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18:20: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艺术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艺术文化

公共艺术地域文化研究

摘要:为了探究公共艺术中的地域文化,该文从公共艺术和地域文化的概念出发,研究公园、地铁、景观公共艺术中的地域文化发展现状,并分别以武汉大禹神话园、合肥地铁和咸宁市区为例,阐述公共艺术中地域文化的具体应用,以期为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公共艺术;地域文化;公园;地铁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城市化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艺术性、文化性,在公共艺术设计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建设过程中要设计各种各样的公共艺术品,而在设计这些作品时,需要与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设计者要从地域文化中发掘城市特色景观要素,将其融入设计,从而使该城市公共艺术区别于其他城市,展现不一样的独特魅力。

一、公共艺术中的地域文化发展现状

1.公园公共艺术。城市综合公园是设施完备、可以用于开展各类公共户外活动的绿地类型。城市综合公园是城市公园的代表之一,也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拼图,可以较好地呈现地域文化。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公园公共艺术和地域文化的融合逐渐深入,形成了许多特色鲜明的形式,如,艺术感十足的公共雕塑、艺术壁画、造型别致的长椅、创意电话亭、艺术垃圾桶以及模拟树木的景观灯等,还出现了地域文化特色互动性雕塑、地域文化现代装置艺术等,公共艺术地域文化与城市综合公园的结合越发紧密。地域文化的细节处理和设计,能够让人们接受文化的熏陶,也使公园公共艺术更加人性化。然而,在当前公共艺术的发展中,部分设计者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本地地域文化特色的融合,使一些公共艺术设计出现同质化现象。2.地铁公共艺术。地铁是衡量一座城市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展现了一个城市的发展面貌。地铁公共艺术则可以被视为展现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方式,能够凸显城市发展的文化脉络。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仅可以透过地铁公共艺术这一窗口了解该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而且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对该城市产生认同感。地域文化和公共艺术是相互扶持、相互影响的。近年来,地铁公共艺术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如武汉地铁(图1)、合肥地铁等,以独特、别致的公共艺术装饰地铁城市空间,营造了城市艺术氛围,点缀了市民的日常生活,并以此为依托宣传了城市形象,凝聚了各方旅游者和商家的目光,拓展了城市的旅游市场,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3.景观公共艺术。景观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代表性标志之一,其艺术性地记录了城市发展的历史与文化,在当前社会为人们所关注、欣赏。当前,在我国景观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借鉴、模仿的现象。导致该状况出现的原因不止一种,其根源在于部分设计者的公共艺术创作缺乏文化认同感与创新精神。一些设计者为了使作品从感官上吸引人们的注意,在设计中没有合理采用适当的设计元素,导致城市景观设计的不协调。因此,对于一些景观公共艺术设计,市民会产生审美疲劳,认为其缺乏城市个性魅力与文化独特性。

二、公共艺术中的地域文化实际应用分析

查看全文

戏剧艺术文化思考

戏剧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对学生来说,戏剧表演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动作协调、语言流畅、嗓音悦耳,更在于它能够引导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和体验。学生们通过舞台实践,比如参与小品、实验话剧、情景歌舞剧等创作表演的实践过程,从创作或改编剧本、背台词、排练、制作服装、绘制布景到寻找恰当的道具、搭建舞台、布置灯光等,在学习、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表演、鉴赏、设计与动手能力,另外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协作精神。因此,戏剧艺术的教学与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方面能力,同时提高综合艺术素养,对戏剧艺术的教学与实践进行研究与探索对于更高效率的开发学生潜能,更全面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阐释戏剧艺术的基本特点,并结合实践经验,探讨寻求更高效可行的戏剧艺术教学形式。

掌握特点:实践过程中的熏陶

戏剧是综合性艺术,因此戏剧艺术的教学与实践也呈现出专业的多元化特点。演员、导演、舞台设计、灯光设计、音响设计、布景技术、服装设计、化装设计、艺术管理等必须是以一种集体协作的形式完成教学实践,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渗透,从而形成有机的演出流程。戏剧教学的重点在实践演出上,因此我着重突出了演出实践中的问题。例如:表演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探索、灯光特效设备及技术解决方案等,做到全面布局、重点结果,形成实验、演出、再实验的一种良性循环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演出艺术活动和演出实践中的各种难关。演出是门实践的艺术,只有在演出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学生才能逐渐地积累起经验,才能更好地与课堂所学的理论有机地结合,也才能带着问题进课堂。以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因此我建立了学生参与教学与演出的专门计划,按照教学大纲的总体规划,有重点地布局学生参加实验教学与演出。演出实践机会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有机会在一线演出中实际操作,去触碰各种问题,去协调解决问题。因此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的组织能力。正视实践教学方面与专业演出水平的差距,在即保持我们原有艺术教学特点的基础上,也实现了与专业行业标准的接轨,使我们的演出专业化过程更加流畅,也使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得到艺术熏陶。

教学模式:合作方式下的学习

戏剧艺术的教学与实践在中心组织结构的布局上也呈多元化的特点,教学、辅导、实践呈现出一体化流程。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和演出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打破了以往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分成几个组,由各组的学生自己来导演、设计、制作、表演、宣传、营销,这种垂直式的教学模式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树立了责任感,增强了创新意识,学生的创作实践潜能被大大地激发出来,出现了一批由学生自主创作、制作和演出的项目。例如:2007大学生话剧比赛中获得了表演三等奖、最佳导演奖和优秀组织奖,学生们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力受到了大家一致的好评。我们通过实践感到,教学模式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此外,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我也不断引导学生多发掘身边的故事作为素材进行创作,细心观察生活,体验各种人物。因此,当学校一名优秀教师因病突然去世时,学生就根据老师的真实事迹创作并表演的情景小品《老师,别走》,该剧获得了2008年度市教委主办的"为学为人为师"舞台展示比赛的二等奖。

教学空间:特色布局中的体验

查看全文

文化艺术档案课程研究

一、高校开设文化艺术档案课程的意义

文化艺术档案既是民族文化、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国家文化艺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近年来文化艺术档案工作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形成的文字、声像、照片、实物等不同载高校开设文化艺术档案课程的探讨□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李 琳体的文化艺术档案收集整理进展顺利,为国家存留了极其宝贵而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文化部门收集、整理、保存了数量可观的文化艺术档案,并已在艺术生产、艺术教育、艺术研究、文化交流和社会文化工作等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高校开设文化艺术档案课程,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化艺术档案价值,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艺术素质。在加强高校文化艺术教育背景下,开设文化艺术档案课程也是积极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文化艺术课程的一种有益探索。

二、文化艺术档案课程的相关内容

开设文化艺术档案课程是学校开展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观,提高大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使其身心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结合课程目标和文化艺术档案特点,文化艺术档案课程可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和文化艺术档案鉴赏两部分教学内容。

(一)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知识

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文化艺术档案,学生应初步了解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知识。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内涵十分丰富,课程应使学生主要了解文化艺术档案的收集活动、整理方法和利用检索。文化艺术档案收集活动是丰富文化艺术档案藏品的重要途径。学生了解文化艺术档案的收集活动,特别是熟悉了解各类文化艺术档案的归档范围,能够初步判断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形成的哪些艺术材料具有保存价值,有利于增强文化艺术档案收集保护意识,促进国家宝贵文化财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传承。文化艺术档案系统化整理便于科学管理。从文化艺术档案发展的特点出发,了解文化艺术档案整理的方法和标准化要求,了解对文化艺术材料进行系统分类、组合、排列、编目和数字化处理等工作,可以使学生从中了解文化艺术生产规律,便于迅速地从浩瀚的材料中找出需要利用的内容,提高利用效率。如文化艺术档案要以剧(节)目或艺术活动为单位进行整理。一台剧目必然有编剧、导演、演员、作曲、舞美设计、宣传评论等不同载体的材料,这些材料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一套完整的艺术作品,不能因它们各自的作用和特点而将这些材料任意分割成若干类别进行组合。了解了文化艺术活动材料的完整性和成套性,学生利用文化艺术档案时会首先想到按剧目中某一项目和活动来进行查阅。文化艺术档案利用工作是文化艺术档案馆(室)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手段,是整个文化艺术档案工作中最有活力的环节。为了更好地使用文化艺术档案资源,学生应了解文化艺术档案馆(室)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借阅、复制、展览、编纂档案文献等各种服务手段。同时,学生还应了解各种档案检索工具,能够利用目录、索引、指南等档案检索工具查找文化艺术档案。

查看全文

公共艺术文化语境设计探讨

一、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

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创作和环境美化活动,它注重大众审美,符合大众心灵需求,是以提升城市大众生活品质为目的艺术创作活动。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性体现城市的时代内涵和民族特质。拓展城市公共艺术的文化语境,能够增强市民生活的居住文化意识,提高市民文化精神生活品质,实现城市人文环境、物质环境和城市空间的和谐统一。

二、公共艺术的文化语境拓展

世界上有很多城市的公共艺术作品,它们将城市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时代文化作为设计要素,充分发挥本地的精神品质和人文价值,成为了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和艺术形象。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公共艺术作品的文化语境拓展在现代城市建设发展中的重要性。英国威尔士的加迪夫港《商船战争纪念碑》,由布莱恩•费尔(BrianFell)创作。这件作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商船海员具象写实的面庞;另一个则是废弃的商船外壳。两个截然不同的外观形象交织在一起,形象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当地的城市文化和历史事件。当地人们组织各种活动纪念商贸海战死亡者,也通过该作品感受到当年战争的残酷和悲伤。作品唤起人们的丰富联想,打动每一个人的内心。位于芝加哥市政广场的《火烈鸟》,由美国雕塑家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Calder)创作。作品高度有15.9米,用红色钢板铆接而成。《火烈鸟》通过斜线和弧线在空间中的穿插关系塑造形体,变化丰富的形体表现与周围直线构成的现代都市建筑形态形成一种鲜明对比。作品色彩鲜红热烈,姿态轻盈活泼,显示出极强的生命活力和激烈动感。在作品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也以一种独特的创新精神展现出全新的现代艺术形式,体现现代都市人们乐观主义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并赢得当地公众对公共艺术文化语境表达的认同。《洋关码头百年纪念雕塑》坐落在广西南宁邕江河畔江北大道堤岸休闲广场上,雕塑群全长45米,高度有3米,按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划分,将作品分为5个主题。该作品以具象的造型艺术表现手法描述当地历史事件:1907年南宁开埠;1921年孙中山到南宁筹措北伐;1929年邓小平领导南宁兵变;1958年同志冬游邕江;2006年在南宁举行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洋关码头百年纪念雕塑》见证了孙中山、邓小平和三位中国历史上的伟人在南宁的光辉革命历程,再现并传播南宁的历史和文化,拓展艺术文化的设计语境,对提升当地城市精神品位、塑造城市文明形象有着重要意义。位于广西南宁市五象广场的《五象泉雕塑》,是具有南宁市典型地域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五象泉雕塑采用大理石材质制作,五头大象朝着不同的方位,以独特的方式向八方来客诉说南宁的地域文化:相传在战国时期,秦始皇为了治理南方水患,将岭南的五头宝象赶来堵住山洪。宝象临近南宁的时候却止步不前,秦始皇不禁大怒,醒来后发现是一场梦。之后,秦始皇半信半疑派人去南方打探。南边果然多了五座酷似大象的山,从此以后,南宁的水患减少了,五象岭便成为人们心目中保护南宁的吉祥形象。传说五象广场的五象泉雕塑就来源于五象岭的民间传说。五象泉雕塑屹立在五象广场中间,与周围的环境相关联,灵活运用当地地域文化特色和民间传说作为创作元素,很好地融入到现代城市人们的生活当中,地域文化代入感鲜明,深受大众的喜爱和欢迎。五象泉雕塑的文化语境拓展,使作品环绕在高大时尚的写字楼中间,显得格外纯朴而且亲切,拉近与人们心理上的距离,极富形象生动的艺术表现张力,对打造南宁城市精神品牌、提升城市精神生活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原始艺术是现代公共艺术的文化背景,传统手工艺和近代建筑装饰为现代公共艺术提供了技术基础,公共艺术的艺术表现决定了现代城市公共文化的精神高度。公共艺术受城市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时代文化的影响,与现代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诸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拓展公共艺术文化语境,使城市公共艺术能够更加贴近当地人们的生活,营造出和谐的文化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艺术编导文化蕴含

在现今电视传媒行业中,艺术编导是一个有实质内涵的职位,一个节目的艺术编导必须参与整个节目的运作,这样才能达成节目目标。从现实的创作情况看,艺术编导的设计与节目策划往往融合在一起。正是由于他们通晓各个环节,才保证了具有对节目进行长远规划和高瞻远瞩的艺术能力。同时,艺术编导既需要敏感和热情,也需要稳重和细腻。他们在具备从业人员必备素质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在实施过程中灵活应变。因此,作为艺术编导,需要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及艺术素养。艺术编导的文化底蕴应该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素质、知识水平

在这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无时无刻地用知识武装自己,作为编导尤其如此。我们知道,知识水平反应了一个人掌握知识所达到的高度。从节目制作的角度来看,制作者的知识水平越高,学问越渊博,那么节目的知识含量、信息量就多而准确。作为一个艺术编导,必须“无所不知”。比如你要做法律方面的节目,你必须懂法学方面的东西,你要做经济类节目,你必须懂经济学上的东西,你要做访谈类节目,你必须研究人际沟通与谈话技巧方面的内容。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故宫》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厚重的文化气息,赏心悦目的画面以及一段段精彩的解说词无不显示着艺术编导们的才华横溢和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深层感悟。如果没有历史、地理、政治、建筑、文化等方面的广博知识,恐怕是不能拍出如此内容丰富、底蕴厚重的纪录片的。因此,艺术编导是一个节目的核心,核心的知识水平提高了,节目的内容水平也就提高了,节目质量就提升了。

二、文化修养、文学功力

文化修养是指对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方面的认识、理解和感悟。电视是传播信息的艺术,从视听语言的角度来看,电视不仅是传播新闻的工具更是人们学习知识、获得享受的艺术平台。只有艺术编导的文化修养高了,节目的文化内涵才会丰满。知识的滋养、文化的浸润使人睿智、开启心灵、发现感悟,提升自己的价值。中央电视台的精品电视栏目《百家讲坛》就是以传播文化知识、提升大众文化修养的优秀栏目。一位位教授、专家、学者到这里来讲学,他们在台前,编导团队在幕后。学者们的讲学只是课堂式的传授,而要把课堂搬到电视,则必须经过经过编导的策划,否则精彩的讲学就会变得生硬死板。实际上艺术编导不但要统筹全局,而且还需要细致局部。如果没有对学者们所讲的历史文化、人文艺术、政治地理有明晰的认识和感悟,如果不清楚历史与人文的深层内涵,如果不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做不到博古通今,就无法将节目做得精彩。所以,艺术编导的文化修养切实关系到电视节目的成败与节目质量的优劣。

三、艺术气质、感染力

查看全文

谈民族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摘要】贵州自古作为一个多民族大省,各种文化交融至今,有了非常深刻的艺术内涵。贵州人民用智慧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的美好生活,凝聚成优秀的地方文化。改革开放至今,贵州民族艺术也不再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而是在发展中不断成长,成为具有开放性、时代性、创新性的新艺术。

【关键词】贵州;文化;艺术

贵州省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地形以山地为主,自古便有“地无三尺平”的说法。虽然气候宜人,但由于山地居多并且信息较为闭塞,很难与外界沟通,在农业社会时代一直被认为是落后和贫穷的地方,所以出现了如“夜郎自大”“黔驴技穷”这样的古语。特殊的地理、人文、社会环境,造就了贵州不同于周边巴蜀、荆楚地区的独特文化。哪怕同一民族间的相同文化,受环境和地域的影响,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例如“南侗”“北侗”之间的文化差异。侗族源于古“百越”族系,侗语以锦屏、黎平交界地为界限,南边称之为侗语南部方言区,北边称之为侗语北部方言区。南部方言区中有三个土语区,北部方言区中有四个土语区。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对民族艺术的传播与发展极为重视,建国之初,曾提出新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就贵州民间艺术的传播渠道而言,传统的传播渠道通常是口耳相传,通过艺术创作、表演等形式的传播,或者通过口语来实现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艺术交流。虽然民间艺术的传播渠道较为丰富,但缺乏良好的传承环境,这也是贵州民间艺术传播的一大难题。虽然传承困难重重,却依然无法阻止贵州民族艺术的发展。当今贵州民族艺术的发展是开放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集成,不仅保留了传统,更将新时代的民族精神融入艺术中,实现新时代贵州艺术的百花齐放。

一、开放性-民间艺术贴近生活

贵州各民族的音乐在悠久的历史传承中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延续,这种传承方式具有保持艺术作品的准确性和原始性的特点。各民族间的互相封闭也使得本民族的艺术并不传给外来人,例如有些侗寨,不同姓氏或不同支脉,都有着不同的传承者,且不同姓氏之间不能相互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这种传承的局限性和私密性也随之弱化,更多的外来人,或是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学习者纷纷来到贵州这片土地上,学习贵州优秀的传统艺术,闭塞大山中的歌声也逐渐让全世界听见。2015年,非遗司开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该项计划帮助非遗传承人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对传统文化的开放学习,贵州早在1984年便开始进行尝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室、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文化馆与榕江县车民小学,进行了“侗歌进课堂”的教学试验,之后又成立了“金蝉侗族少儿艺术团”,将校内外音乐教育相结合,走了一条“侗族大歌进课堂”的探索路线。从“侗族大歌进课堂”到后来的“民族文化进课堂”,除各民族的歌唱、器乐、绘画、舞蹈外,还增加了例如“苗族蜡染”等手工技艺内容。以榕江县为例,榕江县车江中学,针对民族音乐兴办了“侗歌班”“牛腿琴班”“芦笙班”;针对民族体育兴办了“踩高脚班”“摔跤班”;针对民族美术、工艺兴办了“蜡染班”。榕江县民族中学针对民族音乐开展了“侗歌班”“琵琶歌班”“芦笙班”“琵琶班”;针对民族体育开展了“摔跤班”“独竹漂班”;针对理论知识开展了“侗族民谣班”“侗族历史班”等。县城内共有十几所学校开设了民族文化课程,可见贵州各地对民族教育的重视。贵州一直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对待贵州传统音乐。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今的发展中不是固定的、封闭的知识体系,应始终保持开放的精神,不断将新的理论内容和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体系融入民族音乐的教学和传播中,使民族音乐始终保持传统和活力并存。

二、时代性-民间艺术适应时代需求

查看全文

艺术文化研究论文

“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复兴”。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国民教育”和“人民精神”建设的问题。“人生艺术化”作为中国现代美学所提出的以艺术精神来建设国民人格和心灵的独特道路,在今天,仍有其合理和重要的意义。其所倡导的诗性之路在今天对于人格建设具有重要启迪。同时,我们又完全有必要将其诗性之维与现实的历史实践、社会改造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只有将改造外部世界的历史实践和发展塑造自我的主体进程相统一,人才能真正在历史实践的必然性中获得主体生命的自由性,从而达成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理想。为此,我们也只有将对人的精神与心灵的美学追求真正包容在人的现实实践中,我们才可能真正成就生命的艺术化与人生的诗意化。此时,不管是科学化,还是艺术化,都不再是人性的分裂,而是生命在其本真境界中向着自身人性的圆成,是生命与生命、生命与世界的诗意共舞。因此,真正的诗性超越既是审美的超越,也是现实的涅槃。

1

“人生艺术化”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美学、文艺思想所提出的一个美学的、文学艺术的、也是文化的命题。所谓“人生艺术化”,也就是要以美的艺术精神来濡染人格与心灵,使人的整个生命境界成就为艺术般美丽而富有意义的诗性境界。

“人生艺术化”的核心精神源自梁启超。20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在《“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为学与做人》等文中率先提出了“生活的艺术化”的命题,并将“生活的艺术化”的精神阐释为“无所为而为”的“趣味主义”精神,是“把人类计较利害的观念,变为艺术的、情感的”,“喜欢做便做”。这种“为劳动而劳动,为生活而生活”的境界梁启超将其誉为“趣味化艺术化”的境界。它的要旨是“责任”与“兴味”的统一,所谓“责任”是宇宙众生运化的大境界,“兴味”则是个体情感的激扬勃发。它倡导实践主体由情而动,有真性情,有大情怀,能将小我之兴味与众生宇宙之运化相融通,最终超越小我之成败得失而体会“无所为而为”的真生命创化之“春意”,从而使人生从烦闷至清凉,从平淡显灿烂。因此“生活的艺术化”非逃避责任,也非游戏人生,而是要求个体从生命最根本处建立纯粹的情感与人格,实现生命的大境界大价值,并从中体会到生命的美与意味。

“生活的艺术化”的命题与精神最早为朱光潜所承续。20世纪30年代初,朱光潜在《谈美》中专列了一节“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他较为集中而具体地发挥丰富了梁启超所提出的命题,并将其表述明确为“人生的艺术化”。这一提法日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逐渐定型为中国现代美学与文化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朱光潜着重从艺术切入,强调艺术的精神就是“无所为而为”的审美精神,我们的学问、事业、人生都要像创造艺术品一样贯彻美的艺术精神。朱光潜对艺术的审美本质及其美感要素作了具体的阐释。他提出,“人生的艺术化”既是“人生的情趣化”,也是“人生的严肃主义”。

三四十年代,丰子恺、宗白华等也对“人生艺术化”命题的丰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子恺提出了“真率人生”的命题,成为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白华则从意境出发对生命的自由诗境进行了生动而深刻的阐释构建,成为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最为绚烂的华章之一。

查看全文

解析巫文化艺术

摘要:巫文化时代属于史前文明时代,巫文化则是远古人类的原始图腾崇拜文化。巫文化时期,人类开始欣赏客观世界的美,并且用各种技术与材料表现这种美,从当时的艺术品中便展现出了巫文化艺术的独特审美特征。祖先们的智慧与辛勤,也为巫文化艺术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精神意义。

关键词:巫文化艺术内涵象征意义审美特征装饰性

远古巫文化时代点燃了人类文明,是人类童年精神与智慧的启蒙、觉醒时代。[1]巫文化则是远古人类在繁衍生息中,创造的一种适应并改造自然的原始图腾崇拜文化。巫文化时期,人类已开始欣赏客观世界的形态之美;观察四季变化,欣赏自然界的物象与色彩的美丽,并且用各种技术与材料将这种感觉到的美融合为一件件奇妙的艺术品,并借助想像和创造的绘画、雕塑形象来完成自己的意志。从目前我国出土的史前文物来看,那些稚拙的艺术品都闪耀着远古人类智慧与勤劳之光,在一些洞窟壁画上,那些质朴、单纯的图像描述了远古的动人故事;一些由陶土烧制、并镶嵌着宝石的神灵头像暗示了祖先们敬神的虔诚;还有那些有着美妙装饰图案的器皿,也展现了祖先们热切表现世间美丽的心。从大量岩画、陶器中,我们看出了祖先们的非凡智慧、勤劳和想象力,他们为巫文化艺术赋予了丰富多彩的内涵和精神意义,其作品也展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特征与品格。

一、巫文化艺术的丰富内涵

巫文化艺术包容了丰富的内涵,它是人们的多种意识和诸种日常经验的交织体,传载了祖先们的精神追求与生活体验。

巫文化时期,人类有着强烈的崇神观念,他们通过巫术、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将原始本能和超自然世界的各种意象以独特的方式融合,形成一种古老的象征语言。这种象征语言具有两重意义,即物象本身的意义和它隐喻的观念意义,在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造型上表现出来的通常为物象自身和超越物象之上的幻象。祖先们在两者之间不会作出根本的区别,因此象征形象实际上是想象力把对原始人生存或精神有价值的幻象转化成为形象。这些形象便体现出了巫文化艺术的强烈象征意义。

查看全文

绘画艺术华侨文化色彩

江门素有“全国第一侨乡”称谓。上溯南宋,至清末民初850余年的时间,江门人绵延不断地走向世界各地,择地而居,接受西式文化教育。造就了一批传播异域文化的使者、有成就的中国现代美术家。他们不仅为家乡的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将世界各国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先进科技带回了祖国。其中就有被孙中山称誉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的李铁夫。李铁夫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是富有正义感和民族气节的爱国者,也是我国具有高深艺术造诣的伟大艺术家、更是侨乡人民的骄子。他是我国接受西方美术教育的第一人。在他的美术创作中体现出了那种充满民族情感、华侨文化特质浓厚色彩。

一、自由平等的民主意识

华侨文化主要特点是吸收了西方文化、文明的精华。在政治上追求民主平等,在我国实现民主革命进程中起着启蒙和推动的作用。《蔡锐廷烈士之死》是作者1946年在76岁高龄的作品。画家马任达先生对此画的评价道:“沧海遗珠《蔡锐廷烈士之死》,那独特的构图,足以独树大纛!”。作者对画幅有着巧妙的安排,一位中年壮士带着手铐脚镣横躺在血泊中,僵冷的躯体占领了大篇幅的位置。背景由纯净的冷色调作铺垫,鲜血汩汩流淌,画面气氛惨烈。作者用象征手法描绘礼帽跌落地上,寓意壮士遇难了。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革命烈士的缅怀之情。画作场面悲壮、哀伤、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它不仅触动着观众的视觉神经,而且牵引着人们的情绪,跟随感受画家不平静的悲愤心情。作品凝聚了画家一生对生活的思考、生命的感悟、历史回顾和艺术的体验,它将主题与形式达到了高度统一。在国外读书时,提铁夫成绩很好。一个华侨的画家超越西方人,让洋人十分妒嫉,于是设下圈套戏弄他,有意安排一个白人姑娘亲近他、戏弄他待。导致他感情失败心灵受创,终身不娶过着独居的生活。李铁夫有感于民族和民主制度的不平等,更加坚定了他追求民主革命的决心。他后来写了一首诗:“故国方遭劫,男儿志未舒。羞为爱情误,当作铁丈夫。”这些诗反映他的爱国激情和高尚节操。江门侨乡为纪念他对我国民主革命、对华侨文化的突出贡献,特开纪念馆、立雕像以示敬仰。

二、开放兼容的人文意识

江门五邑是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沿海城市,华侨接触异域文明在地理上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越条件,它对华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华侨文化在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在使中华民族母体文化的尊严和价值得以传承发挥的同时,又能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优点和特长以充实发展自己、兼收并蓄为我所用。显示了其文化灵活性和独特的魅力。它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域外的海洋文化的多种元素。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有一批有志改良中国美术现状的年青学者纷纷走出国门,到西方学习美术。李铁夫是以华侨身份的特殊途径最先出国的。他在西方院校研究透视学、解剖学、学习人物或风景写生等等。虚心地学习他国的文化知识,接受正规的教育。他1905年到美国,拜美国名匠——威廉•斯和约翰•萨金特为师,接受西方正统美术训练时间长达九年,基础扎实,成绩优异。这一时期的作品有《音乐家》《老医生》《未完成的老人像》《斗牛士》《大学生》《蓝眼青年》《金发女郎》等。

《音乐家》一画具有李铁夫完美肖像画的典型风格,作者在表现重点人物时,运用古典写实主义传统,将精力花在对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刻划上。他恰当地处理好油画色彩的冷暖调子、虚实关系,做到主次分明。描绘对象生动,画面庄重、典雅、构图严谨,用笔果断、笔法概括洗练。徐悲鸿曾一见其作品即推崇说:“其肖像油画技巧之高只有在西方才能看到。”李铁夫在学习中发现水彩画与中国水墨写意画最相近似。水彩画讲究光线、明暗和体积的表现,具有淋漓、水色交融、色彩轻快而优雅的特点。他偏爱用水彩画来表现山水风景,以致回国后仍然致力这一画种的研究并创作有大量作品。《瓶菊》是中西文化兼容性很强的一件作品。由于受约翰•萨金特画风的影响,多少带有几分英国水彩画韵味,用色水分饱满、明快、斑斓,笔法洒脱、灵动、注重光色气氛渲染。同时作品又富有中国画审美趣味的特点和内涵,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更具抽象思维的意味。《瓶菊》美如一个深情的少女,正如林风眠先生说:“美是人间一个深情的淑女……会使人得到他所愿得到的那种温情和安慰”。《瓶菊》在我国美术史上地位很高,可谓是举足轻重的作品,在“中国百年水彩画展”中,被选为展览画册的封面。李铁夫一生没有放弃中国的传统文化,常做诗、写对联、练习书法、画国画。这种文化的“根”性对他一生艺术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好学精神和浓厚兴趣使他有能力可以立足欧美,成为不分国界的美术大师。李铁夫的艺术实践体现了融会中西文化、兼收并蓄的华侨文化特色。在人文精神层面上,表现出弘扬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对命运的关注和对不同文化的包容。

查看全文

消费文化视野下影视艺术综述

一、消费社会的符码化

“人类社会的最初消费不是来源于生存需要或‘自然规律’,而是来源于文化限制,也就是说,最初的消费是一种制度,物品的生产和交换是为了明确社会阶级地位的划分。也就是一种象征性的物品展示景观,人们通过展示手镯、颈圈、华丽服饰等等,并以这些物品为中心来建立自己的社会价值和地位系统。”富裕的社会上层阶级通过对超出物品实用价值和生存价值的奢侈性消费,以便向他人炫耀自己的金钱财力,从而展示自己社会地位的高贵和显达,而自己的荣耀和声誉就借助于社会地位这种无形的符号价值而不断攀升。

因此,社会阶层的划分在某种程度上就以我们选择、积累、操纵和消费物品为惟一衡量标准,从而保证社会正常秩序和价值交换系统的正常运行。消费社会实质上是对原始社会物品价值代表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一种回归,它本身也代表着一种文化,人们消费的不是实物,而是一种文化,一种表达意义的符号系统。然而“消费社会中的消费现象不能从单个的消费对象上予以理解,应该把消费对象看作是一个整体性的意义符号系统”。

在该系统中,符号化的商品附着着一种文化取向和身份认同,而商品化的符号仅仅代表着交换媒介,它仅仅满足着人类自然和生物秩序的延续,与符号化的商品所代表的娱乐和享受的满足截然不同。消费理性个体的自由选择,它追求的是最大的功用。“理想主义的观点是最根深蒂固的、最顽固的:增长,即丰盛;丰盛,即民主。”消费根本不是所谓的真实物品的需求,仅仅是一种理论意义上的符号抽象,“分析‘丰盛’并不是从数字上去验证它,数字只能是跟神话一样的神话。计划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变,要用另一种不同于它的逻辑去把握丰盛的神话。”

“在消费社会消费的是理念,不是物品。因为消费所涉及的事情,乃是文化符号以及符号之间的关系。消费并不仅是一个经济过程,消费更是一个社会与文化的过程。”通过消费,人们会觉得生活更有品位。当物品转换成一种符号象征,当消费转换成一种被符号操纵的行为时,人与人之间关系也逐步演化成为一种消费关系,换句话说,就是物品成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媒介。“消费从而也成为人之自我表达和暴露的主要形式和意义来源,对符号之意义的消费在不知不觉中建构了新型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在消费社会,整个社会文化、社交、礼仪、人际关系俨然成了消费物品的附属物和代名词,消费物品使得商品的功能逐步异化,人们需求不断分层化,物品把持着利益链条的话语权,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将社会媚俗化和戏剧化。也就是说,物品在其呈现的空间内被幻化为影像、符号和消费的代名词。这样消费就被演绎成符号吸收的过程和被符号内化的范型。物物交换过程强制性的成为了一种符号发送和接受的过程,而个体的存在和功能在符号互动中渐趋弱化了。

二、符号化艺术下的电影艺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