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实践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17:34: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艺术实践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艺校艺术实践学分探究
一、什么是实践学分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计算学生完成学业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而实践学分,则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专业从事实践活动而获得的具有实践意义的智力成果或参加科技竞赛取得优秀成绩,经学校实践学分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认定后被授予的学分。在具体的实践学分管理中各个高校根据自身对实践学分的理解以及管理方式的不同对“实践学分”的命名也有所不同。例如,黑龙江大学将这种学分管理模式称为“三创学分”,大连理工大学则是“奖励学分”这一提法,中山大学等三所院校使用了“科研学分”这一提法,沈阳师范大学等大学则根据自己师范院校的特殊情况将这一管理模式称为“创新学分”,除了以上四种提法之外还有“项目学分”“研究学分”等不同的提法。笔者根据艺术院校的特殊性以及学生学分制管理中的特点认为“实践学分”这一提法更合适高等艺术院校的实际情况。
二、时代背景
高等院校实行艺术实践学分管理是有其自身的时代背景的。众所周知,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基础。在高等艺术院校中设立实践学分,正是高等艺术院校的教育管理者们在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多元化人才进程中的探索结果的不断深化与完善,是高校艺术院校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如何使自己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的一种有益探索。
三、理论依据
1.“教学做合一”思想
探究师范院校艺术教育中艺术实践的意义
内容摘要:艺术行为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认识、体悟世界的基本方式之1。因而,就艺术教育的总体来说,无论哪个方面,艺术的教育都必须是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的教育。艺术的体验性特征要求我们的艺术行为首先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认识的目的。艺术的行为是以视觉作为体验事物的基本方式来拓展人的认识能力的1个实践。如果,艺术行为本身不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人就不能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我们也就无法依靠这种行为改变或构建我们的艺术观念,获得艺术的创造能力和体验能力。
关键词:师范艺术教育艺术实践艺术素质
目前,师范类美术教育的讨论中,就专业教育目的而言,或反对过多的专业教育,或反对过多的职业教育。其讨论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师范生应具备的专业技术程度的作用上。前1种观点认为,针对中小学美术教育,完成教学工作无须过高的技术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重要的是通过“审美”活动认识和理解艺术的含义,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成长教育,而不应以掌握某种美术技术为目的。因而,艺术教师的培训,重在教育理论和艺术理论的掌握。而持后1种观点的人则提出,艺术学科的教育如果没有技术的含量,就不能称为艺术的教育。尤其在中学的课程中,没有良好的技术水准,教师不仅难以向学生提供优秀的示范作品,技术水平的低下也必然导致低水平艺术的教育。
上述讨论,无论就师范的性质,还是美术专业的性质,都在忽视1个问题,在师范教育中,就接受基础教育的初学者而言,艺术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对人所具有的本质意义。笔者认为,艺术行为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认识、体悟世界的基本方式之1。因而,艺术教育首先应该是针对人的教育,应该是具有艺术含义的教育,1个开放的而非形式规定的教育。
就广义的美术教育来讲,美术的教育内容在3个方面展开:1.文化知识的教育;2.艺术技能的教育;3.艺术行为的教育。就艺术教育的总体来说,无论哪个方面,艺术的教育都必须是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的教育。但在上述师范教育的讨论中,不难看出,我们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认识,是在将艺术教育的技能培养、知识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的要求分离开,来强调艺术教育中的技术能力和泛文化意义,而忽略了艺术行为自身对于人的文化价值。无论是中小学美术教育还是师范高等专业教育的讨论中,我们虽然在不断地强调艺术的创造性和文化性意义,但这1强调,大都是将创造性和文化性从艺术体验的行为中剥离开来,孤立地谈它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由于这种观点更多地倾向于艺术教育在教育中的工具性意义,从而,使艺术行为本身的实践性与创造性分离开来,使艺术行为的价值与人生活的本质要求分离开来。造成我们的艺术教育所针对的目的与艺术对于人的根本价值在事实上的背离。
艺术的本质是通过艺术的活动实现对现实的体验,通过某种情感的行为方式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因而,艺术的行为也适用于认知的原则,它总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以幼儿学说话的过程为例,1个母亲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的同时,必然通过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使孩子获得言语的基本条件。语言能力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认识能力的成长而实现。语言能力的成熟,实际上是孩子在整体成熟过程中的1个方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掌握必然要在生活的要求中,通过实际的运用过程才能领悟其意义,创造性必然蕴含在这1运用的要求中,它并不能脱离与生活紧密关联的运用要求而孤立存在。就艺术的文化性意义来说也是1样,它不仅包含文化知识的内容,艺术对人的意义,更多地在于我们用艺术的方式来领悟生活,感悟人的存在价值。审美体验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对事物所做出的回应性体验。生成美的感悟和体验依赖于我们的体验过程,就如同我们经历生命的过程1样。艺术的领悟同样是在1种实践性的过程中来实现的。因而,艺术的行为也必然总是针对现实做出的实践。由此,反观上述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讨论,不难看出,在师范艺术教育的认识中,我们对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和作用,在事实上是忽视的。
大学生艺术实践活动与艺术创造研究
【摘要】2019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出台指出,加强高校艺术社团建设,加大从普通在校生中挖掘、选拔、培养艺术团成员力度,带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学校艺术实践活动要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享受其中。为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本论文积极引导大学生在课外艺术实践活动中进行审美体验和创造,以高校大学生审美实践为角度进行审美体验与创造的探究。
【关键词】美育;大学生;审美
一、美育艺术实践的内涵
“高校美育即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通过加强个体对各种自然美的感受、艺术美的鉴赏和社会生活美的实践,提高人们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促进其形成良好的心态、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①“审美实践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感性发展,实现审美情感教育,从而促进完整人格的形成。”②高校大学生课外审美艺术实践包括审美体验和审美艺术创造两个环节,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及感性能力,即感觉、知觉、情感、想象能力的提升,综合体现为审美感知能力的提升。
二、高校大学生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的审美体验分析
高校大学生课外艺术实践审美体验体现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精神状态,产生强烈的体验感,获得一种极大的审美享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艺术文化的审美构建。高校美育实践活动蕴含于校园文化之中,其中包括校园生态环境构建、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美好校园环境的建设可以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对大学生“以美成人”的人格信念养成有积极的作用,可以激发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追求。如今,更加提倡一种“体验式”的校园精神文化,即通过课外艺术实践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将文化精神融合到艺术实践活动之中,从而让大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中养成健康人格。从具体实践层面来看,比如校园自然景观、建筑的规划和布置,校园文学艺术讲座、社团艺术实践、校园艺术节等活动的主办都应该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大学生的审美体验,获得具有美感的精神享受。第二,新媒体网络平台下审美体验的渗透。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发展给高校美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平台,一批具有美育艺术特色的“慕课”等精品课程、国家一流课程也不断成为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发展平台。比如大学慕课课程《品味戏剧》《莎士比亚戏剧赏析》《戏剧艺术概论》《音乐鉴赏》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戏剧美学知识、艺术理论知识得到了丰富,对不同艺术美有了更多的审美体验和认知。一部部优秀的戏剧作品、一曲曲经典的民族歌剧选段让大学生感受到艺术美,传统艺术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以鲜明的形象滋养大学生的内心,全面丰富和拓展大学生的审美体验。第三,不同形式美的艺术体验。大学生课外艺术实践的审美体验有多种形式,正所谓世界上有许多美的事情,但需要我们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大学生在美育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更好地对审美对象的形式美进行分析、体验、感受,从而获得一定的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比如自然美的审美体验,大自然有着天然的特性,蔚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地、清澈的河流可以让我们深入大自然的美好空间中,让我们的精神得到净化,思维得到开阔,通过自然美的审美体验可以感知和学习每一处自然景观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静态特征等知识,这样智慧能得到充实,性情能得到陶冶,身心也能获得愉悦。再比如艺术美的体验,艺术美是不同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结合审美理想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的美,它以“形象性”、“感性”、“典型性”的特色让我们对不同艺术形式的美有了更多的审美体验。“戏剧艺术美”可以通过戏剧讲座、课程中对艺术作品的画面、光线、音乐、情节等进行讲述而获得,结合不同剧作家的作品提升审美能力。“音乐艺术美”尤为受到大学生的热捧,在对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不同流派风格进行审美鉴赏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通过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高超的表演艺术获得审美享受,在语言美、声音美的艺术形式中感受中西方音乐的表达风格和样式,提升审美能力。
新媒体艺术在艺术实践教学的应用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的传统习惯,重构了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息传递方式,而人类的艺术审美也随之发生改变。在新媒体形式下,人类的感官催生了艺术的变化,新媒体与艺术的融合,体现了理性与感性结合的艺术形式,成为现代艺术形式的新目标。在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艺术实践教学尤其重要,文章基于对新媒体艺术特征的分析,提出实践教学改革和对新媒体艺术的认知和运用。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融合;实践教学
新媒体艺术是多种技艺的综合体,是将人类的艺术创意与新媒体技术结合,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在信息化的影响下,新媒体艺术的迅速发展,已不再是艺术家们的专属,也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容忽视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一、新媒体艺术的特征
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新媒体艺术主要表现出多种特征,如多媒体性、虚拟性、融合性、交互性、大众性等,在表现时往往应用多个方面的内容形式,在新媒体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结合新媒体特征进行艺术创作,以促进新媒体艺术的发展[1]。(一)新媒体艺术的实现和表达以数字技术的运用为平台。新媒体艺术在表现时需要自然、人文、科学、美学、计算机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需要应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除此之外,还需要数字网络技术的加持,并将这些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最终制作出在网络上的图形、动画、视频等艺术表达方式。新媒体艺术不仅突破了传统艺术单一表现形式的限制,还从不同的角度对艺术作品做出分析,将多种跨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合理利用,将新媒体技能融合,以数字技术的运用为平台,丰富了艺术作品的表现方式,这不再局限于表现形式上,让人们更多地关注艺术作品的内涵,向人们展示更加大众化的艺术作品,扩展了艺术作品的创作空间。(二)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和展示结合多元化艺术的表现形式。传统媒体艺术与新媒体艺术最大的不同是平台。传统媒体的平台单一,表现形式有限,创作空间受到一定的局限;而新媒体艺术是利用数字媒体表现艺术,它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拟性的表达,新媒体艺术家可以将现实世界和头脑想象出的事物做数字化处理,最终创作出新的虚拟世界[2]。新媒体艺术是多媒体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依靠数字媒体平台,将音乐、绘画、动画、特效等艺术融入新媒体艺术中,展现更多的艺术形式,使艺术作品的呈现更具多样化,更好地诠释作者内心想法,使观众和作者达到共鸣。(三)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开阔了视野和艺术认知。新媒体艺术突破了传统媒体艺术的展示方式,艺术作品不仅仅能被“看”,还可以被“听”“摸”,人们不但能够用视觉欣赏艺术作品,还可以用其他感官去感知,艺术作品不再是一张画,一个物体这么单一,还有音效跟着一起律动,用触摸的方式与之互动,这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达形式,拓宽了人们的艺术视野,对艺术的认知也进一步加深。各种艺术都可以用其他方式去表现,例如摄影作品,添加动态效果,制作成有动效的展示方式,在创作过程中能更加自动化、数字化地进行艺术创作,突破了传统艺术创作方式和展示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爱新媒体艺术,拍电影已经不是电影导演和他的团队的专属,普通人也可以用简单的设备拍摄短视频,摆脱专业方面的限制,用简单软件剪辑视频,制作微电影。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壮大,进一步提高了大众的艺术领悟能力,开拓了大众的艺术视野和认知,让更多民众能够参与到新媒体艺术创作的队伍中,使之全民化。
二、构建新媒体艺术课程体系
教学艺术实践重要作用
艺术实践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它不仅是学校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培养实践能力的途径之一,同时也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对学生产生各方面的积极影响,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艺术实践,它是理论教学的延展。艺术实践中开展的一系列学生演出活动,使学生通过大量艺术实践活动提高业务水平,能更加充分地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同时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相应的锻炼。
一、提高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的舞台艺术实践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实践出真知”,通过艺术实践,学生可以把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和强化,把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另外,通过实践,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从而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
二、艺术实践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艺术实践活动是学生在大众面前展示自我的最好舞台。在展示自我的大舞台上,学生一定会全身心准备,倾情演绎,这就会引导学生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得学生理论知识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表演机会的增加、登台次数的增多,可以让学生因此而克服由于表演时的心理紧张,提高演出质量,增强表演信心。另外,通过作品的反复排练,使学生对作品的风格、情感都有更深的理解,由此可以更好地、声情并茂地演绎作品。因此,可以说,艺术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表演水平和表演能力。
三、增强艺术表现力
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实践创新分析
摘要:在钢琴演奏领域,舞台表演艺术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一般会受到钢琴表演者的个体表演所影响。而在钢琴表演者的个人成长过程中,应该努力地在实践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舞台表演艺术水平。钢琴舞台表演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对艺术实践不断创新的表现。这就意味着钢琴演奏者在演奏中需要具备创新的意识与想法,不能局限于以往的演奏形式而囿于一偶,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必须在实践中突破困境,充分挖掘自身的钢琴艺术表现潜能,并且通过有效的技巧方式进行创新。
关键词:钢琴演奏;舞台表演;表演艺术;创新精神
创新是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实践的灵魂。演奏者在舞台表演中,若是思维被禁锢了,则很难演绎出灵活的钢琴艺术。因此,钢琴演奏者要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让自己的艺术思维随时都处于一种活跃化的状态。在舞台表演中,钢琴演奏者的表演艺术实践能力也会影响其演奏效果,要求钢琴演奏者立足于实践,发挥创新精神,切实改进当下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实践问题,努力挖掘钢琴演奏者的钢琴艺术表现潜能,是钢琴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实践创新提出的背景
当今,在钢琴演奏的舞台上,钢琴舞台表演艺术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欢迎。在国际艺术舞台上,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倍受世界关注。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已经发展到对于任何一场成功的音乐会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音乐文化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音乐听众的审美取向出现了不小的变化,其聆听音乐的心理与艺术境界也难免地会出现变化。因此,对于钢琴演奏而言,若是钢琴的舞台表演艺术实践缺乏创新,则很难适应当前人们在音乐欣赏方面的审美观念变化。在任何一个艺术领域,如果没能冲破传统束缚,树立起创新意识,则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进步。同样,对于音乐文化——钢琴舞台表演艺术来说,其传承和发展也要融入新的元素,才能向前推进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当前音乐艺术创新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这也就意味着钢琴这一音乐形式的舞台表演艺术实践的创新必须向前迈出步伐,突破物质利益对钢琴演奏者的影响,让钢琴演奏者的感受力与想象力可以得到释放,甚至得到一定的增强。尤其是钢琴演奏者舞台表演艺术方面的欣赏标准也有了变化,这些问题都体现了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实践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二、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实践存在的问题分析
艺术设计实习实践方法研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艺术的重视度也有所增强,艺术欣赏能力和水平也较之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艺术设计实习实践教学很难充分发挥其作用,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不够,与社会及企业的需求脱节。因此,探索艺术设计实习实践方法是艺术设计教育的重点内容。
一、艺术设计实习实践教学概述
所谓的艺术设计实习实践教学通常分为实习教学及社会实践教学两种,这两种教学模式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同时出发,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从而满足时展得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艺术实习实践教学是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社会形势的重要内容,是当前高校等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通过艺术设计实习实践教学,能够顺利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首先,在实习实践开始之前,教师应充分动员学生进行考察,并要求学生对实习实践结果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PPT展示。其次,在实习实践过程之中,教师应该保持对学生的纪律考察,保证学生能够按照社会或企业的要求进行有规则和纪律的考察,提升学生观察能力。同时,在考察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能够保证问题的及时解决。最后,在实习实践结束之后,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成果,能够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形成体系化的知识系统,并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总之,在实习实践教学中,实习与实践是不可分割的,应该重视学生知识在实习实践中的积累。
二、艺术设计实习实践方法
1.明确艺术设计实习实践教学的意义
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专业性特别强的专业,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其作品主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表现和反应,作为艺术的一部分,其来源于现实,同时也会高于现实。这就要求学生掌握艺术设计实践技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艺术设计实习实践教学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健全的教学体系下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从而丰富专业技能。因此,应该进一步明确艺术设计实习实践教学的意义,打破传统的单靠课堂教学的模式,促使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
实践在艺术设计的作用
摘要: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很多种其他的形式,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科学技术以及艺术活动等都属于社会实践的范畴。其中艺术活动作为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关键词:实践;服装设计;艺术活动;进步与创新;设计应用
一、实践观及其意义
历史是现实的生命个体在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一切东西的获得,包括一切意识形态(宗教、艺术、道德等)的产生都不能脱离实践而存在,它们都在绝大程度上依赖于实践,根植于物质生活土壤。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但只承认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还不够,因为实践还是人们在一定思想意识支配下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具有主体性的特点。所以,我们既要从客体的方面去理解和把握,也要从实践主体方面去理解和把握,重视主体的能动作用,通过主体能动的反映和活动来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二、实践观与艺术活动的关系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很多种其他的形式,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科学技术以及艺术活动等都属于社会实践的范畴。其中艺术活动作为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一)艺术活动中的实践。艺术活动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艺术活动作为人类的一项特殊的实践活动,它的反映对象在本质上是不依赖于艺术家的意识感觉而存在的,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它的唯一源泉,在此我们必须坚持生活实践第一性、艺术第二性的立场。从总体上讲,艺术设计活动一般可以分为体验活动、构思活动和传达活动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当中,都少不了艺术家的实践。在体验活动阶段,需要艺术家仔细地观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认真地思考生活。艺术家如果不深入社会生活观察体验、亲身实践,就无法获取最准确、真实的资料,也就无法创作出惊人作品。以俄国的著名画家列宾为例,如果列宾没有对劳苦大众真实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就不可能创作出传世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构思活动阶段,要求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并融会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这一过程当中也包含了艺术家复杂的实践活动,因为人的思想构思活动同样也属于实践活动,而且在构思阶段当中,人的主体性显得尤为重要。最后一个阶段——传达活动。传达活动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设计创作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设计作品和艺术形象。这种传达需要的物质材料,需要的技巧,需要融入的生命和心灵等,都需要艺术家在实践中去实现,从而完成从构思到艺术作品的蜕变,发挥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特有的功能和作用。所以,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和社会实践是我们进行艺术设计创作的基础和最基本的条件,脱离了这些基本条件,设计出来的作品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艺术设计应有的魅力,更无法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二)艺术活动中的主体。在我们人类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一再地注意到了实践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性,但也不能忽略在艺术活动中作为创作主体的人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创作者的主体能动性在实践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而将我们常人和艺术家区别开来,也正是因为有了主体能动性的存在和发挥才有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设计作品。艺术活动中的主体是指设计者(艺术家)。设计创作中的主体性发挥是创作主体用全部的生理和心理机制自觉地发挥能动作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最终创造出带有鲜明主体特征的设计作品的过程。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在艺术创作活动的三个过程中,实践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但一件艺术设计品的独特个性和创新却少不了艺术家在实践活动中主体能动性的积极发挥。实际上,在这三个阶段当中都或多或少地穿插了设计者的想象、思考、情感等主体性的因素。尤其是在艺术设计的构思阶段,设计者的主体性发挥,基于客观世界和实际生活的丰富想象和创意也是艺术作品获得赞赏的主要原因。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发挥主体性设计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将这个结论与艺术设计活动中的服装设计活动联系起来也是一样的。(三)实践观与服装设计。服装设计作为诸多艺术设计活动中的一个具体种类,也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是艺术体验、艺术构思与艺术表达的统一体。同样,在服装设计当中,设计创作的实践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设计者要依靠深入服装市场和消费群体考察来获取大量真实的社会素材和资料作为设计的依据。给设计者以无穷的灵感。可以说离开了现存的物质世界,离开了对这些物质的观察和思考,即使设计者有再好的想象力也是徒劳。只有在设计者勇于积极实践考察拥有丰富的设计积淀的前提和基础上进行设计,并最终成形,才能算是服装设计者完成了她的职业使命和责任(如图1)。设计师如果没有对服装市场真实情况的调查研究,对服装消费者审美倾向的大致把握以及对于整个服装流行趋势的准确预测,就不可能设计出市场需要的服装来,而这一切的取得都要依靠设计者在切身的体验实践中去积累、选择、总结。实践对服装设计者至关重要。服装设计过程中对于素材的积累考察,对于构思的完成以及传达的方式的确定和完善,还有思想倾向、风格的确定等,都需要设计者在设计的实践活动中积极去发掘、去超越,去检验。另一方面,服装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设计活动,尤其是作为一种以审美和外观取胜、注重视觉印象的设计活动,服装的设计构思、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服装设计的创新性源于设计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所以我们要重视情感、幻想和想象等主观因素在设计中的能动作用。每一件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总是在反映客观实际、满足人们需求的基础上凝聚着设计者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带有设计者个人的主观色彩与艺术追求,体现出设计者独具匠心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可以说在服装设计创作中,客观世界和我们在设计时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只能作为我们进行设计创作的素材和基础,不能直接构成服装设计作品,就算可以创造出作品,那也一定是平庸的服饰。设计中简单、直观地反映客体,没有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设计的作品便会如没有生命活力的花草枯萎蔫黄,只有加入创新元素才能引人注目(如图2)。对自然界的花草虫鱼、高山流水、历史古迹,文艺领域的绘画雕塑、舞蹈音乐以及民族风情等各个方面的实践体验都可实践调查研究对于服装设计的重要性,设计师克里斯汀•迪奥的成功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在1947年克里斯汀•迪奥设计出了“新面貌”(NewLook)经典的“A”字型裙震惊并征服了全世界,成为了无可置疑的时装设计大师(如图3)。究其成功的原因,首先是他有对残酷战争以及战争压抑气氛下人们制服化的服装穿着的亲身实践体验,从体验中使得他对战后人们对身体解放和对美丽的追求有了深刻认识。其次,他能够在设计活动中较好地发挥和运用主体能动性,使得他将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其他设计师远远地抛开,也使得他本人和他的设计成为经典。
地铁公共艺术工程实践研究
一、绪论
(一)论文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武汉地铁,作为武汉二十一世纪现代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要具有现代感与前瞻性,同时要有文化品味。要有别于其它城市地铁,塑造武汉地铁的文化,表现武汉文化情结。根据地铁站厅空间的特点和各站的区域特色,在和谐、统一的调子中寻求变化。公共艺术作品要打破传统形式,采取一些新材料和手段,共同丰富视觉效果,确定文化、商业与社区不同的定位,塑造不同的空间环境。叙事性与装饰性,抽象与具体,相映生辉,使地铁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二号线和四号线是武汉市两条横贯长江的地铁线,是武汉市迈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历史性步伐,是武汉市近年整体发展的集中展示。工程的质量,进度,现场文明、安全管理都将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同时笔者认为地铁公共艺术工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地铁作为现代都市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已经成为人活动最频繁的空间之一,地铁公共艺术工程相对于其他工程又有着一些特殊性。通过地铁公共艺术工程实践、收集资料,对多个武汉地铁空间进行对比分析。从地铁公共艺术工程实践中材料优化与构造方法,与其他工程施工的协调性研究,工程进行中艺术效果的控制,后期维护和安全问题四个方面,探寻地铁公共艺术工程独特的魅力。目前国内外对地铁公共艺术工程实践的研究较少,多数有关地铁公共艺术文献以探讨公共艺术的设计形式和内容为主。对于地铁公共艺术工程实践的研究,目前还没有较为系统、详细的专著。
(二)论文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1、本论文主要从四方面进行研究:(1)地铁公共艺术工程实践中材料优化与构造方法。(2)与其他工程施工的协调性研究。(3)工程进行中艺术效果的控制。(4)后期维护和安全问题。2、研究方法:(1)现场调查,采集标本和形象资料;通过对地铁公共艺术工程实践的调查和样本采集,做好基础性工作。(2)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揭示出其中具有典型特征的规律。(3)文献研究和比较归纳研究:在传统工艺技艺的形态中,分析具有鲜明的功能性和地域性。(4)以图形图像和文字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对地铁公共艺术工程实践进行系统分类与描述。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艺术教育与公益实践分析
摘要:艺术教育与公益精神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典型事例展开分析,对艺术教育与公益实践的有机结合做出研究。
关键词:艺术教育;公益;实践
艺术教育和公益实践都是当前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看来,两者并行推进互不干扰。但日前发生的一个案例将两者之间微妙的关系呈现出来。刘老师指导的大学生艺术团将在“六一”期间参加由团市委组织的文艺下乡公益演出,慰问乡村小学的留守儿童。经过一个月的筹备,整台演出基本成型,通过歌曲、街舞、小品等形式表现出一个奋发自力的学生追求成功的演出主题。在整个排练过程中,演职人员利用课余时间精心编排,整个表演团队都对实地演出成果抱以信心。然而在演出前一周,刘老师发现陆续有演员请假,虽然每次都是两三个人,但多少会影响到正常的训练,在演出前三天,更是有5个同学请假不能参加演出。由于刘老师所在的学校没有文艺特长生招生资格,艺术团同学都是自愿加入,管理力度并不能过于严格,最终刘老师无奈的准了假。虽然最终演出顺利完成,但在刘老师看来多多少少还是有些遗憾。经过调查,导致这次“请假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学校门口新开了一家酒吧,为了拉拢人气,酒吧老板高薪聘请在校内有一定粉丝的艺术团学生演员来驻场演出,借助这些演员微信朋友圈的宣传提升酒吧知名度。一边是公益演出,一边是高薪兼职,个别学生选择了后者。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价值观初步成型的大学生中,同等条件下公益演出与商业兼职各有人选。而对此次演出所有同学的调查统计中有一组数据分析结果颇有些耐人寻味。对这次参加演出的45名同学请假与否及其所获文艺奖励等指标进行统计,得出以下数据。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此次演出团队获奖比例属于金字塔形,这一结果带有普遍性,但从请假的学生获奖统计中则可看出,获得较高奖励的同学并未请假,反倒是水平中等偏下的获得校级奖励的学生最多请假。这是不是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讲,专心于训练并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的同学在权衡公益演出与商业演出,更倾向于前者?经过对多所高校艺术团学生走访发现,学生艺术水平与参加公益演出意愿基本成线性关系,多数人认为参加公益演出能够提高表演技能;而艺术水平中下游的调研对象乐于参加商业演出,且普遍认为在商业演出中观众反馈有助于提高表演技能。
走访中,我们也对艺术团指导教师进行了访谈。教师们普遍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是否选择在校外兼职商演均服从个人意愿,教师无权干涉。但是确实有一批学生乐于此道而疏于日常集体训练,自身训练也局限于商演需求节目,与团队整体训练进程有所偏离;而跟随专业教师专心训练,积极参加校内外公益演出的学生获得的艺术水平提升更贴近教学目标,且在各级比赛中获奖趋势明显。公益演出场合多样,从探幼访老到厂矿慰问,观众反应、设施水平都具有广泛性,更利于舞台经验的积累,对演员素质的提升显而易见。在访谈中,一位教师还举了一个鲜活的毕业生范例。
小文热爱唱歌,虽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专业知识,但凭着对声乐艺术的热情,一入校就加入到声乐团中学习,尽管在众多团员中水平只算中等,但她把全部业余时间投入到对声乐理论学习及业务练习中,进步程度有目共睹,逐渐成为艺术团的小明星,在多场校内外公益演出中压轴出场广受好评。在大三的时候,因为小文在网上发表了一个演唱视频,短时间内就聚集了数千粉丝支持,有当地娱乐公司与她接触计划签约。然而小文经过与老师、学长的交流探讨,放弃了商业发展的机会,继续脚踏实地的跟随学校艺术团训练演出,在市级、省级比赛中屡获殊荣,毕业后也留在当地文体局负责组织“文化惠民”项目的开展,工作后的小文不忘专业学习,利用工作便利拜师声乐艺术名家,在声乐方面继续进步,并攻读声乐表演艺术研究生,现今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声乐演员,她所指导的学生近年也开始陆续在市级比赛中获奖。带着对这一案例极大地兴趣,我们联系到上文所提到的小文。小文接受访谈时谈到,尽管第一学历并不是声乐科班毕业,但最终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自己的成绩与广泛参与公益演出密不可分。大学期间的公益实践演出给予了最大限度的舞台经验,在表演台风,观众互动等方面的锻炼尤为宝贵。配合省市级的公益演出虽然代表学校参加,但接触各级老师、领导也都为毕业后的工作出路奠定了基础。