中,表明其对灾难的知识非常欠缺。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相关教育造成的。以本校外科学教学为例,长期以来教学内容全部是关于各种基础疾病的,灾难医学教育内容几乎为零。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医生及医学生队伍于灾难及灾难医学的认识严重不足,危急时刻,恐难高效开展救援,这不能不说是当前医学教育的缺失。
2医学生对灾难医学的认识状况
为了解医学生对灾难医学的认识情况,在重庆医科大学校内做了《就灾难医学相关问题了解的调查研究》问卷调查研究,问卷内容为20道选择题,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1)对灾难的定义的认识;(2)灾难医学知识的来源;(3)常见灾难伤的紧急处理原则;(4)面临灾难时,医疗人员的自救与救助别人;(5)对检伤分类方法的认识。调查对象主要是进入临床阶段的高年级临床医学和儿科医学系学生,发出问卷700份,回收到637份。得到的结果是令人惊讶的。对灾难的定义,仅有9.8%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清楚,90.2%表示不清楚或从未思考过;对于灾难的具体形式,78.5%认为灾难就是地震等自然灾害,而否定交通事故、战争和恐怖事件等;对于灾难知识的来源,98.6%的被调查者表示主要来源于新闻、科普文章及相关纪录片,仅1.4%认为医学教育对自己的灾难知识有贡献。对于常见灾难伤的紧急处理原则,99.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或完全不知道,并归因于所接受的医学教育从未涉及。表明医学生对灾难医学认识水平严重不足,灾难医学教育明显缺位。在灾难救助过程中,被救人员与施救人员是同等重要的。在创伤事件发生后,有70%人的心理创伤可以通过自身所具备的应付策略自然恢复。而高达30%的人群,将从灾后几天到几十年,陆续出现不同的心理症状[3]。调查表明,有74.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在灾难发生的当时不能够很好地调节自身状态,在接下来的3天内不能高效准确地进行本职工作,仅10.2%的被调查者可以在灾难发生后立刻投入到高效准确的本职工作中,剩余的15.2%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在3天到1周的时间内调整好自己的状态,重新投入到高效准确的本职工作中。这就说明灾难对人们的心理打击是难以估计的,医护人员是灾难救援中的主要救助者,但医护人员也是人,并很可能同时是灾难的亲临者,如何能够让医护人员在灾难发生后的最短时间内调整好心理问题,投入到准确高效的救援工作(包括施救与自救)中是我国现在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灾难医学教育中所应包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普及灾难教育,从平日的教学工作中加强医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及自我调节,才能在灾难来临时有条不紊,在最短时间内发挥自己应有的社会功能。创伤的检伤分类是灾难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灾害现场医疗急救的首要环节。当医疗救护人员面对现场大批伤员,第一步救援措施必然是快速检伤分类,将重伤员尽快从伤亡人群中筛选出来;然后再分别按照伤情的轻重,按照先后顺序给予医疗急救和转运送院[4]。因此,灾难救援现场的检伤分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检伤分类”这一概念,调查发现,仅10%的被调查者能完全明白其定义及方法,23%的被调查者表示只听说过,不明白具体含义,而高达67%的被调查者连“检伤分类”这个词都没有听说过。可见,在当前医学生的脑海里,灾难救援中的重要概念并未形成。
3如何提高我国医学生灾难医学教育水平
灾害护理学研究现况及缺陷研究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7级以上地震频发,人们的生命受到威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破坏了震区生态环境,挑战着人类医疗救援、救治、防疫、灾后重建的能力和速度。构建灾难护理学已经迫在眉睫,灾害护理学就是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而产生的。灾害护理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起步较晚,现正处于理论的发展、形成和壮大阶段[3]。我们对灾害护理学的定义、内容及对国内外灾害应急护理的比较进行概括并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完善护理整体知识,提高护理应急能力。现综述如下。
1灾害医学与灾难护理学的概念界定
1.1灾害医学灾害医学是研究在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性损伤条件下实施紧急医学救治、疾病防治和卫生保障的一门科学,是为受灾伤病员提供预防、救治、康复等卫生服务的科学,是介于灾害学与医学之间的学科[1]。需要多学科介入,及相关学科在灾害医学方面的融合与应用。灾害医学由灾害卫勤组织指挥学、灾害流行病学、灾害救治医学、灾害医学管理、灾害康复医学、灾害心理医学、灾害基础医学多部分组成[1]。灾害医学的整体防御可分预警、防范、检测、诊断、防护、除沾染、现场救治与后送、院内进一步救治、康复、心理、基础研究等方面。灾害医学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正在成为医学领域中的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而崛起,受到全世界各国的重视[2]。无论是院内外的基础急救还是心肺复苏,最早实施者都是护士,而这些急救技术本身包含着护理[3]。
1.2灾害护理学灾害护理学又称灾难护理、灾害护理,目前国内未对此提出统一的翻译标准。引用日本灾害护理学对“灾害护理”的定义,灾害护理即系统、灵活地应用有关灾害护理独特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与其他专业领域开展合作,为减轻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所构成的危害而开展的活动[4]。对灾难的成功回应,需要按照预先制订的计划,在人们的互相帮助下,获得丰富的资源,并得到各个机构稳而有序的配合[5]。护理人员通过制订详细的护理计划,启动紧急行动指南,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按照救治的先后次序,在灾难发生后进行紧急救援活动,以促进、维护和重建受灾人员的健康状态[6]。
2灾难护理学的发展
佛罗伦斯•南丁格尔是最早尝试灾害护理学研究的护理学家之一。1963年,护士联盟(NLN)通过调查发现,很少有学校将灾难护理教育作为一个特定的领域进行研究。而日本也是在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之后,才开始将灾难护理学作为一个特定的领域设置到教学计划中。美国在“9•11”事件之后也开始将灾难护理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我国,由于灾难医学起步晚,认知程度不够,灾难护理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运用CBM对“灾难护理学”在缺省状态下进行检索,文献数量为0;调整检索词为“灾难护理”,检出文献1篇;运用检索词“灾害护理”,共检出文献2篇,其中1篇与“灾难护理”检出文献重复。在PubMed下检索“disasternursing”,共检出文献1693篇,其中包括综述125篇,利用SDOS检索,还发现有很多专著。足以证明我国在灾难护理的教育以及研究上非常匮乏,发展灾难护理学迫在眉睫。
卫生健康局卫生应急工作总结
202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路线、方针、政策,按照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不断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相关卫生法律法规的学习,积极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177个(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4个,乡镇卫生院10个(其中建制7个、非建制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村卫生室101个、个体诊所28个),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73人。县内应急医疗救援任务主要由县人民医院承担,县疾控中心负责疾病预防和控制,其余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协助来完成卫生应急工作,全年未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卫生应急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体系建设为加强卫生应急工作建立健全了卫生应急组织体系。一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实行了“一把手”负责制,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卫生健康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卫生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责任制,坚持“预防为主处置为辅”的原则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一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置。二是设立日常办事机构,领导小组下设了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统一处置和协调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三是确定应急处理专业机构,确定了院前急救、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等专业处理技术机构,并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四是设立咨询专家委员会,设立了由22名中医疗救治专家、卫生防疫等专家组成的“县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咨询专家委员会”,为卫生应急处置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支持。
(二)完善各项应急预案依据州县相关文件修定完善了《县地质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地震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县突发公共事件医学救援应急预案》等预案,使能够预想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预案可依,为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处置做好了安排和部署。
急诊科护士培训策略
自然灾害不能完全避免,尤其是我国自然条件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护理学是灾难救援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灾害护理,即系统、灵活地应用有关灾害护理独特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与其他专业领域开展合作,为减轻灾害对人类生命、健康所构成的危害而开展的活动[1]。护理人员灾害救护知识总体掌握水平不高,应加强护理人员灾害救护能力的教育与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灾害救护能力的整体水平[2]。研究显示[3]急诊医护人员灾害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我国灾害医疗救援水平。急诊科作为参与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灾害发生后,成批的伤员往往会很快转入急诊,这就要求急诊护士要经过良好的专业培训,对突然出现的灾害事件以及灾害后的成批伤员能做出良好的应对。重视灾害护理教育培训至关重要,科室根据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针对护士存在不足,进行系统培训提升灾害救援及应急救援能力。
1急诊科护士对灾害救护及突发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1.1护士缺乏系统的灾害医学专业培训临床护理人员是护理工作的中坚力量,护理人员缺乏灾害护理知识,导致被救人员生存质量较低。相关研究显示,在突发事件的处理方面,大部分护士没有有效的应对技巧,严重的缺乏灾害应对的相关教育,缺少灾害医学的相关训练和紧急医疗知识[4.5]。因此对护理人员进行灾害护理教育与培训可以强化护理人员的防灾意识,提高救灾管理,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发生后的损失。1.2护士在灾害救援中的职责感不强护士在灾害突发情况中,对自身需要完成和担负的责任感、使命感不强,在实际救援工作中,他们需要协助医生进行伤情评估、分类,在医生短缺的情况下需独立完成此项工作;护士要在现场开展急救工作、转运伤员,对灾难现场人员和医疗物资进行组织、管理;对灾区民众进行疾病预防知识宣教、心理疏导,承担传染病防治工作;在灾害救治结束后,护士还需针对救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制订灾害伤员救治指南,为以后的灾难救护提供参考。1.3护士工作延伸性认知不够急诊护士往往在工作范围认知上存在误区,认为个体工作范围仅在该科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急诊工作的特殊性,应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应急能力强,灾害护理救援知识丰富和技能熟练的全科护士,适应灾后救护的需求。1.4护士身体素质薄弱急诊科护士工作强度相对较大,护士人员组成以女性为主体,灾害事故现场救援往往需要有一定体力和较好的体魄,这对急诊护士也是一种挑战。1.5护士缺乏心理疏导方面的知识在灾害救援中,不能只关注伤病员的创伤护理,而忽略了对伤病员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方式对伤员进行心理安抚,如理解的眼神,关爱的肢体行为,使其感受到自己不是孤独无助的,很多人都在帮助他。
2灾害护理培训的具体方法及效果
2.1灾害护理学培训内容制定理论课程内容包括重点学习急救医学、院外现场急救中的管理、通讯、气象、地质、运输等学科知识。事实上,灾害护理学已经伴随救援医学而发展起来[6]。让护士了解医学救援,无论从理论原则和运作内容,都离不开护理学。本科的灾害护理培训首先从概念上让护士进行知识学习,方法安排每月1次业务学习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利用护士晨会时间提问,并制作了一本应急预案处理流程和灾害相关救护护理知识口袋书,以及通过各种救援学习相关医学救援知识或在远程教育等教学方式中获取灾害护理学相关内容,即使护士足不出户也可学习,从而使科室护理队伍真正能够成为灾害护理实用性人才,逐步向“全科”型护理的方向迈进。2.2灾害护理学实践技能培训2.2.1强化训练急诊急救技能定期组织各种急救演练,演练内容包括各种救援技术、搜救搜索技术、维护支撑技术、破拆技术、障碍物移除技术、伤员转运技术等,使护士能够充分认识和掌握各种灾害救援技术。科室每季度进行1次灾害应急预案模拟训练,科室参加过灾害理论培训和灾害模拟演练的护士灾害知识理论得分均高于未参加灾害理论培训和灾害模拟演练的急诊护士;有灾害救援经历的护士灾害知识得分高于无救援经历的急诊护士。这也充分显示了灾害培训演练的重要性,能提高护理人员的灾害知识水平。2.2.2结合实践经验根据管晓萍[7]提出,培训时应结合救援护理实践经验,由参加过救援工作的医疗队员利用现场图片、录像、救援中的案例等讲授救援中的经验。结合实践经验开展救援护理培训,可使护理人员更深入地了解救援护理工作的特点,激发其参与救援工作的热情,强化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储备。提高对救死扶伤职业操守的认识。2.2.3应用情景教学法根据包龙梅[8]将情景教学法应用于灾害护理教学,以“5.12汶川地震”为素材,进行实战演练,反复练习组织人员撤离、伤口的包扎、止血、固定、搬运和心肺复苏等技术。2.2.4结合科室自身特点科室结合科室自身特点组织学习一些灾害救援实践的做法,进行传帮带学习,手把手指导,科室制定2名操作教员定期进行急救技能的实践示范和考核,做到规范化、常态化有序进行。①科室急救设备相对齐全,在日常工作中各项急救技能也有所熟悉和掌握,通过强化培训护士能独立进行检伤分类并协同转运工具,掌握清创缝合及换药、心肺复苏、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创伤现场急救6大技术、中心静脉置管术、环甲膜穿刺术、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术等,能配合医生承担其他专业的工作,从专科护士拓展为全科护士。②调查结果显示病情观察能力、清创换药,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创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批量伤员转运救护、批量伤员检伤分类等护理技能是灾害救援中应用频率高、最基本的灾害救护技能。目前急诊科护士在每年医院下部队巡诊工作中,她们都有战救技术教学示范,为部队官兵能够在应战中的自救互救能力得到提升,通过不断地巡诊指导受到广大官兵的一致好评。2.3护士职业素养和身体素质训练救死扶伤是每一位医护工作者的使命神圣职责。高尚的职业操守要求护理人员在险恶的环境中,将自身利益置之度外,把灾民的痛苦和生命看得高于一切,以积极稳定的情绪投入工作。只有不怕困难,才能做好救援工作,更好的救治伤者。良好的身体素质是灾害救援护士最基本的一项要求。体能训练是灾害救援护士培训必不可少的内容,良好的体能是救援的基础。因此,应进行科学有效的体能训练,包括长时间徒步,野外生存训练等。科室定期组织进行文体活动训练,如打羽毛球、学校操作5公里训练等。通过不断地体能锻炼,护士凝聚力和团队意识也得到了很好提高。2.4心理干预能力培训熟悉常见创伤后应急障碍及疏导措施,遭受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后,灾区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亲人伤亡。救援护士能够利用自己掌握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在第一时间对灾民的心理应激障碍进行疏导,将会大大降低灾后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救援护士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不仅可以顺利解决自己的心灵不适应,还可以给其他队员做心理疏导,提高全队的适应力和战斗力。灾民身体和心理由于受到巨大打击,容易形成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综合症、精神分裂等严重心理反应。这类心理反应的心理治疗时间长,迁延难愈,给患者自己和家人甚至社会造成很大影响。护理人员若掌握一定的科学的心理护理知识以及简易、有效、快捷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在生命救护的同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将不会错过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机,最大限度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充分发挥护理人员在灾后心理重建中的作用。因此,应设置心理学相关课程,做到人人都是“心理干预师”[9]。我院有心理疏导小组,科室有心理疏导员,疏导员把学到的知识带到在科内,并在课内进行授课讲解同时让其他成员参与学习讨论,科室目前有2~3名同志在学习国家心理咨询师,目的方便与人,提高自身,能为患者的心灵提供支撑。
3小结
玉树抗震救灾先进典型材料
“院长,请批准我带领医疗队去玉树”,当**同志听到卫生厅要求医院组建医疗队奔赴玉树震区时第一时间就来到了院长的办公室,“我是一名党员,参加过‘卫勤使命.2009’灾害医学救援行动,这个任务交给我一定让组织放心,圆满完成抗震救援任务!”
作为xx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的**同志,一方面向组织积极请缨,另一方面积极召集他主管的后勤各部门,争分夺秒准备抗震医疗队后勤保障物资,亲自安排部署物资供应的每一个环节:棉帐篷、棉大衣、应急电筒、保暖皮鞋……甚至连粘贴标语的胶带他都一一作了安排,但是对自己随身所需的物品却不关心,直到出发前,才简单准备了随行行李。
4月14日14:30分,由**同志担任队长和临时党支部书记的**省人民医院“玉树地震”医疗救援队出发了。一路上,8院长一方面和队员们交流‘卫勤使命?2009’灾害医学救援行动的经验,关心照顾队员生活的每个细节,一方面积极准备部署救援行动方案,提前做好应对困难的准备。
一到玉树抗震现场,没有片刻休息,**带领医院的医疗队员迅速与当地救援小组联系,第一时间展开救援行动。面对4800—5000米的海拔,他和许多医疗队员一样,出现了严重的头晕、炫目、呕吐等高原反应,但他首先想到的是尽一切努力救援灾区伤员,同时照顾队员的身体,安排队员们的休息和用药,就连自己在输液的时候,他也不忘在现场指挥医疗救援,部署宣传干事与医院联系,将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和资料传回医院,向组织汇报医疗队在灾区开展救援实施情况。
2010年4月16日11点40,国务院总理接见并慰问了我“玉树地震”抗震救援医疗队员,对医疗队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勉励和鼓励医疗队员克服困难,共同筑起抗震救援坚强力量。目前,由**同志率领的**省人民医院抗震医疗救援小组共接诊、分诊玉树震区伤员150余名,救援还在进行当中……
卫生应急工作要点
2014年全市卫生应急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今年全省卫生工作会议部署,认真实施省、市《“十二五”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围绕深化医改和卫生应急工作要求,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其他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两大任务,结合“健康行动”,健全卫生应急体系,切实加强卫生应急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强化卫生应急准备,加强基层卫生应急能力,全面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水平、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有效开展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
全市卫生系统要把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充分准备、加强监测、立足“四早”,果断处置,继续遵循“依法、科学、规范、统一”的原则,落实防控措施,科学应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确保防控工作有力、有效、有序、有度开展,坚持科学有度,突出重点,早诊早治,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围绕最大程度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这一目标,要将疑似病例及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患者救治作为首要任务,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诊疗能力,确保检测试剂和抗病毒药物及时、足量配备到医疗机构,落实“四早”措施,按照“四集中”原则,积极救治患者;进一步强化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重症肺炎病例、流感样病例和外环境监测等基础工作,扩大除哨点医院外的流感样病例监测范围,加强风险评估,做好疫情趋势研判,严格执行病例诊断报告制度;继续发挥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优势,加强信息沟通和统筹协调,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和加强活禽市场消毒、休市、关闭等源头控制措施;继续公开透明、及时信息,普及防控知识,加强舆情监测,引导公众科学认知、理性应对疫情。
二、强化完善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与120联网建设
根据省、市政府制定的《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完善市级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平台,强化县级卫生应急决策指挥中心基础建设,完善指挥软件系统,加强应急指挥决策软件系统与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融合,完善应急指挥决策平台的后台数据支撑,提高实战运用能力,发挥指挥协调作用。同时,结合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心建设的相关硬件要求,加快视频交换平台的更新,完成视频会议系统的改造建设。完成各辖市120与省联网任务,加强全市120联网运行管理,及时准确做好车辆调度单网络填报,信息完整率不低于90%,确保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启动,快速高效抢救患者及伤员。
三、基本完成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