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23:31: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医学检验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医学检验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合作

检验医学作为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特点[1]。随着现代社会检验方面的不断需要,例如基因检测的检验项目前景应用十分广泛。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能够达到精密合作,将会推动现代医学向前发展,更进一步地实现现代医学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加强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交流与合作,为现代医学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发展现状

1.我国检验医学的概述与现状

我国检验医学始于上世界头20年中后期,1924年由北京协和医学院吴宪教授主持的生物化学系开始讲授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内容,并展开一系列的工作,我国检验医学由此发展起来。在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医学与国际医学界交流的加强,我国检验医学得到迅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检验医学发展成熟并赶上世界领先检验医学技术。我国当前检验医学的诊断技术还将面临着许多挑战,检验诊断技术虽然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但检验设备和管理方面还有待改善。尤其是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还没有完全实现交流与合作。我国检验医学当前还存在绝大部分检验设备还依赖进口,自主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的缺陷,出现我国医疗设备基础产业相对薄弱等问题。主要是因为相关扶持政策还不够健全,管理技术和医学创新得不到很好的重视。

2.我国临床医学的概述与现状

近50多年来,随着我国医学和世界医学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临床医学发展迅速,随着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我国临床医学日臻成熟。在临床诊断和临床治疗方面有了不断改进和发展,同时我国临床医学在医疗创新和自主研发方面为我国和世界作出不少贡献。但是当前我国临床医学的医疗设备大部分还靠引进国外医疗设备,自主研发的能力相对薄弱,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尤其是我国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还不够加强,这方面还有待完善管理措施和加强两者的交流与合作。

查看全文

医学检验专业妇幼检验科实习教学探讨

[摘要]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在妇幼检验科实习中存在的理论知识欠缺、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应用“导师制”教学法,设立阶段式“一对一”带教老师,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等措施,开展具有妇幼检验特色的带教。通过比较实习考核成绩和学生问卷调查反馈带教效果,发现改进措施后获得了更好的带教效果,学生能更加了解妇幼检验工作的重要性,更好掌握检验技能,为其以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医学检验教育;妇幼检验;实习教学

随着现代医疗的不断发展,妇幼保健院及综合性医院的妇幼分院已成为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检验科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孕产妇、婴幼儿的及早有效治疗及良好的预后更是关系到其一生的健康和幸福,所以更是要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本文调查妇幼检验科的实习带教状况,发现部分学生反映实习工作单一,实践操作机会少,对检验结果一知半解等问题,对此提出改进措施,取得较好效果。

1妇幼检验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理论知识欠缺

2012年,教育部修改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期限为四年[1],原课程设置中的临床医学课程,如妇科学、儿科学等进行了删减,虽基本可以满足学生对整体临床医学知识认知的需求[2],但学生依旧面临着学习时间短,知识了解不够深刻的问题[3]。

查看全文

医学检验类见习教学

临床实习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获得全面发展,最终走向临床一线的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随着现代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医学检验技术也日新月异。其内容繁多、检测复杂,为医学检验专业的实习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据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临床实习时间短、任务重这一现状,为了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很快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增强操作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笔者利用有限的时间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及市场适应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1],使生产实习更有效地与市场接轨,具体措施如下。

1“系科合一”的教学管理模式

宁夏医科大学总院医学实验中心自2006年10月提出实验室认可以来,已初步建立了全面覆盖检验各项工作的质量管理体系,于2010年12月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CNAS)专家组的现场评审,并于2011年4月14日正式获国家认可委颁证及授权。具备标准化实验室学生见习的条件。目前,宁夏医科大学检验学院实行“院科合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医学检验本科教育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层次,在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上应能体现时展的要求。把本科教育与特定人才的培养及就业需求结合起来,形成市场导向、用人单位导向的教育思想,本科毕业生应是我国中低专业技术岗位的主要人力资源。岗位指向的就业式教育虽然早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要求,但能力的培养却是为了使学生在走上岗位后能充分发挥所学,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扎实的基础。

2改进医学检验专业实习教学措施

2.1提前见习由于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制4年,按教学计划安排实习时间为26周,时间短,因此在动手能力的训练和锻炼方面显得不足,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在临床实习中打破了以往实习的安排,从专业课的学习到临床实习过程中,使学生既要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又要保证其熟练掌握临床专业实验室的实习技能。通过对已毕业两届学生的实习带教调查显示,学生明显感到实习时间太短,动手操作太少。医学检验学生在第3年开始专业课的学习,第3年年底即进入临床实习,因此,为了能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我院从2006级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开始实行提前见习(专业课学习之前)。提前见习的专业组有:临检、生化、免疫、微生物,根据学生的申请,安排提前见习3周;有专门的带教老师指导,学生见习完后,提交学习心得并全科总结,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结果显示:同学们在见习过程中,从个人防护、知识的充实到技术的提升、经验的丰富、友谊的加深等都有一定的收获。通过早期接触医院,他们学到了许多与书本上不同的知识并且能够与实践相结合,也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对后续的专业学习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2合理安排实习,严格技能操作,提高实习质量实习教学是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学生把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机会,因此要制定合理的学生轮转计划,突出重点,因材施教。在实习教学中,我们把医学实验中心的实习教学分为前处理标本接收、临床检验、临床生化、临床免疫、临床微生物、特检等教学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本组相关内容的实习教学。实习学生也相应分成若干小组安排定期在各个实验室轮转实习。各教学小组有专人教师分别作为实习学生的指导老师具体实施教学,包括该组各种检验项目的理论教学、实际操作、仪器的使用、检验结果的分析、质量控制和检验报告的书写等。各个专业组以各常规检测为主导,严格按SOP规范操作,以实验室质量体系建设为轴,注重标本的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流程、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2]。

查看全文

血液细胞检验在临床医学检验的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进行血液细胞检验患者20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100例患者采取常规血液细胞质量管理措施,观察组100例患者采取血液细胞质量控制措施,将两组患者在不同放置时间下对血液样本的影响、不同抗凝剂配置下对血液样本的影响、两组患者的血液细胞检验结果与专业检验人员对两种方法的评定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血液样本在不同的放置时间下其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数据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液样本在不同抗凝剂配置下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数据优于对照组,从两组血液细胞检验结果来看,观察组的血小板、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红蛋白数量低于对照组,并且专业检验人员对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医学检验中采用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可以有效提高血液样本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后续诊断治疗提高可靠的参考依据,且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可以对检验人员的操作进行规范与指导,值得推广与应用于临床医学的检验中。

关键词: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临床医学检验

血液细胞检验是指通过特定仪器对人体血液中的细胞成分进行检验分析,其中包括对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十多项项目的检验[1-4]。为了分析探讨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进行血液细胞检验患者200例,入选标准:①在患者接受检查前,对患者的过往疾病史进行询问调查,将患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排除掉;②患者均自愿接受治疗,且患者家属全部知情,并与我院签署同意书;③患者均无精神异常者,听力完好,思维逻辑正常,无家族遗传者;④患者病历本齐全;⑤患者中无孕妇、无处于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观察组100例患者,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25~69岁,平均(45.00±5.34)岁;对照组100例患者,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21~63岁,平均(46.00±7.16)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1.2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血液细胞质量管理措施,常规进行血液样本采集,将所采集的血液样本分为5份,都放置在室温环境下,将其中3份血液样本分别进行不同时间的放置,为30min、2h、5h,对其结果进行检验,再将剩余2份血液样本进行1:5000与1:10000抗凝剂处理,对其结果进行检验。1.2.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取血液细胞质量控制措施,具体如下:①检验人员在抽取到血液样本后及时将样本放置到无菌环境中进行存放,并对每一名患者的检验信息进行详细登记,将信息粘贴在血液样本上,便于查看;②在进行血液细胞检验之前,要先对检验环境进行检测,保证在检验过程中不会被外界因素所打扰,不会被病菌污染;③严格按照血液细胞检验管理标准,进行规范的检验操作,同时记录检验过程中的数据,与常规标准相结合,进行初步判断;④与对照组一样将血液样本分为5份,并进行不同时间放置于不同抗凝剂处理与检验;⑤对于血液细胞检验的检验人员要定时进行专业知识与操作方面的学习与培训,使每位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与任务,对于工作中所出现的失误要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并改进,提出解决措施;⑥要定时对检验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考核,评估检验人员的操作是否标准等。1.3观察指标①将两组血液样本在不同放置时间下对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的变化进行比较;②将两组血液样本在不同抗凝剂配置下对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的变化进行比较;③将两组血液细胞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包括血小板、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红蛋白数量;④由专业检验人员对两种方法进行评定,评估指标结合检验结果的临床应用价值对检验人员的操作是否规范、检验结果是否专业、结果记录是否准确三个方面进行统计,满分为50分,分数越高效果越好。1.4统计学方法用SPSS20.0软件对所统计的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如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医学检验教育转型探究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大医院及第三方医用单位,对医学检验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具体。培养适用综合型医用新型人才,是近年来高校教育的主要转型目标。学校实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医德、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医学检验基本技能以及可持续发展型的人才,进而实现医学检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今社会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要求

传统教学中一直将各大医院作为医学检验本科生最终就业方向,然而随着医院检验科人才的饱和,医院对医学检验本科生的需求骤减,而体外诊断技术、第三方实验室及转化医学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及要求产生了变化,急需既懂医学检验,又具备生物医学技术知识、能从事医学检验相关的技术性、服务性及研发性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为各级医疗机构、疾控中心、血站、独立实验室及体外诊断试剂公司的研发、生产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相关的技术性工作部门,培养具备医学检验技术基本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真正实现医学教育的转型。

二、高校医学检验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校医学检验教育的问题体现在教育理念的落后,传统的高校医学检验教育错误的以教师为主体,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传统的高校医学检验教育开展形式较为单一,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以教师为主体单一的灌注式教学,学生被动学习,不能够实现理论实践有效结合,导致学生真正临床知识匮乏,实操能力差。再次,实验器械较为落后,临床医学不再使用的器械和不再开展的实验项目,依然存在于教学实验中。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传统的医学教育观念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因此对教学模式和结构进行革新,加大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市场输入更多优秀人才。然而,要培养适用于新形势下的医学检验人才,首先要从教育观念上进行转变,教育应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教学生学习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创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器械,从而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

三、高校医学检验理论教学的转型

查看全文

临床医学检验实习带教研究

摘要:临床医学检验专业的实习是临床实践的重要过程。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检验教研室通过更新带教内容和形式、制定实习带教计划,引入主动教育理念,并且通过讲座、沙龙等形式提高学生临床沟通能力;改革教学考核模式,医院和科室采用指定教学专干的模式,由专人进行教学管理,并且重视实习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建立临床医学检验专业新型实习带教模式,为培养优秀的检验工作者提高理论基础和实践帮助。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实习;新型带教模式

临床医学检验专业是一门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的,运用现代医学进行诊断的技术学科[1]。带教老师的任务就是要引领学生了解医学检验专业的实际工作,培养高质量的临床检验工作人员[2]。本院每年有六十多名临床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培养实习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态度,掌握临床检验的技能和临床沟通能力,提高实习质量,责任重大。本文结合本科室实习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检验医学的发展要求[3-6],探索临床检验实习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一、四年制医学检验临床实习的缺陷和现状

1.缺乏分析和处理异常检验结果的能力。学生对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异常结果缺乏分析能力:不懂得溶血可以使血钾和转氨酶升高,血糖和肝功能检测必须空腹抽血;实习生处理矛盾检验结果的能力不足:学生对微生物检验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敏报告无法解释,细菌天然耐药知识缺乏等。2.缺乏排除仪器故障的能力。随着医学检验的不断自动化和信息化,在临床实习中,学生只需将收到的样本放到分析仪器中,仪器会按照之前设计好的程序自动完成。因此大部分学生单纯知晓仪器的日常操作,而很少学习仪器的工作原理和维护,不重视仪器的实验室质控及试剂配制和更换。因而学生缺乏仪器出现异常结果和报警或者故障的处理能力。3.缺乏解读临床检验结果的能力。实习生缺少临床知识和检验工作经验,解读临床检验结果能力欠缺,解释结果欠准确,更难为临床提出有价值的诊断意见和有效治疗信息。4.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习生经过三年在校医学理论的学习,实践操作让他们充满新鲜感,刚来实习时工作热情、学习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基本掌握简单的操作后,他们对每天重复的工作产生惰性,缺乏在专业方面深入思考和钻研的动力。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联系临床,缺乏学习主动性,不能从检验专业角度参与临床病例讨论或提供临床咨询。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式的严峻,学生实习期间重点关心就业和考研,严重影响了实习质量。

二、临床检验新型实习教学模式的建立

查看全文

检验医学实习生科研能力培养探讨

1检验实习生临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1临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现代检验医学的要求检验医学是现代科学实验技术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具有独特应用的学科专业,其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而且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现代检验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和报告发送,而是包括检验体系建立,检验过程分析,检验质量控制,检验结果分析,与临床沟通等一系列的系统工作程序[3]。这使得检验工作者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形式发生根本变化,对检验工作者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作为检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临床检验医学教育特别是临床实习阶段的教学,必须适应现代检验工作的要求,培养出不仅对检验知识全面了解,而且善于发现和解决临床检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具备较强临床科研创新能力的检验人才。1.2临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检验实习教学的重要内容。检验实习教学是检验医学专业学生从理论向临床实践过渡的阶段,进入该阶段的检验实习生往往理论基础较好,思维比较活跃,理解能力也较强,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如果能够启发、培养其发现临床问题,并将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的能力,对于激发其工作兴趣,增强其临床科研创新能力,造就适应现代检验工作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检验人才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专业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临床常规检验操作技能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已被纳入多数教学医院检验实习的重点内容及医院考核的重点。1.3临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有利于改变检验实习教学的现状。目前国内检验医学实习生教学的现状还存在诸多问题,无法满足现代检验工作的需求。首先,由于检验理论课教学内容大多较为陈旧,不能全面反映学科的最新前沿进展,而且与临床脱节,造成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后面临大量最新的仪器设备和检验理念,无从参考,无所适从[3]。其次,大多数医院检验科对实习生仍然采用“师父带徒弟”式的带教模式。在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起主导作用,把头脑中的理论知识简单地传输到实习生的笔记本上,把手中的操作简单地在实习生手中得到重复。这种手段单一的带教模式大幅度限制实习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严重影响实习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4]。第三,部分带教老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常规工作,理论知识和带教经验缺乏,无法对实习生进行创新性的启发式带教[5]。这种现状下培养出来的检验实习生常会出现分析和处理异常检验结果能力不足,解读临床检验结果能力不足、排除仪器故障能力不足、与临床医护人员及患者沟通能力不足等各方面能力欠缺的情况,与现代检验医学专业的培养要求和目标相距甚远。因此,提高检验医学实习生临床科研创新能力,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检验人才,推动检验医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检验实习生临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由于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本科生的实习期只有1年,难以完全掌握一些科研技巧,专任教师数量有限,这些都促使思考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很多检验医学专家提出改变检验实习现状的建议和设想,包括引进一些新的实习带教模式,如案例式教学模式(CBT)[6]、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RBL)[4]、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PBL)[7],甚至有人提出在检验实习带教中引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8]以及联合上述各种模式的多元化教学模式[9]。这些模式的核心内容即以实习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带教老师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和引导。这些新的带教理念多从国外引进,概念比较艰深,对于医科院校非直属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带教老师理解和执行难度较大,不便在这些医院检验科广泛运行。因此,本文提出采用“将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的启发式带教模式,即带教老师引导实习生发现临床问题,通过检验方法学评价,与临床沟通,整理临床数据,进行适当统计,查阅相关文献,同学间及师生间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并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及结果形成文章发表,一方面有助于改进临床检验工作,另一方面作为经验推广。这种带教模式是对传统的“师父带徒弟”式的带教模式的革新,而且从概念上通俗易懂,更适合于各医科院校非直属医院及基层医院检验科带教。这种带教模式有利于激发实习生的实习兴趣,调动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提高其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临床科研创新能力,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检验医学人才提供思路和借鉴。该模式最关键的问题是启发实习生提出临床问题。问题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问题意识是指对事物好奇、敏感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大小和思维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育专家曾指出学生从有问题没处问,渐渐恶化为不思考、没问题,这是一种教育的悲哀[10]。事实上,在临床检验常规工作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临床中发现肿瘤标志物CA199在两台方法学不同的进口检验仪器上的测定值相差甚远,经进一步研究发现其检测易受异嗜性抗体干扰而出现假阳性升高;临床中发现灵芝孢子粉和秋水仙碱会引起肿瘤标志物CA72-4水平假阳性升高;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浆膜炎可以引起肿瘤标志物CA125明显增高等等,已发表SCI论文10余篇。可见,实习生只要在临床实习中做个有心人,主动或在教师启发下发现问题,自觉思考,提出解决措施和撰写,通过一次次完整的临床科研创新模式的训练,就能逐步形成自己的临床思维与科研素养,激发对检验医学工作的兴趣,为将来成为一个临床与科研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语

医学本科教育中开展教学与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完善,是找寻更加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医学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在检验医学实习生中采用“将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的临床科研创新模式,使“临床实习-问题发现和解决-临床科研”成为一体化,更加有利于创新型临床检验人才的培养。而且这一带教模式的概念通俗易懂,执行过程简单易行,更适合多数医院检验科的带教工作和推广。

查看全文

医学检验与检验技士资格考试研究

[摘要]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资格考试系测评是否为合格专业人才的有效措施,这为检验专业教学指明了以资格考试为切入点,以行业需求为标准的导向。在专业教学中围绕资格考试大纲体现的专科教育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我院从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平台搭建等三个方面对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医学检验;资格考试;教学研究

三年制专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医学类实验室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动手能力强、能独立工作的实用技术型人才。医学检验技士资格考试系评估是否为合格专业人才的重要指标,考试内容分为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等4个科目;只有考试通过,获得资格证书方可到各级医疗卫生系统的检验部门上岗工作,即具备岗位的胜任力。资格考试大纲是国家组织临床专家依据现行业的需求和发展制定的,它对高职高专层次教育所“必需、够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有明确的要求,资格考试通过率能比较直观地反映检验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者的专业院系,必须按照资格考试的标准要求培养人才,让学生熟练掌握必须的基础知识、够用的基本技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岗位胜任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一)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不完全匹配、与岗位任职契合度有差异。调研发现,传统的人才培养难以完全适应行业发展—检验技士的上岗需求,学校专业教育面临滞后临床,未完全突出其必须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这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有一定的距离,如课程设置不合理、主干课程与基础课程存在交叉现象,教学大纲与资格考试大纲不一致、在校考核形式与资格考试形式未完全接轨,主干课程学时与历年资格考试真题所占百分比差异大,教学内容与临床相脱节。(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亟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种种原因,“双师型”教学队伍流于形式的较多,仅仅是“考证能力”的体现,而缺乏真正医学检验技术“必需、够用”的临床实践经验及专业实践教学的培训;专任教师队伍比较年轻,临床实践动手能力较弱,缺乏深入的一线工作经历,对专业核心技能的理解不透彻,对岗位“必需、够用”的需求不十分清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的盲目性[1],致使教学不能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与行业需求不相一致;兼职教师聘请是根据课程任务的需求而临时聘请,只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缺乏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体系关于“知识、技能、素质”的深入理解,学校在管理上也有难度。(三)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表面,应变能力差。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不高,学习上的依赖性较强,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专业基础知识薄弱,机械性地学习,缺乏标准化的实践技能追求,动手实践机会少,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表面,活学活用能力较差,不会举一反三,致使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不足,工作适应周期偏长,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也严重不足。

二、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

查看全文

血液细胞检验在医学检验的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探究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影响因素。方法从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自愿接受血液细胞检验的26229例患者中选择血型相同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空腹下肘静脉血液进行抗凝处理,抗凝剂稀释比例分别采用1∶5000、1∶10000处理,存放时间分别按照0.5h、3h、6h存放。观察不同抗凝剂稀释比例、不同存放时间对血液细胞检验结果的影响。检测指标包括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结果稀释比例为1∶10000血液中的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含量均高于稀释比例为1∶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放时间不同,血液中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存放时间6h,血液中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含量均高于存放3h和存放0.5h(P<0.05),存放时间3h血液中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含量均高于存放时间0.5h(P<0.05)。结论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血液稀释比例及血液标本存放时间会影响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

关键词:医学检验;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因素

临床血液细胞检验又名血常规检验,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机体的病情变化[1],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但在血液细胞检验过程中,影响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因素较多[2],可严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临床诊断及治疗疾病造成不良影响[3-4]。本研究旨在探究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影响因素,为相关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自愿接受血液细胞检验的26229例患者中选择血型相同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06例,女性74例;年龄24~70岁,平均年龄(45.6±5.5)岁。纳入标准:①具有自主行为能力,可正常交流;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③血型相同。排除标准:①非自愿血液细胞检验者;②精神系统疾病或认知障碍者;③自身免疫缺陷者;④不能配合检查者;⑤伴有本身引起血液细胞数量变化的疾病者。1.2检验方法①采集180名研究对象的空腹肘静脉血2mL,将每位研究对象的抽取血液均分为2份,分别将其注入含有10μL15%的EDTA-K2的塑料试管内,抗凝剂稀释比例分别采用1∶5000、1∶10000处理[5-6],然后混匀血液标本,最后送入检测中心进行检测。②再次采集180名研究对象的静脉血液,并将采集过后的血液标本进行储存质量控制。血液采集完成后,混匀血液标本,并将每位研究对象的血液样本均分为3份,将其注入含有10μL15%的EDTA-K2的塑料试管内。在20~24℃条件下保存,保存时间为0.5h。将3份标本分三个时间段检查血液标本,分别为0.5h后、3h后、6h后各检测一次,通过对比分析法[7],探究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影响因素。检测的仪器采用BC-6600型血细胞自动分析仪(迈瑞公司)。1.3观测指标观察不同稀释比例、不同存放时间对血液细胞检验结果的影响。检测指标包括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x±表示,进行t或F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临床医学检验血液细胞检验控制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在进行临床医学检验期间对血液细胞检验进行质量控制的意义所在。方法:选择门诊以及住院患者各100例血液细胞检验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体检者血液中各指标水平进行比较,并且对血液检测内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5000组白细胞水平、血小板水平、血红蛋白水平以及红细胞水平均低于1∶10000组;放置30min白细胞水平、血小板水平、血红蛋白水平以及红细胞水平均低于放置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检测属于应用率具有显著特点的体检方法之一,期间存在诸多因素会对血液检测结果造成影响,为了对血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以及正确性做出保证,对于血液细胞检测方法需要进行合理控制。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

体检者在开展血液细胞检测工作,主要针对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水平、白细胞水平以及红细胞水平实施检测[1]。本次研究主要探究在进行临床医学检验期间对血液细胞检验进行质量控制的意义所在,以对血液细胞检测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7月~2019年5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以及住院患者各100例血液细胞检验者作为试验对象;其中男110例,女90例;年龄分布范围为1~65岁,平均(32.79±2.35)岁;血型为O型、A型、B型以及AB型患者例数分别为57例、67例、47例以及29例。所有患者均未患有心血管疾病以及重大精神疾病。1.2方法患者入院后就其晨起空腹进行告知,对其4mL静脉血进行抽取,于不同试管中进行盛放,并且针对每名患者血液样本进行平均2份划分,完成后展开下述操作:利用EDTA-K2抗凝剂进行不同浓度比例稀释,分别为1∶5000以及1∶10000,之后于患者血液样本中加入。合理展开储存处理工作,完成后于5℃环境中进行储存[2,3]。保持30min放置后,针对获得的静脉血分别进行0.5h以及5h的放置,对于其中一半,利用迈瑞BC6800仪器完成检测,保持2h放置后,针对静脉血中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水平、白细胞水平以及红细胞水平进行记录[4,5]。1.3观察指标就不同温度以及不同放置时间的血液标本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1.4统计学方法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展开所有血液细胞检验者检测结果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血液标本检测结果)以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