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19:49: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伊斯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伊斯兰刑法制度的特征

本文作者:汤宏达

《古兰经》是伊斯兰法最基本的渊源,至今传播1000多年,在当今阿拉伯国家仍久盛不衰,影响着世界上几亿人的政治、宗教、经济、文化、家庭、社会等方面的生活。它既是穆斯林的生活指南.又是他们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古兰经》114章中.涉及法律内容的约有80章,而刑法的内容较少.只有200多节,占整部经典很少一部分篇幅。关于《古兰经》的法律规定,从整体角度看.(古兰经》只是通过对宗教教义的规定才进行法律创立的。因而.法律是在宗教科学的范围之内.成为科学教义的一个部分的。法律的内容分散于全书,如关于各种犯罪的规定,分别穿插于各章中.“敌对真主的使者”在《古兰经》第5章第33节;“偷盗罪”在第5章第38节;.通如却奎一在第抖章第2节和第4章巧节;“诬告罪”在24章第斗节和第13节;“背誓罪”在第5章第89节;“诈术罪”在2章188节;“杀婴罪”在第17章第31节和第81章第8一14节;“报复罪”在第Z章第194节及第5章45节、第2章第178节和第6章第164节。在实际运用中需要非常熟悉经文才行。

《古兰经》的刑法范围广泛,包罗万象。它的犯罪内容既涉及危害一E层人物利益和人身.又包括危害一般穆斯林利益和人身.既有宗教教规.又有道德伦理方面的;既有家庭婚姻.又有继承、债务方面的;既有侵犯财产方面的.又有危害社会秩序方面的。它与中国古代法律’的刑法统筹不一样,是刑法与民法相互兼顾,刑法与民法交织在一起。《古兰经》的刑法规范亦为当今阿拉伯国家所通用。一些进行过法律制度改革的阿拉伯国家仍援用《古兰经》的刑法规定来维护社会秩序.惩罚犯罪。下面我们试从《古兰经》的内容上来分析一下伊斯兰刑法制度的特点:第一保留了阿拉伯游牧部落的习惯即血亲复仇制度的某些特点.表现在实行赎罪金制度,主要适用于侵犯人身的强暴行为,包括杀人、伤害等。但比阿拉伯原有习惯进步,只限于犯罪者本人抵罪,而且赎罪金在被害人同意时可以延缓支付。(古兰经》黄牛章第178节写道:“信道的人们啊!今以杀人者抵罪为你们的定制.公民抵偿公民,奴隶抵偿奴隶.妇女抵偿妇女。如果尸亲有所宽赦,刀昧.一方应依例提出要求,一方应依丰贻母很剖尝•一事后,过分的人.将受痛苦的刑罪。”第179节:“有理智的人们啊!你们在抵罪律中获得生命。”杀人罪赎罪金的多少由犯罪情节来决定,在圣地或在朝魏月份中杀人者,杀害家庭成员和自由穆斯林者从重;杀害妇女交一半赎罪金,杀害非穆斯林交l/3赎罪金。过失杀害一个穆斯林,只需释放一个穆斯林奴隶,并交付赎罪金。这一规定见(古兰经》妇女章第92节:“•一如果被杀者的宗族是你们的盟友,那未.凶手应当以血钱交付尸亲,并释放一个信道的奴隶。谁不能释放奴隶.谁当连续斋戒两月……”。如果被害人或被害人的亲属拒绝接受赎罪金.就只有把犯罪者处死。伤害罪也应交赎罪金,按其所伤害的部分来确定数额的多少.总的来说.比杀人罪轻,既可以处刑.也可以交赎罪金。这种以命偿命.以牙还牙的同态复仇和血员者、杀害穆斯林者一律从重;对于伤害或过亲复仇制度成别叫眼妍雌的固定原则和刑罚。失杀人者一律从轻;对于犯罪后悔过自新的,第二,把犯罪分为固定刑罚的犯罪和未固伤害他人.被害人谅解的.可以从轻.对于背定刑罚的犯罪。叛真主而又改过的,可以原谅或从轻。为了更《古兰纷中“犯罪.一词的使用有百余好地实施对这类犯罪的惩罚.又将正义行为与处,但并未对犯罪的概念予以具体规定。这是犯罪行为作了区分。防卫是正义的行为,因防因为叫尾纷肤只是宗教教规中很小盼一部分.卫而杀死人不是犯罪。

右占兰纷的刑法内容也只占全部篇幅的1/30.第三、(古兰经》中关于刑罚的原则,按它同宗教教规、伦理道德规范共同维护着统治照伊斯兰法学家的意见.是:(l)维护主卜会安阶级的社会秩序.因而,(古兰经》的“犯罪.全;(2)惩戒犯罪者本人;(劝广泛使用肉意义实质上等同于宗教教义上的“惩恶一观念。体刑。其中的第三点构成伊斯兰刑法的又一特正因为如此.《古兰经》的犯罪只强调人的外点.即刑罚的残酷性.死刑广为应用。部行为,并不考虑犯罪的主观到牛和1狱仿面.《古兰经》强调真主明辨善恶.对人的一只要在一个人的外部行为中有恶的不良的使他切善行都能察觉,因而,真主一旦发现有人作人受害的,就视为犯罪.以犯罪论处。这种只歹.图谋不轨,就要秉公判决。真主是一切行考丈泉结果的犯罪就同伦理道德上的行为相交错,为的裁判者。《古兰经》中宜传“末日审判民事和刑事的混合在一起,受道德良心和舆论说”.强调后世的刑罚,把固定的刑罚与后世谊责的行为与违反统治阶级秩序的犯绷环分彼的刑罚相结合,给刑罚原则涂上浓厚的宗教神此。因而.它的犯罪范围厂龙.内容包罗万象。秘色彩,以加强惩罚的效用。这表明.(古兰有背教、不信奉真主和读神这类最大的“不可经》把惩罚犯罪作为一种强叔手段,把来世的饶恕的犯罪”;有危害社会安全和私人利益的警戒与今世的惩罚相提并论.交替使用.以达“必须按真主的指示进行惩处的犯罪”;有不至曙戒与惩罚相济之目的,实现《古兰经》所敬畏真主不去乐善好施从而“违背伦理道德的倡导的一系列规则、规范,维持社会的稳定,犯罪,。这些犯罪既有固定罪名.又有固定刑惩罚万陛敢与法毋咐汹键的碎人和任何行为。罚。这种刑罚种类名目繁多。

固定刑罚的犯罪必须按规定的刑罚判处。末日审判说强调后世刑罚,惫思是说.在这些犯罪的罪名相当准确.包括杀人罪、伤害人世间作恶的人,活着的时候要受到真主的惩罪、偷盗罪、通奸罪、诬告罪、强盗罪、酗酒罚.在死亡之日.也要受到真主的严厉惩罚。罪、诽谤罪、诬蔑罪、贿赂罪、背教罪、诈骗(古兰黔中这种末日审判说,强调人们信奉罪、赌博罪、强迫妇女罪、叛乱罪等。未伊斯兰教并对真主的虔诚。这种刑罚主要适用固定刑罚的犯罪.罪名广泛,但名称不确定,于背判教义、襄读真主、终身作恶者。主要使具有很大伸缩性。行为人实施了这种犯罪就由用火刑、火狱。

脚洲魄情节加以判处。这些罪名是:背弃约伊斯兰的刑罚.既表现在前面所说到的同言、贪生、说谎、吃重利、游荡、临阵脱逃.态复仇方法上.也反映在对于那些危害社会秩诬告某种轻罪、伪证、食不宰物、传闲话等。序、侵犯他人人身权利及财产权利等方面的犯对于这些罪的处罚通常是:识呱鞭答、罚款、罪方面,有杀砍绞斩.乱石砸死,或钉在十字放几一架五这种体刑的广泛适用,是为了能更好地固定刑罚的犯罪都是行为人的实体行为.惩罚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例如,强盔罪.处对子这类罪的处罚规定了从重从轻的情节。如,死刑.或断手足.即砍去右手左足,或逐出本对在圣地上或朝魏月份中杀人者、杀害家庭成.地。通奸罪.罚l。。鞭,女奴减半。后来先知规定对通奸的妇女用乱石砸死。诬告罪,如诬告妇女失贞者.处80鞭。酗酒.处40鞭.后来圣训中规定为阅鞭。对于叛乱、背教、读神等罪.均处以死刑。对于愉窃罪的处罚,第一次犯时,砍去右手.再犯时砍去左手。以后屡犯,分别砍脚砍腿。刑法制度是伊斯兰法中的一个方面。在当代伊斯兰国家中,《古兰经》仍占有权威地位,虽因社会的发展作过许多法律改革.但《古兰经》以及伊斯兰法的主体仍保留下来。如1959年尼日利亚刑法规定.通奸、饮酒等罪除按刑法的规定处罚外,还必须按(古兰经》的规定处以鞭打。在大多数伊斯兰国家.对偷窃罪,仍按古老的传统制度砍去右手;妇女通奸用乱石砸死。巴基斯坦自70弃针弋后期,普遍要求恢复传统伊斯兰法。这说明.作为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法经典的(古兰经》仍具有权威性,它的刑法也仍然有效。

查看全文

小议伊斯兰装饰艺术的审美特点

关键词:伊斯兰装饰艺术审美特征

摘要:以《古兰经》为源泉的伊斯兰教在伊斯兰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它左右着文化和艺术的走向,其特有的宗教思维和信仰使伊斯兰装饰艺术无比发达,并呈现出抽象、满密、规整和均衡的审美趋向。

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中谈及伊斯兰教时说:“从天性上看,伊斯兰教徒不算是讲究艺术的民族。雕工师傅、画家、瓷砖的设计师,只是为打破清真寺墙上的单调,才动手搞点装饰。”①此话明显失之偏颇。原因有三:其一,没有客观地认识到伊斯兰教发展过程及其同时伴生的开放文化观,使伊斯兰艺术广泛吸纳了各民族业已取得的艺术成就,从而营造出富有伊斯兰特色的艺术形式这一历史事实。其二,过于草率地判定伊斯兰装饰艺术不存在深层的文化意义和美学向度。其三,没能洞悉以《古兰经》为源泉的伊斯兰教使伊斯兰装饰艺术呈现出特有的宗教韵味。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做出比较公允、明确的辨析。

实际上,伊斯兰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装饰艺术中。而伊斯兰装饰艺术又集中体现在清真寺建筑的墙面装饰以及织物、陶瓷、金属、玻璃等器皿的纹饰上。其美学原则既区别于西欧和中国,又区别于犹太教、基督教、佛教等其它宗教艺术,其内在的文化动因使之呈现出以下独特的艺术面貌:

一、抽象中的冥索

多数学者把伊斯兰纹饰艺术发达的原因归于伊斯兰教的偶像崇拜戒律。《古兰经》虽没明文规定禁止具象绘画,但却提出:“我的主啊!求你使这个地方变成安全的,求你使我和我的子孙远离偶像崇拜。我的主啊!偶像确已使许多人迷误。”②并有传说,如果塑造了人和动物的形象而不能给其注入生气,在末日来到的时候将受到严惩。“在穆斯林看来,绘画人或动物的形象,即意味着与造物主安拉竞争,这样的人会在裁判日受到最残酷的处罚。于是,形象创造成为伊斯兰艺术中的一大禁区。”③由于《古兰经》对穆斯林信仰和生活准则的决定性作用,导致伊斯兰艺术致力于装饰艺术的发展。此外,宗教一般是通过非人化的偶像崇拜来诱使人们皈依教门,服膺教义的。佛教、基督教便是通过把具体可感的人加以神化,借以宣扬超脱物象的精神本体,并作为人类崇拜的偶像。在汉代末期,佛教正式传入中国之后,大规模的造像活动随即开始。魏晋之后,随着佛教的兴盛,造像活动日益发展,到南朝时达到高峰。不仅如此,当时的许多高僧,还在理论上论证了建造佛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慧远在著名的《万佛影铭序》中就称:“神道无方,触像而寄,百虑所会,非一时之感。”④而规模和影响力居世界三大宗教之首的伊斯兰教选择的不是“触像而寄”,而是无形无相的某种理念,并视其为超越生命的存在。因此,基督教的耶稣、佛教的释迦牟尼均有确定的“实像”,而伊斯兰的真主却是虚拟、抽象的,是不可见的“虚像”。真主创造万物、主宰一切、全知全能,既无处不在,又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既然真主是某种理念的代名词,那么,以抽象的“有形”,反映真主无处不在的“无形”,才是通过艺术感悟真主存在的途径。这种靠悟性感知真主的特质是导致伊斯兰装饰艺术抽象化的另一原因。阿非夫?巴哈尼斯称,伊斯兰艺术重想象和冥索,西方艺术则重科学与思考。而想象和冥思正是抽象艺术的思维方式。更为重要的是,伊斯兰教重知识、崇智慧的远见卓识亦促使其工艺纹饰抽象化、复杂化,同时又为高难度的表现方式提供了思维能力上的先决条件。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多次表达过对知识价值的肯定,这种对知识和智慧的尊重与崇尚,使伊斯兰社会以开放的文化观广泛汲取古代波斯、印度、中国、希腊、罗马的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不仅迅速形成和发展了伊斯兰文化体系,也使宗教与哲学、科学协调发展。而从哲学上看,伊斯兰教主要接受了来自古希腊、古罗马的浸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中世纪阿拉伯著名哲学家伊本?西那采取了带有新柏拉图主义色彩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认为感悟是人类认识真主和世界的一种最高能力,因此,一切失去物质和感性外壳的抽象概念是知识的最高形式,因为人的精神目光应从‘粗糙’的物质显示,从一些具象的事物和现象移开。”⑥伊斯兰艺术能够把几何纹饰发挥到极致,正是这种崇尚抽象思维的智慧使然。花卉、植物纹饰摈除了具象表达,以抽象化的象征性语言,描述“隐而未见的意向”,以近乎极限性的繁丽复杂,构筑视觉上的绚烂迷离。其作用在于打破了视点的固定,使观者在目光顺着藤蔓游走跳跃的时候,精神也随之飞升到永恒的天国乐园,体悟宇宙的精奥美妙,并最终感受到真主创造世界的神奇伟力。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阿拉伯书法在装饰艺术中担当的重要角色。阿拉伯书法出现在装饰艺术中,不同于中国青铜器、古埃及器物上铭文的记载、述说作用,伊斯兰教不仅视书法为智慧的表征,更是象征真主的圣意,在装饰空间嵌入《古兰经》经文、圣训或箴言,真主便可以与信徒无阻碍地交流,书法几乎成了真主的替身。而在视觉上,这种宗教符号式的书法因素的入,进一步强化了装饰艺术的抽象特征。

查看全文

浅谈伊斯兰服饰特色及创新设计

摘要:宁夏伊斯兰服饰作为伊斯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众多学者的关注。通过实践调查、实地走访了解宁夏伊斯兰服饰的款式及特色,并结合中国传统元素对宁夏伊斯兰服饰进行创新设计。

关键词:伊斯兰服饰;宁夏;创新设计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服饰逐渐从最初的兽皮发展至现今柔软的织物。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服饰已不仅仅是保暖御寒的衣物,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类的种群、社会地位、性别、审美能力及经济水平。伊斯兰服饰由阿拉伯帝国传入中国,并吸收和借鉴了各民族服饰文化而不断发展。宁夏作为中国回族聚居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伊斯兰服饰在中国回族服饰中具有代表意义。由于宁夏地处中国内陆,经济发展与上海、北京等地区相比较为落后,受外来影响较小,故其服饰较能保持原有特色。宁夏伊斯兰服饰多种多样,不同年龄、性别及穿着场合,其服饰要求也不同。本文通过对宁夏伊斯兰男女头饰及整体服饰现状的分析,介绍了伊斯兰服饰特色,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元素对其进行创新设计。

1宁夏伊斯兰服饰特色

1.1男子服饰

1.1.1男子头饰号帽是宁夏伊斯兰男子日常生活及出席活动时必需佩戴的头饰,号帽又称顶帽或孝帽[1]。白色号帽一般采用尼龙或涤纶及白色棉织物制作而成,帽上常用白线绣以精致的植物纹样,雅致而富有民族韵味(图1)。年龄大的人常佩戴华达呢或平绒面料制作的号帽或粗毛线钩织而成的号帽。一般春、夏季,伊斯兰人喜爱选用白色号帽,冬季和秋季选用黑色、灰色或褐色等深色号帽。阿訇则多佩戴绿色帽子。传统的伊斯兰号帽大都镶有美丽的金边花纹和刺绣,外观精致。1.1.2男子主体服饰1.1.2.1坎肩宁夏地区早晚温差大,坎肩既可以适当保暖,又穿脱方便,因而成为宁夏伊斯兰男子主要的服装款式。坎肩即通常所称的马甲,其款式简洁大方,穿着效果精干,并同时具有保暖功能,是非常实用的服饰款式。伊斯兰男子的坎肩根据季节不同其厚度也不同。春、秋季伊斯兰男子偏好在衬衣外穿着镶有精美伊斯兰纹样的坎肩(图2),冬季则偏好选择带有羊毛夹层的皮坎肩,外着皮袄或大衣。图2伊斯兰男子穿着的坎肩图3伊斯兰男子穿着的准白1.1.2.2准白准白为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长大衣或袍子。伊斯兰男子经常会在节庆或活动时穿着准百(图3)。由于伊斯兰人崇尚简洁大方的款式,因此准白的廓形一般为“H”型,材质多为涤纶和棉织物,档次较高的准白常采用毛料制成,颜色以黑、白和灰色居多,领型常为小立领,纽扣多为传统的盘扣。

查看全文

伊斯兰伦理道德探研论文

关键词:伊斯兰伦理道德

伊斯兰教传人中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从公元7—14世纪,伴随着大批穆斯林来华,优秀的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也同时向东方传人。并与中国传统文化长久的互相渗透与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涵丰富的中国伊斯兰文化。而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伊斯兰伦理道德观,当然也会在伊斯兰整体文化中体现出来,并在人们的宗教行为与现实生活中发挥重要影响,逐渐形成有益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强大推动力,从而成为中华文明中优秀思想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

伊斯兰教是两世并重的宗教。穆斯林在谋求基本生存条件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过程中为有效地协调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实现自身价值,满足心灵寄托,便以《古兰经》、“圣训”为思想准绳形成牢固的关于家庭关系、社会交往、从业思想等一系列重要的规范性要求,总结出闪烁着伊斯兰思想光辉的道德风范和伦理准则。这一准则在日久年深的社会实践中日臻完善,自成体系,成为一代又一代穆斯林的重要精神支柱,对提高穆斯林精神修养、道德素质,改善穆斯林地区的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穆斯林把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温馨和睦的家庭关系,以及以积极的态度合理的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等,视为真主赋予人类社会的神圣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人必须以一种敬畏的心态和信仰的诚意去身体力行加以实践,而这其中无一不蕴涵着伊斯兰纤而美好的道德伦理因素。不难想象,脱离这种道德约束的行为,必然会对社会的稳定安宁,人际关系和谐和健康等带来极大的破坏,而且也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相违背。

伊斯兰伦理道德观的确立,源于经训原则,并与人们的宗教信仰、物质和精神生活等关系十分密切,因而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思想文化根基。中阿文化的交流融合,使伊斯兰伦理道德的适应和影响范围,从伊斯兰世界向东方社会乃至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扩展和延伸,发展成为世界上大部分人们所普遍遵循的社会公德,如在中国,伊斯兰教倡导的勤政廉洁、秉公办事、尊师重友、尊老爱幼、扶若济困、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等道德行为,不光在穆斯林民族中得到推崇,同时,也是穆斯林民族以外的其他兄弟民族所接受和遵从的,成为中华民族全体人民崇尚和洛守的美德就行,成为衡量一个优秀民族健康心理素质和美好精神情操及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坚持爱国主义教育是伊斯兰教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为人民的事业前赴后继,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建功立业,是穆斯林优秀品质的精髓。在我国历史上,每当国家,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严峻时刻,穆斯林挺身而出,不怕流血牺牲,为国效命的英雄事迹不胜枚举,这种壮举正是他们所具有的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人生观的最好体现。在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时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穆斯林伦理道德修养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之一。

伊斯兰精神的显著特点旧对现实生活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并且认为营造今世是为了后世,这样这能够使穆斯林站在神圣信仰和遵从主命的高度去认识自己对时代、对社会、对人类应有的义务和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有一位宗教思想家曾写下这样的铭言:“名实兼收,不独润身还润屋;经营俱到,真能成己更成人。”他要求人们的作为必须具有明显的,公众的社会目的及相应的效益,凡做事应名实相符,有益于大众,有益于社会和国家,在自己取得成功的时候,也要想到对他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扶持。这一思想明显的反映了伊斯兰教的人世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它对于国家建设与富强,民族进步与振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对于国计民生与人民利益的大事,伊斯兰教总是从各方面动员和鼓励人们予以关注并热情的参与,以实际行动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才智。如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家实行的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转型,西部大开发等许多重大的战略决策,我国穆斯林是非常欢迎的,更何况这些重大战略决策和举措是与穆斯林自身的利益和长远发展息息相关的,参与了它,也就是办了有利于自己琢子孙后代的大事。

查看全文

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

一、国名渊源

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简称“毛里塔尼亚”。

“毛里塔尼亚”得名于国内主要民族摩尔人。“毛里”和“摩尔”是一个名词的两种译法,译民族名为“摩尔”,译国名为“毛里”。意为“黑色的”,指黑皮肤的人。1958年定名为“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

二、地理位置

毛里塔尼亚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西部。西北邻西撒哈拉,东北接阿尔及利亚,东邻马里,南界塞内加尔,西濒大西洋。

三、主要概况

查看全文

伊斯兰教与战后中东社会现代化研究论文

中东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和传播地。伊斯兰教是一种涉世性极强的宗教,政教合一、族教混同、两世兼重是其根本特点。所以,在中东现代化启动、发展乃至受挫的过程中,伊斯兰教与其紧密相随,相伴而行。既体现了与现代化的矛盾和冲突,也表现了与现代化的适应性与相容性。[1]从战后中东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出发,探讨伊斯兰教及其改革与中东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相互关系,研究世俗化与伊斯兰教发展对中东社会现代化产生的影响,对于揭示中东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及其前景具有重要意义。

一、伊斯兰教与政治制度的演进

战后中东地区政治发展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相继诞生了一批现代民族国家。这些民族国家纷纷以政治的或文化的民族主义为立国之本,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为根本宗旨,以发展民族经济从事现代化建设为基本目标,在上层建筑领域则以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的世俗化为基本方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伊斯兰教的社会基础,降低了伊斯兰教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致使传统伊斯兰的政治思想一度受到冷遇,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衰落。尽管在这些国家的宪法中还抽象地肯定伊斯兰教的重要地位,规定伊斯兰教为国教,国家元首也要由穆斯林担任,但实际上官方的意识形态、政治体制、政党组织、议会制度以及政治领导作用等方面还是以世俗化为基本点。伊斯兰教基本上被置于从属于国家政治的地位。所以,战后初期直到60年代末期,伊斯兰教在政治方面的主导作用仅仅体现在是作为阿拉伯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的一种补充,它只是为国家政权的正义性、合法性、庄严性提供了一种传统依据和神圣的象征。[2]

但是,60年代末开始,随着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和迅速蔓延,伊斯兰教在中东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渐加强。各国政府纷纷利用伊斯兰教来加强自己政治的合法性基础,各国政府的议会在制定、颁布并实施一系列内外政策时,均以伊斯兰教为价值判断标准,以争取各阶层穆斯林的支持。他们还在一些官方文件和大众传媒中尽可能地使用穆斯林熟悉的伊斯兰语言,并依靠宗教权威机构来解释各项政策的“合法性”。一些国家的政府还出巨资帮助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就在推行“世俗化”最为积极的埃及、土耳其等国的政府也都十分注意利用伊斯兰教来改变其“世俗”形象,而不再特别强调和推行“政教分离”了。[3]

在一些中东国家,伊斯兰教成为组织反对本国政府的旗帜和工具。在这些组织中原有的伊斯兰反对派组织的活动日趋活跃,名目繁多的新组织也纷纷出现。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埃及、叙利亚、约旦等国的“穆斯林兄弟会”,伊拉克的“号召党”,土耳其的“救国党”,黎巴嫩的“阿迈勒运动”和“真主党”,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革命阵线”等。各国的反对派组织一般都利用伊斯兰教抨击当权者推行的政策违背了正统信仰,违反了伊斯兰教法,破坏了伊斯兰传统社会。甚至认为民族国家本身就是违反伊斯兰教义的。并号召人民应该起来推翻现存政府,重新建立真正的伊斯兰政府。他们往往利用穆斯林群众对现实不满的情绪,掀起民众运动,反对执政当局。一些极端组织和激进分子还采取绑架、暗杀、劫机、袭击政府官员等暴力手段与政府进行斗争。伊斯兰组织对中东政治影响最大的事件是伊朗伊斯兰革命的胜利。

当代伊斯兰教在中东政治中的作用还体现在这些国家的对外政策上。早在战后初期埃及与沙特争雄抗衡的斗争中,双方就都以伊斯兰教为对外政策的工具。纳赛尔执政时期特别强调伊斯兰教在对外政策中的作用,专门发起成立了世界伊斯兰教大会,作为联系和影响保守的阿拉伯国家的一条渠道。沙特阿拉伯则利用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和拥有麦加和麦地那两个伊斯兰圣地的有利条件,发起成立了伊斯兰世界联盟,用泛伊斯兰团结来对抗以埃及为代表的激进的阿拉伯民族主义。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宣布成立的伊斯兰会议组织成为伊斯兰国家走向联合的政治标志,这一体现泛伊斯兰团结精神的国际组织,强调伊斯兰国家有共同的宗教信仰、相似的文化传统和近代历史遭遇,在国际事务中要加强团结,广泛的开展合作。

查看全文

内地伊斯兰教管理制度演变与社会适应

伊斯兰教在我国内地传播发展的历史,是一个不断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进程。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伊斯兰教作为外来宗教,在保持其信仰体系的前提下,管理制度也不断适应社会发生着变化。内地伊斯兰教管理制度的出现、形成与发展,实际上也印证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事实。

一、管理外来穆斯林的蕃坊

蕃坊一词始见于唐大和年间(827-835年)房千里的《投荒杂录》:“顷年在广州蕃坊时,献食多用糖密、脑麝,有鱼俎,甘香而腥臭自若也。”蕃坊最初的设置,据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04记载,应首推海南岛,但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广州。到了宋代,日本学者桑原骘藏《蒲寿庚考》中提及泉州也增设蕃坊。广州蕃坊位于广州城之南,呈长方形,以怀圣寺所在的光塔路为中心,占有马路、街巷、里等十二三条,面积不小,可见当时落居此处的外籍穆斯林人口不少。关于蕃坊的宗教管理职能,中外文献中均有所记载。《唐律疏议》卷6中记载:“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卷2中记载:“化外人谓蕃夷之国,別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其有同类自相犯者,须问本国之制,依其俗法断之。”而唐代来华的穆斯林商人则对蕃坊的宗教管理制度有着更为详尽的记载。阿拉伯人苏莱曼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来广州经商,归国后著有《游记》,书中称:“中国商埠为阿拉伯商人麇集者,曰康府(即广州),该处有回教教师一人,教堂一所……各地回教商贾既多居康府,中国皇帝因任命回教判官一人,以回教风格,治理回民。判官每星期必有数日专与回民共同祈祷,朗读先圣戒训。终讲时,辄与祈祷共为回教苏丹祝福。判官为人正直,听讼公平。一切皆能依《古兰经》、圣训及回教习惯行事。”(张星烺编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集)《中国印度见闻录》一书的译者注中也写道:“在广州,外国商人居住在一个专门地区,以河流为界,和中国人的城市分开。这个区域叫蕃坊,由一个蕃长来领导。蕃长是中国政府任命的,负责处理外国人之间的争端。”蕃坊的蕃长由蕃客推举以及唐宋政府遴选的蕃商中“最有德望”者担任。由于当时大食、波斯等国穆斯林商人在蕃客中居有主导地位,故蕃长为穆斯林担任。蕃长实际上是蕃坊内宗教、经济、社会、民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仲裁者。蕃长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朝廷招引海外商旅来华贸易,从而增加朝廷的巿舶收入。蕃坊存在于唐宋时期,是在特定的地区,由外来穆斯林自我管理的一种方式。蕃坊中穆斯林仍以“驻华”蕃客自居,他们在中国被视为“华外之人”的身份还没有改变,即使已在中国定居,并非中国百姓,所以当时的中央政府在管理上仍以对待侨民的方式来管理他们。蕃坊的出现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说明当时来华的外籍穆斯林已有相当的数量,并在特定的地区聚居,如广州、泉州。蕃长的任命,虽然形式上以蕃客自由推举的形式出现,但主导权在中央政府。蕃坊的教职人员中蕃长负责“判官”之责,如果穆斯林之间发生纠纷,由蕃长依据《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教规来处理,每逢伊斯兰教的节日也由蕃长带领全体穆斯林做礼拜、讲教义、念经等。蕃长不单是蕃坊的政治领袖,而且是蕃坊中的宗教教长。外来穆斯林完全可以按照伊斯兰教教规不受干预的处理殡葬事宜,并且有了专门的穆斯林公墓。宋代的广州在城西十里有专门的穆斯林墓地——蕃冢,杭州置有穆斯林公墓“聚景园”,扬州有普哈丁墓,海南三亚也有穆斯林墓群,并保存至今。林之奇在《拙斋文集》卷15《泉州东坂葬蕃商记》中写道:“蕃商之墓建,发于畴首之蒲霞辛……俾凡绝海之蕃商有死于吾地者,举以(于)斯葬焉。”宋政府允许蕃商设置穆斯林专属墓地,能使在华的蕃客安心,并远扬到穆斯林国家享有良好声誉,从而有益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反映了当时宋朝政府处理宗教问题的智慧和远见。严格来讲,蕃坊不仅仅是管理在华穆斯林的一种方式,它在招徕蕃客来华经商、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增强蕃客的归属意识和凝聚力、保持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纯洁性、稳定社会秩序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历史记载中清晰的看到,蕃坊的设置有利于外来穆斯林适应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唐宣宗时,大食穆斯林李彦升曾考中进士。两宋时期,蕃坊内的穆斯林,除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亦自觉地接受中国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培育。宋熙宁年间(1068-1077),程师孟知广州,“大修学校,日引诸生讲解,负笈而来者相踵。诸蕃子弟皆愿入学”。([宋]朱彧《萍洲可谈》卷2)当时所建的清真寺,也有着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如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扬州仙鹤寺、杭州凤凰寺等,说明唐宋时期的外来穆斯林在坚守自己的信仰的同时,也主动地同社会主流文化相适应。

二、中央政府管理全国伊斯兰教事务机构的设立

元代,伊斯兰教在中国内地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大批中亚、西亚等地的穆斯林迁徏内地,伊斯兰教也随之传播于各地,形成了与唐宋时期完全不同的分布格局。元朝政府对伊斯兰教采取了“恩威相济"的治理策略。“服从者恩之以仁,拒敌者威之以武,恩威相济,功乃易成。”(《元史》卷168“陈天祥传”)元朝政府总体上对穆斯林及其信仰的宽容态度,推动了内地穆斯林人数及清真寺的增加,使内地伊斯兰教在元代达到兴盛阶段,元政府对伊斯兰教事务的管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元代穆斯林人数众多,且分布广,为了加强对内地穆斯林和伊斯兰教事务的管理,元朝初期在中央设置“回回哈的司”,在各地设立“回回掌教哈的所。”“回回哈的司”指在中央政府设置的回回哈的司属机构,而“回回掌教哈的所”便是各地方所设置的哈的司属机构。哈的司和哈的所早期的职责,主要是以哈的作为宗教大师,为朝廷和皇帝祈祷祝福;依照伊斯兰教律受理穆斯林之间的诉讼,裁决案件,掌教念经,管理伊斯兰教内部事务。这是我国中央政府首次设立管理穆斯林和伊斯兰教事务的官方机构。元至大四年(1311)四月,元武宗“罢回回哈的司所”。十月,中书省钦奉圣旨:“哈的大师每只教他们掌教念经者。回回人应有的刑名、户婚、钱粮、大小公事,哈的每休问者,教有司官依体例问者。”(《元典章》卷35)这就是说哈的、回回大师的职权仅限于宗教事务,其它行政司法等权力被剥夺。后哈的司的机构又曾恢复,继续管理伊斯兰教事务。元末来华的伊本•白图泰曾记述,当时回回人聚居区都有自己的掌教和哈的,掌教总管教民的一切事务,哈的专掌审判。“中国城的一个地区是穆斯林居住区,内有清真大寺和道堂,并设有法官和谢赫……掌管穆斯林们事务。另有法官一人处理他们之间的诉讼案件。”①元代开始设立的哈的司所制度已经显现出本土管理的特色。从宗教本身的功能来看,唐宋时期蕃坊的外来穆斯林举行宗教仪式时,是为本国的苏丹祈福;而到了元朝哈的司所制度下,则是要为元朝的皇帝祈福,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元代中后期,随着穆斯林人数和清真寺数量的不断增加,内地穆斯林本身也不断发生变化,并出现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寺坊制度。元代东来的穆斯林,大多数都聚居各地城镇中,他们的宗教信仰一致,生活习俗也基本相同,多数人也能互通语言。共同的宗教感情使他们自然凝聚在一起,集聚于城市中的某些街坊和关厢,这些聚居区被称为“坊”。坊内,普遍建有清真寺,穆斯林围寺而居,形成寺坊。寺坊一般没有明确的坊界,农村多由一个清真寺为核心,结合周围穆斯林村落结成,范围有大有小。大的寺坊,由数十个村落结成,小的寺坊由一个或数个村落结成。城市则以穆斯林聚居的街巷为主,集合散居附近的穆斯林居民构成。因此,城市和农村寺坊穆斯林居民户数多寡不一,每一户穆斯林都隶属于固定的寺坊,寺坊对穆斯林居民都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寺坊最初形成时以穆斯林居住的地域为主,后随着穆斯林人口的增加和新的宗教思想的传入,导致寺坊的分化。原来的一个寺坊内出现了不同派别的穆斯林,分坊立寺,形成单一的寺坊,独立传教,各行其是。寺坊穆斯林共同视维护伊斯兰教的生存和传播为每个穆斯林的神圣职责。在社会生活中,寺坊里的穆斯林互爱互助,“婚丧不振,互相资助;贸易缺资,合力扶持;子弟不能念经者,代为供膳,恩不求报,德不沾名。”②寺坊虽只是一般宗教社团组织,然而,一般民事纠纷,往往由掌教和寺坊中公正人士按经训原则进行调解,其它刑事案件之类诉诸当地官府。寺坊的核心是清真寺,有寺才有坊。元代中叶以后,内地颇具中国伊斯兰教特色清真寺管理制度“三掌教”制出现,这是内地穆斯林自行管理清真寺事务的组织。三掌教制通俗地说是指清真寺内由伊玛目、海推布、穆安津三种教职人员共同管理清真寺教务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实行的早期,三种教职人员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有工作分工的不同。三掌教之间互不隶属,各自执掌自己的职责活动,实际上是一个维持清真寺日常运转的教务协作团队。元代中期以后,三掌教地位平等的格局被打破,其职能也发生变化。伊玛目成为清真寺的掌教,成为实际的负责人;海推布在伊玛日的领导下,协助处理教务;穆安津仍司旧职,负责宣礼之责。三掌教制开始向伊玛目掌教制转化,伊玛目成为清真寺教务的实际负责人,伊玛目掌教制由此也逐渐成为内地管理伊斯兰教的主要制度形式,影响至今。后人曾评价三掌教制“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一种创制,在一般伊斯兰国家和地区尚属少见,这也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历史环境中发展演变的产物”。③

三、内地本土伊斯兰教管理制度的确立

查看全文

剖析在中国发展伊斯兰保险业务研究论文

摘要:伊斯兰律法禁止利息、不确定性交易等经济行为,致使传统保险无法满足穆斯林的保险需求。经过多年的研究,全新的伊斯兰保险诞生,并被穆斯林和非穆斯林所接受,而且市场发展正不断地扩张。我国拥有2000多万伊斯兰人口,而伊斯兰保险市场一片空白,也无学术的理论研究。笔者通过分析我国伊斯兰人口的分布情况及民族特征,以及伊斯兰人口集中地新疆的保险发展状况,探讨了我国发展伊斯兰保险市场面临的诸多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以新疆为试点发展伊斯兰保险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伊斯兰;伊斯兰保险;保险市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伊斯兰复兴主义浪潮席卷全球,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充分渗透时,伊斯兰金融机构便带着鲜明的宗教特色应运而生。这是伊斯兰研究朝向现实性和实用性深入,由伊斯兰经济学家、银行家、法学家等诸领域的学者进行了多年研究所产生的成果。并创立了现代伊斯兰金融学。从此搞活了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伊斯兰金融业已逐渐发展成熟,现有70多个国家相继成立了200多家金融机构,包括伊斯兰银行、伊斯兰保险公司、伊斯兰基金和伊斯兰资本市场等,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伊斯兰金融体系。其中,伊斯兰银行和伊斯兰保险最为引人注目。

全球目前大约有15.7亿穆斯林人口,其中三分之二在亚洲。尽管他们遍布世界各地,大部分穆斯林居住在高速增长的新兴市场①经济体地区。穆斯林国家的保险深度,尤其是寿险深度很低,其2007年保费收入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而整个新兴市场为2.8%②。尽管本世纪以来大多数穆斯林国家的经济增长稳健,保险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保险深度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传统保险不符合伊斯兰信仰。

一、伊斯兰保险的介绍职称论文

伊斯兰保险业是伴随着以伊斯兰银行为主的金融业的发展而出现的,但其合法性却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辨证。在伊斯兰世界中,保险是一直存在争议的一种金融形式,一些学者认为保险是邪恶的异端“比达尔”,未来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真主的意愿,给未来事件保险和承担不确定性收益是侵犯真主权利和对真主至上的裹读。世人以保险金为赌注,将鼓励一种鲁莽的、不顾后果的冒险精神。也有学者认为,保险就其基本原则而言,是无可指责的,其中并不含有赌博和放债取利的因素。他们认为保险业类似于伊斯兰的社会福利制度——天课制度,带有互助、济贫的社会保险性质,在互不相识的保户中间形成一种明显的互助关系。这符合穆斯林追求社会平等和正义的目标,因而值得支持和提倡。目前,从总体来看,没有一个伊斯兰国家绝对禁止一切社会保险活动,但也没有全部放开,而是尽力将保险事业纳入教法的控制之下。

查看全文

民族人口发展分析论文

一、基本状况

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共有十个: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东乡族、撒拉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保安族和塔塔尔族。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这十个民族人口共计2032.06万,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9.3%,约1/5左右,他们的人口变化对整个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北五省区,这五省区的伊斯兰教人口占全国伊斯兰人口的75%。五省区中又以新疆为最多,新疆伊斯兰人口占全国伊斯兰人口的52.4%,十个信仰伊斯兰的民族中七个都主要分布在新疆。在新疆少数民族中96.99%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

二、人口的现状与变动

1.人口增长很快且民族间差异大

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由800.6万增至2031.1万,增长153.8%;而同期全国人口只增长了115.0%。也就是说伊斯兰人口要比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高出33.7%。像这样47年人口就增长1.5倍多,在全国人口史上也是属高速增长之列。这充分说明我国伊斯兰民族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水平都是有保障的,并受益于国家的优惠政策。

查看全文

外国民族人口研究论文

一、人口的现状与变动

1.人口增长很快且民族间差异大

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由800.6万增至2031.1万,增长153.8%;而同期全国人口只增长了115.0%。也就是说伊斯兰人口要比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高出33.7%。像这样47年人口就增长1.5倍多,在全国人口史上也是属高速增长之列。这充分说明我国伊斯兰民族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水平都是有保障的,并受益于国家的优惠政策。

但分别看这十个少数民族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增长率是有区别的,增长较快的是撒拉族、保安族、回族、东乡族、塔吉克族;维吾尔族和柯尔克孜族的增长率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而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则是负增长,这与这两个民族属于中俄跨界民族,其主体部分在国外有关。塔塔尔族在俄罗斯称为鞑靼族,在1962年生活困难时期这二个民族都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中国越境走出。

二、基本状况

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共有十个: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东乡族、撒拉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保安族和塔塔尔族。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这十个民族人口共计2032.06万,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9.3%,约1/5左右,他们的人口变化对整个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