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探索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17:55: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艺术探索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艺术探索

艺术探索创新思考

摘要: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创新受到民族文化、道德、法律等社会条件的制约。对危害社会又阻碍艺术健康发展的极端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是错误的。宽容对待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展开正常的艺术批评,是艺术繁荣和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艺术创新;社会制约性;艺术批评

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制约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之一的艺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艺术虽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但它必定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只能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进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复合体,经济政治文化又具有内在的联系。一方的变化受到其它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方的变动必然引起其它方面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单刀直入,也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畸形发展。文化是由科技、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等因素构成的精神力量。组成文化的各因素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因此,作为文化因素之一的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不能不考虑道德、法律等因素的制约。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交往越来越密切,相互碰幢越来越激烈。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艺思潮对我国文艺的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而又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同志早就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本着“洋为中用”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在艺术探索、艺术创新中,一些人分不清香花和毒草,对外来文化全盘照搬,机械模仿。近几年,对我国艺术影响较大的是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消解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的界限、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把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艺术与生活等同起来,取消艺术的审美、认识、教育等功能,是后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负面影响下,艺术领域出现了以消解民族文化、道德,甚至法律为时尚,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象,浮躁、刺激、自我抚摩、回避是非、消解道义、逃避责任、告别崇高、低俗化、庸俗化等有所抬头。前几年,行为艺术极端化比较突出,吃死孩子、烙印、植皮、把人脑制成脑浆到超市去卖、男女裸体摞在一起等行为被赋予了艺术的意义。近几年,也出现了《@41》及把自己的女性外阴特写照公开展出的事情。搞笑要有一定的限度,超出一定度的搞笑就会走向变态。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能看到一些搞笑走向变态的“艺术作品”。如可口可乐广告竟是在卫生巾上用可口可乐的颜色涂上可乐瓶的图案;红艳艳的双唇张着大嘴的男性小便池;男青年戴着镶有丰满“乳房”的围巾,女青年穿着织有逼真“男性生殖器”的裤子……。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一旦超出了它的“度”,就会走向反面。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有其文化积淀。脱离文化的艺术是悬空的,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有其丰富的文化基础,有重伦理道德、重人格修养、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而极少数行为艺术家搞的所谓“行为艺术”与我国的道德、法律相悖,实属“垃圾文化”,丑恶行为。当某行为艺术家食死婴、喝男性生殖器泡的酒的行为公布与世时,连外国记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前卫艺术的大胆堪称世界之最。康德告诫人们应该从艺术中看到道德的责任。如果艺术没有道德的责任,就会变成社会的毒素。

离开民族文化民族道德,以艺术的名义,进行所谓的创新,实际上是为了名和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的‘生效’。艺术的背后是金钱。金钱是酵母,是春药,是动力,是手段,更是目的。金钱的魔力人人皆知。金钱不仅可以使艺术家变得艳俗,同样可以使批评变得浮夸。……美元、市场才是衡量艺术家成功的标准。艺术家成功了肯定有钱,最有钱的艺术家肯定就是最成功的艺术家。于是,按照这种’现钞主义’价值原则,吕澎的‘90年代艺术史’在一些人眼里,自然也就成了变相的财富论坛或者类似财富排行榜的化名册”。“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政治波谱、玩世现实主义等品牌化艺术以及至今仍在’倒卖’中国古董的艺术家的的一些作品已成为西方艺术大餐不可缺少的中国‘春卷’。……它部分地满足了中国艺术家渴望与西方交流、对话的欲望,并使一些艺术家一夜暴富或步入小康”。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某艺术批评家“面对当时正轰轰烈烈的中国前卫艺术用最不招人喜欢的腔调说:中国前卫艺术家都是倒爷”。

查看全文

艺术探索与社会制约性透析

摘要: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创新受到民族文化、道德、法律等社会条件的制约。对危害社会又阻碍艺术健康发展的极端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是错误的。宽容对待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展开正常的艺术批评,是艺术繁荣和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艺术创新;社会制约性;艺术批评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要发展,就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然而,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探索和创新,探索和创新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不顾民族文化、道德、法律的制约,热衷于展现黄色的、淫秽的主题和出格行为等等所谓的探索和创新,既不利于艺术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制约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之一的艺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艺术虽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但它必定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只能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进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复合体,经济政治文化又具有内在的联系。一方的变化受到其它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方的变动必然引起其它方面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单刀直入,也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畸形发展。文化是由科技、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等因素构成的精神力量。组成文化的各因素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因此,作为文化因素之一的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不能不考虑道德、法律等因素的制约。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交往越来越密切,相互碰幢越来越激烈。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艺思潮对我国文艺的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而又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同志早就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本着“洋为中用”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在艺术探索、艺术创新中,一些人分不清香花和毒草,对外来文化全盘照搬,机械模仿。近几年,对我国艺术影响较大的是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消解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的界限、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把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艺术与生活等同起来,取消艺术的审美、认识、教育等功能,是后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负面影响下,艺术领域出现了以消解民族文化、道德,甚至法律为时尚,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象,浮躁、刺激、自我抚摩、回避是非、消解道义、逃避责任、告别崇高、低俗化、庸俗化等有所抬头。前几年,行为艺术极端化比较突出,吃死孩子、烙印、植皮、把人脑制成脑浆到超市去卖、男女裸体摞在一起等行为被赋予了艺术的意义。近几年,也出现了《@41》及把自己的女性外阴特写照公开展出的事情。搞笑要有一定的限度,超出一定度的搞笑就会走向变态。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能看到一些搞笑走向变态的“艺术作品”。如可口可乐广告竟是在卫生巾上用可口可乐的颜色涂上可乐瓶的图案;红艳艳的双唇张着大嘴的男性小便池;男青年戴着镶有丰满“乳房”的围巾,女青年穿着织有逼真“男性生殖器”的裤子……。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一旦超出了它的“度”,就会走向反面。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有其文化积淀。脱离文化的艺术是悬空的,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有其丰富的文化基础,有重伦理道德、重人格修养、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而极少数行为艺术家搞的所谓“行为艺术”与我国的道德、法律相悖,实属“垃圾文化”,丑恶行为。当某行为艺术家食死婴、喝男性生殖器泡的酒的行为公布与世时,连外国记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前卫艺术的大胆堪称世界之最。康德告诫人们应该从艺术中看到道德的责任。如果艺术没有道德的责任,就会变成社会的毒素。

查看全文

冼星海的艺术歌曲探索

星海是一位真正有才华的、多产的作曲家。他继承和发展了“五四”运动以来的新音乐传统,运用丰富多样的音乐体裁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伟大现实,创造了许多具有强烈时代精神和民族气派的优秀作品。冼星海的名字许多人并不陌生。他的名字常常同《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二月里来》等抗日救亡歌曲联系一起。而他的一些艺术歌曲却很少为世人所知,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上世纪四十年代,党组织委派星海去当时的苏联学习与工作。由于国民党当局的阻挠,他在西安停留了一段时间,直至当年的十二月份才到达莫斯科。在西安逗留期间,他根据古典诗词谱写了四首艺术歌曲。这四首古诗词都是写离情别绪的。据冼星海的《创作扎纪》中记载“一九三九年五月十一日,离别了韵玲,在西安逗留了几个月,闲暇无事写这四首以志别离之情。一九四O年才完成和声。”由于短时间离开了战争的环境,冼星海开始静下心来,认真考虑和探究艺术问题,并尝试用民族音调进行艺术歌曲的创作。笔者认为:研究冼星海的艺术歌曲应当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音乐创作中民族化音乐语言的运用。艺术歌曲是舶来品,其灵魂就是旋律,如果不能在这方面取得突破,那么,我们的艺术歌曲只能是西方音乐的复制品,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

二、民族音乐对其作品的渗透影响。从冼星海的艺术歌曲中你不难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民族音乐的乡土气息,这一点与他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三、创造性地把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的因素用于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大胆地融入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的因素,这在当时是非常有创造性的举动,不拘一格、开拓创新的理念是冼星海留给我们后人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借鉴民族音乐乐音带腔的特点,在词曲的结合上,采用一字多音的处理方法手法。

五、歌曲中拖腔与甩腔的处理手法。

查看全文

装潢艺术专业改革探索

为了迎合市场经济的需要,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办了装潢艺术设计专业,面对“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新形势,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具体说,高等职业教育离“市场”更近,通过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端技能人才。

1.更新教学观念,重组优化课程体系

(1).共研“岗位课程”目标任务首先应明确毕业生在企业专门岗位上做什么和怎么做,应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共研“岗位课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应根据就业岗位来设计,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学生专业所涉岗位,共同深入细致研讨该岗位的目标任务,进而形成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点,最终构建“岗位课程”目标、任务、知识和能力体系。

(2).开发“双堂双标”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方案的执行需要课程教学标准。制定课程标准要规定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明确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出课程实施建议(教学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学生学习评价建议)等。专业课程要融“教、学、做”为一体,交融“课堂”与“店堂”、理论与实践,必需要开发“双堂双纲”教学标准,包括在校教学和在企业教学标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标准。

(3).围绕专业课程与企业合作开展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实训在实训中可采用“主题———合作式”的学习模式根据社会需要提出项目并结合项目进行实践教学。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利用学校自有的教师和企业的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结合企业要求真题真做,利用小组工作法,以培养协作意识;

(4).发挥装潢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协调和指导作用加强与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的联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引导作用;继续发挥与大型骨干企业联合办学的途径,吸纳企业对人才培养设备投入,并参与教学建设和管理;成立产学结合领导小组,加强对产学结合的组织与管理。

查看全文

科技与艺术融合探索

一、现代展示空间中的交互方式变革

从信息传递的时空关系角度,展示的实现可以在不同时空范围内进行,本文所探讨的展示过程,主要是指参观者进入到某个预先设计好的空间内,在一定时间内与这个空间中的各种装置进行信息交换,从而获得一定审美感受与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参观者可以自由地在展示空间内发生各种位置上的变化,因此在同一时刻里这个空间内的每一位参观者正在接受的信息都是不同的,这是参观展示活动与欣赏电影或舞台表演的明显区别。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审美特点与喜好,因此展示内容的最佳艺术化呈现必然是因人而异的。即使在同一个展示空间内,也应该针对每一位参观者的不同特点智能化地呈现出最适合他个人的展示信息形式,而这就需要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综合运用各种体感交互技术为主的展示装置来实现。首先,展示中的艺术信息个性化呈现就意味着需要得知每位参观者的个人特点,这就需要多方位的体感信息收集工作;另外,展示的空间特点决定了更适合采用非直接肢体接触式的控制方式来改变所呈现的内容与形式。所以,实现个性化与智能化的互动将是未来展示形式的变革方向;运用各种体感交互方式来进行展示的空间与装置必然是未来展示设计的主要内容;运用各种交互技术与艺术充分融合也必然成为未来展示行业的发展趋势。

二、展示设计中的交互技术与艺术融合

未来的展示设计将会是交互形态的设计,是不断改变或者随输入和输出而改变的设计,这种设计考虑更多的是行为设计[1]。展示空间中的交互信息传递是一个通过“控制信息通道”和“展示信息通道”来实现的双向过程[2]。(一)控制信息的获得与定位技术。进行展示空间中的交互形式设计时,首先要通过控制信息通道来精确采集和判断参观者的信息,包括人物的位置、体形、体态、样貌、动作、姿势、表情、视线及生理信号等体感信息,所采集到的信息可以用来对参观者进行定位。“定位”的含义不仅是指确定参观者在展示空间中的位置,还要确定其特征、身份、所进行的行动和下一步的意图、正在注意的目标与方向、接触到各种展示内容后的反应等,可概括为:人物位置定位、头部方向定位、人物特征定位、身体姿态定位、身心状态定位等。当前可以实现对参观者进行较精确定位的技术,主要可分为位置定位技术与计算机视觉技术两大类。目前可实现复杂室内环境中的精确位置定位技术的突破重点主要包括:红外传播技术、WLAN技术、超声波技术、射频识别等。其中,射频识别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技术,因具有无接触、高数据速率、高安全性、非视线识别与低成本等优点,在室内定位中获得了广泛应用[3]。展示环境相对独立,一般场地面积也不会特别大,使用单独的低功率射频发射器就可以在全场范围内对参观者佩戴的信号反馈器(可集成在胸牌、无线耳机、虚拟现实眼镜等可穿戴设备内)或手机进行位置定位。同时如果还要对人物特征、身体姿态和部分身心状态进行定位的话,就还需要结合计算机视觉技术来完成。计算机视觉技术试图通过图像处理或视频处理而使计算机具备“看”的能力,现今其在人机交互中的应用已取得了显著成功,尤其是目前较成熟的人脸检测与识别技术已成为实现人物定位的重要手段之一。(二)展示信息的形式与艺术化呈现。展示空间中的交互形式设计的另一重要部分,就是实现展示内容的最佳艺术化呈现方式。在展示空间中,可以令人产生审美感受的艺术呈现形式主要包括各种形态、色彩、光影、肌理、声音,甚至是温度、味道等等,这些都要通过展示信息通道传递给参观者。除了传统的艺术载体外,各种可以呈现展示信息的新兴技术也日渐丰富,其中目前最为受关注、有较高实用价值和前沿发展空间的主要包括:计算机虚拟现实、三维立体显示与裸眼3D等。当前对虚拟现实技术的研发已经成为主流,除了谷歌、EMC、IBM、微软等大企业致力开发虚拟现实软硬件外,还有众多企业投入到这一领域,相信虚拟现实技术实用化与普及化已经为期不远。裸眼3D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陌生名词,三维立体显示也快速发展。日韩欧美等国家20世纪80年代起就已经开始对三维立体显示进行基础研究,开发出各种技术与产品,国内也有不少科研单位和企业对立体显示技术展开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除上述主要面向视觉的展示信息通道外,还有很多人体感觉通道可以在展示信息的艺术化呈现中加以利用,例如利用多声道立体声技术来实现更震撼的展示音效,利用空气调节装置调整气温、湿度、风速、风量甚至是空气的味道,利用空间装置实现更多运动、平衡或失重感……(三)展示空间设计中的科技与艺术融合思路。交互式展示空间设计过程,就是将各项交互技术通过各种交互装置融合进整个展示活动中的过程。其设计思路,首先是要考虑到不同参观者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需要设计出能够通过运用前文列举的各种体感定位技术来分辨出每位参观者特点的装置;然后以所获取的信息为依据,分析不同个体对展示信息呈现方式的个性化需求;再设计出运用各种展示信息呈现技术的装置为其提供最适合的展示内容呈现方式;最终达到对每位参观者来说都是最佳的艺术欣赏效果。下面就通过几个设计构思的例子加以说明。

三、交互式展示空间与装置设计构思举例

(一)场景元素智能化调节设计。通过体感定位可以获得参观者的人数、位置以及其身高、面部朝向等信息,展示场景中的各种元素就可以此为依据进行智能化调节。比如对于场地固定、持续展览、有较多展厅和廊道的环境里(如较大的博物馆),可以对灯光亮度、空调温度、导视系统及某些电动装置的启动与关闭等进行控制,在一个区域内没有参观者时可以关闭各种装置,既保证每位参观者获得最佳照明效果,又能实现节能的目的。(二)适应每一位参观者的视听场景设计。通过各种科技化呈现方式,可以在展示空间内实现各种虚拟现实的视听场景。传统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影像与音响来源位置是固定的,因此参观者必须固定于一个最佳位置不动时才能欣赏到最好的视听效果,但现实的展示场景中往往参观者众多,每个人的位置都不同,而且人声嘈杂往往会互相影响。此时如果为每一位参观者配发无线耳机,结合体感定位技术,就可以实现根据每位参观者的不同位置来为其传送与当前场景最匹配的音响效果。(三)个性化智能随身虚拟向导设计。通过参观者随身携带的具有体感定位技术的讲解设备,可以在整个参观过程中对参观者的位置、视线目标、情绪等都随时有准确判断,从而实现更多智能化、个性化的展示效果。例如参观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虚拟形象作为向导,然后在整个参观过程中这位向导一路陪伴参观者,为其适时进行讲解和发出提示,甚至可以在参观者视线附近的墙面上显现出身影做出各种互动。在参观者走到一件展品前很感兴趣时,向导的解说就在耳畔响起,当参观者在几个通道口前不知所措的时候,会得到提示哪个通道方向还没有参观过……总之,通过在展示空间设计中融入体感交互装置,将有助于提高展示内容个性化呈现的艺术效果。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项艺术设计门类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与科技相融合的趋势,而在展示空间设计领域中,以体感交互技术为主的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将是其必然发展方向。

查看全文

小提琴艺术民族化探索

民族化,即音乐家在尊重本民族文化艺术创作原则和规律的基础上,娴熟运用本民族文化艺术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来开展的,且所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呈现一定的民族韵味及浓厚风格的一系列艺术创作实践。小提琴是西方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乐器之一,素来有“音乐皇后”的美誉。自随“西学东渐”之风传入我国至今,小提琴艺术就不断地进行着“民族化”的发展探索。在众多小提琴艺术家积极的音乐实践活动支持下,对小提琴艺术进行民族化的改造,使其更符合华夏民族的文化审美,为中华音乐艺术之林培育了一株娇艳妩媚的奇葩,也为推动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一、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探索的价值

民族化是文化艺术发展的必然选择。众多的艺术家们积极采用符合本民族的艺术规律、艺术特点并具有民族气质和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手法和技巧,对其他民族优秀艺术元素进行接纳、吸收和融合,使之呈现出独特的“民族化”风格,并以此来丰富本民族的精神世界,展现本民族的思想、愿望与精魂。小提琴艺术也概莫能外,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和小提琴音乐创作的仅历时百余年,却已经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从近现代至今的这些艺术家所进行的“民族化”探索,具有极为重要的艺术价值:一是,对于小提琴艺术本身。任何一种文化艺术的生存、壮大及发展,都需要有广泛的民众基础,更高效的传播路径,如此才能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小提琴艺术传入中国,力求在中国的艺术园林开出美丽的花朵,就必须要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否则只能“水土不服”,移植失败;二是,对于本民族音乐艺术发展。从人类文化艺术发展的全局来看,全民族文化只有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吸收和接纳有益于本民族音乐发展的外来元素,使其经过不断的修正、调整,以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如此方能具备更旺盛的生命力;三是,对于世界音乐艺术发展。对抗与交融是音乐艺术发展的重要方式,多种类型的艺术要素之间持续对抗、不断交融,最终形成新的艺术特征,使既有的世界音乐艺术体系呈现开放、包容和发展的良好状态,最终为人类文化艺术宝库奉上最宝贵的珍品。综上,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探索具有极高的价值。

二、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探索的成果

如前所述,中国小提琴艺术家们,在积极地进行小提琴艺术民族化探索的实践之中,形成了自身的艺术风格特色和创造性,全方位、深刻地展现浓厚而突出的民族特色。这一重要的艺术探索取得了极为重要的成就:(一)音乐作品创作拥有众多优秀的小提琴音乐作品,是小提琴艺术民族化的重要标志。中国小提琴艺术要立足民族,走向世界,就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能反映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展现华夏民族十数亿人口、五十多个民族绚烂多彩风格的小提琴作品。可以尝试将中国音乐作品运用小提琴来演奏,借助音调、节奏、运用器乐技巧来展现传统的中国音乐文化,使之成为适合中国观众欣赏的音乐作品,而这些作品与西方小提琴传统曲目形成了一定差异,这些优秀的作品有洗星海的《红麦子》、廖胜京的《红河山歌》、杨善乐的《夏夜》、马耀先和李中汉的《新疆之春》等等,其中还要重点强调的是,深受观众喜爱的小提琴协奏曲,由何占豪、陈钢创作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二)小提琴家拥有了一定数量的音乐作品,还要有能够恰当展现民族特色和风味的小提琴演奏家。中国小提琴演奏者要在机能上、技巧上和风格上认真地进行训练,以具备更高的曲目掌控力。自小提琴艺术传入中国至今,一大批的小提琴之星就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天空中冉冉升起,我们可以细数出众多的名字,如司徒梦岩和司徒华城父子、马思聪、萧友梅、陈钢、何占豪……等等,他们都为小提琴艺术民族化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三)创作技法小提琴音乐的“民族化”发展,还体现在会为了更符合中国民族音乐审美习惯而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技术创新。在中国民乐改编曲中大量运用双音、跳弓、滑音、抹音等技巧,如在《渔舟唱晚》中利用同指滑音来模仿古筝拨奏,在《喜相逢》中利用顿音、抛弓、跳弓、颤弓来模仿口笛吹奏,在《二泉映月》中运用抹音、上滑音、下滑音来模仿二胡的音色。另外,还会在一些作品中运用小提琴艺术的新技法,如,将小提琴的琴弓从琴码前移到琴码后,或是运用类似敲击琴弦和敲击琴身的表现手法来使小提琴发出特色的音色,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增强了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的表现力。

三、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探索的展望

查看全文

高雅艺术进校园和公共艺术教育探索

近年来,我院创新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和艺术活动,初步探索出了以“一体两翼”知识教育为主题的“5保障、6平台、6品牌、5注重”的艺术活动普惠教育新模式,力求艺术活动能突破理论与欣赏、欣赏与实践的障碍,切实让艺术活动影响和覆盖全体学生,让艺术活动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精致而文雅的锦城学子,取得良好实效。

一、五保障——全面保障“高雅艺术进校园”和艺术活动长效开展

一是理念保障。将艺术教育纳入“一体两翼”知识教育范畴,明确艺术和体育是培养一个合格公民最重要的两翼,艺术陶冶情操,使人精致文雅。二是组织保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并集合了学工、团委、艺术系、教务等为成员的艺术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三是学科保障。充分整合并利用艺术系、教研室、艺术团等各级各层艺术学科资源,不断提高艺术活动的品质和影响。四是人才保障。建立以专兼职教师为主体的艺术活动指导教师队伍,并计入教师目标考核和工作量。五是后勤保障。为艺术活动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主要体现在经费保障和场地保障上面。

二、六个平台——全面构建“高雅艺术进校园”和艺术活动实践平台

一是搭建课程学习平台。一方面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而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并通过现场或网络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共享;其次针对普通学生群体而开设的艺术类专业选修课;再次针对困难学生群体而开设的一对一素养能力特训营,以帮助学生提升素养能力。二是搭建班团文艺平台。组建和优化班团文艺队伍,为同学文艺生活和培养文艺人才提供了最好、最近、最便的平台。广泛举办每周一歌、周末舞会等活动,扩大活动的覆盖。三是搭建文艺社团平台。鼓励和调动全校广大文艺爱好者跨专业、系参与艺术活动,孵化、组建学生文艺类社团。四是搭建专业文艺平台。基于兴趣爱好和专业提升成立锦城艺术团,参与演出1000余场次。五是搭建社会实践平台。通过送文艺进社区、农村、企业等活动,促进学生对艺术实践和艺术创作的认知和对祖国人民的感恩情怀。共200支团队1万多人次参加活动,荣获国省市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六是搭建网络交互平台。通过网页、微博、博客、人人网和微信群,创建网络交互平台,信息及时联动,开展艺术活动探讨和交流,使艺术活动更具主动和深入性。

三、六品牌——全面提升“高雅艺术进校园”和学生艺术活动质量影响

查看全文

民族声乐教学艺术探索

摘要:民族声乐艺术扎根于我国民间音乐艺术,不同于民歌、说唱、戏曲的演唱,其“草根性”、“民间性”、“通俗性”等特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民族声乐教学在促进声乐艺术特色发展、持续创新等方面意义重大。本文以民族声乐教学为切入点,在分析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旨在说明优化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以期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艺术;问题;优化途径

新时期时代的巨变,给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新的气象。近年来,我国艺术歌曲的兴起,促进了声乐表演艺术的繁荣。民族声乐是我国各个民族极具特色的音乐演奏,民族声乐的演唱艺术,力求在保证传统演唱风格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浓郁民族色彩的作品。声乐教师作为民族艺术传承的桥梁,如何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学水平,是当前民族声乐教学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探讨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民族声乐的教学艺术进行了相关思考。

一、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民族声乐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弱化等,其具体内容如下:1.忽视了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是关键问题所在。长期以来,高校音乐教学中没有意识到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往往重视“美声唱法”而忽视了“民族声乐”,民族声乐难以在音乐教学中得到良好的发展,造成了民族声乐教学滞后,即便想要学好民族声乐的学生,由于没有学习民族声乐的环境,在声乐课堂上了解到的声乐知识也寥寥无几,严重制约了民族声乐的发展,非常不利于培养优秀的声乐艺术家。2.民族声乐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民族声乐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使得民族声乐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当前音乐教学中,受西方思想影响,更多的注重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课程设置不合理,民族声乐教学课程所占的比重较小,即便少量安排了民族声乐教学课程,教师均以枯燥讲解和反复训练为主要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容易造成学生对原汁原味的古典民族声乐艺术兴致不高,这都是由于民族声乐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的。3.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使得民族声乐教学陷入困境。从整体上看,当前民族声乐教师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很多民族声乐教师不是专科出身,更加注重“美式唱法”,有些民族声乐教师是由教“美式唱法”的教师补充的,缺乏专业的民族声乐教师素养和技能,难以提高学生的民族声乐水平。此外,教材是民族声乐教学是基本组成部分,民族声乐教学的教材不足,现有的教材种类过于单一,都将无法促进民族声乐教师开展教学工作。4.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弱化。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弱化。民族声乐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民族声乐唱法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民族声乐的情感体会和艺术效果。但是当前很多教师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弱化艺术效果的问题,为了民族声乐教学而教学,只注重民族演唱技巧、发声方法的练习,由此可见,不利于民族声乐艺术的长远健康发展,反而使得民族声乐教学举步维艰。因此,探索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势在必行。

二、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

查看全文

群众艺术教育探索

内容摘要:当今文化背景下,群众艺术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式与课题,必须以新的思路与举措来应对。基于此,文章从群众艺术教育意义新识、群众艺术教育原则新解、群众艺术教育内容新扩、群众艺术教育方式新创四个理论层面,对这一新课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以期为群众艺术教育提供全新的理性思辨与教育实践参照。

关键词:多元文化;群众艺术教育;以人为本

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日益多元化。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群众艺术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与问题,肩负着新任务,也有着新内涵。对此,群众艺术教育必须以全新的思路与举措来应对,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从群众艺术教育意义新识、原则新解、内容新扩、方式新创四个层面,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群众艺术教育展开探讨。

一、群众艺术教育意义新识

当今文化背景下,我国群众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对群众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形成全新的认识。只有在思想认识上充分理解艺术教育在当今文化背景下的重要意义,才能做好全新的群众艺术教育工作。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文化的重要意义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所谓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①也就是说,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许多人认为:国家与民族之间各种各样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文化的竞争。因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与血脉,文化素质是国民素质的核心与生命。因此,在当今的文化背景下观照、考量群众艺术教育工作,就需要从文化的视角、文化的高度、文化的深度来认识这一问题。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群众艺术教育自然是群众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群众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培养专门的艺术家。在当下快节奏的高科技电子化时代,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科技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普及艺术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想像力和创造力,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人格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因此,“艺术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全民族精神素质的提高,对于人文精神的高扬,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②

二、群众艺术教育原则新解

查看全文

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探索

摘要:在农业院校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具有培养学生美学素养、丰富学生想象力和培养学生乐观性格作用。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存在重视程度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应对公共艺术选修课给予充分重视,优化教材内容,提高师资水平,采取灵活适用的教学方法,使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关键词: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艺术教育;教学改革

高等院校在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高等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美育教育作用逐渐凸显。教育部于2006年提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全日制本科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目标,为高等院校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奠定理论基础[1]。然而,大部分高等院校未按《方案》要求设置公共艺术选修课,公共艺术选修课的地位亟待提高。目前学界对公共艺术选修课研究重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关于公共艺术选修课内涵、特征等理论性研究,如林玉恒、鲁士发提出高校艺术类公共选修课设置的四个原则,即人文性、普及性、多样性、参与性[2];关于公共艺术选修课功能、必要性的分析,如李莲香指出艺术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3];关于公共艺术选修课的问题及对策,如冯兰芳从师资、课程建设、艺术学科群建设和教学评估等方面,分析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问题;针对具体艺术选修课的微观研究,如陶冶分析《戏曲鉴赏》课程建设的实践及存在问题[4]。农业院校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提出艺术教育培养形式主要包括开设艺术类选修课与组织开展各类艺术活动[5]。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中心环节,艺术类选修课在普及艺术知识、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也取得一定成效。农业院校比综合类高校更需重视公共艺术选修课,主要原因包括两点。一是学生渴望艺术教育。农业院校涉农专业较多且农村户籍生源比例较高,这些学生普遍缺乏艺术学习经历与艺术活动体验,因此在艺术学习与活动中表现出更高热情与积极性。二是相关专业需要学生具有一定艺术素养。如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包括在宠物医院从事宠物美容与服饰搭配等工作;园林与园艺专业毕业生在园林景观设计、植物种植、场地规划等活动中需要具备空间造型、色彩运用、景观构图等艺术知识。通过对艺术选修课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仅10篇文献与农业院校艺术选修课研究有关,其中5篇文献研究内容较具体:3篇是针对具体课程的微观研究,分别是洪勇辉研究论述农业院校园林植物绘画实验创新课教学;岳敏、施芬从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四个维度探讨高等农业院校“插花艺术”课实践教学的影响因素[6];孟媛媛从个案出发,分析某学校的艺术课程[7]。另2篇分别是张立波、程贵铭从理论上指出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唐圣菊根据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农林院校的艺术教学实际,提出创新课程设置、刷新教学方法、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等对策建议。综上,加强农业院校艺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研究势在必行。

一、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艺术教育在学生成长中具有语言教育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价值,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学习音乐、美术、戏剧和园艺等选修课程,提高学生艺术评价、欣赏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形成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培养气质,完善人格,促进个性,使其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健康体魄、乐观向上精神的高素质人才[8]。农业院校艺术教育培养目标,是在艺术教育中完成审美与素质教育,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