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22:48: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乙型肝炎病毒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乙型肝炎病毒检测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前S2抗原;HBV-DNA;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前S2抗原(pre-S2Ag)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88例标本采用ELISA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fHBVM1及pre-S2Ag检测,并对其中162例标本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结果:162例血清标本同时检测HBV-DNA和pre-S2Ag,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8,P>0.05)。HBeAg(+)与HBeAb(+)组之间pre-S2Ag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03,P<0.005)。HBeAg(+)组、HBclgM(+)组pre-S2Ag阳性率为100%,HBSAg(+)的肝癌组pre-S2Ag阳性率达95.0%,结果明显高于HBV-DNA(-)组18.4%,P值均<0.005。结论:pre-S2Ag是反映病毒感染与复制的指标,与临床病情活动有关,可作为疗效和预后的观察指标,能完善和补充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的流行区,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最常见的溶血性病毒,不仅人群感染率高。而且有些HBV感染可能由于外周耐受,T细胞反应低下、抗原呈递抑制、选择性免疫抑制、病毒基因表达下调或基因变异等导致T细胞识别障碍,容易转为慢性感染。部分患者可演变为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癌。不同的HBV血清免疫标志物模式提示不同的临床意义,HBV-DNA是判定HBV感染者病毒是否复制和当前有无传染性的主要指标,了解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标志物间的关系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很有价值。据估计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达1.2亿,乙肝患者3000多万,其中15%~25%的患者将死于慢性肝病(肝癌、肝硬化),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为了能及时、准确地诊断,以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乙肝病毒的检测指标日益增多。文献资料显示,pre-S2Ag在乙肝HBSAg(+)、HBeAg(+)、抗HBc(+)模式中阳性检出率最高,抗HBSAg(+)、抗HBe(+)、抗HBe+模式中次之,其他模式较低。本文就pre-S2Ag阳性率与HBV-DNA、HBVM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讨pre-S2Ag检测的临床意义,现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搜集本院2006年3~12月门诊和入院患者188例,其中同时检测HBVM及HBV-DNA共162例:另外急性乙肝患者6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并临床诊断为肝癌患者20例。
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论文
【摘要目的摘要: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截短C基因和前S1基因重组原核表达质粒,获得融合蛋白的表达并进行抗原性分析.方法摘要:PCR扩增获得截短C基因片段和前S1基因,双酶切后克隆至原核表达质粒pET28a,转化E.coliDH5α,酶切鉴定得阳性重组质粒pET28a并测序;然后转化E.coliBL21,IPTG诱导融合蛋白表达,薄层扫描分析表达蛋白组成;可溶性分析后用Ni2+NTA凝胶亲和层析柱纯化、透析并浓缩融合蛋白,WesternBlot分析特异性和抗原性.结果摘要:成功构建了HBV截短C基因和前S1基因融合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CtpreS1,目的基因可高效表达,表达产物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Ni2+NTA纯化可获得目的蛋白,纯化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特异性.结论摘要:HBV截短HBcAg和preS1抗原融合蛋白可高效表达并得到纯化,为探究新型乙肝疫苗奠定了基础.
【乙型肝炎病毒;融合蛋白;原核表达;疫苗
0引言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导致的病毒性肝炎目前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办法,疫苗接种是控制和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手段,但部分人群对现有的疫苗不应答或低应答而导致接种失败,因此需要研发新型HBV疫苗.我们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含截短C基因和preS1基因联合的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融合蛋白并进行纯化,初步分析其免疫性和特异性,为比较不同来源的HBV候选疫苗分子和深入探究HBV新型疫苗奠定基础.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聚集性感染家族内乙型肝炎病毒研究论文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家族聚集性;疾病易感性【Abstract】AIM:TodeterminethespreadofHBVvirologicalprofileofChineseclusteringinfectedfamilieswiththreegenerationgeneticinformation.METHODS:AllthepatientswhoreferredtoourdepartmentwerequestionedforHBVfamilyhistoryfrom2002to2005.Forthosefamilieswiththreegenerationormoregeneticinformation,theirbloodweredrawnaftersignedinformconsentswereobtainedandtestedforhepatitisBsurfaceantigen(HBsAg),antibodytoHBsAg(antiHBs),hepatitisBeantigen(HBeAg),antibodytoHBe(antiHBe)andantibodytohepatitisBcoreantigen(antiHBc)usingcommerciallyavailable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HBVgenomecopiesinserumweretestedbyrealtimequantitivePCR.Thefirstmemberofafamilyidentifiedasaviruscarrierwasconsideredanindexcase.AllstudysubjectswereaskedtofilloutaquestionnairedesignedbyEpiinfosoftwareongeneraldata,history,resultsofserologicanalysis,andkinshiptotheindexcase.Allthedataofeachsubjectwasinputintocomputerforstatisticanalysis.RESULTS:Atotalof237serumsamplesof27familesweretested.Outof237indexcasesandhouseholdcontactsubjects,45.6%,5.9%,26.7%,11.8%,62.9%,28.3%subjectswereidentifiedHBsAg,antiHBs,HBeAg,antiHBe,antiHBc,HBVDNApositiverespectively.ThepatientswithpositiveHBVDNA,HBeAgorHBsAgwerepredominantlymaleandthemumberpeakedattheageof18and45yearsold.CONCLUSION:TheseroprevalenceofHBVmarkersinclusteringinfectedfamilyisdifferentfromthatingeneralpopulation;theinfectedindividualshaveanaturalcourseofchronicHBVinfectionandmostlyareinfectedastheyareinfants,whichisprobablyassociatedwithhostgeneticsusceptibilitytoHBV.【Keywords】hepatitisBvirus;familyclustering;diseasesusceptibility【摘要】目的:研究HBV血清标志物及HBVDNA在聚集性感染家族内的流行模式.方法:以2002/2005在我院感染科就诊的来自偏远山区的HBsAg阳性者为先证者,询问其家族史,筛选具有3代或以上遗传信息的家系.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对这家系中所有的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血样.用ELISA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用RealTimePCR定量检测HBVDNA.结果:共收集27个家系237人;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的总体阳性率分别为45.6%,5.9%,26.7%,11.8%,62.9%,28.3%;在HBV聚集性感染家族中,男性的HBsAg,HBeAg,HBVDN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HBsAg及HBVDNA相对年龄成双峰分布,主要集中在18岁和45岁.结论:在聚集性感染家族中,HBV的流行病学资料有其自身特点;家族聚集性感染者符合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程,多为婴幼儿期感染所致,可能与宿主的遗传易感性有关.【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家族聚集性;疾病易感性0引言我国是HBV高发区.早期的研究发现HBV感染呈家族聚集性,家族成员慢性化率、原发性肝癌发生危险度、对抗病毒治疗的应答、对HBV疫苗的反应均与普通人群存在较大的差别,推测这些家族具有特殊的遗传背景因素[1].为此我们研究HBV血清标志物及HBVDNA在聚集性感染家族内的流行模式,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以200201/200512在我院感染科就诊的来自偏远山区的HBV感染者为先证者(indexcases),通过询问了解其家族史,初步筛选出能提供三代以上的遗传资料信息的家族,签署知情同意书.调查人员统一进行流行病学培训,用Epiinfo3.32(www.cdc.gov/epiinfo)软件制作流行病学调查表格.调查内容包括一般状况、HBV感染史、临床病史、饮酒史、家族史及与先证者的亲属关系.每人留取EDTANa2抗凝外周血10mL,离心(>2000g,10min)分离血清,置-20℃冻存备用.1.2方法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IgM及抗HBcIgG,商业试剂盒购自3v生物工程公司.HBVDNA定量采用RealTimePCR法,仪器为ABI7300,由1×103,1×104,1×105,1×106,1×107,1×108copies/mL的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检测值大于1×103copies/mL定义为HBVDNA阳性.以上每一项目均由专人统一检测.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由2人同时用Epiinfo分别录入,结果检验一致后将所有数据导入SPSS11.5,率的比较用χ2检验.2结果2.1调查对象共收集27个家系,最大家系23人,最小家系4人,共237(男123,女114)人.先证者27人,先证者一、二、三级血亲分别是102,41,21人,先证者非血亲(配偶及血亲的配偶)家族成员46人.HBV标志物在各年龄组分布见表1.表1HBV血清标志物及HBVDNA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略)2.2HBsAg的流行特点HBsAg阳性共108例(45.6%),主要集中在18岁和45岁两个年龄高峰,占70%,此外,0~5岁年龄组尚存在一个小高峰(图1);男性阳性率(52.0%)显著高于女性(38.6%),P=0.026.抗HBs共14例(男/女=9/5),仅占5.9%.图1不同年龄组HBsAg及HBVDNA阳性率(略)2.3HBeAg的流行特点HBeAg阳性63例(男/女=40/23),占26.7%,抗HBe阳性共28例,占11.8%.在10~30岁年龄段,HBeAg阳性率逐渐降低,抗HBe阳性率逐渐增高,提示HBeAg向抗HBe的血清转换主要发生在10~30岁年龄段;40岁以后出现HBe抗原抗体系统波动.2.4抗HBc的流行特点HBV感染的标志抗HBc阳性共149例(62.9%),各年龄组无明显高峰,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此外尚有5例抗HBc阴性患者HBVDNA阳性,分布在2个家族.2.5HBVDNA的流行特点HBVDNA阳性者67例,总体阳性率为28.3%,主要集中在20岁和45岁两个年龄高峰(图1).男性阳性率(35.0%)显著(χ2=5.64,P=0.013)高于女性(21.1%).3讨论HBV感染呈世界范围内流行,我国HBsAg人群流行率为8%~12%[2].有研究发现HBV感染呈家族聚集性,家族内HBV标志物的流行率不同于普通人群[1-4],但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报道.本研究发现,HBVDNA阳性率/年龄分布呈曲线呈两个高峰,主要集中在20岁和45岁,一个波谷,在25~35年龄段;HBsAg阳性患者主要集中在0~5,18和45岁3个年龄高峰,1个波谷,后2个高峰及1个波谷与HBVDNA阳性率/年龄分布呈曲线一致;HBVDNA及HBsAg阳性率随年龄变化的动态曲线各波峰波谷分别反应机体不同的免疫状态,与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史一致.提示家族性HBV感染者多发生在新生儿期或更早,易于形成免疫耐受,使感染慢性化.在27个家族237人中,HBsAg的总流行率为45.6%,若不考虑HBsAg阳性的先证者,流行率仍高达35.4%,显著高于我国普通人群HBsAg流行率的10%[4],也高于其他国家地区家族内的感染率11%~20%[2,5],而土耳其的HBsAg阳性人群主要集中在5~9岁[6].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均来自于偏远山区,属HBV自然感染人群,此高峰为HBV原发性感染,与新生儿未接受计划免疫有关.骆抗先报道我国一般人群中HBsAg检出率高台期为10~40岁,以后逐渐降低,广西,广东,台湾的HBsAg年龄分布也不成双峰分布;[1][2]这与我们的研究不一致,提示家族中的HBV标志物分布模式不同于普通人群,家族性HBV感染者是一类特殊的群体[7-8].研究发现男性HBVDNA,HBsAg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这与其他学者报道的一致[2,9-10].对于HBV感染家族聚集性的原因目前尚没有一致的看法,近年研究表明,乙型肝炎是与HBV有关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11].本课题通过对27个较为隔离家族的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发现家族性HBV感染者的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DNA流行率不同于普通人群,其免疫状态即清除病毒的能力也与普通人群有差别,提示宿主的遗传背景差异可能是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参考文献】[1]AlizadehAH,RanjbarM,AnsariS,etal.IntrafamilialprevalenceofhepatitisBvirologicmarkersinHBsAgpositivefamilymembersinNahavand,Iran[J].WorldJGastroenterol,2005,11(6):4857-4860.[2]HouJ,LiuZ,GuF.EpidemiologyandPreventionofHepatitisBVirusInfection[J].IntJMedSci,2005,2(1):50-57.[3]RehermannB,NascimbeniM.ImmunologyofhepatitisBvirusandhepatitisCvirusinfection[J].NatlRevImmunol,2005,5(3):215-229.[4]CusterB,SullivanSD,HazletTK,etal.GlobalepidemiologyofhepatitisBvirus[J].JClinGastroenterol,2004,38(10Suppl):S158-168.[5]MilasJ,RopacD,MulicR,etal.HepatitisBinthefamily[J].EurJEpidemiol,2000,16(3):203-208.[6]KuruU,SenliS,TurelL,etal.AgespecificseroprevalenceofhepatitisBvirusinfection[J].TurkJPediatr,1995,37(4):331-338.[7]MarcellinP,CastelnauC,MartinotPeignouxM,etal.NaturalhistoryofhepatitisB[J].MinervaGastroenterolDietol,2005,51(1):63-75.[8]FunkML,RosenbergDM,LokAS.WorldwideepidemiologyofHBeAgnegativechronichepatitisBandassociatedprecoreandcorepromotervariants[J].JViralHepat,2002,9(1):52-61.[9]KimWR,BensonJT,TherneauTM,munity[J].Hepatology,2004,39(3):811-816.[10]CraxiA,MontanoL,GoodallA,etal.GeneticandsexlinkedfactorsinfluencingHBsantigenclearance.I.Nonimmuneclearanceininbredstrainsofmice[J].JMedVirol,1982,9(2):117-123.[11]龚玲,赵英仁,何英利,等.乙型肝炎慢性化与CⅡTA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的相关性[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13):1212-1214
聚集性感染家族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家族聚集性;疾病易感性
【Abstract】AIM:TodeterminethespreadofHBVvirologicalprofileofChineseclusteringinfectedfamilieswiththreegenerationgeneticinformation.METHODS:AllthepatientswhoreferredtoourdepartmentwerequestionedforHBVfamilyhistoryfrom2002to2005.Forthosefamilieswiththreegenerationormoregeneticinformation,theirbloodweredrawnaftersignedinformconsentswereobtainedandtestedforhepatitisBsurfaceantigen(HBsAg),antibodytoHBsAg(antiHBs),hepatitisBeantigen(HBeAg),antibodytoHBe(antiHBe)andantibodytohepatitisBcoreantigen(antiHBc)usingcommerciallyavailable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HBVgenomecopiesinserumweretestedbyrealtimequantitivePCR.Thefirstmemberofafamilyidentifiedasaviruscarrierwasconsideredanindexcase.AllstudysubjectswereaskedtofilloutaquestionnairedesignedbyEpiinfosoftwareongeneraldata,history,resultsofserologicanalysis,andkinshiptotheindexcase.Allthedataofeachsubjectwasinputintocomputerforstatisticanalysis.RESULTS:Atotalof237serumsamplesof27familesweretested.Outof237indexcasesandhouseholdcontactsubjects,45.6%,5.9%,26.7%,11.8%,62.9%,28.3%subjectswereidentifiedHBsAg,antiHBs,HBeAg,antiHBe,antiHBc,HBVDNApositiverespectively.ThepatientswithpositiveHBVDNA,HBeAgorHBsAgwerepredominantlymaleandthemumberpeakedattheageof18and45yearsold.CONCLUSION:TheseroprevalenceofHBVmarkersinclusteringinfectedfamilyisdifferentfromthatingeneralpopulation;theinfectedindividualshaveanaturalcourseofchronicHBVinfectionandmostlyareinfectedastheyareinfants,whichisprobablyassociatedwithhostgeneticsusceptibilitytoHBV.
【Keywords】hepatitisBvirus;familyclustering;diseasesusceptibility
【摘要】目的:研究HBV血清标志物及HBVDNA在聚集性感染家族内的流行模式.方法:以2002/2005在我院感染科就诊的来自偏远山区的HBsAg阳性者为先证者,询问其家族史,筛选具有3代或以上遗传信息的家系.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对这家系中所有的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血样.用ELISA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用RealTimePCR定量检测HBVDNA.结果:共收集27个家系237人;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的总体阳性率分别为45.6%,5.9%,26.7%,11.8%,62.9%,28.3%;在HBV聚集性感染家族中,男性的HBsAg,HBeAg,HBVDN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HBsAg及HBVDNA相对年龄成双峰分布,主要集中在18岁和45岁.结论:在聚集性感染家族中,HBV的流行病学资料有其自身特点;家族聚集性感染者符合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程,多为婴幼儿期感染所致,可能与宿主的遗传易感性有关.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家族聚集性;疾病易感性
0引言
剖析病毒性乙型肝炎的血液和性传播机制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的常见传染病,发病率高,我国受感染人数达7亿以上,不仅直接影响人群的健康,甚至还危及人的生命安全。其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极大[1,2,3],严重地影响了生产、工作和学习。
乙型肝炎主要是通过输血及血制品、不洁注射及围产期母婴垂直传播感染的。据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10%,约1.2亿人,其中1/4的人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我国现有慢肝患者1200万,每年死于肝病者约30万,其中半数为肝癌。
1医源性传播
医源性传播是乙型肝炎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它主要是通过输血及血液制品,或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及其他物品,或意外地接触污染的血液和体液等途径,在医疗活动中使乙肝病毒经皮肤或粘膜进入人体而感染[4,5]。有报道血液透析工作人员的HBV携带者和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人群[4]。庄辉认为,乙肝流行病学特征发生改变,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不同乙肝病毒流行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增加;社会经济状况改善,医疗服务项目增加,增加了医源性传播;
1.1经血液或血制品传播
输入被HBV污染的全血、血清、血浆、血小板、凝血因子,注射或输入人免疫球蛋白等血液制品都会引起乙肝传播。上海市的12所医院中,在透析室经两次透析的病人100%感染了乙肝[4]。
解析乙型肝炎治疗特殊情况处理
应用化疗和免疫抑止剂治疗的乙肝患者
关于因其他疾病而承受化疗、免疫抑止剂治疗的患者,应常规筛查乙型肝炎病毒外表抗原,若为阳性,即便乙型肝炎病毒DNA阴性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也应在治疗前1周开端服用拉米夫定或其他核苷(酸)相似物。
对乙型肝炎病毒外表抗原阴性、抗HBc阳性患者,在给予长期或大剂量免疫抑止剂或细胞毒药物(特别是针对B或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治疗时,应亲密监测乙型肝炎病毒DNA和乙型肝炎病毒外表抗原,若呈现阳转则应及时加用抗病毒治疗。
在化疗和免疫抑止剂治疗中止后,应依据患者病情决议停药时间:①关于基线乙型肝炎病毒DNA<2000IU/ml的患者,在完成化疗或免疫抑止剂治疗后,应当继续治疗6个月;②基线乙型肝炎病毒DNA程度较高(>2000IU/ml)的患者,应当持续治疗到和免疫功用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同样的停药规范;③关于预期疗程≤12个月的患者,能够选用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④关于预期疗程更长的患者,应优先选用恩替卡韦或阿德福韦酯;⑤核苷(酸)相似物停用后可呈现复发,以至病情恶化,应予以高度注重;⑥干扰素有骨髓抑止作用,应当防止选用。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兼并感染患者的治疗
对此类患者应先肯定是哪种病毒占优势,然后决议如何治疗。如患者乙型肝炎病毒DNA≥104拷贝/ml,而丙肝病毒RNA测不到,则应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乙型肝炎病毒DNA程度高且可检测到丙肝病毒RNA者,应先用规范剂量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3个月,如乙型肝炎病毒DNA无应对或升高,则加用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或阿德福韦酯治疗。
乙型肝炎防治领域探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乙型肝炎;防治
[论文摘要]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本文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诊断的临床应用及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诊断结果的临床意义入手,分析了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
乙型肝炎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而对严峻的乙型肝炎防治形势,我国进行了大量研究,乙型肝炎防治研究力度不断加大,研究活动趋于深入[1]。
1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诊断的临床应用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因此,对HBV感染过程及其对肝脏的损害过程的认识,是有效防治乙型肝炎的基础。总结HBV感染、HBV基因型与遗传学研究、免疫机制、肝脏损伤的组织学与肝癌发生的研究、肝移植研究、临床研究、乙型肝炎治疗、病毒抗性以及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以往所有的研究都以HBVDNA水平作为乙型肝炎体内HBV感染规律研究的基础,以谷丙转氨酶(ALT)水平作为肝脏功能水平的最基本依据[2]。
1.1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诊断的技术选择
S1抗原检测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前S1;抗原检测;体会
论文摘要:前S1抗原(Pre-S1Ag)检测是对乙肝“两对半”尤其是e抗原和HBV-DNA测定的重要补充和加强。前S1抗原酶免测定试剂盒经过在北京、四川、浙江、河南、深圳、海南等近百家医院与乙肝“两对半”检测联合应用后正式推向临床,充分显示了该试剂在病毒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指导治疗等方面的重要价值。笔者就前S1抗原检测谈谈自己的体会。
S、前S2和前S1是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三种成分,含有前S1的蛋白主要存在于Dane颗粒和管型颗料上,前S1蛋白在病毒感染、装配、复制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以及在病毒侵入肝细胞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基因结构
乙肝病毒为嗜肝DNA病毒,约3200个氨基酸,由一个不完全双链DNA组成。长链L含4个开放读码框架,为病毒蛋白的编码区:S、C、P、X;短链S相当于长链的50%~100%,其不固定端可被内原性DNA多聚酶延长,使病毒成为完整的双链。HBV基因组编码HBV抗原,所有四个功能性读码框架位于DNA负链,P基因编码DNA聚合酶,C基因编码HbcAg,S基因编码S抗原,前S1抗原和前S2抗原,X基因编码X产物。编码不同形式的表面抗原(HBsAg)的HBV基因区域由大蛋白(LHBs),中蛋白(MHBs)和小蛋白(SHBs)组成,在第一和第二个起始密码子之间的序列称为Pres1,在第二和第三个之间为Pres2,从第三个密码子到终点密码子的序列为S。
2临床意义和用途
乙型肝炎防治领域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乙型肝炎;防治
[论文摘要]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本文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诊断的临床应用及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诊断结果的临床意义入手,分析了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
乙型肝炎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而对严峻的乙型肝炎防治形势,我国进行了大量研究,乙型肝炎防治研究力度不断加大,研究活动趋于深入[1]。
1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诊断的临床应用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因此,对HBV感染过程及其对肝脏的损害过程的认识,是有效防治乙型肝炎的基础。总结HBV感染、HBV基因型与遗传学研究、免疫机制、肝脏损伤的组织学与肝癌发生的研究、肝移植研究、临床研究、乙型肝炎治疗、病毒抗性以及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以往所有的研究都以HBVDNA水平作为乙型肝炎体内HBV感染规律研究的基础,以谷丙转氨酶(ALT)水平作为肝脏功能水平的最基本依据[2]。
1.1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诊断的技术选择
黄萱益肝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评价黄萱益肝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科门诊及住院的80例轻度及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就诊单双数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用黄萱益肝散餐后1/2h口服,每次9g,3次/日,对照组用α-1b干扰素500万U,1次/日,肌注,20d后改为隔日1次,疗程均为3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0%,两组临床疗效及HBeAg和HBVDNA转阴等指标结果相似。提示黄萱益肝散具有较好的抗病毒及保肝作用。结论:黄萱益肝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有效,且费用低,毒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黄萱益肝散;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
我科于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黄萱益肝散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我科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门诊及病房诊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与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1]。80例病例HBsAg及HBeAg全部阳性(ELISA法),HBVDNA含量(病毒载量)≥105cp/m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2~10倍。男性64例,女性16例;年龄20~60岁,平均35岁;病程0.5~15年,平均3.6年。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病例在病程、病情、年龄、性别、实验室检测结果(HBsAg、HBeAg、HBVDNA检测阳性及ALT升高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给黄萱益肝散,每次9g温开水送服,3次/日,黄萱益肝散组方:土大黄、萱草、千里光、野蔷薇、红土茯苓、猕猴桃、獐牙菜、骚羊古、南五味子、甘草、丹参(贵州德祥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对照组用运德素(重组人干扰素α-1b,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生产)500万U,1次/日,肌注,20d后改为隔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