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素养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17:48: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艺术素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幼专生艺术素养培育分析
1引言
“艺术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里面差不多最短的短板,要做好这件事情,不外乎要改天换地,整个学校的面貌要发生重大的变化。”
2幼专生艺术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我们必须培养一群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要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德育为方向,以知识教育为核心,基于体育,艺术教育作为升华。社会的文明和高尚的艺术教育的实施。学前教育的发展和加强学前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是中国教育政策实施的具体体现,也是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科学的手段,多元化的对学生的艺术素养进行培育。艺术的美让人们在追索的道路上乐此不疲,艺术的灵魂来自于内心的灵感与思想的碰撞,幼专生艺术素养的熏陶与培养不能只停留在表层的花架子上,要从艺术修养抓起,增加知识量,让幼专生的心和思想丰富起来!因为只有用思想和智慧体现出的气质才是最具个人魅力的!
3提升幼专生艺术素养的策略
(1)在抓教学的前提下,幼儿教师院校应重视学生的发展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着眼于教室外的空间,依靠学校的美术资源,充分发挥重要作用第二课堂教育,丰富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综合艺术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提高他们的艺术品质。幼儿园学校应在第二课堂开设书法,舞蹈,图画书,儿童剧,剪纸,绘画,乐器和北方传统曲艺文化。手工制作等多个课外文体活动特色班。同时,学校应聘请专业老师和学校相关老师于每周三、周五下午集中安排时间进行辅导,让学生们得到全面发展。可以说:各类文艺演出活动,既丰富校园文化,又锻炼提高幼专生的艺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们提供展示风采的机会,生动展示学校艺术教育的成果。(2)“幼师学校应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办学理念,长期坚持各种艺术活动开展,学生能力得以培养,课内外相结合,使学生艺术兴趣和爱好得以发展,智力得以开发,情操得以陶冶,审美素质得以提高。”艺术素养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丰富的课外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专生展示自我的舞台,科学合理地安排好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内化幼专生精神上的营养,对于幼专生的成长和终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3)开展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充分的掌握艺术相关知识,有利于艺术素养的渗透,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过程中,艺术修养与审美观念得到了很大程度提升,精神生活也更加丰富,更有利于展示学校校园文化特色,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使活动深入人心,使学生的艺术素养不断提高。
文体生的艺术素养培养
摘要:文化艺术修养能丰富人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形象,良好的文化修养是创造性活动的内驱动因;艺术修养有助于学生创造灵感的诱发。本文就如何加强文化艺术修养,来提升艺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设计人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艺术设计;文化艺术素养;创新
一、艺术设计学生创新意识现状
艺术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其基本特点是实用与美观的结合,即赋予设计物功能和审美的双重作用。设计活动是一项以审美创新为主旋律的创造性活动,设计过程就是围绕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审美创新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创新,艺术设计失去了生命活力,也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在知识产权已经普及的今天,艺术设计本身所体现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更加受到了社会、企业、以及设计者本身的关注和重视。创新已成为艺术设计引领市场的灵魂,对于身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更为重要,是他们今后走上社会能否很好生存的法宝。然而就目前高校艺术生的创新能力来看,尤其是民办院校艺术生,普遍存在以下情况:
(一)主动创新意识不强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制约,有的学生缺乏创新的欲望,头脑中未形成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有的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想超越现实,却又缺乏行动的信心;有的学生虽然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在生活中又不够主动,缺乏创新的毅力,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没有勇气挑战新的事物;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不多。
艺术素养教育革新与实践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成为了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教育模式直接影响着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高校的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艺术素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实施艺术素养教育不仅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时代的发展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保证。推进艺术素养教育工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也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与德育本身相互交融。
2、高校开展艺术素养教育的意义
在高校中开展艺术素养教育工作,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进行艺术素养教育的意义具体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在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育是加强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党中央文件曾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艺术修养,通过艺术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使得学生更易接受教育影响,同时也是提高艺术修养的过程。其次,在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育能大大地促进学生德育工作的展开。通过艺术教育,使得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和发展,改变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最后,在高校开展艺术素养教育工作有助于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通过在校园中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传播先进的文化,展示高品位的艺术作品,引导大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形成了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工作的创新
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水平,达到教育的目的。本文主要针对以下三点进行讨论:
高职学生艺术素养培育
艺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具备艺术素养,主要是具备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审美能力,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
艺术素养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很多事实证明,以美启真的原则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他们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通过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可以使他们完善品格,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就像郭沫若同志曾经要求科学家“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一样,艺术教育并非局限于几门艺术类的课程,它是融合了相关人文艺术的精华,在融通的基础上,打通不同专业的壁垒,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其创造力。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学艺术所需要的综合素质支撑甚至高于普通类高校的原因。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类专门教育,面对激烈的就业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势必需要寻求与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教育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来说,面对各方压力,除了必备的职业能力外,全面的综合素质、广泛的知识面和各种技能的掌握都是提升竞争力的祛码,而这一切的培养,都需要基本的艺术素养作为土壤,在此基础_上才能更好的开花结果。因此,如何就这类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素养的培养,是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领域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艺术t养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中的军要性
艺术素养决定了人最基本的审美观,所以应当贯穿于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之中,对所有学生的成长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而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而言,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则显得更加重要。
朗诵创作及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素养
1声音的艺术
1.1朗诵创作。朗诵是艺术创作,是基于文学作品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这是一项综合艺术。虽然关于朗诵的起源在业界还没有比较权威的结论,但其实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朗诵艺术从很早之前就显现踪迹。我国先秦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就曾经有过关于“诵”的记载,《尚书•舜典》中“诵起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让我们看到了“诵”的雏形。宋代诗人陆游对于朗诵尤其喜爱,《剑南诗稿》中“横陈粝饭侧,朗诵短檠前”充分展现了其对于诗歌诵读的推崇。而在西方,古希腊时期就有了朗诵的萌芽,其中,话剧中的独白成为朗诵艺术的前身。长期以来,朗诵伴随我们的生活,那些经过声音再创作的文学作品,让受众在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感受下产生情感的共鸣,这绝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见字发声,也不是机械的套用语言技巧实现停连重音,而是朗诵者在深刻理解后用声音勾画出原文学作品中的主要精神和美感。好的朗诵作品,会让人由衷感受到艺术之美,不仅是声音的美、音乐的美、舞台的美,更是朗诵作品的创作者与受众情感连接时的共鸣之美。1.2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播音主持中的“有稿播音”,需要对于稿件内容有充分的理解,调动思想感受,“由内而外”将信息内容传达给受众,满足更多人的信息需求和审美期待。而当“无稿播音”时,能运用自己知识储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出口成章、条理清晰的表情达意、引领受众,这是声音的魅力,更是智慧创作的光芒。向公众客观传达真实信息是播音员的职责,但播音员内心依然需要积极的表达态度,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对稿件的深刻理解,没有对情感的调动是不能真正打动受众,让人信服的。张颂教授提出以“真实的身份、真诚的态度、真挚的情感、真切的语气”去驾驭作品,技巧要幻化为自己的利器,但本质的“真”才是最重要的,最后呈现给受众最淳朴的表达但是最深的感动,这才是真正的播音主持创作,想要达到这个高度,只能刻苦钻研,深刻体会,不可一蹴而就,只能持之以恒。
2朗诵奠定播音主持艺术素养基础
2.1专业素养。朗诵是播音主持专业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因为朗诵作为一门高雅的有声语言艺术,与播音主持一脉相承,能为播音主持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作为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需要有良好的语言艺术功底,从吐字归音到呼吸控制、语言表达等都需要系统的训练培养。在播音主持教学中,朗诵练习运用越来越广泛,并成为不可或缺的培训课程。朗诵中要求规范的语言基本功,口齿清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用气发声,并最终学会驾驭自己的声音,用较好的声音弹性,丰富的声音色彩,展现作品中的情感变化。2018年5月,惠州电台交通广播举办《988传递温暖——声音的温度》公益朗诵会,为提升台内主持人播音主持业务素养带来了较明显效果。朗诵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舞台中任何小失误都会被放大,标准的普通话只是起步,应具备过硬的吐字功夫,还要有良好的声音表现力、丰富的语言色彩,这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稳定的气息控制能力。气随情走,“情、气、声”缺一不可,应随内容和情感的变化而变化。本次朗诵会摒弃了“读诵”,全部采用脱稿朗诵创作,这有助于朗诵者对文学作品加深理解,更是有声语言创作中对受众基本的尊重。“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三个月的精心准备、刻苦训练,本次朗诵会取得较好的演出效果,集中展示了播音员、主持人的业务素养,筹备中反复练习和彩排对每个年轻主持人更是最大的收获,既是对自己业务能力的检验,更是一次集中业务学习的过程。朗诵中的声音变化和心理节奏与播音主持相通,但又大为不同,作为语言工作者,更应熟悉两种语言艺术形式,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2.2文化素养。朗诵,以文字为依托,通过有声语言,充分表达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与意境,朗诵者必须要学会发现作品精髓,体会文学之美,才能让受众不仅接收到作品文字信息,更在情感上被感染。播音员主持人未来将会面对各种类型稿件或活动,修炼语言技巧更要修炼“内在”,做一个言之有物有文化素养的思想传播者。艺术创作都有共通性,关注当下生活、心灵需求,传播正确价值观,体现文化精神,并根据时代的特点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创新融合,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朗诵创作以文学作品为依托,在深入理解和感受后,让文字入脑进心,只有较好的文化素养才能真正了解这字里行间的真情和哲理,这样为创作出好的有声语言作品打下坚实基础。言之有物,心中有情,好的朗诵可以使受众与朗诵者、文学作品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充分感受文字艺术和有声艺术间的交流,与精神世界的共鸣。本次朗诵会准备过程中,不少主持人创作之初遇上类似问题——情感投放与角色认同无法和自己建立有效连接,没有对作品本身的信念感将无法产生好的创作效果。事实证明,播音主持工作其实是一个“拼内在”的过程,如果只追逐技巧,最终将会被其束缚沦落为只有匠技的“空心人”;而“脑中空空”成为一个见字发声的“机器人”,这样的作品将失去灵魂和情感,只有思想的丰满、知识的积累才能让播音员主持人拥有更持久的魅力。2.3个人修养。长久以来生活的提炼、阅历的凝聚、智慧的结晶都会在朗诵创作中体现,但在这个基础上,更重要的是个人修养,播音员主持人首先应该是“人”,真诚大度、善良勤奋是做人的基本,更是作为播音专业团队一员的根本,谨记“言由心生”,捍卫真善美的信念,更传递真善美的声音。本次公益朗诵会,播音员、主持人与特殊学校的小演员们共同表演,当看到听障、视障、自闭症儿童倾尽全力演出,在场观众、参与这次演出的所有播音员主持人得到极大的心灵震撼。只有发自心底的声音最能打动人,朗诵创作对播音员主持人个人素养提升大有帮助,向受众传递正能量,更对自己的精神境界带来更高的追求。
3互为促进,引领大众审美
艺术的本质其实没有那么深奥和华丽,相反它很朴素,因为它至始至终所描绘的都是人类自己的精神世界。以诗明志的古人通过吟诵传达心境,战争年代朗诵成为仁人志士振臂高呼、激励人心的利器,新中国建设时期朗诵更是为无数投身奋斗的年轻人带来精神力量和心灵抚慰,在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用声音记录历史,用声音展现风貌,用声音激励人心,在这一点上播音员主持人作为专业的语言工作者责无旁贷。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朗诵是一台晚会的主题,人们愿意排队买票感受朗诵带来的艺术美感和精神享受。但近些年,网络选秀节目、电视真人秀充斥传统和新媒体,惠州电台交通广播公益朗诵会在筹备时对大众的审美需求不无担心,但最终事实证明播音员、主持人精心准备和刻苦钻研,让受众获得了真正高品质的艺术享受。
干部艺术素养提高途径论文
摘要:每个人的艺术素养与其自身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领导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具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和严格的行为准则,具备良好的为党和人民服务的素质与才能。而注重加强艺术素养,便是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领导干部;教育;艺术素养
人的素质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它更多的表现为是靠后天教育和修养的结果,而艺术修养在提高人的素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纵观人类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无论是古代或现代的还是国内或国外的,他们都无不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可以说,个人的素质与艺术素养之问存在着一定的正比关系。个人素质作为领导者在政治信念、思想意识、品德修养、工作作风、生活情趣等方面所反映的综合素养,它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在工作实践中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因此,必须注重加强对领导干部的艺术素养教育,必须注重提高领导干部的艺术素养,这是在新世纪新阶段造就一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
一、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其中特别提到要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问题。这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有高尚的心灵,要通过学习不断汲取人类文明的成果,以不断增强自己对文化精神产品的爱好及鉴赏能力,从而自觉抵御低级趣味和腐朽的生活方式。为此,提高素质不仅是党和人民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领导干部自己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要责任。
在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领导干部肩负着双重的责任。领导者的管理艺术、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将对社会大众留下深刻的影响。尤其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除在专业技能上遇到的一些挑战外,领导干部还经常会遇到一些诸如城市规划、环境美化、文艺宣传等决策性的工作,如果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这样的困难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问经济交往的不断深入,各个国家及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这一趋势使我们在接受进步与积极的思想理念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消极颓废和不健康思想理念的侵蚀,这些文化或精神方面的糟粕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毒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扰乱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它是影响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以及培育人们高尚情操和良好素质的毒瘤。领导干部是我们时代的代表,其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们整个社会的精神与道德风范,他们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良好的素质有益于社会民众的身心健康,有益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有益于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稳定。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人民建设全面小康和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需要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需要通过加强艺术素养教育不断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艺术作品能够给人愉悦的审美情趣,使人产生丰富的审美联想。审美能力是领导干部不可或缺的素质,领导干部对艺术作品如果具备了一定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就会自觉地倡导那些真善美的事物,并以自己真善美的行为带动和影响社会,使社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亲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对那些掺杂不健康内容的甚至是反动的思想倾向予以有力的抨击和制止。注重加强自身艺术素养,不仅有益于提高领导干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甄别能力,同时也将有益于领导干部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并促使个人工作效率、群众威望、社会公信力的极大攀升。因此,提高艺术素养不是可有可无的个人点缀,而是能够在工作实践中产生信任感和凝聚力所应注重的重要方面,也是领导干部自身得以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良好的艺术素养,领导者才能为自己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工作基础,使这种个人修养的魅力成为向群众的无声命令,故而它理应成为领导干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
乡村教师艺术素养提升策略
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乡村基层教育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乡村基层教育,根本在教师,而乡村学校美育发展关键在乡村教师。有研究认为乡村美育应该加强美育教师队伍的建设[1],以解决乡村美育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素质不强等问题。也有教师通过艺术教育探索以美育人的实践路径,推进农村地区学校美育实践[2],其中也不乏包括乡村美术教师通过“儿童画”激活乡村美育的典型案例[3]。当下,大多数研究聚焦于乡村美育教师的建设,局限在乡村美育的发展主要靠艺术(美术、音乐)教育和艺术教师的思想范围内。蔡元培认为任何学科都蕴含丰富的美育元素,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美育应该在各个学科中体现,乡村学校应树立大美育观,正确处理艺术美育与学科美育的关系。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美育的背景下,大多数学校只关注怎样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却忽略了学生“审美素养”发展的基础是教师审美素养的发展[4],也就是说,乡村学校能否实现“以美育人”的价值追求,重点在于如何提升教师的美育素养。
一、乡村教师美育素养提升的时代诉求
在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乡村教育能否抓住机遇成功转型升级成为其中的焦点。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灌输着“读书是唯一出路”的应试教育思维且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学校没有美育教师也几乎不存在美育课(音乐、美术等)。教师只重视成绩而忽略学生对于“美”的渴望,学生在学校里整天埋头苦学几乎感受不到“美”的存在。但是乡村学生真的只需要学习不需要美吗?事实上,他们需要,甚至比那些城市学生更需要“美”。乡村教师美育素养的提升,不仅仅是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也是以美“育己”的有效手段,更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必要条件。(一)现实需要:乡村学校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的育人目标。早在民国时期,教育家蔡元培就提出“五育并举”思想,然而受到中国传统考试制度和选拔制度的影响,“五育”之间并没有得到相对均衡的发展。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的当前学校教育德智体美劳面临着“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的不平衡问题。事实上,这种不平衡问题在乡村学校教育中更加明显,特别是美育更加不受重视。乡村教育的质量体现在重视培养农村学生的综合素养[5],综合素养不仅仅是指成绩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身体素质、个人品格、道德水平、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发展,这些素养的提升不能缺少美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的育人价值。在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的育人体系中,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美可以辅德、益智、健体、促劳。美育也是一种无形的感化、浸润式的教育,它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和多么复杂的手段,有时只需要一个来自心灵的感应就可以体会到美的存在。美育也不局限于艺术门类,可以融合在各个学科之中,蔡元培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6],例如语文的诗词之美、数学的几何之美、英语的语言之美等等。因此,乡村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美育的贯穿与融合,更离不开乡村教师“以美施教”“以美育人”能力的提升。(二)内在需要:实现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育己目标。乡村教师是新时代乡村教育转型升级的关键,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乡村教育发展的质量。当前,乡村教育除了要建设一批稳定扎根乡土的师资队伍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升乡村教师的能力与素养。教师的能力与素养涵盖面很广,除了老生常谈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教学素养之外,还应该具备审美素养和审美教育的能力。因为“以美育人”的前提条件首先在于教师自身是否对于美有足够的掌握和判断美的能力,其次才能评判其是否具有“以美育美”的审美教育能力,如果教师自身对于美没有精准的把控能力,也就很难实现以美育人的育人目标。好的教师是乡村教育的根本所在,甚至可以说,好的乡村教师就等同于好的乡村教育[7],乡村教师的整体质量代表着乡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也代表着乡村教育的发展质量。乡村教师美育素养的提升也正是教师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要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其前提条件在于教师是否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标准。提升乡村教师的美育素养,先达到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育己目标,再实现以美育人的乡村教育培养目标,其宗旨是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服务。(三)战略需要:助推乡村振兴达到全方位发展的战略目标。乡村振兴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教育振兴占有核心地位,教育可以制约或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乡村教育的振兴需要优秀教师作为人才支撑,并且需要教师来培养更多乡村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使更多人才汇聚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力量源泉。正如陶行知先生认为,“地方教育及乡村改造的成败,是靠着人才为转移。所以培养乡村师资是地方教育之先决问题,也就是改造乡村的先决问题”[8]。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中公认的知识分子,其美育素养不仅是教师个人基本素养的外在体现,也代表着整个乡村教育面貌甚至整个乡村社会面貌,影响着乡村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实现程度密切相关。乡村社会的灵魂是乡村教师。乡村教师之于乡村的意义,不止于乡村教育,而是关乎乡村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全面进步[9]。因此,关注乡村教师以美育素养为代表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于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全方位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加快构建以美育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乡村新篇章,进而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贡献乡村的一份力量。
二、乡村教师美育素养提升的推进策略
乡村教师在以美育人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阻碍了乡村学校美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和价值实现,映射出进一步加强乡村教师美育素养培育对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紧迫性。乡村教师美育素养的提升也不能单凭乡村教师一己之力就能得到改善,需要通过多方面的支持和长期的探索缓解当前的困境。鉴于此,将“以美施教,以美育人”的价值遵循贯穿于乡村教师培养和职业发展的全过程,形成以高师院校培育美、乡村学校贯穿美、乡土资源开发美为导向的推进策略,力争实现乡村教师以美育人目标的达成。(一)从源头入手培育美,加强师范生美学理论学习和美育素养培育。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关系到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的高低。乡村教师以美育人能力与美育素养的形成和提升,必须抓住高师院校培育美的源头作用,焕发高校“以美育人”活力,才能“以美育美”培育出内外兼修的乡村美丽教师。师范生美育素养的培育需要抓住理论与实践两个渠道,美学理论加强师范生对“美”的内涵掌握,美育实践培养师范生如何形成自身对于美的评价标准以及如何将美传递给他人的能力。第一,美学理论主要以课程为载体,那么就要开设相关美学与美育课程,除了公共艺术美育课程之外,更重要的是开发本学科美育课程。目前,应教育部要求大部分高校都会开设1-2门公共艺术课程,表面上确实是能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但本质上限制了美的范围。如前所述,美育不单单局限于艺术领域,任何学科都有本领域的美学元素,对于不同学科的师范生需要有基于学科的美育内容,应该让师范生从美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学科,挖掘学科中美的要素和形式。[10]师范生学科美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师范生探索和发现本学科蕴含的美学价值。第二,美育实践主要是让师范生参与教育实践。可以通过暑期“三下乡”等其他教育实习方式让师范生提前感受乡村文化、接触乡村学生,并且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将自身对于美的理解和把握得到运用,并逐渐熟练掌握“以美育人”的育人方式。(二)从学校入手贯穿美,重视乡村教师美育素养的不断输入与输出。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需要有新的知识不断输入,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乡村教师更是如此。现实中,乡村教师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职后再学习的机会非常有限,再加上个别老师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不会主动去寻求进修和培训的机会,这种情况对于教师自身发展和学生的学习都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当今互联网科技飞速发展和教育快速更新迭代的背景下,乡村教师更需要不断学习新的育人理念和方法,并且能够运用新的方法将新的知识在课堂中传授给学生。乡村教师职后美育素养的提升主要通过培训和集中学习的方式,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慕课形式进行系统学习。线下的培训需要将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学名师相组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正好符合“以美育人”的基本特征。高校教师通过美育讲座形式对乡村教师进行培训,整个过程偏向于理性的思辨;而中小学教学名师通过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案例示范与现场指导,更加贴近乡村教师的教学实际,能够直接汲取一些优秀经验和方法应用在自身教学实践。另外,可以借助强大的互联网系统,乡村教师自主学习相关美学与美育课程资源,更有助于教师开阔视野,了解更前沿的美学知识。不断输入美育知识是实现乡村教师“以美育人”的前提,但更重要的是将学过来的知识得到有效的输出,关键就是教师怎样输出的问题。根据前文论述,“美”可以是外在美,亦或是内在美,其判断标准来自于人的主观感受。乡村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美的方法、传播美的思想和感悟,也可以通过打造美丽校园、举办相关美育活动等实现“无声浸润”的以美育人方式,形成课内课外相互融通的以美育人路径。众所周知,乡村学校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例如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教师缺乏等,导致乡村学校的美育工作面临众多问题。尽管条件落后,也不能剥削乡村学生享受美的权利,城市有城市的美育,乡村也有乡村的美育,如果说城市里更多的是人类加工出来的艺术美、科技美等,乡村则是大自然雕琢的自然美。虽然乡村蕴含丰富的美育资源,但是乡村教师如何开发、如何利用好这些美育资源以及如何让学生从中受益才是最主要的问题。第一,让乡村美育资源走进校园,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例如将一些民间舞蹈、民歌、民俗风情引入校园,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民间艺术,实现其美育价值。
作者:杜鑫茹 张鑫
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升
一、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艺术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素养很难达到应有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艺术素养的先天不足
应试教育使得高中毕业生艺术素养普遍较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群体艺术素养缺失更具普遍性。艺术素养的先天不足导致学生职业理想模糊,缺乏自信与自律,主动学习能力不够,急功近利,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学习缺乏热情,接受与领悟能力不足。
(二)教育理念存在偏差,目标定位模糊
多数高职院校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的认识偏颇、定位偏低,过度侧重技能、忽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趋同化现象严重、缺乏办学特色与教学创新,错误地认为不断发展的数字技术可以取代甚至超越传统的手工技术,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技术单一,缺少创意与创新,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就业需求。
大学生文化艺术素养培养途径研究
文化艺术素养培养是现代大学素质教育、多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重视、加强文化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水平,培养大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这表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了早日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艺术发展也必须紧跟潮流、推动创新。大学生是中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创新实践活动的主力资源,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尤其是对于侧重理论研究、自然科学的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理工科大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培养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在短短四十年间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专注经济发展而忽略精神培养带来的问题也一步步显现。近年来,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艺术素养缺失现象普遍,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容易陷入价值观混乱、理想信念缺失的境地,审美情趣模糊、是非标准不明确,容易误入歧途[1]。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创新已成为最强大的发展驱动力,然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仅需要科学知识的重大突破,也还需要人文素养地积累沉淀。就目前,理工科高校来说,一方面,学校开展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软硬件条件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且多数高校是以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形式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玩乐目的更强,对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培养实质意义不大;另一方面,理工科大学生并没有认识到文化艺术素养培养对人生发展的长远意义,只是迫于学校的规定,随便选修一两门文化艺术课程,拿到学分就结束了。
二、理工科大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开设文化艺术类核心选修课程把文化艺术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并不意味着全部设为必修课,相反,选修课更能体现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尊重,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核心课程只是意味着在课时设置、学分要求上作出更严格的规定,避免“水课”现象的出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展开,也都应该通过慎重选择和研讨,将多元、高效放在首位。这就意味着,课程设置不仅要全面,教学手段也不能仅局限在课堂讲授这一种方式,翻转课堂、户外实践都是很好的尝试。高校可以开设文学、美术、音乐三大类型的选修课,有条件的高校更可开设动画、摄影、舞蹈、演讲等学生参与意愿更强烈、参与度更高的课程。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熏陶近年来,崇洋媚外之风盛行,许多青年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可度不高,对舶来文化却是趋之若鹜。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而他们又刚好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对高校来说,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如何提高他们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一项艰巨的任务。理工科大学应当重视大学生的艺术团建设,辅助和带动学校公共艺术教育[2]。高校可以以社团、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有针对性地组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重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办传统戏剧节,举行古籍分享会,组织古诗词经典吟诵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熏陶,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文化涵养、提升文化艺术素养水平。
儿童戏剧工作坊对艺术素养培育的启示
摘要:幼专生是未来幼儿园教师的储备力量,幼专生的艺术素养对于这一职业是至关重要的。在学校的常规教学中,对幼专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往往是通过学科教学进行的,是零散且不完整的。儿童戏剧工作坊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通过儿童戏剧工作坊的建立和实施,能提高幼专生整体的艺术素养,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双主体形式的学习共同体,加强与幼儿园戏剧教育的有机联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幼专生的艺术素养,培育优秀的儿童戏剧教育师资力量。
关键词:儿童戏剧工作坊;幼专生;艺术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在创客教育的影响下,工作坊(workshop)的教育形式逐渐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中。从幼儿园到高校,到处可见工作坊的身影,这种鼓励参与、创新,以及头脑风暴式解决问题的理念和形式得以迅速传播,成为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其专业职业能力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在西方,“创造性戏剧”是一种单独的艺术教育活动,也是渗透到各个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教和学的组织形式,甚至是整个幼儿园的课程模式。将戏剧视为教学的媒介,即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戏剧来丰富儿童的觉察力,使他们能够通过想象发现现实,发掘行为所隐含的深刻意义[1]。国内关于儿童戏剧工作坊的研究并不多,从整体上研究可分为两类,一是幼儿园儿童戏剧工作坊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二是高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时运用儿童戏剧工作坊的实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当前幼儿园儿童戏剧工作坊的实践研究较多,但较为零散,没有形成专业的工作体系。这也表明幼儿园儿童戏剧教育整体师资水平的局限。为此,通过在校期间加强此方面的实训,不仅能提高幼专生的专业职业能力和艺术素养,还能增强学生就职后的职业自信。
二、高职院校培育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注重应用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其根本目标。2002年5月23日,经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文件,对高职院校学生艺术素养提出一系列的建议和对策,通过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艺术基础和素质,进而具备走上工作岗位后必要的各种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便很好地适应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014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中提出,要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该成果构建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包括三个方面、六大素养以及十八个基本要点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其中,艺术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核心素养。目前,关于艺术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关于艺术素养体系建构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对各学科艺术素养的建构研究。除此之外,关于艺术素养的内涵、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也贯穿其中。对幼专生艺术素养的研究还比较缺乏,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一直肩负着提升幼儿教师素质的重担。因此,应加强对幼专生艺术素质的建设研究,以期培养出符合学前教育需求的幼儿教师,并切实提高幼儿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